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分享的鄉(xiāng)愁一等獎教學設計共3篇 鄉(xiāng)愁教學設計一等獎優(yōu)秀教案,供大家閱讀。

鄉(xiāng)愁一等獎教學設計共1
《鄉(xiāng)愁》教學設計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感知詩歌內涵,能夠結合詩中的意象構設畫面。
3、品味詩歌凝練含蓄的語言,體會詩中蘊涵的濃烈的思鄉(xiāng)情懷。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感受詩歌的音樂(伴著《思鄉(xiāng)曲》音樂,師充滿深情地走上講臺
1、1972年,臺灣的一個深夜。一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過窗欞,灑進房間。詩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時而低頭沉思,時而抬頭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滿酒杯。酒入愁腸,雙眼矇眬,思鄉(xiāng)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頭,他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情,快步走進書房,打開臺燈,攤開稿紙,一首小詩從他的筆尖流淌出來(師播放《鄉(xiāng)愁》的朗讀:\"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生聽)
2、大家聽得很投入,好,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余光中先生那濃情似霧的《鄉(xiāng)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吧?。ń處煱鍟n題:鄉(xiāng)愁) 3、這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是:(屏幕顯示:深情地朗讀
細膩地感受
詩意地仿寫)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初步感知詩歌所蘊含的深情。(學生朗讀)
2、一生讀、齊讀
3、誰來說說你讀這首詩的心理感受?(悲傷,凄涼,是隱藏在思想深處的一種說不出的痛;無奈,惆悵,對家鄉(xiāng)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縷縷鄉(xiāng)愁綿綿不絕地襲來,仿佛聽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喚。) 4、同學們都讀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認為這首詩應該用一種什么語調、語速來讀呢?(語調深沉,語速舒緩,感情層層遞進。)
5、下面,就讓我們帶著這種感受一起朗讀,注意把詩歌的語言變成自己的心聲。(學生齊讀) 三、細膩品讀,讀出詩意
1、詩歌的語言無時不在敲打著我們的心靈,就讓我們進一步走進詩歌,感知詩意。 2、請同學們根據老師的提示,用簡潔的語言分別概括四個小節(jié)的內容。(多媒體展示)
母子
夫妻
母子
家國
3、生答師歸納板書:母子之別
夫妻之別
母子之別
家國之別
4、1、3小節(jié)的母子之別是不是重復了?(1小節(jié)是生離,3小節(jié)是死別,死別更令人痛徹心扉。) 5、來,捧起課本,讀1、3小節(jié),讀出遞進感來,讀出作者內心感情的變化。(生齊讀) 6、這位母親,生他養(yǎng)他的母親,更是戰(zhàn)亂時代帶他逃亡的母親,從上海到香港,從香港到越南,到昆明,到重慶,但是從沒有放棄教育兒子,而就是這樣一個母親,他如今卻已經是陰陽兩隔,我們再來感受一下,這種揪心的感覺……
一男生讀(很不錯的感覺)
女生再讀,“——后來啊,……母親在里頭……”這一小節(jié)。
四、優(yōu)美解讀,讀出詩境
1、通過朗讀,你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感情?(思鄉(xiāng)、對祖國的思念) 2、在作者眼里鄉(xiāng)愁都是什么?(生說師板書: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詩人借助的這四個意象所表現的鄉(xiāng)愁一樣嗎?(不一樣。四個詩節(jié)分別表現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愛、喪母之哀、戀國之思。前三個詩節(jié)寫的是家愁,最后一個詩節(jié)寫的是國愁。) 板書:郵票--母子情
船票--夫妻情
墳墓--生死別
海峽--家國戀 再次朗讀這首詩,讀出意境和感情(生齊讀)
5、大家發(fā)現沒有,這首詩中“頭”字重復了很多次,有“這頭”、“那頭”、“外頭”、“里頭”。你覺得還可以用其他的詞語嗎?(我們一般用的是“這邊”、“那邊”、“外邊”、“里邊”)
6、那我們把全詩的“頭”都換成“邊”再來朗讀一下全詩,體會一下感覺有什么不一樣。(生齊讀)( “這頭那頭”給人的感覺是在兩段距離的盡頭,很遙遠。“這邊那邊”似乎隔得很近,沒有那么遙遠。)
7、說得不錯。再來讀一、二兩個小節(jié),除了距離的遠,體會一下還有什么不同?(生換讀一二小節(jié))( “這頭那頭”語音上給人的感覺要厚重一些,而“這邊那邊”發(fā)音卻是輕飄飄的,厚度不夠。) 8、說得妙極了!來,再比較著讀最后一小節(jié),讀出距離的遙遠和情感的沉痛。(齊讀) 五、豐富連讀,讀出詩情
1、鄉(xiāng)愁是余光中不變的情結。他為什么對大陸有著如此深厚的感情呢?這就需要我們對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請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臺灣,當時僅21歲,再還鄉(xiāng)時已經64歲。余光中從60年代起就創(chuàng)作了不少鄉(xiāng)愁詩,是臺灣著名的鄉(xiāng)愁詩人。70年代初創(chuàng)作了《鄉(xiāng)愁》,他說:\"我20分鐘寫出的是20年的思鄉(xiāng)之情。\") 2、齊讀全詩,體會詩人蘊藏了20年的思鄉(xiāng)之情。(生齊讀) 六、尋美之旅,競聘\"審美家\"
1、讀得好美??!現在我們來競聘\"審美家\"。請用這樣的句式說話:\"我覺得
寫得好,好在
\" (小組深入地討論,待會兒我們來交流)
比如說,我覺得\"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幾個意象選得好,好在它們都代表著分離,如油畫的著色逐漸加深,層層推進了詩情的抒發(fā)。
★我認為\"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這幾個表示時間的詞用得好,好在準確地表示了人的成長歷程。
★這幾個詞還準確表達了情感的變化。感情隨時間推移而越來越濃,逐漸升華。
★\"這頭\"、\"那頭\"、\"外頭\"、\"里頭\"這幾個方位詞用得好,好在空間變化。
★我認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這幾個詞用得好,好在準確形容事物的形狀,以小而輕的形象承載了濃濃的鄉(xiāng)情。 教師引導:郵票小小,鄉(xiāng)愁“大大” 學生回答:船票窄窄,鄉(xiāng)愁“寬寬”
墳墓矮矮,鄉(xiāng)愁“高高”
海峽淺淺,鄉(xiāng)愁“深深”
★美在結構,寓變化于統(tǒng)一。節(jié)與節(jié)之間整齊均衡,每節(jié)內部長短句錯落有致,顯現出層疊式的建筑美。
★美在韻律。重章疊詞的運用,造成一種回環(huán)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為全詩營造了一種低回惆悵的基調。
★美在對稱。\"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對應了四幅畫面:母子別、夫妻別、生死別、故國別。
★美在儉約、凝煉。作者精心選擇了四個意象,凝聚了一份濃得化不開的鄉(xiāng)情。 七、尋美之旅,競聘\"攝影家\" 1、詩可以讀,可以唱,可以畫,還可以演。我們來競聘\"攝影家\"。你愿成為一位導演嗎?如果讓你把這首詩拍成\"MTV\",你選哪一節(jié)?想一想,該拍什么畫面?配什么音樂? 演讀,說想象的話(學生分組討論)
★我選第2節(jié)。我的鏡頭里出現這樣的畫面:一個秋天的早晨,一位風塵仆仆的年輕人,手拿一張窄窄的船票,步履匆匆地擠到輪船上。晚上,躺在船艙里,他甜蜜地回憶著與妻子共同勞動,一起高興地端望著自己的孩子的情景。我配二胡曲《江河水》。
★我也選第2節(jié)。慢鏡頭推出:\"我\"與妻子跑著,跑著……終于,手握在了一起!
★我選第1節(jié)。我采用倒敘手法拍攝,時間是春天。
★第3節(jié)。\"我\"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xiāng),跪倒在母親的墳前,……我配貝多芬的《安魂曲》。
★第4節(jié)。我把時間定為除夕,\"我\"的一家人貼\"福\"字,過大年! ★我這樣拍: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站在白沙灘,指著大陸方向,對孫子說:\"這,--才是咱們的家!\"我選配《彩云追月》這支曲子。
2、大家的想象力都很豐富!古詩詞中寫鄉(xiāng)愁的詩句很多,誰能背出幾句?(幾生背誦) 3、又如現代席慕容的詩《鄉(xiāng)愁》(多媒體展示),品析 八、聯想想象,體會鄉(xiāng)情
1、讀一首詩,不但要去品味、去體驗、去想象,還要去再創(chuàng)造。讓我們放飛想象,就\"鄉(xiāng)愁是……\"這個話題書寫自己離家時的真切感受。
比如說:鄉(xiāng)愁是故鄉(xiāng)牛背上的短笛,吹響的是綠色的鄉(xiāng)音。
★鄉(xiāng)愁是一輪明月,鏡子似的明月,照著家鄉(xiāng),也照著我。
★鄉(xiāng)愁是父親寬廣而厚實的脊背,是慈母\"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無盡牽掛。
★鄉(xiāng)愁是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悠悠思緒;是蘇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是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的千古絕唱。
★鄉(xiāng)愁是一枚青蘋果,它在幼小時,有一種酸澀的味道,它一旦成熟,就有一種葉落歸根的沖動。
★鄉(xiāng)愁是一部戲,是一部別開生面的戲;鄉(xiāng)愁是一本書,是一本包蘊豐富、耐人尋味的書。
★鄉(xiāng)愁是什么?燕子的呢喃?月亮的哭泣?還是重復的記憶?
2、鄉(xiāng)愁是串串駝鈴,聲聲叩響游子的心扉;鄉(xiāng)愁是一杯月色,斟滿的是綿綿的思念;鄉(xiāng)愁是顆顆露珠,折射長途跋涉的身影;鄉(xiāng)愁是悠悠漣漪,讓歲月在心湖蕩漾…… 九、聯想想象——感受詩歌的畫面美
1、一道天然的海灣,隔斷了海峽彼岸同胞回鄉(xiāng)的腳步,卻鎖不住他們濃濃的鄉(xiāng)思和望鄉(xiāng)的歌聲。或許是一朵浮云,或許是一段樂曲,或許是一幅畫面,都能串成優(yōu)美的詩情。詩中有畫,這是多數抒情詩所共有的一個特點。
請同學們一起靜思片刻,然后選擇這首小詩的任何一小節(jié),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用你細膩、優(yōu)美而又抒情的筆觸描繪出屬于你心中的那一幅優(yōu)美圖畫,不少于150字。(課件展示) 教師示范一:
“夕陽西下,我坐在沙灘的礁石上,傾聽著來自遠方的聲音。夕陽就像是一團熊熊的火焰,似乎永不燃盡,但我知道,夕陽會離我遠去,就像這海浪一樣,有一天我也會聽不到它的聲音。一串串腳印在沙灘上,望不到邊,那正是我走向家鄉(xiāng)的路。我問蒼天,向著大海母親喊道:‘媽媽!’可是我卻聽不到任何的回答。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我聽見了海浪拍打礁石的聲音,這海浪是來自祖國的,可對面的親人們,你們聽見這里的聲音嗎?” 教師示范二: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遠方延伸……一位少年,目光堅定,背著一個大包,步履匆匆……一位母親,滿臉傷感,提著一個行李箱,吃力地跟著……只聽見他們腳下的落葉嚓嚓地響。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來,母親也緩緩放下箱子。母親盯著少年的臉,悠悠地說:“別忘了來信?!鄙倌暧昧c點頭。片刻,母親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遞給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記加衣服……”少年沒有回答,提起箱子轉身走向前方。母親還在原地,她的眼光隨著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親久久佇望,目光深情而又專注,夕陽的余輝給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朧而美麗的光暈…… 2、請同學們停下手中的筆,讓我們一起聆聽最精彩的想象。學生結合寫作要求進行評價。
3、詩中有音樂,詩中有圖畫,詩中還有語言與新奇的美,正是這一切構成了詩歌的情景交融,使整首詩充滿了意境之美。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墳墓,一灣淺淺的海峽,它們共同傳遞出的情感是一種淡淡的憂傷。這里有母子之情,夫妻之愛,喪母之哀,戀國之思。我們發(fā)現,作者運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借助這些意象所要表達的已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憂傷,更是一種民族的憂傷,國家的憂傷。所以說,雖然是一種淡淡的憂傷,卻是一濃濃的意境之美啊?。ㄕn件展示) 4、讓我們一起再次通過朗讀吟誦,來體會詩歌中所蘊涵的崇高的情感。(學生齊讀) 5、央視曾經對余光中進行過采訪,詩人說:“故鄉(xiāng)已經找不到了,那種感覺已經找不到了,長江黃了,胡同不在了……滄桑感也不一樣了……”。他再也回不到那個……故鄉(xiāng)了,見不到……母親了,回不到那個最初的歲月了,《鄉(xiāng)愁》里有回不去的鄉(xiāng)愁啊,周杰倫有歌詞說,到不了的地方叫做遠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xiāng),這種回不去的感覺就是鄉(xiāng)愁,我們每個人都有回不去的歲月啊,他們回不到天真的搬個梯子就能摘到星星的童年,回不到釣涼涼的云的天真爛漫,所以這是每一個人的鄉(xiāng)愁,我們心中每一個人都有鄉(xiāng)愁,它呼喚我們回歸,回到心中的那個故鄉(xiāng),回到那個永遠也不肯老去的最初……,最后我們讓我們用心用情地再讀課文:小時候……
6、實在不忍心打斷我們同學滿是“鄉(xiāng)愁”的思緒。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的夜晚,每陣歌樓的雨點,每陣西風里斷雁的叫聲,都會牽動游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xiāng)的眷戀。鄉(xiāng)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遠不會老去。
鄉(xiāng)愁一等獎教學設計共2
《鄉(xiāng)愁》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感知詩歌內涵,能夠結合詩中的意象構設畫面。
3、品味詩歌凝練含蓄的語言,體會詩中蘊涵的濃烈的思鄉(xiāng)情懷。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感受詩歌的音樂(伴著《思鄉(xiāng)曲》音樂,師充滿深情地走上講臺
1、1972年,臺灣的一個深夜。一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過窗欞,灑進房間。詩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時而低頭沉思,時而抬頭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滿酒杯。酒入愁腸,雙眼矇眬,思鄉(xiāng)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頭,他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情,快步走進書房,打開臺燈,攤開稿紙,一首小詩從他的筆尖流淌出來(師播放《鄉(xiāng)愁》的朗讀:\"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生聽)
2、大家聽得很投入,好,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余光中先生那濃情似霧的《鄉(xiāng)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吧?。ń處煱鍟n題:鄉(xiāng)愁) 3、這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是:(屏幕顯示:深情地朗讀
細膩地感受
詩意地仿寫)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初步感知詩歌所蘊含的深情。(學生朗讀)
2、一生讀、齊讀
3、誰來說說你讀這首詩的心理感受?(悲傷,凄涼,是隱藏在思想深處的一種說不出的痛;無奈,惆悵,對家鄉(xiāng)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縷縷鄉(xiāng)愁綿綿不絕地襲來,仿佛聽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喚。) 4、同學們都讀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認為這首詩應該用一種什么語調、語速來讀呢?(語調深沉,語速舒緩,感情層層遞進。)
5、下面,就讓我們帶著這種感受一起朗讀,注意把詩歌的語言變成自己的心聲。(學生齊讀) 三、細膩品讀,讀出詩意
1、詩歌的語言無時不在敲打著我們的心靈,就讓我們進一步走進詩歌,感知詩意。 2、請同學們根據老師的提示,用簡潔的語言分別概括四個小節(jié)的內容。(多媒體展示)
母子
夫妻
母子
家國
3、生答師歸納板書:母子之別
夫妻之別
母子之別
家國之別
4、1、3小節(jié)的母子之別是不是重復了?(1小節(jié)是生離,3小節(jié)是死別,死別更令人痛徹心扉。) 5、來,捧起課本,讀1、3小節(jié),讀出遞進感來,讀出作者內心感情的變化。(生齊讀) 6、這位母親,生他養(yǎng)他的母親,更是戰(zhàn)亂時代帶他逃亡的母親,從上海到香港,從香港到越南,到昆明,到重慶,但是從沒有放棄教育兒子,而就是這樣一個母親,他如今卻已經是陰陽兩隔,我們再來感受一下,這種揪心的感覺……
一男生讀(很不錯的感覺)
女生再讀,“——后來啊,……母親在里頭……”這一小節(jié)。
四、優(yōu)美解讀,讀出詩境
1、通過朗讀,你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感情?(思鄉(xiāng)、對祖國的思念) 2、在作者眼里鄉(xiāng)愁都是什么?(生說師板書: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詩人借助的這四個意象所表現的鄉(xiāng)愁一樣嗎?(不一樣。四個詩節(jié)分別表現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愛、喪母之哀、戀國之思。前三個詩節(jié)寫的是家愁,最后一個詩節(jié)寫的是國愁。) 板書:郵票--母子情
船票--夫妻情
墳墓--生死別
海峽--家國戀 再次朗讀這首詩,讀出意境和感情(生齊讀)
5、大家發(fā)現沒有,這首詩中“頭”字重復了很多次,有“這頭”、“那頭”、“外頭”、“里頭”。你覺得還可以用其他的詞語嗎?(我們一般用的是“這邊”、“那邊”、“外邊”、“里邊”)
6、那我們把全詩的“頭”都換成“邊”再來朗讀一下全詩,體會一下感覺有什么不一樣。(生齊讀)
1 / 4 ( “這頭那頭”給人的感覺是在兩段距離的盡頭,很遙遠。“這邊那邊”似乎隔得很近,沒有那么遙遠。)
7、說得不錯。再來讀一、二兩個小節(jié),除了距離的遠,體會一下還有什么不同?(生換讀一二小節(jié))( “這頭那頭”語音上給人的感覺要厚重一些,而“這邊那邊”發(fā)音卻是輕飄飄的,厚度不夠。) 8、說得妙極了!來,再比較著讀最后一小節(jié),讀出距離的遙遠和情感的沉痛。(齊讀) 五、豐富連讀,讀出詩情
1、鄉(xiāng)愁是余光中不變的情結。他為什么對大陸有著如此深厚的感情呢?這就需要我們對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請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臺灣,當時僅21歲,再還鄉(xiāng)時已經64歲。余光中從60年代起就創(chuàng)作了不少鄉(xiāng)愁詩,是臺灣著名的鄉(xiāng)愁詩人。70年代初創(chuàng)作了《鄉(xiāng)愁》,他說:\"我20分鐘寫出的是20年的思鄉(xiāng)之情。\") 2、齊讀全詩,體會詩人蘊藏了20年的思鄉(xiāng)之情。(生齊讀) 六、尋美之旅,競聘\"審美家\"
1、讀得好美?。‖F在我們來競聘\"審美家\"。請用這樣的句式說話:\"我覺得
寫得好,好在
\" (小組深入地討論,待會兒我們來交流)
比如說,我覺得\"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幾個意象選得好,好在它們都代表著分離,如油畫的著色逐漸加深,層層推進了詩情的抒發(fā)。
★我認為\"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這幾個表示時間的詞用得好,好在準確地表示了人的成長歷程。
★這幾個詞還準確表達了情感的變化。感情隨時間推移而越來越濃,逐漸升華。
★\"這頭\"、\"那頭\"、\"外頭\"、\"里頭\"這幾個方位詞用得好,好在空間變化。
★我認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這幾個詞用得好,好在準確形容事物的形狀,以小而輕的形象承載了濃濃的鄉(xiāng)情。 教師引導:郵票小小,鄉(xiāng)愁“大大” 學生回答:船票窄窄,鄉(xiāng)愁“寬寬”
墳墓矮矮,鄉(xiāng)愁“高高”
海峽淺淺,鄉(xiāng)愁“深深”
★美在結構,寓變化于統(tǒng)一。節(jié)與節(jié)之間整齊均衡,每節(jié)內部長短句錯落有致,顯現出層疊式的建筑美。
★美在韻律。重章疊詞的運用,造成一種回環(huán)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為全詩營造了一種低回惆悵的基調。
★美在對稱。\"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對應了四幅畫面:母子別、夫妻別、生死別、故國別。
★美在儉約、凝煉。作者精心選擇了四個意象,凝聚了一份濃得化不開的鄉(xiāng)情。 七、尋美之旅,競聘\"攝影家\" 1、詩可以讀,可以唱,可以畫,還可以演。我們來競聘\"攝影家\"。你愿成為一位導演嗎?如果讓你把這首詩拍成\"MTV\",你選哪一節(jié)?想一想,該拍什么畫面?配什么音樂? 演讀,說想象的話(學生分組討論)
★我選第2節(jié)。我的鏡頭里出現這樣的畫面:一個秋天的早晨,一位風塵仆仆的年輕人,手拿一張窄窄的船票,步履匆匆地擠到輪船上。晚上,躺在船艙里,他甜蜜地回憶著與妻子共同勞動,一起高興地端望著自己的孩子的情景。我配二胡曲《江河水》。
★我也選第2節(jié)。慢鏡頭推出:\"我\"與妻子跑著,跑著……終于,手握在了一起!
★我選第1節(jié)。我采用倒敘手法拍攝,時間是春天。
★第3節(jié)。\"我\"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xiāng),跪倒在母親的墳前,……我配貝多芬的《安魂曲》。
★第4節(jié)。我把時間定為除夕,\"我\"的一家人貼\"福\"字,過大年!
2 / 4 ★我這樣拍: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站在白沙灘,指著大陸方向,對孫子說:\"這,--才是咱們的家!\"我選配《彩云追月》這支曲子。
2、大家的想象力都很豐富!古詩詞中寫鄉(xiāng)愁的詩句很多,誰能背出幾句?(幾生背誦) 3、又如現代席慕容的詩《鄉(xiāng)愁》(多媒體展示),品析 八、聯想想象,體會鄉(xiāng)情
1、讀一首詩,不但要去品味、去體驗、去想象,還要去再創(chuàng)造。讓我們放飛想象,就\"鄉(xiāng)愁是……\"這個話題書寫自己離家時的真切感受。
比如說:鄉(xiāng)愁是故鄉(xiāng)牛背上的短笛,吹響的是綠色的鄉(xiāng)音。
★鄉(xiāng)愁是一輪明月,鏡子似的明月,照著家鄉(xiāng),也照著我。
★鄉(xiāng)愁是父親寬廣而厚實的脊背,是慈母\"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無盡牽掛。
★鄉(xiāng)愁是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悠悠思緒;是蘇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是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的千古絕唱。
★鄉(xiāng)愁是一枚青蘋果,它在幼小時,有一種酸澀的味道,它一旦成熟,就有一種葉落歸根的沖動。
★鄉(xiāng)愁是一部戲,是一部別開生面的戲;鄉(xiāng)愁是一本書,是一本包蘊豐富、耐人尋味的書。
★鄉(xiāng)愁是什么?燕子的呢喃?月亮的哭泣?還是重復的記憶?
2、鄉(xiāng)愁是串串駝鈴,聲聲叩響游子的心扉;鄉(xiāng)愁是一杯月色,斟滿的是綿綿的思念;鄉(xiāng)愁是顆顆露珠,折射長途跋涉的身影;鄉(xiāng)愁是悠悠漣漪,讓歲月在心湖蕩漾…… 九、聯想想象——感受詩歌的畫面美
1、一道天然的海灣,隔斷了海峽彼岸同胞回鄉(xiāng)的腳步,卻鎖不住他們濃濃的鄉(xiāng)思和望鄉(xiāng)的歌聲。或許是一朵浮云,或許是一段樂曲,或許是一幅畫面,都能串成優(yōu)美的詩情。詩中有畫,這是多數抒情詩所共有的一個特點。
請同學們一起靜思片刻,然后選擇這首小詩的任何一小節(jié),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用你細膩、優(yōu)美而又抒情的筆觸描繪出屬于你心中的那一幅優(yōu)美圖畫,不少于150字。(課件展示) 教師示范一:
“夕陽西下,我坐在沙灘的礁石上,傾聽著來自遠方的聲音。夕陽就像是一團熊熊的火焰,似乎永不燃盡,但我知道,夕陽會離我遠去,就像這海浪一樣,有一天我也會聽不到它的聲音。一串串腳印在沙灘上,望不到邊,那正是我走向家鄉(xiāng)的路。我問蒼天,向著大海母親喊道:‘媽媽!’可是我卻聽不到任何的回答。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我聽見了海浪拍打礁石的聲音,這海浪是來自祖國的,可對面的親人們,你們聽見這里的聲音嗎?” 教師示范二: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遠方延伸……一位少年,目光堅定,背著一個大包,步履匆匆……一位母親,滿臉傷感,提著一個行李箱,吃力地跟著……只聽見他們腳下的落葉嚓嚓地響。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來,母親也緩緩放下箱子。母親盯著少年的臉,悠悠地說:“別忘了來信?!鄙倌暧昧c點頭。片刻,母親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遞給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記加衣服……”少年沒有回答,提起箱子轉身走向前方。母親還在原地,她的眼光隨著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親久久佇望,目光深情而又專注,夕陽的余輝給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朧而美麗的光暈…… 2、請同學們停下手中的筆,讓我們一起聆聽最精彩的想象。學生結合寫作要求進行評價。
3、詩中有音樂,詩中有圖畫,詩中還有語言與新奇的美,正是這一切構成了詩歌的情景交融,使整首詩充滿了意境之美。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墳墓,一灣淺淺的海峽,它們共同傳遞出的情感是一種淡淡的憂傷。這里有母子之情,夫妻之愛,喪母之哀,戀國之思。我們發(fā)現,作者運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借助這些意象所要表達的已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憂傷,更是一種民族的憂傷,國家的憂傷。所以說,雖然是一種淡淡的憂傷,卻是一濃濃的意境之美啊?。ㄕn件展示) 4、讓我們一起再次通過朗讀吟誦,來體會詩歌中所蘊涵的崇高的情感。(學生齊讀) 5、央視曾經對余光中進行過采訪,詩人說:“故鄉(xiāng)已經找不到了,那種感覺已經找不到了,
3 / 4 長江黃了,胡同不在了……滄桑感也不一樣了……”。他再也回不到那個……故鄉(xiāng)了,見不到……母親了,回不到那個最初的歲月了,《鄉(xiāng)愁》里有回不去的鄉(xiāng)愁啊,周杰倫有歌詞說,到不了的地方叫做遠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xiāng),這種回不去的感覺就是鄉(xiāng)愁,我們每個人都有回不去的歲月啊,他們回不到天真的搬個梯子就能摘到星星的童年,回不到釣涼涼的云的天真爛漫,所以這是每一個人的鄉(xiāng)愁,我們心中每一個人都有鄉(xiāng)愁,它呼喚我們回歸,回到心中的那個故鄉(xiāng),回到那個永遠也不肯老去的最初……,最后我們讓我們用心用情地再讀課文:小時候……
6、實在不忍心打斷我們同學滿是“鄉(xiāng)愁”的思緒。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的夜晚,每陣歌樓的雨點,每陣西風里斷雁的叫聲,都會牽動游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xiāng)的眷戀。鄉(xiāng)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遠不會老去。
7、今后無論走到哪里,同學們都不要忘記故鄉(xiāng),月是故鄉(xiāng)明,回家的感覺真好!謝謝大家!
4 / 4
鄉(xiāng)愁一等獎教學設計共3
鄉(xiāng)愁
一、導入新課
?。ㄕn前播放歌曲《鄉(xiāng)愁》)
同學們,剛才我們聽到的歌曲是根據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的《鄉(xiāng)愁》譜曲改編的。他寫的《鄉(xiāng)愁》讓他紅遍了海峽兩岸,享譽華人世界。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鄉(xiāng)愁》,去感受詩人那濃濃的情思,去體會這首詩的獨特魅力。(板書:鄉(xiāng)愁余光中)
二、一唱三嘆訴鄉(xiāng)愁
請大家齊聲朗讀一遍.想想 詩中哪些離別觸動了他的鄉(xiāng)愁?他的鄉(xiāng)愁具體指什么?
師:從同學們的發(fā)言中,我們初步感受到余光中先生對親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那么我們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呢? 生:用深沉的語調,舒緩的語速來讀
師:下面請同學們自由讀一遍,感受詩人對親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哪位同學來朗讀一下余光中的《鄉(xiāng)愁》?
師提醒:注意“這頭和那頭”,“啊”讀作“ya”。這幾個字的讀音可以在課本上批注一下。 指導學生放慢語速。
師:這兩個同學越讀越越有感覺,??讀詩就應當透過文字讀出其中所蘊涵的感情。雖然這首詩只有四個小節(jié),短短的十六行,但是,我們讀的時候會發(fā)現,這首詩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生:結構相似,有些句子重復------ 師:這就是我們曾經在《詩經》學過的重章疊句,這樣的句式表現詩人反復詠唱和纏綿無盡的感情。
師:下面我們分角色來朗讀,第一組讀第一小節(jié),第二組讀第二小節(jié),第三組讀第三小節(jié),全班讀第四小節(jié)。讓我們用聲音來傳達出不同人生階段的四種感情
師:從剛才的朗讀中,我們還發(fā)現了什么順序?
師:是的,詩人是按時間順來寫的,詩人一生的鄉(xiāng)愁就濃縮在這四個時間里了。隨著時間的變化作者思鄉(xiāng)的情緒越來越濃,越來越厚。
師:隨著時間的推移,作者鄉(xiāng)愁的情感逐漸變濃、變重、變強,最后由故鄉(xiāng)之思上升到家國之情。前面三小節(jié)寫的是過去的的鄉(xiāng)愁,那么與現在的鄉(xiāng)愁是什么關系呢?
生說:詩人由小家到大家,前面三小節(jié)個人的故鄉(xiāng)之思是為了襯托他的思想愛國之情。
三、巧借意向訴鄉(xiāng)愁
師:同學們,鄉(xiāng)愁本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詩文中又是通過哪些獨特的詞語來抒發(fā)這種感情的呢?
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表達了不同時期的濃濃的鄉(xiāng)愁。 師:我們把詩歌中寄托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具體事物稱作“意象”。(板書:意象)
師:這四個意象分別表達了他對母親、新娘、母親和大陸的感情。請四個同學來分別讀一讀這四小節(jié)。
師:在他們的朗讀中,我們感受到了作者人生不同階段那濃濃的鄉(xiāng)愁。這其中最沉痛最感人的鄉(xiāng)愁出現在第三小節(jié),讓我們來讀一讀,品一品其中深沉的感情。(生齊讀) 師:這個小節(jié)的結尾和其他三小節(jié)在用詞上有一個變化,同學們發(fā)現了沒有? 生2:這個小節(jié)和其他小節(jié)不同的是把“這頭”、“那頭”換成了“外頭”、“里頭”。 師:那“外頭”和“里頭”的距離有多遠呢? 生:
師:“生死兩隔的距離”,讓我們想象一下,母親在矮矮的墳墓里靜靜地長眠,外面站著泣不成聲的詩人。我想這世界上最痛苦的滋味,最遙遠的距離,最永久的悔恨,莫過于這樣近在咫尺,卻陰陽兩隔了。
我們課前都認真聆聽了由毛阿敏演唱的《鄉(xiāng)愁》。大家或許不知道,當時毛阿敏在錄這首歌時,錄了兩次都沒有成功,原因是每當她唱到“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時就痛哭不止,沒辦法往下錄。當時毛阿敏的母親剛去世不久,她唱到此處,感同身受,情不能自已,所以不得不停下來。我們應該從這個幕后故事中明白: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和創(chuàng)作背景,設身處地地體察、品味語言,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才能真正讀懂一首詩。
那么我們怎么通過“外頭”和“里頭”這兩個詞語,把母子陰陽兩隔的悲痛情感讀出來呢?請同學們自己先試一試,看看能不能把握好。
師:這位學生讀得很動情,效果非常好,說明她已經走進了詩人的內心,而這正是品味現代詩歌需要達到的境界。老師建議大家在讀這兩句的時候把語速放緩,讀出停頓,想象著詩人在墓前慢慢回憶母子共處時光的情景,重讀“我”、“母親”、“里頭”,把“外”和“里”拖長,把作者心頭的沉痛之感表達出來。
?。ㄉR讀)
師:我們在讀這一小節(jié)的時候,還要特別注意讀出一個“呵”。這個小小的語氣詞,通過這個“呵”,我們可以想象出詩人放電影般追念自己和母親共處時的溫暖,還有母親去世后的無限唏噓、黯然神傷的悲涼。朗讀時,可以先吸一口氣,再把它慢慢吐出來,誰來試一試。(生讀)
師:這位同學對詩歌停頓、節(jié)奏、重音、語氣的處理不錯,從她的朗讀中,我們感受到先生對母親啼血般的愛。那么是怎樣的人生經歷讓她對母親懷著如此熾烈的深情呢?
余光中的重大人生經歷。
1928年,10月21日(重陽節(jié))生于南京。
1937年,9歲,日寇的鐵蹄踐踏南京,他隨著母親逃亡,輾轉蘇州、上海,經香港、越南、昆明到重慶。1947年,19歲,考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后轉入廈門大學外文系。
1958年,30歲,赴美國進修。這一年,他的母親孫秀君女士在臺北去世。
1971年,43歲,在臺北寫出《鄉(xiāng)愁》。此時,他已離開大陸滿20年,而母親也已經去世13年了。
1992年,64歲,離開大陸已經整整43年后第一次訪問北京,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fā),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
師:從上面的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出,余光中最最摯愛的母親,不僅給予他生命,更在那戰(zhàn)火紛飛的年月用自己瘦小的身軀悉心呵護孩子的成長。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那樣一個戰(zhàn)亂的年代,這位母親還千方百計地支持他求學。
如今,孩子功成名就,想要盡心竭力地報答親恩,可母親就在那矮矮的墳墓里頭再也聽不到孩子的呼喚了。 此情此景,怎能不讓先生痛斷肝腸呢?帶著“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這種永遠的悔,詩人余光中寫了很多詩來懷念他的母親。老師找了兩首詩,讓我們朗讀一下,用心去感受詩人這種鄉(xiāng)愁的沉痛。(播放配樂,教師讀《天國地府》生讀《今生今世》。)
師:通過剛才我們對詩歌第三節(jié)的反復深入的品讀,大家都感悟到“墳墓”一詞中濃濃的深情。其實“郵票”、“船票”、“海峽”這三個意向也包含著深情,因為詩歌就是借助意向來表達感情的。
三、妙用疊詞訴鄉(xiāng)愁
師:那么除了借助,作者還使用了哪些獨特的詞語來表達他濃濃的鄉(xiāng)愁呢? 生:“小小的”等
師:這幾個詞在形式上有一個重復,這就叫做——疊詞。(板書:疊詞)
師:我國古典詩歌,特別是《詩經》,大量運用疊詞,為什么要運用疊詞呢?我們來做個比較,男讀左邊,女讀右邊。
鄉(xiāng)愁是一枚小郵票——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xiāng)愁是一張窄船票—— 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鄉(xiāng)愁是一方矮墳墓—— 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海峽——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師:比較一下,為什么用疊詞? 生:用疊詞比一個字讀起來聲音拖長啦!
師:一個字,又疊了同一個字,讀起來聲音自然要拖長,而鄉(xiāng)愁的深情也就隨著聲音的拖長變得綿延、彌漫開來了。我們慢慢地來讀這些疊詞,就仿佛聆聽著詩人內心的嘆息,悠遠、綿長,有獨特的味道。
生:運用疊詞,感情變深,加重了。 生:第三聲的字疊起來
師:上聲字疊起來,就會讓人回環(huán)曲折,低回婉轉,恰恰把作者作者那種百轉千回,揮之不去的濃濃鄉(xiāng)愁表達出來。
師:一層疊一層,層層疊疊,鄉(xiāng)愁自然隨著感情的疊加變濃加重,下面我們就重點來品味第四小節(jié)。鄉(xiāng)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這頭,這淺淺的海峽到底有多淺呢?
補充:臺灣海峽長38千米,寬19千米,平均深度100米,這么深的海峽卻說“淺淺的”,矛盾嗎?
生:“淺淺”的海峽反襯出鄉(xiāng)愁之深,對祖國的眷戀之深。)
師:海峽是淺淺的,可是它卻成了詩人返回大陸看一看的巨大阻隔?!皽\淺”這個詞恰好表達出作者有家不能回的沉痛感。1949年離開大陸,1972年寫這首詩,23年不能踏入故土一步,那種感覺,那種滋味,向誰傾訴,又有誰能體會得到呢?在這個時候讓我們一起把第四節(jié)再讀一遍。
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說海峽淺淺,鄉(xiāng)愁深深;墳墓矮矮,鄉(xiāng)愁高高;船票窄窄,鄉(xiāng)愁寬寬;郵票小小,鄉(xiāng)愁大大。這其實就是運用了以小見大的手法。(板書以小見大)
師:這四個簡簡單單的疊詞,把詩人鄉(xiāng)愁的濃重,綿長和百轉不回表達出來,難怪有人說余光中是聽覺的詩,音樂的詩。
還有哪些詞語觸動了你的心靈? 預設三
還有對詩中的詞有新的發(fā)現? 生:一枚、一張等
師:詩人選擇這獨特的數量詞,把大世界,大情感融于方寸之間以“一枚”等之小,反襯了內心深處鄉(xiāng)愁之重。
------------ 總結拓展
通過剛才的反復品讀,我們發(fā)現從“郵票”這些飽蘸深情的意向,到“矮矮”那些低回婉轉的疊詞,從“小時候”“長大后”這濃縮悲歡離合的漂泊人生,再到“外頭”“里頭” 之間遙不可及的生死距離。這些獨特的詞語無不寄托了詩人那血濃于水的的鄉(xiāng)愁深情。鄉(xiāng)愁本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作者卻能巧借意向,妙用疊詞,以小見大,一唱三嘆,化抽象為具體,讓這首詩風靡全球。
余光中說:“我慶幸自己離開大陸時已經21歲,我受過傳統(tǒng)的《四書》、《五經》的教育,也受到過五四新文學的熏陶,中華文化已植根在心中?!薄叭绻l(xiāng)愁只是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xiāng)愁是單薄的?!?/p>
現實無法穿越,但詩歌是自由的。他在詩歌里寫那段歷史,那段文化,寫自己的回家夢,這里,老師另找了他的一首詩。(鏈接《春天,遂想起》)
其實,在那么我們能不能也拿起手中的筆寫一寫呢?
鄉(xiāng)愁一等獎教學設計共3篇 鄉(xiāng)愁教學設計一等獎優(yōu)秀教案相關文章:
相關熱詞搜索:鄉(xiāng)愁一等獎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