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1
《靜夜思》語言凝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遠,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靜夜思鄉(xiāng)之情。這首詩人們早已耳熟能詳。哪怕是一年級的孩子,也把它背得滾瓜爛熟。面對這樣熟悉的古詩,老師還有什么可教給一年級孩子的呢?
首先,應花精力突破識字的難點。新教材要求孩子識記的字特別多。《靜夜思》一文因詩文短小,生字不算多,但也有十幾個。如何讓孩子們把注意力集中到詩中字詞的認識上呢?這時,組織孩子評價他人讀音的缺陷,一起討論生字的字形,就能找到他們對于古詩的新鮮感。詩中三拼音較多,又大多是帶“ang”的后鼻音,讀準確還不是很簡單的事。所以要在這些三拼音的朗讀上下工夫。另外,采用孩子們喜歡的識字方法進行識字教學,亦能激起孩子們學習的興趣,進一步掌握古詩的內容和含義。
其次,引導孩子們感受古詩所描寫的美好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仍然是熟詩教學的必要目標。
第三,學習古詩,重在吟誦。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多種形式地反復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
不足之處:面對一年級的孩子,課上深入分析和繁瑣講解有點多余,應當引導學生自己理解頓悟。所以一定要憑借優(yōu)美的音樂和詩意的畫面,采用一年級孩子樂于接受的方式進行教學。引導他們體會時,也要貼近孩子們的生活,避免空洞的說教。
小學一年級《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2
《靜夜思》是素有“詩仙”美稱的唐朝詩人——李白的經(jīng)典佳作,這首詩語言凝練,意境優(yōu)美。在預設教學過程時,我本打算按照“初讀古詩,感悟意境——朗讀詩句,感悟詩韻——欣賞古詩,拓展延伸?!钡乃悸愤M行教學,但我考慮再三,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感悟、理解與朗讀、背誦,哪種方式更有效?非常矛盾。無意中,在閱讀《教學之道——寫給語文教師》(人民教育出版社)一書時,看到了一篇名為《素讀經(jīng)典》的文章,當時“素讀”兩個字吸引了我,什么是“素讀”,對于第一次聽說這個名詞的我來說,帶著好奇,快速瀏覽了一下,才明白“素讀”就是古代私塾授課的讀法,日本右腦開發(fā)專家七田真在《超右腦照相記憶法》的“第五章——教育的原點是背誦和記憶”里這樣論述:“‘素讀’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讀內容的含義,只是純粹地讀。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這樣按字面來教孩子‘素讀’中國的四書五經(jīng)的?!彼€說:“這種不求理解、大量背誦的方法是培養(yǎng)天才的真實方法,也就是右腦教育法。猶太教育培養(yǎng)出了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們的教育就是以記憶學習為中心,強調反復朗讀?!?/p>
這段話給了我一啟示:對于剛剛升入一年級的孩子來說,識字確實是難點,一篇課文學完了,回頭再讓孩子們來讀,生字詞還是不認識,雖然教給他們識字方法,卻很無效。對此我也很苦惱,怎樣增加孩子的識字量呢?我一直在苦苦思索?!八刈x”古詩,雖然不理解詩意,但隨著“素讀”量的增加,學生會不會在“素讀”中,慢慢積累識字,這也許是解決識字這一難題的一種方法。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我在上課時臨時改變了預設的教學過程,帶領學生一遍遍讀詩,很快孩子們都能熟練背誦下來了,可能這首簡短的小詩,有的學生在課前就已經(jīng)背誦下來了。既然還有時間,我又給學生增加了一首小詩——《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睂τ谶@首詩,跟學生素讀的時間要長一些,但也在課內完成了。學生不僅背過了充滿思鄉(xiāng)之情的《靜夜思》,而且還額外積累了一首小詩,我覺得“素讀”的效果還是挺明顯的。在今后,我將嘗試利用晨讀、午檢時間,帶領學生“素讀”經(jīng)典古詩,擴大學生識字量。
小學一年級《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3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我對待自己的工作一絲不茍,總是希望在講課前做好一切準備,絕不允許自己在學生面前出錯。一直都堅信,只有這樣,才能在學生中樹立威信。
今天教《靜夜思》這首古詩,指導朗讀,理解詩意,一切都按我預定的程序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接下來就是指導寫字了,我讓學生觀察三個字中哪個最難寫。學生們有的說“是”難寫,下半部分容易丟筆畫;有的說“鄉(xiāng)”字寫,不容易寫好看。唯獨沒有說“頭”字的.,其實我心里也認為“頭”字最好寫了??烧l知,當我示范書寫完一個“頭”字時,突然聽到一個學生說:“老師,您寫錯了!”我被這突如其來的一句話說愣住了,仔細看看自己寫的字,沒錯??!可是既然學生那么說了,我還得問個究竟?!袄蠋熷e在哪兒啦?”說話的常宇馳見我沒生氣,膽子也大了些,聲音也更響亮了?!皶系?lsquo;頭’字最后一筆是點,老師寫的是捺!”聽他這么一說,其他同學也都好奇地翻開書來看,很快,就有幾名同學應和著“真的,書上的是點!”見此情景,我的心里不僅沒有被學生否定的不快,反而由衷地感到一陣驚喜。這說明孩子們具有很強的觀察力呀,而且他們敢想敢說,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至少老師在他們眼里是權威)這是值得表揚和肯定的!于是我認真地擦掉了寫錯的“頭”,重新一筆一畫地寫好了,都低下頭,認認真真地觀察自己的字,還做了修改。后面的寫字練習進行得比以往任何一節(jié)課都好。
真沒想到,一個“錯誤”竟然變成了促成孩子們自主學習的動力,這是我想都沒想過的。誰說老師犯錯就會失去威信?教學活動中教師出錯在所難免,而每個錯誤中都蘊藏著一個很好的教學時機。如果我們對學生的錯誤橫加指責,對自己的錯含糊其辭,那么不光會錯失教學時機,還會拉大師生的心理距離,反而會使教師失去威信。
小學一年級《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4
根據(jù)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的特點,我在教學中力求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愉悅和諧的課堂氣氛中獲取新知,并培養(yǎng)了學生的多種本事。
為此,我在本課的設計中,努力做好以下幾點:
1.利用舊知,鋪路搭橋
新舊知識的切入口,從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識的重點,為突破難點做好準備。
2.體現(xiàn)活動的雙主體性,采取各種學習方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構成過程。
教學中,教師演示與小組合作討論相結合多層次的信息反饋,全班的教學活動與個體差異很好地結合起來,使學生處于積極的思考狀態(tài),提高學生的自學本事。
3.生動趣味的電腦畫面調動了學生的思維,美妙動聽的故事提高了學習的興趣。
電化教學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新手段,它能經(jīng)過動畫、聲音、色彩等來創(chuàng)設情境,渲染氣氛,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本課始終穿插著電腦畫面,
低年級學生喜歡聽故事,愛玩好動,所以在教學中始終由李白天鵝來牽線,在意境中完成識字、朗讀。一個又一個完美的故事,實際上就是讓學生認識字寶寶。這樣激發(fā)了學習興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并鞏固了所學知識。
總之,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注意到為充分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條件,使他們學得簡便,學得歡樂,真正體現(xiàn)了上課注意力集中,下課之時仍能興趣盎然,做到了教與學融為一體。
專家評析
全課借助多媒體教學,能較好地吸引一年級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有利于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
教師沒有局限于知識的教學,更注重知識的應用,讓學生在學會必需的知識后,及時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鞏固知識、應用知識,有利于讓學生體驗到語文的價值,提高今后學好數(shù)學的熱情和信心
小學一年級《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目、耳、頭、米”4個字。認識新偏旁點橫頭、反文旁。
2、朗讀古詩,背誦古詩。在誦讀過程中體會古詩意思,感受詩人思念故鄉(xiāng)的心情。
3、培養(yǎng)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引導同學觀察夜空,閱讀有關課外書籍。
教學重點:
1、認讀生字,寫生字。
2、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1、在誦讀古詩過程中體會古詩意思,感受詩人思念故鄉(xiāng)的心情。
2、培養(yǎng)觀察大自然的興趣,落實觀察夜空、閱讀有關課外讀物的實踐活動。
教學時間:1課時
課前準備:
1、每位同學留心看夜空,看看有些什么。
2、收集并閱讀了解有關李白的事跡、其它詩作等。
教學過程:
一、觀圖導入。
說說自身看到的。
二、揭題、釋題。
1、“思”:思念,想念。
2、誰在什么地方,思念什么?
3、課前準備情況(有關李白的)交流。
三、初讀古詩。
1、借助拼音自由讀,要求把每個字音都讀準。
2、把詩中的生字單獨拿出讀兩遍,認一認。
3、檢查讀的情況。(主要是字音)
4、讀后交流:你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
四、細讀古詩。
1、朗讀古詩。你喜歡怎樣讀?(讓同學依照自身的理解去讀,多肯定,多鼓勵)
2、配樂朗誦。
3、當堂背誦。
五、認記生字。
1、說說你認記生字的方法。
2、生字卡片認讀。
3、“摘蘋果”游戲:把認到的生字摘下,組成詞大聲說出來。
六、練習寫字。
七、課外作業(yè)
1、再看夜晚的天空,把新的發(fā)現(xiàn)說給同學聽。
2、課外繼續(xù)收集和閱讀:有關李白和他寫的其他詩,還有描寫夜空或介紹有關星體的科學知識的一些課外讀物。把收集到的和讀過的帶到班里,向同學介紹或互相借閱。
小學一年級《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6
《靜夜思》教學反思
湖南第一師范大學第一附屬小學 廖婷婷
一年一期的古詩《靜夜思》是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名篇,在學習之前我就預料到每個學生應該差不多都會背,可是通過課前摸底發(fā)現(xiàn)其實好多根本不準。但孩子畢竟是孩子,認為自己會背了就不用學了。真要叫他們理解詩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為他們長句都讀不好,怎么在這堂課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在走進課堂的那一刻,我心里還是沒有底,但我知道我不能像平時那樣上了。所幸一堂課下來,倒也有了新的啟發(fā)。
一、交給學生識字的主動權
在板出課題后,讓學生讀讀《靜夜思》三個字,然后請他們說說:你想提醒大家讀好哪個字?學生就說出了“靜”讀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體認讀,不能拼讀。于是隨機教學靜與夜,給它們找找朋友,說說能用什么辦法很快記住這兩個字。但我還不滿足于此,我又問:哪個字告訴我們詩人是在什么時候寫的詩?哪個字告訴我們周圍有沒有聲音?“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思念著什么呢?意外的是,學生很快都明白“靜”和“夜”的意思。那詩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學生的意識到了新的學習梯度,馬上進入了閱讀。
二、從生活情感啟發(fā)詩的情感
只有讓學生體會到詩人的情感,才不會在讀書的時候毫無表情地唱。當學生能讀出詩人是想念家鄉(xiāng)的時候,我就不失時機地問:他會思念家鄉(xiāng)的誰呢?學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說是爸爸媽媽,有的說是親朋好友,有的說是兄弟姐妹,有的說是玩過的小溪……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課前我還擔心他們讀不懂詩呢。于是我又問他們:你們也有過想念爸爸媽媽的時候嗎?什么時候最想?我特意讓全托在別人家的孩子先說,她說每天晚上她最想爸爸媽媽,于是學生的話題就這樣打開了,就這樣他們明白了詩人的心情,知道了什么叫做思念。此時,我讓他們再去讀一讀詩。最后,我問他們,你覺得你讀懂了哪一句或哪一個詞,于是所有的詩意都在孩子們的嘴中被解釋,他們甚至說:月亮都圓了,為什么我與家里人還沒團圓呢!我明白,此時我的教學目的達到了,也讓學生明白了讀書不僅僅只是會讀,還要讀會些什么。
沒想到這節(jié)課有了這么多意外的收獲,感謝我的學生,讓我再一次看到了他們的潛力,讓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新的體驗也嘗試。
《靜夜思》課后反思
吉林省安圖縣明月鎮(zhèn)第三小學 陳 玲
在教學《靜夜思》這首古詩時,我首先讓學生借助拼音把古詩讀準,由于大部分學生在幼兒園已經(jīng)熟背了這首古詩,因此在別的同學朗讀時,一部分同學根本不認真看書中的每一個字。當我把書中要求會認的字找出來時,一部分同學卻不會讀。
這就使我想到了一個問題;在幼兒園先學這些知識,是弊還是利。于是我把這首詩抄到了黑板上,強迫他們在聽別人讀古詩時,認真看古詩中的字。經(jīng)過長的培養(yǎng),我想:他們一定會養(yǎng)成好的聽課習慣。
《靜夜思》教學反思
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西塘橋鎮(zhèn)中心小學 金海萍
由于當前的一些早期教育,學生在入學前后,對于《靜夜思》這樣淺顯易懂、婦孺皆知的經(jīng)典篇章,早已爛熟于心。如果課堂上教師仍然按著常規(guī),從頭講到尾,大部分學生肯定會興趣索然,教學效果也可想而知。因此針對這一實際,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采取了“分層教學”法,即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提出“高層次” 的要求,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欲望。對于低層次的學生,主要采取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形式,循序漸進的提出要求,最終使生生有所得,生生有創(chuàng)新。下面是教學的感悟和反思。
一、釋題,了解學情
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應根據(jù)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所以,在導入詩題后,我首先了解學情:小朋友們,聽過這首古詩嗎?(大部分學生聽過)對這首古詩你有哪些了解呢?(學生有的知道作者、有的會讀、有的已經(jīng)會背)
正是在這種了解學生“所知”的基礎上,我嘗試了分層教學法。
二、循情,因材施教
為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學習方式,我首先提出要求:(1)已經(jīng)會讀會背的學生找學習伙伴開展競賽,看誰讀得準,背得好。(2)不會的同學找值得信賴的學習伙伴(包括老師)一起借助拼音合作學習。
其次,教師巡視,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效果。
最后,學生交流時也分層次進行,先讓低層次的學生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再讓高層次的學生與伙伴開展競賽,學生自己評議。這期間,教師一定要兼顧不同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樂趣,并能持之以恒,使其成為學生頭腦中的一種精神積淀。
另外,對于詩意的理解和朗讀指導也不要牽強,不能用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實踐感悟,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靜夜思》這首古詩的朗讀教學上,我注重聯(lián)系學生對生活的切實體驗:“你們有過想念親人的體驗嗎?具體說說當時的感受。那么大詩人李白和你們一樣也是在這種心情下寫了這首古詩?!笨梢哉f,情感的共鳴,獨特的感受,會使學生在濃濃的思鄉(xiāng)情中再次誦讀這首古詩。
三、指導書寫,鞏固識字
課標中要求寫字寫筆畫簡單的字,不求多,貴在精。教師應指導學生寫好基本筆畫和筆順規(guī)則。本課共四個字,都是以前學過的。教師先讓學生認讀,再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字說說你是怎樣記住的?但不要做過多的字形分析。然后由教師指導書寫。范寫在一年級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筆順規(guī)則,但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最后讓學生練寫,練寫上可體現(xiàn)彈性,給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沒必要提出相同的要求(至少寫2個)。寫完后還可以讓學生把自己認為寫得最滿意的字向學習伙伴和老師展示,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到識字和寫字的樂趣。
四、鞏固練習,強化積累
為了鞏固這節(jié)課的內容,我又設計了以下練習:
1、學生領讀生字,擴詞。
2、游戲:小刺猬摘蘋果。(開展背誦競賽)
3、拓展積累:你還知道哪些描寫思念家鄉(xiāng)的詩句?(不知道也沒關系,不做過高要求,只要有積累的意識即可。)
4、教師拓展資料,把搜集到的描寫思念家鄉(xiāng)的詩句發(fā)給學生,要求學生會讀,有能力的可以嘗試背誦。
五、總結全文,布置實踐作業(yè)
在作業(yè)安排上,我布置學生觀察夜晚的天空,把看到的說給同學聽,同時又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收集李白的其他古詩并摘記描寫思念家鄉(xiāng)的詩句。(可以問爸爸媽媽或其他長輩,也可以自己查找。)這樣既關注了學生的個體發(fā)展,又培養(yǎng)了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了閱讀面,真正做到了為學生而教!
小學一年級《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7
一年一期的古詩《靜夜思》是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名篇,在學習之前我就預料到每個學生應該差不多都會背,可是通過課前摸底發(fā)現(xiàn)其實好多根本不準。但孩子畢竟是孩子,認為自己會背了就不用學了。真要叫他們理解詩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為他們長句都讀不好,怎么在這堂課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在走進課堂的那一刻,我心里還是沒有底,但我知道我不能像平時那樣上了。所幸一堂課下來,倒也有了新的啟發(fā)。交給學生識字的主動權,在板出課題后,讓學生讀讀《靜夜思》三個字,然后請他們說說:你想提醒大家讀好哪個字?學生就說出了“靜”讀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體認讀,不能拼讀。于是隨機教學靜與夜,給它們找找朋友,說說能用什么辦法很快記住這兩個字。但我還不滿足于此,我又問:哪個字告訴我們詩人是在什么時候寫的詩?哪個字告訴我們周圍有沒有聲音?“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思念著什么呢?意外的是,學生很快都明白“靜”和“夜”的意思。那詩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學生的意識到了新的學習梯度,馬上進入了閱讀。
小學一年級《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8
一、釋題,了解學情
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應根據(jù)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所以,在導入詩題后,我首先了解學情:小朋友們,聽過這首古詩嗎?(大部分學生聽過)對這首古詩你有哪些了解呢?(有的會讀、有的已經(jīng)會背。)
正是在這種了解學生“所知”的基礎上,我嘗試了分層教學法。
二、循情,因材施教
為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學習方式,我首先提出要求:
?。?)已經(jīng)會讀會背的學生找學習伙伴開展競賽,看誰讀得準,背得好。
?。?)不會的同學找值得信賴的學習伙伴(包括老師)一起借助拼音合作學習。
其次,教師巡視,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效果。
最后,學生交流時也分層次進行,先讓低層次的學生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再讓高層次的學生與伙伴開展競賽,學生自己評議。這期間,教師一定要兼顧不同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樂趣,并能持之以恒,使其成為學生頭腦中的一種精神積淀。
另外,對于詩意的理解和朗讀指導也不要牽強,不能用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實踐感悟,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靜夜思》這首古詩的朗讀教學上,我注重聯(lián)系學生對生活的切實體驗:“你們有過想念親人的體驗嗎?具體說說當時的感受。那么大詩人李白和你們一樣也是在這種心情下寫了這首古詩?!笨梢哉f,情感的共鳴,獨特的感受,會使學生在濃濃的思鄉(xiāng)情中再次誦讀這首古詩。
小學一年級《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9
《靜夜思》這首古詩膾炙人口,千古傳誦,是我國唐代浪漫主義詩人代表——李白的經(jīng)典詩作,它語言凝練,感情真摯,反映了外出游子的深夜思鄉(xiāng)之情。
此篇課文大多數(shù)孩子都早已熟背,然而能真正了解其中深層含義,體會詩人情感的仍是少數(shù)。全詩總共4句,其中“疑是地上霜”這句是本詩的難點。我首先借用圖片,讓孩子們了解什么是霜,再結合現(xiàn)實生活?!八睍Ыo你們什么樣的感受呢?“涼、冷、凍”有孩子搶答了。是啊。這時孩子們終于可以體會到,當時詩人李白在外游蕩時,在靜靜的夜里那種迫切的思念家鄉(xiāng)的之情,像“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見的手,無聲地撥動著詩人的心弦,此時的凄涼孤寂的夜晚,說明當時李白的心情非常的孤單、非常的寂寞,懂得了這種感覺,對讀好這一句和理解第二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有很大的幫助。正因為作者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無法立刻回去和他們團聚,所以才有“疑是地上霜”的感覺。像這樣突破難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我在學生熟讀古詩以后,又引導他們提出還有不懂的問題嗎?隨機給以解決。所以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問題很多,還有的問他為什么想家鄉(xiāng)呀,這些說明孩子們動腦思考了。但因為孩子們都還小,對漂泊游子孤身在外的寂寥無法切身知曉,對此文的理解可能仍還有限。這些可能都將慢慢沉寂,希望在孩子們以后的人生中終會頓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的內涵吧。
小學一年級《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10
1、采用低年級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古詩的意境美。在識字、寫字教學中,引導學生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用于突破識字和寫字的難點,防止平均用力。
2、指導方法,重視落實,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學習意識和合作學習精神。
3、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部分學生對詩歌已耳熟能詳,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孩子自己識字,互幫互學。同時采用多種教學手段,讓生字多次復現(xiàn),加以鞏固。在廣泛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孩子們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
4、深入感知課文中的情感,但不是用分析的辦法,而是利用詩意的畫面和故事,用播放音樂和有感情地朗讀的辦法,使學生整體感知,這樣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特別是農(nóng)村里百分之九十多的留守兒童感受得會更深,這首詩很短,含義又及深,很難讓一年級的學生全面理解,這里只是讓學生有初步的感受,今后每一位學生都會用一生的時間去品讀這首詩。
小學一年級《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11
一、釋題,了解學情
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應根據(jù)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一樣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所以,在導入詩題后,我首先了解學情:小朋友們,聽過這首古詩嗎?(大部分學生聽過)對這首古詩你有哪些了解呢?(有的會讀、有的已經(jīng)會背。)
正是在這種了解學生“所知”的基礎上,我嘗試了分層教學法。
二、循情,因材施教
為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學習方式,我首先提出要求:(1)已經(jīng)會讀會背的學生找學習伙伴開展競賽,看誰讀得準,背得好。(2)不會的同學找值得信賴的學習伙伴(包括教師)一齊借助拼音合作學習。
其次,教師巡視,了解不一樣層次學生的學習效果。
最終,學生交流時也分層次進行,先讓低層次的學生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再讓高層次的學生與伙伴開展競賽,學生自我評議。這期間,教師必須要兼顧不一樣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力求使不一樣的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樂趣,并能持之以恒,使其成為學生頭腦中的一種精神積淀。
另外,對于詩意的理解和朗讀指導也不要牽強,不能用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實踐感悟,應當讓學生在主動進取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靜夜思》這首古詩的朗讀教學上,我注重聯(lián)系學生對生活的切實體驗:“你們有過想念親人的體驗嗎?具體說說當時的感受。那么大詩人李白和你們一樣也是在這種心境下寫了這首古詩?!蹦軌蛘f,情感的共鳴,獨特的感受,會使學生在濃濃的思鄉(xiāng)情中再次誦讀這首古詩。
小學一年級《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12
一釋題,了解學情
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應根據(jù)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一樣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所以,在導入詩題后,我首先了解學情:小朋友們,聽過這首古詩嗎?(大部分學生聽過)對這首古詩你有哪些了解呢?(有的會讀有的已經(jīng)會背。)正是在這種了解學生“所知”的基礎上,我嘗試了分層教學法。
二循情,因材施教
為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學習方式,我首先提出要求:
(1)已經(jīng)會讀會背的學生找學習伙伴開展競賽,看誰讀得準,背得好。
(2)不會的同學找值得信賴的學習伙伴(包括教師)一齊借助拼音合作學習。
其次,教師巡視,了解不一樣層次學生的學習效果。
最終,學生交流時也分層次進行,先讓低層次的學生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再讓高層次的學生與伙伴開展競賽,學生自我評議。這期間,教師必須要兼顧不一樣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力求使不一樣的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樂趣,并能持之以恒,使其成為學生頭腦中的一種精神積淀。
另外,對于詩意的理解和朗讀指導也不要牽強,不能用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實踐感悟,應當讓學生在主動進取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靜夜思》這首古詩的朗讀教學上,我注重聯(lián)系學生對生活的切實體驗:“你們有過想念親人的體驗嗎?具體說說當時的感受。那么大詩人李白和你們一樣也是在這種心境下寫了這首古詩。”能夠說,情感的共鳴,獨特的感受,會使學生在濃濃的思鄉(xiāng)情中再次誦讀這首古詩。
小學一年級《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13
《靜夜思》是素有“詩仙”美稱的唐朝詩人——李白的經(jīng)典佳作,這首詩語言凝練,意境優(yōu)美。在預設教學過程時,我本打算按照“初讀古詩,感悟意境——朗讀詩句,感悟詩韻——欣賞古詩,拓展延伸?!钡乃悸愤M行教學,但我考慮再三,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感悟、理解與朗讀、背誦,哪種方式更有效?非常矛盾。無意中,在閱讀《教學之道——寫給語文教師》(人民教育出版社)一書時,看到了一篇名為《素讀經(jīng)典》的文章,當時“素讀”兩個字吸引了我,什么是“素讀”,對于第一次聽說這個名詞的我來說,帶著好奇,快速瀏覽了一下,才明白“素讀”就是古代私塾授課的讀法,日本右腦開發(fā)專家七田真在《超右腦照相記憶法》的`“第五章——教育的原點是背誦和記憶”里這樣論述:“‘素讀’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讀內容的含義,只是純粹地讀。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這樣按字面來教孩子‘素讀’中國的四書五經(jīng)的?!彼€說:“這種不求理解、大量背誦的方法是培養(yǎng)天才的真實方法,也就是右腦教育法。猶太教育培養(yǎng)出了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們的教育就是以記憶學習為中心,強調反復朗讀?!?/p>
這段話給了我一啟示:對于剛剛升入一年級的孩子來說,識字確實是難點,一篇課文學完了,回頭再讓孩子們來讀,生字詞還是不認識,雖然教給他們識字方法,卻很無效。對此我也很苦惱,怎樣增加孩子的識字量呢?我一直在苦苦思索?!八刈x”古詩,雖然不理解詩意,但隨著“素讀”量的增加,學生會不會在“素讀”中,慢慢積累識字,這也許是解決識字這一難題的一種方法。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我在上課時臨時改變了預設的教學過程,帶領學生一遍遍讀詩,很快孩子們都能熟練背誦下來了,可能這首簡短的小詩,有的學生在課前就已經(jīng)背誦下來了。既然還有時間,我又給學生增加了一首小詩——《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對于這首詩,跟學生素讀的時間要長一些,但也在課內完成了。學生不僅背過了充滿思鄉(xiāng)之情的《靜夜思》,而且還額外積累了一首小詩,我覺得“素讀”的效果還是挺明顯的。在今后,我將嘗試利用晨讀、午檢時間,帶領學生“素讀”經(jīng)典古詩,擴大學生識字量。
小學一年級《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14
教材分析
《靜夜思》是我國唐代詩人李白的作品,該詩語言凝練,感情真摯,反映出游子的靜夜思鄉(xiāng)之情。背景圖是詩句內容的形象反映,可幫助學生理解古詩,進入詩句所描寫的意境。
教學目標
1. 認識8個生字,會寫“目、耳、頭、米、光、床”6個字。
2. 朗讀、背誦這首古詩。
3. 感受詩歌所描繪的美好意境,產(chǎn)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朗讀和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所描繪的美好意境,產(chǎn)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熱情之情。
媒體運用:ppt
預設過程
(應包括課程導入、預習自學、展示交流、當堂練習檢測等)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請學生背誦自己已經(jīng)學過的古詩,讓學生在自我展示中產(chǎn)生學習古詩的興趣。(交流自己知道的古詩,背誦展示)
二、初讀感知,了解詩意。
出示課題,誰來讀讀課題?說說為什么這樣讀,引導學生理解題意后,齊讀課題。
1.播放《靜夜思》配樂朗誦錄音,感受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說說聽出了什么?(慢,憂傷,低沉)思念的滋味是什么?思念的滋味你嘗到過嗎?指名說。帶著思念的感受讀題。
2.自由讀古詩,圈出不認識的生字。
3.請學生當小老師,帶讀生字的字音。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記字方法,說說怎樣朗讀古詩比較好。
三、朗讀指導,熟讀成誦。
1.學生自由練習朗誦,教師隨機指導。
2.朗讀反饋,練習背誦。
1.觀察范字,指導書寫。
“耳”上橫短,下橫長;“頭”的第五筆是“長點”。
形成寫字口訣:
拼“耳”字:ěr ěr
寫“耳”字:橫 豎 豎 橫 橫 橫
數(shù)“耳“字:“耳 耳 一 二 三 四 五 六”生邊數(shù)邊書空。
2.描紅、臨寫,提醒正確的的寫字姿勢。
3.評價學生作業(yè)。
四、當堂檢測,反饋矯正。
1.將生字與音節(jié)打亂,讓學生以找朋友的方式復習鞏固要認的生字。
2.小組合作,認記生字。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識字競賽,并評出優(yōu)勝者。
3.用“詞語轉盤”的形式寓教于樂,讓學生在游戲中復習本課的生字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識,導入新課
1、多種形式復習二類字
2、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繼續(xù)學習(齊讀課題《靜夜思》)
3、齊讀課文。
二、學習全詩,體悟詩境美。
(一)初讀課文。
1、讀通、讀順全詩;
2、檢查勾生字情況;
3、指導生讀生字,讀全詩。重點讀好“靜”、“床”、“霜”、“思”等字。
4、解題:
(1)“靜夜”是怎樣的夜晚?(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
(2)請你用“思”擴詞,從所擴詞中選出詞義
(3)串詞義。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的意思。
5、小結學習題目的方法:
(1)讀;
(2)說(詞義——句意)
(二)讀中理解,體悟詩意美。
1、學生運用以上方法學習古詩,讀詩、說詞義、句意,并用“。”勾出不懂的詞。
2、生提出不懂的詞,師用“?!秉c出。
[此處詞主要集中在“明月光”、“疑”、“霜”、“舉頭”、“思故鄉(xiāng)]
3、學習第一行
(1)讀整行詩。
(2)“明月光”是指怎樣的月光?
(3)說第一行詩意。
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景:(明亮的月光照在詩人床前)
4、學習第二行
(1)讀整行詩。
(2)根據(jù)學生提出的問題理解“疑”的意思(懷疑、好像);
“霜”(老師哈氣在眼鏡片上,并解釋這是霧水,如果是冰粒,便是霜。霜在秋冬季節(jié)形成在地面附近:如房頂、草葉、地面等,堆起來是白色。)
(3)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明亮的月光照在詩人的床前,好象是鋪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4)朗讀,引導。
詩人這樣描寫,給了你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冷清)
師描述:今晚,銀白色的月光灑在地上,像鋪了一層冰冷的霜一樣。環(huán)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詩人遠離親人的孤獨,就更感到冷清了。
師用冷清的語氣范讀
生試著用冷清的語氣讀。
5、學習第三行
(1)讀整行詩。
(2)看多媒體理解“舉頭”(做動作)
(3)想想詩人在干什么?
(詩人抬頭望著天上的明亮的月亮)
(4)朗讀、引導。
問:詩人看著掛在天空中的明月,會想到什么呢?
(會想到家鄉(xiāng),想到親人)反復誦讀。
6、學習第四行
(1)讀整行詩。
(2)說說詩句的意思。
(3)將三、四行連起來說說詩意
(4)指導朗讀,重點指導學生讀“思故鄉(xiāng)”。
7、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三、反復吟誦,表現(xiàn)詩意美。
1、以《思鄉(xiāng)曲》為背景,體會全詩詩意,并朗誦全詩一遍。
2、生在音樂中自己吟誦,劃節(jié)奏。
3、指名有感情地朗讀。
3、有感情地齊讀,背誦。
四、和樂唱詩,感染熏陶美。
(一)聽《思鄉(xiāng)曲》主旋律一遍,進一步感受詩的意境美。
(二)以《思鄉(xiāng)曲》為主旋律,以《靜夜思》為詞,師先示范唱詩,師生和唱詩兩遍。
1.談話:小朋友,現(xiàn)在請你們靜靜地欣賞這幅圖,看看在這樣一個安靜的夜晚,李白站在窗前難以入睡。他看到月光穿過窗又灑落在窗前,那月光明亮如霜。仰望那天上的明月,又低下頭看看地上的月光,一股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于是他寫下了這千百年來感動著每一個中國人的著名詩篇《靜夜思》
2.離開家鄉(xiāng),離開親人,李白的心里一定非常(生說:難過、傷心、悲哀……)
3.教師范讀,學生看著畫面,想著教師剛才的講解感受詩中之情。
4.小朋友,此時的你們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播放樂曲)
小學一年級《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15
古詩《靜夜思》是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名篇,每個學生應該差不多都會背,但孩子畢竟是孩子,認為自己會背了就不用學了。真要叫他們理解詩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為他們長句都讀不好,怎么在這堂課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一堂課下來,我有了新的啟發(fā)。
一、交給學生識字的主動權
在板出課題后,讓學生讀讀《靜夜思》三個字,然后請他們說說:你想提醒大家讀好哪個字?學生就說出了“靜”讀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體認讀,不能拼讀。于是隨機教學靜與夜,給它們找找朋友,說說能用什么辦法很快記住這兩個字。但我還不滿足于此,我又問:哪個字告訴我們詩人是在什么時候?哪個字告訴我們周圍有沒有聲音?“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思念著什么呢?意外的是,學生很快都明白“靜”和“夜”的意思。那詩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學生的意識到了新的.學習梯度,馬上進入了閱讀。
二、從生活情感啟發(fā)詩的情感
只有讓學生體會到詩人的情感,才不會在讀書的時候毫無表情地唱。當學生能讀出詩人是想念家鄉(xiāng)的時候,我就不失時機地問:他會思念家鄉(xiāng)的誰呢?學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說是爸爸媽媽,有的說是親朋好友,有的說是兄弟姐妹。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課前我還擔心他們讀不懂詩呢。
于是我又問他們:你們也有過想念爸爸媽媽的時候嗎?什么時候最想?學生的話題打開了,這樣他們也明白了詩人的心情,知道了什么叫做思念。此時,我讓他們再去讀一讀詩。最后,我問他們,你覺得你讀懂了哪一句或哪一個詞,于是所有的詩意都在孩子們的嘴中被解釋,此時我的教學目的也達到了,也讓學生明白了讀書不僅僅只是會讀,還要讀會些什么。
沒想到這節(jié)課有了這么多意外的收獲,感謝我的學生,讓我再一次看到了他們的潛力,讓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新的體驗也嘗試。
小學一年級《靜夜思》教學反思【精華15篇】相關文章:
★ 《未選擇的路》教學反思4篇(未選擇的路優(yōu)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