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收集的牧童教學設(shè)計3篇 牧童 教學設(shè)計,歡迎參閱。

牧童教學設(shè)計1
課前預(yù)習
1、查閱書籍或上網(wǎng)了解作者及相關(guān)的時代背景。
2、借助相關(guān)資料盡可能弄懂重點字、詞、句的意思。
3、了解古詩大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dǎo)入
有人說童年是一支支動聽的歌,也有人說童年是一幅幅美麗的畫,那你眼中的童年是什么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隧道,走進唐代詩人呂巖的七言絕句《牧童》,感受古代孩子的童年生活。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讀古詩三遍,要求讀準字音。
2、誰有勇氣單獨為大家朗讀這首詩?
3、全班有感情朗讀。
4、讀了這首詩,你明白了什么?
三、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ㄒ唬┬蕾p美麗原野
小黑板出示第一句:草鋪橫野六七里
1、指名朗讀。從第一句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輕聲朗讀,想象這是什么樣的原野?從那里看出來的?
3、當你置身于這一片廣闊的、綠草如茵的草原上的時候,你有什么感受呢?能把你的感受讀出來嗎?(指名朗讀、男女生分別讀)
(二)傾聽悠揚笛聲
1、在我們眼前的就是這一片美麗的草原。此時,晚風吹來,陣陣涼意,讓人感覺多么舒服呀!如果你也置身于這樣美麗的境界中,你想在草原上聽到些什么聲音呢?
2、要是這些美妙的聲音都匯成一首動聽的笛子聲,那該多好呀!想聽嗎?
3、錄音機播放悠揚的笛音。
4、多么悠揚的笛聲,是誰在吹呢?(小黑板出示第二句)
5、指名朗讀,感受一下這是怎樣的一種笛聲?你怎么知道的呢?
6、牧童是怎樣吹笛子的呢?從哪個字可以看出來?
?。ㄈ┩卣箶?shù)字詩歌
1、齊讀前兩句詩,請你仔細觀察這兩句后半段有什么特點呢?
2、你還知道哪些數(shù)字詩呢?
(四)體會自由生活
1、牧童置身于美麗的原野中,吹著悠揚的笛子,你覺得他過的的是怎樣的生活?誰能用文中的詩句回答。
2、小黑板出示后兩句古詩
3、輕聲朗讀詩句,想一想:牧童從哪里歸來?怎樣歸來?
4、牧童忙碌了一天,到黃昏的時候,終于可以歇歇了,他吃得飽飽的,要干什么呢?(睡覺)怎么睡呢?
5、如此輕松自在的牧童,你能讀出來嗎?(指名朗讀)
6、如此自在的牧童在月光下,美美的躺在原野上,他想做些什么呢?
?。ㄎ澹┫胂竺利惍嬀?/p>
1、閉上眼睛,聽老師朗讀古詩,想象在你的腦海中出現(xiàn)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2、小練筆。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述想象中的畫面。(學生自由寫)
五、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牧童》這首詩讓我們體會到了原野生活的樂趣,我們認識了這位天真爛漫的牧童,欣賞了他美妙的曲子?,F(xiàn)在,讓我們再次背誦這首詩,再次感受山村迷人的暮色,感受古代孩子天真爛漫,自由自在。
六、課外拓展
1、選擇其中一幅畫面,進行想象,改寫成一篇有趣短文。
2、搜集描寫古代兒童生活的詩抄在積累本上并在小組進行交流。
牧童教學設(shè)計2
教材分析:
課文講述的是唐代的一個牧童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中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的事。畫家的從善如流,牧童的大膽率直,是這個故事向我們展現(xiàn)的兩種品質(zhì)。而這兩種品質(zhì)都蘊含于繪聲繪色的人物語言和動作的描述之中。
設(shè)計理念
1、識字教學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jīng)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jié)合,使之逐步形成識字能力。在積極倡導(dǎo)新課改的大潮中,我們不能忽視對學生進行扎實的語文基本功訓(xùn)練。安排學生自主、個性化識記生字,讀通讀順課文引導(dǎo)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通過模仿、想象等理解、感悟字詞的精妙與意蘊。
2、閱讀教學是學生與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的首要任務(wù)就是與文本對話。通過自主的讀書實踐,與課文的作者交流,從而內(nèi)化課文的語言材料及其豐富的內(nèi)涵,并學會閱讀。對于本篇文章,閱讀過程讓學生以讀為主,讀中感悟,以讀帶思,以思促讀。
3、中央教科所張?zhí)锶粝壬f:“語文課講得多,分析得多,是國際通病,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尤其是對低年級孩子來說,更不能作過多的講解,而要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入情悟理。《畫家和牧童》是一篇比較容易讀懂的課文,所以本節(jié)課的整體課堂教學以“讀”為主,主要經(jīng)歷“初讀—精讀—品讀—賞讀”四個階段。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藹、慚、拱”等17個生字,正確書寫“抹、商”等12個字。
2、理解“拱手、絕妙之作、指教”意思。
3、能熟練朗讀課文,并在此基礎(chǔ)上口述這個故事。
4、體會畫家的虛心和牧童的細心。
教學重點:
1、在熟練朗讀的基礎(chǔ)上口述這個故事。
2、會寫12個生字。
教學難點:
體會畫家的虛心和牧童的細心。
教學策略:
實施以讀代講,以讀促悟。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斗牛圖的課件,生字卡片,詞語卡片,小黑板。
2、學生準備;鉛筆字帖,新課堂同步學習與探究。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任務(wù):
1、能夠正確認讀17個生字,會寫“抹、商”兩個字。
2、熟練朗讀課文。
3、體會畫家的虛心和牧童的細心。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dǎo)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24課《畫家和牧童》(同學們請伸出右手和老師一起把課題寫在黑板上)齊讀課題,牧童是干什么的呢?(放牛、放羊的孩子)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自己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畫家和牧童之間發(fā)生了件什么事呢?注意讀書的時候,不認識的字對照下面的拼音多讀幾遍。
2、指名檢查朗讀課文,隨機糾正學生讀錯的詞語(抽出準備好的卡片,不是認讀的字可以寫在黑板上),并指導(dǎo)學生注意停頓。
3、檢查讀詞語,引導(dǎo)理解“拱手、牛蠅”。(拱手: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傳統(tǒng)禮節(jié),是左手抱右手。表示感謝的意思。牛蠅是專門叮咬牲畜的蒼蠅)
4、讀生字
提醒學生組詞讀。讀對的跟讀。
5、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
說一說畫家和牧童之間發(fā)生了什么故事呢?(隨學生的發(fā)言,板書“斗牛圖”“畫錯啦”)
三、朗讀課文,體會感情
1、課件出示《斗牛圖》。這就是當時的那幅斗牛圖??纯串嫷迷趺礃幽兀浚▽W生自由發(fā)言)請默讀,標出人們“稱贊”的話。
看了大畫家的斗牛圖,圍觀的人怎么稱贊的?把人們稱贊的話找出來畫上橫線
【設(shè)計意圖:采用學生喜歡的形式,引導(dǎo)學生觀看課件,創(chuàng)設(shè)情景,讓學生由景生情,這樣激發(fā)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在體會的基礎(chǔ)上進行朗讀指導(dǎo),效果會更好?!?/p>
2、讀出人們“稱贊”的話,理解“絕妙之作”。
?。?)讀商人的話,體會“絕妙之作”,(“絕妙之作”是說斗牛圖畫得怎么樣?好到什么樣呢?看到這樣的“絕妙之作”應(yīng)該怎樣稱贊?)
從個別稱贊到集體稱贊;模仿商人的大腹便便讀。
?。◣熂皶r表揚讀出稱贊語氣的學生)
(2)讀教書先生的話,理解“畫活了”。
還有誰稱贊這幅畫了?
<1>指名讀一讀。
師生共同讀書;學生自讀;同桌互相學一學教書先生,讀一讀這句話;大家一起學學教書先生的樣子搖頭晃腦地讀。
3、讀牧童的話
就在這時,傳來一個炸雷似的聲音,是什么聲音?誰讀一讀“炸雷“似的聲音?(師適時點撥引導(dǎo)。讀出著急的心情。)
個別讀;集體讀;加上動作表演讀。
4、讀戴嵩的話
<1>自己讀一讀,戴嵩這時是怎么說的?
個別讀;齊讀;表演讀。讀出和藹的語氣。
5、讀牧童的話
牧童說戴嵩的畫哪畫錯了?(個別讀;自讀。)
同桌互相說一說,老師是畫家,你是牧童,告訴老師哪兒畫錯了?(體會牧童急于想把答案告訴畫家的心情,所以讀得要快。)
學生自讀;加上動作讀;指著課件表演讀
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戴嵩的畫哪兒畫錯了?
【學生在自讀的基礎(chǔ)上將文字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
你從牧童指出大畫家的錯誤中體會到了什么?(學生自由發(fā)言)板書:細心
6、讀戴嵩的話
戴嵩聽了牧童的話,怎么說的?
(理解“指教”一般是誰指教誰呢?大人指教小孩),從這里可以體會到戴嵩的什么?板書:虛心。
當一下戴嵩,加上動作連連拱手,說:多謝你的指教。(讀出戴嵩虛心接受批評的語氣,并用動作表演來理解“拱手”這個詞語)
學生加上動作表演讀。同桌互相拱手讀一讀。
【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引導(dǎo)他們在讀、說、評、演中進行充分的角色體驗,用原生態(tài)的自身感受,入情入境的讀文,來進一步體會戴嵩的虛心和牧童的細心?!?/p>
四、自由朗讀,總結(jié)升華
1、分角色讀讀課文,你喜歡課文中的誰?你想對他們說點什么?(同桌互相議一議,說一說)
【設(shè)計意圖:在熟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把讀書過程中的感受通過表情、動作等有聲語言盡情地表達出來,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多種能力?!?/p>
2、學生自由交流發(fā)言。
五、指導(dǎo)寫字
教寫“抹、商”(注意寫字姿勢)
1、同學們看看“抹”,是什么結(jié)構(gòu)?
2、寫這個字應(yīng)該注意什么?
3、和老師一起來書寫。
4、學生自己練習書寫。
5、糾正學生寫得不規(guī)范的或者寫錯的地方。并讓學生再寫兩遍。
同樣教這個商字,注意:商字應(yīng)和摘的右邊區(qū)分開。
板書設(shè)計:
畫家斗牛圖虛心
和
牧童畫錯啦細心
第二課時
課時任務(wù):
1、復(fù)習鞏固已經(jīng)認識的17個生字,完成寫字任務(wù)。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造句練習。
4、練習有感情地口述課文。
教學過程:
一、復(fù)習鞏固,檢查讀生字(組詞讀)。
二、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好人物的對話。
三、分角色朗讀(指名讀)
角色分配:虛心的畫家,細心的牧童,圍觀的人(商人和教書先生),其他的話。
注意讀出人物不同的語氣。
四、指導(dǎo)寫字。
1、認讀田字格中12個“我會寫”的字并組詞。
2、觀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字形,說說寫這些字要注意什么。
3、對于書寫困難的字,老師有重點地指導(dǎo),學生練習書寫生字。(注意書寫握筆姿勢)
4、學生展示自己認為寫得最滿意的字,師生評議,老師隨機指導(dǎo)。
5、寫得不規(guī)范的字,老師加以糾正,并讓學生再寫兩遍。
五、造句練習。
1、出示例句:(小黑板)
2、讀一讀例句。(注意重讀,讀中領(lǐng)會)。
3、口頭造句。
指導(dǎo)學生在讀的基礎(chǔ)上,練習口頭說一句話。
?。?)從學生身邊經(jīng)常發(fā)生的事情中造句,如我一放學就出去站隊。
?。?)變換人稱造句(這里不需要對學生講出人稱這個概念)。如媽媽一起床就做飯。
?。?)放眼觀察,引向大自然。如風箏一飛起來就很高。春天一來到,小草就發(fā)芽了。
【通過口語表達訓(xùn)練,學生將文字和自己的生活體驗結(jié)合起來,通俗易懂,
并且通過層層遞進式的練習,調(diào)動了學生的思維,為說一大段話積累語言,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p>
4、做到新課堂上(第四題)。
5、交流自己造的句子。
六、練習口述這個故事。
讓學生在自由讀的基礎(chǔ)上,表演口述這個故事。(注意:學生說不出來的.地
方教師可稍做提示)
【設(shè)計意圖:課文小節(jié)清楚,結(jié)構(gòu)明快,反復(fù)地朗讀,學生早已瑯瑯上口,這時要求學生試著口述,學生會非常踴躍地嘗試,口述得聲情并茂,這時的口述就是對領(lǐng)悟的一種檢驗。給學生一個舞臺,展示自己,增添學生學習語文的成就感。】
七、語文實踐活動。
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或身邊的小朋友聽聽。
牧童教學設(shè)計3
【教學目標】
1、能字正腔圓、有板有眼地誦讀《牧童》,進一步感受詩詞的豐富內(nèi)涵。
2、通過運用課后注釋、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想象詩詞描寫的意境。
3、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詩詞中所描繪的童年生活的快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眷戀。
【教學重點、難點】
抓住關(guān)鍵詞,引導(dǎo)學生想象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學準備】
教師制作《牧童》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對對子導(dǎo)入,初步感受詩詞的表達特點——對仗工整
初步感知《牧童》的內(nèi)容。
山——水青山——綠水
曠野平原,獵士馬蹄輕似箭——斜風細雨,牧童牛背穩(wěn)如舟。
看到“斜風細雨,牧童牛背穩(wěn)如舟”這樣的詩句,你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引導(dǎo)學生抓住關(guān)鍵詞自由發(fā)揮,暢所欲言,為下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1、洎由朗讀古詩《牧童》。注意讀準字音。
2、指名誦讀。
讀出詩詞的節(jié)奏。全詩節(jié)奏可以這樣劃分:“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p>
強調(diào)“鋪”的讀音。引導(dǎo)學生在辨析讀音的過程中初步感受詩詞語言的魅力。①你認為“鋪”應(yīng)該讀幾聲?理由是什么?(通過辨析意思進一步明確讀音,使學生在此過程中進一步感受漢字音、形、義的內(nèi)在聯(lián)系。)②“鋪”字讓你眼前浮現(xiàn)出怎樣的畫面?(引導(dǎo)學生在感受想象的過程中體會到:一個“鋪”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完全表現(xiàn)了出來。)
設(shè)計意圖:詩情詩意是讀出來的。讀詩首先應(yīng)該讀準字音,遇到難讀的字,教師不能包辦代替,要善于引導(dǎo)學生學會辨析字音,尤其要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
三、再讀古詩,讀懂意思
1、默讀《牧童》,看看書中的插圖,讀讀書中的注釋,想想這首詩大概講了怎樣的意思。
2、交流:一遍又一遍的讀書過后,你眼前浮現(xiàn)出了什么樣的畫面?你看到了一位怎樣的牧童?(引導(dǎo)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讀懂詩意,感受詩情。)
3、小結(jié):這首古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吹拂著野草,還沒看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那悠揚的笛聲。那愈來愈近的笛聲,時續(xù)時斷,隨風飄揚。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后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xiàn)在我們的視野里的。
設(shè)計意圖:一遍又一遍的誦讀,在誦讀中將文字變成畫面的過程也就是讀懂詩意的過程,感悟詩情的過程。
四、展開想象,讀出詩情
1、“六七里”與“三四聲”的對比:感受鄉(xiāng)村生活的靜寂與安閑。
在這首詩的第一句中出現(xiàn)了一些數(shù)字,請你讀讀,細細品味,看你能讀懂什么?(使學生懂得這些數(shù)字都不是具體的描寫,“六七”極言其多,進一步突出了草的茂盛;“三四”極言其少,進一步突出了笛聲的悠揚,鄉(xiāng)村的靜寂。這些描寫為牧童的出場埋下了伏筆,由遠及近,由景到聲,再由聲到情。感受到牧童是那么的悠閑自得、怡然而樂,感受到的是一種特別的情趣。)
引導(dǎo)學生反復(fù)誦讀,讀出詩中情。(“六七里”要讀得長而緩,“三四聲”要讀得短而輕。)
2、想象“臥月明”的情景。
?。ㄊ箤W生感受到此時牧童的心情是那么的舒暢,他的生活無憂無慮,非常愜意。)
伴隨著悠揚的笛聲,看著畫面中“不脫蓑衣臥明月”的牧童,你想說什么?
如果你就是牧童,你會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相機引入其他與“牧童”有關(guān)的詩。)
所見
【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村晚
宋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
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五、深入理解。感悟詩魂
1、廣闊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揚的笛聲使人心動,美麗的月夜讓人陶醉。無論白天還是傍晚,無論放牧還是休憩,牧童的生活都是如此愜意。此時,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小牧童嗎?你此時最想說什么?(與其去追名逐利、巧用心機,倒不如像他這樣,在勞動中享受快樂,在快樂中享受悠閑與自在。)
2、再讀全詩,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詩魂。
3、總結(jié)全詩。
六、布置作業(y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這首古詩。
2、將這首古詩默寫下來。
3、將《牧童》改寫成一篇小短文。
牧童教學設(shè)計3篇 牧童 教學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