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古詩《草》教案19篇 中班古詩《草》的教案及反思,以供借鑒。
古詩《草》教案1
素口蠻腰,蓄妓玩樂,始自東晉,唐代比較普遍。為了滌除人生煩惱,白居易以妓樂詩酒放縱自娛。從他的詩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幾個,最出名的是小蠻和樊素。唐孟棨《本事詩·事感》中記載:“白尚書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蠻善舞,嘗為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白居易六十多歲時,他得了風疾,半身麻痹,于是他賣掉那匹好馬并讓樊素離開他去嫁人。可是,他那匹馬反顧而鳴,不忍離去。樊素也傷感落淚說:“主人乘此駱五年,銜撅之下,不驚不逸。素事主十年,巾櫛之間,無違無失。今素貌雖陋,未至衰摧。駱力猶壯,又無 。即駱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送主一杯。一旦雙去,有去無回。故素將去,其辭也苦;駱將去,其鳴也哀。此人之情也,馬之情也,豈主君獨無情哉?”
但在白居易70歲時,樊素和小蠻還是走了。白居易思念中寫道:“兩枝楊柳小樓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歸歸去后,世間應不要春風。五年三月今朝盡,客散筵空掩獨扉;病與樂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時歸?!?/p>
古詩《草》教案2
小班古詩草公開課教案
導練過程:
一、初讀階段。
1、情感描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播放背景音樂)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大草原嗎?這一節(jié)課,就由老師帶你們到大草原去走一趟,領略一下大草原生機勃勃的美麗風光?,F(xiàn)在,先請大家閉上眼睛一邊欣賞音樂,一邊跟著老師到大草原去。
述: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上長滿了茂盛的野草,這些野草每年都會枯萎一次,又會茂盛地生長一次。熊熊的野火也燒不完這些頑強的小草,來年春風一吹,它們又會重新生長出來了。
師:現(xiàn)在,請大家睜開眼睛看看。(出示草原圖)
這就是我們所去的大草原了。你覺得這大草原美嗎?我國唐朝的偉大
詩人白居易看到小草在茫茫的大草原上不怕風、不怕雨,頑強地生長,觸發(fā)了內(nèi)心的感情,就寫下了一首詩,名字就叫──草。
板書:21、草
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古詩,先請同學們來自由朗讀詩歌,注意讀準每個字的讀音,邊讀,邊思考三個問題。
(出示問題,教師讀一次。)
(1)課文是怎樣寫草的?想想每句寫什么?
(2)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想想“離離”、“枯”、“榮”、“盡”的意思。
(3)文中哪兩句詩點明了小草頑強的生命力?
2、交流初讀情況
a、剛才,大家都讀得非常認真?,F(xiàn)在,我要請幾位同學給大家朗讀一次,看看怎么樣?(出示課文內(nèi)容)
b、學生評議,教師正音后聽課文錄音。
c、現(xiàn)在,我們再來學著錄音朗讀。
師:《草》這首古詩我們已經(jīng)會讀了?,F(xiàn)在,我們來做一道練習題,看看大家能不能自己弄懂詩句的意思。做的時候,同學們可以同桌互相討論,你們愿意接受老師的挑戰(zhàn)嗎?
二、深讀階段
1、做練習題
a、師:那好,現(xiàn)在請大家拿出練習題,完成第一題。(軟件出示后,教師明確要求)
b、評講(逐句評講,統(tǒng)一答案)
c、評講后學生自由朗讀一次。
師:現(xiàn)在,我們再來細心分析詩中每句話寫什么?
2、具體分析詩意和字詞義。
a、齊讀“離離原上草”(軟件出示)
b、問:(1)課文寫的是哪里的草?你從詩中哪一個詞知道的?
(2)草原上的草長得怎樣呢?(引導學生看圖)
(又高又密,非常茂盛,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3)詩中哪一個詞語寫出了野草茂盛的樣子?
(對,“離離”就是又高又密,非常茂盛的樣子。)
(4)讓一兩位同學說出詩意。
(5)指導朗讀。
師:第一句詩主要寫出了草原上野草茂盛的'樣子,讀的時候,“離離”兩字讀重一點。
c、師:誰來告訴老師,這些野草有什么生長常規(guī)呢?
(對極了,那你們看看詩中又是怎樣寫的?)
(不知道也沒關系,相信你們學習了下一句詩后一定會知道的。)
(1)指導朗讀:“一歲一枯榮”
問:“一歲”是什么意思呢?(一年)
一年中有哪幾個季節(jié)?
師:請你們告訴我,一年四季野草的生長情況一樣嗎?
是的,一年四季野草的生長情況是不一樣的,先看春天的草。
(軟件出示:春、夏、秋、冬圖)
(2)看圖后要求學生分別說出四季的野草的生長情況。
(多幾位同學說說)
(3)看了圖片,我們知道,野草長得最茂盛的是哪一個季節(jié)?在哪一個季節(jié)野草會枯萎呢?
(4)師:現(xiàn)在,誰愿意幫老師一個忙,把“枯”、“榮”兩個字擺在相應的季節(jié)下面,并請他說說“枯”、“榮”的意思。
(5)現(xiàn)在,誰來告訴老師,“一歲一枯榮”是什么意思嗎?
(讓一兩位同學說說)。
d、(1)師:熊熊的野火燃燒起來了,草原上的野草會怎樣呢?
(軟件:出示燃燒圖,觀察。)
(2)讓學生說說
(野火燒去了野草的莖和葉,埋在泥土里的根是燒不掉的)
(3)教師畫簡筆畫
(4)詩中是怎樣寫的呢?請讀出有關的詩句。(強調(diào)“盡”的意思。)
(5)由于草根沒有燒掉,所以草會怎樣呢?(出示軟件)并說出詩句意思。
(6)指名到黑板上把最后一句的意思畫出來,并告訴大家所畫的意思。
(7)指導朗讀最后一句(要求用高揚的語氣朗讀)。
(春天一到,野草又重新生長出來了,這是一件多么令人高興的事情啊!所以讀的時候要高揚的語氣去讀。)
e、師:小朋友,野火燒得這么厲害,野草的莖和葉都被燒光了,可是第二年的春天,春風一吹,小草又齊刷刷地生長出來了。你覺得這些小草怎么樣?(板書:非常頑強)
你喜歡這些小草嗎?為什么?
(很好,我相信你以后遇到困難,一定會像小草一樣勇敢、頑強拼搏。)
f、朗讀最后的兩句詩
(現(xiàn)在,我們一齊來用高揚的、令人振奮的語氣朗讀最后兩句。)
三、復讀階段
1、朗讀全詩(分男、女同學)
(讀后很好,那全詩你們也能讀得這么好嗎?請試試看)
2、問:學習這首詩,你最歡那一句呢?
(對啊!我也最喜歡這一句。因為這句詩寫出了小草頑強的意志。)
3、背誦全詩
(拉火車背、小組背(站起來)、指名背)
4、做練習題2.評講
(詩我們都會背了,那詩中的詞意我們理解了沒有呢?現(xiàn)在我要來考一考大家,請大家一起做練習2.)
5、兩、三位同學背誦,其他同學閉上眼睛欣賞(播錄音)
《草》我們學過了,現(xiàn)在我要和大家一起聽著音樂,聽著詩歌,再次到大草原去領略大草原生機勃勃的美麗風光。)
四、總結(jié)
今天,我們學習了古詩《草》,了解了詩中的意思,初步知道了小草這種小植物雖然不起眼,可它那頑強的意志、頑強的生命力是非常值得我們欣賞的。我們也要像小草那樣,遇到困難要有頑強的意志,頑強的拼搏精神。
下節(jié)課我們再來學習課文的生字詞,完成課后練習。
導練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感情。
導練難點:
1、理解“離離”、“枯”、“榮”、“盡”的詞義。
2、懂得句子“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含義。
古詩《草》教案3
學習內(nèi)容:古詩《草》
學習目標:認、寫生字、讀、背古詩、感受小草的生命力強
學習重點:會認7個生字,會寫9個字。
學習難點:有感情地誦讀詩句,感受詩歌表達的真摯感情
學習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集中識字、表演朗讀。引導學生自主識字,合作學習;
教學手段:預習課文,圈生字,給生字注音,標自然段把課文讀通順。字卡掛圖教學步驟:
一、切入舉偶
1、挖掘積累。由學生課前積累的古詩展開背誦競賽,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圖片導入。出示課文插圖:圖上畫的是什么?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觀察到的內(nèi)容。
師: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長,春天的孩子興致高昂。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看看你們對春天有沒有新的發(fā)現(xiàn)。(板書課題)——《草》。
二、學習生字
(1)、自讀古詩《草》,注意讀準字音。
(2)、小組內(nèi)互相檢查讀詩情況,教師糾正字音“榮”“燒”。
三、感悟古詩
(1)、自由讀古詩,思考:自己哪里讀懂了?哪些字詞還不懂?
(2)、小組內(nèi)互相交流討論不懂的地方(如離離、歲、枯、榮等詞語的理解。)
(3)、全班交流討論自己對古詩的感悟,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a“離離”可以讓學生看看掛圖,說說草長得怎么樣?從而讓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長得很茂盛。
b“歲”可問學生幾歲了,隨學生回答告訴學生從出生到現(xiàn)在幾年就是幾歲,“一歲”就是一年。
c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畫面,想想“枯”和“榮”應該分別是哪一幅圖描繪的景象。并讓學生說說草什么時候是“枯”“榮”?
d“盡”可用簡筆畫的形式,讓學生說出火只能燒光草的葉和莖卻燒不完根。
四、朗讀古詩:多種形式朗讀:指名讀——配樂讀——競賽讀。
五、背誦古詩:引導學生背誦采用多種形式來背誦。
六、指導書寫
1、學習書寫“枯、榮、燒”三個字。重點指導:榮:草字頭的橫不能太長,禿寶蓋要寬,“木”字橫要短,撇捺伸展開。燒:火字旁捺要變點;右上部不要寫成“戈”,第二筆斜鉤要有彎度;下面的“?!弊謾M要短,豎彎鉤要圓潤。
2、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指導,評議展示。
七、課時小結(jié):
學習了草這首古詩,你們喜歡小草嗎?為什么?(小草有頑強的生命力。)
八、作業(yè)設計
1、填空:野火 ,春風 。 追黃蝶 , 無處尋
2、按要求分類。
未 追 店 枯 徐 燒 榮 菜 宿
獨體字 左右結(jié)構(gòu) 上下結(jié)構(gòu) 半包圍結(jié)構(gòu)
板書設計:
草(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草的生命力很頑強)
教學反思:
上完這堂課后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領導、老師們對我這堂課的鼓勵和指導將使我對詩歌教學有更深刻的認識,這為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上好每一堂的詩歌教學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回顧這堂課的得與失,我想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看說讀想議相結(jié)合,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
語文聽說讀寫的幾個感官參與絕不能孤立運用。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各方面感官,在看說讀想議上有成功之處。
在插圖畫面的視覺沖擊下使學生對詩歌有一個整體的感知,通過看圖說話把心中所思所感表達出來,讓學生樂說好說;通過所看所想與詩歌進行對照討論理解感悟,在“春風吹又生”的畫面想像中學生的討論有了碰撞和融合,這體現(xiàn)了議的有效性。
二、抓住關鍵字,剖析理解
漢語文化源遠流長,每個漢字都有相互關聯(lián)的幾層意思。詩歌言簡意賅,惜字如金。對每個字的正確理解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整首詩歌的意思。
在這首詩的教學過程中,我抓住了“離離、原、歲、枯、榮”的理解,使學生對整首詩的理解落到實處,而非流于形式。
三、扎扎實實,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奠定基礎
語文素養(yǎng)是靠點點滴滴的語文基礎和長期持之以恒的語文實踐積淀、整合而成。低段語文教學的基礎和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摩天大廈的基石。根基的扎實、牢固程度至關重要。
本課教學在識字、寫字、讀詩、說話等基礎教學方面目的明確,嚴格要求,一絲不茍,像“枯”和“榮”的理解與書寫,通過畫面的直觀展示,在說話練習中培養(yǎng)語感,既抓住了識字能力培養(yǎng),又注重陶冶情操,讓學生感受漢字所體現(xiàn)的形體美,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如朗讀訓練,從認清字詞的通讀,借助插圖意會詩意的熟讀,到直抒胸臆,升華情感的美讀,循序漸進,重在精品的積累,形成語感,獲得美的享受,激發(fā)學習興趣和熱情。
四、發(fā)現(xiàn)不足,奮勇改進
對一名新教師而言,每堂課中能發(fā)現(xiàn)一點不足并改正的話,對自己的成長是非常有幫助的。如果我能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少一些緊張,多一些親和力的話這堂課會更精彩。
古詩《草》教案4
古詩草白居易翻譯朗讀
草
唐代: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注釋
賦得: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詩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這是古代人學習作詩或文人聚會分題作詩或科舉考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
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
一歲一枯榮:枯,枯萎。榮,茂盛。野草每年都會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遠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濃郁的香氣。遠芳:草香遠播。侵,侵占,長滿。遠處芬芳的野草一直長到古老的驛道上。
晴翠:草原明麗翠綠。
王孫:本指貴族后代,此指遠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的樣子。
譯文
長長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
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干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著淹沒古道,艷陽下草地盡頭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賞析
首句即破題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離離”)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說是從“春草生兮萋萋”脫化而不著跡,為后文開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嘗不可開作“秋來深徑里”(僧古懷《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將是另一種氣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榮秋枯,歲歲循環(huán)不已?!耙粴q一枯榮”意思似不過如此。然而寫作“枯──榮”,與作“榮──枯”就大不一樣。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發(fā)出三、四的好句來。兩個“一”字復疊,形成詠嘆,又先狀出一種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枯榮”二字的發(fā)展,由概念一變而為形象畫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是斬不盡鋤不絕的,只要殘存一點根須,來年會更青更長,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這一特點,不說“斬不盡鋤不絕”,而寫作“野火燒不盡”,便造就一種壯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間,大片枯草被燒得精光。而強調(diào)毀滅力量,毀滅的痛苦,是為著強調(diào)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歡樂。烈火是能把野草連莖帶葉統(tǒng)統(tǒng)“燒盡”的,然而作者偏說它“燒不盡”,大有意味。因為烈火再猛,也無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須,一旦春風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復蘇,以迅猛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回答火的凌虐??茨恰半x離原上草”,不是綠色的勝利的旗幟么!“春風吹又生”,語言樸實有力,“又生”二字下語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說此兩句“不若劉長卿‘春入燒痕青’語簡而意盡”,實未見得。
此二句不但寫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寫出一種從烈火中再生理想典型,一句寫枯,一句寫榮,“燒不盡”與“吹又生”是何等唱嘆有味,對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絕千古。而劉句命意雖似,而韻味不足,遠不如白句為人樂道。
如果說這兩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寫“草”,那么五、六句則繼續(xù)寫“古原草”而將重點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別”題意,故是一轉(zhuǎn)。上一聯(lián)用流水對,妙在自然;而此聯(lián)為的對,妙在精工,頗覺變化有致?!斑h芳”、“睛翠”都寫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體、生動。芳曰“遠”,古原上清香彌漫可嗅;翠曰“晴”,則綠草沐浴著陽光,秀色如見。“侵”、“接”二字繼“又生”,更寫出一種蔓延擴展之勢,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競爭之強者野草形象?!肮诺馈?、“荒城”則扣題面“古原”極切。雖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卻使古原恢復了青春。比較“亂蛬鳴古塹,殘日照荒臺”僧古懷《原上秋草》的秋原,就顯得生氣勃勃。
作者并非為寫“古原”而寫古原,同時又安排一個送別典型環(huán)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別在這樣的背景上發(fā)生,該是多么令人惆悵,同時又是多么富于詩意呵?!巴鯇O”二字借自楚辭成句,泛指行者?!巴鯇O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說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行游未歸的人。而這里卻變其意而用之,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別情,那真是:“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這是多么意味深長的結(jié)尾啊!詩到此點明“送別”,結(jié)清題意,關合全篇,“古原”、“草”、“送別”打成一片,意境極渾成。
全詩措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雖是命題作詩,卻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語語有余味,不但得體,而且別具一格,故能在“賦得體”中稱為絕唱。
古詩《草》教案5
官場
翰林學士
前期是兼濟天下時期,后期是獨善其身時期。白居易貞元十六年(8)29歲時中進士,先后任秘書省校書郎、盩至尉、翰林學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寫了大量諷喻詩,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詩使權(quán)貴切齒、扼腕、變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親因患神經(jīng)失常病死在長安,白居易按當時的規(guī)矩,回故鄉(xiāng)守孝三年,服孝結(jié)束后回到長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贊善大夫。
江州司馬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歲時,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裴度受了重傷。對如此大事,當時掌權(quán)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保持鎮(zhèn)靜,不急于處理。白居易十分氣憤,便上書力主嚴緝兇手,以肅法紀??墒悄切┱茩?quán)者非但不褒獎他熱心國事,反而說他是東宮官,搶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是一種僭越行為;于是被貶謫為州刺史。王涯說他母親是看花的時候掉到井里死的,他寫賞花的詩和關于井的詩,有傷孝道,這樣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貶為江州司馬。實際上他得罪的原因還是那些諷喻詩。
貶官江州(現(xiàn)九江)給白居易以沉重的打擊,他說自己是 “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長。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幫助他升任忠州刺史。
杭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唐憲宗暴死在長安,唐穆宗繼位,穆宗愛他的才華,把他召回了長安,先后做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等。但當時朝中很亂,大臣間爭權(quán)奪利,明爭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聽勸諫。于是他極力請求外放。822年,白居易被任命為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職期間,他見杭州一帶的農(nóng)田經(jīng)常受到旱災威脅,官吏們卻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議,發(fā)動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壩水閘,增加了湖水容量,解決了錢塘(今杭州)、鹽官(今海寧)之間數(shù)十萬畝農(nóng)田的灌溉問題。白居易還規(guī)定,西湖的大小水閘、斗門在不灌溉農(nóng)田時,要及時封閉;發(fā)現(xiàn)有漏水之處,要及時修補。白居易還組織群眾重新浚治了唐朝大歷年間杭州刺史李泌在錢塘門、涌金門一帶開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條件。
文學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影響極大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chuàng)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diào)和全力表現(xiàn),在中國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與元九書》中,他明確說:“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fā)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義也?!庇纱丝梢钥闯?,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諷喻、閑適、感傷、雜律四類詩中,前二類體現(xiàn)著他 “奉而始終之”的兼濟、獨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視。同時提出了自己的文學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倍脑姼柚鲝?,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諷諭詩的創(chuàng)作而發(fā)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現(xiàn)出重寫實、尚通俗、強調(diào)諷喻的傾向:“今褒貶之文無核實,則懲勸之道缺矣;美刺之詩不稽政,則補察之義廢矣。……俾辭賦合炯戒諷喻者,雖質(zhì)雖野,采而獎之。”(六十八《議文章》)詩的功能是懲惡勸善,補察時政,詩的手段是美刺褒貶,炯戒諷喻,所以他主張: “立采詩之官,開諷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詩》)他反對離開內(nèi)容單純地追求“宮律高”、“文字奇”,更反對齊梁以來“嘲風月、弄花草”的艷麗詩風。在《新樂府序》中,他明確指出作詩的標準是:“其辭質(zhì)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于樂章歌曲也?!边@里的“質(zhì)而徑”、“直而切”、 “核而實”、“順而肆”,分別強調(diào)了語言須質(zhì)樸通俗,議論須直白顯露,寫事須絕假純真,形式須流利暢達,具有歌謠色彩。也就是說,詩歌必須既寫得真實可信,又淺顯易懂,還便于入樂歌唱,才算達到了極致。
白居易對詩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補察時政。所以他緊接著說:“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 (《新樂府序》)在《與元九書》中,他回顧早年的創(chuàng)作情形說:“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睘闀r為事而作,首要的還是“為君”而作。他也說:“但傷民病痛,不識時忌諱”(《傷唐衢二首》其二),并創(chuàng)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諷諭詩,但總體指向卻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為只有將民情上達天聽,皇帝開壅蔽、達人情,政治才會趨向休明。
《琵琶行》與《長恨歌》是白居易寫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藝術(shù)表現(xiàn)上的突出特點是抒情因素的強化。與此前的敘事詩相比,這兩篇作品雖也用敘述、描寫來表現(xiàn)事件,但卻把事件簡到不能再簡,只用一個中心
事件和兩三個主要人物來結(jié)構(gòu)全篇,諸如頗具戲劇性的馬嵬事變,作者寥寥數(shù)筆即將之帶過,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寫和環(huán)境氣氛渲染上,則潑墨如雨,務求盡情,即使《琵琶行》這種在樂聲摹寫和人物遭遇敘述上著墨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聲和事緊緊聯(lián)結(jié)在一起,聲隨情起,情隨事遷,使詩的進程始終伴隨著動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這兩篇作品的抒情性還表現(xiàn)在以精選的意象來營造恰當?shù)姆諊?、烘托詩歌的意境上。如《長恨歌》中“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琵琶行》中 “楓葉荻花秋瑟瑟”“別時茫茫江浸月”等類詩句,或?qū)⑵嗬涞脑律?、淅瀝的夜雨、斷腸的鈴聲組合成令人銷魂的場景,或以瑟瑟作響的楓葉、荻花和茫茫江月構(gòu)成哀涼孤寂的畫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傷、悵惘意緒為詩中人物、事件統(tǒng)統(tǒng)染色,也使讀者面對如此意境、氛圍而心靈搖蕩,不能自已。
古詩《草》教案6
詩草詩歌
時光的洪荒,卷席而過
我把靈魂投放在詩的紙頁
陽光的情意將我喚醒
帶往到另一個遙遠的國度
在那里,不會對嬌弱的小草善感而發(fā)
哪怕雙手會不經(jīng)意間摘下一根
純潔,美好的心也不會應允
我只會用張透著陽光的白紙
將它的影子斜映在這泛黃的時光里
這,便是小草的一言一語
當驀然不再回首,草卻依舊生長著
透著微風,全是一片綠色的汪洋
令人心醉的情感也頓時爬上發(fā)絲
千萬個細胞也隨即歡悅
仿佛一切都已不再流失走散
再或許,每一株小草喚醒死寂的荒野時
夢也正在慢慢地升起,正在飛
我把這株草攜到這個未曾來過的塵世
不可多得的.陽光將它整個身體溫暖
還有脆弱的血管也融入柔軟的水
這樣,可以真正地看見草是綠的
我摸著一顆心,夾雜些許浮塵
薄薄的草葉上還映有昨日的痕跡
那些塵封已久的土壤
將一顆心悄然地埋種下
最后,我再鋪蓋上一層厚厚的草綠
不久后的一天,想念的時候
把心暴露在陽光下
看著綠色的影子還在發(fā)著光亮
我會毫不猶豫地
讓陽光在大地上寫下:相信未來
古詩《草》教案7
古詩草白居易配畫
jiu
草
作者:白居易
原文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注解
1、離離:歷歷,分明的樣子。
2、遠芳:伸展到遠處的草。
3、萋萋:茂盛的.樣子。
譯文
古原上的野草亂生亂長,
每年春來茂盛秋來枯黃。
任憑野火焚燒不盡不滅,
春風一吹依舊蓬勃生長。
遠處芳草掩沒古老驛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綠清朗。
春綠草長又送游子遠去,
萋萋亂草可比滿腹離傷。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也可作為是寓言詩看。有人認為是譏刺小人的。從全詩看,原上草雖有所指,但喻意并無確定?!耙盎馃槐M,春風吹又生,”卻作為一種“韌勁”而有口皆碑,成為傳之千古的絕唱。
古詩《草》教案8
古詩草白居易一年級
白居易 :草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注解:
1、離離:歷歷,分明的樣子。
2、遠芳:伸展到遠處的草。
3、萋萋:茂盛的樣子。
韻譯:
古原上的野草亂生亂長,每年春來茂盛秋來枯黃。
任憑野火焚燒不盡不滅,春風一吹依舊蓬勃生長。
遠處芳草掩沒古老驛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綠清朗。
春綠草長又送游子遠去,萋萋亂草可比滿腹離傷。
評析:
這是詠物詩,也可作為寓言詩看。有人認為是譏刺小人的。從全詩看,原上草雖有所指,但喻意并無確定?!耙盎馃槐M,春風吹又生,”卻作為一種“韌勁”而有口皆碑,成為傳之千古的.絕唱。
賞析:
《草》是一首應考習作,相傳白居易十六歲時作。按科舉考試規(guī)定,凡指定的試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
類似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即是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fā)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草》這詩的首句“離離原上草”,緊緊扣住題目“古原草”三字,并用疊字“離離”描寫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歲一枯榮”,進而寫出原上野草秋枯春榮,歲歲循環(huán),生生不已的規(guī)律。第三、四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寫“枯”,一句寫“榮”,是“枯榮”二字意思的發(fā)揮。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只要春風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第五、六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畫春草蔓延,綠野廣闊的景象,“古道”“荒城”又點出友人即將經(jīng)歷的處所。最后兩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點明送別的本意。用綿綿不盡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彌漫原野的惜別之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韻味無窮。
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寫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渾成,在“賦得體”中堪稱絕唱。
據(jù)宋人尤袤《全唐詩話》記載:白居易十六歲時從江南到長安,帶了詩文謁見當時的大名士顧況。顧況看了名字,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钡敺_詩卷,讀到這首詩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兩句時,不禁連聲贊賞說:“有才如此,居亦何難!”連詩壇老前輩也被折服了,可見此詩藝術(shù)造詣之高。
古詩《草》教案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會認6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
1、學生反復誦讀,展開想象來理解課文,體驗情感。
2、展開小組討論,對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及情感進行分析。
3、繼續(xù)學習搜集、整理資料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向往和喜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文,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還記得上學期我們學過的《我想》這手小詩嗎?誰愿意背給大家聽?學生背誦《我想》。小作者在美麗的大自然中展開遐想,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會說話的草》和這首詩有些相象,快打開書讀一讀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出示文中的生詞,指名讀,開火車讀。
3、理解文中詞語。
4、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
三、品讀課文,讀中感悟
1、認真讀詩,邊讀邊思考《會說話的草》與《我想》兩者之間的相似之處。體會小作者置身于自然,置心于自然的真實情感。
2、小組交流討論。
3、全班討論。
4、引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
四、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五、拓展延伸
我們把自己投身于自然之中,在柳陰下、小河邊、星夜里、草地旁……靜靜地坐一坐,躺一躺,去領悟大自然為你帶來的獨特感受。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寫一寫。
古詩《草》教案10
托班教案古詩草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認識并會寫“枯、榮”
3、能說出詩歌大意,體會詩人的感情,初步懂得要像小草那樣不怕困難、頑強不屈。
4、啟發(fā)兒童想象,讓學生感受小草蓬勃生長的美感,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難點:
1、理解“離離”、“枯”、“榮”、“盡”的詞義。
2、懂得句子“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含義。
教具準備:教學課件、插圖
一、課前準備
齊讀白居易的一首古詩《江南好》,跟學生介紹白居易是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他一生作詩很多,尤其是敘事詩《琵琶行》和《長恨歌》極為有名,我們會在以后的學習中學到他的這些優(yōu)秀詩文。
二、導入
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在昨天的課文中學到的小草是什么樣子嗎?
在你的眼里草又是怎樣的呢?
今天我們要去看看聽聽在詩人白居易眼里的草是什么樣的?,齊讀《草》
三、詩歌加插圖,學習詩歌
1.出示詩歌;
看來這首詩對同學們而言是耳熟能詳呢?那么你能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嗎?能產(chǎn)生問題的人才是會思考的人!
(預測學生會提出不能理解的詩歌中的詞語或者是句子)
看來大家對整首詩的理解還是感覺到有點困難的!沒關系,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們會慢慢理解這首詩的意思的。大家別著急!
2.請看第一句詩“離離原上草”中的“原”字。誰能用“原”這個字組個詞語?預測生:原因、原來、高原、草原、原子彈、原始人、校原(可能與“園”的組詞相混,相機解釋:“原”是指廣闊的沒有遮擋的;“園”則是人工圍建的)
嗬!小朋友知道的還真不少!請大家想一想,“離離原上草”的“原”是指剛才那么多詞語中的哪個?
――草原!
師:大家同意嗎?是的。這里的“原”就是指的草原?!霸喜荨?,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長得怎么樣呢?請看插圖回答。
預測生:草原上的草長得很高,很密
生:草原上的草長得很茂密,一棵挨著一棵。
生:草原上的草長得很茂盛。
生:草原上的草綠油油的,一眼望不到邊。
師:說得太美了。聰明的小朋友看了這幅圖,一定知道“離離”是什么意思了。誰說說?
生:“離離”就是茂盛的意思。
生:“離離”就是草長得很茂密,一棵挨著一棵。
師:說得完全正確!誰能把這一句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生:“離離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長得非常茂盛。
師:誰能看著圖,說得再具體一點?(強調(diào)把話說完整,說具體。)
3.師:很好!再看第二句“一歲一枯榮”。誰能用“歲”說一句話?
預測生:我今年8歲了。
大家今年8歲了,也就是說,你們從生下來到現(xiàn)在幾年了?
生:(齊聲)8年了!
師:8歲是8年,1歲呢?
生:(齊聲)1歲就是一年!
師:1歲就是一年 ,那么,一年有幾個季節(jié)呀?
生:一年有四個季節(jié):春、夏、秋、冬。
師:一年四季草有哪些變化呢?(貼春季圖。)
師:這是春天的小草。春天的小草怎么樣?誰能看圖說一說?
生:春天來了,小草發(fā)芽了。
生:春天來了,小草從地里探出了小腦袋。
師:說得太漂亮了!夏天呢?(貼夏季圖。)
生:夏天到了,小草長得非常茂盛。
師:秋天到了,天氣涼了,小草怎么樣了呢?(貼秋季圖。)
生:秋天到了,天氣涼了,小草慢慢變黃了。
師:冬天呢(貼冬季圖。)
生:冬天,小草都凍死了,葉子變黃了。
師:(指著黑板上的四季的草)小草一年當中,有兩次明顯的變化,誰看出來了?
生:一年當中,草綠一次,黃一次。
師:多聰明!那大家一定知道枯和榮是什么意思了。(學生紛紛舉手)不過,我不想讓你們說?,F(xiàn)在,我請一位小朋友到黑板前邊來,看看“枯”該貼在哪一幅圖的下面,“榮”該貼在哪幅圖的下面,貼對了,說說明他懂了。)
(把“榮”寫在夏天草的下面, 把“枯”寫在冬天草的下面。)
師:請你說說“枯、榮”的意思,你能給他們組幾個詞嗎。
生:“榮”就是茂盛的意思,“枯”就是黃了,干了的意思。
師:“一歲一枯榮”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年當中,草茂盛一次,干枯一次。
4.師:再看“野火燒不盡”這一句。“燒不盡”就是燒不——
生:(齊聲)就是燒不完!
師:“盡”就是完的意思。這可奇怪了!到了冬天草葉子都凍死了,枯黃了,大火一燒(貼紅紅的火苗圖),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把草燒得干干凈凈,白居易為什么說燒不盡呢?
相機引導:大火有燒不到的地方。是什么沒燒完?聯(lián)系下一句想一想。
師:草根沒燒著,所以說沒燒盡!
師:學到這兒,我想,小朋友一定明白了第四句的意思了。誰能到前邊來,把第四句的意思在老師畫的畫上畫出來?(指導畫出草根和風吹小草芽斜的圖來)
5.師:同學們,大火燒得那么厲害,可是第二年春天,春風一吹,小草齊刷刷地生長出來了。你覺得小草怎么樣?
生:小草不怕燒,很勇敢。
生:小草很堅強。
師:(把“強”寫在黑板上)“強”字前邊的“堅”字換一個什么字更合適?確切地說,是什么“強”?
生:是頑強!
師:對!是頑強!小草的生命力多么頑強!火把葉子都燒光了,第二年照樣發(fā)芽,多么了不起呀!
6.面對小草的遭遇,你覺得大火是怎樣的?帶著你的感覺來讀第三句話。
而小草的頑強又應該讀出怎樣的感覺呢?請你也來讀讀第四句。
7.正是因為小草的這種頑強的生命力才使白居易寫下了這首詩來贊美它。學完這首詩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四、寫字“枯榮”
五、總結(jié)
今天,我們學習了古詩《草》,了解了詩中的意思,初步知道了小草這種小植物雖然不起眼,可它那頑強的意志、頑強的生命力是非常值得我們欣賞的。我們也要像小草那樣,遇到困難要有頑強的意志,頑強的拼搏精神。
六、板書設計:
草 ―――――――― ?頑強
白居易 ? ? ? ? ? ? ? ? 草的圖
離離原上草, ? ? ? ?春 ?夏 ?秋 ?冬
一歲一枯榮。 ? ? ? ? ? ?榮 ? ? ?枯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反思:
這首古詩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詠物詩。
本詩讀時瑯瑯上口,思時情景交融,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因為學生基本會背這首詩,在此基礎上,我注重了學生的朗讀指導。采取教師范讀,畫出節(jié)奏,指名領讀等形式,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雖說新課改注重學生的自讀自悟,通過反復朗讀去思考、領會、感受、體驗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進而通過自己表達出來,做到作者、文本、讀者有機地融合起來。但是,就“離離原上草”這句中的“離離”我想任哪個學生也不會想到是“茂盛”的意思,而“一歲一枯榮”中的“枯榮”似乎稍易理解一些,但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也不會那么容易就想到它的意思。
所以,我此時充分發(fā)揮了多媒體教學的作用,通過圖片,讓學生感受到小草的茂盛,點撥即“離離”的意思,通過茂盛的小草和枯黃的小草兩幅圖片的對比,理解“枯榮”的意思,學生明白了大致的意思, 更容易在頭腦中形成畫面,更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感悟。再
通過后兩句淺顯易懂的詩句,體會小草那頑強的生命力。然后,指導學生反復吟誦詩句,做到心中有詩,腦中有畫。也許這些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有些難度,但我覺得適當?shù)丶由?、加寬學生的知識面,也未必不可行
古詩《草》教案11
白居易自家釀的酒,質(zhì)高出眾,他為自家的酒作詩道:“開壇瀉罇中,玉液黃金脂;持玩已可悅,歡嘗有余滋;一酌發(fā)好客,再酌開愁眉;連延四五酌,酣暢入四肢。”(《白居易卷》)。白居易造酒的歷史不但有記載,而且直到今天,還有“白居易造酒除夕賞鄉(xiāng)鄰”的故事在渭北一代流傳。
古詩《草》教案12
出自:《賦得古原草送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fā)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頌,進而是生命的頌歌。詩的前四句側(cè)重表現(xiàn)野草生命的歷時之美,后四句側(cè)重表現(xiàn)其共時之美。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對仗工整,寫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渾成,是“賦得體”中的絕唱。人教版小學課本中的古詩《草》選取的是該詩前四小句。
此詩作于貞元三年(787),作者時年十六。詩是應考的習作。按科場考試規(guī)矩,凡指定、限定的詩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相類,須繳清題意,起承轉(zhuǎn)合要分明,對仗要精工,全篇要空靈渾成,方稱得體。束縛如此之嚴,故此體向少佳作。據(jù)載,作者這年始自江南入京,謁名士顧況時投獻的詩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顧況看著這年輕士子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彪m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卻也有言外之意,說京城不好混飯吃。及讀至“野火燒不盡”二句,不禁大為嗟賞,道:“道得個語,居亦易矣?!辈V為延譽。(見唐張固《幽閑鼓吹》)可見此詩在當時就為人稱道。
詠物詩也可作為寓言詩看。有人認為是譏刺小人的。從全詩看,原上草雖有所指,但喻意并無確定。“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卻作為一種“韌勁”而有口皆碑,成為傳之千古的絕唱。
《草》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
注釋:
1、離離:歷歷,分明的樣子。
2、遠芳:伸展到遠處的草。
3、萋萋:茂盛的樣子。
古詩《草》教案13
句即破題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離離”)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說是從“春草生兮萋萋”脫化而不著跡,為后文開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嘗不可開作“秋來深徑里”(僧古懷《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將是另一種氣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榮秋枯,歲歲循環(huán)不已。“一歲一枯榮”意思似不過如此。然而寫作“枯──榮”,與作“榮──枯”就大不一樣。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發(fā)出三、四的好句來。兩個“一”字復疊,形成詠嘆,又先狀出一種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古詩《草》教案14
【教學目標】
1、認讀2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談話
1、請大家把你課前準備好的小草拿出來。
2、請同學們談談對小草的認識。
3、在什么地方發(fā)現(xiàn)的小草?
4、小草長得如何?
5、你是如何拔出小草?
教師小結(jié):小草很頑強,春天一到,它又快樂地來到我們生活中,人們看到小草就會被它所震撼。唐代詩人白居易也看到了小草,還寫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小詩,題目是《草》。
(教師板書課題)
二、教師范讀
學生認真聽,聽后匯報記住哪一句。
三、學生自由讀詩
畫出生字,同桌或小組互相交流。
四、生字教學
1、出示字卡認讀:
“枯”“榮”。
2、出示帶有生字的句子。
五、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教師畫出節(jié)奏范讀:
草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2、學生自由模仿讀詩。
3、教師指名讀詩。
4、小組合作,了解詩歌大意。
5、以組匯報。
6、教師出示春草圖、冬草圖:
引導學生觀察圖,講圖意,理解前兩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p>
問:小草冬天都經(jīng)歷了冰凍、火燒,但到了春天,它們卻又長出來了,這又說明了什么?
(學生大膽發(fā)言說明小草頑強、勇敢、生命力強等)
請大家齊讀后兩句。
六、朗讀全詩
七、試背全詩
八、指導書寫
1、教師范寫。
2、學生書寫。
九、拓展延伸
1、把這首古詩編成一個小故事。
2、積累白居易的古詩。
古詩《草》教案15
古詩兩首草課文教案
教材簡說
本課是唐代和宋代詩人寫的兩首描寫春天的詩,內(nèi)容和觀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發(fā)現(xiàn)的特點,《草》是一首詠物詩,情景交融,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端扌率行旃辍访枥L的是詩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見的生機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學本課,要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誦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學習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在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想象兒童在花叢中捕蝶的快樂。體會詩人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的情感。
3、有背誦古詩的'興趣。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小朋友們,大家從小到現(xiàn)在一定會背不少詩吧,今天我們就來比比誰會背的多,指名背古詩,不能重復。
二、在語境中整體認讀,自主識字。
(1)自由朗讀課文,圈畫不認識或容易讀錯的字。
(2)結(jié)合語言環(huán)境自主認讀。
(3)教師檢查認讀情況,隨機糾正讀音。注意“榮”不要讀成y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課讀sù;“疏”要讀翹舌音。
(4)小組內(nèi)相互檢查認讀情況。
2、聯(lián)系生活實際識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畫面,想想“枯”和“榮”應該分別是哪一幅圖描繪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學,或者有的同學認識姓徐的人,就請他教大家識記“徐”這個了。
3、組詞識字。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帶生字識字,如,離—籬、味—未。
5、寫字指導。
(1)鞏固音、形。本課9個字要寫的字中平翹舌音的字較多,翹舌音;追(zhuī)燒(shāo)榮(róng);平舌音:菜(cài)宿(sù)。建議寫字前引導學生再次認讀這些字,鞏固讀音。
(2)觀察發(fā)現(xiàn)。本課的9個字包含了五種結(jié)構(gòu),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引導學生正確書寫。
獨體字:未
左右結(jié)構(gòu):枯、徐、燒
上下結(jié)構(gòu):宿、菜
上中下結(jié)構(gòu):榮
半包圍結(jié)構(gòu):追、店
(3)重點講解。
未:可以先復習一下“味”字,再指導書寫。上橫要短、下橫要長;撇捺要舒展。
榮:草字頭的橫不能太長,禿寶蓋要寬,“木”字橫要短,撇捺伸展開。
宿:寶蓋不宜太寬。
燒:火字旁捺要變點;右上部不要寫成“戈”,第二筆斜鉤要有彎度;下面的“?!弊謾M要短,豎彎鉤的拐彎處要圓潤。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匯報學生查找的資料,了解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情況;讓學生回憶學過的宋代著名詩人楊萬里的詩《小池》。
二、朗讀感悟
2、學生自讀古詩,借助插圖感知詩的內(nèi)容,體會詩的情感和朗讀的節(jié)奏感。教師隨機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如,結(jié)合“歲月、歲歲平安、辭舊歲”等詞語理解詩中的“歲”(“年”的意思),結(jié)合“奔走相告”、“走馬看花”等詞語理解詩中的“走”(“跑”的意思)。
3、教師誦讀,感受古詩的韻律美和節(jié)奏美。
(1)讀《草》的第一行,語氣舒緩,表現(xiàn)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遼闊;第二行突出“枯”、“榮”,感覺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語調(diào)稍揚,顯示野火的無情和野草的頑強;第四行語調(diào)平穩(wěn)有力,表現(xiàn)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兩行是幾筆淡淡的素描,朗讀時語調(diào)可平穩(wěn)柔和,快慢有致,渲染農(nóng)村寧靜、柔美的環(huán)境氣氛;第三行用歡快、跳躍的節(jié)奏表現(xiàn)兒童奔跑追逐黃蝴蝶時的喜悅心情;第四行“無處尋”讀得慢而穩(wěn),表現(xiàn)出失望的心情和深遠的意境。
4、引導學會感情朗讀,體會詩人情感,培養(yǎng)想象力。
(1)朗讀《草》時,腦子里要浮現(xiàn)出野火焚燒枯草和春天野草復生的畫面。
(2)朗讀《宿新市徐公店》時,想象:金黃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撲蝶的兒童在菜花叢中東找西尋,分不清哪是黃花,哪是黃蝶。
5、朗讀兩首古詩,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體會感情。
6、利用學習伙伴的話,引導學生給第二首詩編個故事。
三、積累運用
1、練習背誦兩首詩。
2、讀讀記記《草》原詩后四行的內(nèi)容。
3、抄寫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四、實踐活動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動。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與本課內(nèi)容相關的資料。
2、背誦白居易和楊萬里的其他詩作或其他詩人寫的關于春天的詩。
3、以小組為單位,自編、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劇。
古詩《草》教案16
古詩草白居易賞析
草/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代: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譯文
原野上長滿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
野火無法燒盡滿地的野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
遠處芬芳的野草遮沒了古道,陽光照耀下碧綠連荒城。
今天我又來送別老朋友,連繁茂的草兒也滿懷離別之情。
賞析
這是一首應考習作,相傳白居易十六歲時作。按科舉考試規(guī)定,凡指定的試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相類似。《賦得古原草送別》即是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fā)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詩的首句“離離原上草”,緊緊扣住題目“古原草”三字,并用疊字“離離”描寫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歲一枯榮”,進而寫出原上野草秋枯春榮,歲歲循環(huán),生生不已的規(guī)律。第三、四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寫“枯”,一句寫“榮”,是“枯榮”二字意思的發(fā)揮。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只要春風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第五、六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畫春草蔓延,綠野廣闊的景象,“古道”“荒城”又點出友人即將經(jīng)歷的處所。最后兩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點明送別的本意。用綿綿不盡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彌漫原野的惜別之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韻味無窮。
此二句不但寫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寫出一種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寫枯,一句寫榮,“燒不盡”與“吹又生”是何等唱嘆有味,對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絕千古。而劉句命意雖似,而韻味不足,遠不如白句為人樂道。
如果說這兩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寫“草”,那么五、六句則繼續(xù)寫“古原草”而將重點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別”題意,故是一轉(zhuǎn)。上一聯(lián)用流水對,妙在自然;而此聯(lián)為的對,妙在精工,頗覺變化有致?!斑h芳”、“睛翠”都寫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體、生動。芳曰“遠”,古原上清香彌漫可嗅;翠曰“晴”,則綠草沐浴著陽光,秀色如見?!扒帧薄ⅰ敖印倍掷^“又生”,更寫出一種蔓延擴展之勢,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競爭之強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則扣題面“古原”極切。雖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卻使古原恢復了青春。比較“亂蛬鳴古塹,殘日照荒臺”僧古懷《原上秋草》的秋原,就顯得生氣勃勃。
作者并非為寫“古原”而寫古原,同時又安排一個送別的典型環(huán)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別在這樣的背景上發(fā)生,該是多么令人惆悵,同時又是多么富于詩意呵。“王孫”二字借自楚辭成句,泛指行者。“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說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行游未歸的人。而這里卻變其意而用之,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別情,那真是:“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這是多么意味深長的結(jié)尾啊!詩到此點明“送別”,結(jié)清題意,關合全篇,“古原”、“草”、“送別”打成一片,意境極渾成。
唐人的詠物詩,往往僅在最后一句才能見到作者的本意。白居易一向提倡作詩要通俗易懂,但也不反對用隱喻的辦法?!豆旁荨愤@首詩題目標有“送別”二字,很顯然是一首送別友人的詩篇。而通篇幾乎都在寫草,實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顯示友人之間依依惜別時的綿綿情誼。情深意切,所喻尤為巧妙,不愧為、白居易的成名作。
古詩《草》教案17
古詩《草》教案18
古原上的野草亂生亂長,
每年春來茂盛秋來枯黃。
任憑野火焚燒不盡不滅,
春風一吹依舊蓬勃生長。
遠處芳草掩沒古老驛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綠清朗。
春綠草長又送游子遠去,
萋萋亂草可比滿腹離傷。
古詩《草》教案19
八月詩草詩歌
輕裝上陣
一聲響亮的山吼
頓時感到天高云淡
幸福已從八月歸來
那些綠色的
那些紫色的
那些金黃的
大大方方展示著自己
這是我熟悉的氣息
這是我渴盼已久的時刻
當春天它們還秘藏于一朵朵花中
我就發(fā)揮了神奇的想象
想想這八月里幸福的再相逢
當許多人遠走他鄉(xiāng)
當許多人失去土地
還有多少人兒能擁有我此刻的幸福
手一握嫩玉米
我有點想念母親了
想念她親手從柴火灶烤的焦黃噴香的幸福
而這一切早已不在
只有翻卷記憶
哦青青的.尖椒腰身多么修長
哦紫晶的萄萄多飽滿圓潤
還有長長的豇豆,挨擠的西紅柿!
……
一會籃子就裝不下啦
快快,跟我回家
我要和家人一起
把返八月的幸福放大再放大
遠方的朋友你可聽到
在八月
我向你發(fā)自內(nèi)心的召喚
來吧來到我擁有的八月的幸福里
讓我們在大山之中忘情酒
讓我們在綠色懷中忘情歌
讓我們在八月之中忘情舞
古詩《草》教案19篇 中班古詩《草》的教案及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