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收集的《但愿人長久》說課稿7篇(但愿人長久音樂課說課稿),歡迎參閱。

《但愿人長久》說課稿1
一、說教材
(一)教材背景:
《但愿人長久》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第一單元中的第2課。課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大文學家蘇軾的名篇《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過,反映了蘇軾對弟弟的無比思念之情,寄托了祝愿人們和和美美,相親相愛的美好情感。
(二)根據(jù)語文新課標的要求,我確立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能認識3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體會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離”的含義,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意思;能抓住句子的關鍵字詞“無情”“偏偏”;掌握默讀課文并做標記的閱讀技能;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能聯(lián)系上下文,運用生活經(jīng)驗,進行角色扮演,充分進行聯(lián)想,發(fā)揮想象力,增強對課文的理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體會蘇軾的情感發(fā)展變化過程,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三)根據(jù)教學目標我確立了以下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借助課文中的故事內(nèi)容,通過想象,讀懂詩詞的意思,了解蘇軾創(chuàng)作《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經(jīng)過,感受蘇軾思念親人的情感。
2.背誦第四、五、六自然段,幫助學生更好理解詞作的含義。
教學難點:
1.結合創(chuàng)作背景,體會詞作豐富深刻的意蘊,體會蘇軾對兄弟的思念之情。
2.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二、說教法
1、蘇軾的這首詞,語言精練,豐富。在課堂中,我和學生一起讀讀、背背,感受其豐富的`想象力,理解蘇軾把思念、埋怨、寬慰等復雜心理活動轉化為對美好生活祝愿的表達方式及情感;課后,讓學生搜集一些描寫月亮的詩詞,將課堂學習延伸至課堂之外,進一步理解詞作所蘊含的文化,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
2、教學時,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把朗讀訓練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抓住“思念”一詞,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他們采用聯(lián)系寫作背景理解重點詞句,有感情的朗讀來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同時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為未來的自主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說學法
故事將這首詞表達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因此,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朗讀,理解蘇軾當時的心理活動。
讓學生反復地朗讀文本,邊看、邊讀、邊想、邊問、邊說,把書本上的語言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引導學生感悟文本的同時,理解蘇軾“心緒不寧”、“埋怨”、“寬慰”的情感變化,領略詞作的意蘊,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首先,觀察書中插圖人物和那首古詩,然后提出問題:你知道這是誰嗎?隨著學生的回答,簡要介紹蘇軾和他的詞,并出示課文中的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久,千里共嬋娟?!苯又O下疑問:九百多年前,蘇軾是在什么情況下寫這首詞的呢?文中引用的這兩句又是什么意思呢?然后板書課題,引入新課的學習。
(二)認熟生字初讀課文
先讓學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接著出示生字并組詞,領讀,讓學生讀熟。然后,讓學生結合課前預習,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以培養(yǎng)他們的概括和表達能力,從整體上把握課文。
(三)直奔重點理解課文
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文包詩課文,總結出這一類課文的共同特點:通過文本內(nèi)容解釋所引用的詩句。
先學習1—3自然段,說說蘇軾為什么會心緒不寧?
第4自然段是教學重點。讓學生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習,并討論這一段提到哪些事物?月圓月缺是不是遂人所愿?并找出相關的句子。在學生找出“無情、偏偏”等詞后,讓他們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從而理解“埋怨”一詞。
讓學生做“眼睜睜”這個動作,知道“睜”字跟眼睛有關,所以用“目”字旁,表義,右邊表音,進行生字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是啊,生活中難免有不順心的事,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心態(tài)去面對呢?”以此過渡,順利地引導學生讀第5自然段,引導他們理解“寬慰”的。
為了讓學生理解蘇軾為什么最后又變得“寬慰”,我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生活:佳節(jié)時刻,家中親人因工作等原因與家人無法團聚,那種思念是不是就是這樣?此事古難全呀!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親人朋友之間應該如何互相鼓勵、善待彼此呢?請學生讀這一段的最后一句話,并說說自己是怎么理解的,在這個過程中也順利地理解了“嬋娟”的意思。
之后,師生合作把對名句的理解作一個梳理:老師讀一句名句,學生讀相關的課文句子,再讓學生在音樂的伴奏下反復吟誦所引用的兩個名句,以達到激發(fā)學生情感共鳴的目的,真正理解詞作所蘊含的。
最后,讓學生圍繞“在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中,你有什么收獲?”來整理自己的學習所得。
(四)總結課文
今年的中秋佳節(jié)即將到來,那時還會有許多人因為生活、工作等原因,不能與親人團聚,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五)拓展延伸
古往今來,月亮一直是美好、團圓的象征,也是人們相思的寄托。明月觸發(fā)了許多文人墨客的情懷,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月亮的詩詞嗎?
課件出示: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靜夜思》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古朗月行》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
五、說作業(yè)布置
1.熟讀全文,完成配套練習。
2.背誦課文4~6自然段。
3.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至少搜集三首其他關于月亮的詩詞。
六、板書設計
2、但愿人長久
心緒不寧:思念弟弟
埋怨:月圓人不圓
寬慰:真情留人間
七、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文包詩的課文,其用意就是讓學生更易理解并掌握詩(詞)的含義,只是現(xiàn)成的文字對詩(詞)句的描述,往往對學生來說,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因此,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先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知識水平和生活閱歷,小組合作,充分發(fā)揮思維和想象力,學習引用的詩詞,然后在與文本部分對比,在對比中借鑒、提高,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詩詞理解和鑒賞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綜合提升學生的語言水平。
《但愿人長久》說課稿2
一、說教材
《但愿人長久》是蘇教版第七冊第二課。課文采用文包詩的題材以文解詩、憑詩賞文,敘述了宋代偉大文學家蘇軾寫下《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的過程,描述了蘇軾與弟弟蘇轍之間真摯美好的兄弟情義。文章溫馨感人,情深意重,不僅細膩寫出蘇軾寫作此詞時的心態(tài)變化,更重要的是展現(xiàn)了詞人雖然自己不能與親人團聚但是依然祝愿人間美好團圓的博大胸襟,與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根據(jù)新課標對第二學段的要求,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了教學目標:
第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掌握文章中的十個生字其中睜是后鼻音重點圈出,認識三個生字其中“埋”是多音字。
2、能流利朗讀課文,并且有感情的背誦課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第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能夠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心緒不寧”、“形影不離”。
2、能夠聯(lián)系上下文把握詩句的意思,想象詩句所描繪出來的畫面。
第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1、理解蘇軾和弟弟蘇轍之間深厚的情義。
2、理解蘇軾由“心緒不寧——埋怨——寬慰”的復雜心理過程。
3、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深切含義。
其中知識與技能目標和過程與學法目標是重點,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是難點。
二、說教法
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根據(jù)新課標對第二學段的學生的要求: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我設計了情境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和講授法。
三、說學法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第二學段需要“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略詩文大意”,因此我將語文朗讀貫穿課堂始終,同時采用聯(lián)想想象法促進學生思維。為了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適當開展合作探究法的學習。
四、說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1、首先讓同學們自由朗讀一遍課文,對課文內(nèi)容有了大致的了解,接著我會讓他們說一說自己的中秋節(jié)是怎么樣度過的,激起學生的興趣,進而產(chǎn)生想要進一步了解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的'中秋節(jié)是怎樣度過的念頭。
?。?)細讀課文,深思熟慮
1、學生再一次朗讀課文找出描寫宋代的普通家庭怎樣度過中秋節(jié)的段落,對比引出蘇軾因為思念弟弟而心緒不寧并且讓學生自行想象蘇軾是怎樣形單影只、對月獨酌可以參考書中的插畫。
板書(心緒不寧)
在這里我從普通人家入手,由面到點,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更能有效利用聯(lián)想想象法使學生獲得深切的體會,了解蘇軾思念親人之苦。
2、接著由我用多媒體展示下列問題:1蘇軾心緒不寧的原因(蘇軾與弟弟從小形影不離課文第三節(jié),但是如今被派往密州做官,和弟弟各奔東西課文第一節(jié))
找出與月亮有關的句子(課文第四自然段)帶著這兩個問題讓同學們默讀課文小組探究討論。由問題一引出蘇軾心緒不寧是由于與弟弟從小形影不離課文第三節(jié),但是如今被派往密州做官,和弟弟各奔東西課文,由問題二引出月圓人不圓,所以蘇軾心生埋怨。
適當?shù)牟捎煤献魈骄康姆绞?,使學生的學習化被動為主動,活躍了課堂氣氛,觸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過渡:“同學們,到了這里我們知道當月亮圓圓掛在空中,可是蘇軾卻獨自一人被貶密州,月圓人不圓時,蘇軾的心情是埋怨的,但他一直埋怨下去了嗎?帶著這樣的疑問請同學們細細朗讀5、6自然段”
在朗讀中思考,運用誦讀的方法讓學生一點點了解蘇軾的復雜心理過程,更是由于這樣的過渡,引導學生得出蘇軾的心情轉變?yōu)椤皩捨俊?。化繁為?/p>
3、請同學朗讀第五自然段中蘇軾的心里話注意帶出寬慰之后的積極樂觀心理。
過渡:“蘇軾和弟弟蘇轍雖然分隔兩地,可他們的情意不變。兩個人在月下互相思念著對方,即使月圓人不圓,但是他們都共賞著同一輪明月,這就是蘇軾在詞句中寫到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請同學們齊聲朗讀詞句,(第六自然段)
學生朗讀之后提出下列的問題:
1、重點理解“悲”“歡”“離”“合”“隱”“現(xiàn)”“圓”“缺”的意思。用自己的話來概括概括。
2、蘇軾在課文之中是如何表現(xiàn)這兩句話的,自己在文章里圈畫出來。
過渡:世間有這么多的分分合合痛苦歡樂,月亮也有陰晴圓缺的時候,所以十全十美的生活自古以來就難以實現(xiàn),所以一味的埋怨,心緒不寧倒不如轉換一種心態(tài),在這里蘇軾是怎樣做的?請大聲朗讀詩句。引導學生得出祝愿世間的人都能和和美美共賞一輪明月——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五、說板書
形影不離各奔東西
↓
心緒不寧→埋怨→寬慰
六、拓展延伸
1、出示完整的《水調(diào)歌頭》,師范讀,學生朗誦。配樂誦讀
2、說一說你覺得蘇軾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在文中圈圈畫畫做做標記。
3、背誦課文4/5/6自然段
《但愿人長久》說課稿3
(1)知識目標:a、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內(nèi)的1個字只識不寫,認識1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b、學習“文包詩”寫法。c、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四、五、六自然段。
(2)能力目標:a、引導學生理解品味本課有關詞語及句子的.含義。 b、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內(nèi)容,把握作者情感。 c、體會蘇軾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原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3)情感目標體會作者對兄弟蘇轍的思念之情,并領略皓月當空的美景,感受祖國古典詩詞所創(chuàng) 設的意境,進行美的熏陶。
《但愿人長久》說課稿4
1.《語文課程標準》倡導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時,要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把朗讀訓練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教者要借用現(xiàn)代教學媒體和自身語言的感染力,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調(diào)動起每一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有感情的品讀中體會親情,領略意境?!兜溉碎L久》這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教材。為此,我們引導學生采用聯(lián)系寫作背景理解重點句段,首先讓學生圍繞課題質疑,篩選學生的疑問,突出情感變化,接著讓學生讀課文找出有關情感變化的詞語。例如:“思念”、“埋怨”、“寬慰”等。引導學生轉換角色,想蘇軾所想,悟蘇軾之情,并輔之以有感情的朗讀,可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
2. 學法指導: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學生從課文出發(fā),采用邊看、邊問、邊想、邊讀、邊寫??矗嚎凑n文,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問:指出問題。想:思考并回答教師精心設置的問題。讀:讀順、讀流暢,讀出感情。寫:通過本文的學習,教師鼓勵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學以致用寫片斷。
說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一、揭示課題、復習舊知。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出示詞語,指名讀詞語
浩月當空 心緒不寧 形影不離
手足情深 十全十美 悲歡離合
思念 埋怨 寬慰
二、細細品讀,體味領悟。
1、讓學生迅速讀課文,分別找出表現(xiàn)蘇軾情感變化的有關詞語。
2、學生匯報,教師板書:“思念”“(心緒不寧)”—“埋怨”—“寬慰”
3、細讀課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學生自讀課文,思考:蘇拭為什么思念弟弟?
(2 )學生討論。
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中秋節(jié)的夜晚“皓月當空,萬里無云”,這是親人團聚的時候,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二是目睹他人團聚的情景:“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地品嘗著瓜果,觀賞著明月?!碧K軾卻“獨在異鄉(xiāng)為異課”,飽受離別之苦。所謂“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這更勾起蘇軾對弟弟的思念,因而”心緒不寧”。三是與弟弟手足情深且分別已久。)著重理解“心緒不寧”、“手足情深”、“形影不離”的意思
(2)進一步自讀感悟,指名讀,讀出思念之情。(配樂朗讀,背景音樂<良宵>)
4。細讀課文第四自然段。
(1)學生自讀課文,思考:蘇拭為什么要埋怨月亮?
(2)學生自由發(fā)言:蘇拭移情于月也戲人,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
(3)自由練讀,感悟蘇軾埋怨之情源于思念之苦。引導學生讀好反問句。
(4)這段后面是省略號,他省略了什么?
[引導學生想象,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能力,有能加深其對課文的`理解。]
5。細讀課文第五六自然兩段
(1)。 想到這兒,他的心里似乎寬慰了許多,便底聲吟誦起來。學生齊讀: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2)想到這兒,他為什么寬慰了許多?這說明了什么?人有悲歡離合,就像月亮有陰晴圓缺,恰是世之常理,實難十全十美,他的寬慰,正是他與常人不同的可貴之處。
(3)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們的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
(4)指導學生反復誦讀,讓學生感悟蘇軾”寬慰”的心情和他豁達開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三、總結課文內(nèi)容
本課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拭的名詞《水調(diào)歌頭》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過。
四、指導背誦第4-6段
五、課外延伸。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們的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既然離別難免,那就不必傷悲,將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賞良宵美景。這兩句也成了千古名句。與“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表達相同情感的詩句還有:
秦觀的”兩情若是久長時, 有豈在朝朝暮暮”
王勃的”海內(nèi)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六、作業(yè)設計
1、背誦體會和自學《水調(diào)歌頭》全文。
2、搜集一些關于”思念親人,思念家鄉(xiāng)”為主題的詩詞,準備舉行一次朗誦會。
板書設計
2、但愿人長久
思念(心緒不寧)埋怨 寬慰
重親情 通情達理
說板書及作業(yè)
1、板書就按課文作者的思路來安排的,這樣安排一是便于總結寫作特點;二是便于學生按思路記憶背誦。
2、作業(yè)為背誦體會和自學《水調(diào)歌頭》全文,了解作者寫這首詞時的心情和時代背景。
《但愿人長久》說課稿5
教學重點:通過詞、文、圖的對照,討論交流和反復誦讀,感悟蘇軾“寬慰”的.心情和他豁達開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難點:了解蘇軾的情感變化過程是本課的一個教學難點。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小黑板
《但愿人長久》說課稿6
一、 說教材
1、教材說明
本課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大文豪蘇軾創(chuàng)作名詞《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過,屬于“文包詩”類文章。故事是詞意的具體展現(xiàn),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的內(nèi)容,領略詞的深遠意境,字里行間流露出蘇軾既思念親人,篤于情誼,又通情達理,以理譴情,熱愛生活,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抒發(fā)誠摯祝愿的情懷。反映了 他“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積極人生態(tài)度和廣闊胸襟。
2、教學目標
( 1 ) 知識目標
A 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內(nèi)的1個字只識不寫,認識1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 組成的詞語
B 學習“文包詩”寫法
C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四、五、六自然段
?。? ) 能力目標
A、 引導學生理解品味本課有關詞語及句子的含義
B、 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內(nèi)容,把握作者情感。
C、 體會蘇軾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原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 情感目標
體會作者對兄弟蘇轍的思念之情,并領略皓月當空的美景,感受祖國古典詩詞所創(chuàng) 設的意境,進行 美的熏陶。
?。壅f明]確定以上的三個目標是要體現(xiàn)“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tài)度”并重的教學理念。
3 、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詞、文、圖的對照,討論交流和反復誦讀,感悟蘇軾“寬慰”的心情和他豁達開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難點:了解蘇軾的情感變化過程是本課的一個教學難點。
4 、 學情分析:
從課文內(nèi)容來看,學生很難理解這篇課文所表達的情感,因為沒有豐富的個人經(jīng)歷,教師的理解也是很膚淺的.為應對這一情況,課前利用早讀課和輔導課時間提供了大量關于蘇軾的資料,讓學生了解他的生活,這樣就能使學生感悟課文有了一些基礎.教學中以品讀悟情為主,教師適當以語言渲染,努力讓學生走入課文的情境.
5 、 教具的使用:多媒體課件、小黑板
二、 說教法與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倡學生多讀書、少做題。因此,堅持以讀為本,引導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對閱讀材料進行適度的探究、想象、感悟,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一種好辦法?!兜溉碎L久》這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教材。為此,我們運用自主探究與朗讀感悟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采用聯(lián)系寫作背景理解重點句段,首先讓學生圍繞課題質疑,篩選學生的疑問,突出情感變化,接著讓學生讀課文找出有關情感變化的詞語。例如:“思念”、“埋怨”、“寬慰”等。引導學生轉換角色,想蘇軾所想,悟蘇軾之情,并輔之以有感情的朗讀,可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
?。?)學法指導: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學生從課文出發(fā),采用邊看、邊問、邊想、邊讀、邊寫。看:看課文,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問:指出問題。想:思考并回答教師精心設置的問題。讀:讀順、讀流暢,讀出感情。寫:通過本文的學習,教師鼓勵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學以致用寫片斷。
三、說板書及作業(yè)
(1) 板書就按課文作者的思路來安排的,這樣安排一是便于總結寫作特點;二是便于學生按思路記憶背誦
?。?) 作業(yè)為背誦體會和自學《水調(diào)歌頭》全文,了解作者寫這首詞時的心情和時代背景。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師生談話,引入課題:
1、同學們,一年一度的中秋節(jié)又要來到了,中秋節(jié)晚上的'月亮特別圓。古代文人都喜歡以月亮為題材寫出了許多優(yōu)秀的詩篇,你能說幾句嗎?(因為本文以月為主線,借月抒發(fā)情感,)
2、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一篇與月亮有關的文章。
望洞庭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 白銀盤里一青螺。
劉禹錫在《歷陽書事七十韻》序中稱:“長慶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轉歷陽(和州),浮岷江,觀洞庭,歷夏口,涉潯陽而東。”劉禹錫貶逐南荒,二十年間去來洞庭,據(jù)文獻可考的約有六次。其中只有轉任和州這一次,是在秋天。而本詩則是這次行腳的生動紀錄。
宋代文學家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不無感慨地說:“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笨梢姎v來描寫洞庭景色的詩文很多,要寫得別開生面,獨樹一幟是十分不易的。劉禹錫這首《望洞庭》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盡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輕輕著筆,通過豐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獨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現(xiàn)于紙上,表現(xiàn)出驚人的藝術功力。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徹空明的。與素月的清光交相輝映,儼如瓊田玉鑒,是一派空靈、縹緲、寧靜、和諧的境界。這就是“湖光秋月兩相和”一句所包蘊的詩意?!昂汀弊窒碌霉挘憩F(xiàn)出了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融和的畫境。而且,似乎還把一種水國之夜的節(jié)奏──演漾的月光與湖水吞吐的韻律,傳達給讀者了。接下來描繪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經(jīng)磨拭的銅鏡?!扮R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貼切地表現(xiàn)了千里洞庭風平浪靜的安寧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潭面無風鏡未磨”以生動形象的比喻補足了“湖光秋月兩相和”的詩意。因為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xié)調(diào)。否則,湖面狂風怒號,濁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無法輝映成趣,也就無有“兩相和”可言了。
詩人的視線又從廣闊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點。在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只雕鏤透剔的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三四兩句詩想象豐富,比喻恰當,色調(diào)淡雅,銀盤與青螺互相映襯,相得益彰。詩人筆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鞍足y盤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勝之處,不止表現(xiàn)在設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貴的是它所表現(xiàn)的壯闊不凡的氣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詩人眼里,千里洞庭不過是妝樓奩鏡、案上杯盤而已。舉重若輕,自然湊泊,毫無矜氣作色之態(tài),這是十分難得的。把人與自然的關系表現(xiàn)得這樣親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寫得這樣高曠清超,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學趣味的反映。沒有蕩思八極、納須彌于芥子的氣魄,沒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緇的襟抱,是難以措筆的。一首山水小詩,見出詩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采,這是很難得的。
《但愿人長久》說課稿7
本課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大文豪蘇軾創(chuàng)作名詞《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過,屬于“文包詩”類文章。故事是詞意的具體展現(xiàn),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的內(nèi)容,領略詞的`深遠意境,字里間流露出蘇軾既思念親人,篤于情誼,又通情達理,以理譴情,熱愛生活,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抒發(fā)誠摯祝愿的情懷。反映了他“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積極人生態(tài)度和廣闊胸襟。
全文共有6個自然段,可分為三段。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介紹了蘇軾創(chuàng)作的原因,即思念分別七年之久的弟弟蘇轍。第二段(第四至五自然段),具體描繪詞的意境。第三段(第六自然段):寫詩人低聲吟誦新作〈水調(diào)歌頭〉,交代詞作已成。
《但愿人長久》說課稿7篇(但愿人長久音樂課說課稿)相關文章:
★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12篇(歌曲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