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收集的精選高三地理教案降水及影響因素2篇 高三地理影響降水的因素,供大家品鑒。
精選高三地理教案降水及影響因素1
降水指大氣中水汽凝結降落的過程,包括降雨、下雪、冰雹等形式,降水的多少要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但主要條件是三個:充足的水汽供應,氣流上升達到過飽和狀態(tài),足夠的凝結核。通常情況下,我們不需要考慮凝結核的問題,只是考慮有沒有充足的水汽和促使氣流上升的機制就可以,歸納起來,形成降水的因素有以下九大因素。
一.海陸位置
一般來水,距海越近的地區(qū),受海洋的影響較大,距海越遠,海洋水汽難以到達,降水較少;所以降水分布的普遍規(guī)律是沿海多,內陸少。比如我國的降水分布規(guī)律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以及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從東部向西降水逐漸減少等都是受到距海遠近的影響。
二.地形
1.山脈走向與降水。
山脈走向對海洋水汽有阻擋作用和引導作用,如果山脈走向與海洋水汽來向垂直,就會阻擋水汽的進入,使大陸內側降水明顯減少,如北美大陸西部,由于科迪勒拉山系南北縱列,與來自太平洋的濕潤的西風氣流垂直,阻擋了西風的進入,使降水集中在西部海岸,中東部地區(qū)就難以受到它的影響了;而歐洲西部地區(qū),阿爾卑斯山脈東西走向,與西風氣流來向一致,有利于海洋濕潤氣流的進入,降水的分布較廣泛,海洋性特征明顯。我國西北地區(qū)除了深居內陸外,也因為受到山嶺的層層阻擋,海洋水汽難以進入,使其更加干旱。
2.迎風坡、背風坡與降水
海洋濕潤氣流在運行過程中,如果遇到山脈的阻擋,就會沿著迎風坡上升,在一定的高度上冷卻達到過飽和狀態(tài),出現(xiàn)凝結降雨,即地形雨,當該氣流越過山頂后,在下沉過程中,溫度不斷升高,飽和水汽含量不斷降低,出現(xiàn)干熱的天氣,即雨影區(qū)。山地降水一般比平地多,就是因為山地有促使氣流上升的條件,而平地沒有,降水較少。如南美南段,西部是西風的迎風坡,降水多形成海洋性氣候,東部位于背風坡,降水少,形成獨特的沙漠氣候;再如我國的福建西部的武夷山降水就要比東部沿海地區(qū)多;臺灣東部比西部多,海南島東部比西部多。
3.地形類型與降水
不同的地形對氣流的運行有不同的作用,因此降水的分布也不同。平原地形有利于海洋水汽的進入,帶來豐富的水汽,降水的幾率較大,如我國的東部平原地區(qū),歐洲中部,美國中東部;在山地則迎風坡在一定的高度上降水較多,背風坡較少,河谷地帶由于地勢低,溫度高而降水少,如橫斷山區(qū);盆地由于地形封閉,周圍高山環(huán)繞,海洋水汽難以進入,降水也較少,如塔里木盆地;高原因為地勢高,海洋水汽也難以爬上高原面形成降水,所以高原上的降水也不多,如東非高原,青藏高原,巴西高原等降水都不多。
三.氣壓帶
全球的氣壓帶不管是熱力原因形成的還是動力原因形成的,高氣壓帶盛行的是下沉氣流,在下沉過程中氣溫不斷升高,水汽的飽和含量不斷降低,空氣越來越干燥,不可能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氣。如熱帶沙漠地區(qū),全年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氣流,炎熱干燥;我國的長江流域盛夏的伏旱天氣的形成;南極地區(qū)成為少與帶;
而在低氣壓控制地區(qū),盛行上升氣流,上升冷卻容易達到過飽和狀態(tài),往往會凝結降雨,形成多雨區(qū),如赤道地區(qū),全年處在低氣壓控制下,終年多雨。
四.風帶
全球的風帶包括極地東風帶、西風帶、信風帶,而對降水影響較大的是西風帶和信風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把海洋水汽帶到大陸形成降水。
根據(jù)風帶與大陸的關系,又可以分為迎風岸和背風岸,迎風岸常常受到風帶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的影響,降水較多,而背風岸的風從陸地吹向海洋空氣干燥,降水很少;中緯度的大陸西岸是西風的迎風岸,降水多,如歐洲西部,南北美洲的西部海岸;低緯度的大陸東岸是信風的迎風岸,降水多,如馬達加斯加東部,澳大利亞東北部,巴西高原東南熱帶雨林氣候的形成都與信風有關,而西部熱帶沙漠氣候的形成,熱帶草原氣候的干季則與信風從陸地吹向海洋有關。
五.季風
在季風氣候區(qū),冬夏季風的性質不同,對降水的影響也不同。
夏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把大量的海洋水汽帶到了陸地上,就有可能形成降水天氣;冬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性質是干燥的,一般不會形成降水,天氣晴朗。如東亞季風區(qū),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南亞季風區(qū),在西南季風影響的季節(jié)形成雨季,東北季風控制時候形成旱季。
六.氣旋、鋒面
特殊的大氣運動也是形成降水的重要因素,在氣旋控制下,盛行的是旋轉上升氣流,往往能達到過飽和狀態(tài),形成降水,如中緯度地區(qū)就多氣旋雨,臺風、颶風也帶來大量的降水;
在冷暖性質不同的氣流交匯地區(qū),往往會形成鋒面雨,在鋒面附近暖空氣上升也會達到過飽和狀態(tài),從而形成降水。我國東部地區(qū)的降水就是以鋒面雨為主,4、5月份在南部沿海形成暖鋒降水,6、7月份在長江流域形成準靜止鋒降水,7、8月份在華北、東北形成冷鋒降水;在副極地也會因為東風和西風相匯而形成極鋒,形成鋒面雨。
七.下墊面
下墊面在局部地區(qū)也會對降水產(chǎn)生影響,主要是通過改變大氣中水汽含量來影響的。
如果地表植被覆蓋率高,或者水面寬廣,就會增大蒸發(fā)量,空氣中濕度增大,從而增加降水量,反之,如果地面的植被破壞,水面減少,空氣就會變得干燥,導致降水減少;沿海地區(qū)如果海岸曲折有暖流經(jīng)過降水也會增多。比如,沙漠地區(qū)地表干燥,增發(fā)量小,降水也很少,在排干沼澤和湖泊的地區(qū),降水也減少,而在森林地區(qū),湖泊和大型水庫附近降水明顯增多。
八.洋流
洋流分為寒流和暖流,暖流有增溫增濕的作用,寒流有降溫減濕的作用。
歐洲海洋性氣候的形成,馬達加斯加東部,澳大利亞東北部,巴西高原東南熱帶雨林氣候的形成都與沿岸暖流有關,而熱帶沙漠氣候的形成都與寒流關系密切,南美西海岸的阿塔卡瑪沙漠成為世界上最干燥,最狹長,分布緯度最低就是秘魯寒流的功勞。
九.人類活動
人類活動主要是通過改變下墊面的狀況來影響降水的。
如植樹造林,恢復植被,修建水庫和水利工程,退田還湖,擴大水面和濕地都將會使空氣的濕度增加,降水增多;反之,亂砍濫伐,過度放牧,破壞植被,圍湖造田,開墾排干沼澤會使空氣濕度減小,降水減少,氣候的大陸性增強。另外,人工降雨也是在干旱季節(jié)增加局部地區(qū)降水的有效形式。
當然,影響某個地區(qū)的降水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各個因素之間相互發(fā)生作用使當?shù)氐慕邓訌碗s,我們在分析的時候要找到其主導因素,還要從綜合的角度全面分析,才能搞清某個地區(qū)的降水類型和特征;比如歐洲西部的海洋性氣候降水特征的形成,就是受到海陸位置、西風、北大西洋暖流、平原與山脈東西走向、地勢低平、海岸曲折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教案設計頻道小編推薦:高中地理教案
精選高三地理教案降水及影響因素2
考點一:氣溫
1、氣溫的時間分布規(guī)律
?、偃兆兓话闱闆r下,一天中,最低氣溫出現(xiàn)在 前后,最高氣溫出現(xiàn)在午后 時左右 ;
②氣溫日較差: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 平原(山谷)>山地(山峰);晴天>陰天;
?、勰曜兓罕卑肭蜿懙貧鉁?月最高, 月最低,北半球海洋 月最高,月最低。
2、氣溫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
從低緯向高緯遞減;同緯度夏季陸地氣溫與海洋氣溫,冬季相反;山區(qū)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
3、分析影響氣溫的因素
氣溫的影響因素應從緯度、地形、冬季風源地、海陸位置、洋流、天氣狀況、下墊面、人類活動等八個方面進行分析,其中前五點是常答點。具體模式如下:
①緯度較低(高),氣溫較高(低);
?、诘靥庩柶拢幤拢┗虻靥幒庸龋ǜ咴┗虮辈坑校o)高大山脈阻擋冷空氣,氣溫相對較高(較低);
?、劬嚯x冬季風的源地近(遠)氣溫較低(高);
④鄰近海洋,受海洋影響大,冬季氣溫較高或深居內陸,受大陸氣團影響大,冬季氣溫較低;
?、萦信鳎ê鳎┝鬟^,受其影響,氣溫較高(低),晴天(陰天多)多,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少(多),得到得太陽輻射多(少),氣溫較高(低);
?、拗脖桓采w率低(高),荒漠(綠地)廣布,白天氣溫升得快(慢);
?、叱鞘腥丝诒姸啵煌?,工業(yè),生活排放大量廢熱,氣溫較高。
4、等溫線走向 影響因素 等溫線與緯線平行太陽輻射或緯度因素
等溫線大致與海岸線平行 海陸分布或海洋影響程度不同 等溫線與等高線平行 地形、地勢
等溫線閉合 山峰(低溫),盆地(高溫),城市熱島效應(高溫) 例1根據(jù)材料和下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亞洲冷高壓一般形成于9月份,并逐步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冬半年的天氣。受其影響,2006年9月3日至5日,四川盆地經(jīng)歷一次暴雨過程。下圖表示2006年9月3日20時地面氣壓場。
圖示時間銀川氣溫______(高/低)于成都,分析成因。
參考答案 低 與成都相比,銀川緯度較高,海拔較高,濕度較小,云量較少,大氣逆輻射弱,接近冷氣團的源地;成都北側的山脈削弱了冷空氣的勢力,且熱島效應較強。
考點二:降水
1、降水的形成條件
①空氣中含有足夠的水汽;
②有凝結核;
③空氣做上升運動使得空氣溫度下降到水汽能夠凝結出來的程度,即空氣飽和時,氣溫繼續(xù)下降;
?、芩卧龃螅ㄞD載于:降水高中地理教學設計)到能降落到地面。
2、降水的類型
鋒面雨 地形雨 對流雨臺風雨 。
3、世界降水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
①赤道地區(qū)降水多;
②兩極地區(qū)降水少;
③中緯度沿海地區(qū)降水多,內陸地區(qū)降水少;
?、苣媳被貧w線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和內陸降水少。
4、分析影響降水的因素
降水的影響因素應先從大氣環(huán)流、地形、地勢、海陸位置、洋流、地表狀況、人類活動等7個方面進行分析,其中大氣環(huán)流、地形、海陸位置、洋流等四個方面是常答點。具體模式如下:
?、俪D昊蚰臣竟?jié)受xx氣壓帶控制盛行上升(下沉)氣流,降水較多(少);常年或某季節(jié)xx風從海洋帶來較多水汽(由陸地吹向海洋),降水較多(較為干燥);
②地處迎風坡,多地形雨(地處背風坡,氣流下沉,降水較少);
③地勢較高(低),抬升作用明顯(弱),降水較多(少);
?、艿靥幯睾#▋汝懀┑貐^(qū)或離海洋近,受海洋影響明顯(小),降水量較大(?。?/p>
?、萦信鳎ê鳎┝鬟^,受其影響,降水較多(少)。
例2下圖為墨西哥地形和城市分布圖,墨西哥西北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50mm,內地750-1000mm,墨西哥南部為1000-2000mm。分析墨西哥東南部比西北部降水量大的原因。
解析:東南部緯度介于10°N-20°N之間,地帶性氣候應為熱帶草原氣候 參考答案:
?、贃|南部夏季受赤道低壓控制,盛行上升氣流,降水較多;
?、诙臼軚|北信風控制,東北信風從大西洋帶來大量水汽 ;
③地處迎風坡,多地形雨;
?、軚|南部,陸地面積狹小,受海洋影響較大,降水較多;
?、輺|南部沿岸有暖流流過,受其影響,降水量較大。
例3比較下圖中M、N兩城市冬夏季的降水差異并說明原因。
解析:圖中M、N所在地區(qū)為山東半島,西北鄰渤海,東南鄰黃海,位于我國華北地區(qū),地處溫帶季風氣候區(qū),冬季受西北季風影響,夏季受東南季風控制。
冬季:M城市降水量多于N城市。原因:冬季西北季風越過渤海時帶來一定水汽,M城市處于迎風地帶,降水較多;N城市位于西北季風的背風地帶,降水少于M城市。
夏季:N城市降水量多于M城市。原因:夏季N城市位于東南季風的迎風地帶,降水多;M城市位于東南季風的背風地帶,降水比N城市少。
例4根據(jù)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各題
材料一 美國本土年降水量分布及棉花帶范圍圖
料二 圖中甲、乙兩城市氣溫比較表
(1)描述美國西部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特點,并分析其成因。(10分) 分布特點:大致由沿海向內陸遞減;西北部降水空間差異較大。
成因:西部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脈阻擋來自太平洋的濕潤氣流,山脈西側地處迎風坡,降水多;西部的山間高
原盆地,水汽難以進入,降水較少。
?。?)據(jù)表比較甲、乙兩城市的氣溫差異,并解釋其原因。(10分)
差異:甲城比乙城冬季(1月)氣溫高,夏季(7月)氣溫低。 甲城氣溫年較差小。
冬季:甲城有高大山脈的阻擋,受北冰洋的寒冷空氣影響很弱,氣溫較高。美國東部為低緩山地,乙城易受
北方寒冷空氣影響,氣溫較低。夏季:甲城受寒流影響,氣溫較低。乙城受暖流和東南暖濕氣流影響,氣溫較高。
大湖效應指冷空氣遇到大面積未結冰的湖面在湖岸形成降雪的現(xiàn)象。圖Ⅰ為美國某湖區(qū)等積雪厚度線示意圖(1971—2000年),圖Ⅱ為該湖東岸附近一年中氣溫與水溫變化示意圖。據(jù)此完成下列兩題。
5.(2014山東文綜,5,4分)造成該區(qū)域東西部積雪深度
精選高三地理教案降水及影響因素2篇 高三地理影響降水的因素相關文章:
相關熱詞搜索:精選高三地理教案降水及影響因素 高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