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整理的《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12篇(青山不老教學反思反思點評),以供參閱。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1
《青山不老》是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20課 。這篇文章是梁衡創(chuàng)作的散文作品。本文向我們介紹了一位山野老農用15年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chuàng)造了一片綠洲,以有限的生命創(chuàng)造了無限的價值的故事。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在導入新課后,我問道:“這是一篇略讀課,我們如何學習略讀課呢?”學生竟一時有點懵。在以往學習略讀課時,我一直是讓學生參照學習提示來學習的,怎么會不知道呢?我的問題有毛病嗎?“略讀課和精讀課在設置上有什么區(qū)別?”我再次問道。學生似乎更懵了。無奈,我只好讓學生翻看以前的課文,找一找略讀課和精讀課的不同。學生也發(fā)現(xiàn),精讀課有課后習題,略讀課題目下面有學習指導。此刻,我如釋重負。以往可能沒有和學生明確提過此類問題。學習精讀課時,我把課后問題嵌在了文章學習中;學習略讀課時,直接讓學生借助學習提示展開學習,所以學生心里沒有這種清晰的意識。希望從此以后,學生可以明確如何學習精讀課和略讀課。
課前出現(xiàn)的這一問題,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教學。課堂上學習內容和學習指導方法一定要明確。有時候只是我們自己覺得說得很清楚,而學生并沒有汲取到要點。課堂上明確出示學習目標和學習提示至關重要。
從學習提示中,所以我們找到三個問題。1.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2.這個奇跡是在什么條件下創(chuàng)造的?3.文章為什么以“青山不老”為題? 我提示同學們,要快速找到問題答案,就要利用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同學們趕緊翻看單元要素,明確了要抓住關鍵句,把握課文內容。
第一個問題,同學們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因為文中有一個關鍵的句子:十五年啊,綠化了八條溝,造了七條防風林帶,三千七百畝林網(wǎng),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同學們也都能從這幾個數(shù)字上體會到“了不起”。我讓同學們齊讀這句話,但是感覺同學們讀不出這種贊嘆之情。可能同學們還不能理解老漢的精神。順勢我指導學生回答第二個問題。有幾個同學很快就找到了大環(huán)境:風沙肆虐,干旱,霜凍等災害頻發(fā)。用一個詞語形容,那可謂“惡劣”!同學們都關注到了晉西北的大環(huán)境,卻忽略了老漢所居的小環(huán)境。在提示下,同學們能總結出,通過三個事例,寫出了老漢的孤獨,體現(xiàn)了小環(huán)境艱苦。前兩個問題,我們利用抓關鍵句的方法,很快就得以解決。
“老漢不禁創(chuàng)造出了不起的奇跡,老漢還有著宏大的設想,那是一種怎樣的宏達設想呢?”我問道?!斑€要栽樹,直到自己爬不起來為止。”這一答案顯而易見。“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我再次問道。因為學生沒有深入讀課文,所以他們一時不能回答??吹綄W生的模樣,我感覺有幾個學生似乎有呼之欲出,又不知如何表達之意。我想這就是學生平時積累較少,詞匯量太少,理解體會較少的緣故吧。我有時也會有這種感覺,似乎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為了讓學生體會到老漢的精神,我?guī)ьI學生讀了下面一段話:
在屋里說完話,老人陪我們到溝里去看樹。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老人說:“這樹根下的淤泥也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這些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讀完這段話,我再次問道:“是什么樣的情感,什么樣的品質,讓老漢堅守在這里,不愿離開?”“熱愛這里,無私奉獻”同學們回答道。是呀,正是因為老漢熱愛這片土地,有著無私奉獻的執(zhí)著精神,才讓老漢創(chuàng)造出了這樣的奇跡。至此這一問題才真正解決。
第三個問題,為何以“青山不老”為題目?這應該是最難的一個問題。我提示同學們,在此前學過的幾篇文章,如“燈光”、“橋”,題目不僅僅局限于表面,它還有深層次的含義。所以本文為何以“青山不老”為題目,請同學們再讀課文,理解青山的含義,為什么說青山不老?同學們很快說道,青山表面指我們看到的青山,實際還指老漢的精神。為什么說青山不老呢?有同學說道:“老漢精神會一直延續(xù)下去?!蔽也唤麨橥瑢W們豎起大拇指。但是,當我讓同學們連起來說說題目的含義時,教室里一下子安靜下來。等待片刻,仍舊沒有人舉手回答。我開始幫助同學們梳理,并將答案出示在黑板上。
反思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覺得回顧之前的學習,帶著經驗理解題目還是比較好的,學生有借鑒思路,更容易找到突破口。在理解題目時,我只提示要關注最后兩自然段,沒有讓學生在讀中體悟。如果讓學生反復讀幾遍,并在這里停下來,等一等,給同學們一點時間,相信同學們會組織好語言的。
總結起來,本節(jié)課有以下不足:
1.這節(jié)課課堂節(jié)奏把握不好,沒有處理好問題之間的銜接過渡。
2.課堂上缺乏耐心,越俎代庖,給學生組織語言的時間較少。
3.課堂上,缺乏朗讀指導。比如,在理解了晉西北的大環(huán)境后,再讀老漢創(chuàng)造的奇跡,應該更能體會老漢偉大品質。過渡后再回頭讀第一自然段,學生應該更能感受到贊美之意,感受對老漢的敬意。
4.課前沒有進行基礎知識梳理。在課上讀課文時,我發(fā)現(xiàn)有同學讀錯詞語,這才意識到因為沒有運用課件,忘記了課前認讀詞語環(huán)節(jié)。只好趁機進行隨文識詞。文中出現(xiàn)的幾個成語,如風雨同舟、山川共存,日月同輝,也沒有讓學生深入理解。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2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
本課教學主要解決三個問題:
1、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
2、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的?
3、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青山不老》這課的教學設計,我覺得做到了簡約而高效。首先我通過圖片和文字資料,讓學生對晉西北的惡劣的環(huán)境有直觀形象的感受,通過課文第二段中的描寫來進一步感受這種險惡的'環(huán)境對人們生活的巨大考驗。然后學習第一和第五自然段,通過朗讀、想象感受另一幅完全不同的被綠化后的畫面,同時創(chuàng)設一個說話訓練的環(huán)節(jié),當風沙襲來時,樹是怎么做的,當暴雨來臨時,樹又是怎么做的,再通過前后環(huán)境變化的對比朗讀,不僅讓學生了解到植樹造林的意義,還讓學生自然而然地體會到老漢所創(chuàng)造的真是一個奇跡。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探究這樣的奇跡是怎樣創(chuàng)造出來的。第四部結合“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這句話,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
教學的重點放在語言的品悟及不同表達方式的理解中,比較突出語言的訓練,但是人文情感又在朗讀和說話中自然得到升華,學生對老漢精神的理解也比較深刻到位,可以說做到水到渠成,并沒那種割裂生硬的感覺。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3
語文閱讀教學其實就是一種對話,而對話的實質在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走進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壯、或優(yōu)美、或激昂的美的過程。對于略讀課文,這應當放手讓學生透進語言文字自主感悟。
上《青山不老》這一課時,我在總結前幾篇閱讀課文教學和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后,試著把握好閱讀讀文教學的“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略讀課文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體現(xiàn)課程理念創(chuàng)設了條件。那么略讀課文的教學是否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
經過本節(jié)課證明,學生是不能完全放手的。因為小學生,他們認知水平的提高與學習方法的運用都離不開教師適時、適當?shù)闹笇А?墒牵宰x課文也不能過多的指導,以前我總是放不開手,生怕學生什么也不會,而過多給予引導,這樣就大大束縛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了。
本課教學時,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抓住重點問題“老人在什么情景下創(chuàng)造了奇跡”和難以理解的句子,“他已經將自我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等,進行啟發(fā),把握引導學生的“度”,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同時本課還找準了切入點,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學習。
聯(lián)系實際、際深入思考是本課的'一個成功之處。經過本個切入點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深入思考。第一個是開課開始增強感性認識,引導學生聯(lián)系資料或實際情景談晉西北沙化現(xiàn)象,引發(fā)思考。第二個是在感愛老人生活艱辛時,讓學生聯(lián)系自我家庭生活情景想象如果僅有“三間房”什么家具也沒有的情景下您會怎樣過?還讓學生想象一下自我的爺爺在子女三番五次接他進城而他卻堅持在山里生活時,你會對爺爺說些什么?經過這種想象,使學生體會老人的精神。
教無定法,但對閱讀課文教師的恰當引導會讓教學收到較好的效果的。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4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講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chuàng)造了一片綠洲,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了后代。
本課的閱讀提示是“默讀課文,想一想這位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創(chuàng)造的;聯(lián)系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我根據(jù)這句話確定了本課的教學思路:默讀—思考—交流。課前,我讓學生查找我國晉西北地區(qū)沙化現(xiàn)象的文字音像資料,把各自的資料帶到課上進行交流,使他們懂得環(huán)境整治工作緊迫性和重要性。
1、“老農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找到相關段落通過朗讀、想象、交流等手段,使學生體會老人15年中經歷的艱苦和磨煉,終于把惡劣險峻的山溝改造成了綠意蕩漾的青山。
2、“老人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奇跡的.?”從這座山溝的大環(huán)境和這所小院的小環(huán)境兩個方面入手,引導學生朗讀感悟、想象理解。
3、“青山是不會老的”是全文的中心句,含義深刻。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體會到了老人的努力奮斗換來了荒山變青山,我緊接著啟發(fā)學生“不老的是什么”,學生立刻回答“不老的是青山”,“僅僅是青山不會老嗎?”,這時,學生感悟到“還有老人艱苦奮斗、五四奉獻的精神”!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5
小學語文人教課標版六年級上冊《青山不老》是第四組中的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結合這節(jié)課的設計和培訓教材中的教學反思技能,反思自己這節(jié)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目標是學生課堂學習的領航者,這節(jié)課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這位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的?聯(lián)系課文,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課堂從學生自學,討論交流到重點語句的深刻理解,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比較條理,線條清晰流暢,突出了重點。
二、充分自學,以學定教
課堂以自學提示統(tǒng)領, “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的?”,為什么 “青山是不老的”?充分給學生放時間自主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學生邊讀邊想,只見他們圈、劃,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能在老師創(chuàng)設的環(huán)境下,能充分自主學習,便于教師作進一步有針對性的指導點撥。
三、聯(lián)系實際,突破難點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我引導學生從概括老人的奇跡,用自己的話說說對老人的看法,從初步的認識到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真正讓學生從讀中感悟老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敝攸c語句的出示,讓學生理解“另一種東西”的真正含義,也進一步從中體會老人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執(zhí)著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適時訓練,及時反饋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是我校實行高效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從教學中,詞語的聽寫,到文章重點語句的填寫,再到交流心語,抒寫我心,以及課下的環(huán)保宣傳語的設計無一不時對學生學習任務的'及時檢查與反饋!只有課堂真實地反應出學生的學習情況,才能讓學生有效的學習。
五、ppt 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設計中從巍峨青山的圖片到文章重點句子以及目標,學習提示的出示每一步都離不開教學媒體的運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設備在課堂上真正起到了事倍功半的作用!
存在不足及改進辦法:
1、從教學設計上看,整節(jié)課的設計比較飽滿,害怕有什么遺漏之處,這樣面面俱到就在課堂教學中顯得環(huán)節(jié)緊湊而重點處理有些倉促。一節(jié)課的時間不夠用了。我想既然是略讀課文,教師就應該放手讓學生運用本組課文以及已有學習方法學習略讀課文。
2、在理解大環(huán)境的險惡結合文章注釋“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感悟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的理解還是離學生的現(xiàn)實經驗比較遙遠,如果老師能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環(huán)境的圖片,會給學生理解更加形象化,可以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huán)境。
3、教師在課堂上的的課堂評價語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對學生的評價仍是衡量教師綜合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方面。
4、課堂上學生的感情朗讀較多,但是老師缺少有感情的讀的引導,結合文章的重點語句,學生齊讀的形式較多,離應有的情感學生的朗讀還有一定的距離!只有加深學生的深層次的理解與感悟能力,增強語感的訓練才能使朗讀更有效!
在我看來,教學設計往往參雜著許多教師的美好愿景,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高效”的課堂更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況,在注重高效的同時,文本的情感該如何落實就滯留了,更談不及文體的藝術體現(xiàn)了。作為困惑,我想老師必要時要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既要節(jié)省時間,又要達到預期的效果還需不竭地努力!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6
《青山不老》這篇文章真摯感人。作者說:“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讀到這里,我又何嘗不是鼻子一酸呢。
孩子們的年齡小,是很難體會到這位老人為了祖國的晉西北的綠化的那種無私的付出呢?課前想過這個問題,無果。
老樣子的教學,先理解“老”,理解“青山不老”,然后讓孩子們自由讀課文,根據(jù)導讀提示去解答一個個問題,拿起手中的筆,邊讀書邊思考。
交流的時候,為了讓孩子們體會老人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我打了一個比方,我問孩子們的`家里都種了幾畝田?那3700畝又是多大的面積。此時的孩子們心里有了些感悟。接著,我讓孩子們感悟,這些樹是在什么情況下生長起來的?孩子們找到了文中寫晉西北環(huán)境的句子。樹在遇到了“干旱、霜凍、沙塵暴”后會如何?我讓孩子們展開了豐富的想象。此時的孩子們已經初步體會到了創(chuàng)造這片奇跡到底要付出多少倍的艱辛。
最后我讓孩子們拿起手里的筆寫一寫《老人的一天》。結果孩子們你看著我,我看著你,無動于衷。有的甚至在下面竊竊私語。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我靈機一動,孩子們,閉上你的眼睛,聽老師訴說老人的一天,然后你談談你的感受。
“清晨,萬籟無寂,鳥未叫,太陽公公未起,只有山間籠罩著一層薄薄的霧。此時,老人已經起床了,在他的小院里抓起一把柴,生起了火開始做飯。炊煙裊裊,老人咳嗽聲聲。老人簡單地吃過飯,喝一口開水,然后裝上幾個冷飯團,背著鋤頭就上山。老人佝僂著背,在山路蹣跚著向前,這里的樹苗需要補種,那里的樹苗需要澆水,老人都一清二楚。整整一天,老人沒有停下來休息一會。晚上,太陽親吻著遠山,老人才背著鋤頭慢慢下山?;氐焦铝懔愕男∥堇?,老人把早上的飯隨便熱了熱,吞進肚里就上床睡覺了。睡在床上,他依然掛念著山里的樹苗?!?/p>
說這些的時候,而我分明看到,孩子們的神色是凝重的,他們也被老人深深感動了。結果他們的感悟非常深刻。
此時理解“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這個句子也就水到渠成了。當然,為什么說“青山不老”呢?孩子們都有了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7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fā)展,電子白板也日益發(fā)展,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大顯身手,加快了學生與語文知識的相融相通,電子白板手段在課堂教學中的廣泛運用,它使常規(guī)的教學如虎添翼,為了能更充分地發(fā)揮多媒體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先進作用,我結合教材的特點,學生學習的實際需求,在教學《青山不老》一課時,作了以下幾方面的嘗試:
一、利用電子白板,突破教學重點。
我在教學《青山不老》一課時,就巧妙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來進行教學的:我把重點段落作為資源事先儲存在白板中,當理解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我先出示了課文描寫的那種綠意蕩漾的畫面,在學生有了直觀感受的同時,又出示了課文中相關文字,“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备鶕?jù)學生回答勾畫出文中的重點詞“全”,抓住兩個“全”理解句子,理解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如果在普通媒體課上,老師在制作課件時,就要把想突出的重點句子、重點詞語都事先編好顏色做成無數(shù)張幻燈片和各種鏈接才能完成,并且教師還要受電腦鼠標的制約,一次次點,不敢離電腦太遠,很是麻煩。但這節(jié)課用“交互白板”就不同了。我們只要把重點段落作為資源事先儲存在白板中,隨時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需要拖出來,隨著學生對任意一個或幾個重點詞的理解用各種顏色在白板上勾畫出來,而且這一過程可以保存下來,如果學生之間理解上有異議,可以回放學生的思考過程,便于學生的深度思考。這樣互動的教學,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提高了課堂效率。
二、利用電子白板,能增加課堂的容量。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在他的《發(fā)生認識論》中指出,人類對于知識地掌握總是從感性過渡到知性。而借助電子白板,就恰恰可化抽象為具體,變理性為感性,有效地彌補傳統(tǒng)教學的一些不足,讓學生通過視聽等直觀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學內容。作為小學生,理解能力相對弱。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電子白板的,圖象、聲音、動畫等來彌補學生的學習弱點,突破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點、難點。還能很快地出示相關資料,節(jié)約時間。如:在教學《青山不老》》一課時,對晉西北這一大環(huán)境是怎樣的,學生了解不多。隨后,我利用電子白板,在網(wǎng)上找到了相關圖片和文字資料,在理解老人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了這樣的奇跡時,我出示了晉西北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讓學生對晉西北這一惡劣險峻的環(huán)境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這樣,學生心中就自然的萌發(fā)了對老人的傾佩之情。另外,教師有效地利用“交互白板”的資源整合功能,加大了課堂的容量,而且效果很好,這樣課堂的高效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但由于自己對電子白板的功能了解不夠,運用不熟練,課堂上不能很好地讓其發(fā)揮應有的功能。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加強自身能力與素質的培養(yǎng),熟練掌握并駕馭它,努力尋求其與語文教學的最佳契合點,使之發(fā)揮更大的效益。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8
這片課文主要是要引導學生品味課文中描寫的山林景象,院子里的綠意濃濃,山溝的綠意盎然,山野的綠樹成蔭描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習品讀。然后引導學生去理解老農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去創(chuàng)造奇蹟?shù)模瑥亩ダ斫饫限r開辟山林、綠化家園、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和情懷,在此基礎上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
課前讓學生收集關于晉西北的相關資料,了解綠色作物在那里生長的不易。教學的時候讓學生圍繞老農創(chuàng)造了什么奇蹟,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奇蹟?shù)?,以及你是如何“青山不老”的含義的這三個問題展開自學,自學的時候給了孩子們足夠的時間和自主性。而且讓孩子們在自學的時候動筆,圈圈畫畫,批注點評,寫下心得體會。引導學生交流的時候我注意把握重點,引導孩子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后我讓孩子們進行了一個小練筆,把自己想對老農說的話寫下來。
孩子們寫的.很有特色,注意了各自的側重,有的贊揚老農堅持不懈地改造山林,有的敬佩老農拋棄個人的利益甘愿在清苦的環(huán)境中改造山林,有的驚詫老農所創(chuàng)造的奇蹟……總之,這次的小練筆孩子們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
山野老農只是一位普通的人物,但是他的所作所為卻不能讓人為之感動,為之敬佩,沒有豪言壯語,只有含辛茹苦的堅持;老農的身上沒有熠熠生輝的光環(huán),但是他那種造福人類,造福子孫的精神卻能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一名普普通通的老人,但是帶給我們的感動是真實的,是無窮的……不知道在教學中我有沒有把這份感動帶給學生,但是我想,讀他的故事,對孩子們卻是一種真實的心靈的滌蕩!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上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學,有以下感受。
一、課題引入,找準切入口
課前,我先板書出示“老”字,請同學們來說說“老”的意思,然后自己有叫了在《說文解字》種這個字的意思,再引出“默讀課文,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結合板書,讓學生感受了形老,為下文的神不老奠定了基礎,這個引入比較巧妙。
二、利用文本,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由于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故在學習時,整個課堂以大問題“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蹟?”來統(tǒng)領,整節(jié)課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先找找課文中描寫青山的語段,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15年如一日的植樹中,老人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wǎng),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蹟。”理解這一句時,我先與學生算了一筆帳,一畝約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這3700畝林網(wǎng),足足有48100間我們的教室。從直觀上讓理解了老人的不老的奇蹟。然后再通過多層次的朗讀,層層深入。
當然,這節(jié)課也有一些不足,這是一篇略讀課文 ,自己卻在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理解句子上費了些時間,沒有必要。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9
《青山不老》是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珍惜資源、保護環(huán)境”主題下的第四篇文章,這是一片略讀課文,在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充分自讀自悟,并適當補充課外資料,學生在結束時都有自己的感悟,我讓學生填空:撫著這塊石碑,我想(對馬爺爺說:“”;看著這片樹林,我想(對全世界說:“”
其中王欣源寫道:撫著這塊石碑,我想感激地對馬爺爺說:“馬爺爺,您的這種綠化祖國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懷讓我們敬佩。您瞧!這就是您千辛萬苦種出來的樹林!多么遼闊,多么美麗??!馬爺爺,雖然您人已去世,但您的精神在我們心中永垂不朽!”
看著這片樹林,我想自豪的對全世界說:“你們看!我們祖國土地多么翠綠!我們祖國人民精神多么偉大!我們的偉大人民馬爺爺告訴我們‘青山是不會老的!’他的精神永遠是寶貴的!”
馬國棟寫道:我想發(fā)自內心地對馬爺爺說:您真?zhèn)ゴ?,只一個人就在那里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wǎng),為保護環(huán)境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滅的貢獻!我真不知道您是怎樣堅持15年的,要是我,一定受不了每天那么枯燥的生活……
看著這片樹林,我想深情地對世界說:你們看,這么大的.一片樹林,其實是由一個瘦弱的老人種植的,你們能想象嗎,就是這樣一個老人,創(chuàng)造了這樣的奇跡;就是這樣一個老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植樹;就是這樣一個老人,經過15年的努力,終于將荒蕪的土地變成了清新的、耀眼的綠色!
胡妍寫道:撫著這塊碑,我想敬佩地對馬爺爺說:馬爺爺,您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這青山。您不顧這里的惡劣環(huán)境,不論生活多么艱苦,您始終堅持植樹。因為您知道,這條山溝需要您不斷地種樹綠化。您和青山是密不可分的,這青山養(yǎng)育了您,于是您用盡一生的精力來回報青山對您的養(yǎng)育之恩,您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奇跡般的創(chuàng)造出了這片綠洲,您的精神將永垂不朽!
看著這片樹林,我想認真地對全世界說:貪婪的人類啊,如果你們還不知覺醒,繼續(xù)砍伐樹木,那么這個世界上的綠色,將會一點點地從我們眼前消失。我們要保護環(huán)境,保護身邊的綠色,讓世界變成一片充滿生命的綠洲!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10
青山不朽是一篇背景清晰、重點突出的略讀文本,即通過理解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了解青山不朽的意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
本文的難點在于理解青山永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體現(xiàn)的精神。通過這門課的教學,我了解到略讀課文不像精讀那樣嚴格和詳細,但在閱讀方法上,它并不排除精讀的重點。重點仍然需要引導學生仔細閱讀。
本課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我緊緊抓住文中的三個問題:
老人創(chuàng)造了什么樣的奇跡,創(chuàng)造了什么樣的環(huán)境,談論“青山不老”的含義。全班圍繞這三個問題,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另一個特點是課堂上動靜結合,學生實現(xiàn)自主學習。
本課程的主要缺點是教師課堂評價語言相對單一,指導語言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言表達缺乏情感,學生課堂閱讀不到位,學生小組討論時間不夠,教師缺乏情感性閱讀指導,同時閱讀的形式多種多樣,但不允許學生閱讀自己應有的情感。
在未來的教學中,我應該更加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讓學生在更多的時間里體驗課文,與課文對話。今后,我會繼續(xù)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質,給大家上更好的一課。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11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上完了,我結合學校提出的“高效”課堂的精神,反思自己這節(jié)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課堂動靜結合,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以大問題統(tǒng)領,“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么故事”,“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老人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了奇跡”,“老人為什么一定要種樹”,“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水到渠成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xiàn)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現(xiàn),“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xù)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zhí)著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么要如此執(zhí)著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視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
選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用一個詞概括大、小環(huán)境的特點等設計,是讓學生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進行理解概括,既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體現(xiàn)了語文的工具行。
五、課堂反饋及時
課堂上還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了反饋,課堂的最后5分鐘,出示自己設計的課堂練習題,要求學生當堂完成。這些練習針對性強,是本堂課的重點,學生完成的情況較好,說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有效的學習。
六、存在不足
1、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分頁標題#e#
?。?、在理解大環(huán)境的險惡的時候,未設置相應的`情境,若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的表示環(huán)境的圖片,會給學生很直觀的印象,可以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huán)境。
3、教師在課堂上的關注面太狹窄。
?。础⒄n堂上學生的朗讀較多,但是老師缺少有感情的讀的引導,齊讀的形式較多,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在我看來,“高效”的課堂更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況,從高效來看,在這一節(jié)課中似乎有了一點兒蹤影,可是高效的語文課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實,而且是有藝術性地展開,我的課堂中是缺失的,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勢必要創(chuàng)設一些情境,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可是一堂課40分鐘,要實現(xiàn)高效,應怎樣處理呢?今后要積極摸索。
萬變不離其宗,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本,與文本對話,是我必須要做到的,今后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質,上出更好的課。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12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敘述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的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沙漠奇跡般的創(chuàng)造了一塊綠洲的感人故事,由衷的贊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義。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經過了解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
本課的教學目標一共有兩個:
1、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能說出老人在什么樣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
2、通過對課文的學習,能說出課文為什么以“青山不老”為題目?
這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xiàn)的'精神。經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明白了略讀課文不像精讀課文那樣嚴格細致,但在閱讀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讀文章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如:我記得文章有這樣一句話:是的,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黃土和綠樹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黃土提供了綠樹成長所需的養(yǎng)料,而綠樹的根則扎緊、牽絆著黃土,使之不至于流失。這正如老農與青山是息息相關、不可分離的。這片青山養(yǎng)育了老農,而老農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創(chuàng)造了這片綠色的奇跡,作為對青山的回報。其實人與自然又何嘗不是如此?
高年級文章幅長,如何做到長文短教,找準重點句,引導學生品讀是一種常見教法。如何避免學生在閱讀重點句子時流于表面,避免學生眼中僅有棵樹而忽略整片林呢?在引導學生理解重點句子時,引導學生一次次研讀,一層層地推進,也是一種常見策路。這樣的策略能讓文章構成一個整體,讓一個問題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例如: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學生的回答是:“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wǎng),這難道不是了不起的奇跡嗎?。W生說出了他的理解:作者用列數(shù)字的方法,說明了老人創(chuàng)造出了奇跡。可是,我沒有就此罷休,還繼續(xù)“窮追猛,問:創(chuàng)造奇跡的是些什么人?那里的環(huán)境是怎樣的?學生經過聯(lián)系上文,結合生活實際,展開聯(lián)想等方式讀懂吧,明年過古稀之年的老人,在如此惡劣的晉西北地區(qū)植樹造林的不容易,在反復朗讀,中學生對于奇跡的理解就更加豐滿了。他不再只是數(shù)字說明的問題,環(huán)境惡劣,參與綠化人員的勢單力薄的反襯,更能讓人體會到老人的了不起。從這個教學處理策略讓我明白。
這節(jié)課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并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另外一個特點是課堂動靜結合,學生實現(xiàn)了自主學習。
回顧這一節(jié)課,我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1、兩個教學目標達成情況比較好。為了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我先把閱讀提示出示出來,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自主學習,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先讓學生理解老人所處的環(huán)境,明白老人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惡劣,生活條件艱辛。再結合學生搜集到的圖片,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在這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下,要想植樹是非常不容易的。然后學習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通過前后對比,讓學生明白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造福后代的崇高品質。從而有效地達成了目標一。在達成目標一的基礎上,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課文,為什么以青山不老為題?明白了,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這青山不老,就永遠不會老,又達成了目標二。
2、真正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留給學生,為何課本有精讀課,有略讀課,就是讓學生先學會精讀課,知道如何自己去理解,從哪些方面入手,然后將精讀課所學到的方法用到略讀課中,結合課文前面所給的提示,逐一進行攻破,給出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小組合作交流的時間,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3、鍛煉了學生搜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課前讓學生先自主進行預習,包括讀課文、查找作者資料、查找文章背景、解決生字詞等。讓學生充分地進行自主預習,提高他的學習能力。
當然這節(jié)課我的不足之處也有不少,我還有一些不好的地方需要再次改進。
第一,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過于單一,由于是公開課,上課時比較緊張,學生回答后,直接就讓他們坐下了,沒有對他們所回答的答案進行具體的評價,以后我會在這個方面進行改進。比如:“你的想象力真豐富”;“你想的真全面”;“你不僅回答正確,還對上一位孩子進行了正確的評價”;“你的普通話真標準”;“你的聲音真好聽”等。這其實不僅僅是老師課堂評價語豐富了,而且孩子們從老師的表揚中找到了自信,越來越敢回答問題,敢去思考問題,學習的能力也能逐步得到提升。
第二,提問面過于集中,我這節(jié)課總是叫那些舉手的孩子,而忽略了那些靦腆的、不好意思的孩子,其實如果叫他們的名字,他們站起來也一定會回答的很出色,以后我會多在這方面注意,照顧到每一個孩子,爭取在課上把每個想發(fā)言的孩子都提問到,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鍛煉的機會。不僅如此,還從側面要求了每位孩子都要認真聽講,因為老師隨時都可能提問到你,你要跟著老師的思路走,不能跑神,不能注意力不集中。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更要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景,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清理文本,與文本對話,是我必須要做的。有時候,還要向學生示弱,在我看來,示弱是一種智慧,省了我是事,幫助了他們的提升。今后還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上出一堂更好的課我也會更加努力,力求上好每一節(jié)課。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12篇(青山不老教學反思反思點評)相關文章:
★ 少年閏土教學反思12篇(少年閏土的教學反思200字左右)
★ 優(yōu)秀《孔子拜師》教學反思12篇 孔子拜師幼兒園中班教案反思
★ 熱一年級數(shù)學教學反思12篇(一年級數(shù)學教學反思大全簡短)
★ 一年級《四季》教學反思12篇 部編版一年級上冊四季的教學反思
★ 關于宇宙的另一邊教學反思3篇 宇宙的另一邊教學設計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