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分享的千米和噸教學反思5篇,以供參閱。

千米和噸教學反思1
《千米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千米這一度量單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難點是將千米這一概念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系,形成正確的認知觀。 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課前我布置學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約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時間,大約幾步,和爸爸或媽媽一起測一測家到學校的路程有多長。課堂上,我先讓學生復習以前所學的長度單位,說說它們之間的進率,并讓學生比劃出這些單位所表示的實際長度。然后從測量鉛筆的長度到測量教室的長度再到測量從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創(chuàng)設,使學生明白:計量路程等的長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長度單位,從而比較自然地引入千米。 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1千米這一觀念的建立難度較大,因為平時學生不太關注兩個地方之間的.路程是多少。當然,學生也并非是一張白紙,他們在馬路邊、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見過千米(也叫公里),對千米已有所認識。所以,我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以前看到過千米這個單位嗎?在哪里看到過?你知道還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讓學生估計:從學校到什么地方大約是1千米?讓他們聯系生活實際,發(fā)揮想象,用他們自己的眼光去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觀念。 為了使學生能建立正確的長度觀念,在課前我選了幾個學生比較熟悉的地方進行測量,利用摩托車的里程數記錄下了每個地方到學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數。然后先讓學生估計從學校出發(fā)到哪里大約是1千米。考慮到學生對三毛樂園、秦山大廈、一號橋、百貨大樓、新華書店等地方比較熟悉,所以我向學生出示這幾個地方的圖片,讓學生先猜一猜:哪個地方到學校大約是1千米?有一個小朋友說:秦山大廈差不多吧。我及時引導:從學校到秦山大廈大約是700米。通過學生的猜測、比較,得到:從學校到三毛樂園大約是1千米。
然后讓學生閉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長。學生還能通過從學校到三毛樂園大約是1千米聯想到從學校到南門廣場也是1千米等等,真是很了不起。 因為課前布置同學們和爸爸媽媽一起測量出學校到家的路程,所以課堂上請幾位同學說說家在哪里,再讓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家離學校有多遠。先猜一猜比1千米多還是少或差不多,再進一步猜出大約是多少米。再請已經測量好的這位小朋友當小老師進行評判,比一比誰猜得最準。小朋友對這樣的活動很感興趣。但是全班同學一起猜,被請到的同學人數有限,學生的參與面不夠,無法滿足大家,所以我再讓小朋友分小小組活動,讓每個小朋友有猜和被猜的機會。通過猜一猜、說一說、評一評、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長。然后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大約相隔1千米?對于1千米和1米之間的進率,估計學生能說出來,就直接讓學生說一說。然后通過討論、匯報,使學生了解:測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測量,還可以步測、看摩托車上的里程數等等。再出示三個實例:小明走100米需要210步,那他需要走多少步大約是1千米?我們學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長?(200米)幾圈才是1千米?體育館的環(huán)形跑道長400米,跑幾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過這三個實例,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千米和米之間的關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簡單化聚,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學生說說是怎么想的。最后是課堂小結。 這堂課的關鍵是讓學生參與對1千米或幾千米的體驗和感悟,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并將生活經驗轉化為認知結構。課前布置學生走一走、量一量是非常重要的活動。如果沒有這些活動,而只靠學生想象1千米有多長是無法建立1千米的觀念的。
千米和噸教學反思2
數學的生命力在于其應用的廣泛性。教育學生運用學到的抽象知識,去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具體問題,正是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把社會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學會用數學的角度去觀察。
“公頃”和“平方千米”這兩個土地面積單位比較大,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形成表象確實有些因難。所以在教學中為了讓同學們感受1公頃、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我讓大家猜測、想象身邊哪些熟悉場所的面積大約是1公頃、1平方千米《結合學生熟悉的場地,如教室的面積一般是50平方米,200個教室的面積大約是1公頃,通過學生的想像,加深學生對“公頃”這個土地面積單位的認識。在使學生明確了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公頃,學生對1公頃形成了表象之后,讓學生想象一下100塊1公頃的土地,就是1平方千米,也就是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再估計各省的面積,閱讀“你知道嗎”,使學生加深對1平方千米的認識。這樣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如此密不可分。
同時在課堂上暴露出來的問題也很多:如,課堂上學生雖然能盡量的去猜,去想象1公頃到底有多大,但還是沒有實際直觀的一個感受,如果可以讓學生到實際的操場上去跑一圈,感受100米的長度,感受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這樣學生建立1公頃的概念就更加清晰,有了1公頃的表象,那么1平方千米就是100個1公頃,就更加容易理解。相信學生在這樣的參與過程中,學習的積極性也會提高,充分理解數學的無處不在,數學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書上涉及的單位換算大多是在整數的范圍里,而在實際的應用中很多都不是整數,所以課上要注意數據的大小,可以有不同的數,關鍵是強調高級單位到低級單位要乘以進率,低級單位到高級單位要除以進率,公頃到平方米的進率是10000,小數點移動4位。平方千米到公頃進率是100,小數點移動2位,平方千米到平方米的進率是1000000,小數點移動6位。另外可以要求學生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面積是1()”來描述各面積單位,相信學生在熟記之后,能幫助更好的理解進率。
千米和噸教學反思3
《千米和噸》是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內容,千米和噸所用的材料來自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內容貼近生活,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跟現實生活緊密聯系。但這一部分內容,學生掌握的并不是很理想。主要出現以下一些問題:
一、填上合適的單位或數時,很容易出錯;
二、單位轉化時容易出錯,兩個相鄰之間的單位轉化問題不大,但出現不是相鄰的單位轉化時錯誤率還是比較高。
分析原因:
1、在學生們的腦中對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沒形成一個完整的、具體的概念。雖然在生活中有很多應用,對他們來說是抽象的,1千米到底有多遠?1噸到底有多重?他們完全體會不到。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談一下上體育課跑步時的感受,大家都說跑了2、3圈后覺得非常累。接著告訴學生跑道跑5圈就是1千米。后來發(fā)現,他們好像理解了1千米是比較長,但他們只是知道千米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我覺得還是應該找時間帶他們去跑道上走5圈,讓他們再次體會1千米有多長加深其印象。認識1噸時,課上我讓學生計算全班48個學生的體重大約是1噸,但學生對于噸的認識還只是表象,具體不知道有多重。其實,我認為課前應該組織學生到食堂里去拎一些袋裝米,具體感受一下加深印象。我們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不能放過每一個細節(jié)。
2、學生對單位的大小還沒有熟練掌握,相比之下,哪個單位大哪個單位小不夠熟悉,它們之間的轉化關系也不熟練。解決這個問題,我覺得應當適當加強訓練,熟練掌握各單位之間的進率。
千米和噸是教學的難點,要建立千米和噸的概念,不是幾節(jié)課就可以建立起來的,這要他們多留意、觀察生活,在生活的一點點積累。
千米和噸教學反思4
在之前的學習中,學生們已經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對長度單位有了初步的了解。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等長度學生都可以用手比劃出來,通過尺子去測量,但1千米的長度既不可能用手去比劃,測量的難度也十分大,只有借助學生的生活實際去感受。因此,如何幫助學生建立起1千米的概念,成為教學的重難點。
一、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
首先,我與學生一起回顧了有哪些長度單位,并讓學生按一定的順序排列這些長度單位。在此基礎上,我出示了一些填長度單位的練習讓學生練習,如橡皮擦4( ),學校跑道一圈長400( ),東莞到廣州的距離大約是70( ),回顧知識,并引出千米作為長度單位。接著,我通過三處設疑:“為什么用千米?”“你在哪些地方見過或聽說過千米?”、“1千米有多長呢?”通過這樣的環(huán)節(jié),讓更好了解“千米”這個長度單位,也激發(fā)學生探究學習的熱情。
不足:1千米到底有多長,你能否具體說說你心目中1千米的長度?以后應增設這樣環(huán)節(jié),從學生最熟悉事物出發(fā),這樣能夠更容易讓學生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
二、進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在課前設計時,我考慮到了兩個方面:
1.結合學生課前走操場跑道(環(huán)行)來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
距離的感知:
?、俑惺懿⒛繙y100米,建立10個100米是1000米,即是1千米。
?、谂艿酪蝗κ?00米,5圈是1000米,即是1千米。
?、叟艿酪蝗κ?00米,2圈半是1000米,即是1千米。
通過與學生身邊事物去感受1千米,如一起走100米,(10個100米才是1千米),一起跑200米(5圈這樣的跑道才是1千米),并通過來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的概念。
時間的感知:
如果走100米需要1分鐘左右,估計一下,走1千米大約走多少時間?
不足:由于只讓學生感受200米,課后應該讓學生走一走,真正感受1千米的長度與所花費的時間,這樣學生對1千米的認識一定更加準確。
2.要結合生活中比較熟悉的路段(直線型)來感受1千米的長度。
在制作時,通過百度地圖,繪制了一幅我們學校附近的路線示意圖,因為那些都是學生最為熟悉的線路,大部分學生幾乎每天都要在這些路線上往返,所以更能使他感受到1千米的長度,從學校門口出發(fā)到嘉榮商場直線距離大約是1000米。
不足:如果能路線圖制造成錄像,學生會清楚地看到1千米的直線距離。
對于這類概念建立課型,自己更努力:
1.課前感受要有規(guī)劃,夠充分。課前,我?guī)е鴮W生來到操場,首先告訴學生從哪里到哪里是100米,走一走需要幾步,看看需要幾分鐘,記下你走的情況。然后要求學生沿著學校操場跑道走5圈(一圈200米),讓學生記下走完后的感覺?;顒右龅接袟l理,學生才更好地聯系生活經驗,并將生活經驗轉化為認知結構。
2.整個過程,應引導學生用自己身邊的事物、場景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把1千米與學生習以為常的生活很好地聯系了起來,讓學生經歷了一個從模糊到精確的動態(tài)生成過程。
千米和噸教學反思5
一、聯系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情境。
《千米的認識》這節(jié)課中,我運用新課程的理念,從生活實際出發(f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恰當的教學情境。并且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打破課堂內外的界限,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二、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
《數學課程標準》中新的理念提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種方式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自己去學,自己去做,自己去體驗、自己去獲取知識,從而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是新世紀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數學教學應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讓學生學會從生活中尋找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服務于生活。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了解自己的學校、生活的道外區(qū)的變化,感到生活的這個社會的美好,無形中達到了情感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以此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我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了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而把自己定位在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使學生自己通過親身的感受從不同的角度加深對千米這個長度單位的認識。學生思維活躍,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
三、利用現有教材,體現新課標
教學時,我大膽改變了教材中單一的、抽象的、脫離學生實際狀況的內容,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興趣,通過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引入新知,把抽象的數學知識采取情境化、生活化的表達方式,教材中的課后的實踐活動提到課前進行,學生可以憑借各自的經歷與體驗逐步形成千米的計量觀念。把書后單一、抽象的單位換算線段圖,改編成學生所熟悉的地名,不但使學生掌握了課本知識,同時了解了自己身邊一些地方的實際距離。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數學內容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
教師能發(fā)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
有了以前學習米的經驗,這節(jié)課我十分注重實踐這個環(huán)節(jié)。在課前,先帶學生饒著學校操場走了5圈,用了20分鐘左右,學生感覺走1000米有點累,初步體驗了1000米這個路程比較長。在課堂上又舉了很多用千米做單位的例子,如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汽車行駛、飛機飛行的速度等等,使學生對千米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發(fā)現加強實踐訓練后,學生在作業(yè)中錯誤較少。
課前做好充足準備,學生親自實驗并拍下視頻,自己感受走多少米要用多長時間,對路程與時間也有了一些感觸?;剡^頭來再上課的時候,學生的興趣更濃,覺得很貼近自己的生活,這樣一來學生愿意去聽、去了解、去學習。
我覺得本節(jié)課最大的亮點就是課前所做的準備,以及大量的貼近生活的實例。當然也有不足的地方,例如本節(jié)課抽象的知識,如何能更好的讓學生有具體的體驗,我覺得還是應該走進生活不斷的實踐,這里也需要家長的配合提高學生的生活經驗積累情況,這里也充分的說明數學是離不開生活實際的。
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我將盡可能的聯系生活實際,課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充分體現出高效課堂這一宗旨,充分利用好每節(jié)課,讓學生收獲滿滿,也讓自己感到充實。
千米和噸教學反思5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