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整理的小學數(shù)學教案范文4篇 小學數(shù)學教學教案范例,供大家參閱。

小學數(shù)學教案范文1
一、本學期教學目標:
1、 熟練地數(shù)出數(shù)量在20以內(nèi)的物體的個數(shù),會區(qū)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shù)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nèi)各數(shù)的組成,會讀、寫0――20各數(shù)。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系,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shù)的加法和10以內(nèi)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jù)加、減法的含義和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shù)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6、初步了解分類的方法,會進行簡單的分類。
7、初步認識鐘表,會認識整時和半時。
8、認真作業(yè)、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9、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二、復習重難點:
1.進一步認識20以內(nèi)的數(shù),理解加、減法的含義,進一步理解和掌握10以內(nèi)的加、減法和20以內(nèi)的進位加法,能正確、熟練地口算相關的式題,形成相應的計算技能。
2.在具體的活動中,進一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學會分類的方法,培養(yǎng)初步的空間觀念和統(tǒng)計觀念。
3.在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發(fā)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數(shù)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yǎng)初步的數(shù)學應用意識。
三、復習措施及課時安排:
1、復習前,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弄清學生對哪些知識掌握的比較好,哪些知識還存在問題,存在什么問題,從而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復習活動,以增強復習的實效性。
2、把握好知識的重點、難點以及知識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使學生都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提高。
3、把本學期所學知識分塊歸類復習,針對單元測試卷、復習冊、作業(yè)中容易出錯的題作重點的滲透復習、設計專題活動,滲透各項數(shù)學知識。專題活動的設計可以使復習的內(nèi)容綜合化,給學生比較全面地運用所學知識的機會。
4、扎扎實實打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重視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5、根據(jù)平時教學了解的情況,結合復習有關的知識點做好有困難學生的輔導工作。
6、知識分類
知識點 對應教材 復習說明 課時安排
認識鐘表 第八單元P91-P95 鞏固整時和半時的讀寫,另外通過練習看接近整時的鐘面(P120),使學生進一步說出大約是幾時。 1課時
認識圖形、分類 第四單元P32-P37,第五單元P38-P41 常見的四種立體圖形和四種平面圖形,重點是讓學生能夠形成對這些圖形的表象,并能辨認這些圖形;復習按單一標準和不同標準的分類方法。
1課時
20以內(nèi)的數(shù) 第一單元P2-P5,
第二單元P6-P13,第三單元P14-P22、P29,
第六單元P42-P71,第七單元P84-P87 學生對數(shù)數(shù)、讀數(shù)、寫數(shù)、比較大小等已經(jīng)比較熟悉,重點是20以內(nèi)數(shù)的順序,數(shù)的序數(shù)的含義和20以內(nèi)數(shù)的組成(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
20以內(nèi)加法和10以內(nèi)加減法 第三單元P23-P31,第六單元P42-P81,第七單元P88-P90,第九單元P96-113 1、通過對算式的計算與分類,整理加減計算方法,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2、進一步了解加減法之間的關系,能正確地填寫加減算式中的未知數(shù)。
3、掌握10以內(nèi)的加法與20以內(nèi)進位加法的不同計算方法,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4、在解題方法多樣化的交流中,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發(fā)展學生思維。
1-2課時
解決問題 貫穿于第三、六、七、九單元 學生已經(jīng)能夠根據(jù)情境圖中給出的條件,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復習時,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揮學生的想像力,挖掘出形象圖以外的資源,如看圖并根據(jù)對話信息進行計算。
四、學生常見錯題及解決策略:
認識鐘表
1、 寫時間會寫成11:12、11:時30分或11時30等;
2、容易把6時半看成是7時半。錯因:時針旋轉的方向未弄清,時針其實是過了6,但還沒有到7。
3、畫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時,會長短顛倒或者長短不分。 1、平時多觀察鐘表上的時間,加深其對時針、分針及其旋轉方向的認識。
2、通過親自動手撥出,更好地鞏固對整時和半時的認識。
3、分針指著6,時針過了幾就是幾時半,注意是過了幾。
4、培養(yǎng)細心觀察、認真書寫的好習慣。
認識物體和圖形、分類 1、數(shù)圖形時不注意順序;
2、對長方體、正方體的本質屬性未掌握好。
3、把長方體與長方形的名稱混淆。
4、按同一標準分類時不能找出其中的立體圖形或平面圖形。 1、按照從左到右、從上到下或者邊數(shù)邊作記號等方法。
2、要求分清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
20以內(nèi)數(shù)的認識
1、 數(shù)數(shù)出錯;
2、 8的后面是()或者4的前面是(),學生有時會把后面和前面弄錯。 1、 數(shù)數(shù)按照一定的順序從左到右、從上到下或者邊數(shù)邊作記號等方法。
2、 看尺子圖能較好的分清前后關系。
1、分不清幾個和第幾。
2、左右不分
1、讀題時先把題目中重要的字、詞圈出來。
如:將從左數(shù)的第6個涂上紅色,把從右數(shù)起的5個圈起來。(5個要全部圈在一起)。
2、反復讀幾次。
數(shù)的組成:個位是6,十位是1,這個數(shù)是(61),由5個一和1個十組成的數(shù)是(51) 1、認真讀題。
2、可自己在紙上畫一個數(shù)位表,對著寫。
20以內(nèi)的加法及10以內(nèi)的減法 1、 看錯數(shù)字
2、 看錯運算符號
3、 12+3=42,錯把個位3加到十位上 1、 仔細看題,認真檢查;
2、 可用符號幫助;
3、 檢查時默讀題目。
一圖四式
用部分數(shù)減部分數(shù):
3+7=10 7+3=10
7-3=4 列減法算式時必須用總數(shù)減部分數(shù)
看圖列式計算 1、不能選擇正確的方法及有效的數(shù)學信息。
2、找不到題目中的全部條件:形象圖與對話結合的。
1、加法是把各部分合并在一起,而減法的本質是從總數(shù)里面去掉一部分數(shù),求另一部分數(shù)。
2、要求孩子記?。簡柼枂柕氖菐?,等號后面就寫幾。
小學數(shù)學教案范文2
1、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經(jīng)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提高估算能力和應用能力。
2、鞏固四則混合運算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運用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乘法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
運用乘法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提高估算能力。
一、基礎練習
1、口算練習(出示口算題)
12×324×213×541×511×2
230×3120×4620×230×20xx×40
10×8060×20200×3080×100500×20
2、計算練習
36×1248×2356×32
獨立完成,個別學生板演,小結計算方法,算理,格式。
二、問題解決
第9題:
?。?)、兒童:15×36=540(元)
?。?)、成人:46-36=10(人)10×30=300(元)
?。?)、540+300=840(元)
提問:如果今后再碰到類似的情景,但沒有(1)(2)小題作鋪墊,你會解決嗎?
第10題:
讓學生人人都經(jīng)歷估和算的過程,再小組討論交流。
第11題:
15÷3×35
先求一瓶飲料的價錢,再求35瓶飲料的價錢。
第12題:
練習鞏固四則混合運算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第13~15題:
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3、11×5+8=63(歲)
14、15×6×8=720(人)
15、9×5×8-8=352(分)=3元5角2分
三、習題拓展
售票處:大船坐6人、30元;小船坐4人,24元。現(xiàn)在
有120名老師和學生去秋游。
?。?)租大船需要付多少錢?
?。?)組小船需要付多少錢?
如果又來了兩個老師參加劃船,怎么租船比較化算?
小學數(shù)學教案范文3
教學內(nèi)容
教科書第40~41頁例2,練習九第3~7題。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并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能較熟練地運用圓錐的體積公式解決問題。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增強思維的靈活性,培養(yǎng)學生有序思考的習慣。
3.在探究問題中,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運用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靈活運用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解決問題。
小黑板
一、復習引入課題
教師:怎樣計算圓錐的體積?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體積公式:V=13SH
教師:誰能說說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是怎么推導出來的?
抽學生簡要敘述圓錐的推導過程。
教師:要求圓錐的體積,應該知道哪些條件?
讓學生弄清要求圓錐的體積應該知道圓錐的底面積和高。
教師:這節(jié)課我們就利用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解決生活和學習中常見的數(shù)學問題。
板書課題:圓錐的體積二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2
教師用投影儀出示例2。
一煤堆的底面周長18.84M,高1.8M,這個煤堆近似一個圓錐體。準備用載重5噸的車來運。一次運走這堆煤,需要多少輛車?(1M3煤重1.4噸)
教師要求學生帶著問題理解題意。用投影儀出示問題。
?。?)這道題講的是什么事情?知道哪些條件?要求什么問題?
?。?)要求這堆煤的質量,必須先求什么?
?。?)要求煤的體積應該怎么辦?
?。?)這題應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教師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教師適時點撥。
反饋:要求學生用完整的語言敘述題意。
教師抽學生敘述思考過程,要求語言簡潔,思路清晰。
在反饋過程中,盡量多抽幾個學生敘述。
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這題的關鍵是求出圓錐形煤堆的體積,也就求出了煤堆的質量。
教師抽學生上臺板算。
板書:
煤堆的底面積:3.14×(18.842×3.14)2=3.14×9=28.26(M2)
煤堆的體積:13×28.26×1.8=16.956(M3)
1.4×16.956÷5≈5(輛)答:……
教師:最后的結果為什么要取整數(shù)部分再加1?
讓學生明白裝了4輛車后,剩下的雖然不夠裝一車,仍然要用一輛車裝,因此要取整數(shù)。
教師:在實際生活和學習中,經(jīng)常會遇到不知道底面積的情況,這時怎樣求圓錐的體積?
2.小結
要求圓錐的.體積必須知道底面積和高,如果只知道底面半徑、底面直徑或底面周長和高,要先算出圓錐的底面積,再利用圓錐的體積公式求出圓錐的體積。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三、鞏固練習
1.教師用投影儀出示教科書第42頁第3題
觀察圖形,獨立解答。抽二生上臺板算。
讓學生理解此題應先算出圓錐的底面積,才能求出容器的體積。
2.解答教科書第42頁第4題
學生獨立解答,抽生反饋說出思考過程。
通過這一題的練習,體會圓錐與圓柱之間的關系。
3.解答練習九第6題
學生獨立完成,小組交流,展示思考過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答此題的關鍵是抓住體積不變進行解答。
4.發(fā)展練習
有一個底面周長是31.4DM,高9DM的圓錐形容器里裝滿了黃豆,現(xiàn)在要把這些黃豆放入另一個高9DM的圓柱形容器里,剛好裝滿。這個圓柱形容器的底面直徑有多大?
教師引導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弄清已知條件和問題,根據(jù)條件尋找中間問題。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學生小組內(nèi)交流,探討解決方案。
反饋:學生用完整清晰的語言敘述解題思路。
弄清解決這題的關鍵是抓住黃豆的體積不變,即圓柱和圓錐的體積相等。這是解答此題的突破口。教科書練習九第5題,第7題。教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了什么知識?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對圓錐的體積計算更熟悉了。知道圓錐和圓柱的知識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應有序思考,靈活運用知識。
例2……
煤堆的底面積:3.14×(18.842×3.14)2=3.14×9=28.26(M2)
煤堆的體積:13×28.26×1.8=16.956(M3)
1.4×16.956÷5≈5(輛)答:
小學數(shù)學教案范文4
教學內(nèi)容:教材第5~6頁例2、例3和練一練,練習一第48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圓柱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根據(jù)實際情況正確地進行計算,培養(yǎng)學生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認識取近似值的進一法。
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維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具學具準備:教師準備一個圓柱模型(表面要有可揭下各個部分的一層紙);學生準備一個圓柱體。
教學重點:掌握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能根據(jù)實際情況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復習圓柱的特征。提問:圓柱有什么特征?
2.計算下面圓柱的側面積(口頭列式):
(1)底面周長4.2厘米,高2厘米。
(2)底面直徑3厘米,高4厘米。
(3)底面半徑1厘米,高3.5厘米。
3.提問:圓柱的一個底面面積怎樣計算?
4.引入新課。
我們已經(jīng)會計算圓柱的側面積,那么怎樣計算圓柱的表面積呢?這節(jié)課就學習圓柱的表面積計算,(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認識表面積計算方法。
(1) 請同學們拿出圓柱來看一看,想一想圓柱的表而包括哪幾個部分,然后告訴大家。指名學生拿出圓柞,邊指邊說明它的表面包括哪幾個部分。
(2)教師演示。
出示教具,說明把表面全部展開,看一看得到什么圖形,和大家說的對不對。揭下圓柱表面的紙,貼在黑板上,再與圓柱對比說明各個部分,明確圓柱表面包括一個側面和兩個相等的圓。
(3)得出公式。
請同學們看著表面展開的圖形說一說,圓柱的表面積應該怎樣計算?(板書:圓柱的表面積:側面積+兩個底面積)追問:圓柱的側面積怎樣算?圓柱的一個底面積怎樣算?
2.教學例2。
出示例2,學生讀題。提問:這道題分哪幾步來算?你們會做嗎?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讓學生說說每一步的具體含義,是怎樣算的。
3.組織練習。
做練一練第1題。指名兩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說說這兩題計算時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為什么?指出:計算圓柱的表面積,要注意題里的條件,正確列出算式計算。
4.教學例3。
出示例3,學生讀題。提問:這道題實際是求什么?這里求表面積與例2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只要用側面積加一個底面積)指名學生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追問為什么只加一個底面積。強調(diào)不用四舍五入法及其理由,說明用進一法,并讓學生說明結果的近似值,板書訂正。
5.組織練習。
(1)下面的數(shù)用進一法保留整數(shù),各是多少?(口答)
162.3 29.4 3.8 42.6
(2)做練一練第2題。讓學生做在練習本上。指名口答前兩步各求什么,怎樣算的。(老師板書算式)提問:第三步要怎樣算,為什么只加一個底面積。
三、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學習子什么內(nèi)容?你學到了些什么?指出:求圓柱表面積在實際應用中,要注意題里的實際情況,弄清什么時候要側面積加兩個底面積,什么時候要側面積加一個底面積,什么時候只要求側面積,然后計算結果。另外,在求需要材料取近似數(shù)時,一般要用進一法。
四、布置作業(yè)
課堂作業(yè):練習一第5~7題。
小學數(shù)學教案范文4篇 小學數(shù)學教學教案范例相關文章:
★ 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教學總結10篇 四年級上冊數(shù)學學科教學總結
★ 小學數(shù)學老師讀書心得體會6篇(小學數(shù)學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 小學數(shù)學教師述職報告8篇(小學數(shù)學教師年度考核述職報告)
★ 小學數(shù)學教師述職報告7篇(教師個人述職報告小學數(shù)學)
★ 七年級上冊數(shù)學數(shù)軸教案3篇(七年級上冊數(shù)軸教案及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