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本文是會員“smkc200”收集的《活著》讀書心得體會,供大家賞析。

十多年前我在上海生活,租了一間小房子,買了臺二手電視機。在那之前,我們家從未擁有電視機,有了電視機,我覺得自己的人生夢想實現(xiàn)了一部分。
記得有一年春節(jié)的深夜,我偶然看到一部電視劇《福貴》,它改編自余華的長篇小說《活著》。這部劇每天晚上大約播放四五集,從十點一直到凌晨兩三點,我看得入迷,完全沒有困意,越看反而越精神,可以想象這部劇是多么精彩。曾想過去找那部小說看看,但轉(zhuǎn)念一想,既然電視劇都看過了,小說還能給我?guī)硎裁葱迈r感呢?于是讀小說的想法就淡去了。
后來,文學圈的一位作家朋友幾次提到《活著》,這重新激發(fā)了我的閱讀興趣。正巧一位寫詩的朋友開了一家網(wǎng)店賣書,看到余華的作品,便買了整套回來,首先讀的就是《活著》。
我已經(jīng)很多年沒讀過長篇小說,甚至對長篇小說有些抵觸。如果我當了編輯,必須讀別人的長篇小說,那一定很痛苦。盡管有些名聲在外的長篇小說,我仍然無法讀完。
然而,當我閱讀《活著》時,我連續(xù)讀了幾個小時,直到凌晨一點,我依然保持清醒。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情況越來越少,讀《紅高粱家族》時也似乎是如此。
讀完小說后,我覺得改編的電視劇《福貴》有很多改動。電視劇給我留下的印象是精彩,而小說則讓我內(nèi)心深處受到深刻的震撼。讀完整本小說后,我的心仿佛墜入冰窟,久久無法回暖。
福貴生活在民國時期,年輕時過著紈绔子弟的奢侈生活,正因為他的放蕩不羈,導致家道中落,從而讓他和家人逃過一劫。這與我家的經(jīng)歷頗為相似,在中國有多少家族史與此類似?
成為貧農(nóng)的福貴原以為可以過上相對安穩(wěn)的生活,但其實災難接連而至,悲劇時常發(fā)生,他一生都在苦難中掙扎。
在所有親人都離世后,福貴買了一頭老牛陪伴自己,并將老牛的名字也叫福貴。為了讓老牛安心工作,他給老牛創(chuàng)造了幾個虛擬的伙伴,他們是家珍、鳳霞、苦根和二喜,這些都是福貴已故親人的名字。在他們活著的時候,就像牛一樣生活。實際上,牛的生活比他們更簡單,因為牛不需要穿衣服,也不需要耕種,只需吃草即可。
中國農(nóng)民活著的意義是什么?誰在思考這個問題?農(nóng)民真的在思考嗎?大多數(shù)人恐怕從未想過這個問題,他們活著只是為了吃飽,吃飽后再想吃得更好。對于他們來說,其他的一切都是奢侈。事實上,從1949年到1978年,吃飽對中國農(nóng)民來說都是奢侈。我小時候的理想就是每頓飯都有兩碗粗糧,稍微多一點大米比玉米面的那種飯。
因此,農(nóng)民不能有其他想法,不能有愛好,否則就被視為不務正業(yè)。在那個年代,農(nóng)民們彼此監(jiān)督。改革開放初期,最早離開土地的農(nóng)民遭到了留在土地上的人的嘲笑。好在后來局勢逐漸好轉(zhuǎn),那些嘲笑他人的人也終究離開了土地。我認為這是件好事,農(nóng)民進城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改變了觀念,大家在同一大環(huán)境中公平競爭。希望過去的苦難能遠離我們,永不再來。愿農(nóng)民身上的特殊標簽逐漸淡化,人人平等的時代早日到來!
《活著》讀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 讀書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