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收集的七年級上冊歷史4到6課復習教案3篇,供大家參考。
七年級上冊歷史4到6課復習教案1
教學目標
掌握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歷史基礎知識,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通過“火的使用”、“原始人的生活”等問題,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激發(fā)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獨立思考和進行比較的能力。
讓學生了解中國是人類遠古遺址最多的國家,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培養(yǎng)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不同之處。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一)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在很久很久以前,人類就出現在地球上,并成為萬物的主宰,關于人類是怎樣產生的,古今中外有著許多神話傳說,哪位同學能給我們講一講你所知道的故事呢?
生:女媧造人、亞當夏娃等故事
展示:女媧造人的圖片
師:這位同學講的太好了,大家掌聲鼓勵一下。(學生鼓掌)這些神話傳說反映出人類對自身來源的困惑,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知道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21教育名師原創(chuàng)作品
展示:古猿圖片
師:在漫長的歲月過程中,古猿通過勞動,逐步演變、進化成人。那么,在遠古時期,我國境內有哪些遠古居民呢?學完今天這一課,大家就會了解啦。
板書:課題
(二) 教師引導,自學探究:
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一小節(jié),找出我國最早的遠古居民,以及他們的相關信息。
生:(閱讀課本后答)元謀人,云南省元謀縣,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
師:同學們都很會讀書,找的非常的準確。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我們的科學家們是通過什么判斷出他們的生活時期的呢?
展示:元謀人牙齒化石圖片
生:化石(如果學生不知道,師可以直接為學生拓展)
展示:【社會廣角】化石是埋藏在地層里的古代生物的遺物。在化石中含有一定量的14C,隨著時間的流逝,14C的量也以一定的比例減少,所以通過測出化石中14C減少的程度,就可以推算出化石的年代。(如果學生知道相關知識可直接由學生講述)
師:在原始人類進化的過程中,勞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會制造工具,會勞動,是人類和動物的根本區(qū)別。漫長的歲月時光中,原始人類在不斷的勞動,也在不斷的進化,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另一遠古居民——北京人。
展示:播放視頻資料剪輯《發(fā)現北京人》
師:同學們可以從視頻中獲取北京人的哪些信息呢?(可先在小組里互相交流,合作歸納)
生:北京周口店,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群居生活,用火
師:同學們觀察的十分仔細,并且能夠彼此間合作互助,非常好,希望在今后的學習中能夠繼續(xù)保持。
展示:北京人頭骨、北京人復原像、教師的個人照片
師:學習要有張有弛,下面我們來做個活動。對比一下,北京人和老師的圖像,或是和身邊的同學做比較,看一看遠古居民和現代人在相貌上都有哪些區(qū)別?
生:(小組合作探究)眉骨突出、顴骨突出、嘴巴突出、下巴不明顯等。
師:北京人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和更久遠的元謀人相比較他們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北京人過著群居的生活,并且他們已經學會使用天然火。
展示:【集思廣益】猜一猜,遠古居民有可能是通過什么途徑得到火的?
生:(小組討論)雷電森林起火、草木自燃、偶然磨蹭起火、露天煤炭自燃(這一情況學生很少知道,可結合本地煤炭資源拓展)。
師:大家的想象力都非常豐富,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有張開合理想象的翅膀,才能夠在知識的海洋中翱翔。(結合實況點評學生)
師:遠古居民在沒有火之前是如何生活的?有了火之后會給生活帶來哪些變化?
生:(如需要可討論)沒有火之前茹毛飲血,非常艱苦;有了火之后,可以吃熟食、照明、防寒、驅獸等。
師: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火的使用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
師:遠古居民在不斷的演變、進化,我們今天所掌握的遠古居民的信息,除了通過化石研究,還和考古工作者們辛勤的科研考察密不可分。比如北京人的發(fā)現。
展示: 【歷史典故】 1927年,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發(fā)掘工作開始了。經過兩年的艱苦發(fā)掘,在1929年的一個冬日,工作人員發(fā)現了一個小洞,洞口的裂隙窄得只容一人出入。為了探明虛實,裴文中來到洞里,仔細一看,高興極了,原來在這里意外地發(fā)現了許多動物化石。他顧不得寒冷,決定把挖掘工作繼續(xù)下去。到12月2日下午四點,已經日落西山,洞外天色漸漸暗下來,呼嘯的寒風在山野吹著,洞里覺得更冷了,但人們依舊在昏黃的蠟燭光下聚精會神地工作。-
突然,裴文中高興地喊叫起來:“是猿人!”大家圍攏過來,果真發(fā)現一個猿人的頭蓋骨,一半已露出地面,另一半還埋在硬土里。人們興奮極了,目不轉睛地盯著。這時天色越來越黑了,但大家的心情已經急不可耐。裴文中毅然決定,繼續(xù)挖下去,一直到把這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完全出土為止。(發(fā)現北京人的小故事如果有學生知道可直接由學生講述)
師:正是由于考古工作者的努力,才使更多的遠古居民為我們所了解,比如山頂洞人。
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結合投影展示的山頂洞人的相關圖片信息,看一看,和北京人相比較,山頂洞人的進步表現在哪些方面?
展示:山頂洞人復原頭像、骨針、裝飾品
生:(可從形態(tài)方面、工具方面、生活方面歸納)
師:正如恩格斯所說“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從簡單的打制石器到復雜的磨制石器,通過勞動,原始人類不斷進化,社會在不斷的進步。
師:我們今天一天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在遠古時期的原始居民們,他們一天的生活會是怎樣呢?展開你想象的翅膀,穿越歷史時空,再現原始人的生活吧。
展示:【歷史再現】原始人采集圖、原始人捕獵圖、原始人生活圖
生:(根據展示圖提示,選取某一角度,可用多種形式再現場景)
師:(根據學生的再現實況,師生共評)
(三) 課堂小結,提煉升華:
師:我們這節(jié)課介紹了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了解了遠古居民的生活信息,除了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之外,我國還有許多遠古居民。
展示:《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
師:我國是世界上發(fā)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們?yōu)榇烁械阶院?,也更應該珍惜和保護好這些歷史文化遺產。
七年級上冊歷史4到6課復習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
1、識記大澤鄉(xiāng)起義的時間、領導人
2、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
3、培養(yǎng)用積極觀點和積極分析方法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4、學習因果分析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秦始皇,為鞏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課
2、通過分析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的關系,及陳勝吳廣的起義與秦滅亡的關系,學習因果關系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贊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chuàng)精神及-暴政的歷史功績
2、認識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和人民群眾對歷史發(fā)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1、大澤鄉(xiāng)起義2、秦朝的滅亡
難點:1、秦朝暴政對農民起義的影響2、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教學突破
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政是導致農民起義爆發(fā)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陳勝吳廣起義又是導致秦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課的重難點有著較大的內在聯(lián)系,要引導學生把握這些知識,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內在聯(lián)系,分析因果關系,串聯(lián)知識點,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準備:
教師:1、秦末農民起義動態(tài)圖課件2、秦暴政內容的課件
學生:1、收集“焚書坑儒”的有關史料2、收集陳勝吳廣的相關史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談話:上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解了我國歷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建立,而這個國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了鞏固統(tǒng)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經濟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這個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卻成為引發(fā)農民起義的暴政之一。這是為什么呢?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陳勝吳廣起義。
2、講解: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國歷的功績不可抹滅,但是她有極其殘暴,政治上專制獨裁,經濟上橫征暴殮,而且還有嚴酷的刑罰,而最讓人痛心的莫過于“焚書”和“坑儒”。請學生代表講解自己收集的有關“焚書坑儒”的史料。
二、起義的原因
1、肯定學生收集的史料,告訴學生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初衷,是為了鞏固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統(tǒng)治,但結果去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破壞了人才。另外,秦始皇的暴政還體現在殘酷和剝削以及嚴酷的刑罰。
2、組織學生閱讀56頁有關秦始皇暴政的輔欄內容及相關圖片資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3、引導學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奪位且昏庸殘暴,可補充“指鹿為馬”的成語加深學生的認識。
三、大澤鄉(xiāng)起義
1、講述引導:秦二世的昏庸殘暴,加速了秦的滅亡,也是引發(fā)秦末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卻是因為延誤軍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學們閱讀57頁輔欄里的內容后就會知道大澤鄉(xiāng)起義是怎么爆發(fā)的了。
(在教師引導下閱讀教材,了解到陳勝吳廣本是秦軍隊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氣原因誤了軍期,無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的動態(tài)課件,講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起義,我國歷第一個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由此開始。(看課件學生了解時間地點)
3、指圖分析,告訴學生大澤鄉(xiāng)起義后,起義軍東征西戰(zhàn),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經驗不足,吳廣陳勝先后被害。陳勝吳廣犧牲后,農民起義繼續(xù)發(fā)展,其中以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最為。
四、秦朝的滅亡
1、分析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告訴學生,繼陳勝吳廣之后,項羽和劉邦的隊伍逐漸強大,其中項羽率部在巨鹿殲滅秦軍主力,這就是歷的巨鹿之戰(zhàn)。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輔欄里的史料。
2、帶領學生齊讀最后一部分材料的內容。(明確秦朝滅亡的時間和標志,同時也理解到秦朝滅亡就是秦末農民起義的結果
七年級上冊歷史4到6課復習教案
七年級上冊歷史4到6課復習教案3
教學目標
1.掌握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2.了解中華文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fā)展水平。熟練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歷史概念。進而認識其發(fā)展特點的差異,并認識其發(fā)展對中國古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3、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chuàng)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進而激發(fā)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教學難點:私有財產、貧富分化、階級等歷史概念和這些歷史概念出現的背景。
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在前一節(jié)歷史課上,我們學到了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狀況。從中我們知道了在早期人類時期,他們的食物來源主要是采集和漁獵,以采集為主?,F在,我們同學們發(fā)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周圍的人討論一下,原始社會人們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處,現在請同學們回答的是:一、這種不便表現在什么方面?二、怎么樣能夠避免這種局限性?
[學生想像、討論]……
[學生回答]僅靠“采集”為生,有很多局限性,首先,要受到季節(jié)的影響,像植物果實在冬天就很難找到;其次,如遇上自然災害,像水災、旱災等,可能生存就成問題;第三,由于食物來源不固定、不充足,就需要不斷變更生活場所,而這種場所的變更在實際中盲目性很大……
的解決辦法就是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開始農耕生活……
(問題回答過程中,教師需不斷地加以引導)
[教師過渡]剛才我們回答了以“采集”為生的原始居民的生活的不便之處及解決辦法,既然,我們提到解決局限性的辦法是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開始農耕生活,那同學們想一想,自然界中的什么現象可能促使原始人類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種植,導入框中關于神農氏揀墜落地上的谷粒并把它種在田里的神話傳說能否給我們提供一些啟示?
[學生回答]原始人類在長期的采集過程中,注意到了可食的食物種子落地、發(fā)芽、生長、成熟的現象,從而開始進行人工種植的嘗試,原始農業(yè)出現了。雖然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的傳說不可盡信,但自然界野生植物的生長過程給先民以啟示,這一點應是確信無疑的。(在學生回答這個問題時,教師可逐步培養(yǎng)學生通過歷史表象看到或尋找歷史發(fā)展軌跡的能力。)
[教師指導]下面,我們閱讀一下課本上所引的《白虎通》原文。
[學生閱讀]……
[教師講解]這一段話的意思是:神農氏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制作工具,教民種植。那么,這里所說的天時、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我們說是自然環(huán)境,包括氣候、水分、土壤、植被狀況。這種地理環(huán)境直接影響到不同地區(qū)人們的生活狀況。下面,我們就先來看一下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教師講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遺址是1973年在浙江余姚發(fā)現的。距今約七千年。從考古發(fā)掘的成果看,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進入原始農耕階段,而且有了較高的水平。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開始使用磨制石器,主要的器形有石斧、石錛等。還有專門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鏟和用于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九十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用石器,出土各種骨器的數量是石器的七倍,最常見的是骨耜。
請同學們看課本第8頁“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裝有木柄的骨耜復原圖”,耜是最常見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裝的柄叫耒。通常又把這種裝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農業(yè)。在河姆渡遺址還出土了大量的稻稈、稻谷,這說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開始種植水稻,而且這在世界歷是最早的?,F在我們再看一下課文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復原圖”,這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說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鑿井的技術。他們飲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教師提問]我們再看一下課文中“干欄式房屋”圖,這又能說明什么呢?
[學生回答]說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過著定居生活。
[教師引導]還能說明什么呢?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還能說明古代建筑業(yè)開始萌芽,而且有了因地制宜的意識。
[教師講解]對,說明古代建筑業(yè)開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干欄式房子是一種木結構的地面建筑。浙江地區(qū)地勢低洼,潮濕溫熱。我國先民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性能,于是蓋造干欄式房屋。這種木建筑房屋,一般都有若干木樁、圓木、木板組成,下部有木柱構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樁的方法建成。樁木打成后,上架橫梁,再鋪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構梁架和屋頂,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
干欄式建筑,既可防蛇蟲猛獸之害,又可避潮濕,下面還可以養(yǎng)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qū),尚采用這種古老的建筑形式。(教師在講解時,可以把干欄式房屋放大圖與西南少數民族居住架子樓相比,對照講解,這樣,效果更好些)
[教師講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種植水稻、開鑿水井、建筑干欄式房屋以外,還飼養(yǎng)家畜,以豬、狗、水牛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還制造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那么,現在請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可以討論。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開始了原始的農耕生活;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種植水稻、建筑房屋、開鑿水井;飼養(yǎng)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樂器。
[教師總結]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比較:從食物來源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主要靠采集野生植物果實為生,輔之以漁獵;而河姆渡人則有了比較固定的食物來源,即種植水稻,發(fā)展原始農業(yè)。從居住條件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住在天然的洞-里;而河姆渡人已會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房屋的結構和樣式。
從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頂洞人時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河姆渡人則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會制造陶器、玉器和樂器。從社會分工的情況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正處于最原始的社會發(fā)展階段,沒有明顯的社會行業(yè)分工,而河姆渡人已經有了原始農業(yè)、原始畜牧業(yè)和原始手工業(yè)之分。
同學們,到現在為止,關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狀況我們已經學完了?,F在,我們把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要成就寫在黑板上:
[板書]1.使用磨制石器、耒耜
2.種植水稻(世界最早)
3.建筑干欄式房屋,定居生活
4.挖掘水井,飲水方便
5.飼養(yǎng)家畜
6.制造陶器、玉器和樂器
[教師引導]剛才,我們學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歷史,現在,請同學們自己把“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和“大汶口原始居民”兩目看一下,按照學習“河姆渡的原始農耕”一目的模式把相關知識點列出來。
[學生看書]……
[教師引導]看過書之后,我們共同把這兩目的內容填在黑板上(學生念教師寫)。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2.種植粟(世界最早為河北武安磁山)
3.飼養(yǎng)豬、狗等動物,用漁具捕魚
4.食物種類豐富,粟(主)、魚、肉、蔬菜(副)
5.建筑半地-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6.制造彩陶,刻畫符號
7.紡線、織布、制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農耕經濟有很大發(fā)展,農具發(fā)達
2.原始手工業(yè)有了很大進步
3.陶器有黑陶、白陶,質量很好
4.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教師講解]同學們,在填過后兩目內容之后,我們再來把知識更加系統(tǒng)一下:我們學習過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七千年的時間,在陜西西安半坡村發(fā)現的原始居民遺址,經科學技術測定,距今約五六千年的歷史。半坡遺址是原始農耕時期黃河流域的一個典型代表。首先在半坡遺址發(fā)現了大量的窖藏和罐藏的粟籽。日本的農學家認為,大約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粟就向東傳到日本、朝鮮,向西傳入阿拉伯、小亞細亞、-等國家和地區(qū)。
現在,我們看課文中的“半坡出土骨制箭頭、魚叉和魚鉤”圖,這說明,遠在新石器時代,尤其是在半坡原始居民的遺址中發(fā)現的骨制箭頭、魚鉤和魚叉等,標志著漁獵生產在社會經濟中占相當大的比重,我們再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復原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房屋呈圓形,但特別低。
其實,這不是房屋的全部,半坡遺址的房屋大多采用“半地-式”的建筑形式。這種“半地-式”的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居發(fā)展而來的一種土木合筑的建筑。從考古發(fā)掘的情況來看,每間房屋的面積大多在二十平方米左右。此房屋平面近似圓形,向南開門。在房屋中央,有灶坑正對門口。房屋周圍的墻壁下都是用坑壁作墻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筑的。墻壁中間立有很多根木柱支撐屋頂。
屋頂用排列整齊的木椽架起來,外表蓋著拌泥的草,以便抵御風雨。課文中關于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第三幅插圖是“半坡出土的紡輪”,這是1955年在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它是我國古代發(fā)明的最早的捻線工具,它的具體操作方法是:在紡輪中間的小孔插一個桿,利用紡輪的旋轉把纖維擰在一起,并用同樣的方法把單股的纖維合成多股的更結實的“線”.另外,在半坡以后的其他一些文化遺址中,也出土了形式多樣的陶質紡輪,可見,當時這種捻線工具已被人們廣泛使用。(教師可以邊講邊用實物示范)。
現在,請同學們結合所學的地理知識,想一想,再和同學討論一下,地理環(huán)境對長江流域河姆渡和黃河流域半坡的農耕作物品種有什么影響,進而聯(lián)系到在建筑房屋時,飼養(yǎng)家畜時,各有什么影響?(此問題可用投影儀打在屏幕上,也可以提前寫在小黑板上)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因為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氣候不同,故在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yǎng)、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區(qū)別。因長江流域水量充足,氣溫暖熱,故適宜種水稻,黃河流域降水量相對減少,且氣溫相對長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種植耐旱,且產量較高的粟為主。這種自然環(huán)境決定了長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現,也決定了“半地-式”的房子只能出現在北方,因為這種建筑形式可以適應北方寒冷的天氣。而長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欄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濕,二可以避蛇蟲猛獸之害。
[教師提問]既是這樣,我們應該怎樣處理與自然的關系?
[學生回答]人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中要科學合理、協(xié)調兼顧。(該問題可在教師引導下回答)
[教師講解]在大汶口文化遺址里,我們首先要注意這幾個問題:一、大汶口原始農耕經濟有了很大發(fā)展,農具有磨制石鐮、石鋤等。二、原始手工業(yè)比以前有了更大進步,陶器有黑陶、白陶。三、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其次,從上述情況來看,大汶口文化遺址已經屬于原始社會晚期,這與生產力發(fā)展有很大關系。生產力發(fā)展又引起婚姻狀況的變化,比較固定的婚配對象出現,人們已經有了初步的家庭觀念,故出現了把財產傳給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財產。其具體過程應是:
距今約四五千年時期,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使得農業(yè)、手工業(yè)和畜牧業(yè)的社會分工日益擴大,商品交換日趨頻繁,每個家庭成為獨立的生產、消費單位,剩余產品被用于交換。過去的“同族共產制”就逐漸為財產私有制所代替。從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隨葬品的情況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經出現,并且貧富懸殊特別明顯。
在生產力發(fā)展過程中,隨著剩余產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領們的財富不斷擴大,權力也在不斷增長,為了爭奪土地、財產,在各氏族之間開始了戰(zhàn)爭,氏族首領把俘獲來的別的氏族的成員變成了奴隸,在同一氏族內部,由于貧富差別的增大,也分成了兩個對立的社會階層。這樣,對立的階級產生了。原始社會開始解體。
請同學們討論一下,選幾個代表表述。
這幾個概念是:河姆渡的原始農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私有財產、階級。
學生回答:河姆渡的原始農耕是指距今約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它是長江流域原始農耕生活的一個典型代表。從當時的生活狀況來看,他們已經掌握了磨制石器、制作耒耜、種植水稻、挖掘水井、建筑房屋、制作陶器、玉器和原始樂器等技術。這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進入原始社會中期階段,比北京人、山頂洞人有了很大進步,是我國原始農耕生活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學生回答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引導,使答案更完整、準確)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可參照“河姆渡的原始農耕”一問回答。
“私有財產”和“階級”,可讓學生對比前面學過的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共同勞動、共同消費、人人平等,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生活特點,得出財產的分配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發(fā)生了本質變化的結論。(具體答案略)
七年級上冊歷史4到6課復習教案3篇相關文章:
★ 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最新范文3篇(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版)
★ 部編七年級上歷史教學工作總結3篇(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學總結)
★ 年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教案詳案精選3篇(語文二年級上冊人教版教案上冊)
★ 初中九年級歷史《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教案范文大全3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優(yōu)秀教案)
★ 關于初中歷史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教案合集3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導學案)
★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數學第四章教案例文3篇 七年級上冊數學第4章
★ 新課標免費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設計3篇 人教版小學一年級語文上冊新課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