下面是范文網小編分享的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共4篇(聲音的特性教學目標),供大家參閱。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共1
范文網后面為你推薦更多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從實際中了解聲音的特性:音調、響度和音色。
2、通過實驗,知道聲音的音調跟發(fā)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跟發(fā)聲體的振幅有關,不同發(fā)聲體發(fā)出的音色不同。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做“音調與頻率有關的實驗”和“響度與振幅有關的實驗”,進一步了解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師引導組織和學生的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聲樂基礎知識的樂趣。
2、通過學習聲音的三要素,提高學生對樂音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音調、響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響因素。
教學難點
1、正確區(qū)分音調和響度。
2、探究決定音調、響度的因素。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境,引入新課
1、引入(1)
(1) “賽馬”欣賞2分鐘視頻展示:讓學生認真欣賞,談談感受。
(2) 教師指出:像剛才的音樂一樣,讓我們感到悅耳、動聽的聲音叫做樂音。
(3) 教師提問:那么我們通過哪些方面來描述樂音呢?
2、引入(2)
介紹:俄羅斯最著名的男高音Vitas的魔鬼高音,征服了全世界的音樂愛好者,他為什么會有如此魅力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聲音的奧秘,進入我們今天的學習內容。
引入新課:聲音的特性(板書)
二、師生共同活動,進行新課
1、聲音的音調
(1) 教師演示:
?、儆秒娮忧購椬喔叩筒煌囊舴?,讓學生感受有什么不同;
?、谟靡纛l播放男低音獨唱曲、女高音獨唱曲,讓學生感受不同。(展示課件:聲音的音調)
(2) 得出:聲音的高低不同,高音尖細、高亢;低音沉悶。
物理中把聲音的高低叫做音調。(板書)
(3) 探究影響音調高低的因素
?、俜纸M實驗:把鋼尺緊壓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邊,改變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撥動鋼尺,注意觀察鋼尺振動發(fā)聲時振動得快慢及聲音的特點。
?、诜纸M實驗:用硬紙片快慢不同的撥動梳子,聽它振動發(fā)出的聲音。
③讓學生討論、分析得出:音調的高低與物體振動的快慢有關。
(4) 教師幫助學生建立頻率的概念
①我們把物體一秒鐘振動的次數(shù)叫做頻率,單位:赫茲 Hz( 板書)。
?、谝粽{與頻率的關系: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板書)。flash課件展示:音調與振動的快慢、
(5) 學生看書,了解人和一些動物的聽力和發(fā)聲范圍圖。
(6) 教師提問:人的聽覺范圍是多少?那么低于20 Hz和高于 Hz的聲波我們能聽見嗎?學生回答,找出次聲波和超聲波的概念。
次聲波:發(fā)聲頻率低于20 Hz的聲音。
超聲波:發(fā)聲頻率高于 Hz的聲音。(板書)
學生了解:生活中的超聲波和次聲波。
2、聲音的響度
(1) 教師演示:用不同的力擊鼓,學生感受聲音的不同;改變錄音機的音量控制開關,讓學生聲音大小或強弱的不同。
物理中把聲音的強弱叫做聲音的響度。
(2) 探究影響響度的因素
①教師演示:用細線把乒乓球吊起來,使乒乓球靜止在豎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個叉股接觸、輕敲音叉,觀察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重敲音叉,使音叉發(fā)出響度更大的聲音,觀察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
?、趯W生思考、討論:比較音叉發(fā)出不同響度的聲音時,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有什么不同。通過上面的探究活動,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垌懚雀l(fā)聲體振動的幅度有關,物體振動的幅度越大,產生聲音的響度越大。
③教師提問:響度還與其它因素有關嗎?(學生思考、猜測。)
?、軒熒∮螒颍航處熜÷曊f一段話,后排學生不知所云,而前排學生能準確說出。
?、輰W生得出:響度還與距聲源的距離有關。(讓學生再舉些例子加以說明)
⑥師生歸納總結:影響聲音的響度的因素是振幅和距聲源的距離。(板書)
3、探究什么是音色
(1) “猜樂器”:播放用不同樂器演奏的歌曲,讓學生指出不同的樂器。
(2) 學生小游戲:讓后排的幾個學生說同樣的話,前排學生不回頭指出說話學生的姓名。
(3) 教師提問:你憑什么區(qū)分不同的樂器和不同的同學?得出: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體發(fā)出的聲音具有不同的品質、特色叫音色。
課后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主要的學習內容:
知識:
1、樂音的三個特征:音調、響度和音色。
2、音調是由發(fā)聲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
3、響度是由發(fā)聲體的振幅決定的。
4、不同的發(fā)聲體具有不同的音色。
能力和技能:
了解示波器在展現(xiàn)樂音特征中的特殊優(yōu)勢。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共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音調的概念,明確音調的大小取決于物體的振動頻率,并了解超聲波和次聲波在生活中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
通過鋼尺振動實驗,發(fā)現(xiàn)音調與物體振動頻率有關,進一步了解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激發(fā)學習物理的興趣,體現(xiàn)“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的學習意義,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敢于質疑、敢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音調的概念及音調的決定因素——頻率
【難點】
探究音調的影響因素的過程。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在課堂上開展一個小型音樂會,播放出不同的音樂,教師對樂音下一個定義,并提出問題:
同樣是樂音它們有什么區(qū)別?
學生交流討論后得出:聲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不同樂器發(fā)聲不同。
教師明確學生的討論結果后繼續(xù)提出問題:
聲音的高低指的是什么,為什么聲音會有高低之分?
學生在疑惑中帶著問題進入今天的課程——《聲音的特性》(板書)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活動一)探究音調與頻率的關系
教師演示鋼尺實驗。教師把鋼尺緊壓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邊,撥動鋼尺,聽鋼尺振動發(fā)出的聲音。然后改變伸出桌邊的鋼尺長度,控制每次振動的幅度,學生觀察鋼尺的振動情況和聲音的不同。
學生會發(fā)現(xiàn):如果將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較長一些,撥動鋼尺時鋼尺振動得較慢,聲音較低沉;當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較短時,撥動鋼尺時鋼尺振動得較快,聲音尖而細。
教師講解:音調是聲音的特性之一,發(fā)聲體振動越快,音調越高,振動越慢,音調越低。物理上用頻率表示物體的振動快慢。
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并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1)在國際單位制中,頻率的單位是什么?
(2)物體振動的快慢、頻率跟音調的關系是什么?
教師總結:頻率是用來描述物體振動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學中把物體在每秒內振動的次數(shù)叫做頻率。在國際單位制中,頻率的單位是赫茲(Hertz),簡稱赫,符號為Hz。
(活動二)超聲波與次聲波
教師播放蝴蝶和蜜蜂在花叢中飛行時的視頻,提出問題,為什么同樣是翅膀的振動,但能聽到蜜蜂“嗡嗡”的聲音,卻不能聽到蝴蝶飛行的聲音。
學生討論:蜜蜂翅膀振動較快,頻率高,蝴蝶翅膀振動較慢,頻率低,所以人能聽到的聲音頻率有一定的范圍。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得出:人耳的聽聲范圍是在20Hz~Hz之間,高于Hz的聲音稱為超聲波,低于20Hz的稱為次聲波。
之后教師通過PPT介紹超聲波和次聲波在生活中的應用。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高
通過問題的形式,加深對音調的理解。
問題:某昆蟲靠振翅發(fā)生,如果昆蟲在2s內振動了700次,那昆蟲的振動頻率是多少?人能否聽到這種聲音?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小結:教師提問,學生以開火車的形式對本節(jié)課的重點知識進行總結。
作業(yè):復習本節(jié)課的知識,聲音除了音調外還有什么特性,并根據這些特性制作一個樂器,嘗試解釋原理。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共3
聲現(xiàn)象貼近生活,學生對此并不陌生,且較有興趣,但對響度、音調、音色三個概念缺乏理性的認識。響度這個概念,學生容易理解,但由于學生對音調概念較模糊,所以往往不能正確區(qū)分聲音的“大小”和“高低”區(qū)別。所以在《聲音的特征》這節(jié)課中,讓學生正確區(qū)分聲音的“大小”和“高低”顯得尤為重要。針對以上問題,我設計了《聲音的特性》,講完這節(jié)課后,我仔細回顧了教學的全過程,結合同科老師的點評,有了如下的認識和體會。
一、設計思想
本節(jié)課應以實驗探究活動為主,探究活動緊繞“響度和音調分別由什么因素決定”展開?;顒忧埃瑢W生自主設計實驗,我對學生的實驗方案進行點評,進一步明確實驗目的,強調實驗需要觀察的現(xiàn)象?;顒又?,學生分小組利用身邊隨手可得的物品如瓶子、尺子,梳子等進行實驗。然后,讓小組派學生代表對所設計的實驗進行演示。最后,引導學生對“響度由什么因素決定”和“音調由什么因素決定”這兩個活動進行大量對比,從對比中明確響度、音調的概念及聲音的“大小”和“高低”的區(qū)別,共同得出“振幅決定響度,頻率決定音調”的結論。整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問題情境——定向探究——實驗觀察——討論交流——實踐應用”這個完整的探究過程,自主建立響度、音調概念。
二、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的教學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討論等方式由表及里,共同得出“振幅決定響度,頻率決定音調”的結論。培養(yǎng)了學生相互協(xié)作和實驗探究的能力。
但在具體教學中,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
1. 學生對于日常生活的關注不夠多,物理聯(lián)系生活的能力較弱。
2. 在活動進行過程中,存在“一人做其他人看”的情況。部分同學并沒有參與到活動中來,只是看其他同學做。
3. 讓小組派學生代表對所設計的實驗進行演示,只有一個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不利于學生協(xié)作能力的培養(yǎng)。
4. 當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作為老師,有時候表現(xiàn)的還是不夠沉著。
三、改進措施
在以后的活動中,要明確組內分工,使分工更細致,強調各角色間的相互配合,使每一個人都能參與探究的全過程。在演示實驗的時候,應以實驗小組為單位對所設計的實驗進行 演示,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在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應給其足夠多獨立思考的時間,并且適時的進行引導,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及學生的主體地位。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共4
一、教材分析
?。ㄒ唬┙滩奶攸c
“聲音的特性”是人教版的物理實驗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三節(jié)的教學內容。本節(jié)是在學生學習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基礎上,進一步來認識聲音,了解聲音的豐富多彩,是聲現(xiàn)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音調、響度、音色等概念貼近生活,學生對此并不陌生,并且較感興趣,但缺乏較理性的認識,在實踐中往往不易區(qū)分它們。為了引導學生有效有趣地學習,教材突出了以下幾個思路:
?。?)突出學生探究活動。本節(jié)安排兩個難度不大的探究———音調和響度分別由什么因素決定,充分給學生自主學習、體驗過程的機會。
?。?)注重聯(lián)系實際,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聲音的不同特征生活中隨處體現(xiàn),探究器材隨手可得,使學生感覺物理就在身邊,生活即是物理。
?。?)注重中華文化、人類文化精神的熏陶。二胡、長笛、簫都是我國特有的樂器,尤其是編鐘更是民族樂器中的瑰寶,使學生在了解知識的同時,更感受到了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ǘ┙虒W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聲音的三個特征:
?。?)知道樂音的音調跟發(fā)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跟發(fā)聲體的振幅有關。
(3)知道不同發(fā)聲體發(fā)出樂音的音色不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做音調與頻率有關的實驗和響度與振幅有關的實驗進一步了解和學習研究物理學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體會現(xiàn)實世界物體的發(fā)聲是豐富多彩的,更加熱愛世界,熱愛科學,熱愛祖國文化。
?。ㄈ┙虒W重點
探究音調、響度分別與什么因素有關?
(四)教學難點
了解音調、響度、音色的含義,能區(qū)分它們;理解頻率和它的單位赫茲的含義。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生活中、小學階段、音樂課上或多或少了解到聲音有不同特性,也聽說過超聲波、次聲波,見過不同樂器,但大都停留在感性認識基礎上,缺乏更深一層的.較為理性的認識。他們有進一步探究聲音特性的欲望,渴望了解樂器發(fā)出不同聲音的原理,但由于基礎概念的不足和探究方法不熟悉,迫切需要老師的幫助和指點。
三、教法設計和學法指導
主動性、獨立性、體驗性、問題性是現(xiàn)代學習方式的重要特征。根據教材要求和學生特點,本節(jié)課在探究音調、響度概念時,采用教師指導下的探究性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教師應盡量創(chuàng)設合適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并引導學生設計實驗,幫助學生歸納、理解,使剛剛接觸物理的學生既發(fā)揮自主性又不失盲目性。對概念理解和辨析采用實驗和多媒體結合的手段。此外,學生可通過討論、閱讀、實驗等手段來主動學習,體驗過程,解決基本問題,并能簡單應用。在此過程中,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這兩個超脫于知識載體以外的主要素質。
四、教學用具
多媒體、音叉、鋼皮尺、示波器、鼓、口琴、乒乓球等。
五、教學過程
?。ㄒ唬?/p>
(實驗演示觀察,設置情境引入。)
物理問題來源于對生活現(xiàn)象的觀察和體驗,為了讓學生更真實地感知聲音的豐富性,可設置下列情境引入。
演示:我們周圍充滿著許多有趣的聲音,大家能辨別以下分別是什么聲音嗎?(多媒體播放幾種動物聲音和火車等聲音。)
?。▽W生一一辨別)
追問:你是根據什么來辨別這些聲音的?(聲音的高低、音色甚至長短等。)
引入:這說明聲音有各種不同的特性。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個課題。(投影課題)
?。ǘ┮粽{
?。úシ乓欢魏信咭艉湍械鸵舻囊粝?。)
提問:女高音和男低音歌唱家演唱的聲音各有什么特點?
在上述基礎上歸納聲音的高低叫音調,女高音音調高,男低音音調低。
用口琴吹出不同音調的聲音,讓學生辨析音調高低。既鞏固概念,也為下面探究音調與什么有關打下基礎。
?。◣熒鷮嶒炋骄?,啟發(fā)深入理解。)
由于剛接觸物理的初二學生探究基礎較低,不易猜想音調與振動頻率的關系,這里采用問題啟發(fā)式探究。通過設置一系列具體問題,讓學生在解決系列小問題的同時不知不覺完成探究過程,體驗和學習探究方法。
?。?)你能使身邊的鋼皮尺發(fā)出不同音調嗎?
學生紛紛嘗試。請兩名同學上臺演示。
?。?)你們發(fā)現(xiàn)鋼皮尺發(fā)出的音調與什么有關?
?。▽W生很可能回答與鋼皮尺伸出桌子的長短有關系,教師這時應充分肯定學生,保持他們探究的積極性,但要進一步啟發(fā)和點撥。)
?。?)繼續(xù)仔細觀察鋼皮尺伸出部分的長度變化時,尺的振動情況有何不同?
學生在教師啟發(fā)引導下完成探究,找出初步規(guī)律:音調與物體振動快慢有關。
教師應趁熱打鐵,引入本節(jié)的難點概念———頻率,講解頻率、頻率單位赫茲的含義,并投影結論:音調由振動頻率決定,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體驗規(guī)律:用手觸摸聲帶,一起唱“1”、“2”、“3”、“4”、“5”……感覺聲帶振動頻率的高低和音調高低之間的關系。
(多媒體輔助教學,應用拓展知識。)
啟發(fā):(單手前后甩動,問學生聽到聲音了嗎,大膽想象一下,如何改進有可能聽到手揮動發(fā)出的聲音。)看來人耳能聽到的聲音還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還有什么聲音人耳也聽不見呢?請大家閱讀課本有關內容,弄清人耳能聽見的聲音的頻率范圍,以及一些動物的聽覺范圍。
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閱讀并且了解超聲波和次聲波的含義。
為了拓展視野,體現(xiàn)主動、合作的學習精神,可以安排一個交流討論:說說你所知道的關于超聲波和次聲波的知識。(可以用多媒體播放有關的圖片或者音像。)
思考和鞏固:為什么我們聽不見蝴蝶翅膀振動發(fā)出的聲音,卻能聽到討厭的蚊子聲?
“觀察”聲音:剛才我們不但用耳朵聽見聲音,還用手觸摸了聲音,你相信我們還能用眼睛來“看”聲音嗎?(演示把音叉發(fā)出的聲音信號輸入到示波器,觀察其聲音的波形,再將男女同學聲音信號輸入比較波形,只要能看出音調高的聲音波形比較密即可。)
由于示波器上波形停留時間短,不容易進行比較,可以采用實驗和多媒體結合的手段,把波形圖描繪下來,制成靜態(tài)圖片進行比較。這部分教學活動通過自學、交流、演示等各種方式開展,不但讓大家拓展了聲音的知識,開闊了眼界(尤其是示波器對學生來講很新奇),而且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使他們覺得物理很有趣,很有用,也很神奇。
?。ㄈ╉懚?/p>
引入概念;由多媒體演示并介紹響度含義。
探究概念:響度與什么因素有關?(通過教師指導下的系列問題進行啟發(fā)式探究。)
?。?)如何讓音叉發(fā)出的聲音更響?(用力敲打音叉)
?。?)用肉眼直接觀察容易看出音叉很響與不太響時振動情況有何不同嗎?
(3)給你一個乒乓球,能設法顯示音叉的振動情況嗎?乒乓球彈開幅度大說明什么?(教會學生觀察微量變化的方法)
?。?)做上述實驗,使音叉發(fā)出不同響度聲音,有什么發(fā)現(xiàn)?
投影結論:響度由振幅決定,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你還有其他方法來驗證你的結論嗎?
這是一個具有一定開放性的問題,最好允許學生多討論一會,讓學生在探究過程的自主性、多樣性方面可以有更多的發(fā)揮余地。
有時間的話可以觀察不同響度的聲音的波形。
?。ㄋ模┮羯?/p>
主要從兩個環(huán)節(jié)來展示:
?。?)音色含義:新課程理念不追求音色概念的嚴密性、深刻性,只要求學生知道有音色這個特征,能根據音色辨別聲音。這樣要求更符合初中生重感性的認知規(guī)律??捎枚嗝襟w播放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祝》,辨認同一個旋律分別是哪種樂器演奏的,指出分辨聲音主要根據音色,并投影:能反映不同物體發(fā)出聲音不同的特征叫音色。這種注重體驗和感受的學習既增長了音樂知識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用示波器觀察不同樂器發(fā)出聲音的音色
觀察同樣音調和響度、不同音色的聲音,它們的大體波形相同,只有一些細微的附加振動有所不同。
從知識層次看,本節(jié)要求基本結束,學生對音調、響度、音色這聲音三大特性有了常識性了解。為拓展視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本節(jié)課還安排了科學世界“樂音和樂器”,讓學生了解我國民族樂器和其他樂器。
多媒體展示“樂音和樂器”片斷。
六、教學小結和反饋延伸
?。?)通過多媒體展示本節(jié)課要點。(有時間可讓學生小結)
?。?)播放編鐘樂曲,討論為什么編鐘能發(fā)出不同音調的聲音。
總結:不同音調、響度、音色的聲音組合起來,構成了豐富多彩的聲音世界。讓我們在這動人的樂曲聲中結束本課。
?。ǘ嗝襟w播放優(yōu)美音樂)
七、板書設計
由多媒體打出。
八、課外拓展
用錄音機錄下一段自己的聲音和同學一起聽。你覺得放出來的聲音和自己的聲音一樣嗎?別的同學認為一樣嗎?想想看,這是為什么。
鞏固知識和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課外鉆研、查閱資料的習慣。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共4篇(聲音的特性教學目標)相關文章:
相關熱詞搜索: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