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以下是熱心會員“joyi39”分享的歷史教學總結,供大家閱讀。

又是一年高三,回顧一下過去的經驗是很有必要的。我將關鍵探討兩個方面的難題:一是歷史教學的一些問題;二是班級管理的問題(特別是尖子生的培養(yǎng))。在這四年工作中,過去幾年來,院校對我寄予希望,連續(xù)出任高三畢業(yè)班的教學任務。以下是我對這2年高三歷史教學總結。根據連續(xù)兩年的高考經驗,我逐漸意識到,要在高考中取得優(yōu)勢,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需要具備了解性、持續(xù)性、制度性和整合性。首先是了解性:這包括對課本和學生的理解。課本上的知識必須做到熟記于心。我在這一點上是做到了,但在去年的高三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即對于學生的理解不足,不清楚他們入學時的前提水準。我們時常埋怨學生了解能力不足,事實上很多時候是我們沒有講明白(清除學生不認真聽課的因素),對于學生的現(xiàn)象沒有充分了解,也沒有認真解釋每一個知識點。更嚴肅地說,自高一入校起,我們就已經落后,而高三的諸多精力則都用來填補基本,造成知識整合與提高答題能力的練習沒法進行,這直接影響到高考的最終成績。其次是持續(xù)性:這一點是在今年高考后我意識到的。當前的高考完全脫離了傳統(tǒng)的課本知識,例如今年37分大題關鍵考察的是學生的歷史問題分析、了解和解題能力,與過去的高中生考察方式迥然不同,反而更好像大學考試題;而選修部分更是很多內容在教材中未涉及,單一的死記硬背毫無價值。在選擇題中,起碼有2道題(共12道)與歷史知識無關,主要考核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另有2-3道題目乃是考察歷史素質,然而高三的三輪復習通常覆蓋不到這類題型。因此,從高一逐漸掌握這些內容,在每一堂歷史課和每一次歷史考試時不斷強化,這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高一時要以教材總體結構為框架,健全歷史知識;高二時重點掌握重點知識,逐漸培養(yǎng)答題思路和方法;高三則須聚焦重點、構思及大題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突破高考文綜的限制,達到更高的水平。有關制度性:去年高三期間我走訪了不少學校,包含二中、撫順二中、遼師附中、三十一等,假期我還曾去鞍山一中開展學習,并通過同學掌握錦州中學、遼陽一強的教學做法??偠灾@些學校歷史成績優(yōu)良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制度性,老師在歷史教學中遵照專業(yè)化和標準化的原則。最先,他們對教材進行了系統(tǒng)整合,以教材為載體,在其上進行加工與整合,讓學生更易了解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進而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此外,高中三年的課程內容幾乎是不變的(經過多次實驗產生的絕佳課程內容),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使教學過程中不易出差錯,同時不斷引進新知識,緊跟時代步伐。此外,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考題,并依據學生問題進行層級劃分(如鞍山一中、撫順二中),保證因人施教。同時,學校還開設尖子班,班級總數(shù)保持在30人以內,作業(yè)和測試全批全改,高度關注每位同學的心態(tài)和學習動態(tài),以保證學生成績的顯著提升。有關整合性:這包括歷史內部課程整合和不同學科之間的整合。在歷史內部,教材經過合理梳理與撰寫,高一著重搭建知識框架,高二關心主要內容,高三則側重于知識整合和解題。此外,配套的題目也非常有目的性,應該根據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進行一定的聯(lián)絡,如同他們所講的“每套題都需有意義,一定要有效解決問題”。一樣,不同學科之間的整合在高三階段至關重要。院校嚴格控制高三各科的作業(yè)量,根據各科特征和學時分配,保證作業(yè)量適合,并嚴格規(guī)定自習時間,絕不隨便占用,以保證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符合文科特性)。此外,院校還有很多具體的要求,例如絕對不允許隨便發(fā)卷子(特別是數(shù)學、地理等因素學生的學科),每套題出題前教師必須充足了解內容,并清楚每套題的目的和預期目標,講解試卷時也決不能輕率,必須有總結和對比,以達到最好訓練效果。
歷史教學總結相關文章:
★ 中學教學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