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整理的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3篇 人教版七年級上生物教案,供大家參考。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
實驗目的
探究綠色植物的葉片在光下進行光合作用時,可以產生淀粉。
背景資料
葉綠體中的葉綠素,是葉片呈現綠色的主要原因。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沒有葉綠體,綠色植物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
教學目標
1.知道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2.運用實驗的方法檢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難點:運用實驗的方法檢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
實驗關鍵
讓學生嘗試設計實驗,并掌握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
實驗器材
盆栽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燒杯、小燒杯、酒精燈、培養(yǎng)皿、石棉、鑷子、火柴、三腳架、黑紙片、曲別針。
教學過程
1.導入
師: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動物也是如此。那么人和動物的最根本的食物從何而來?難道綠色植物就不需要食物嗎?非也。綠色植物每天也需要一定的營養(yǎng),它不僅能自己供給自己食物,而且同時還給地球上其他幾乎所有生物制造了食物,養(yǎng)活著我們。可以這樣說:沒有綠色植物,就沒有地球上其他的生物,包括我們自己在內??梢?,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那么,究竟綠色植物是怎樣制造有機物的?制造的有機物是什么?我們能不能用實驗來探究一下?
2.實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
師:昨天讓大家按P119實驗步驟1、2操作的盆栽天竺葵,做了沒有?
生:做了。
師:好,今天大家按小組繼續(xù)將昨天的實驗按實驗步驟3、4、5進行操作,小組各成員間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時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實驗。
學生甲摘下葉片,去掉遮光的紙片,并把葉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
學生乙將酒精倒入小燒杯中。
學生丙準備酒精燈,并點燃酒精燈。
學生丁準備清水,并漂洗葉片。
學生戊滴加碘液。
師:通過實驗及觀察到的現象,下邊大家來共同討論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及細節(jié)。教師同時用投影打出小組討論提綱:
1.為什么把盆栽的天竺葵在實驗之前要在黑暗處放一晝夜?
2.為什么要用黑紙片把葉片的一部分遮蓋起來?
3.為什么把葉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熱?其目的是什么?
4.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用來什么成分?其結果說明什么?
生:小組討論,并選出代表回答問題。
小組1回答問題1:實驗前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暗處是為了讓天竺葵在黑暗中把葉片中的淀粉全部轉運和消耗,這樣實驗中用碘液檢驗的淀粉只可能是葉片在實驗過程中制造的,而不可能是葉片在實驗前貯存的。
小組2回答問題2:用黑紙片把葉片的一部分遮蓋起來是為了與其他葉片作對照??纯凑展獾牟课缓筒徽展獾牟课皇遣皇嵌寄苤圃斓矸邸?/p>
小組3回答問題3:把葉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熱,是因為酒精的沸點比水低,如果直接放在火上加熱,不僅酒精蒸發(fā)得太快,造成浪費,而且溶解葉綠素的效果也不太好,尤其易引燃酒精發(fā)生危險。這一步驟的目的是使葉片中的色素溶解于酒精中,起到脫色的作用,便于淀粉的顏色觀察。
小組4回答問題4:向葉片中加碘液是因為碘液遇淀粉可變成藍色,故可用碘液來葉片中是否能生成有機物淀粉。通過實驗可知:葉片的見光部分遇到碘液變成了藍色,而遮光部分未變藍色,說明葉片見光部分產生了有機物淀粉。
?。ǜ餍〗M可相互補充、完善)
3.課堂
師:通過實驗我們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生:結論1:葉片的見光部分產生了有機物——淀粉。
結論2:光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作業(yè)布置
完成實驗手冊。
板書設計
探究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
結論1:葉片的見光部分產生了有機物——淀粉。
結論2:光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教后反思
1.先講大的步驟,再分述小的原理效果較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2
教材分析
本節(jié)以活動——尋找教室里的紙蝴蝶為起點,引入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的知識,趣味性強,學生容易接受。教師要補充典型的例子,讓學生充分感受“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堅持“合理規(guī)劃,確??沙掷m(xù)發(fā)展”的原則,防止不合理的行為破壞環(huán)境而導致生物滅絕。
指導
依據《生物課程標準》的理念,主要從以下進行教學設計:
1.模擬實驗的能力的培養(yǎng)。
2.合作學習的意識。
3.感受“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描述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認識生物的形態(tài)特征、生活方式是與環(huán)境相適應的。
2.能力目標
通過實際觀察,收集、分析圖文資料,培養(yǎng)學生分析說明問題的能路,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模擬實驗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感受“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堅持“合理規(guī)劃,確??沙掷m(xù)發(fā)展”的原則,防止不合理的行為破壞環(huán)境而導致生物滅絕。
重點難點
重點:描述生物對的環(huán)境的適應。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是普遍的。
難點:模擬實驗的能力,認同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生活方式與環(huán)境相適應的觀點。
本節(jié)關鍵
對學生模擬實驗、觀察能力的引導和培養(yǎng)。
教學方法
圖片分析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
有關生物適應環(huán)境的圖片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師:在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那么你能根據自己的理解,舉一個生活中我們熟悉的生物,說說它的生存都受哪些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嗎?
生:學生會說己家中養(yǎng)的花,要受到陽光、空氣、水、土壤以及其他生物的影響等例子。
師:回答得很好!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我們已經知道了,生物離不開它生存的環(huán)境,那么當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生物又是如何面對的呢?生物會產生什么樣的反應呢
生:適應環(huán)境,在適應環(huán)境的過程又在影響著環(huán)境。
師:同學們說的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四節(jié)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
2.學案之一:尋找教室里的紙蝴蝶
師:我們先來玩一個游戲——尋找教室里的紙蝴蝶。
師:你從這個游戲中得到什么結論?
生:顏色、形態(tài)與周圍環(huán)境差異大的蝴蝶容易被發(fā)現,而與周圍環(huán)境相似的蝴蝶不容易被發(fā)現,這樣的蝴蝶才能更好地生存與繁衍。
3.學案之二:觀察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
師:請同學們看課本幕,1.沙漠中的駱駝;2.沙漠中的駱駝刺;3.寒冷域中的海豹;4.旗形樹的樹冠——四個圖片資料,請你分析每一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和生活方式特點。
生:對圖片1的討論如下:沙漠炎熱缺水,駱駝和別的動物不一樣,它有高高的駝峰儲藏大量的脂肪,當它又渴又餓的時候,脂肪會慢慢分解,變成它需要的營養(yǎng)和水;駱駝平時不出汗,只有體溫達到46℃才會出汗;駱駝平時一次能喝下100多升的水,而每天排出的尿不到一升,來保持體內的水分,即使在沙漠上行走一個月也不會感覺渴,這些特點是動物對干旱的適應。
生:對圖片2的討論如下:沙漠地區(qū)降雨量少,能生長植物是因為它生活的區(qū)域有地下水源,駱駝刺的根長得非常長,而且比地上部分長很多,因而駱駝刺在荒漠中也能得到水,這是植物對于旱的適應。
生:對圖片3的討論如下:海豹是哺乳動物,在寒冷的海域生活,要保持體溫,就得有件厚衣服,海豹的皮下脂肪非常發(fā)達,可以達到60mm,這是動物對寒冷的適應。
生:對圖片4的討論如下:樹的枝條偏向一側,是長期受一側風向的作用,使得樹冠的形態(tài)改變,看起來像一面旗幟,故得名旗形樹,這是樹對風的適應。師:同學們分析得很對,由于生物受到各種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生物在多變的環(huán)境條件中表現出多種多樣的適應性。這種適應是生物通過漫長的年代,不斷和環(huán)境磨合,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了下來,就形成它現在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方式。同學們還能找到生物適應環(huán)境的其他例子嗎?
生:動物的警戒色。
生:壁虎的“苦肉計”。
生:長頸鹿的頸,刺謂的刺,雪蓮花的葉,沙漠植物仙人掌……
4.課堂
師:(在學生為生物各種各樣惟妙惟肖的適應現象驚嘆不止時)告訴學生生物的生存斗爭是非常殘酷的,或風吹雨打、天寒地凍,或被抓捕,或饑腸惋輔,只有適應環(huán)境的,才能生存下來。所以說,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適應的形成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其實生物在適應環(huán)境的過程中也在影響著環(huán)境。
師:生物的生活受環(huán)境的影響,生物又能適應環(huán)境并能影響、改變環(huán)境,它們是一個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的整體。由此,我們應該認識到,人類也生活在生物圈中,對環(huán)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么的重要啊!
作業(yè)布置
課本14頁的親自做。
板書設計
第四節(jié)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
尋找教室里的紙蝴蝶:
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觀察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
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
教后反思
1.要加強板書能力的鍛煉。
2.每一節(jié)的“生物學觀點”要用板書突出出來。板書要突出、整潔、醒目。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3
教學目標:
1、描述種子的結構。
2、描述植物種子萌發(fā)的過程。
教學重點:
1、描述種子的結構。
2、探究種子萌發(fā)需要的外界條件。
教學難點:
1、探究種子萌發(fā)需要的外界條件的活動。
2、描述種子萌發(fā)的過程。
教學過程(1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師:播放課件:種子的萌發(fā)和幼苗生長。
同學們,根據你們現有的知識,你們知道絕大多數綠色開花植物用哪一種器官進行繁殖?
?。ǚN子)
師:對。利用種子繁殖后代首先種子需要萌發(fā),本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探討《植物種子的萌發(fā)》。
CAI展示課題第一節(jié)植物種子的萌發(fā)同時板書第一節(jié)植物種子的萌發(fā)
師:老師在課前為同學們收集了一些植物的種子(黃豆、綠豆、花生、蕓豆、蓮子、玉米、松。)。下面請同學們看看你認識它們嗎?
利用實物投影展示或者CAI展示圖片。
學生觀察,并且說出展示植物種子的名稱。
師:對,很好??戳诉@么多植物的種子,同學們有什么想法嗎?
生:不同植物的種子,大小不一樣、形狀不一樣、顏色不一樣等等。
師:那么你們又有什么問題想問嗎?
生: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結構是否一樣呢?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結種子呢?……
師:同學們提的問題都非常好,但因時間關系,我們就先來探究其中的一些問題,其余的問題,大家可以課后繼續(xù)探究。剛才有同學問:不同植物的種子,結構是否一樣?同學們先別忙著回答我,我希望你們通過實驗探究后再回答。
二、種子的結構
師:老師這里準備了一些浸泡過24小時的種子,請同學們四人一組解剖觀察,并且結合以下問題以及課本插圖5-1,將你們解剖好的植物種子粘帖在發(fā)給你們小組的紙上!并且將種子各部分名稱標上去。然后請幾組同學上講臺在實物投影儀上講述種子的結構。
學生準備觀察
師:觀察植物種子,我們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
師:觀察方法:由表及里,先觀察外部形態(tài),再觀察內部結構。
師:解剖觀察植物種子時請你注意以下問題?
1、你觀察的植物種子凹陷處的名稱及種子的內部結構名稱?
2、胚根、胚芽、胚軸、子葉合稱作什么?
3、你觀察的植物種子子葉有什么特點?為什么?
4、對于種子本身而言,這些營養(yǎng)物質有什么作用呢?
學生解剖觀察(5min)
請學生上講臺講述(選擇幾種不同類型的種子)
師:跟大家講得一樣,大豆以及其他豆類種子結構就是
CAI展示大豆種子的結構。
師:我們認識了幾種豆類種子的結構,那有沒有和豆類種子結構不一樣的植物種呢?
學生思考
請同學們觀察玉米種子的結構,看看它與大豆種子結構有無不同?
CAI展示玉米種子結構圖
學生觀察講述
CAI展示大豆種子與玉米種子的異同。
師:1、假如我把剛才的植物種子都煮熟了再種下去,會不會萌發(fā)呢?
2、把大米粒種下去會不會萌發(fā)?為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
CAI展示:種子萌發(fā)的必要條件是: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
二、種子萌發(fā)需要的外界條件
師:大多數種子成熟后,只要遇到適宜的外界條件就會萌發(fā)。那么種子萌發(fā)需要哪些外界條件呢?你能否根據你的生活經驗來猜測呢?
板書二、種子萌發(fā)需要的外界條件
學生猜測
對于光和土壤兩個條件,學生如果說出來,沒有人反駁,可以用種子萌發(fā)是埋在土壤里,以及農村浸稻種來啟發(fā)學生這兩個不是必要的環(huán)境因素。
CAI展示種子萌發(fā)需要的條件。
師:假如讓你來設計實驗驗證這些環(huán)境條件是否是種子萌發(fā)需要的條件。你該如何設計。
請同學們以四人為一組參照大屏幕上的來設計一個探究實驗,并且指定一人寫在發(fā)給你的紙上。再上講臺講述你們的方法。
學生設計(5min),教師巡回指導。
請同學們上講臺講述。
師:剛才同學們講述了種子萌發(fā)需要一種條件的實驗方法,那其他條件或者多個條件綜合起來是不是相類似的?我們可以在以后繼續(xù)探討。
種子萌發(fā)的條件我們已經了解,那種子是如何萌發(fā)的?你們了解嗎?
CAI播放視頻《種子萌發(fā)的過程》
學生觀看
CAI展示問題
1、種子的哪一部分結構先發(fā)育?
2、胚在萌發(fā)過程中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學生根據觀看內容,回答。
師: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感受最深、體會最深的是什么?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3篇 人教版七年級上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 八年級上冊語文《“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教案設計10篇 跳水姑娘奪魁記課文導入
★ 滬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跳水》教案范文11篇 小學課文跳水教案
★ 八年級上冊語文《湖心亭看雪》教案11篇 初三上冊語文第12課湖心亭看雪
★ [語文教案]三年級語文上冊《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設計9篇 三年級語文18課富饒的西沙群島教案
★ 四年級上冊語文《觀潮》教案設計14篇 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上冊《觀潮》教學設計
★ 北師大版小學五年級上冊數學《分數與除法》教案3篇 五年級下分數除法應用題解題技巧
★ 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搭積木》教案4篇(北師大版一年級搭積木教學設計)
★ 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搭積木》教案3篇(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搭積木教學設計)
★ 最新二年級上冊數學第二單元復習教案3篇(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二單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