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本文是熱心網友“hp92”分享的學生綜合實踐心得體會,供大家賞析。

本學期起,我校根據國家的要求,在三至六年級開設了綜合實踐活動課。老實說,最初我們對綜合實踐課的目的并不了解。12月5日,我參加了在東明小學舉行的由區(qū)教研室組織的綜合實踐活動小課題研究研討會。在聽了兩節(jié)課以及武科長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解讀后,我受益匪淺,這也讓我對綜合實踐課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東明小學,兩位老師分別講授了綜合實踐的開題課和階段總結課。聽完后,我不禁思考:如果每周都有這樣的課程,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如果這樣的研究活動變成常規(guī)課程,孩子們將會學到多少課本之外的知識呢?這樣的課程對孩子們極其有益,而老師們也能獲得很多知識,孩子們更是受益終生。
接下來,我將談談在參與此次區(qū)教研室組織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教研活動后,對綜合實踐課的一些初步認識:
一、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綜合實踐活動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信息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四大領域及其他相關領域。
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基礎,“研究性學習”倡導探究式學習,這種方式貫穿于綜合實踐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另一方面,“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信息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則是“研究性學習”的具體探究內容。
因此,我們應以研究性學習為突破口,將其視為其他學科課程來設立,同時將研究性學習的方法融入到學校的各類活動中。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是一門必修課程。
綜合實踐課程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中心,屬于實踐性課程。根據《義務教育課程計劃(實驗稿)》,綜合實踐活動是必修課程。
作為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課程,綜合實踐課是國家規(guī)定、地方整理和學校開發(fā)的課程,與學科課程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
它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基礎,注重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并不意味著每天都要進行活動,實際上,活動的開展對各學科的學習有促進作用。
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的能力增強了,自覺性和主動性提高了,知識面得到了拓展,特長也得以發(fā)展,人生價值得以體現,這無疑對各門學科的學習都是有益的。
雖然學生的學習增加了一門課,占用了部分時間,但試想如果我們每天只上書本課程,學生的學習效果會更好嗎?這樣的學生未來又會怎樣呢?我們的實踐表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后,學生在各科目的學習上只會表現得更好。
自從三年級開始,每周平均安排3課時用于綜合實踐活動,既可集中使用也可分散使用。
三、綜合實踐課的課程性質
實踐性——觀察、實驗、考查與探究。
開放性——目標、內容、評價、過程與結果。
生成性——計劃與變化。
自主性——自主發(fā)展的空間。
四、綜合實踐課與活動課的區(qū)別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是活動課程的規(guī)范與發(fā)展,強調課程的必修性質,增加了信息技術和勞動技術的內容,突出學習方式的變革。
五、綜合實踐活動的切入點——小課題研究
小課題研究可以分為三種課型:研究準備課、階段總結課和結題反思課。
?。ㄒ唬┭芯繙蕚湔n:
1、發(fā)現問題,確立課題。
2、確定研究的內容。
3、明確研究的目的。
4、選擇研究的方式。
5、制定活動計劃。
6、確定成果展示的形式。
?。ǘ╇A段總結課:
1、指導學生落實方案。
2、幫助學生克服研究中的困難。
3、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
4、幫助學生及時調整研究方向。
?。ㄈ┙Y題反思課:
1、幫助學生整理研究成果并擬定介紹提綱。
2、指導學生選擇適合的成果展示形式。
3、組織學生現場展示和交流研究成果。
4、引導學生對研究成果進行評價。
5、幫助學生進行經驗總結與反思。
6、生成新的課題并制定方案。
我現在深刻意識到:“如果沒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成功,課程改革就無法視為成功;沒有親身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就無法全面理解課改理念?!?/p>
我深切體會到新課程改革與綜合實踐活動之間的密切關系。
課程改革的最大特點在于: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核心,極為重視情感與態(tài)度,提升學生的能力,尤其是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從而提高整體素質。
這些要求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只有親自參與綜合實踐活動,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課程改革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并為各學科課程教學方法的選擇提供指導,從根本上改變單向灌輸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能力的發(fā)展。如果不設立綜合實踐活動課,課程改革將是不完整的。
由于綜合實踐活動缺乏課程標準、教材和專職教師,實施起來確實困難重重。然而,我們會努力探索,查閱大量資料,借鑒其他學校的經驗和模式,力求使綜合實踐活動進入“常態(tài)化”,實現普遍實施,教師易于引導,學生樂于學習,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學生綜合實踐心得體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