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整理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12篇 解決問題的策略第二課時教學反思,以供參考。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1
本節(jié)課是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單元第一課時,內容是第71-72例一、試一試、練一練及練習十四的1-3題。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用畫圖和列表,以及列舉、倒推、替換和假設等策略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讓學生學會運用轉化這一常見的、極其重要的解決問題的策略,通過轉化能把較復雜的問題變成較簡單的問題,把未知的問題變成已知的問題。而轉化的手段和具體方法是多樣而靈活的,既與實際問題的內容和特點有關,也與學生的認知結構有關,掌握轉化策略不僅有利于問題的解決,更有益于思維的發(fā)展。所以本節(jié)課的教學不以學生能夠解決教材里的各個問題為目的,而在于學生對轉化策略的體驗與主動應用。
基于此,我設計了以下六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第一環(huán)節(jié)是“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學例1,學生在比較兩個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時產生困惑,我及時引導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來解決這一困惑,即引導學生去探索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將不規(guī)則圖形轉化為規(guī)則圖形,初步體驗轉化思想。第二環(huán)節(jié)是"回顧運用,感知轉化",在本環(huán)節(jié)中我留給學生充分的空間,讓學生從圖形轉化和計算轉化兩個方面回憶以前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過哪些問題,引導學生把以往學習的一些具體的數(shù)學方法上升到轉化策略的高度來認識,以增強策略意識。感知轉化無所不在,真正體驗到了轉化的好處。 隨后在第三環(huán)節(jié)“及時練習,運用轉化”中我改變了教材知識的呈現(xiàn)方式,把練一練和練習十四第2題的前兩小題作為及時練習內容,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轉化解決問題,鞏固知識的同時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fā)繼續(xù)學習的熱情。 第四環(huán)節(jié)是“觀察思考,再探轉化”,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教學“試一試”部分,把一個復雜的分數(shù)加法計算題結合圖形從而轉化為一個簡單的計算,初步體驗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進一步探究轉化。第五環(huán)節(jié)“應用遷移,拓展深化”中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利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達到鞏固應用和進一步體驗轉化的目的。第六環(huán)節(jié)是“總結轉化,深化思想”,本環(huán)節(jié)包含兩個部分,首先讓學生自己說說本節(jié)課的收獲,再讓學生欣賞“曹沖稱象”和“司馬光砸缸”兩個古代智慧故事,激發(fā)了學生的應用興趣,使他們對使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充滿信心。
課前設想總是美好的,但在實際的操作中,總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 雖然整節(jié)課的設計都是圍繞讓學生去感知、探索、體驗“轉化”的策略,但上完這一課后,我感覺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整節(jié)課下來,學生的收獲偏重于教材和我所提供的一些關于轉化的問題,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沒有得到很好的發(fā)揮,很難再以后的學習中把轉化這一策略應用到新的問題上面。主要問題是學生對“轉化”策略的體驗不夠,課堂上我沒有很好地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在解決一些數(shù)學問題時需要用到轉化的策略?在運用轉化策略的過程中又有哪些具體的方法???很多時候都是作為教師的我在“唱獨角戲”,一個人在那兒說著“轉化”的優(yōu)點,而學生并沒有所想的那樣對轉化有認同感。并且課堂上我對學生的啟發(fā)提問,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過渡語言,對學生回答完問題的評價語言顯得貧乏蒼白。此外,對課件的操作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很多時候學生從我操作中的“蛛絲馬跡”中獲取了問題的解決方法而不是通過思考主動利用轉化策略去解決。這是對整個教學流程的把握不夠自信和熟悉的表現(xiàn)。
一節(jié)課下來,靜心沉思 ,積累成功的經驗,思考失敗的原因。總之就本節(jié)課而言,增強學生的轉化意識,提高學生轉化的技能,讓轉化思想扎根學生心田,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更靈活開放。符合就是成功,不符合就是失敗,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改進。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2
問題一:為什么不教列表策略,學生可能會做,教了列表策略,學生反而不會做了?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想需要我們再次明確一下本課在整個小學數(shù)學教材體系里面的地位。從四年級上冊開始教材編排了“解決問題的策略”單元,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策略”。為什么新教材要安排單獨的策略教學單元,我們可以回顧一下老教材是怎么教學本課的應用題的,歸一應用題一節(jié)課,配合相應的練習,歸總一節(jié)課,做練習,后面的兩種三步應用題最起碼要兩節(jié)課,還要配合練習。這樣教學的弊端,這幾年討論得比較多,主要是學生缺乏自主整理、加工、分析信息的能力,只會套題型,解死題。學生掌握的方法(注意:是方法)不能遷移。于是,老師只能碰到一個題型講一個題型,耗時多,效果差,極不利于學生數(shù)學素養(yǎng)的形成。而策略,它是對方法的提煉、總結,它能有效的駕馭、統(tǒng)整方法。在以后的學習中,教師如果能經常引導學生用好這種策略、反思這種策略、體悟這種策略,才能有效培育基本數(shù)學思想。
因此,現(xiàn)在我們回來開頭的問題,對于剛接觸策略的學生或老師來說,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是正常的。但在教學處理時,千萬不能退,千萬不能舍棄策略,而去教方法。
問題二:解決問題的策略究竟教什么?是偏重于解決問題?還是偏重于策略?
前幾年,應該說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還是比較模糊的,爭論比較多。但目前來看,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應該是比較明確的?——“兩條腿走路”,既要解決問題,又要培養(yǎng)策略。講解決問題是為了應試,是策略是為了數(shù)學思想的發(fā)展。
所以,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教學比較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以具體問題的解決為依托,把它作為載體,把它作為一種手段,我們的目光應該盯在策略上面,在具體問題得以解決的同時,培養(yǎng)策略意識。關鍵詞:掌握方法感悟策略
問題三: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策略意識?
目前,學術界比較統(tǒng)一的認識是,策略是教不出來的。為什么?我們比較策略和方法這兩個概念。在系統(tǒng)論上來看,方法是下位的,策略是上位的,再往上是數(shù)學思想。方法是外化的,是可以通過言傳身教、分析演示得以傳遞。老師掌握了三種方法,告訴學生,那學生也就掌握了三種方法。但策略這種東西是內在的,顯不出來,哪怕老師有一百種策略,也沒有辦法直接告訴學生,策略只能從學生的內心深處漸漸萌發(fā)起來。那么,既然這樣,我們?yōu)槭裁催€要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呢?因為,策略雖然不能通過直接言傳身教獲得,卻可以在大量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引導不斷反思,不斷比較,不斷提煉而形成。有幾個問題,應該是教師教學時經常掛嘴邊的:“為什么要用策略?”“用了策略有什么好處?”“我們是怎么來用這種策略的?”不是說每做一題都要這么問,而是要經常問,促進學生感悟、體驗策略的好處。慢慢地,隨著時間推移,隨著經驗的積累,當學生把什么都忘了的時候(具體的題目、具體的解題方法),剩下來的就是策略,再進一步就是數(shù)學思想。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3
果然,今天教學時,自學質疑部分,孩子們對一些基本的內容都了解的較多,對部分實際問題也能列出算式計算出結果,但還是不太理解為什么要替換,特別是練一練的內容更是諱莫如深,一頭霧水。
于是我引導孩子們首先理解為什么要替換。“如果不替換,題目中就有兩個未知數(shù),而且兩個未知數(shù)的題目我們都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的?”“用方程?!蔽夜膭詈⒆觽冇梅匠探鉀Q問題。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很快解答完?!坝梅匠探鉀Q問題是很好的方法。但總是很費事的。如果可以不用方程就可以很快得出結果,我們是不是更喜歡?”“是!”孩子們異口同聲。
“替換就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樣的問題?!蔽乙龑Ш⒆觽儼磿系奶鎿Q的思路理解,大多數(shù)孩子露出了滿意的神色。我還引導學生總結出兩種數(shù)量有倍數(shù)關系時,可以“以一換幾”或“以幾換一”的替換方法。
練一練的問題,孩子也無從下筆了,因為這本來就是另一種情況的問題。我首先讓孩子們理解替換的可行性方式:
一對一的替換。從而發(fā)現(xiàn)替換后出現(xiàn)的新問題。于是我讓學生討論:如果把大盒子都換成小盒子,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如果把小盒子都換成大盒子,又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引導孩子們發(fā)現(xiàn):因為兩種數(shù)量之間的不相等,替換后就出現(xiàn)了剩余或不足。在引導孩子比較、討論、推論,得出剩余的部分要從總數(shù)中減去,不足的部分要在總數(shù)的基礎上加上。
在后面的練習中,孩子們大多數(shù)能比較熟練地用替換的策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教學的難點得到了突破。
這節(jié)課的成功教學,更是我嘗到了有效預習在教學新知的重要作用,它幫我節(jié)省了大量的教學時間,使課堂教學的效率大大提高。
我要大聲說:預習,愛你沒商量!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4
1、一節(jié)好的課必須圍繞重難點,有針對性的突破,這樣才會有好的效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這節(jié)課上,我覺得給學生回顧策略的時間和空間少了點,雖然在教學中我注意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但是,本課容量較大,在某些環(huán)節(jié)我還沒有很好地發(fā)掘學生的內驅力,導致學生來不及細想。要真正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扎實,學得愉快,首先還需教師從觀念上轉變過來,多引導,少包辦。
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應該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學生應該在活動中自主探索,發(fā)現(xiàn)。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在于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幫助學生主動參與數(shù)學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和形成過程,理解和掌握數(shù)學思想﹑知識和方法。
3、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需要進一步加強自己的教學機智和敏銳的洞察力。在這節(jié)課中,對于學生在課堂上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我沒有能夠機智地抓住,把它們作為課堂資源來及時調控課堂教學。
有人說,教師的成長就是實踐加反思的過程,就是痛并快樂著的過程,是啊,實踐、反思、再實踐!我體驗著,并實踐著!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5
第一課時
假設是解決問題的常用策略之一,對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數(shù)量關系,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感悟一些基本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我認真鉆研教材,對照“真學課堂”的要求,精心設計了這一課時。
一、課前交流,滲透“等量代換”思想
“等量代換”是假設策略的核心思想,我在課前讓學生重溫了“曹沖稱象”的故事,意在讓學生明白曹沖用石頭的重量來替代大象的重量實際上就是蘊含了一種數(shù)學思想“等量代換”,為解決課上的實際問題作了鋪墊。在解決例1時,也確實起到了作用,大部分學生能很順利的想到將大杯換成小杯,或將小杯換成大杯。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形成認知沖突。
在學生口答完簡單的只有一個未知量的題目后,出示例1含有兩個未知量的題目,呈現(xiàn)對比強烈的問題,引導學生比較問題的結構特點,形成認知沖突,進而產生把復雜的問題轉化成簡單問題的心理需求,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求解決問題策略的欲望。
三、以學定教,教學中適時調整教案
在教學例1時環(huán)節(jié),我的教學預案上,我預設了學生解決問題的三種思路:第一種是全部是小杯或全部是大杯,第二種是通過畫圖再解答,第三種是列方程解答。但是在課堂上學生都是采用了第一種假設方法,畫圖也只有極個別的學生,全班沒有列方程解答的學生。這時,我就調整教案,展示了第一種思路。方程的解法,我選擇是一帶而過,只需要讓學生了解這類題目也可以用方程解答,方程也是假設的思想,而且列方程解答,相對列式解答來說就復雜一些,既然學生能掌握列式解答的方法,就不必要求他們列方程。
四、自主嘗試后小組活動
非操作類小組活動,應該建立在學生充分自主的基礎上。在解決例1時,我先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嘗試,列式解答。再讓學生在小組內活動,說清楚每一步求的是什么。這樣讓組內學習較好的學生有自我展示的機會,對于后進生來說,在自主嘗試的時候沒有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那么在小組活動的時候,他們可以聽取組內其他成員的思路與方法,對他們理解題目起到幫助作用。個人認為在這些非操作類小組活動前,先由學生自主嘗試,能培養(yǎng)學生面對難題時獨立思考的習慣,讓學生有勇氣去面對難題。如果沒有給予學生充分自主思考嘗試的`時間就進行小組活動,這樣就會讓學生對他人產生依賴,形成惰性,面對難題時也就失去了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
五、展示交流多樣化。
真學課堂的要求指出:要給學生充分展示、主動交流的機會。我在本節(jié)課中運用了組內展示、全班展示,直觀展示、口答展示等形式。在學生小組活動時,讓學生在組內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路,在小組活動結束后我選取了兩種不同方法的作業(yè)紙,通過投影儀展示在前面的白板上,讓學生直觀清晰的看清楚他人的作業(yè),這時我并沒有請被展示作業(yè)的學生進行自己作業(yè)的講解,而是請全班同學共同思考這份作業(yè)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再指名回答。我認為被展示作業(yè)的學生已經在小組內展示過了,沒有必要讓他再講解一遍,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發(fā)言的機會,同時又給予了全班同學又一次理清算式每一步的機會,再指名回答,在傾聽他人回答的時候,這時全班同學又進行了第三次思考。
在展示“試一試”解題過程時,我并沒有在投影儀下展示學生的解題過程。因為我通過巡視,發(fā)現(xiàn)全班基本都會做這道題,所以我只是讓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同時提醒學生傾聽,這樣讓學生一邊傾聽同伴的發(fā)言,一邊思考同伴說的是否正確。既培養(yǎng)了學生傾聽的習慣,同時在傾聽的同時又思考了一遍,強化了解題思路。
不足的地方:
一、回顧總結不到位。
教材上安排了“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你有什么體會?”這一環(huán)節(jié),而我只是把這些滲透在解決具體題目中,并沒有作為一個環(huán)節(jié),回顧解決了的問題。我應該啟發(fā)學生從為什么假設、怎樣假設、假設后怎樣思考等方面展開交流,并作適時的提煉和概括,以提升認識。
二、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整節(jié)課,可能由于后面坐了聽課的老師,學生有些緊張,舉手的學生不多。我沒能很好的調動他們的發(fā)言積極性,所以有很多學生會回答但是手卻不舉起來,這就需要我平時在教學中要注意,多使用激勵性語言,多鼓勵孩子。
三、關注學困生還不夠。
解決問題的策略在小學階段是比較有難度的一部分,特別是對于學困生,不容易理解。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在課堂上要時時的去關注他們,不能只考慮課堂的時間安排,而忽視了他們。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6
《解決問題的策略》這節(jié)課看似平平淡淡,但老師一個一個腳印地帶領著學生領悟按步驟解決問題的策略,探索出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和思考方法,一切是如此的順理成章,又是那樣的扎實平穩(wěn)。
1.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fā),為新知學生做好準備。
學生走進課堂時并不是一張白紙,他們在三年級就已經學過“從條件想起”“從問題想起”這兩種解決問題的策略,而這兩種策略是解決實際問題最基本的策略,也是本課按步驟解決問題的一個重點,本節(jié)課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fā),結合具體實例,讓學生用已有的策略來分析實際問題,喚起學生已有的認知,為今天策略的學習做好復習準備工作,在接下來例題的整理條件、理解題意和分析數(shù)量關系、確定解題思路時,學生的思維就顯得更為順暢。
2.站在學生的角度,順應學生的思維進行合理設計。
如在例題的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讀題,再讓學生交流讀題的感受,學生在讀題和交流的過程中感受到條件多而凌亂,自然引發(fā)學生整理條件的需要。又如條件的整理和摘錄環(huán)節(jié),由于在此之前,學生沒有這樣的經驗,如果直接整理和摘錄條件,學生往往無從下手,因此教師先讓學生說說可以怎樣整理和摘錄,給學生一個方向。雖然有了一個方向,但還是有部分學生不知道怎樣整理,再通過幾份作業(yè)的對比,哪個整理的有序、簡潔一目了然。再如檢驗環(huán)節(jié),雖然在本學期學生已經接觸過將 “得數(shù)代入原題”這種檢驗方法,但由于練習的比較少,這里又是三步計算的檢驗,老師用在條件上問號的方法給學生作了適當?shù)闹笇?。只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才能有這些合理而巧妙的教學設計,學生的思維才得以順利展開。
3.教學語言精練、清晰,小結到位。
從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多,也很繁瑣,不論是理解題意,還是分析數(shù)量關系,或是檢驗,都需要學生有準確、完整的表述,這對于四年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相應的,老師要強調的也就多了,但今天這節(jié)課,老師的語言精練、干脆,每個問題的指向性都很明確,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小結也很到位,也正是這些精練的小結,學生在最后的回顧反思階段,才能將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順利的總結出來。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7
在上課前,我跟學生玩一個游戲:老師手中有撲克牌方塊5、6、7和紅桃5、6、7這6張撲克牌,兩人游戲。每人拿方塊或紅桃,每次出一張牌,比大小,三局兩勝。在游戲里,我是先出的,學生再出,結果是每次都是我勝了。從而引出策略這個抽象的概念。利用學校開展的運動會報名整理,引出列表的策略。讓學生體會到在生活中用策略解決問題的魅力所在,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看完后,也有一種非常想運用自己所學的本領,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沖動。
教學例題時,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商店促銷活動,我創(chuàng)設購物情境,引導學生觀察,運用自己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條件和問題,學生找到了題中的條件和問題,很快就會算出小華買5本需要多少錢?我追問:你平時用哪些方法進行整理信息并解答問題的?學生不作聲,給我的感覺是他們不用什么方法,只要懂得其中的數(shù)量關系,就能解題。
對于班級中聰明的孩子來說,有些題目老師不講,他們都會做。為了照顧到全體同學,更好地幫助學生理清題目中的數(shù)量關系,我向同學們介紹了一種用列表來整理條件和問題。引導學生表述題中的條件和問題,并呈現(xiàn)簡潔的文字摘錄,學生感覺很清晰,很簡便,學習興趣逐漸加濃。我指出如果再給它們加上邊線會怎樣呢?操作后形成了表格,學生十分興奮,并認為這樣題目中的數(shù)量關系就更清晰了。此時,學生對列表整理的優(yōu)勢有了直觀的感知,再通過分析表格中信息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使全體學生都掌握了解題的方法。
在此基礎上,如果能安排幾次對比,比如將列表整理與凌亂的情境圖進行對比;將列表整理與學生的文字記錄整理進行了對比,那就更好了。尤其是要將列表整理與文字記錄整理進行對比,讓學生明確“列表整理”清楚、簡便、有條理,形成自愿運用“列表整理”解決問題的積極情感。在這方面我做的不夠細致,只注重分析了表中的數(shù)量關系,如從條件出發(fā),要求5本筆記本多少錢,先要求出1本的價錢,再求出5本的價錢;再如從問題出發(fā),要求5本的價錢,必須先求出1本的價錢……看似教學效果不錯,學生解答得非常正確,但是感覺此節(jié)課還應該突出如何進行列表整理……讓學生真正掌握這一方法,以幫助學生解決今后出現(xiàn)的更復雜的題目。
在教學中,給我的感覺是單獨出現(xiàn)條件和問題,要學生自主列表解決,問題不大,但如果幾個條件和問題同時出現(xiàn),有些學生就會茫然……這在教學兩表合并成一張表時,感覺特別明顯。
總而言之,由于此次教學,我們五個試教者都沒有試教,而是備好課后直接教學,在時間的控制上做得不夠到位,例題花了太多的時間,感覺很清晰的教案,在教學時總有一種不知所以的感覺。于是我在思考,一節(jié)成功的數(shù)學課,功夫也許還應花在課外,比如首先要明確今天這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到底是什么?是教會學生怎樣進行列表,還是通過列表重點來分析數(shù)量關系?其次是到底采用什么教學方法?是先讓學生自主探索?還是邊引導邊探索?整節(jié)課到底是學生主體還是教師主導?一系列的問題在我教完后,時時縈繞在我的腦海,一下子我就好像失去了方向……也許,教材是死的,教法是活的,我們只要采用靈活的方法使學生真正掌握解題方法便是一節(jié)成功的課。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8
《借助畫圖策略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上段時間,我在四年1班實行了一段時間的通過畫圖來解決問題的教學嘗試。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學生的畫圖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所上升。鑒于往后還需要在另一個班進行推廣這個能力練習,故反思如下:
1. 教會學生畫圖的基本策略
開始時,我準備了一節(jié)以畫圖解決問題的主題課,通過一步計算、兩步計算、三步計算的題目,結合如何畫圖進行教學,重點解決學生的數(shù)據的提煉、畫圖步驟、需要解決問題的標示等簡單畫圖技巧。如“商店買回140個杯子,裝了5箱后還剩20個,每箱裝多少個?”,首先讓學生讀題,簡單快速的找到題意“140個杯子,裝了5箱后,剩20個,每箱?個”,接著畫線段圖或者用其它圖形來表達,要讓學生明確,把140個杯子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已經裝箱了,一部分是剩下來的;裝箱的那部分要分成5個箱。最后在圖形上,把各個數(shù)據標在合適的位置,并用問號將所求部分標示出來。
2. 通過典型例題來提升畫圖解決問題的能力
多次測驗反饋中,學生在有關“倍”的問題上,經常出錯,學生習慣用乘法來解決問題,但沒有具體分析什么是什么的幾倍,沒有分析等量關系式。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讓學生在運用線段圖解決這類問題時,首先找標準量,用一個格表示標準量,在用另一條線段表示什么是標準量的幾倍,最后是標數(shù)據和問號,在觀察線段圖的基礎上,分析1個格與幾個格的關系,從而分析它們的數(shù)量關系,進而選用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3. 一天一練,培養(yǎng)學生運用畫圖解決問題的習慣
為了培養(yǎng)學生通過畫圖解決問題的習慣,我讓學生一天進行一題練習,然后第二天進行批改和講解,在學生養(yǎng)成習慣的同時,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9
對例題的想法。例題難度不高,小明和小芳同時從家里出發(fā)走向學校(如圖,)經過4分后兩人在校門口相遇。他們兩家相距多少米。
這道例題并不能體現(xiàn)出畫圖這一策略在行程問題中的價值,因為許多學生根據以前的經驗就可以輕松解決。在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時,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是采用列表這一策略的。有許多學生告訴我,列表這一策略其實根本也用不上,因為他們很容易就抓住了題目中的數(shù)量關系。所以,在講解這道例題時,我把著力點放在了指導學生畫圖上。指導學生抓住畫圖的三要素:方向,條件,問題。數(shù)量關系倒是很簡單的兩三句話帶過了。
學生對畫線段圖來表述行程問題這一方法不感興趣,我認為是有原因的。第一,不習慣,雖然以前也接觸過線段圖,要畫好線段圖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學生更愿意選擇列表這一策略。第二:往往會畫線段圖的也能夠分析清題目的數(shù)量關系,甚至說,不畫線段圖也能分清。而不會做的也不會畫,所以,他們覺得線段圖是沒有必要的。對于學生的這一問題,我們只有在平時的教學中多強調線段圖的簡潔,方便性,同時,只要學生的線段圖上能夠反映出三要素,也就應該加以鼓勵。如若不然,恐怕學生會更加不喜歡線段圖了。
還有,班級中大括號的畫法實在是難看之極。我們同軌的老師交流了一下,總結出一個方法:先畫兩根直線,然后加個小帽子(中間的尖),再把兩頭彎一下。讓學生畫了幾個,果然本子上的大括號漂亮多了。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10
周五,我借班上了五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一課。一節(jié)課下來,感受頗多,現(xiàn)反思總結如下。
一、預設要精心。
備例2時,考慮到學生已經有以往搭配的經驗,預設學生會出現(xiàn)不同的列舉方式:有可能是如數(shù)、七、科、數(shù)七、數(shù)科……用文字列舉;還有可能
是……用符號列舉等。設計這樣的環(huán)節(jié)是想告訴學生列舉的方式并不重要,關鍵要一一列舉??蓪嶋H教學中,學生在列舉時,恰恰沒有出現(xiàn)預想的方式,清一色地在設計表格,打“”,且能完成的極少。等了一會,轉了一圈也沒發(fā)現(xiàn)不同的列舉方式。無奈!只好改變預案,帶著學生完成列表列舉便草草收場。其實,備課時曾經在腦子里閃過“如果學生不出現(xiàn)多樣的列舉方式,怎么辦”的疑慮,可總自信的認為應該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預設的不夠精心,導致了教學出現(xiàn)意外后,沒有很好的應急處理方法,教學期望無法達成。試想,如果能未雨綢繆,當學生都在苦苦設計表格時,順勢引導:表格容易設計嗎?不用表格,你能想出別的列舉方式嗎?幫助學生打開思維,擺脫表格的影響。之后,指出列舉的方式不重要。并把表格列舉留作自學,集體完成……我想就不會出現(xiàn)教學時的窘境。
二、備“學生”要落到實處。
教學中,處理在表格中畫“”表示訂閱方法這一環(huán)節(jié)時,覺得對五年級學生來說應該容易,便放手讓學生嘗試。結果,多數(shù)學生不知所措,幾乎沒有學生能不遺漏、不重復地完成。其實,在集體備課時,盛校長就曾專門分析了這張表格:指出它是個復式表格,學生很難看懂,要注意變通??晌覅s想當然!如果能實際地調查一下,課堂上也許就不會出現(xiàn)盲目的嘗試以及因此而帶來的時間浪費。備課要做到“心中有書、手中有法、目中有人”,真的是缺一不可呀!
可能是因為借班的原因,也可能是比較緊張,學生在發(fā)言時稍微有點偏離我心中的答案時,便急忙打斷,包辦代替。比如:在回答長與寬的和是為什么是9?學生李說:因為周長是18,減去…….聽到用“減”我馬上打斷了他的話,又請了另外一位學生。下課和他聊天時,才弄明白他的想法:周長是18米,包含兩組對邊,減一次,再減一次。也就是18-9-9=0。所以長與寬的和是9米……一個正確的想法就這樣被我一口否定了!如果當時再給些時間,或許這樣的遺憾就不會發(fā)生。相信回答問題的學生,更要相信其他傾聽的學生。課堂中出現(xiàn)錯誤時,我就像一個權威的裁判,忙著判斷是非。設想一下,如果通過學生的評價或學生之間的辯論交流,可能效果會更好。做到善于挑動“群眾斗群眾”還需平時多磨煉呀!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11
教材簡析:
蘇教版教材從四年級起,每冊安排一個單元,相對集中地介紹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讓學生把解決問題的一些具體經驗上升為數(shù)學思考,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進一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單元首先讓學生學習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過程中,分析數(shù)量關系,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教學反思:
本單元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體會策略的價值,并主動運用有關策略解決問題?;谶@樣的教學重點,我在設計時,是這樣去做的:
1、重視策略的形成,而不只是關注具體問題的解法和結論。我利用教材提供的豐富信息資源,將現(xiàn)實情境展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探索和掌握用列表法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在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反思、提煉相應的經驗、技巧、方法,真正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
2、重視對策略的體驗,而不只是關注策略的應用。解決問題教學的本質應是”策略的形成”,而不是問題的解法和結論。解決問題的策略不同于解決問題的方法,方法可以在傳遞中習得,但策略卻不能從外部直接輸入,只能在方法的實施中感悟獲得。
學生在反復比較中形成策略,在應用中體驗策略。由”原來的不知道該如何整理”到”自覺地運用策略”解決問題。
不足之處:
我看到了論壇上,大家給我提出來的建議,我會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改進的。
1、想把題當中涉及到的所有知識點,全部讓學生有效的掌握,所以感覺課堂上重點不是很突出。
2、課堂上教師的語言不夠精煉,對學生的針對性的評價比較少。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12
與上節(jié)課相比,本課的例題中的條件和問題更加繁雜了,出現(xiàn)了三種不同的果樹,行數(shù)每行的棵數(shù)都不相同,這需要學生根據所要求的問題,整理解決該問題所需要的不要條件,排除無關條件的干擾。學生在研究的同時更加體會到列表整理的妙用。
在實際的解決問題中,本節(jié)課的問題其實并不十分復雜,只要能夠準確地列出所需的條件學生自己是能夠解決的,只是在列式之后解答時需要強調運算的順序。比較而言本節(jié)課學生掌握得要比上一節(jié)課好得多。在想想做做的第3題由于出現(xiàn)的步驟相對多一些,學生列綜合算式有些困難。
課前思考:
1、例題是用三步計算解決的簡單實際問題。先讓學生認真讀題,找出題中的條件,由于題中的條件較多,要引導學生找出這些條件的對應關系,然后根據題中的問題,找出相關的信息整理成表格。啟發(fā)學生根據整理好的表格表達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從而體會到“列表整理”的策略價值。
2、“試一試”也是用三步計算解決的實際問題,所不同的是,例題是求兩積之和,這里是求兩積之差。但思考的方法是相同的。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在解答例題的基礎上,獨立列表整理條件,再在小組里交流自己的思考過程,然后再獨立解答。
3、練習中通過讓學生列表整理,找出相關的信息解決問題,可以放手讓學生獨立去解決。教師不必一一解釋了。
授課小結:
由于在第一課時讓學生自己設計表格進行整理,在今天的學習中,學生能根據問題很快找出與問題相關的信息進行整理,效果比較好。在交流中、在學生的討論中都能使學生體會到:提供的信息較多,如適當整理則有利于更清楚地分析數(shù)量關系,列表整理條件有利于發(fā)現(xiàn)數(shù)量關系,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尤其是在組織學生交流中,啟發(fā)學生根據整理好的表格表達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以突出“列表整理”的策略價值。還是有學生較懶惰表述的太省略,意思表達不清。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12篇 解決問題的策略第二課時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 解決問題小學數(shù)學教案6篇(小學數(shù)學解決問題的優(yōu)秀教案)
★ 《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教學反思6篇 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3教學反思
★ 《用連除解決的實際問題》的教學反思3篇 用連除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反思
★ 解決問題的策略——畫圖教學反思3篇(用畫圖的策略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 用百分數(shù)解決問題說課稿4篇(用百分數(shù)解決實際問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