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收集的《先秦諸子選讀》教案3篇(先秦諸子選讀課件),供大家參閱。

《先秦諸子選讀》教案1
1.為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評析]做臣下的存有仁義之心來侍奉自己的國君,做兒子的存有仁義之心來侍奉自己的父親,做弟弟的存有仁義之心來侍奉自己的哥哥,這樣君與臣、父與子、兄與弟之間舍棄私利,懷著仁義之心來互相交往,這樣卻不成就王業(yè)的,還從未有過。
孟子歷來倡導(dǎo)人與人之間、任何群體之間都應(yīng)該把“施仁義”作為最重要的價值取向,而極力反對談及什么利害關(guān)系。只有這樣,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才能關(guān)系融洽,友好相處,社會各項事業(yè)也才能和諧發(fā)展,國家才能強大。
2.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蹠之徒也。
[評析]雞叫就起來勤勉行善的人,跟舜是一類;雞叫就起來一刻不停地求利的人,跟蹠是一類。
孟子認(rèn)為,如果一個人勤勉行善,他的德行就是高尚的,因此躋身于君子的行列,即“舜之徒也”;如果一個人一心追逐私利,其德行就難以提升,始終與人格卑下的人為伍,即“蹠之徒也”。因此在生活中,不能過分關(guān)注“利”,甚至為了利不擇手段。為了提升我們的思想境界,我們應(yīng)把踐行正義、培養(yǎng)善德放在自身修養(yǎng)的第一位。
3.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評析]這樣君和臣、父和子、兄和弟最終舍棄仁義,心里想著私利來相互交往,這樣卻不使國家滅亡的,還從未有過。
如果把人生所有的東西都以“利”作為標(biāo)準(zhǔn),那么,我們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別在這充滿商業(yè)競爭的社會,一些人把感情當(dāng)作交易的砝碼,雖賺到了許多錢,但心靈世界卻空虛得一無所有。
[問題1]選文1,孟子列舉王、大夫、士庶人的目的何在?
[明確]列舉按從高到低的順序論證,從王到士庶人,代表整個國家。這些人都為了各自獲利的話,國家也就危險了。
[問題2]選文1中的“不奪不饜”一句有何含意?
[明確] “奪”指奪取全部利益,“饜”指滿足。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取利”的貪欲,暗示了國亡的結(jié)局。
[問題3]選文3,為什么將舜與蹠對比?
[明確]言明“為善”與“為利”的區(qū)別,表明自己“為善”的主張。
[問題4]如何理解孟子所謂的“義”?
[明確]孟子所謂的“義”,本質(zhì)上也是一種“利”,它注重統(tǒng)治者長治久安的大利,反對的是不利于封建統(tǒng)治的利。
[問題5]你認(rèn)為文中唯利是圖的價值觀有何危害?
[明確]唯利是圖這種價值觀完全忽視了“義”的要求,把求利作為終極目標(biāo),為了追求“利”的最大化,必然會使人不擇手段及喪失對道義的關(guān)懷,不關(guān)愛、不體恤他人。如果人人如此,那么社會必將陷入無序狀態(tài),阻礙社會的正常發(fā)展。
一、基礎(chǔ)知識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孟子遇于石丘秦、楚之王悅于利
B.為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何以利吾家
C.以罷三軍之師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
D.我將見楚王說而罷之茍為后義而先利
解析:A.介詞,在;介詞,對。B.連詞,表目的,來;介詞,用。C.均為結(jié)構(gòu)助詞,的。D.連詞,表承接關(guān)系;連詞,表并列關(guān)系。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何必曰利
C.先生將何之D.何以利吾家
解析:A項,“然而”,這樣卻;B項,“何必”,為什么一定;D項,“家”,古代卿大夫的封邑。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沒有活用現(xiàn)象的一項是( )
A.我將見楚王說而罷之B.不遠(yuǎn)千里而來
C.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A.動詞使動用法。B.形容詞意動用法。D.名詞活用為動詞。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與“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先生將何之B.秦、楚之王悅于利
C.孟子見梁惠王D.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
解析:A項與例句均是賓語前置句。B項為狀語后置句。C項為正常語序。D項為狀語后置句。
答案:A
二、閱讀理解
(一)課內(nèi)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8題。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yuǎn)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叟,不遠(yuǎn)千里而來(對老年男子的尊稱)
B.上下交征利(索取)
C.弒其君者(殺害)
D.茍為后義而先利(茍且)
解析:D項中的“茍”意為“如果”。
答案:D
6.下列句子中沒有活用詞的一項是( )
A.不遠(yuǎn)千里而來B.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C.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D.王何必曰利
解析:A項,意動用法,以……為遠(yuǎn);B項,使動用法,使……獲利;C項,意動用法,以……為后。
答案:D
7.下列關(guān)于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孟子對梁惠王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彼ㄗh梁惠王絕對不要考慮利,只要做到仁義就可以了。
B.孟子的關(guān)于“仁義”的觀點與孔子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見解是一脈相承的。
C.孟子的“仁義”思想對于我們現(xiàn)在構(gòu)建和諧社會有很好的指導(dǎo)作用。
D.這段文字通過正反對比論證,形象地說明用仁義治國安身有很大好處。
解析:A項中“絕對不要考慮”說法錯誤。
答案:A
8.如何理解文中“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這兩句話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這是孟子對“利”字對國家的危害的闡述。孟子認(rèn)為,如果給卿大夫太多的財利,就會使他們產(chǎn)生無盡的貪欲,有了貪欲就會不滿足于自己已有的財利,所以,雖然擁有了國君的十分之一的財利,也會試圖殺害國君,并全部奪取國君的財利。
(二)課外閱讀
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9~13題。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p>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p>
“以刃與政,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p>
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孟子·梁惠王上》)
9.這段文字在說理上,除取譬之外,還運用了哪兩種說理方法?這樣說理有怎樣的表達(dá)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類比、對比;類比揭示實質(zhì),對比以顯鮮明。
10.這段文字闡述了孟子怎樣的觀點?試簡要論述(結(jié)合課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闡述了作者的仁政思想。論述略。
11.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始作俑者,其無后乎!”并談?wù)劽献右眠@句話的作用。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個制造木偶、土偶來殉葬的人,該會斷絕后代吧!表明孟子對始作俑者特別憎恨,并視以政殺人者為始作俑者。
12.下列對加點的詞的意義與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殺人以梃與刃②左右欲刃相如③獸相食,且人惡之④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解析:①名詞,刀子;②動詞,殺;③厭惡;④何,怎么,讀wū。
答案:C
1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1)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您的)老百姓面帶饑色,城外橫著餓死的尸體,這等于率領(lǐng)著野獸來吃人啊。
(2)因為土偶、木偶像人形,卻用來殉葬。
參考譯文:
梁惠王說:“寡人很樂于聽從您的指教?!?/p>
孟子回答說:“殺人用木棍和用刀子,有什么區(qū)別嗎?”
梁惠王說:“沒什么區(qū)別?!?/p>
孟子說:“殺死人用刀子和用政治,有什么區(qū)別嗎?”
梁惠王說:“也沒有區(qū)別?!?/p>
孟子接著說:“現(xiàn)在,您的廚房里有肥肉,馬廄里有健馬,可百姓卻是面帶饑色,城外橫著餓死的尸體,這等于率領(lǐng)著野獸來吃百姓啊。獸類自相殘食,人尚感厭惡。身為百姓父母,主持政事卻免不了率獸吃人的情況出現(xiàn),又怎么能做百姓的父母呢?孔子曾說:‘第一個制作人偶來殉葬的人,該斷子絕孫了吧!’孔子所痛恨的,是因為土偶、木偶像人形,卻用來殉葬。用人偶殉葬,尚且不可,又怎能讓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三、語言表達(dá)
14.近日,中國“二十四節(jié)氣”申遺成功。我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氣”是生命的四季,四季的景致莫不附著生命的律動。
(1)請你根據(jù)示例猜一節(jié)氣名。
示例:謎面:霧散之后冰消融(打一節(jié)氣)
謎底:雨水
謎面:三人同日相別離(打一節(jié)氣)
謎底:________
(2)模仿示例,從“立春”“驚蟄”“清明”“夏至”“寒露”“霜降”“大雪”這幾個節(jié)氣中挑選兩個,寫兩則對節(jié)氣的個人解讀。要求字?jǐn)?shù)相等,意蘊貼切,用上一種修辭手法。
示例:大暑——驕陽似火,熱到極致,繁蔭蔽日,蟬歌如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三人同日”即“春”字,“相別離”有“分開”的意思,即“春分”。
(2)描寫的內(nèi)容要契合節(jié)氣的特點。
答案:
(1)春分
(2)立春——春已歸來,收盡余寒,草長鶯飛,花香鳥語。驚蟄——輕雷隱隱,凝聚雨露,萬物蘇醒,蟲叫蛙鳴。
15.“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燃”是蘇軾《阮郎歸·初夏》中的詞句,請展開合理想象,對詞句進(jìn)行生動描寫,突出“雨”的作用。要求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手法,50個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屬情景再現(xiàn)型擴展語句題,解題時,首先要把握詞句的情景,結(jié)合句子中的景物描寫,將情景再現(xiàn)出來?!拔⒂辍薄靶『伞薄傲窕ā笔菙U展的關(guān)鍵對象,且要突出“雨”的作用。另外,要注意修辭手法和字?jǐn)?shù)的要求。
答案:(示例)初長成的小荷葉,碧綠嬌嫩,一陣細(xì)雨飄過,荷葉翻轉(zhuǎn),翩翩起舞;鮮紅欲滴的石榴花,經(jīng)雨一洗,更紅得像火焰一般。
聽南懷瑾講孟子
自古關(guān)于“利”的成語很多,例如追名逐利、見利忘義、利欲熏心。提到這個“利”字,似乎所有君子都嫌它是一塊燙手山芋,不敢明著去招惹,可是有幾人仔細(xì)想過,究竟什么是利?
南懷瑾先生這樣說:“或者是人,或者是物,或者是事,當(dāng)某一時間、某一空間中,能夠產(chǎn)生‘利用安身’的功能效果,那么它就具有‘利用安身’的價值;也就是在當(dāng)用、該用、要用、可用、適用、值得用的條件下,那么對這人或事或物來說,就構(gòu)成了價值;也就是對這人或事或物的利?!?/p>
講得明白些,就是人生在世,怎能不講利?人類文化思想包含了政冶、經(jīng)濟(jì)、軍事,乃至人生的藝術(shù)、生活,等等,都是以求利為目的。如果不求有利,又何必去學(xué)?做學(xué)問也是為了求利,讀書認(rèn)字,不外乎是為了獲得生活上的方便或是自求適意。即使出家學(xué)道,是為了成仙成佛,這何嘗不是求利?
其實早在兩千年前,孟子已經(jīng)思考過了這個問題,并提出了義與利這千古一辨。孟子來到魏國,見到魏國國君梁惠王,于是遭遇了這句問話:“叟,不遠(yuǎn)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老先生,你能為我們國家謀什么利益嗎?)孟子聽后,沒有拍案而起,針鋒相對,而是頗有風(fēng)度、莊重地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币馑际钦f,大王您何必只圖目前的利益?其實只有仁義才是永恒的大利。按照孟子的說法,仁義也是利,道德也是利,這些是廣義的、長遠(yuǎn)的利,是大利,不是狹義的金錢財富的利,也不只是權(quán)利的利??梢?,人們追求有用或沒用的東西都是利,只不過有大利、小利之別而已。
人與人的追求不同,因此對于每個人來說,能夠?qū)ψ约寒a(chǎn)生“利用安身”的價值的東西也不同。有的人求子孫滿堂,得之,心滿意足;有的人求福如東海,得之,心中無憾;有的人求無上智慧,得之,最是得意;有的人求萬事如意,得之,甚為歡喜;有的人求名揚四海,得之,心中風(fēng)光無限;有的人求家財萬貫,得之,幸福無比。但是無論是求喜求樂求名求財,說穿了,求的還是一個利。
《先秦諸子選讀》教案2
王何必曰利
[基礎(chǔ)·夯實]
一、識記字音
1.弒其君者(shì)
2.不奪不饜(yàn)
3.孳孳為善者(zī)
4.蹠之徒也(zhí)
二、通假字
愿聞其指通旨,意旨,意向
三、古今異義
1.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古義:這樣卻今義:表轉(zhuǎn)折連詞
2.利與善之間也
古義:……的差別今義:中間
四、一詞多義
1.接
2.去
3.遺
4.說
5.于
6.之
五、詞類活用
(一)名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1)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事:侍奉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稱王
2.名詞使動用法
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利:使動用法,使……得到利益
3.名詞意動用法
(1)茍為后義而先利后:意動用法,以……為后
(2)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后:意動用法,以……為后
(二)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不遠(yuǎn)千里而來遠(yuǎn):意動用法,以……為遠(yuǎn)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者,……也”表判斷)
(二)狀語后置句
1.孟子遇于石丘(“于石丘”作狀語,后置)
2.秦、楚之王悅于利(“于利”作狀語,后置)
(三)賓語前置句
1.先生將何之(疑問代詞“何”做“之”的賓語,前置)
2.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代詞“之”做“有”的賓語,前置)
3.何以利吾國(疑問代詞“何”做“以”的賓語,前置)
[課文·譯注]
《先秦諸子選讀》教案3
課題:《先秦諸子選讀》第一單元:論語選讀
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第一課時
年級:高二()班學(xué)生姓名:學(xué)號:組名:
教學(xué)目標(biāo):
1.理解、運用文中關(guān)于學(xué)習(xí)、從政和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進(jìn)一步培養(yǎng)文言閱讀能力。
2.結(jié)合學(xué)生的生命體驗和有關(guān)情境,努力使學(xué)生領(lǐng)會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學(xué)重點:理解、運用文中關(guān)于學(xué)習(xí)、從政和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進(jìn)一步培養(yǎng)文言閱讀能力。
教學(xué)難點:結(jié)合學(xué)生的生命體驗和有關(guān)情境,努力使學(xué)生領(lǐng)會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學(xué)方法:1、吟詠法,反復(fù)誦讀2、啟發(fā)探究式
自主預(yù)習(xí):
一、請同學(xué)們背誦第1、3、6、7、8、9、11、12則,并按要求默寫。
1、知之為知之,,是知也。
2、,是謂過矣。
3、人能弘道,。
4、,則遠(yuǎn)怨矣!
5、無欲速,無見小利。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大車無輗,小車無軏,_________。
7、歲寒,。
8、逝者如斯夫,______!
二、翻譯并分析課文,思考:課文節(jié)選孔子與三位弟子的對話,分別從幾方面反映孔子為人處世之道?這對我們將有怎樣的深遠(yuǎn)啟發(fā)?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p>
翻譯重點:①誨:;②女;③為:表,相當(dāng)于""④知1:;知2:;知3:.⑤是:.
翻譯:
【探討:第1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啟發(fā)?】
孔子啟示人們?nèi)绾蚊鎸ψ约旱?。選文第1則:“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這句話的含義是說,人的聰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然地承認(rèn)自己不知道什么。──聰明的人正視自己的無知。正視自己的無知,不是說安于自己的無知。面對問題,應(yīng)該開動腦筋,勤于思考。
角度:求知方面-------
啟發(fā):對于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我們應(yīng)當(dāng),盡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么,就應(yīng)當(dāng)有的態(tài)度。只有這樣,才能學(xué)到更多的知識。
(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無末如之何也已矣?。ⅲ?)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翻譯重點:①如之何:古代漢語中的凝固形式,意為""或"怎么";②末如之何:也作;末:指;(總)拿他沒有辦法;③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dāng)于"".
翻譯:
【探討:第2、3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啟發(fā)?】
選文第2則,孔子說:“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末如之何”,“末”通“無”就是無如之何,即拿他沒辦法。面對問題,不停地念叨怎么辦啊怎么辦啊,說明他在動腦筋,說明他在做著解決問題的努力??鬃訂⑹救藗?nèi)绾蚊鎸ψ约旱腻e誤,他的弟子有時候也這樣做。
選文第3則: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意思是說,犯了錯誤而不改,這就是錯誤;──錯誤不在犯錯誤,而在犯了錯誤而不改正,一如《左傳宣公二年》所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笨鬃舆@句話真是充滿了智慧。
角度:對待錯誤-------
啟發(fā):“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但關(guān)鍵不在于,而在于能否,保證今后不再重犯同樣的錯誤。也就是說,有了過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文中孔子以“過而不改,是謂過矣”的簡煉語言,向人們道出了“”這一對待錯誤的唯一正確態(tài)度。
?。?)、自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重點翻譯:①之1:;②之2:;③食;④之3:。⑤更:
翻譯: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p>
翻譯:
選文第5則:“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弊酉募床飞蹋ㄇ?07—?),字子夏,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4歲?!靶∪恕痹诠糯V傅匚坏偷娜?,也常指人格卑下的人,這里是后一種意思?!拔摹笔莿釉~,意思是掩飾。子夏的意思是說,。──君子和小人的區(qū)別不在于君子不犯錯誤,而在于他犯了錯誤從不掩飾,而是勇敢地面對。人只要有文過飾非的念頭,就是小人了??傊?,正視錯誤是很重要的。而接下來改正錯誤也很重要。
(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p>
翻譯: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則遠(yuǎn)怨矣."
重點翻譯:①厚,?。海虎诙?;③遠(yuǎn):
翻譯:
【探討:第7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啟發(fā)?】
“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應(yīng)當(dāng)理解為“躬自厚責(zé)而薄責(zé)于人”,省略了一個“責(zé)”字??鬃拥囊馑际钦f,自己嚴(yán)于責(zé)求自己而少責(zé)求別人,人們就不會怨恨你了。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對自己要求輕而對別人要求重,那些要求別人很嚴(yán)苛而要求自己卻很寬松,那些喜歡把責(zé)任推到別人頭上的人,必然會招致諸多的怨尤。要改變這種情況,需要從自己身上下工夫。
角度:與人相處方面--------
啟發(fā):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各種矛盾與糾紛。那么,為人處世應(yīng)該多替別人,從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若一旦發(fā)生了矛盾,人應(yīng)該多作自我,而不能一味別人的.不是。所以,“”是保持良好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則。
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第二課時
年級:高二()班學(xué)生姓名:學(xué)號:組名:
(8)、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dá),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翻譯:
【探討:第8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啟發(fā)?】
莒父是魯國的城邑,具體位置現(xiàn)在還不清楚?!霸住敝赋且氐拈L官。“問政”就是請教施政方面的問題?!盁o”通“毋”,意思是不要,表示禁止?!坝佟笔侵?。“見小利”是指?!坝賱t不達(dá),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是說??鬃舆@句話有兩個要點:第一個要點是做事不能貪圖快。就如俗話所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邊”。第二個要點是不能急功近利,要照顧到百年大計?!胺倭侄?,竭澤而漁”,都是只顧眼前利益、缺乏長遠(yuǎn)考慮的典型例子。
角度:從政方面--------
啟發(fā):“欲速則不達(dá)”,貫穿著辯證法思想,即對對立著的事物可以相互轉(zhuǎn)化。所以文中孔子強烈要求子夏從政不要,否則就無法達(dá)到;不要,否則就。由此可知,干任何事物都要,否則,“欲速則不達(dá)”。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重點翻譯:①其:;②何以行:.
翻譯:
選文第9則:“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這是一個。大車是古代用牛力的車,小車是古代用馬力的車。兩種車子都要把牲口套在車轅上。車轅前面有一道橫木,就是駕牲口的地方。大車橫木和車轅相銜接的活銷兒叫輗,小車橫木和車轅相銜接的活銷兒叫軏。如果大車、小車沒有橫木和車轅相銜接的關(guān)鍵,就沒法套上牲口來拉著車子行駛了。孔子的意思是說,做人沒有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車如果沒有輗、小車如果沒有軏,就無法行走一樣,人不講誠信就喪失了立身處世的根本。
?。?0)自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重點翻譯:①必不得已:隱含假設(shè)關(guān)系,可譯為:;②于斯:于,;斯:.③何先:
翻譯:
【探討:第9、10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啟發(fā)?】
子曰: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②“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p>
角度:為人治國---------
啟發(fā):孔子認(rèn)為,信是儒家傳統(tǒng)倫理準(zhǔn)則之一,也是人立身處世的基點。所以無論在工作、學(xué)習(xí)、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講,人無信而不立。在《論語》中信的含義有兩種:一、是信任,即取得別人的信任;二是對人講信用。
?。?1)、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也?!保?/p>
翻譯: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翻譯:
【探討:第11、12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啟發(fā)?】
角度:為人處事-------
啟發(fā):人應(yīng)松柏一樣,要有且要經(jīng)受得起各種,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同時,孔子還認(rèn)為時間如,奔流不息、。借此勸戒后人要,用的時間投入到的學(xué)習(xí)、生活和工作中去。
一、小結(jié):本文節(jié)選孔子與三位弟子的對話,分別從“求知、為人、從政、治國、處世”等方面給予我們后人深遠(yuǎn)的啟示:
1、求知-----2、處世-------
3、從政-----切記“”4、治國處事-----“”
5、為人處事-------
二、閱讀下面兩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悌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2)過蒲,會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車五乘從孔子。其為人長賢,有勇力,謂曰:'吾昔從夫子遇難于匡,今又遇難于此,命也已。吾與夫子再罹難,寧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懼,謂孔子曰:'茍毋適衛(wèi),吾出子。'與之盟,出孔子?xùn)|門??鬃铀爝m衛(wèi)。子貢曰:'盟可負(fù)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聽。'
1、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為幾類人,分別是什么?
2、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
3、解釋下列句中加紅詞語的意思。
“吾與夫子再罹難”罹:;“茍毋適衛(wèi),吾出子”茍:出:盟可負(fù)邪 負(fù):
4、談一談孔子所主張'信'的原則是什么。
從以上材料可知,孔子很強調(diào)“信”……試結(jié)合以下兩則材料談?wù)勊f的“信”的原則??鬃诱f人必須講誠信,這是就一般的原則而言的,不是無條件地推崇“信”??鬃又v誠信其實有一個前提,就是不違背道義。因此,我們不能把孔子張揚的“信”理解為一般的“言必信,行必果”。按照孔子、孟子的看法,德行高尚的人不一定會“言必信,行必果”??鬃诱f:“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論語子路》)就是說,言語一定要信實,行為一定要堅決,這是不問是非黑白、只知道貫徹自己言行的小人啊!孟子則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保ā睹献与x婁下》)公叔氏據(jù)蒲地反叛衛(wèi)國,按照孔子的觀念是無道的表現(xiàn),所以盡管他為了脫身而答應(yīng)蒲人不去衛(wèi)國,結(jié)果還是到了衛(wèi)國,并且把蒲地反叛的情形告訴了衛(wèi)靈公。衛(wèi)靈公問孔子說:蒲這個地方可以討伐嗎?孔子回答說:可以。靈公說:我的大夫認(rèn)為不可以討伐,因為現(xiàn)在的蒲是防御晉、楚的屏障,用我們衛(wèi)國的軍隊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說: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衛(wèi)國的決心,婦女有守衛(wèi)西河這塊地方的愿望。我所說要討伐的只是四五個領(lǐng)頭叛亂的人而已。
《先秦諸子選讀》教案3篇(先秦諸子選讀課件)相關(guān)文章:
相關(guān)熱詞搜索:《先秦諸子選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