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下面是熱心網(wǎng)友“hena”整理的中國人的精神辜鴻銘讀后感,以供參閱。

讀完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一文,我不僅學(xué)到了新的詞,還獲得了新的看法。
辜鴻銘先生的本文在我內(nèi)心深處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名“晚清怪才”與魯迅所帶來的震撼不同,也和林清玄的悲憫情懷有別;他更像是一個指引者,在混亂中欠缺自信的中國、面臨文明危機的歐洲,甚至整個世界的文明,指出了光輝方向。文章的主旨不言而喻,便是詮釋中華文明的精神,并肯定儒家傳統(tǒng)下的中華文化仍然魅力四射、價值非凡。
在文中,辜鴻銘先生提及:“大家中國人身上有其他民族所沒有的,無法言喻的東西。我將這類無法形容的特性稱為溫良。如果我不為這種溫良正名,如果它在外國人眼里被誤解為中國人性格和道德上的缺陷——溫和與軟弱。溫良不是溫和,亦非軟弱。溫良是一種力量,是同情心與人類智慧所產(chǎn)生的力量?!?/p>
“溫良”這一詞恰如其分地歸納了中國人的特性,的確是中華民族的獨特質(zhì)量。
文中提到的“溫良”,是源自同情心或真正人類智慧的溫良——并非源于理智的推理,也不是出于本能,而是源于同情——來自同情的力量。溫良源于同情,卻又超越了同情,這是中國人心靈深處蘊藏的力量。我認為,溫良并非軟弱,而是消溶了粗魯與野蠻的力量。溫良 permeates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在實際生活的細節(jié)中,大家處處可見中國人“溫良”的身影。
與西方的利己主義不同,中國人更加強調(diào)甘愿犧牲和無私奉獻的精神。這類溫良的力量延續(xù)至今,成為我們在困難面前團結(jié)一致的動力。在河南的暴雨中,很多中國人紛紛站出來,團結(jié)一心,筑起一道道河堤,只求維護更多的人。有錢的掏錢,有力的出力,整個社會的力量聚集一處。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夠擊敗暴雨,它雖然沖擊了我們的身體與生命,卻難以動搖我們的精神。
雖然“舍小家,給大家”在外國媒體眼里可能顯得“愚鈍”,但這種“愚鈍”經(jīng)常使我們熱淚盈眶。剛剛結(jié)束的東京奧運會上,中國人的溫良精神正向全球傳送,中國也向世界展示了獨特的大國形象。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p>
中國人的溫良是獨特的、樸素的、動人的,更是無可替代的。在艱難時刻敢于突破自我,是中國人永恒的使命;支撐他們不斷前行的力量,正是中國人的溫良。
中國人的精神辜鴻銘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 《中國精神》讀后感11篇(中國精神讀后感四年級300字)
★ 《傳承中華文化 共筑精神家園》讀后感8篇(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的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