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区爱区精品无码_无码熟妇人妻AV_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最新_国产AV寂寞骚妇

比的應用教案12篇(《比的應用》教案)

時間:2022-11-24 15:53: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網小編分享的比的應用教案12篇(《比的應用》教案),以供參考。

比的應用教案12篇(《比的應用》教案)

比的應用教案1

  (一)教學要求

  1.知道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杠桿的應用分三種情況及三種杠桿的特點,會舉例說明。

  2.能用杠桿的平衡條件解決簡單的問題和進行簡單的計算。

  (二)教具

  羊角鐵錘、木板、鐵釘。天平和砝碼。杠桿實驗器和支架、鉤碼、彈簧秤、線。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什么叫杠桿?什么叫杠桿的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2.教師演示用羊角鐵錘拔釘子并畫出這個杠桿的示意圖,在圖上標出支點、動力和阻力。要求學生畫出動力臂和阻力臂。并結合作業(yè)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講解。

  杠桿示意圖如圖2所示。

  3.杠桿的平衡條件是什么?

  上題中如果動力臂與阻力臂之比是6∶1,則動力是阻力的幾分之一?

  二、進行新課

  1.三種杠桿

  (1)提問并演示:要求如圖3裝置中的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在A點或B點或C點施加一個多大的豎直向下的動力?圖中每個鉤碼的質量是50克。

  要求學生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回答以上問題。用彈簧秤的拉力當作動力F1,分別測量各點動力的大小,驗證答案的正確性。

  (2)教師總結:

  在杠桿的A點施加一個豎直向下的0.5牛的動力,可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是用較小的動力克服較大的阻力,是省力杠桿。這種杠桿的特點是動力臂大于阻力臂。抽水機的柄,撬石頭的撬杠等都是省力杠桿。

  板書:“1.三種杠桿

 ?、偈×Ω軛U:動力臂大于阻力臂,動力小于阻力?!?/p>

  在杠桿的B點施加一個1.5牛豎直向下的拉力,可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它的特點是動力臂小于阻力臂,動力大于阻力,這是費力杠桿。

  板書:“②費力杠桿:動力臂小于阻力臂,動力大于阻力?!?/p>

  在杠桿的C點需施加一個1牛的豎直向下的拉力,可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使用這種杠桿既不省力也不費力。這種杠桿的特點是動力臂等于阻力臂,動力等于阻力,這是等臂杠桿。

  板書:“③等臂杠桿:動力臂等于阻力臂,動力等于阻力。”

  (3)組織學生畫出課本圖135各杠桿的動力臂和阻力臂,分析哪個是省力杠桿,哪個是費力杠桿。

  學生在課本上畫力臂時,教師要巡回指導發(fā)現問題及時在全班糾正,然后由學生說出答案及理由。

  (4)分析使用費力杠桿的好處。

  以縫紉機踏板為例說明,使用費力杠桿費了力卻省了距離,給我們的作用帶來了方便。以課本圖124中撬箱蓋的撬棒為例,這類省力杠桿雖然省力,但是動力移動的距離卻比阻力移動的距離長。省了力,費了距離。

  2.天平和秤

  (1)觀察托盤天平,找到支點。教師指出,等臂杠桿重要的應用是天平。

  提問:用天平稱物體質量,天平平衡時為什么砝碼的質量就等于被稱物體的質量?

  要求學生答出:天平是等臂杠桿,動力臂等于阻力臂,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可知,動力等于阻力。動力和阻力就是砝碼和被稱物體對杠桿的壓力,其壓力的大小在杠桿水平平衡時等于它們各自的物重。根據物體受到的重力跟質量成正比的關系可知,砝碼的質量等于被稱物體的質量。

  板書:“2.天平是支點在中間的等臂杠桿?!?/p>

  (2)看課本圖136。

  指出:桿秤、案秤是稱物體質量的工具。杠秤、案秤是根據杠桿原理制成的。注意它是不等臂杠桿。桿秤、案秤用幾個不重的砝碼就能平衡秤盤中重得多的貨物的道理。(秤盤離支點近,砝碼離支點較遠,應用杠桿的平衡條件分析)

  三、總結本節(jié)重點知識,三種杠桿及特點,舉例說明。

  四、布置作業(yè):

  課本節(jié)后1、2、3題,其中3題要求答出哪個是省力杠桿,哪個是費力杠桿,并說明理由。

  注:教材為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作者劉崇灝。

比的應用教案2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本課時的教學內容主要是硝酸及其應用。本章的核心內容是元素化合物知識,而高中階段學習的元素化合物主要有:碳及其化合物、硫及其化合物、氮及其化合物,鎂、溴、碘等眾多的物質。硝酸作為含氮物質在介紹元素化合物知識是必不可少的,且硝酸是中學化學中的三大強酸之一,掌握硝酸的性質及其應用是必要的。本節(jié)的教學在了解硝酸的氧化性的基礎上讓學生了解濃、稀硝酸與其他物質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時生成物不一樣。

  2、教學目標

 ?。ㄒ唬?、知識教學目標:使學生掌握硝酸的物理和化學性質,了解隨著硝酸濃度的變化硝酸與其他物質反應生成物也發(fā)生變化。

 ?。ǘ?、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通過觀察實驗,記錄實驗現象,分析實驗,得出結論的能力,同時增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根據所學的氧化劑和還原劑的知識來了解硝酸的氧化性,掌握硝酸與其他物質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ㄈ?、情感目標: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實驗習慣和科學態(tài)度,對學生進行辯證法教育,增強環(huán)保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

  3、教學的重點、難點:

  硝酸的不穩(wěn)定性、強氧化性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

  硝酸的強氧化性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

  二、說學情和教法

  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知道了硝酸是常見的氧化劑,而且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分析實驗的能力。因此通過引導學生從硝酸的應用入手探討硝酸的性質。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運用化學研究的方法論為指導,采用提出問題——實驗——觀察分析——研究討論——結論——應用的邊講邊實驗的實驗探索方法進行施教,主要側重于實驗探索、對比分析、歸納概括。

  三、說學法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學生通過直觀生動的實驗來學習,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具有說服力。教學時,應該注意及時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同時利用一些富于啟發(fā)性的思考問題,活躍學生思維,增強分析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及時進行總結,尋找知識間的相互聯系,掌握科學有效的記憶方法,提高記憶的效果。

  四、說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簡明扼要地從解釋諺語雷雨發(fā)莊稼的道理引入。

 ?。ǘ┫跛岬男再|:包括硝酸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1、硝酸的物理性質

  讓學生根據實驗提綱進行實驗操作,簡單描述實驗現象,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

  2、硝酸的化學性質:重點學習硝酸的不穩(wěn)定性和強氧化性。

比的應用教案3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比的應用》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使學生掌握按比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和解題思路,能運用這個知識來解決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培養(yǎng)學生運用已有知識進行分析、推理等思維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3、使學生樹立用自己學來的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認真審題、獨立思考、自覺檢驗的好習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掌握按比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和解題思路。

  教學難點:正確分析,靈活解決按比分配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以玩游戲的形式問題導入

  邀請2名男同學和4名女同學到前臺演示,其他同學注意觀察,老師將事先準備好的6張凳子平均分給男同學3張,女同學3張,很明顯,女同學人數較多,就會有人沒凳坐,男同學人數少,就會有多余的凳子,因此,剛才老師這樣分,合理嗎?那要怎么分才合理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新內容。(板書:比的應用)

  二、講授新課

  1、利用課件出示分橘子給幼兒園大班和小班的問題。

 ?。?)學生看圖文,弄清圖文意思。

  從屏幕上我們可以看出,這位幼兒園的老師想干什么?(分橘子給小朋友)

 ?。?)引導學生找出圖中所提供的數學信息。

  從圖中可以知道,老師要分什么?有多少?分給誰?怎么分?

 ?。?)讓學生幫這位老師找出合理的分配方法。并寫在練習本上,如何找?給兩點提示:

 ?、倏梢詮臄祵W書上的相關內容悟出解決辦法,②可以與前后左右的同學討論,得出解決辦法。(要求:動作要快,思考要細,聲音要小,方法要靈)

  (4)結果出來后,讓學生主動到臺前匯報,并說出分配方法。這時,其他同學要認真聽匯報,并分析判斷匯報人的方法好不好?合不合理?數量對不對?

  (5)匯報完畢,老師結合學生的解題方法,課件展示兩種方法。接著提示學生要學會檢驗,檢驗是判斷答案對錯的好方法,所以要養(yǎng)成自覺檢驗的良好習慣。

 ?。?)出示課件,集體總結按比分配問題完成新課前分凳子的游戲。

  2、教師小結:按比分配的應用題怎樣解答?

  解題方法(教師只作口述,不作板書)。

  教師小結:凡具備上述結構特點,我們就可以用這些方法來解答。

  三、基本練習

  1、出示課件練習:填一填

  2、課件出示與聯歡會有關的習題,在學生理解題意的基礎上,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后集體訂正。

  四、鞏固提高

  3、課件出示建筑相關的習題,理解題意,引導學生根據前面的知識類推,用前面的方法解答。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獨立解決,并引導學生自行檢驗。

  五、課堂總結

  學生暢談本節(jié)課的收獲,教師鼓勵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并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六、布置作業(yè)。

  練習十三第1、4題

比的應用教案4

  一、案例背景

 ?。ㄒ唬┓治?/p>

  1.教材分析:我校選用的教材是三年制四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按照學校安排每學期十六課時的要求,初二學生下半學期只能在第四冊幾何畫板與photoshop軟件中選擇其一,我選用的是第十二單元“用photoshop處理圖像”。

  2.學情分析

  這屆初二學生是從初一帶上來的,這是第四個學期,學生學習能力差距較大,但多數學生能夠主動學習,且一部分有能力完成自主學習。上一節(jié)課學生利用“填充”“描邊”“自由變換”已經完成了“?!敝甘九频闹谱?。這節(jié)課用不同的知識完成相同的作品,從中讓學生了解同一圖形的多種制作方法,并區(qū)別從中優(yōu)缺點。

 ?。ǘ┙虒W目標

  1.掌握新建、刪除、隱藏圖層的方法。

  2.靈活掌握鏈接圖層的方法。

  3.掌握填充、文字等工具與圖層的完美結合;

 ?。ㄈ┲仉y點、問題預測及對策

  重難點:

  1.各種工具與圖層的完美結合。

  2.靈活掌握鏈接圖層的方法。

  問題預測:

  1.由于本節(jié)課是photoshop的第三節(jié)課,對于基本工具的運用要看學生對畫圖程序的熟悉度,更專業(yè)一些的工具更需要時間去練習才能熟悉掌握,因此學生在運用工具繪畫時應該需要的時間較長。

  2.學生對圖層的概念會很陌生,shift和ctrl組合鍵的運用不會很好。

  3.圖像格式,學生會很難理解。

  對策:

  1.本節(jié)課示例圖不需要太多的工具運用,因此可能有更多的時間,讓學生進入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

  2.圖層的介紹,可以用現實的紙張拼合為例幫助其理解;組合鍵的運用只能是強化練習。

  3.圖像格式,只需要讓學生在容量上有個對比概念就可以。

 ?。ㄋ模┱n前準備

  用填充、描邊與圖層不同的兩種方法制作“?!敝甘九频男Ч麍D。

 ?。ㄎ澹┙虒W流程

  1.情景導入:了解圖層。

  2.自主學習:完成新建、刪除、隱藏圖層的學習。

  3.示范教學:學生摸仿制作本節(jié)課的關鍵制作過程。

  4.擴展思維: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完善作品。

 ?。┙虒W課時:1課時

  二、教學實錄

  師:一直強調photoshop是專業(yè)的圖像處理軟件,它專業(yè)在哪兒?上節(jié)課的填充、描邊,還是我們用過的磁性套索?在photoshop中,工具的確非常強大,它的圖層、路徑以及通道功能,在創(chuàng)作圖像和處理圖像時,讓其它軟件鞭長莫及。什么是圖層?簡單的說:就是把幾張圖紙混合在一起,第一張可以是藍天,第二張可以綠草,第三張可以若干只蝴蝶,第四張可以百花爭艷……它們合在一起就是一張完美的圖畫,分開它們也是獨立的一張美圖,并可以任意修改。(下發(fā)課件包括示范效果圖)

  師:根據下發(fā)的ppt,你能學會新建圖層、刪除圖層以及隱藏圖層的方法嗎?

  生:(約五分鐘)學生示范新建、刪除以及隱藏圖層的方法。

  注:隱藏圖層時練習把示范效果圖的汽車圖層隱藏并顯示。

  刪除圖層時練習把兩個填充的圓形刪除,引出窗口的使用技巧──歷史記錄。

  師:現在我們用圖層,來制作可以隨時修改的“?!敝甘九?。這個圖形并不陌生,上節(jié)課做過了,用什么工具做的還記得嗎?

  生:填充、描邊、自由變換。

  師:根據ppt中的制作順序,我們一起來制作。看看哪種方法更簡單?

比的應用教案5

  教學內容:

  人教版54頁例2

  教學目標:

  1、在合作探究和解決問題過程中使學生理解按一定比例來分配一個數量的意義,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征和解題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應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3、通過實例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

  教學重點:

  1、正確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

  2、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征和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能正確、熟練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課前組織復習舊知

  同學們,通過前幾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認識了什么是“比”,那么,如果我現在告訴你“某興趣小組男生和女生的人數比是5:4,從這組比中,你能推斷出什么信息呢?”(出示題目)

  學生自由發(fā)言,預設推斷如下:

  1、全班人數是9份,男生占其中的5份,女生占其中的4份。

  2、以全班為單位“1”,男生是全班的,女生是全班的。

  3、以男生為單位“1”,女生是男生的,全班是男生的。

  4、以女生為單位“1”,男生是女生的,全班是女生的。

  5、女生比男生少(或20%)。

  6、男生比女生多(或25%)。

  追問:你還可以從中推斷出這個興趣小組的男生和女生可能各有多少人嗎?(請3個學生說說,把握總人數比是5:4就可以了。)

  二、探索方法,建立模型

  1.理解題意

 ?。?)什么是稀釋液?怎樣配置的?

 ?。?)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2.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自學數學書P49例題2,思考:

 ?。?)你從例題2中得哪些信息?

 ?。?)1:4表示什么?你從中得到哪些信息?

  (3)你能用畫圖的方法給同位講解嗎?

 ?。?)方法一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方法二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

  3.小組展講

  小結:方法一把各部分數的比看作份數關系,先求每一份,然后再求各部分的量;方法二把各部分的比轉化成分別占總數的幾分之幾,根據分數乘法的意義,直接求總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三、鞏固練習

  1.一個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比是3∶5∶4.這個三角形的周長是36厘米,三條邊的長度分別是多少厘米?

  2.填空

  3.一個長方形的周長是28c,長與寬的比是5:2,長與寬各是多少c?

  4.一個班,男生比女生人數多10人,男生與女生人數的比是3:2,全班有多少人?

比的應用教案6

  課堂教學目標:

  1.正確計算一些含有百分數的式題,正確求出有關含有百分數的方程的解。

  2.進一步理解稅率、折扣、利率的含義,正確解答有關納稅、利息和打折以及其他有關百分數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多媒體教學設備

  教學過程:

  一、單元練習講評:

  填空部分:

  重點講評以下題目:

  第3小題,學生錯誤原因是沒有分析題中兩個數量的關系,沒有按照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來分析。講評時重點教給學生方法。

  第9小題,學生錯誤原因是把題中已知的工作時間就當成工作效率來計算。講評時幫助學生從問題入手,分析一下問題是求什么,是哪兩個數量進行比較。

  第10小題,本題有一定難度,講評時重點幫助學生從含糖率的含義著手,然后用方程來解答這一題。(不要求全體學生全部掌握。)

  第12小題,先讓學生分析錯誤原因,教師再有針對性地指導,可以借助畫線段圖來分析,幫助有困難的學生理解數量關系。

  判斷:

  第2小題錯誤率較高,需要舉例說明,通過計算幫助學生理解這里由于單位“1”發(fā)生變化,得到的百分數也是不同的。

  選擇:

  第1小題,先請學生來說說自己的思考過程,教師及時組織學生分析這樣做的錯誤之處,還可將題目更改為54減少了0.54,減少了百分之幾?幫助學生辨析這兩題的不同之處。

  第5小題,請做出正確選擇的學生來交流各自的思考過程,本題還要教會學生做出選擇后應進行檢驗。

  計算部分:

  “解方程”部分出現錯誤較多的是第3小題,重點講評這一題。

  “計算下面各題”中出現錯誤較多的是第1、4小題,第1小題可重點指導學生運用簡便方法來計算。

  解決問題部分:

  第5小題,部分學生畫線段圖和寫等量關系存在錯誤,要重點講評。

  第6小題,學生錯誤原因之一是把“優(yōu)惠5%”和“打五折”混淆起來,錯誤原因之二是沒有正確理解“共需付費多少元”的含義。

  第8小題,本題有一定難度,要重點幫助學生分析題中兩個“20%”分別表示占了哪個數量的20%,啟發(fā)學生思考:要知道是賠還是賺需要先求出什么,怎樣求。

  第9小題,本題共三小題,學生錯誤集中在第3小題,重點分析第3小題。

  二、補充相關練習。

  見《天天練》上《第一單元單元測試》。

  課前思考:

  這份練習卷主要是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解決一些相對而言有難度的題目。對于個別的一些題目,只要大部分學生掌握即可,不要求每一個學生都掌握;對于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稍微放低些要求。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不同的知識技能。

  課前思考:

  從學生做題情況來分析,對于有一定難度的,學困生無法正確理解題意,可見,學生對于較復雜的應用題的解答方法還沒有達到靈活應用、靈活解答的程度,他們往往缺乏生活經驗、不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還有一些題,用方程來解答比較簡單,但還是有許多同學用數學方法來解答,導致許多錯誤。歸咎原因,學生基礎知識薄弱,對基本的算理混淆不清,獨立閱讀和理解能力差,對于難題缺乏征服的信心和毅力,選擇退縮或放棄。

  在評講時,要教給方法,對于難理解的要給必要的解釋,對學生要有層次的要求。加強補條件和問題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辨析數量關系的能力,或通過自編應用題,加深學生對應用題結構和題意的理解,提高分析數量關系的能力。

  課后反思:

  從學生做下來的情況下,計算的確是個很大的問題,學生計算的正確率和速度都有待提高,對應用題的理解能力實在是不行。而且有的學生比較偷懶,有些題目明顯是解方程比較簡單或者不容易出錯,可大部分學生都不會選擇用方程來解答。

  今天讓學生做了天天練的單元測試,對于填空題第5題學生錯的比較多,“工作效率=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和路程問題結合起來做比較,學生就不難理解了。令我比較滿意的是在一個班思考題居然有好幾個學生提出不同的方法解答。

  課后反思:

  今天的`數學課上,我先心平氣和地給學生們介紹了全班整體練習情況,讓他們對自己的學習情況在班中處于什么水平能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也便于學生給自己以后的學習能制定一個奮斗目標,有一個努力方向。

  講評時,我選出每一大題中學生錯誤率較高的題目進行了重點講評,并且請個別學生分析一下自己當時是怎樣思考的,出現錯誤的原因是什么。我想,只有讓學生明白自己的錯誤原因,那么下次遇到同樣類型的問題時才有可能會避免再出現同樣的錯誤。

  面對學生練習中出現的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我想反思自己這一單元的教學,可能由于高估了學生分析數量關系的能力,而在專項進行分析數量關系方面缺少力度,訓練不夠扎實。在接下來學習其他單元知識時可以補充這一單元的內容,繼續(xù)輔導學生,幫助他們提高解決百分數實際問題的能力,尤其需要培養(yǎng)良好的審題習慣。

  課后反思:

  評講前我沒有一一公布分數,而只是公布最高分、最低分、分數段分布以及平均分,讓學生清楚自己在班級中的定位,使其保持適度的壓力和動力,從而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為自覺地投入學習,爭取更大的進步。

  為了讓學生更為深刻地認識到解題中的錯誤,更為扎實地糾正錯誤,對一些較為典型、普遍的錯誤,請幾名出現類似解題錯誤的同學走上講臺,分析其思維過程,剖析其錯誤原因,提出改正的辦法。

  最后對表現好的進行表揚,對存在問題的提出善意批評的同時也包含殷切的期望,使學生面對現實,找到自己努力的目標,振作,積極地投入到學習過程當中去。

  單元:

  1、檢測調整情況:由于檢測內容比較多,一節(jié)課時間來不及,所以在周四完成填空、判斷與解決實際問題三大部分,且將應用題的第8題與第9題的第三小題作為思考題,不作統(tǒng)一要求來處理。將剩下題目作為回家作業(yè)。周五先分析周四的內容,再集體邊分析講評邊互批回家作業(yè)。自己核算單元檢測情況。

  2、檢測情況分析:由于部分內容沒有當堂完成,所以學生的成績可能有部分誤差,有些出入。但總體情況與平時課堂表現相類似。從總體情況看,只有24人優(yōu)秀,但及格率比我想象的好,有2人不合格。大部分學生主要問題出在對概念的理解上,對復雜的百分數應用題的解答方法沒有完全掌握好。

  3、主要錯題及分析:

 ?。?)類似于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或少百分之幾的習題,在填空題與應用題的第一題,錯誤比較多。主要原因是學生沒有掌握這類問題的解題方法,對單位“1”的意識不強。

 ?。?)填空題是要用工程問題來理解,或者從分數的意義上來理解,且從工作時間轉化成工作效率需轉個彎,很多學生沒有理解到這個層次。

 ?。?)填空題的第10小題,難度太大,超出學生的理解,全班沒有一個學生解答正確。

 ?。?)選擇題第3題,因為平時基本上強調在單位“1”未知的情況下,一般采用方程解答,只有部分學生已到了用方程解和算術解都會的程度,所以對算術方法解這題,大部分學生有困難,即使做對的學生,有些也是蒙對的,可能并不是很理解。

 ?。?)應用題第6題,對打八折后再優(yōu)惠5%,很多學生理解為打八折再按5%計算,對題目意思理解錯誤。

  4、改進措施:

 ?。?)利用以后自習課時間對百分數應用題還需進一步強調解題思路的分析。

 ?。?)加強個別輔導,有2人不合格,還有部分學生成績也很不理想。

 ?。?)加強對檢查方法的指導。例:加強估算意識。應用題第6題,買12臺優(yōu)惠的程度還沒有到打對折的程度,所以學生將原價打八折后再優(yōu)惠5%,計算得到12臺總共460元肯定有問題。還有生活中打折問題,打折后的價格肯定比原價少等等。

比的應用教案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會用累積法測算一張紙的厚度,會用以直代曲法、滾輪法測算曲線的長度。

  2、會用量筒或量杯測液體和固體的體積。

  3、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練習用這些“尺”和“表”進行測量,提高估測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一些實際的測量活動學會一些長度測量的特殊方法、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習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一些實際的測量活動,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啪毩暿褂每潭瘸邷y量一張紙的厚度和曲線的長度。

 ?、祁I會積累法和以直代曲法等測量的技巧和轉換的思想方法。

  教學難點

  利用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粗劣估測長度和時間。

  教學關鍵

  通過一些實際的測量活動,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方法

  講授法、實驗法、交流法

  教具準備

  學生分組實驗器材:毫米刻度尺、圓規(guī)、秒表、量筒、量杯、水、金屬塊。

  教師演示實驗器材:多媒體。

  【教學過程】

  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已學過用毫米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和使用計時工具測量時間,今天我們繼續(xù)討論幾個實際的測量問題,比如能否用毫米刻度尺直接測量課本一張紙的厚度,和課本P14圖1-23曲線的長度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這方面的內容。

  新授

  1、長度的特殊測量方法。

 ?、沤處熖岢鰡栴}:如何利用刻度尺測出一張紙有多厚?

  生交流回答,師總結:

  紙張的厚度:h1=h/n

  提醒學生注意:h是一摞紙的厚度

  n是紙張的張數,而不是頁數。

  指導學生進行活動1:測物理課本的一張紙的厚度,

  擬定測量方案和步驟

  交流測量結果。

  師總結。指出測量方法

 ?、庞每潭瘸邷y量課本(不包括封面)的厚度為_____________mm;

 ?、撇槌稣n本中紙的張數為______________張;

  ⑶用總厚度除以紙的張數,求得課本中一張紙的厚度為__________mm。(多媒體出示)

  累積法:把若干個相同的微小量“累積”起來,變得可直接測量,將測出的總量除以累積的個數,便得到微小量,這種方法叫“累積法”

  ⑵教師提出問題:測量課本P14圖1-23曲線的長度?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師總結。指出測量方法:

  “以直代曲法”:用圓規(guī)

  “滾輪法”。用硬幣或圓環(huán)(實用于長曲線)

  “化曲為直法”:用細軟的棉線

  指導學生進行活動2測量曲線的長度。

  擬定測量方案和步驟(以直代曲法)

  學生兩人一小組進行活動,教師巡回指導。

  交流測量結果。教師小結

  2、測量不規(guī)則形狀物體的體積。

  提出問題:立方體、長方體、球形等形狀規(guī)則的物體的體積,可以用刻度尺測算出來,那么對一個任意形狀的物體,怎樣測量它的體積呢?

  問題1:如何用量筒測出液體的體積?

  教師提示 生思考回答。

  師總結:用量筒或量杯來測量。

  展示量筒和量杯實物,讓學生觀察它們的量程和分度值以及刻度的不同。

  講解:量筒的刻度線分布均勻,量杯的刻度線分布不均勻。

  指出:使用量筒或量杯測液體體積,讀數時,視線應液面的凹面或凸面相平。(媒體展示)

  問題2:如何用量筒測出金屬塊的體積?

  生討論交流,師分析總結

  教育學生要愛護儀器。

  3、長度和時間的估測。

  要準確地測量長度和時間,都要用到測量工具,假如你身邊什么工具都沒有,你能否對長度、時間進行一些估測?

 ?、砰L度的估測。

 ?、傧日埻瑢W們合作,測出你的手的中指的長度是多少?大拇指指甲的寬度是多少?一拃的長度是多少?走一步路的距離是多少?

 ?、谙扔醚劬罍y課桌的長度,再用你身體上的“尺”粗測,最后用刻度尺測定,看看這三個結果之間相差多少?

  學生分組進行測量活動。

  講解:要提高眼睛的估測能力,就要對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長度有具體的印象,同時要多進行估測練習。

  ⑵時間的估測。

  通過上節(jié)課對脈搏的測量,大家已經知道自己脈博跳動一次的時間,請同學們以它作為“表”估測時間。

  師生共同活動:教師用停表測出一段時間,同時讓學生用身上的“表”估測這段時間。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些什么

  (由學生自己小結,老師歸納)

  【作業(yè)】

  1、怎樣測出細銅絲的直徑,寫出你的測量方法和步驟

  2、課本P17第1、2、3題。

  【板書設計】

  1、測量紙張的厚度:

  2、測量曲線的長度。

  3、測量液體的體積

  4、測量固體的體積

  5、估測長度

  6、估測時間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涉及到三個活動,有兩個重點:一是長度單位換算;二是刻度尺的使用。單位換算是容易被忽略的,其實要想講透,學生真正弄明白很不容易。另外它是進行復合單位換算的基礎,也是今后一系列單位換算的基礎?;诖丝紤],我用了一節(jié)課的時間講了長度單位的換算。過程是循序漸進,首先從單位臺階入手,要求用科學計數法逐步找到其中規(guī)律,然后過度到稍微復雜些的換算。方法是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入手即意義并用乘法寫下來,指出單位換算的原則是等量代換,用特殊記號如顏色的區(qū)別讓學生慢慢理解其換算過程。接著馬上練習,并請學生板書,當場找出可能存在的問題。從課后作業(yè)看,個別學生依然存在些問題,如單位漏寫、錯寫等。另外,在時間單位的換算上,只要略提一下即可,但是“一秒等于多少小時”這樣的問題還是會給學生帶來些麻煩。

  第二個重點處理了刻度尺的使用。學生有基礎,反而給教學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很多學生不以為然。我嘗試了一下幾種處理方法。一、利用五分鐘時間自學并測量物理課本的長度,再指出數據的不科學性,給學生以震撼。這種方法雖然能起到提醒學生的作用,但是由于活動時間在前,加上人數眾多,很耽誤時間,課堂效率不高。二、給學生三分鐘的時間自學使用方法并對比插圖找出你認為的關鍵詞,并嘗試理解其意思,若有疑問可以小組內討論,討論不能解決的提出來咱們共同解決。然后學生回答找到的關鍵詞,并板書到黑板。事實證明大多數學生能完成此項任務。最后師生共同討論關鍵詞的意義,解決疑難問題,如“分度值是什么、為什么要估讀等”。接著練習讀數,學生批判對錯,并找出原因。再留五分鐘時間進行活動測量。這種方法目的性更強,教學環(huán)節(jié)更加緊湊,教學效果要相對好一些。即使這樣,學生的數據依然會出現問題,如“單位多此一舉,沒有估讀等”。

比的應用教案8

  學情分析:

  教學對象是高二文科學生,學生已經學會建立回歸模型的基本步驟,并有檢驗回歸方程的擬合精確度的方法,并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兩個變量不呈線性關系,不能直接利用線性回歸方程建立兩個變量的關系,通過探究使學生體會對回歸模型的選擇,非線性模型可以通過變換轉化為線性回歸模型,讓學生直觀的觀察、思考,借助于線性回歸模型研究呈非線性關系的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并通過回歸分析體會不同模型擬合數據的效果。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回歸模型的選擇;進一步理解非線性模型通過變換轉化為線性回歸模型;體會不同模型擬合數據的效果。

 ?。?)過程與方法:

  從實例出發(fā),求出相應的回歸直線方程,從中也找出存在的不足,從而有進行回歸分析的必要性,通過學習相關指數,用相關指數來刻畫回歸的效果,進而歸納出回歸分析的一般步驟,并對具體問題進行回歸分析,用于解決實際問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但又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我們只要從實際出發(fā),不斷探求事物的內在聯系,就會找出其中的規(guī)律性,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能力。

  教學重點:

  1、加深體會有些非線性模型通過變換可以轉化為線性回歸模型;

  2、了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尋找更好的模型的方法。

  教學難點:

  1、了解常用函數的圖像特點,選擇不同的模型建模;

  2、通過比較相關指數對不同的模型進行比較。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一、復習引入

  問題一:你能回憶一下建立回歸模型的基本步驟?

  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回憶建立回歸模型的基本步驟(選變量、畫散點圖、選模型、估計參數、分析與預測)

  生:回憶、敘述建立回歸模型的基本步驟

  復習建立線性回歸模型的基本步驟

  二、探究新知

  問題二:觀察例2的圖1.1-6中的散點圖,紅鈴蟲的產卵數y與溫度x的圖像特點:隨著自變量的增加,因變量也隨之增加。這些點可以除了可以看作是落在指數函數模型上,還可以認為它是落在什么函數的模型上?

  師:引導學生觀察散點圖的特點,并引導學生探究紅鈴蟲的產卵數y與溫度x還可能是什么關系。(二次函數模型)

  生:討論、回憶一些常見函數圖像的特點,判斷紅鈴蟲的產卵數y與溫度x的可能關系

  樣本點還可以看作是分布在二次函數曲線的周圍。

  問題三:對模型是否有辦法求參數和的最小二乘估計?

  師:從簡單的模型入手,逐步引導學生思考把原來兩個變量的非線性關系轉化為另外兩個變量的線性關系

  生:觀察模型,探究變換的方法并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最后給出具體的方法。

  令,建立與之間的線性回歸方程

  問題四:經過變換后這個模型都轉化為線性回歸模型,你如何得到這幾個線性回歸模型的參數估計?

  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啟發(fā)學生把原變量的觀測數據轉化為新變量的數據,然后讓學生給出每種線性回歸模型的參數估計。

  生:以組為單位進行數據變換,求參數的最小二乘估計(可以用計算器)

  解答過程如下:

  令,,即

  分析與之間的關系,通過畫散點圖(如下圖),

  可看到與的散點圖并不分布在一條直線的周圍,即不宜用線性回歸方程來擬合它,即不宜用二次曲線來擬合與之間的關系,這個結論還可以用殘差分析得到。

  為比較兩個不同模型的殘差,需建立相應的回歸模型,讓學生用線性回歸模型擬合回歸方程。

  所以

  因為,即y關于x的二次回歸方程為。

  問題五:指數回歸模型與二次回歸模型中哪個能更好地刻畫紅鈴蟲的產卵數y與溫度x的關系?通過什么數據說明?

  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回憶評價線性回歸模型擬合好壞的標準(相關指數、殘差平方和),進一步引導學生探討如何進行不同模型的比較,介紹計算模型相關指導數和殘差平方和的方法,說明一般在參數個數一定的條件下,相關指數越大或殘差平方和越小說明模型擬合得越好。

  生:討論,提出自己的想法,計算每個模型的相關指數,并進行模型的比較。

  指數函數模型的相關指數

  二次函數模型的相關指數

  從相關指數的計算結果來看,指數函數模型的比二次函數模型的更接近于1,所以指數函數模型的回歸效果好。

  再從殘差圖看:

  從圖中可看出指數函數模型的殘差點比較均勻地落在水平的帶狀域中,所以指數函數模型擬合精度較二次函數模型的高。

  通過學生自己動手計算感受,歸納判斷模型擬合效果的方法:

  ⑴可以通過變換后的散點圖觀察兩個新變量之間是否存在線性回歸方程;

 ?、仆ㄟ^殘差分析比較兩種模型的擬合效果。一般情況下,比較兩個模型的殘差比較困難(某些樣本點上一個模型的殘差的絕對值比另一個模型的小,而另一些樣本點的情況則相反),故通過比較兩個模型的殘差的平方和的大小來判斷模型的擬合效果。殘差平方和越小的模型,擬合的效果越好。

  引導學生根據散點圖判斷兩個變量的關系,使學生了解不是任何兩個變量都一定是只有一種關系。

  讓學生知道有時因變量與自變量的非線性關系經過變換后可以轉化為兩個新變量間的線性關系

  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把因變量與自變量的非線性關系經過變換后轉化為另外兩個變量的線性關系的方法。

  使學生熟悉線性回歸模型的參數估計的方法

  得出紅鈴蟲的產卵數y與溫度x的模型

  引導學生嘗試進行不同模型的比較。

  三、練習

  某種書每冊的成本費y(元)與印刷冊數x(千冊)有關,經統(tǒng)計得到數據如下:

  x

  1

  2

  3

  5

  10

  20

  30

  50

  100

  200

  y

  10.15

  5.52

  4.08

  2.85

  2.11

  1.62

  1.41

  1.30

  1.21

  1.15

  檢驗每冊書的成本費y與印刷冊數倒數之間是否具有線性相關關系,如有,求出y對x的回歸方程。

  分析:本題是非線性回歸分析問題,不妨設變量,題意要求對與y作相關性檢驗,如果它們具有線性相關關系,就可以進一步求出y對的回歸直線方程,這時,再回代,就得到了y對x的回歸曲線方程。

  解:首先作變量置換,題目所給數據變成如下表所示的10對數據:

  u

  1

  0.5

  0.33

  0.2

  0.1

  0.05

  0.03

  0.02

  0.01

  0.005

  y

  10.15

  5.52

  4.08

  2.85

  2.11

  1.62

  1.41

  1.30

  1.21

  1.15

  然后作相關性檢驗。

  經計算得,從而認為與y之間具有線性相關關系,由公式得,,所以,

  最后回代,可得到y(tǒng)對x的回歸曲線方程

  四、小結

  1.強調要借助散點圖的直觀性、聯想已學過的基本函數圖像、以及知識間的聯系,鼓勵學生在建模中大膽嘗試;

  2.用回歸方程探究非線性回歸問題的方法、步驟;

  3.殘差分析的步驟、作用。

  4.梳理本節(jié)書的知識結構

  讓學生整理解決本例的思路,鼓勵學生探究建立更好的模型。

  練習與測試

  1.在兩個變量與的回歸模型中,分別選擇了4個不同模型,它們的相關指數如下,其中擬合效果最好的模型是( A )

  A.模型1的相關指數為 B.模型2的相關指數為

  C.模型3的相關指數為 D.模型4的相關指數為

  2.已知兩個變量的回歸模型為,則樣本點的(1,4.4)的殘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0.4

  3.殘差平方和用數學符號表示為___________________,它代表了隨機誤差的效應;解釋變量的效應值稱為回歸平方和,可以用相關指數來刻畫回歸的效果,其計算公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顯然,的值越大,說明殘差平方和越小,也就是說模型的擬合效果越好。

  答案:;。

  4.在研究硝酸納的可溶性程度時,對不同的溫度觀測它在水中的溶解度,得觀測結果如下表所示:

  溫度()

  10

  20

  50

  70

  溶解度()

  66.7

  76.0

  85.0

  112.3

  128.0

  則由此得到的回歸直線的斜率是____________。

  答案:0.8809

  5.已知線性相關的兩變量,的三個樣本點A(0,0),B(1,3),C(4,11),若用直線AB作為其預測模型,則其相關指數________。

  答案:,,,,

  ,,

  ,,

  6.已知線性相關的兩變量,的三個樣本點A(0,0),B(1,3),C(4,11),若用直線AB作為其預測模型,則點C 的殘差是________。

  答案:,,。

  7.若一組觀測值(x1,y1)、(x2,y2)、…、(xn,yn)之間滿足yi=bxi+a+ei (i=1、2. …n)若ei恒為0,則R2為

  答案:1

比的應用教案9

  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人教版第十一冊第52頁~53頁的內容,練習十三的第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

  2、使學生理解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并會解答此類應用題。

  3、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實際應用。

  教學準備:自制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問:我班男女生人數各是多少?你能根據我班男女生人數用比的知識和分數的知識來說一句話嗎?

  學生匯報:

 ?。?)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 ), 男生人數和女生人數的比是( )

 ?。?)女生人數是男生人數的( ),女生人數和男生人數的比是( )

 ?。?)男生人數占全班人數的( ),男生人數和全班人數的比是( )

 ?。?)全班人數是男生人數的( ),全班人數和男生人數的比是( )

  (5)女生人數占全班人數的( ),女生人數和全班人數的比是( )

  (6)全班人數是女生人數的( ),全班人數和女生人數的比是( )

  2、口答應用題

  六年級(1)班和二年級(1)班共同承擔了面積為100平方米的衛(wèi)生區(qū)保潔任務,平均每個班的保潔區(qū)是多少平方米?

  口答:100÷2=50(平方米)

  提問:這是一道分配問題,分誰?(100平方米)

  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級學生和二年級學生承擔同樣多的衛(wèi)生區(qū)保潔任務,合理嗎?這樣分還是平均分嗎?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問題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們想知道還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嗎?今天我們研究按比例分配問題。(板書:按比例分配)

  指出: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來分配。

  二、講授新課

  1、把復習題2增加條件“如果按3 :2分配,兩個班的保潔區(qū)各是多少平方米?”

  1、思考:由“如果按3 :2分配”這句話你可以聯想到什么?(小組討論)

  小組匯報:

 ?。?)六年級的保潔區(qū)面積是二年級的 倍

 ?。?)二年級的保潔區(qū)面積是六年級的

 ?。?)六年級的保潔區(qū)面積占總面積的

  (4)二年級的保潔區(qū)面積占總面積的

  ……

  3、課件演示

  4、嘗試解答:用你學過的知識解答例題,并說一說怎么想的?(請學生板演)

  方法一、3+2=5 100÷5=20(平方米)

  20×3=60(平方米) 20×2=40(平方米)

  方法二、3+2=5 100× =60(平方米)

  100×=40(平方米)

  ……

  5、這道題做得對不對呢?我們怎么檢驗?

  ①兩個班級的面積相加,是否等于原來的總面積。

  ②把六年級和二年級的面積化成比的形式,化簡后的結果是不是等于3 :2

  ……

  6、練習:

  如果你來分配這100平方米的保管區(qū)給六(1)班和六(2)班你準備按這樣的比來分配,并把兩個班保管區(qū)的面積算出來。

  學生匯報。實物投影出示學生的解題過程,并讓學生說說思考過程。

  7、出示:學校新買來315本新書,要分配給六年級三個班,如果你是圖書管理員,怎樣分配才合理呢?

 ?。ǎ保┬〗M討論,提出各種各樣的分配方案,最后統(tǒng)一到按照各班人數進行分配比較合理。

  (2)增加條件:六(1)班34人,六(2)班36人,六(3)班35人。

  (3)問:3154本書按照人數分配,就是按照怎樣的比來分配呢?

 ?。ǎ矗W生獨立解答。

 ?。?)學生匯報。實物投影出示學生的解題過程,并讓學生說說思考過程。

  8、小結:觀察我們今天學習的按比例應用題有什么特點?

  三、開放運用,體驗成功

  小明九月份共用去零花錢30元,具體用途及分配情況見下表:

零花錢30

買學習用品

買零食

玩游戲機

1

3

6

?

?

?

  1.你能算出小明的各項支出是多少元嗎?

  2.看了這張表,你有什么想法?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安排這30元零花錢?能用表格展示出來嗎?

  1、反饋。實物投影出示學生的表格,并讓學生說說理由和計算錢數的方法。

  四、總結:

  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呢?

  五、布置作業(yè):練習十三的第1~4題。

比的應用教案10

  教學目標:

  1.能運用反比例函數的相關知識分析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和認識反比例函數是刻

  畫現實世界中數量關系的一種數學模型。

  教學重點運用反比例函數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運用反比例函數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chuàng)設

  引例:小麗是一個近視眼,整天眼鏡不離鼻子,但自己一直不理解自己的眼鏡配制的原理,很是苦悶,近來她了解到近視眼鏡的度數y(度)與鏡片的焦距為x(m)成反比例,并請教師傅了解到自己400度的近視眼鏡鏡片的焦距為0.2m,可惜她不知道反比例函數的概念,所以她寫不出y與x的函數關系式,我們大家正好學過反比例函數了,誰能幫助她解決這個問題呢?

  反比例函數在生活、生產實際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

  例如:在矩形中S一定,a和b之間的關系?你能舉例嗎?

  二、例題精析

  例1、見課本73頁

  例2、見課本74頁

  例3、某氣球內充滿一定質量的氣體,當溫度不變時,氣球內氣體的氣壓p(千帕)是氣球體積V(米3)的反比例函數(1)寫出這個函數解析式(2)當氣球的體積為0.8m3時,氣球的氣壓是多少千帕?(3)當氣球內的氣壓大于144千帕時,氣球將爆炸,為了安全起見,氣球的體積不小于多少立方米?

  四、課堂練習課本P74練習1、2題

  五、課堂小結反比例函數的應用

  六、課堂作業(yè)課本P75習題9.3第1、2題

  七、教學反思

  更多初二數學教案,請點擊

比的應用教案11

  一、教材分析

  “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是以化學基本概念為基礎,與實驗緊密聯系,強調概念在實際中的應用,本節(jié)教學對整個高中化學的學習乃至今后繼續(xù)學習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教材內容具有概念比較多,且抽象又難于理解的特點。教材首先從為什么學習這個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聯系微觀粒子和宏觀物質的紐帶,認識引入物質的量在實際應用中的重要意義,即引入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紹物質的量及其單位,物質的量與物質的粒子數之間、物質的量與質量之間的關系。應注意不要隨意拓寬和加深有關內容,加大學生學習的困難。

  二、學情分析

  對于“物質的量”這個新的“量”和“摩爾”這個新的“單位”,學生是很陌生的,而且也很抽象,但通過學習和生活經驗的積累,他們已經知道了生活中常用的一些“量”和“單位”,如長度、質量、時間、溫度,米、千克等??刹捎妙惐确椒?,類比方法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之間的某些屬性上相同,而推出它們在其他屬性也相同的一種科學方法。如物質的量與其他學生熟悉的量類比、摩爾與其他國際單位的類比、集合思想的類比等,運用類比思想闡釋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的意義,能夠提高這兩個概念與其他概念之間的兼容性,有利于對這兩個陌生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物質的量是描述微觀粒子集體的一個物理量,認識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基本單位;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涵義,了解摩爾質量的概念。

 ?。?)了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數之間的換算關系;了解物質的量、物質的質量、摩爾質量之間的換算關系。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類比的思想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運用和鞏固概念。

 ?。?)通過閱讀教材、參考資料和聯系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自學的習慣、探究的意識。

 ?。?)體驗學習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使學生認識到微觀和宏觀的相互轉化是研究化學問題的科學方法之一,培養(yǎng)學生尊重科學的思想。

 ?。?)調動學生參與概念的形成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

 ?。?)物質的量的概念;

  (2)物質的量和微粒數之間的相互轉化;

 ?。?)阿伏伽德羅常數的涵義;

 ?。?)通過物質的量、質量、摩爾質量計算實際問題。

  2、教學難點

  物質的量的概念。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黑板

  六、教學方法

  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方式,通過故事(一粒米的稱量)和生活實例,以聚微成宏的科學思維方式,引出新的物理量 — 物質的量,搭建起宏觀與微觀的橋梁。通過學生列舉生活中的常用單位 (箱、包、打等)與抽象概念類比、國際單位之間的類比、集合思想的類比教學,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讓學生感受概念的生成過程,初步形成物質的量的概念并理解其重要性。

  七、教學過程(略)

比的應用教案12

  教學目的:

  ①讓幼兒知道應用題的結構,初步學會口編5以內的加法應用題。

 ?、谂囵B(yǎng)幼兒的分析能力和想象力。

  教學準備:

  小朋友、蝴蝶各一套圖;圖片(畫有小朋友拍球、小雞吃蟲)一張;

  卡片、動物膠片若干,21=?數字卡若干,魚、鴨、狗圖片若干。

  教學過程:

 ?、逡鹋d趣

 ?、嬗螒颉翱凑l答得對”(邊講邊出示圖卡)

  師:老師編應用題,你們用動物的叫聲回答?!安莸厣?,有1只小狗,又來了2只小狗,一共有幾只小狗?”(汪、汪、汪)

 ?、缬變簩W編加法應用題(集體活動)

  1。教師示范編應用題(出示小朋友一套圖)

  師:應用題講了一件事(小朋友做操),2個已知道的數(2和1),還提出一個問題?(一共有幾個小朋友)這道應用題用什么方法運算?為什么說21=3?(2和1合起來是3)。

  2。教師編應用題,幼兒找出應用題的三個要求(出示蝴蝶一套圖)。

  師:剛才編的應用題講了一件事?有哪兩個已知道的數?還提出一個什么問題?(教師小結:編應用題有三個要求:要說出一件事情,有2個已知道的數;還提出一個問題)這道應用題用什么方法運算?為什么?怎樣列式?為什么說23=5?對了,一共有5只蝴蝶。

  3。幼兒看圖編加法應用題(出示畫小朋友拍球、小雞吃蟲)。

  師:看誰能根據三個要求來編應用題,編得又快又完整(并用“三個要求”檢查應用題對、錯)。

  ㈣分組活動

  師:桌上有幾種材料,可以看圖片、圖案、式子來編應用題,看誰能根據一件事、兩個已知道的數,提出一個問題這三個要求來編應用題,編得又快又好,并且列出式子,計算結果。

  指導:①提示幼兒根據“三個要求”編應用題。

 ?、谧層變哼x擇適宜的材料活動。

  ㈤引導幼兒根據生活經驗編題

比的應用教案12篇(《比的應用》教案)相關文章:

小班春天來了教案6篇 幼兒園小班春天來了教案

《荷葉圓圓》教案3篇(荷葉圓圓的教案)

有關可能性教案3篇(可能性優(yōu)質課教案)

大班社會活動教案ppt3篇 大班社會活動教案互幫互助

幼兒課程設計活動方案3篇 幼兒課程設計活動方案教案

語文教學案例兩個課時3篇 初中語文兩課時教案

交通安全教育班會教案格式范文7篇 冬季交通安全主題班會教案

開學主題班會教案范文3篇 新學期高中開學主題班會教案

大班數學教案6篇 幼兒數學教案大班

德育課教案模板精3篇(德育課教學設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