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整理的《新五代史孫德昭傳》閱讀答案解析及譯文8篇(新五代史全文及譯文在線閱讀),歡迎參閱。
《新五代史孫德昭傳》閱讀答案解析及譯文1
《新五代史》的閱讀題答案及譯文
嗚呼!五代之亂極矣,傳所謂“天地閉,賢人隱”之時歟!當(dāng)此之時,臣弒其君,子弒其父,而縉紳之士,安其祿而立其朝,充然無復(fù)廉恥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謂自古忠臣義士多出于亂世,而怪當(dāng)時可道者何少也?豈果無其人哉?雖曰干戈興,學(xué)校廢,而禮義衰,風(fēng)俗隳壞,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嘗無人也。吾意必有自負(fù)之士,嫉世遠(yuǎn)去而不可見者。自古賢材有韞.于中而不見于外,或窮居陋巷,委身草莽,雖顏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況世變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時乎!吾又以謂必有負(fù)材能,修節(jié)義,而沈淪于下,泯沒而無聞?wù)摺G笾畟饔?,而亂世崩離,文字殘缺,不可復(fù)得,然僅得者四五人而已。
處乎山林而群.麋鹿,雖不足以為中道,然與其食人之祿,俛首而包羞,孰若無愧於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鄭遨、張薦明。勢利不屈其心,去就.
不違其義,吾得一人焉,曰石昂。茍利於君,以忠獲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義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能以孝弟自修于一鄉(xiāng)而風(fēng)行于天下,其事跡略可考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倫。作一行傳。
鄭遨傳
歐陽修
鄭遨,字云叟,滑州白馬人也。唐明宗祖廟諱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學(xué),敏于文辭。唐昭宗時,舉進(jìn)士不中,見天下已亂,有拂衣遠(yuǎn)去之意,欲攜其妻子與俱隱,其妻不從,遨乃入少室山為道士。遨與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貴顯,欲以祿.遨,遨不顧,后振得罪南竄,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聞?wù)咭娓咂湫小F浜?,遨聞華山有五粒松,脂淪入地,千歲化為藥,因徙居華陰,欲求之。節(jié)度使劉遂凝數(shù)以寶貨遺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時以左拾遺、晉高祖時以諫議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賜號為逍遙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節(jié)高矣,遭亂世不污于榮利,至棄妻子不顧而去,豈非與世自絕而篤愛其身者歟?然遨好飲酒弈棋,時時為詩章落人間,人間多寫以縑素,相贈遺以為寶,至或圖寫其形,玩于屋壁,其跡雖遠(yuǎn)而其名愈彰。
(選文出自歐陽修《新五代史》,有刪節(jié))
9.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賢材有韞于中而不見于外
韞:隱藏
B. 處乎山林而群麋鹿
群:與……為群
C. 去就不違其義
就:就職
D. 欲以祿遨
祿:俸祿
10.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能表現(xiàn)鄭遨“放身而自得”的一組是(3分)
①遨少好學(xué),敏于文辭
②乃入少室山為道士
③欲以祿遨,遨不顧
④以諫議大夫召之,皆不起
⑤時時為詩章落人間
⑥其跡雖遠(yuǎn)而其名愈彰
A. ①②③
B.④⑤⑥
C. ②③④
D. ①⑤⑥
1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歐陽修修五代史,欲從五代的歷史中找?guī)讉€潔身自好的人物樹碑立傳,但“僅得者四五人而已”, 鄭遨是其中之一。
B. 鄭遨、張薦明亂世不出仕;石昂不屈服于勢利;程福赟以忠獲罪,到死都不為自己辯白;李自倫孝順父母,友愛兄弟。
C. 鄭遨年少時喜好學(xué)習(xí),文思敏捷。唐昭宗時,鄭遨考進(jìn)士不中,見天下已亂,就進(jìn)少室山當(dāng)了道士。
D.鄭遨經(jīng)常將自己的詩文謄寫在絲絹上,后來這些詩文流落民間,人們將它當(dāng)做珍品互相饋贈。
12.將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
①吾意必有自負(fù)之士,嫉世遠(yuǎn)去而不可見者。
②后振得罪南竄,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聞?wù)咭娓咂湫小?/p>
③至棄妻子不顧而去,豈非與世自絕而篤愛其身者歟
參考答案
9. D (祿,動詞,授予俸祿,意即讓其為官)
10.C (“放身而自得”的意思是不入朝為官,在山水中放縱自己的身心獲得快樂。故排除①⑤⑥三項。)
11. D(D項中“鄭遨經(jīng)常將自己的詩文謄寫在絲絹上”錯誤,鄭遨的詩文流落民間,人們將這些詩文謄寫在絲絹上互相贈送。)
12.①我想必有潔身自好的義士,因憤世嫉俗遠(yuǎn)離塵世而不能顯現(xiàn)于世。(“意”“嫉”“去”各1分,共3分。)
②后來李振獲罪向南方逃匿,鄭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從此以后聽說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或“認(rèn)為他的道德高尚”)。(“得罪”“省”“高”各1分,共3分)
③以至拋棄(不顧及)妻子孩子遠(yuǎn)離家鄉(xiāng),難道不是與世隔絕并且十分珍愛自身品行的人么?(“顧”“妻子”“絕” 各1分,共3分)
參考譯文
《一行傳》序
唉!五代之亂達(dá)到頂點了,這就是傳記上所說的“天地間的光明被封閉、高潔的雅士都去隱居”的時代嗎!在這個時候,作臣子的殺害他的國君,作兒子的殺害他的父親,而那些士大夫們卻安享著國家的俸祿,占據(jù)著朝堂,志得意滿,不再有廉恥之色的人到處都是。我認(rèn)為忠臣義士,多處于亂世,卻奇怪這個時候可以稱道的人何其少啊。難道果真沒有這樣的人嗎?雖然說戰(zhàn)亂興起,學(xué)校教育被廢棄,禮儀衰敗,風(fēng)俗毀壞,而到了這個地步,然而自古以來天下大亂之時未嘗沒有這樣的忠臣義士啊。我想必有潔身自好的義士,因憤世嫉俗遠(yuǎn)離塵世而不能顯現(xiàn)于世。自古賢才把自己的志向才能蘊(yùn)藏于內(nèi)心而并不表現(xiàn)出來,有的人困窘地生存于簡陋的小巷,寄身于荒野草莽,他們即使有顏淵的品行,不遇到孔子這樣的人也會不為世人所知。況且是世道多有變故,君子的高尚道德消沉的.時候呢。我又認(rèn)為必然還有懷抱才能,修煉節(jié)義,從而沉淪在社會底層而默默無聞的人。然后我又在傳記中尋找這樣的義士,卻因亂世分崩離析,書上文字殘缺,不能再找到了。這樣找到的僅僅就是四五人罷了。
在山林中隱居,與麋鹿為群,雖然不合乎中庸之道,可是與其安享國家的俸祿,卑躬屈膝包羞忍恥,哪里比得上問心無愧、在自然中放縱自己獲得身心的快樂呢?(這樣的人)我找到兩個,叫鄭遨、張薦明。
權(quán)勢利益不能使自己屈服,辭官和就職都不違背大義,(這樣的人)我找到一個,叫石昂。
只要對君主有利,因忠心而獲罪何必為自己辯解;到死也不為自己辯白的人,這是古代的義士啊。我找到一個,叫程福赟。
在一鄉(xiāng)之中培養(yǎng)孝悌之義,并讓天下人推崇,事跡大略可以考證的,我找到一個人,叫李自倫。
鄭遨傳
鄭遨,字云叟,滑州白馬人。唐明宗祖廟名遨,所以(為了避諱)世人以其表字相稱。鄭遨年少時喜好學(xué)習(xí),文思敏捷。唐昭宗時,鄭遨考進(jìn)士不中,見天下已亂,有了拂衣遁世的念頭,想攜妻帶子和他一起歸隱,他的妻子不同意,鄭遨就進(jìn)少室山當(dāng)了道士。鄭遨與李振有舊交情,李振后來供職于梁國,地位顯貴,想 請鄭遨到梁國任職,鄭遨不予考慮。后來李振獲罪向南方逃匿,鄭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從此以后聽說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 這以后,鄭遨聽說華山有五粒松,樹脂流入地下,千年以后化為藥材,于是遷居到華陰,想尋求這種藥材。節(jié)度使劉遂凝多次贈給他貴重的物品,鄭遨都不接受。唐明宗時用左拾遺、晉高祖時用諫議大夫的官職征召他,都不出仕,于是賜給他逍遙先生的稱號。鄭遨天福四年去世,時年七十四歲。
鄭遨的節(jié)操可謂高尚了,身逢亂世而不被榮名利祿所玷辱,以至拋棄妻子孩子遠(yuǎn)離家鄉(xiāng),難道不是與世隔絕并且十分珍愛自身品行的人么?但是鄭遨喜好飲酒下棋,經(jīng)常寫詩文散落民間,人們大多將這些詩文謄寫在絲絹上,作為珍品互相饋贈,甚至有人將他的容貌描畫在屋壁之上,把玩觀賞,他的蹤跡雖遠(yuǎn)離紅塵但聲名越來越大。
《新五代史孫德昭傳》閱讀答案解析及譯文2
康懷英,兗州人也。事朱瑾為牙將,梁兵攻瑾,瑾出略食豐、沛間,留懷英守城,懷英即以城降梁,瑾遂奔于吳。太祖得懷英,大喜。后從氏叔琮攻趙匡凝,下鄧州。梁兵攻李茂貞于岐,以懷英為先鋒,至武功,擊殺岐兵萬余人,太祖喜曰:“邑名武功,真武功也。”以名馬賜之。是時,李周彝以鄜坊兵救岐,屯于三原界,懷英擊走之,因取其翟州而還。岐兵屯奉天,懷英柵其東北。夜半,岐兵攻之,懷英以為夜中不欲驚它軍,獨以三千人出戰(zhàn),遲明,岐兵解去,身被十余創(chuàng)。李茂貞與梁和,昭宗還京師,賜懷英“迎鑾毅勇功臣”。
楊行密攻宿州,太祖遣懷英擊走之,表宿州刺史。遷保義軍節(jié)度使。丁會以潞州叛梁降晉,太祖命懷英為招討使,將行,太祖戒之,語甚切,懷英惶恐,以謂潞州期必得,乃筑夾城圍之。晉遣周德威屯于亂柳,數(shù)攻夾城,懷英不敢出戰(zhàn),太祖乃以李思安代懷英將,降懷英為都虞候。久之,思安亦無功,太祖大怒,罷思安,以同州劉知俊為招討使。知俊未至軍,太祖自至澤州,為懷英等軍援,且督之。已而晉王李克用卒,莊宗召周德威還。太祖聞晉有喪,德威去,亦歸洛陽,而諸將亦少弛。莊宗謂德威曰:“晉之所以能敵梁,而彼所憚?wù)?,先王也。今聞吾王之喪,謂我新立,未能出兵,其意必怠,宜出其不意以擊之,非徒解圍,亦足以定霸也。”乃與德威等疾馳六日至北黃碾,會天大昏霧,伏兵三垂岡,直趨夾城,攻破之。懷英大敗,亡大將三百人,懷英以百騎遁歸,詣闕請死。太祖曰:“去歲興兵,太陰虧食,占者以為不利,吾獨違之而致敗,非爾過也。”釋之,以為右衛(wèi)上將軍。
劉知俊叛,奔于岐,以懷英為保義軍節(jié)度使、西路副招討使。知俊以岐兵圍靈武,太祖遣懷英攻邠寧以牽之。懷英取寧、慶、衍三州,還至升平,知俊掩擊之,懷英大敗,徙鎮(zhèn)感化。其后朱友謙叛附于晉,以懷英討之,與晉人戰(zhàn)白徑嶺,懷英又大敗。徙鎮(zhèn)永平,卒于鎮(zhèn)。
《新五代史孫德昭傳》閱讀答案解析及譯文3
《新五代史》閱讀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譯
范延光,字子瑰,臨漳人也。唐明宗①為節(jié)度使,置延光麾下,而未之奇也。明宗破鄆州,梁②兵方扼楊劉,其先鋒將康延孝陰送款于明宗。明宗求可以通延孝款于莊宗者,延光輒自請行,乃懷延孝蠟丸書,西見莊宗致之,且曰:“今延孝雖有降意,而梁兵扼楊劉者甚盛,未可圖也,不如筑壘馬家口以通汶陽?!鼻f宗以為然。壘成,梁遣王彥章急攻新壘。明宗使延光間行求兵夜至河上為梁兵所得送京師下延光獄搒掠數(shù)百脅以白刃延光終不肯言。莊宗入汴,獄吏去其桎梏,拜而出之。莊宗見延光,喜,拜檢校工部尚書。
明宗時,為宣徽南院使。明宗行幸汴州,至滎陽,朱守殷反,延光曰:“守殷反跡始見,若緩之使得為計,則城堅而難近。故乘人之未備者,莫若急攻,臣請騎兵五百,馳至城下,以神速駭之。”乃以騎兵五百,自暮疾馳至半夜,行二百里,戰(zhàn)于城下。遲明,明宗亦馳至,汴兵望見天子乘輿,乃開門,而延光先入,猶巷戰(zhàn),殺傷甚眾,守殷死,汴州平。
明年,遷樞密使。明宗問延光馬數(shù)幾何,對曰“騎軍三萬五千?!泵髯谠唬骸拔岜g四十年,在太原時,馬數(shù)不過七千,今有馬三萬五千而不能一天下,吾老矣,馬多奈何!”延光因曰:“臣嘗計,一馬之費,可養(yǎng)步卒五人,三萬五千匹馬,十五萬兵之食也?!泵髯诜鲼聡@曰:“肥戰(zhàn)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
是時,王淑妃用事,遂凝兄弟與淑妃有舊,方倚以蒙恩寵,所言無不聽,而大臣以妃故,多不敢爭,獨延光從容沮止之。明宗有疾,不能視朝,京師之人,洶洶異議,有司不能禁?;騽裱庸庖試?yán)法制之,延光曰:“制動當(dāng)以靜,宜少待之?!币讯髯诩采匍g,京師乃定。
是時,秦王握兵驕甚,延光懼禍之及也,乃求罷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繼之以泣,不得已,乃罷之。已而秦王舉兵見誅,明宗崩,潞王反,唐室大亂,弘昭、赟皆及禍以死。末帝③復(fù)詔延光為樞密使,拜宣武軍節(jié)度使。
(選自《新五代史》,有刪節(jié))
注:唐明宗:李嗣源,五代十國時期后唐第二位皇帝。梁:又稱后梁,五代十國時期的一個國家,與后唐是死敵。末帝:明宗李嗣源養(yǎng)子,后唐末代皇帝,又稱廢帝。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明宗使延光間行/求兵夜至河上/為梁兵所得/送京師/下延光獄/搒掠數(shù)百/脅以白刃/延光終不肯言
B.明宗使延光間行/求兵夜至河上/為梁兵所得/送京師/下延光獄搒掠/數(shù)百脅以白刃/延光終不肯言
C.明宗使延光間行求兵/夜至河上/為梁兵所得/送京師/下延光獄/搒掠數(shù)百/脅以白刃/延光終不肯言
D.明宗使延光間行求兵/夜至河上/為梁兵所得/送京師/下延光獄搒掠/數(shù)百脅以白刃/延光終不肯言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拜”指用一定的禮節(jié)授予某種名義或職位,比如文中的“拜而出之”中的“拜”。
B.“幸”指封建帝王親臨某地或?qū)檺坼鷭澹懊髯谛行毅曛荨敝械摹靶摇奔辞耙粋€意思。
C.“用事”指統(tǒng)治者執(zhí)掌政權(quán),“視事”指官吏到職辦公,兩詞中的“事”均指政事。
D.“崩”在等級森嚴(yán)的古代社會表示天子的死,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祿”。
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范延光具有謀略。朱守殷謀反,范延光建議趁敵人不備猛攻,帶先頭部隊五百人飛馳至城下,以神速震懾對方,取得效果。
B.范延光勇氣可嘉。明宗攻打鄆州為了將敵將康延孝的降書送給莊宗,范延光主動請纓,前去送信,返回途中被捕入獄。
C.范延光遇事冷靜。明宗患病,京師議論紛紛,有人勸延光嚴(yán)厲制裁,延光以靜制動,不久,明宗病情好轉(zhuǎn),京師也安定下來。
D.范延光頗有遠(yuǎn)見。當(dāng)時秦王握有兵權(quán),非常驕縱,延光害怕禍患波及自己,力請辭官,后來果然唐室大亂,延光免受禍患。
7.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守殷反跡始見,若緩之使得為計,則城堅而難近。
(2)明宗扶髀嘆曰:“肥戰(zhàn)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
參考答案
4 C(間行求兵,“間行”是出行方式,作狀語,“求兵”是目的,這個短語不可以拆開;“下獄”是固定搭配,“搒掠數(shù)百”是相對較輕的'懲罰,“脅以白刃”是更為嚴(yán)酷的威逼手段。)
5 D或A(A“拜而出之”中的“拜”是叩拜之意;D大夫死為“卒”。)
6 B(范延光是明宗派其偷偷外出去請救兵時被捕。)
7(1)朱守殷反叛的跡象剛剛顯現(xiàn),如果延緩對他的進(jìn)攻就會使他做好安排(實施計謀),那么就會城防堅固難以接近。
(見,緩,若,為計各1分,大意1分,共5分。) (2)明宗拍著大腿說:“使(讓)戰(zhàn)馬肥而使士兵瘦弱,這是我慚愧的地方!”(髀、肥、瘠各1分,判斷句1分,大意1分,共5分。)
參考譯文:
范延光,字子瑰,臨漳人。唐明宗做節(jié)度使時,將他安排為自己的部下,并不覺得他有奇異之處。明宗攻占鄆州,梁的軍隊正扼守著楊劉,梁軍的先鋒將康延孝偷偷將降書送給明宗,明宗尋求可以將延孝降書送給莊宗的人,延光就自告奮勇請求前去,于是將延孝的信封成蠟丸揣在懷里,向西去拜見莊宗,把信交給莊宗,并且說:“現(xiàn)在延孝雖然有投降的意思,但梁軍把守楊劉的士兵很多,尚不能謀取,不如在馬家口構(gòu)筑堡壘來與汶陽連通?!鼻f宗認(rèn)為他說得對。營壘筑成后,梁派王彥章猛攻新筑的營壘。明宗派延光偷偷外出去搬請救兵,夜晚來到黃河邊,被梁兵抓獲,送到京師,被打了幾百板子,被用刀威脅,延光始終不說出實情。莊宗進(jìn)入汴州時,獄吏卸去他身上的枷鎖,向他叩拜送他出獄。莊宗見到延光,很高興,授予他檢校工部尚書的官職。
明宗在位時,他任宣徽南院使。明宗到汴州巡視,走到滎陽,朱守殷反叛,延光說:“守殷反叛的跡象剛剛顯現(xiàn),如果延緩對他的進(jìn)攻就會使他做好安排(實施計謀),那么就會城防堅固難以接近。因此,趁著敵人沒有防備,不如急速攻城,我請陛下?lián)茯T兵五百名,疾馳到城下,用神速之兵使他害怕?!庇谑撬黍T兵五百人,從傍晚驅(qū)馬飛奔到半夜,跑了二百里路,與守殷的軍隊在城下作戰(zhàn)。天快亮?xí)r,明宗也疾馳而來,汴城內(nèi)軍隊看到皇帝乘坐的車子,就打開城門,于是延光的軍隊首先進(jìn)城,仍與敵人展開巷戰(zhàn),殺死打傷的人很多,守殷被殺,汴州平定。 第二年,延光升任樞密使。明宗問延光戰(zhàn)馬有多少匹,他回答說:“騎兵三萬五千人?!泵髯谡f:“我在軍隊中四十年,在太原時,馬匹的數(shù)量不超過七千?,F(xiàn)在有戰(zhàn)馬三萬五千匹,卻不能統(tǒng)一天下,我老了,馬匹再多又怎么樣呢?”延光乘機(jī)說:“我曾經(jīng)計算過,一匹馬的耗費,可以養(yǎng)活步兵五人。三萬五千匹馬的消耗,相當(dāng)于十五萬步兵的消耗?!泵髯谂闹笸雀袊@說:“使戰(zhàn)馬肥而讓士兵瘦,這是我感到慚愧的!”
這時,王淑妃執(zhí)掌朝政,遂凝兄弟和淑妃有舊交,正倚仗著淑妃受到恩寵,凡有奏請沒有不聽從的,而大臣們由于淑妃的緣故,多數(shù)不敢與其抗?fàn)帲挥醒庸獬林?zhèn)靜地阻止他們。明宗有病,不能上朝處理政事,京城的百姓,議論紛紛,有關(guān)部門無法禁止。有人勸延光用嚴(yán)厲的刑法制裁他們,延光說:“制止動蕩要依靠冷靜,應(yīng)當(dāng)稍微等待一下。”不久,明宗的病好了一點,京師也就安定下來。
這時,秦王掌握兵權(quán),非常傲慢,延光擔(dān)心禍及自身,就請免除職務(wù)離去。明宗再三挽留他,延光流下眼淚,明宗沒有辦法,就把他罷免了。不久,秦王起兵反叛被殺,明宗死去,潞王反叛,后唐皇室一片混亂,弘昭、赟都被牽扯到災(zāi)禍中而死掉。末帝再次下詔命延光為樞密使,授以宣武軍節(jié)度使之職。
《新五代史孫德昭傳》閱讀答案解析及譯文4
《新五代史隱逸傳》文言文閱讀答案
鄭遨,字云叟,滑州白馬人也。唐明宗祖廟諱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學(xué),敏于文辭。唐昭宗時,舉進(jìn)士不中,見天下已亂,有拂衣遠(yuǎn)去之意,欲攜其妻子與俱隱,其妻不從,遨乃入少室山為道士。其妻數(shù)以書勸遨還家,輒投之于火,后聞其妻子卒,一慟而止。遨與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貴顯,欲以祿遨,遨不顧,后振得罪南竄,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聞?wù)咭娓咂湫小?/p>
其后,遨聞華山有五粒松,脂淪入地,千歲化為藥,能去三尸,因徙居華陰,欲求之。與道士李道殷、羅隱之友善,世目以為三高士。遨種田,隱之賣藥以自給,道殷有釣魚術(shù),鉤而不餌,又能化石為金,遨嘗驗其信然,而不之求也。節(jié)度使劉遂凝數(shù)以寶貨遺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時以左拾遺、晉高祖時以諫議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賜號為逍遙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節(jié)高矣,遭亂世不污于榮利,至棄妻子不顧而去,豈非與世自絕而篤愛其身者歟?然遨好飲酒弈棋,時時為詩章落人間,人間多寫以縑素,相贈遺以為寶,至或圖寫其形,玩于屋壁,其跡雖遠(yuǎn)而其名愈彰,與乎石門之徒異矣。
與遨同時張薦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學(xué)游河朔,后去為道士,通老子、莊周之說。高祖召見,問道家可以治國乎?對曰:道也者,妙萬物而為言,得其極者,尸居衽席之間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內(nèi)殿講《道德經(jīng)》,拜以為師。薦明聞宮中奉時鼓,曰:陛下聞鼓乎?其聲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無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萬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賜號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終。
(選自歐陽修《新五代史 隱逸傳》)
9.下列各句加點字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唐明宗祖廟諱遨,故世行其字 字:書法
B.遨與李振故善善:善良
C.與乎石門之徒異矣徒:門徒
D.世目以為三高士 目:看作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遨乃入少室山為道士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節(jié)度使劉遂凝數(shù)以寶貨遺之及其所之既倦
C.因徙居華陰,欲求之因擊沛公于坐
D.鼓無一焉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11.下列各句,均能說明鄭遨節(jié)高的一組是()
①遨少好學(xué),敏于文辭②后聞妻子卒,一慟而止
③欲以祿遨,遨不顧④節(jié)度使劉遂凝數(shù)以寶貨遺之,遨一不受
⑤遭亂世不污于榮利⑥然遨好飲酒弈棋,時時為詩章落人間
A.①②⑥B.②③⑥C.③④⑤D.①④⑤
12.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鄭遨年輕時好學(xué)能文,后來考進(jìn)士卻落第了,又恰逢社會動蕩,于是隱居山林,當(dāng)了道士。
B.鄭遨與道友李道殷、羅隱交情深厚,三人雖屢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潔之士。
C.鄭遨隱居山林,但經(jīng)常有詩稿散落民間,人們對這些詩稿珍愛有加,甚至把它們謄寫在絲絹上,作為饋贈佳品。
D.張薦明與鄭遨同為當(dāng)時著名的隱士,他曾喜好儒學(xué),后來則一心崇奉道家學(xué)說,他認(rèn)為道家學(xué)說對治國大有裨益。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后振得罪南竄,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聞?wù)咭娓咂湫?。?分)
(2)遨嘗驗其信然,而不之求也。(2分)
(3)高祖大其言,延入內(nèi)殿講《道德經(jīng)》,拜以為師。(3分)
參考答案
9.D(A字:人的表字;B;善:友善,交好C徒:同一類的人)
10.D.都是語氣詞A.于是,就;竟,卻B.代詞,他;動詞,到,往C.于是;趁機(jī)
11.C(①講鄭遨對文學(xué)的熱愛和才能,不關(guān)乎品格;②表現(xiàn)鄭遨斷絕世情,隱逸之志堅決;⑥寫鄭遨的生活情趣)
12.B(三人雖屢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于原文無據(jù))
13.⑴后來李振獲罪向南方逃匿,鄭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從此以后聽說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得罪1分,省1分,高1分。)
⑵鄭遨曾經(jīng)察驗這件事,果真如此,卻并不(向李道殷)探求這種道術(shù)。(信然1分,不之求1分,)
⑶高祖很尊崇他的話(或:認(rèn)為他的話很重要),將他請入內(nèi)殿講授《道德經(jīng)》,拜(他)作老師。(大1分,延1分,以為中以的賓語必須翻譯出來)
《新五代史孫德昭傳》閱讀答案解析及譯文5
《新五代史·隱逸傳》閱讀答案及譯文
鄭遨,字云叟,滑州白馬人也。唐明宗祖廟諱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學(xué),敏于文辭。唐昭宗時,舉進(jìn)士不中,見天下已亂,有拂衣遠(yuǎn)去之意,欲攜其妻、子與俱隱,其妻不從,遨乃入少室山為道士。其妻數(shù)以書勸遨還家,輒投之于火,后聞其妻、子卒,一慟而止。遨與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貴顯,欲以祿遨,遨不顧,后振得罪南竄,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聞?wù)咭娓咂湫小?/p>
其后,遨聞華山有五粒松,脂淪入地,千歲化為藥,能去三尸,因徙居華陰,欲求之。與道士李道殷、羅隱之友善,世目以為三高士。遨種田,隱之賣藥以自給,道殷有釣魚術(shù),鉤而不餌,又能化石為金,遨嘗驗其信然,而不之求也。節(jié)度使劉遂凝數(shù)以寶貨遺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時以左拾遺、晉高祖時以諫議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賜號為逍遙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節(jié)高矣,遭亂世不污于榮利,至棄妻、子不顧而去,豈非與世自絕而篤愛其身者歟?然遨好飲酒弈棋,時時為詩章落人間,人間多寫以縑素,相贈遺以為寶,至或圖寫其形,玩于屋壁,其跡雖遠(yuǎn)而其名愈彰,與乎石門之徒異矣。
與遨同時張薦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學(xué)游河朔,后去為道士,通老子、莊周之說。高祖召見,問“道家可以治國乎?”對曰:“道也者,妙萬物而為言,得其極者,尸居衽席之間可以治天地也?!备咦娲笃溲裕尤雰?nèi)殿講《道德經(jīng)》,拜以為師。薦明聞宮中奉時鼓,曰:“陛下聞鼓乎?其聲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無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萬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賜號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終。
(選自歐陽修《新五代史·隱逸傳》)
注:三尸:道家稱在人體內(nèi)作祟的三個神,也叫“三尸神”,
12.下列各句加點字解釋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唐明宗祖廟諱遨,故世行其字 字: 書法
B.因徙居華陰,欲求之 因: 因為
C.至或圖寫其形,玩于壁屋 寫: 描摹
D.與乎石門之徒異矣 徒: 門徒
13.下列各句,均能說明鄭遨“節(jié)高”的一組是(3分)
①遨少好學(xué),敏于文辭 ②后聞妻子卒,一慟而止
③欲以祿遨,遨不顧④節(jié)度使劉遂凝數(shù)以寶貨遺之,遨一不受
⑤遭亂世不污于榮利⑥然遨好飲酒弈棋,時時為詩章落人間
A.①②⑥B.②③⑥C.③④⑤D.①④⑤
14.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鄭遨年輕時好學(xué)能文,后來考進(jìn)士卻落第了,又恰逢社會動蕩,于是隱居山林,當(dāng)了道士。
B. 鄭遨與道士李道殷、羅隱交情深厚,三人雖屢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潔之士。
C. 鄭遨隱居山林,但經(jīng)常有詩稿散落民間,人們對這些詩稿珍愛有加,甚至把它們謄寫在絲絹上,作為饋贈佳品。
D. 張薦明與鄭遨同為當(dāng)時著名的隱士,他曾喜好儒學(xué),后來則一心崇奉道家學(xué)說,他認(rèn)為道家學(xué)說對治國大有裨益。
15.翻譯下列句子。(10分)
⑴后振得罪南竄,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聞?wù)咭娓咂湫小#?分)
⑵遨嘗驗其信然,而不之求也。(3分)
⑶高祖大其言,延入內(nèi)殿講《道德經(jīng)》,拜以為師。(3分)
參考答案
12 C (A 字,人的表字 B 因,于是 D 徒,同一類的人)
13 C (1 講鄭遨對文學(xué)的熱愛和才能 2 表現(xiàn)鄭遨斷絕世情,隱逸之志堅決 6 寫鄭遨的生活情趣)
14 B (三人屢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 ,于原文無據(jù))
15 ⑴后來李振獲罪向南方逃匿,鄭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從此以后聽說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得罪”1分,“省”1分,“高”1分。句意通順1分)
(2)鄭遨曾經(jīng)察驗這件事,果真如此,卻并不(向李道殷)探求這種道術(shù)。(“信然”1分,“不之求”1分)
(3)高祖很尊崇他的話(或:認(rèn)為他的話很重要),將他請入內(nèi)殿講授《道德經(jīng)》,拜(他)作老師。(“大”1分,“延”1分,句意通順1分,“以為”中“以”的賓語必須翻譯出來)
參考譯文
鄭遨,字云叟,滑州白馬人。唐明宗祖廟名遨,所以世人以其表字相稱。鄭遨年少時喜好學(xué)習(xí),文思敏捷。唐昭宗時,鄭遨考進(jìn)士不中,見天下已亂,有了拂衣遁世的念頭,想攜妻帶子和他一起歸隱,他的妻子不同意,鄭遨就進(jìn)少室山當(dāng)了道士。他的妻子屢次寫信勸他回家,鄭遨總是將信件扔到火里燒掉,后來聽說妻子、兒子去世了,他大哭一聲就停止了。鄭遨與李振有舊交情,李振后來供職于梁國,地位顯貴,想請鄭遨到梁國任職,鄭遨不予考慮。后來李振獲罪向南方逃匿,鄭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從此以后聽說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這以后,鄭遨聽說華山有五粒松,樹脂流入地下,千年以后化為藥材,能去掉三尸,于是遷居到華陰,想尋求這種藥材。鄭遨和道士李道殷、羅隱之交情深厚,世人把他們看作三位高尚脫俗之人。鄭遨種田,羅隱之靠買藥來自給自足,李道殷有釣魚之術(shù),只用魚鉤不用魚餌就能釣起魚,又能夠點石成金,鄭遨曾經(jīng)察驗這件事,果真如此,卻并不(向李道殷)探求這種道術(shù)。節(jié)度使劉遂凝多次贈給他貴重的物品,鄭遨都不接受。唐明宗時用左拾遺、晉高祖時用諫議大夫的官職征召他,都不出仕,于是賜給他逍遙先生的稱號。鄭遨天福四年去世,時年七十四歲。
鄭遨的.節(jié)操可謂高尚了,身逢亂世而不被榮名利祿所玷辱,甚至拋妻離子而遠(yuǎn)離家鄉(xiāng),難道不是與世隔絕并且十分珍愛自身品行的人么?但是鄭遨喜好飲酒下棋,經(jīng)常寫詩文散落民間,人們大多將這些詩文謄寫在絲絹上,作為珍品互相饋贈,甚至有人將他的容貌描畫在屋壁之上,把玩觀賞,他的蹤跡雖遠(yuǎn)離紅塵但聲名越來越大,與乎石門這些人真是不同啊。
與鄭遨同時的還有一個叫張薦明的,是燕地人。張薦明年少時憑借儒學(xué)修養(yǎng)在河朔一帶受到稱贊,后來離家作了道士,通曉老子、莊周的學(xué)說。高祖召見他,問“道家思想可以用來治國么?”他回答說:“道,涵蓋萬物奧妙而成就一家之言論,得到它的精華,安居于衽席之上就可以治理好天下?!备咦婧茏鸪缢脑挘ɑ颍赫J(rèn)為他的話很重要),將他請入內(nèi)殿講授《道德經(jīng)》,拜他作老師。張薦明聽到宮中報時的鼓聲,對高祖說:“陛下聽到這鼓聲了么?它的聲音單一,五音十二律,鼓聲不在其中,但是能調(diào)和這些聲音的卻是鼓。一,是萬事之本源,能堅守一的人可以治理好天下?!备咦嬲J(rèn)為這話很正確,賜給他通玄先生的稱號,后來沒有人知道他是如何終老的。
《新五代史孫德昭傳》閱讀答案解析及譯文6
《新五代史·李崧傳》原文閱讀及譯文
原文:
李崧,深州饒陽人也。崧幼聰敏,能文章,為鎮(zhèn)州參軍。唐魏王繼岌為興圣宮使,領(lǐng)鎮(zhèn)州節(jié)度使。繼岌與郭崇韜伐蜀,以崧掌書記。繼岌已破蜀,劉皇后聰讒者言,陰遣人之蜀,教繼岌殺崇韜,人情不安。崧入見繼岌曰:“王何為作此危事?誠不能容崇韜,至洛誅之何晚?今遠(yuǎn)軍五千里,不見咫尺之詔殺大臣,動搖人情,是召亂也。”繼岌曰:“吾亦悔之,奈何?”崧乃召書吏三四人,登樓去梯,夜以黃紙作詔書,倒用都統(tǒng)印,明旦告諭諸軍,人心乃定。
師還,繼岌死于道。崧至京師,任圜判三司,以內(nèi)憂去職還鄉(xiāng)里。服除,范延光居鎮(zhèn)州,辟崧掌書記。長興中,明宗春秋高,秦王從榮多不法,晉高祖為六軍副使,懼禍及,求出外藩。是時,契丹入雁門,明宗選將以捍太原,晉高祖欲之。延光等欲以康義誠應(yīng)選,崧獨曰:“太原,國之北門,宜得重臣,非石敬瑭不可也!”由是從崧議。晉高祖深德之,陰遣人謝崧,蓋欲使崧終始成己事也。
晉高祖崩,出帝即位,以崧掌樞密。初,漢高祖在晉,掌親軍,為侍衛(wèi)都指揮使,與杜重威同制,漢高祖恥之。其后漢高祖出居太原,重威代為侍衛(wèi)使,崧亦數(shù)稱重威之材,于是漢高祖以崧為排己,深恨之。崧卒以重威將大兵,其后敗于中渡,晉遂以亡。
契丹耶律德光犯京師,德光素聞延壽等稱崧為人,及入京師,謂人曰:“吾破南朝,得崧一人而已!”乃拜崧太子太師。契丹北還,命崧以族俱行,留之鎮(zhèn)州。其后麻荅棄鎮(zhèn)州,崧乃得還。高祖素不悅崧,又為怨者譖之,言崧為契丹所厚。故崧遇漢權(quán)臣,常惕惕為謙謹(jǐn),莫敢有所忤。
漢高祖入京師,以崧第賜蘇逢吉。崧弟嶼仆葛延遇為嶼商賈,多干沒其貲,嶼笞責(zé)之。延遇夜宿逢吉部曲李澄家。是時,高祖將葬睿陵,河中李守貞反。澄乃教延遇告變,言崧與其甥王凝謀,欲因山陵放火焚京師,又以蠟丸書通守貞。逢吉送崧侍衛(wèi)獄,崧知不免,乃自誣伏,族誅。
崧素與翰林學(xué)士徐臺符相善。后周太祖入立,臺符告宰相馮道,請誅葛延遇,道以延遇數(shù)經(jīng)赦宥,難之。樞密使王峻聞之,多臺符有義,乃奏誅延遇。(《新五代史·雜傳第四十五》,有刪改)
譯文:
李崧,深州饒陽人。崧幼年聰敏,能寫文章,當(dāng)鎮(zhèn)州參軍。唐魏王繼岌當(dāng)興圣宮使,兼鎮(zhèn)州節(jié)度使。繼岌與郭崇韜伐蜀,用崧當(dāng)掌書記。繼岌已經(jīng)破蜀,劉皇后聽信讒言,暗地派人到蜀教繼岌殺崇韜,人心不安。崧入見對繼岌說:“王為什么要做這種危險事?實在不能寬容崇韜,到洛陽再殺他也不晚嘛?現(xiàn)在遠(yuǎn)征五千里,不見詔書殺了大臣,動搖人心,是自取禍亂呀!”繼岌說:“我也很后悔,現(xiàn)在怎么辦呢?”崧才召書吏三四人登樓去梯,夜里以黃紙作詔書,用的是都統(tǒng)印,第二天早晨告諭諸軍,人心才安定下來。
回師途中,繼岌死在路途上。崧到京城,任圜判三司,因守孝離職回鄉(xiāng)。服除,范延光當(dāng)鎮(zhèn)州節(jié)度使,征召崧做掌書記。長興中(930~933),明宗年齡大了,秦王從榮無法無天,晉高祖當(dāng)六軍副使,害怕惹禍殃及自己,要求出鎮(zhèn)外藩。這時候,契丹侵入雁門,明宗選將保衛(wèi)太原,晉高祖想去。范延光等人想派康義誠去,只右崧說:“太原,國家的北門,應(yīng)當(dāng)派重臣,非石敬瑭不可呀!”大家都同意。晉高祖非常感謝他,暗地派人感謝崧,想叫崧始終幫助他成大業(yè)。
高祖死,出帝即位,用崧掌樞密使。以前,漢高祖在晉掌親軍,當(dāng)侍衛(wèi)都指揮使,與杜重威同級,漢高祖以之為恥。后來漢高祖鎮(zhèn)守太原,重威代替他當(dāng)侍衛(wèi)使,崧也多次稱贊重威的.才干,于是漢高祖認(rèn)為是崧排斥自己,非常恨他。崧最終叫重威率大軍,在中渡被契丹打敗,晉便滅亡。
契丹耶律德光進(jìn)犯京城,德光多次聽到延光等人稱贊崧的為人,入京城后,對人說:“我攻占南朝,只是為了得到崧一人罷了。”于是提拔崧當(dāng)太子太師。契丹北返,命令崧率全族同行,留在鎮(zhèn)州。后來麻荅放棄鎮(zhèn)州,崧才得以回京。漢高祖向來不喜歡崧,崧又被怨恨他的人誣陷,說他是被契丹器重的人。所以崧遇見漢的權(quán)臣,常常警惕謙虛謹(jǐn)慎,不敢得罪他們。
漢高祖入京,把崧的房屋賜給蘇逢吉。崧弟嶼的仆人葛延遇為嶼經(jīng)商,常常吞沒錢財,嶼鞭打他。延遇夜里跑到逢吉部下李澄家。那時,高祖將安葬在睿陵,河中李守貞反。澄叫延遇報告說崧和他的外甥王凝商議憑借山陵放火焚燒京城,又用蠟丸書信與守貞通謀造反。逢吉把崧關(guān)到侍衛(wèi)獄中,崧知道難免一死,就自己被迫承認(rèn),最終受到族誅。
崧平時與翰林學(xué)士徐臺符相友善,后來周太祖即帝位,臺符告訴宰相馮道,請求殺掉葛延遇,馮道以延遏多次得到赦免寬恕為由,認(rèn)為誅殺他很難。樞密使王峻聽說了,稱贊臺符有義氣,才上奏殺了延遇。
《新五代史孫德昭傳》閱讀答案解析及譯文7
【注】①宣敕:詔書。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獨好禮文士 禮:以禮對待
B.吾恨未得死所爾 恨:怨恨
C.每傾貲以交之 貲:財物
D.因妻之以女 妻:嫁給
5.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不意晉兵之速也 審容膝之易安
B.高祖數(shù)召之,問以時事 臣以險釁,夙遭閔兇
C.瑰與唐莊宗戰(zhàn)于胡柳 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D.爾其謹(jǐn)事之 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6.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和凝自幼聰明,考取進(jìn)士后,被賀瑰召為從事。當(dāng)瑰戰(zhàn)敗逃走時,他不離不棄,獨自跟隨,并臨危不懼,射殺追兵,救了瑰的性命,忠勇可敬。
B.和凝知人識人,為國選拔人才,自信又有膽識,在擔(dān)任貢舉之職時,他敢于破舊規(guī),拆掉荊門,打開省門,所錄取的進(jìn)士均為當(dāng)時才名杰出之士。
C.和凝深得晉高祖的喜愛,多次被召見詢問時事,他有遠(yuǎn)見卓識,料定已有反心的安從進(jìn)必將趁高祖幸鄴時謀反,于是幫助高祖預(yù)先謀劃,平定叛亂。
D.和凝作為主考官,樂于行善,喜歡提攜在科舉考試中排名靠后的進(jìn)士,如所選進(jìn)士及第第五名的范質(zhì),后來當(dāng)了宰相,時人都為和凝此舉感到榮耀。
7.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已而一騎追瑰幾及,凝叱之不止,即引弓射殺之。(3分)
譯文:
(2)先人者,所以奪人也。請為宣敕十余通,授之鄭王,有急則命將擊之。(4分)
譯文:
(3)唐故事,知貢舉者所放進(jìn)士,以己及第時名次為重。(3分)
譯文:
參考答案:
4.(3分)B 恨:遺憾 (“恨”在古代語義輕)。
5.(3分)A 之:均為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B以:介詞,用/介詞,由于;C于:介詞,在/介詞,給;D其:副詞,加強(qiáng)祈使語氣,“要“一定“應(yīng)當(dāng)”/副詞,表示婉商語氣,“還是”。)
6.(3分)D “好稱道后進(jìn)之士”并不是“喜歡提攜在科舉考試中排名靠后的進(jìn)士”,“后進(jìn)”是“后輩”的意思。
7.(1)(3分)不久,有一名騎兵追趕過來,快趕上賀瑰了,和凝大聲呵斥,那騎兵仍不停止,和凝就拉開弓射死了他。(“已而”1分,“幾及”1分,全句通暢1分。)
(2)(4分)先于別人采取行動的人,就能制服別人。請您寫十幾封詔書,先授給鄭王,有急事就命令將領(lǐng)進(jìn)攻安從進(jìn)。(“先人”1分,“所以”1分,“將”1分,全句通暢1分。)
(3)(3分)唐代舊例,主管貢舉的官吏在錄取進(jìn)士時,以自己當(dāng)年及第的名次為最尊。(“故事”1分,“重”1分,全句通暢1分。)
附:參考譯文
和凝字成績,鄆洲須昌人。他的九世祖和逢堯曾任唐朝檢察御史,從逢堯以下,后世都沒有做官讀書的。和凝的父親和矩,喜歡喝酒,不拘小節(jié),然而特別喜歡接納文人,常常傾盡家財來交結(jié)文人。因此和凝跟著結(jié)識了一些文人。和凝從小就聰明伶俐,姿態(tài)俊秀,神采奕奕??既∵M(jìn)士后,梁義成軍節(jié)度使賀瑰聘他擔(dān)任從事。賀瑰與后唐莊宗在胡柳交戰(zhàn),賀瑰被打敗了,逃跑時只有和凝跟隨著他。賀瑰回過頭來看見和凝,揮手讓他走開。和凝說:“大丈夫應(yīng)當(dāng)為知己的人死,我為自己沒有死的好處所而感到遺憾,怎么能走開呢!”不久,有一名騎兵追趕過來,快趕上賀瑰了,和凝大聲呵斥,那騎兵仍不停止,和凝就拉開弓射死了他,賀瑰因此幸免于難。賀瑰回來,告誡他的'孩子們說:“和凝這年輕人,有志氣,講義氣,以后必然會富貴,你們要好好侍奉他!”于是將女兒嫁給了和凝。
天成年間,朝廷授和凝殿中侍御史一職,后多次升官至主客員外郎,主管皇帝的詔書;又擔(dān)任翰林學(xué)士,主管貢舉等。當(dāng)時,進(jìn)士中有很多輕浮的人,喜歡吵吵鬧鬧對待主考部門。主考部門每次公布考榜,就事先圍上荊棘,關(guān)上省門,不讓人出入,成了常規(guī)。和凝拆掉荊棘,打開省門,考生見了考榜都恭肅不再喧嘩,所錄取的都是當(dāng)時最優(yōu)秀的人,稱得上是得了人才。
后晉初,朝廷授予和凝端明殿學(xué)士,兼管度支,同時任翰林院學(xué)士承旨。高祖多次召見他,以時事詢問他,他的回答都能讓高祖滿意。
高祖將要去鄴都,當(dāng)時在襄州的安從進(jìn)已表現(xiàn)出要謀反的跡象。和凝說:“高祖您要到鄴都去,安從進(jìn)必然乘機(jī)反叛,您將怎么辦?”高祖說:“你將怎么處置這件事?”和凝回答:“先于別人采取行動的人,就能制服別人。請您寫十幾封詔書,先授給鄭王,有急享就命令將領(lǐng)進(jìn)攻安從進(jìn)?!备咦嬲J(rèn)為這樣非常好。這時,鄭王擔(dān)任開封尹,留下來不跟隨高祖去鄴,高祖就授給他詔書。高祖到了鄴,安從進(jìn)果然謀反,鄭王就以詔書命令騎將李建崇、焦繼勛等人征討安從進(jìn)。安從進(jìn)認(rèn)為高祖剛?cè)ム挘瑳]料到晉兵會迅速出動,行軍到花山,遇見李建崇等人的軍隊,以為有神靈相助,于是敗逃。出帝即位,加授和凝右仆射。一年后,免掉他的平章事,升為左仆射。
和凝喜歡裝飾車子和章服,寫文章以多為富有,有一百多卷的集子,曾經(jīng)自己刻板印行于世,有識之士多非議此事。但他天性樂于做善事,喜好表揚(yáng)后起的文士。唐代舊例,主管貢舉的官吏在錄取進(jìn)士時,以自己當(dāng)年及第的名次為最尊。和凝考中進(jìn)士時的名次是第五,后來他主持貢舉,就選中范質(zhì)為第五名。后來范質(zhì)做到宰相,封魯國公,官至太子太傅,都與和凝相同,當(dāng)時人以此為榮耀。
《新五代史孫德昭傳》閱讀答案解析及譯文8
《明史·孫燧傳》閱讀題答案解析及譯文
明史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題。
孫燧,字德成,余姚人。弘治六年進(jìn)士。寧王宸濠有逆謀,結(jié)中官幸臣,日夜诇中朝事,幸有變。惡巡撫王哲不附己,毒之,得疾,逾年死。董杰代哲,僅八月亦死。自是,官其地者惴惴,以得去為幸。燧以才節(jié)著治聲,廷臣推之代。
十年十月擢右副都御史,巡撫江西。時宸濠逆狀已大露,南昌人洶洶,謂宸濠旦暮得天子。燧左右悉宸濠耳目,燧防察密,左右不得窺。燧時時為宸濠陳說大義卒不悛陰察副使許逵忠勇可屬大事與之謀先是副使胡世寧暴宸濠逆謀中官幸臣為之地世寧得罪去燧念訟言于朝無益,乃托御他寇預(yù)為備。先城進(jìn)賢,次城南康、瑞州。又恐宸濠劫兵器,假討賊,盡出之他所。宸濠瞷燧圖己,使人賂朝中幸臣去燧,而遺燧棗梨姜芥以示意,燧笑卻之。
十三年,江西大水,宸濠素所蓄賊凌十一、吳十三等出沒鄱陽湖,燧與副使許逵謀捕之。三賊遁沙井,燧自江外掩捕,賊走匿宸濠祖墓間,于是密疏白其狀,且言宸濠必反。章七上,輒為宸濠遮獄,不得達(dá)。明年,宸濠脅鎮(zhèn)巡官奏其孝行。朝議方降旨責(zé)燧等,會御史蕭淮盡發(fā)宸濠不軌狀,詔重臣宣諭,宸濠聞,遂決計反。
六月乙亥,宸濠生日,宴鎮(zhèn)巡三司。明日,燧及諸大吏入謝,宸濠伏兵左右,大言曰:“孝宗為李廣所誤,抱民間子,我祖宗不血食者十四年。今太后有詔,令我起兵討賊,亦知之乎?”眾相顧愕眙,燧直前曰:“安得此言!請出詔示我。”宸濠曰:“毋多言,我往南京,汝當(dāng)扈駕。”燧大怒曰:“汝速死耳。天無二日,吾豈從汝為逆哉!”宸濠怒叱燧,麾兵縛燧。逵奮曰:“汝曹安得辱天子大臣!”因以身翼蔽燧,賊并縛逵。二人且縛且罵,不絕口,賊擊燧,折左臂,與逵同曳出。逵謂燧曰:“我勸公先發(fā)者,知有今日故也。”燧、逵同遇害惠民門外。
燧生有異質(zhì),兩目爍爍,夜有光。死之日,天忽陰慘,烈風(fēng)驟起凡數(shù)日,城中民大恐。走收兩人尸,尸未變,黑云蔽之,蠅蚋無近者。明年,守臣上其事于朝,未報。世宗即位,贈禮部尚書,謚忠烈,與逵并祀南昌,賜祠名旌忠。
(節(jié)選自《明史·列傳·忠義一》)
6.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日夜诇中朝事 诇:窺探,打探
B.我往南京,汝當(dāng)扈駕 扈:隨從
C.乃托御他寇預(yù)為備 托:推卸
D.燧笑卻之 卻:拒絕
7.以下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句子的斷句,正確的一組是( )(3分)
A.燧時時為宸濠陳說大義/卒不悛/陰察副使許逵忠勇可屬/大事與之謀/先是/副使胡世寧暴宸濠/逆謀中官幸臣為之地/世寧得罪去[來源:學(xué).科.網(wǎng)]
B.燧時時為宸濠陳說/大義卒不悛/陰察副使許逵忠勇可屬/大事與之謀/先是/副使胡世寧暴宸濠逆謀/中官幸臣為之地/世寧得罪去
C.燧時時為宸濠陳說/大義卒不悛/陰察副使許逵忠勇/可屬大事/與之謀/先是/副使胡世寧暴宸濠/逆謀中官幸臣為之地/世寧得罪去
D.燧時時為宸濠陳說大義/卒不悛/陰察副使許逵忠勇/可屬大事/與之謀/先是/副使胡世寧暴宸濠逆謀/中官幸臣為之地/世寧得罪去
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副使胡世寧因為報告寧王的逆謀而獲罪離開,孫燧認(rèn)為再向朝廷上奏也無濟(jì)于事,于是開始修筑城池防范寧王。
B.得知孫燧謀劃對付自己后,寧王一方面賄賂朝中寵臣排擠孫燧,一方面送“棗梨姜芥”暗示孫燧離去,卻遭到了孫燧的拒絕。
C.在追捕逆賊凌十一等人過程中,孫燧發(fā)現(xiàn)了他們與寧王勾結(jié),于是多次上奏朝廷揭發(fā)寧王,卻因朝廷的不夠重視,沒有得到朝廷的答復(fù)。
D.當(dāng)斷不斷反受其亂,孫燧沒有聽從副使許逵先發(fā)制人的建議,最終在與寧王的斗爭中失敗被殺。
8.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三賊遁沙井,燧自江外掩捕,賊走匿宸濠祖墓間, 于是密疏白其狀。(5分)
(2)逵奮曰:“汝曹安得辱天子大臣!”因以身翼蔽燧,賊并縛逵。(5分)
【答案】
4.C
5.D
6.C
7.(1)盜賊逃跑到沙井,孫燧從江邊乘其不備圍捕過來,盜賊逃跑藏匿在朱宸濠的祖墓墓地里,在這時孫燧秘密寫了奏章,報告了這里的情況。(“遁”1分、“掩捕”1分、“白”1分,句意2分)
(2)許逵奮不顧身說:“你們怎么敢侮辱天子的大臣!”于是用肢體像鳥的翅膀一樣掩護(hù)孫燧,叛賊將許逵一并綁了。(“汝曹”、“因”、“翼蔽”各1分,句意2分)
【解析】
4.
試題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詞義。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課內(nèi)回顧法、成語遷移法。可將詞義代入文中,結(jié)合上下文的語境來判斷對錯。C項“乃托御他寇預(yù)為備”中的“托”如解釋為“推卸”與語境不合;聯(lián)系語境可以知道,前面說學(xué)科網(wǎng)向朝廷投訴沒有什么用,后面說預(yù)先作應(yīng)付朱宸濠叛逆的`準(zhǔn)備,由此可以知道中間應(yīng)是假托要抵御其他賊寇,來做后面的準(zhǔn)備,故此處的“托”應(yīng)解釋為“假托,以……為借口”。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讀音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5.
試題解析:本題考查斷句的技巧。一抓句末語氣詞,二抓句首發(fā)語詞,三抓表對話的詞,四抓專有名詞,五抓句式,六抓頂真修辭。本題中,先抓人名,“燧”“宸濠”“許逵”“胡世寧”;再抓代詞,“之”;三抓固定短語“先是”。這句話的意思是,孫燧只是常常對朱宸濠陳說大義,但朱宸濠最終不知悔改。這以前,副使胡世寧告發(fā)朱宸濠的叛逆陰謀,但宦官、寵臣替朱宸濠隱瞞,胡世寧被判罪去職。
考點:文言文翻譯與斷句。能力層級為理解B。
6.
試題解析: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nèi)容。此題的做法如下,先瀏覽選項,確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體將選項與文中原句進(jìn)行比較以發(fā)現(xiàn)問題。此類題目的誤區(qū)有:事件張冠李戴、時間地點遷移、曲解實虛詞等。經(jīng)過比較可知 C項“朝廷的不夠重視”錯誤,原文第三段說“章七上,輒為宸濠遮獄,不得達(dá)”,可見應(yīng)是密疏沒有到達(dá)朝廷。
考點: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7.
試題解析:本題首先要找出關(guān)鍵字或句式進(jìn)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fù)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dāng)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1)“遁”,逃跑;“掩捕”,乘其不備而逮捕(《漢書·韓信傳》:“上使使掩捕);“白”,報告。(2)“汝曹”,你們這些人;“因”,于是;“翼蔽”,像鳥的翅膀一樣掩護(hù)。(《鴻門宴》“翼蔽沛公”)
考點: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參考譯文】
孫燧,字德成,余姚人。弘治六年考中進(jìn)士。寧王朱宸濠有叛逆陰謀,勾結(jié)宦官和受皇上寵信的大臣,一天到晚打探朝廷中的事態(tài),希望有所變化。朱宸濠厭惡江西巡撫王哲不依附自己,就對他下毒,讓他生了病,一年就死掉了。董杰代替王哲,僅八個月也死了。從此以后,到這個地方當(dāng)官的人都惴惴不安,把能夠離開當(dāng)成幸運的事。孫燧憑著才能和節(jié)操,在地方官員中聲名卓著,于是朝廷官員們就推舉他代替董杰。
正德十年十月,孫燧被提拔為右副都御史,任江西巡撫。當(dāng)時,朱宸濠叛逆的情況已經(jīng)大為顯露,南昌人議論紛紛,說朱宸濠早晚會得到天子之位。孫燧身邊的侍衛(wèi),都是朱宸濠的耳目,但孫燧的提防觀察很細(xì)密,身邊侍衛(wèi)沒能窺探到什么。孫燧只是常常對朱宸濠陳說大義,但朱宸濠最終不知悔改。這以前,副使胡世寧告發(fā)朱宸濠的叛逆陰謀,但宦官、寵臣替朱宸濠隱瞞,胡世寧被判罪去職。孫燧想,向朝廷投訴沒有什么用,于是假托要抵御其他賊寇,預(yù)先作應(yīng)付朱宸濠叛逆的準(zhǔn)備。他先修筑進(jìn)賢的城防,接著又修筑南康、瑞州的城防。又擔(dān)心朱宸濠劫持兵器,假裝討伐盜賊,盡數(shù)把武器搬到其他地方。朱宸濠發(fā)現(xiàn)孫燧謀劃對付自己,就派人賄賂朝中幸臣,企圖趕走孫燧,并送給孫燧棗梨姜芥,以此表示要孫燧“早離疆界”之意,孫燧笑著推卻了這些東西。
正德十三年,江西發(fā)大水,朱宸濠向來所蓄養(yǎng)的盜賊凌十一、吳十三等人,出沒于鄱陽湖一帶,孫燧與許逵商議逮捕他們。盜賊逃跑到沙井,孫燧從江邊圍捕過來,盜賊逃跑藏匿在朱宸濠的祖墓墓地里。在這時孫燧寫了秘密奏章,報告了這里的情況,并且說朱宸濠一定會造反。雖連續(xù)送出七篇奏章,卻都被朱宸濠攔截了案宗,未能送達(dá)。第二年,朱宸濠脅迫巡鎮(zhèn)官向朝廷表奏他的孝行。朝廷正議論降旨責(zé)備孫燧,恰好御史蕭淮完全揭發(fā)了朱宸濠圖謀不軌的情況,下詔派重臣宣讀圣旨,朱宸濠得知后,就決意造反。
六月乙亥日,是朱宸濠生日,他宴請鎮(zhèn)巡的所有官員。次日,孫燧及其主要屬官進(jìn)入朱宸濠的家,朱宸濠在左右埋伏了士兵,朱宸濠大言不慚地說:“孝宗被李廣所誤導(dǎo),抱養(yǎng)民間孩子,我祖宗不享祭祀十四年了?,F(xiàn)在太后有詔令,命令我起兵討伐奸賊,你對此也有所了解了吧?”眾人互相觀望,驚訝瞪眼回望,孫燧徑直上前說:“怎么能有這樣的話!請拿出詔書來給我看?!敝戾峰┰唬骸澳闵賳?,我前往南京,你要隨從我的車駕。”孫燧大怒說:“你是找死罷了。天上沒有兩個太陽,我難道會跟隨你當(dāng)叛逆嗎?”朱宸濠惱怒地喝叱孫燧,指揮手下士兵捆綁孫燧。許逵奮不顧身說:“你們怎么敢侮辱天子的大臣!”并用肢體像鳥的翅膀一樣掩護(hù)孫燧,叛賊將許逵一并綁了。二人一邊拒綁一邊怒罵,罵不絕口。叛賊毆打?qū)O燧,打斷了他的左臂,他和許逵一同被奸賊拖出去。許逵對孫燧說:“我之所以勸您先發(fā)制人,就是知道會有今天的緣故?!睂O燧、許逵一同在惠民門外被殺害。
《新五代史孫德昭傳》閱讀答案解析及譯文8篇(新五代史全文及譯文在線閱讀)相關(guān)文章:
★ 山東省在編教師招聘考試模擬試題及答案3篇 年山東省教師招聘考試真題及答案
★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單元試卷3篇(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單元試卷答案)
★ 屆銀川市高考英語模擬試卷及答案2篇 銀川一中第四次模擬考試英語答案
★ 新視野大學(xué)英語3課后翻譯3篇 大學(xué)新視野英語3課后翻譯答案
★ 小學(xué)數(shù)學(xué)教師招聘試題及答案3篇(小學(xué)教師招聘考試數(shù)學(xué)真題及答案解析)
★ 年北京公務(wù)員考試《申論》真題及答案解析3篇(年國家錄用公務(wù)員考試《申論》真題卷)
★ 上海語文中考模擬試題及參考答案2篇(上海語文中考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