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本文是熱心會員“kb97”分享的大學外科系實習自我鑒定,歡迎參閱。

轉眼間,一個月的外科實習生涯早已畫上句號。雖然這段工作經歷有些艱辛和疲憊,但整體上讓我感到開心。天天都在查房、換藥、紀錄病情、跟隨手術及編寫出院小結的忙碌中渡過。在普外科,早上七點半就開始查房,然后進行換藥。跟手術是普外工作的最艱難部分,常常需要持續(xù)站起幾小時。在這期間,我學習了如何開檢驗單、編寫病歷、換藥、拆線和進行手術,所有這些都是從零開始的。而看似簡單的操作,實施起來則是如此艱難。雖然并非每輪手術我都能積極參與,但即便是跟臺收看,也讓我大開眼界,經歷過甲狀腺切除、膽囊切除、脾切除、闌尾切除、胃大部摘除、乳癌根治、腸癌根治和疝氣修復等手術。對腹腔鏡技術和介入手術的認知都讓我耳目一新。
我無法忘記第一次看到乳癌根治手術時的恐懼,那如此美麗的構造竟被醫(yī)生血淋淋地摘除,盡管這是一種治病的方式,但看著卻讓我覺得十分殘酷。同時,我也永遠記得看到急診割傷患者時的慌亂,一個32歲的男性被砍了六刀,手腕和腳裸均有多處創(chuàng)口,甚至大隱靜脈也被切斷不斷流血,背后后背有四刀,胸口更是插著一把刀,慶幸的是只傷到了直腸。望著他渾身是血的模樣被抬進換藥室,伴隨著其家人悲凄的哭聲,我愣在現場,手足無措。過了片刻,護士們快速解決著傷勢,而我則逃回醫(yī)生的椅子上,靜靜地抽泣,卻又不敢讓他人見到,擔心自己丟臉。也許是被深深震撼,也許是因為那幾天跟手術的疲倦,也可能是被傷者親屬悲傷的樣子所打動,諸多情緒交錯,最后讓我淚如雨下?;氐郊抑?,茶飯無心,心中充滿了迷茫,醫(yī)生不是就是要面對這樣痛苦的患者么?與英勇的護士相比,我卻感到自己束手無策。
在一個科室呆久了,大家真的像一家人一樣,老師的關心與教育,以及整個科室的合作,促使這繁忙的工作變得充實而開心。外科醫(yī)師性格大多坦率,平常隨和,倘若做錯事情,也絕不留情面地批評你。手術結束后,他們又會像無事發(fā)生一樣與你嬉鬧。手術時的壓力很大,尤其在術程不順時,因此我們唯有盡量不犯錯,否則只會挨罵。由于我不是正式見習生,老師對我相對包容,不常讓我去干具體的事情,也不讓我登臺拉鉤,也許是因為那次我暈臺的糟糕經歷給大家留下不好的印象,劉主任始終覺得我的身體素質欠佳。我的帶教老師徐朋人非常好且嚴謹,教會我許多知識,雖然每天跟在他身后,但他依然耐心示范和講解。杜江教師的手術技術非常扎實,干凈利索,確實讓人贊嘆,難怪他三十多歲便成為副主任醫(yī)師,令人佩服。
也許多年后在我有機會再返回醫(yī)院時,他已成為主任醫(yī)生或是醫(yī)院領導骨干。然而在這里也難免會出現一些素質不高的護士,令人感到不屑。她們對富人趨之若鶩,在男醫(yī)生眼前行為輕佻,讓我感到惡心。也許烽說得對,對于她們而言,能找到一個本科生做老公已是不錯的選擇,社會的現實就是這樣,無論別人怎樣看待,好看的表面總能帶來更好的所屬。阿姨提及他們的干女兒曾住過醫(yī)院的單身宿舍,這些小女生晚上玩到很晚睡不著,竟然會挑選注入來補充,聽到我不寒而栗,不過看她們有時的表現,倒也果然。我承認自己有時過于單純,但我仍然想要固執(zhí)地生活在這種單純中,那樣生活也未嘗不好。
自然,這段見習還有一段小插曲,來自佳木斯大學的應屆畢業(yè)生,原以為別人不錯,相貌也給人厚道的感覺,一開始是他教我如何寫病歷。時間一長,他不時發(fā)消息找我,甚至在各個科室實習期間,不曾終止返回大家科室閑聊。最初我并不在乎,前幾日他居然發(fā)信息說晚上有流星雨要一同收看……越說越離譜,最近幾天還不斷發(fā)送短信,看來他心中有些雜念了。呵,這真是件有趣的事,感覺像是被人撓了一下癢。至于他內心在想什么,也許是因為一開始工作太無聊而拿我開涮。我對他并無用意,哪怕有想法我也不會接納,畢竟我對將來的去向仍是不明,彼此都不應消耗時間。
這段外科實習經歷中的種種繁雜情緒,或許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能理解,辛酸苦辣無不讓人牢記。更重要的是,我學到了許多課本上難以獲得的知識,認識了一些值得交往朋友,也許這才是比書本更加珍貴的獲得。
大學外科系實習自我鑒定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