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會員“q4”收集的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以供借鑒。

今天我們探索了“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對比”,針對三道例題的解法,學生們顯得相當嫻熟。然而,接下來在進行對比分析時,一個人的力量顯得稍微不足,畢竟學生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大家在尊重這類差距的同時,希望幫助每位學生實現更大的發(fā)展。倘若教師與學生逐一交流的效率太低,該如何應對呢?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小組學習研究。讓學生在小組中共享智慧、一同解決問題,似乎是一個比較有效的策略。
因此,我設計了一個階段,讓學生以小組為基準找到三道題目的相似點和不同點。可以采取繪制表格的形式進行,選擇一個學生進行宣傳,還可以讓小組成員分工協作,齊心合力。同學們對這個要求反應熱烈,很快就投入到小組研究中。我則逐一觀查每個小組,并偶爾和他們交流幾句。大概六分鐘后,我們開始相互交流,紀錄如下:
老師:如何?有什么發(fā)現?
學生1:留意到數量沒變化,鴨子12只,鵝4只,鵝是鴨的1/3。
學生2補充:線段圖的結構都是一致的。
老師:線段圖展示的是題目里的數量關系,線段圖的結構沒變化,事實上是哪些沒有變呢?
學生1:數量關系沒有變,都是鴨子的只數×1/3=鵝的只數,這三道題都有這個數量關系。
學生3:企業(yè)“1”的量也維持不變,都是鴨子的只數,第一道題目要從難題中找,其他兩條題目則是從標準中找到。
老師:這三道題目的相同點找得很不錯,誰來聊聊不同的地方?
學生4:難題不相同。
學生5(有些急):標準也發(fā)生了變化,因此解答方式也隨之不同。
學生3:企業(yè)“1”的量,在第一道和第二道題目里是已知的,但在第三道題目里是未知的。列舉等量關系式后,可以用方程解答。
老師:真是細心地小孩,通過運用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列舉等量關系式后,發(fā)覺企業(yè)“1”的量是未知時能通過方程解答。
老師:誰會想接著說?
學生6:我認為答題時要找好企業(yè)“1”的量,仔細分析題目里的數量關系并仔細解答,最后要仔細檢查。
老師帶頭歡呼。
老師總結:在解答應用題時,我們應該“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找準企業(yè)“1”的量,用心解答,結束后仔細檢查,就能成為解決問題的小能手。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發(fā)言的小孩來自不同小組。小組的同學將各自找到的內容綜合展現,尤其是在等量關系式的應用層面,我沒有給予提醒,而是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獨立發(fā)覺,可以說這是這一環(huán)節(jié)的一個創(chuàng)新。不過,這一環(huán)節(jié)也并非沒有難題。我的初衷是讓每位學生都有講話機遇,根據集體的力量一同解決問題。然而,有部分小孩對此活動表現的比較冷漠,有的孩子積極發(fā)言,但沒意識到要讓其他人參加,小組的組織性仍顯得欠缺,亟需進一步規(guī)范。
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 0的認識教學反思
★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
★ 稱贊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