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高一語文教案人教版必修課程同步教案3篇(統(tǒng)編版高一語文教案),以供借鑒。

高一語文教案人教版必修課程同步教案1
《沁園春 長沙》
【學_目的】
1、感受_青年時代的偉大抱負和革命情懷。
2、對比誦讀,了解詞的格律特點,加深對情感內(nèi)涵的把握和理解。
3、品味詞的語言和意境,了解詩詞的表現(xiàn)手法和藝術技巧,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4、背誦全詞,提高朗讀能力。
【教學重點】詩詞朗讀,賞析詩詞的語言表現(xiàn)力,感受作者的情懷。
【建議課時】
1.5課時。
【教學內(nèi)容及步驟】
一、板塊學_方法介紹(結(jié)合人文主題)
1、說說:創(chuàng)設相關情境,讓學生自由表達。(引入寫作與閱讀的結(jié)合)
2、讀讀:初讀、對比讀,感知詩詞的形式特點──音韻、節(jié)奏與格律。范讀后整體感知本文的思想情感與風格。
3、議議:品味鑒賞詩歌的語言和技巧,深入把握詩歌的思想情感。(品語言、知詩藝、思想)
4、寫寫:拓展鑒賞。
二、品讀課文
1、說說:
⑴同學們,踏入高中也就踏入青春的門檻,今天老師想問問大家,你的青春理想是什么?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你的理想?
(學生自由表達)
⑵交流后,教師點評后引導:剛才同學們都暢談了自己的理想,非常簡潔的一句話或幾句話。但老師想問問你們中有誰能詩意地說出自己的理想,形象地表達自己的理想?
⑶導入課文:今天我們來學__的詞《沁園春?長沙》,看看作者青春時代的理想是什么?又是如何形象地表達自己的理想,如何詩意地表達自己的雄心壯志?讓我們一起來感受偉人的偉大,并從中學到一些詩詞寫作的方法與技巧。
2、讀讀:
⑴我們先來讀讀讀這一首詞。讀了之后,我想和大家一起來交流同學們讀了之后的初步感受。提醒注意:把握情感,注意語氣,劃分節(jié)奏,讀出重音。
(交流初讀的感受,請學生推薦學生來范讀,探討該詞的朗讀處理。)
⑵將《沁園春?雪》與課文對比讀(投影呈現(xiàn)《沁園春?雪》)。
⑶總結(jié):引導學生通過對比讀來發(fā)現(xiàn)同一詞牌具有許多相同的特點。
(交流后再明確:詞牌,題目,一般分為上片或稱上闋和下片或稱為下闋相同詞牌的詞有相同的體例,古人稱作詞為“填詞”。)
⑷“詩言志”,讀了本詞,你能略微知道它的思想情感嗎?你能整體把握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嗎?
集體朗讀。
學生談對“志”的理解及此志在心中激起的感受。
教師點評,歸結(jié)到毛詩風格與思想的把握上,并附帶欣賞及_的書法。
(明確:熱愛祖國壯麗河山,主宰河山的雄心壯志?;{(diào)昂揚向上,詞風大氣磅礴。所謂文如其人,字如其人。)
學生有氣勢地再讀。
三、賞析上片
1、教師范讀前三句。
2、學生討論這三句的大意,作者在這里交代的情況。
(在學生的討論中教師點撥到:詞的語句多倒裝)
建議:讓同學用散文的語言形式表達詩句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體會詩歌語言簡潔凝練的特點。
3、賞析_筆下的秋景。
具體步驟:
⑴讓學生讀出“看”領屬的詩句。
⑵學生討論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語,為什么說這些詞語富有表現(xiàn)力?
(這里不擬定標準答案,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⑶進行想象力的訓練:
雨果說:“想象是人類思維中最美麗的花朵?!弊寣W生展開想象的翅膀?qū)⒃娙怂枥L的絢麗多彩的秋_由文字變成形象的畫面,在“大腦熒屏”上放映出來。分為四步:
①勾勒形態(tài):將群山、層林、江水、船只、雄鷹、游魚的輪廓……勾勒出來。
②染上顏色:把黑白屏變成彩色熒屏,火紅的楓林、藍天碧水……
③使畫面動起來:秋風送爽,吹動滿山的楓葉,像熊熊燃燒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爭發(fā);雄鷹在翱翔,游魚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輕快地嬉戲……
④讓畫面更細致、逼真,在腦海中來幾個特寫鏡頭: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魚的細鱗,水底的沙石……
⑷讓學生討論,通過想象,體會到了什么樣的意境,感受到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詩人立而觀景,借景抒情。詩人在對大自然萬物的_關注中融入了自己對人生的積極追求,對國家命運的由衷關懷。
(學生的表達要求基本準確)
⑸讓學生通過比較進一步體會_的不凡的人格:
①比較_的“獨立寒秋”與柳宗元的“獨釣寒江”。
②比較_的“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與杜牧的“霜葉紅于二月花”。
③與古人描寫秋的句子與_的詠秋詩相比較。(可以尋找一些有關“大雁、梧桐、菊花、落葉”等詩句來比較,時間倉促未能找好打上。)
讓學生通過比較體會到作品風格與人格的關系,由衷地贊嘆_的偉大人格,再一次齊讀全詞。
四、賞析下片
在詞的上片,_同志通過寫秋景傳達了自己內(nèi)心激蕩的青春_,也就是借景抒情。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下片作者如何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感情的。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注意幾個重點詞的含義的理解和把握:
討論交流幾個重點詞的用法。
(明確:僅供參考)
⑴“攜”、“侶”、“同學”表明人物關系親密團結(jié)。
⑵“崢嶸”、“稠”表明時代特點,艱難時世反襯人物的奮發(fā)有為。
⑶“恰”引起的鋪敘表明人物的氣質(zhì)稟賦、精神狀態(tài)和戰(zhàn)斗行動。
⑷“糞土”形象不美,表現(xiàn)對軍閥官僚的蔑視恰到好處。
⑸“中流擊水”寫盡豪情壯志,意味深長,令人聯(lián)想到“中流砥柱”。
2、從詩人對往事的追憶中,我們聯(lián)想到怎樣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憶其事,我們看到的既非古代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也非當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賭明天”。倒令我們想起顧憲成“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情懷,更令我們想到魯迅先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周恩來“面壁十年圖破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崇高理想。)
(明確:憶的是“同學”、“書生”,站在我們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舊世界宣戰(zhàn)的斗士。)
3、這是一群敢于向舊世界挑戰(zhàn),敢于挺身而出主宰世界命運的熱血青年。血氣方剛,壯志凌云,豪情萬丈,在穿透80年時空后的今天,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他們有力的脈搏,熾烈的情懷,請同學們思考,為什么這首詞能有這樣的穿透力、感染力?請同學們圍繞下面三個問題討論與交流:
⑴“詩言志”,作者在文中是如何來抒寫自己的宏偉抱負與遠大理想的?
⑵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來形象地表現(xiàn)它?
⑶運用“增刪調(diào)改換”方法進行詞語分析,品味其用語之精妙(煉字煉句煉意)。
五、學法與鑒賞點撥
1、賞析寫景:寫景順序,景物選擇(意象/物的選擇),景物特征(意境)。
2、分析敘事:人物做了什么;怎么做。(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情/心理的描寫)
3、表達技巧的運用;修辭手法的運用;動、名、形容詞的分析。
明確即課堂小結(jié):作者借雄奇壯觀崇高之美景造闊大之意境,以剛健有力之行為狀人物之形美,當然,更是作者心有所動,心有_,胸懷天下,方能寫出如此大氣的文字。
六、作業(yè)
寫寫你心中的理想。要求采用詩的語言。(小提示:可以套用歌曲或詩詞。)
高一語文教案人教版必修課程同步教案2
《沁園春·長沙》
教學目標
1、品味詩詞,理解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特點。
2、感受詩人的博大情懷和革命壯志,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品味意象,感悟詞中闊大的意境。
2、領會詩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讀一首詩:《詠蛙》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yǎng)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你知道本是誰所作嗎?毛澤東(也有人說是明人的作品)。1910年,毛澤東的年齡正與我們現(xiàn)在相仿,性格決定命運??纯疵珴蓶|的情懷,想想我們現(xiàn)在考進華理大附中(許多人一副落喪的樣子)的心態(tài)吧,我們不一定都具備毛澤東那樣的領袖氣質(zhì),但至少要自信啊!
順便再看一首毛澤東的詩:《立志》
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引入到《沁園春·長沙》。
二、齊讀全詞。正音。
三、了解大致背景。
本詞作于1925年。
五四運動和GCD成立之后創(chuàng)立新民學會《湘江評論》湖南共產(chǎn)主義小組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農(nóng)_動國共兩黨統(tǒng)一戰(zhàn)線廣州農(nóng)_動講習所長沙橘子洲
四、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誦讀欣賞
①結(jié)合欣賞毛澤東手書《沁園春長沙》,聽朗讀錄音。
②結(jié)合注釋自由朗讀,抓住關鍵詞語,理清思路,熟讀成誦。
表明地人物、時間、和地點的詞:“獨”“立”“洲”。
關鍵詞句:上片“看”字、下片“憶”字?!叭f類霜天競自由”?!皢柹n茫大地誰主沉浮”?!暗街辛鲹羲?,浪遏飛舟”等。
有表現(xiàn)力的詞句:上片“萬”“遍”“漫”“爭”“擊”“翔”。下片“揮斥”“指點”“激揚”“糞土”等。
2、整體感知
思考:本詞描述了幾幅畫面?試根據(jù)內(nèi)容給各幅畫擬出小標題。
討論、明確:
描述了四幅畫面:
獨立寒秋圖湘江霜天圖
崢嶸歲月圖中流擊水圖
五、再誦詩歌,品味鑒賞
1、寫壯景,抒豪情
①獨立寒秋圖:注意“獨”字。
②湘江秋景圖:抓住“看”字。注意視角、用詞、手法。
品味明確:
遠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靜)
近觀: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靜、動)
仰視:鷹擊長空(動)
俯瞰:魚翔淺底(動)
總寫:萬類霜天競自由
小結(jié):遠近結(jié)合,總分有序,動靜交錯,紅綠輝映,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機勃勃、色彩絢麗的湘江秋景圖。
③崢嶸歲月圖:抓住“憶”字。思考什么叫“書生意氣”?
青春年少,神采飛揚,才華橫溢,意氣風發(fā),熱情奔放。“糞土當年萬戶侯”,怎樣的情懷啊?試回想一下《沁園春·雪》中哪些詞句的思想內(nèi)容與此相近。(齊誦:“昔秦皇漢武……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④中流擊水圖
品讀“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想象詞人當年曾和同學舊侶,在激流中奮臂劃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擋了飛速前進的船舶的情景。
討論:“中流擊水”這一情景蘊含著詞人怎樣的感情?
明確:“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達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壯志,以天下為己任,以及在新時代的大潮里,乘風破浪,鼓槳前進,立志振興中華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誰主沉浮”的問題。
2、對比手法:詞中有多種對比,使描繪的形象鮮明。
①色彩:“萬山紅遍”與“漫江碧透”
②動作:“鷹擊長空”與“魚翔淺底”,“指點江山”與“激揚文字”
③明比:“同學少年”與“萬戶侯”
④暗比:“萬類霜天競自由”與當時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暗含)
3、語言品味:本詞用語精當、形象,極富有表現(xiàn)力。
如“萬”字寫出了山之多,“遍”字寫出了紅之廣,“漫”字寫出了江水溢滿之狀,“爭”字活現(xiàn)出千帆競發(fā)的熱鬧場面。用“擊”而不用“飛”,準確的表現(xiàn)了鷹的矯健身姿,有氣勢;用“翔”而不用“游”,精當?shù)拿枥L出游魚在水中像鳥一樣盤旋的狀態(tài),很自在。
4、景、情、志:注意意象
本首詞上片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湘江霜天”圖,通過寒秋、霜天(氣候)、萬山(層林盡染)、湘江(碧透、百舸爭流)、飛鷹、游魚(萬類競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現(xiàn)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注和對當時革命形勢的深刻認識,即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由誰來主宰的問題。下片回憶了往夕崢嶸歲月,表現(xiàn)了詩人與戰(zhàn)友們?yōu)榱烁脑炫f中國的革命豪情,形象含蓄的給出了“誰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國家命運的,是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tǒng)治者、敢于改造舊中國的革命青年。
六、齊誦全詞。
七、拓展
1、比較分析《沁園春·長沙》中“同學少年”和《沁園春·雪》中“風流人物”的形象。
2、閱讀下列詩句,比較本詞中的秋景,看看在感_彩上有何不同。
①悲哉秋之為氣,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冻o》
②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鸥Α兜歉摺?/p>
③碧云天,黃葉地,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段鲙洝?/p>
④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紅樓夢》
3、課外摘抄五首以上毛澤東詩詞。
《沁園春.雪》導學創(chuàng)意
劉湘玉
【課標教材學情】
《沁園春?雪》是毛澤東1936年2月在陜西清澗準備指揮紅軍渡河東征時寫的一首大氣磅礴、興會淋漓的長調(diào)。這首詞以詠雪起興,贊美祖國的江山,評論祖國的歷史,抒發(fā)革命的豪情,成為古今絕唱。
這首詞安排在九年級上冊第一元首篇,因此,學生通過學習此篇實踐鑒賞詩詞的方法,對后面詩歌學習會有觸類旁通的作用。從學的角度考慮,應該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提高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重點難點疑點】
“三分詩七分讀”,讓誦讀貫穿課堂整個學習過程,給予誦讀的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誦讀去領悟、品評、鑒賞。細心品味語言,掌握詞中描繪的具體景象及表達的意義,欣賞本詞大氣磅礴,曠達豪邁的意境,提高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這些是學習重點。詞的下闕主要是議論抒情,其中對歷代帝王的評論和對主旨句的理解是教學的難點,也是疑點。
本課按照自由通讀,感知詩意;放聲誦讀,讀出韻味;靜心默讀,品味語言(手法);深入悟讀,個性理解四個層次設計。從讀通到讀深步步提升,循序漸進,符合學習規(guī)律。學生可根據(jù)自己的水平選擇所達到的層次。
【自主學習過程】
毛澤東是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更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今天我們學習他詩詞中的一篇杰作《沁園春·雪》。
(一)讀通
自由通讀這首詞,初步感知詩意。
1.了解背景。同桌交流:我所了解的毛澤東和《沁園春·雪》的誕生。(可在課前)
2.識記字詞。查字典識記;同桌互相聽寫:如:莽莽、素裹、妖嬈、稍遜風_、大雕。
3.評價概括。用一個對子句來評價詞的內(nèi)容。
交流示例:上闕描繪北方雪景,贊美祖國大好河山;下闋評說歷代帝王,贊美當今英雄人物。描繪渲染北國風光;評古論今抒發(fā)豪情。作者筆下的雪景“壯觀”、“壯麗”、“壯美”;作者抒發(fā)的情懷“恢弘”、“豪放”、“大氣”。
(二)讀懂
放聲誦讀這首詞,要求讀出大氣天成的韻味。
1.運用誦讀技巧來幫助自己理解。
這首詞的基調(diào)是高亢激昂的,誦讀時注意節(jié)奏的停頓、重音、急緩及動作輔助等技巧。
(1)讀好停頓。
①一般停頓。上下闕間要有稍長停頓,次之是句節(jié)間的短暫停頓。
②句斷意連。這是用氣上的技巧,也是個別句子間的表意要求。就是說誦讀中兩個句子雖然斷了,但讀時卻要讀出意義的照應。如: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③領起字拖音:如:“望”“須”“引”“惜”“數(shù)”等詞后的拖音。
④重點句。如:“俱往矣”字間拖音和低抑;“還看今朝”字間停頓和高昂。
(2)讀好重音。
為了表達的需要,有些句子中的詞語需要重讀,發(fā)音時吐字要有力量。
如:“冰封”、“雪飄”、“惟余莽莽”、“頓失滔滔”等詞語;再如句子“欲與天公試比高”后三字的重讀。
(3)動作輔助。
為了感情表達的需要,除了用聲音表達外,有時還需要用動作輔助表達。這是較高層次的演讀技巧了。動作不易太多太花哨,應從內(nèi)心感情帶動肢體。
2.用自己的想像來描繪畫面。
有人說,毛澤東的詩詞,霸氣天成,任何改寫都難肖其神韻。讓我們試著把上闋雪景圖,描摹出來看看。
交流示例:大地冰封,千里沉寂,飛雪漫天,萬里素色。登高四顧,惟見長城內(nèi)外,白雪皚皚。連水勢迅猛的黃河,也喧囂不再,似悄然睡去的猛獸。山高云低,雪接云際,天地間一片蒼茫。山巒披雪,蜿蜒綿亙,若銀蛇狂舞;雪覆高原,凹凸盡顯,似白象突奔。待大雪初霽,麗日映雪,乾坤間則是“表里俱澄澈”那樣的通透與開闊,更浸染出一種無邊的綺麗與絢爛。
3.用背誦強化自己的理解。
好的詩詞是珍珠,是寶玉,而背誦能把這些珍珠與寶玉占為己有,讓我們把它記在心里。
交流速背方法并快速背誦。
(三)讀精
靜心默讀這首詞。要求從字詞句和藝術手法等方面仔細品味,鑒賞交流。
1.發(fā)現(xiàn)自己喜歡的一個字或者一個詞,說說它的美妙之處。
比如:
一個最能體現(xiàn)色彩的
一個最能體現(xiàn)廣闊意境的
一個在結(jié)構上有重要作用的
……
鑒賞示例:我喜歡“頓”字。它強調(diào)了黃河一下子失去了波濤滾滾的氣勢,突出天寒地凍,河水結(jié)冰之速。這一個字起到了化動為靜的神奇效果。
2.品句。發(fā)現(xiàn)自己喜歡的一個句子,給出喜歡的理由。
比如:
一個喜歡的寫景句
一個喜歡的議論句
一個喜歡的修辭句
一個喜歡的過渡句
一個喜歡的詩眼句
……
示例:我喜歡寫景句:“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它以銀蛇飛舞狀連綿的群山,以蠟象奔馳擬起伏的高原。在這渾然一體的冰雪世界里,山上積雪的道道反光不正像銀蛇舞動,座座高原不正像大象奔馳嗎!它們仗著自己風流姿肆的形態(tài),都要與天公來比一比高低。這樣寫不只使形象躍然紙上,而且賦予了群山高原以昂揚奮進的斗爭精神,形神兼?zhèn)洹?/p>
3.賞析手法
本詞精妙之處比比皆是,藝術手法更是高超絕倫,請任選角度加以欣賞。
角度示例如下,(有獨到見解的同學可以繼續(xù)拓展開去。)
虛實結(jié)合:
動靜結(jié)合:
縱橫結(jié)合:
寫景抒情、議論有機統(tǒng)一:
對偶、比喻、擬人巧妙運用:
……
示例:虛實結(jié)合。作者將眼前的雪景與想像的晴日后的景色相結(jié)合,以充滿浪漫主義的筆調(diào)劈出奇境:冰雪茫茫的浩大畫卷上,雪霽天晴之時,紅艷艷的陽光照耀著白雪覆蓋的大好山河,猶如一個紅裝素裹的少女,更加嬌艷明媚。
4.合作誦讀
男_分兩方,然后按下面的誦讀形式演讀。要求讀出壯志豪情,讀出磅礴氣勢!
(男女領)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男領)望長城內(nèi)外,
(男齊)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齊)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男女領)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
(女領)惜秦皇漢武,
(女齊)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稍遜風_。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齊)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還看今朝!
(四)讀深
深入悟讀這首詞,讀出個性化的理解。
選好話題,列好提綱,在班內(nèi)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話題:1.我看作者對歷史英雄人物的否定。
2.談談詞尾三句流露出的作者情懷。
交流示例:1.作者不是一味的否定,而是含蓄地批評了他們長于武功而短于文治?!跋А敝泻?,肯定他們的歷史功績;“惜”中含貶,批評他們不擅文治;“惜”中寓志,蘊含著后來居上的偉大氣概。從“惜”“略”“稍”的用詞上可以看出作者的評述客觀準確,不失分寸。
2.流露出的是一種領袖氣質(zhì)和宏偉胸襟!這震撼千載的結(jié)語,發(fā)出了超越歷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壯志,展示了對革命事業(yè)的堅定信念,流露出了對光明前途的無比信心。這不是狂妄,而是科學的自信!
【反思與強化】
1.課外閱讀公木的《毛澤東詩詞鑒賞》,摘錄毛澤東詩詞中詠雪美句。
示例: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漫天皆白,雪里行軍情更迫。
2.比較閱讀《沁園春?雪》和《沁園春?長沙》兩首詞,任選一個角度,寫篇賞析小文。
高中一年級語文教案2
《六國論》
教學目的:
1、掌握并積累文中重要字、詞、句。
2、理清全文的寫作思路,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
3、學習史論的常規(guī)寫法和借古諷今的手法。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
《三字經(jīng)》中有一句話:“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奮,讀書籍”,這個蘇老泉,就是蘇洵,號老泉。他二十七歲刻苦攻讀,博覽群書,潛心鉆研。由于他下筆頃刻數(shù)千言,語言曉暢,雄辯有力,深得歐陽修的賞識。嘉佑年間,歐陽修把他寫的22篇文章推薦給朝廷,一時名動京城,文人爭相模仿,因此蘇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為“嘉佑集”。課文《六國論》選自《嘉佑集·權書》。我們一起來學習《六國論》,看看蘇洵是如何評論六國滅亡的。
二、梳理重要字詞句(更多注釋翻譯在書本上)
文中重要實詞有互、率、判、與、速
古今異義、使動、名作狀、
句式:狀后、被動、定后
請同學翻譯重要語句(勾畫語句——同學思考斟酌——上黑板書寫——師生共評)
三、揭示寫作目的
(從文章最后一句話“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的翻譯過渡)
蘇洵用這句話收束全文,有沒有什么目的和意圖呢?
廣闊的天下,指出誰的天下?為國者是誰?
——北宋,北宋當權者
——如果憑借北宋這么大的天下,采取下策,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比六國還不如了。采取下策,是什么樣的策略?——像六國一樣的,賂敵求和的妥協(xié)策略。
蘇洵說的是“茍”,如果,那現(xiàn)實情況呢?
北宋建國后一百多年間,北宋軍隊與契丹、西夏的軍隊大小六十余戰(zhàn),敗多勝少,到北宋中期,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社會矛盾尖銳,政治上__,軍事上驕墮無能,外交上極端軟弱。
蘇洵寫作本文的年代(1004年),契丹大舉進攻,直逼黃河北岸的州城下,威脅宋都,宰相寇準力主抗遼,宋打了勝仗,北宋統(tǒng)治者面對有利的形勢卻屈辱求和,與之訂立了“淵之盟”,答應每年向遼繳納白銀10萬兩,絲絹20萬匹。1042年,遼又向北宋索要晉陽瓦橋關以南10縣土地,宋又只能答應每年加納白銀10萬兩,絲絹10萬匹。1044年,為了停戰(zhàn)求和,北宋由答應每年向西夏輸納白銀10萬兩,絲絹10萬匹,茶葉3萬斤。
這樣_的結(jié)果,助長了侵略者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后患。
蘇洵說得委婉含蓄,實際上是在批評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軟弱妥協(xié)的外交政策;警戒當權者要從六國賂秦求和,國力虧損,最終_亡國的歷史事實中吸取教訓,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
說到底,蘇洵評論六國的滅亡,是為了借古諷今,針砭時弊,闡明自己用兵抗敵的主張。
蘇洵在文中說,“茍”,如果,為什么不直接指出批評對象呢?
委婉含蓄,把批判的鋒芒收一收,便于統(tǒng)治者接受。
當世社會黑暗,妥協(xié)投降主義占上風,說得含蓄些既可以保護自己,又能使自己的主張廣為流傳。
六國滅亡的原因已經(jīng)分析得明了透徹了,就在一個“賂”字,這和北宋當世的狀況驚人的相似,不言自明,照樣能起到發(fā)人深省的效果。一個“賂”字把歷史教訓和現(xiàn)實時弊緊緊聯(lián)系了起來。
我們說,以史為鑒可知興替,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借古諷今是史論常用的寫法,《六國論》就是一篇史論,論的什么史,論的目的是什么,我們通過上面的學習都清楚了,接下來我們來分析分析,他是怎樣論的,六國論的行文思路是怎樣的?
作者開門見山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個觀點是這篇史論的中心論點,圍繞著中心論點,作者從幾個方面論證的?兩個方面,“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不賂者以賂者喪”,這兩個方面就是兩個分論點。
一二兩個小節(jié)提出中心論點,總領全文,并提出兩個分論點,引發(fā)下文的議論。
接下來,圍繞著兩個分論點,作者結(jié)合具體的歷史事實展開論述。
第三段,圍繞著第一個分論點,結(jié)合賂秦的韓、魏、楚三國滅亡的史實展開論證。對于三個賂秦的國家,作者分三個層次進行論證。
第一個小層,“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戰(zhàn)矣”對比雙方土地消長,證實由于“賂”而造成的得失遠遠超過戰(zhàn)爭造成的得失,以割地賂秦的事實說明賂秦的危害之大,得出“固不在戰(zhàn)矣”的結(jié)論。
第二小層,“思厥先祖父,……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_,理固宜然”,割地求和造成自身國力日漸衰微,秦國的侵略野心愈來愈大,反而加速了自身的滅亡。賂秦求和適得其反,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第三小層,“古人云……此言得之”引用古人的話為證,形象的說明賂秦的危害。
我們注意到,在論證過程中,作者用了對比論證方法,如把秦國得地的兩種途徑對比,賂者的失地的兩種情況對比,總的說來是賂造成的土地得失和戰(zhàn)爭造成的土地得失進行對比,還有,祖先艱辛辟地和子孫輕易割地對比,賂者奉之彌繁和秦國侵之愈急進行對比,對比之中強調(diào)“賂”帶來的亡國滅種的嚴重后果。
其中,祖祖輩輩篳路藍縷,艱辛開國得過程寫得很形象,子孫后代軟弱無能,割地求和的輕率以及被敵人步步緊逼狼狽尷尬的可憐相也進行了生動的描述。
同時,也恰到好處地用了古人的話,增強了論證的力量,這種論證方法叫引用論證。
第四段,圍繞著第二個分論點,結(jié)合齊、燕、趙的史實來展開論述。
對于不賂秦的齊、燕、趙三國,作者分層論證,也分了三個小層。
第一小層,講齊國滅亡的原因。五國滅亡了,齊國也不能獨自保全。
第二小層,合說燕、趙義不賂秦,敢于用兵抵抗,最終戰(zhàn)敗而亡,雖然有各自策略的失敗,但原因主要是,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孤立無援,滅亡是誠不得已。
第三小層,總說六國,提出假設,從反面將論證推進一層。進一步論述了“賂”秦的危害。
其中,最明顯的論證方法就是假設論證,或從另一個角度換個說法,也可以說是反面論證。
三四兩節(jié)論述是結(jié)合歷史事實展開的,和一二節(jié)相比,可以發(fā)現(xiàn)是不同的,一二節(jié)在展開論證的時候,是分析其中的道理,如為什么弊在賂秦呢,其中的道理是,賂秦而力虧,國力虧損,逐步滅亡。不賂者以賂者喪,道理是失去了強大的援助,不能獨自保存,被逐個殲滅了。我們把三四節(jié)這種論證方法叫事實論證,也叫事例論證看,而把一二節(jié)這種方法,叫道理論證。實際上,事實論證和道理論證經(jīng)常結(jié)合使用。
接下來,第5、6節(jié),總結(jié)歷史教訓,點明寫作意圖。
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是一個慘痛的歷史教訓。從假設的角度為六國提出救亡圖存的策略,舉賢任能,團結(jié)一心,同仇敵愾,共御外辱,這樣能使秦國也心存忌憚,不敢輕舉妄動。這也是從反面推進論證,為六國賂秦而亡感到痛心和惋惜,啟示后人要吸取這個歷史教訓。
最后一句從歷史教訓轉(zhuǎn)到現(xiàn)實時弊,自然過渡,接下去,第6節(jié),點名借古諷今的寫作意圖。
(總結(jié))作為一篇史論文,屬于廣義的議論文,本文論點鮮明,論證逐步推進,邏輯層次井然,論證方法多樣,(要說明一下的是這些論證方法分類的標準并不完全統(tǒng)一),說理有力,
作為史論,本文由評論歷史到針砭時弊過渡自然,諷諫當朝統(tǒng)治者的寫作意圖委婉但并不隱晦,主張明確,立場鮮明,表現(xiàn)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強烈的社會責任心。
因此本文是一篇比較典范的史論文,可供我們參考和借鑒。
高中一年級語文教案3
《過秦論》
教學目的
1、領會蘇洵關心國家、反對屈辱求和,主張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諷今的現(xiàn)實針對性。
2、提高學生對古今異義詞語的準確識別,運用的能力。
3、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用多種論證方法逐層論證的手法和生動形象的語言特色。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我們上學期曾學習過賈誼的《過秦論》,作者借評論秦的興亡來告誡當時的封建統(tǒng)治者要吸取歷史教訓。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阿房宮賦》,杜牧就秦國統(tǒng)治者驕奢淫逸、橫征暴斂,不顧人民死活,從而導致覆亡來諷時刺世。這節(jié)課我們要一起來學習《六國論》,看看作者蘇洵這位封建時代的進步知識分子又在借評論六國滅亡來闡述什么樣的政治主張。
二、解題
1、作者簡介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自號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據(jù)說27歲才發(fā)憤讀書,經(jīng)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遂通六經(jīng)、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shù)千言。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帶領兒子蘇軾、蘇轍到汴京(現(xiàn)在河南開封),以所著文章22篇(《幾策》二篇、《權書》十篇、《衡論》十篇)謁見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賞識這些文章,認為可以與賈誼、劉向的文章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薦他。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人競相模仿。因此,蘇洵將自己的文集命名為《嘉祐集》
蘇洵精于散文,后人因其子蘇軾,蘇轍都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為“老蘇”,將父子三人合稱“三蘇”,并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2、背景
(1)六國滅亡的時代背景(幻燈)
①韓魏楚以地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韓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楚割漢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溫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陽予秦
②秦滅六國時間
前230年滅韓
前225年滅魏
前223年滅楚
前222年滅趙、滅燕
前221年滅齊
③六國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趙將趙奢擊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趙,大破秦軍。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國兵敗秦軍于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麗,宜安,被趙將李牧擊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擊退。
戰(zhàn)國時代由于生產(chǎn)方式的變化,各諸侯國都開始進行改革,眾多的改革中,唯有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成功,為秦統(tǒng)一天下奠定了基礎。而六國因循守舊,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日漸衰落,在秦國強大的軍事和外交攻勢下,紛紛割地求和,終至滅亡。后來秦國用了8年的時間滅了六國,統(tǒng)一了天下。
(2)蘇洵所處的北宋的時代背景(幻燈)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淵之盟”議定。北宋每年給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宋仁宗慶歷二年(1044年),宋又_與遼訂盟,每年加“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
同年,宋與西夏達成協(xié)議,西夏對宋稱臣,宋每年送給西夏銀十萬兩,絹十五萬匹,茶三萬斤。
作者所處的北宋王朝,對內(nèi)_集權,對外卑躬屈膝,內(nèi)憂外患,始終不絕。北宋初期,西、北方邊患嚴重,自開國至英宗治年年間,宋和遼與西夏開戰(zhàn),敗多勝少。軍事上的軟弱無能導致外交上的妥協(xié)投降,北宋為求茍安,年年割地納貢。而這樣沉重的負擔,全落在百始頭上。國難當頭,矛盾尖銳,茍洵針對這樣的現(xiàn)實寫作此文,用于諷喻宋王。
三、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速讀,熟悉課文。
2、教師范讀,正音,并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節(jié)奏。
3、學生依書_釋,粗通文意,有疑問的地方勾畫出來課堂提問。
4、學生熟讀課文。
四、布置作業(yè)
1、對課文熟讀成誦。
2、課后練習二、三、四。
高一語文教案人教版必修課程同步教案3
《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學_目標
1、認識大堰河這個人物形象
2、誦讀詩歌,體會作者的感情
3、情感目標:加深對母愛的認識
二、學_重點、難點
1、重點:對大堰河形象的認識
2、難點:
(1)作品寫作時代、背景離現(xiàn)實時代較遠,學生熱情較難調(diào)動
(2)文章篇幅較長,四十分鐘學_較緊張
三、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四、教學流程:
(一)導入:
此詩是艾青在獄中寫的,在一個飛雪的早晨寫的,人在困境中,在饑寒中,總會想親人,想家人,而此時艾青想的卻是一個連名字都沒有的普通農(nóng)婦——大堰河。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讓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自讀問題:試在腦海中為大堰河“畫像”。
(三)合作探究
1、自讀課文后,讓學生四人一組,進行合作學_: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發(fā)揮想象,給大堰河填寫一份“檔案”,可根據(jù)教師提供的表格,也可自己設計。表格留出空行,目的讓學生自由發(fā)揮。
五分鐘后,教師提問,檢查學生討論情況。并讓學生說明理由,并讓學生朗讀詩文,體會感情。
預想可能出現(xiàn)不一致的回答:
屬相:牛——忍辱負重、默默奉獻、腳踏實地
豬——任人宰割、不知反抗
兔、羊——溫順善良
血型:O——奉獻型,萬能獻血者
身高、體重——體重可能因大堰河生活狀況而偏輕。
健康狀況——估計學生會寫出“營養(yǎng)不良、椎間盤突出”等,能自圓其說即可。
人生信條——魯迅先生的名言“我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來深化大堰河的形象。
2、教師:“既然是檔案,照片必不可少。老師這兒有幾副圖片,你們幫我看看哪副圖片更符合大堰河的形象?!?/p>
依次投影四副_圖,最后將四副圖定格在屏幕上,讓學生討論爭鳴。
此環(huán)節(jié)設計目的是:進一步激發(fā)學生興趣,對大堰河的認識由抽象的概念上升為具體的外在形象。讓學生在爭鳴中進一步明晰大堰河形象。
(四)誦讀課文
讓學生再讀課文。
同時投影要求:
1、哪些語段讓你聯(lián)想到自己的母親?
2、找出讓你感動的語段,反復誦讀,體會感情
學生任意挑選一段朗讀,教師相機評價。必要時反復讀,直至教師范讀一段。
學生朗讀后,教師可適時提問:
“你讀的這段是否讓你想到自己的媽媽?能給大家介紹一下_媽嗎?”
“媽媽疼愛你嗎?能給大家講講嗎?”
之后讓學生讀課文最后一段。將最后一段中的“大堰河”換成“媽媽”,再反復讀。
此環(huán)節(jié)設計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大堰河形象后,通過誦讀課文,體會感情。
(五)結(jié)束語:
“只有平凡的兒女,沒有平凡的母親。我們的母親都是可親、可敬、可愛的……母愛,人類情感走廊中的上品,偉大永遠是它的同義語。母親的一個關切的眼神,一聲輕輕的呼喚,還有那眼角的皺紋、滿手的老繭,微駝的背影,哪一個做子女的不應刻骨銘心?”
用我們的筆、用我們的心來表達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吧!”
高一語文教案人教版必修課程同步教案3篇(統(tǒng)編版高一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 語文課程教學收獲工作總結(jié)5篇 總結(jié)語文教學方面的收獲與不足
★ 2022九年級語文備課教案3篇(優(yōu)質(zhì)課堂導學案九年級語文上冊)
★ 初二下冊語文經(jīng)典課程教案3篇 中學語文初二教案
★ 高一語文學習計劃制定參考方法4篇(語文教學計劃高一語文)
★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案上冊《aoe》教案教師版2022【3篇】(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上冊aoe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