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整理的讀《文化苦旅》讀后感范文3篇(文化苦旅讀后感高中作文),供大家參閱。
讀《文化苦旅》讀后感范文1
初見她,是在一位好友手中,對她的名字好奇不已:所謂“文化之旅”,為何會“苦”?抱著這樣的好奇心,翻開扉頁。這一翻,宛若跌入湖中,再也無法自拔。如今重讀,更有一番新意緩緩涌上心頭,久久不能平復(fù)。
殘陽如血,漆白色葫蘆狀的道士塔在夕陽的照耀下投映出暗淡的深色;駝鈴搖曳,流麗絢爛的莫高窟壁畫于風沙的嗚咽中天衣飛揚,滿壁風動;柳芽初發(fā),白發(fā)蒼蒼的蘇州在一片吳儂軟語中煥發(fā)新生的活力;暴雨如注,書藏古今的天一閣于風雨的洗禮下更現(xiàn)清秀素雅;宣紙墨硯,我以我筆祭軒轅。
北國風光
殘陽如血,漆白色葫蘆狀的道士塔在夕陽的照耀下投映出暗淡的深色。
余秋雨先生以理性的思考和詩性的語言寫著了這篇《道士塔》,以對民族文化深沉的熱愛傾訴一腔熱血,喚醒人們對文化掠奪的思考。
我不禁想起那烽火連天的中國近代史,暫不談割地賠款,也不嘆民不聊生,只一把火,燒盡了整個圓明園。呵,八國聯(lián)軍燒得只是圓明園嗎?不,他們燒得是明清兩代的文化瑰寶,是千百年的文化積淀,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自尊。每每在照片上,在書本上,在電視上看到圓明園的斷壁殘垣,好想走上前去擁抱她,擁抱這流淚的圓明園,擁抱這泣血的中華文明。忽想起現(xiàn)代曾有人提議重建圓明園,也許此人本是好意,我卻不以為意??v你有能工巧匠恢復(fù)百年前的亭臺樓閣,縱你有琳瑯滿目的奇珍異寶裝點,縱你有文人騷客為此題詞作賦,但,回不去了,文化的紅線一旦斷裂便很難再系上。倒不如留下這滿目瘡痍,叫后世千千萬萬的子孫以此為戒——你若不發(fā)憤圖強,就連老祖宗留下的燦爛文化也無法保護。也難怪余秋雨先生發(fā)出這樣的質(zhì)疑:“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jīng)文!”
但我相信,漫漫黃沙無法吹散文化的坐標,滾滾車輪無法載運文化的厚重,卷卷經(jīng)文也無法翻卷文化的。中華文化定如黃河長江般奔涌向前,生生不息。
駝鈴搖曳,流麗絢爛的莫高窟壁畫于風沙的嗚咽中天衣飛揚,滿壁風動。
文章《莫高窟》應(yīng)當算是前文《道士塔》的續(xù),然,兩者的切入角度卻是全然不同的。前者痛惜文化的缺失,后者則感慨文化的交融。是的,真的很奇妙,世界上幾大文明——希臘文明,印度文明和中華文明竟在這里不期而遇,水乳x融。鱗次櫛比的泥質(zhì)彩塑鐫刻出希臘文明雛形,衣袂飄飄的敦煌飛天舞動起印度文明的風姿,反彈琵琶的唐仕女演奏出中華文明的昌盛。看吶,這享譽中外的莫高窟不正是文化交融最好的佐證嗎?
江南小調(diào)
柳芽初發(fā),白發(fā)蒼蒼的蘇州在一片吳儂軟語中煥發(fā)新生的活力。
余秋雨先生在《白發(fā)蘇州》一文中毫不掩飾他對蘇州這座古城非比尋常的喜愛,稱贊她給人“真正的休憩”和“感官上的寧靜和慰藉”,將你心頭的煩憂熨帖得平平展展。
我想,余秋雨先生之所以如此喜愛蘇州,不在于她多如繁星的名勝古跡,也不在于她小橋流水的景致,更多的是蘇州特有的人文情懷。蘇州,既不艷羨帝都的金陵王氣,也不懼怕吳越之戰(zhàn)所帶來的災(zāi)難,她更關(guān)注是西施作為一個女人的辛酸和唐伯虎作為一個文人的無奈。就連明代時期蘇州人反抗朝政__的激烈斗爭,也如亮眼的星一閃而過,當朝野上下向京都千恩萬謝時,當世人對古城刮目相看時,蘇州只是笑笑,繼續(xù)過小橋流水人家的日子,園林依舊纖巧,河流依舊明澈。這座城的寬容與從容,是多么的.可遇而不可求。
國人將蘇州稱為“東方威尼斯”,這樣的稱呼大可不必,相較于船只終日穿梭不息的威尼斯,蘇州更多了一份平和、一份寧靜和一份從容。
人間,只有一個蘇州。
讀《文化苦旅》讀后感范文2
初識《文化苦旅》,還是在七年級背誦表上字里行間的詩意中品會到這本書的魅力,自此,一直未停下追尋的腳步。
終于,有幸讀完它。追尋余秋雨筆下的足跡,仿佛游覽完全中國的'山水人文。不過,我漸漸發(fā)覺,我讀的僅僅是引人入勝的山水人文嗎?不,我讀的是余秋雨。他筆下的自己,他對民族歷史的解讀與回味,他筆下的種.種情思和要傳達出來的見聞,無不吸引著我,使我夢魂牽縈,回味無窮。
他的筆墨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吸引力,使我對中華文化條條框框的固有思想一次又一次被打破。莫高窟“不是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蒼涼的沙漠不僅僅是望不到邊際,天地共色的不毛之地,而是“深得天地之韻律的歷史余韻”;廬山不僅僅是高峻的山峰,更是“鴻儒云集,智能飽和的圣地”;蘇州園林不但有小橋流水,還有“清晨的殘夢,歷史的浩嘆”……
對這些只言片語有了深深的共鳴感和認同感,自然就喜歡上了余秋雨先生筆下的文字。正如我喜歡歷史,中國的那股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熏陶著我們,我們?yōu)楹尾患右运伎己吞綄?在我看來,這本書里的散文與厚重的歷史文化交織在一起,加上磅礴而行云流水的文風,在立意上提高了層次的同時,也牽動了讀者的心靈。
不過縱觀全文,我內(nèi)心深處的一個問題始終得不到解答——這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他到底苦在何處?是這條探尋文化的漫漫長路孤獨又艱辛,還是對如過往云煙般歷史的消散的感慨?或許余秋雨也有他的難言之隱,亦或是我年紀尚輕,不能完全讀懂這本書。不過我堅信,時間能改變一切,相信自己往后定會尋找到心底的那份答案。
感謝余秋雨先生,文化道路上的旅行仍然漫長,我時刻追隨您的腳步。
讀《文化苦旅》讀后感范文3
讀完《文化苦旅》,也就游歷了大半個中國。剛開始讀時,對“文化苦旅”的“苦”字百思不得其解。在我的認知中,旅途是快樂的,美好的,望著祖國的大好河山,心也跟著融進去了。每一次旅行都是心靈一次美好的體驗。這“苦”也許是旅行的勞苦吧。
讀完以后,我覺得自己的認識太膚淺了,太幼稚了。其實,苦于身無所謂,苦于心才真是苦。作者曾經(jīng)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毕瓤嗪筇?,當你走過一座城市古跡,了解一段段歷史,在苦澀的回憶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找到了人生的真諦,歷史的感悟,文化的理解。提升了我們的道德境界,離我們的夢想越來越近。
這段旅程是苦的,那段歷史更是苦的。歷史上曾演繹過一幕幕壯士英雄,視死如歸的話劇。那一個個歷史英雄有著我們中華子孫高尚的品格和如梅花那樣的骨氣,但多數(shù)人還是逃脫不掉悲劇性的結(jié)尾?!傲懵涑赡嗄胱鲏m,只有香如故”。雖然關(guān)于他們的回憶是苦澀的,但我們從他們身上學(xué)到的卻很多。
回味人生,總有苦澀的時候。那段恥辱的歷史是苦澀,但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站起來,重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當我們走到最后時會發(fā)現(xiàn),人生總是苦澀的,但苦后的甜,是我們最終的勝利,只有你經(jīng)歷了苦,回憶時,才會無悔!
讀《文化苦旅》讀后感范文3篇(文化苦旅讀后感高中作文)相關(guān)文章:
★ 讀《文化苦旅》讀后感最新范文3篇(文化苦旅讀后感怎么寫)
★ 文化苦旅中學(xué)讀后感3篇 文化苦旅中學(xué)讀后感怎么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