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收集的《病隙碎筆》讀后感3篇 史鐵生病隙碎筆讀后感,以供借鑒。
《病隙碎筆》讀后感1
最近讀完了史鐵生先生的散文集《病隙碎筆》,在我看來,與其說是散文,倒不如說是史鐵生先生的隨筆集,這并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集子,而是充滿了對人生的詰問與思考,同時解答著聲明的難題,正如這本書的名字,《病隙碎筆》,簡單明了且直白,這本書中所寫也就是史鐵生先生在長期生病的空隙中的所思所感。之所以喜歡《病隙碎筆》,是因為史鐵生面對跌宕起伏的不公命運時的理智與堅定內(nèi)心,讀完這本書,不禁要感慨史鐵生先生對生活的坦然豁達,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以及對人生各般事件的大徹大悟的通透感受。
對于史鐵生先生,是誰也不陌生的。從《我與地壇》,到《務(wù)虛筆記》再到現(xiàn)在的《病隙碎筆》。有人評價史鐵生是“一位一生都在死亡邊緣行走的作家”,不得不感嘆,單是疾病帶給史鐵生先生身體上的折磨,便是常人難以忍受的,雙腿癱瘓后,又是腎病又是尿毒癥,而最后也因腦溢血不幸去世,更不用提在心靈,精神方面帶來的打擊。就像在《病隙碎筆》一書中所說的,“四十八年大約有一半的時間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來,成群結(jié)隊,好像都相中我這身體是一處樂園。”
史鐵生先生在《病隙碎筆》中這樣調(diào)侃自己,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寫一點東西。這本書名字為《病隙碎筆》,但其中內(nèi)容與“病”又無太大的關(guān)系,書中所有的文字,更像是一個鮮活健康的靈魂對生命的困惑與苦難的.探索,似于一個思考者對于哲學(xué)的最基本問題的探索與辨析,史鐵生先生一直在尋找答案,窮極一生的思索,他雖然殘疾無法行走,卻從未停下過探索的步伐。
印象深刻的是史鐵生先生在《病隙碎筆》中引用的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一句“我輕輕地走,正如我輕輕地來”。記得在過去讀時,從未想過將其與生死相聯(lián)系,只是認為是普普通通的一場往來,但在史鐵生先生看來,這便是對生命最好的詮釋,以這一句話作為墓志銘,對于史鐵生先生來說是最合適不過的,輕輕地走正如輕輕地來,掃盡塵囂,不帶走一片云彩。一段渺小的生命,為世界作出改變,哪怕是微小的改變,不失為一種成就,不枉來人間走一趟。
不得不說史鐵生先生是樂觀的。他在書中寫道“生病的經(jīng)驗是一步步得到滿足”,在病痛的折磨中,史鐵生先生并沒有自怨自艾,度日如年,甚至于從此一蹶不振,反而,他不甘于淪為泛泛人海中的渺小一顆,將這些疾病帶來的折磨痛苦轉(zhuǎn)化為思考的動力,在生病的空隙中思索人生的真正奧義。人之生老病死,史鐵生早已看淡,雖然失去雙腿只能依附輪椅的他曾經(jīng)在年少時也有過失意,惱恨上天安排的不公,以至于每天把自己藏進地壇,望著地壇的花花草草與建筑物,往來的行人,去深思,去感悟,去真正理解人生的意義……幸運的是,史鐵生終于有了自己對于人生的理解,在《病隙碎筆》中,他也明了了上天的安排,正如史鐵生先生在開篇所講,“所謂命運,就是說,這一出‘人間喜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一個,不可以隨意調(diào)換。”深諳自己是那個不幸者,領(lǐng)悟透徹之后,也懂得了“一起只好看命運的安排”。
《病隙碎筆》讀后感2
灰蒙蒙的天空下,死氣沉沉的四周長滿了一簇簇帶著尖刺的荊棘,一抹扎眼的鮮紅色在荊棘叢上晃蕩著,那是一只氣球。盡管四周危機重重,但它依然執(zhí)著地朝太陽的方向掙扎。這是我看完《病隙碎筆》這本書后腦中浮現(xiàn)出的史鐵生的一生。
史鐵生的一生,病痛接連不斷,此病未去彼病又來,讓人感覺他的未來像是一條陰暗而又長滿荊棘的長道,毫無希望可言。但他憑借著自己笑對人生,樂觀向上,苦中作樂的生活態(tài)度像一只帶著希望和夢想的紅氣球艱難地朝太陽的方向飛去。他不屈服于命運,與病魔斗爭,成為自己的主宰者,用自己的雙手書寫自己的未來。
初讀《病隙碎筆》,我將史鐵生的一生比作是一部悲劇。他的兩條腿癱瘓了,雙腎因衰竭而停止了工作,又患上了尿毒癥,似乎人生的不幸都找上了他。醫(yī)院成了他的家,輪椅成了他的腿,疼痛成了家常便飯。我一邊閱讀一邊嘆息,感嘆他的人生怎么這樣苦??!細細品讀后我才發(fā)現(xiàn)史鐵生雖然是一位躺在病床上的弱者,但他卻是精神世界中的強者?;蛟S是因為上帝在為一個人關(guān)上一扇門的同時會為他開啟一扇窗的原因吧!讓這個擁有悲劇人生的人懷有一顆喜劇人的心。他從接踵而來的病痛中懂得了生命的珍貴,滿足的幸福。他用一支筆書寫著他的人生感悟,用理性的`文字表達他對疾病的抗掙,用幽默的語調(diào)述說他對生活的熱愛。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史鐵生用他頑強 的生命力和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重寫了他的人生,我仿佛聽見了他對病魔的吶喊:“來吧,我什么也不怕!”看見他微笑著迎接明天。看完史鐵生的故事,回頭看看我已走過的時光,讓我不自覺地低下了頭。我擁有他望塵莫及的健康的身體,擁有比他多得多的時間,擁有他羨慕的青春活力,但是我卻讓這些東西沒有用武之地,讓它們在時間的長河里沉眠。我不懂得滿足,常常有了這樣就想要那樣,對自己擁有的東西常常視而不見,總認為別人擁有的才是最好的。我常常會感到不公平,認為自己是被這個世界拋棄的,殊不知是我自己拋棄了自己。史鐵生的一生如同氣球一樣脆弱、渺小,更何況在他前進的道路上布滿了可怕的荊棘,但是他沒有怨天尤人,他用一顆感恩的心去看這個世界,去尋找歡樂和美麗。
這顆紅氣球讓我從過去渾渾噩噩的生活中驚醒,讓我明白珍惜擁有的一切,懂得滿足,即使面前是長滿荊棘的長道,也要努力活出使自己渺小而又脆弱的生命讓世界因為自己的存在而有一點點不一樣的精彩。
暖洋洋的陽光下,生機勃勃的四周長滿了一簇簇盛開著的玫瑰花。湛藍的天空中,一顆鮮紅色的氣球在晃蕩中飄著,它將去往繁華鬧市,去往山川湖泊,還是去往田園鄉(xiāng)村……誰知道呢?這是我寫完這篇文章后腦中浮現(xiàn)出的史鐵生的一生。
《病隙碎筆》讀后感3
隨著信息時代、網(wǎng)絡(luò)時代、高科技時代的到來,我們的生活節(jié)奏在不斷的被加快。在這快節(jié)奏的生活里我們還能不能找回純真的自我?還能不能沉下心來仔細思索生命的真諦?最近我讀的一本書—《病隙碎筆》給了我答案。
讀這本書并非偶然,而是出于對其作者—史鐵生的敬慕。一個一生與病魔相伴且始終抱有“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在寫作”并用一篇《我與地壇》感動數(shù)億中國人的人,其作品我相信也是像其人一樣有著品味不盡的內(nèi)涵,于是我與《病隙碎筆》相識。
《病隙碎筆》是史鐵生在生病治療時期的點滴感悟,語言平易近人,苦苦思索著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一如既往地思考著生與死、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shù)等重大問題。
當(dāng)我們在抱怨事命運時,史鐵生開篇第一句便給了我們最深刻而徹底的對命運的闡述?!八^命運,就是說,這一出‘人間戲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隨意調(diào)換?!蔽覀兂B犝f,“人生如戲”,史鐵生把生活比作戲劇,詮釋得十分準確。生活,原本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運來組合的。每個人的命運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異,才顯示出生活的五彩繽紛。所以史鐵生承認生活存在差異,接受上帝安排的命運,不埋怨上帝對自己的不公。從那些洋溢著陽光的文字里,我們可以看到,對于病痛、殘疾,他并沒有自卑與怨恨,而是以他豁達樂觀的心態(tài)理智的去面對。一個每隔三天就要做一次透析,躺在透析的床上,看鮮紅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的走——從他的'身體里出來,再回到他的身體里去的人,他如此堅強的活下來,并將他的感悟展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我們還有什么理由抱怨命運呢?
當(dāng)我們在貪生畏死之時,史鐵生卻在設(shè)想他的墓志銘,他說用徐志摩先生《再別康橋》里的一句再合適不過:我輕輕地走,正如我輕輕地來,掃盡塵囂,并說,“既然這樣,又何必弄一塊石頭來作證?還是什么都不要吧,墓地、花圈、挽聯(lián)以及各種方式的追悼,什么都不要才好。讓寂靜,甚至讓遺忘?!?/p>
曾經(jīng)看著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抱有的只是一種同情和心酸,但在看了這本書后,對于他們,又多了一份敬佩。他們有著比我們普通人多出幾百倍甚至是幾千倍的勇氣,這種勇氣,深深地喚起了我們對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guān)懷。
看一部電視劇可以讓麻木的心靈暫時激蕩一下,而讀這一本好書帶給我的我想怕是對心靈一生的觸動?!恫∠端楣P》讓我對生活、對人生產(chǎn)生新的思考!
命運冷酷的催殘他的雙腿,可是他身后有默默為他付出的母親,幾度他想不開,母親便傷心。當(dāng)他在那個地壇進行靈魂的洗滌時,母親便在背后默默含淚。當(dāng)回到老家,看見橡樹時便想起那個操勞的母親。母親如繁星在史鐵生黑暗的命運大幕下默默眨著眼睛,如春水般滋潤干涸的心田。那是人間純真的愛。
《病隙碎筆》讀后感3篇 史鐵生病隙碎筆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 關(guān)于《病隙碎筆》讀后感心得體會3篇 病隙碎筆讀后感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