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以下是網友“oubian”整理的靜夜思教學反思,供大家參閱。

《靜夜思》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幼兒園的孩子們就能流利地背誦,大家都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的涵義,并能感受到詩中蘊含的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心。李白的名稱針對學生并不陌生,他們在二年級的時候就學習過相關李白的課文《鐵棒磨成針》。因此,在我在課堂上首次提及這一主題時,學生們便紛紛開始了探討,有些甚至直接背誦起《靜夜思》。面對這種情況,我打算調節(jié)原定的教學計劃,繼而問學生:“你們能站起來背一背自己知道的古詩嗎?”教室瞬間熱鬧起來,許多學生踴躍舉手,期盼展現(xiàn)自己。但在點過幾位同學后,我發(fā)現(xiàn)他們背的都是教材初中完的古詩。對此,我微笑著問道:“有沒有哪些古詩是老師沒有教過,你們也沒有從課文初中完的呢?”這時舉手人數(shù)降低了一些,但仍有不少學生急于展現(xiàn)。教室里瞬間變成了詠頌的地方,許多同學背誦了別的同學沒有讀過的詩詞。見此情況,我于是提升了規(guī)定:“那么,誰能把你背誦的古詩的意思解釋給大家呢?”這一提問無疑在課堂上引起了一陣靜默,但不久就有學生開始著手,連續(xù)站起講解《春曉》、《鋤禾》和《靜夜思》等詩詞,然而大部分解釋仍限于書本上學過的內容。其中有一位同學背誦了一首來自《詩經》的詩,卻無法解釋,只能對著課外書念,因為不認得一些字,加上了解不足,造成解釋得讓人摸不著頭腦,連我聽著都覺得費力,何況其他學生了!面對這種情況,融合學生們平常不主動閱讀課外書的現(xiàn)象,我詢問:“這時大家最想的是什么?”學生們紛紛表示:“希望回家閱讀更多教材之外的知識,擴充自己的知識面,下次在課堂上就能各抒己見了。”我覺得這時的教學效果遠比平常裂縫的說教及要求他們看半小時課外書的形式更有吸引力,更高效。
接下來,我打算依據(jù)學生的現(xiàn)象讓他們隨意誦讀《靜夜思》。看著他們一邊搖頭晃腦地誦讀詩詞,一邊聽著學生們悠揚的朗讀聲,我想他們對詩句的意思早已了解,這時還有沒有必要按計劃進行介紹呢?最終,我決定放棄教案中的內容,讓學生們在彼此交流詩句意思的基礎上,獨立聯(lián)機準備演出《靜夜思》。在這以前,我反映了演出的方式:每組三人,一人承擔背誦古詩,一人解釋詩詞的內涵,另一個則飾演詩人李白。在生動的誦讀中,負責解釋的同學配合著節(jié)奏逐句講解,而飾演李白的同學也開始了演出,時而舉頭望月,時而低頭思鄉(xiāng)等等。學生的準備激情空前高漲,人人積極參與,獻計獻策,真正實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的學生積極參與,把課堂的管理權交還給了學生!
靜夜思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 Unit6 Meet my family! A Let’s learn教學反思3篇
★ 小兔和狼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