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整理的《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9篇(牛頓第二定律說課教案),歡迎參閱。
《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1
【教材地位與作用】
本節(jié)內容是在上節(jié)實驗課程“探究加速度、質量與力的關系”的基礎上進行知識的探究和總結,在知識上要求知道決定加速度的因素、理解加速度、質量、力三者關系;要求經(jīng)歷探究活動、嘗試解決問題方法、體驗發(fā)現(xiàn)規(guī)律過程。牛頓第二定律將力學和運動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具體的、定量的回答了加速度和力、質量的關系,是動力學中的核心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學情分析】
在學習這一節(jié)內容之前,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力、質量、加速度、慣性等概念;知道質量是慣性的量度、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會分析物體的受力;通過上一節(jié)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知道了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這些都為本節(jié)學習準備了知識基礎,牛頓第二定律通過加速度把物體的運動和受力緊密的聯(lián)系在一起,使前三章構成一個整體,是解決力學問題的重要工具,應使學生明確對于牛頓第二定律應深入理解,全面掌握。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理解加速度與力和質量間的關系。
?。?)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知道定律的確切含義。
?。?)能運用牛頓第二定律解答有關問題。
2、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歸納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
(1)滲透物理學研究方法的教育。
?。?)認識到由實驗歸納總結物理規(guī)律是物理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培養(yǎng)學生嚴謹思考的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牛頓第二定律
【教學難點】
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
【教學策略】
回顧與思考→創(chuàng)設物理情景→分組討論→老師講解→總結規(guī)律。
【教學流程圖】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知識回顧】
回憶上節(jié)課探究的a與F、m關系。向學生提問:回憶上節(jié)實驗探究課內容,控制變量法的'應用?我們研究了哪幾個物理量?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能用公式反應他們之間的關系嗎?回憶上節(jié)課知識,集體回答。回憶上節(jié)課探究的a與F、m關系。 【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問題1、神舟六號飛船返回艙返回時為何要打開降落傘?
問題2、賽車在開出起跑線的瞬間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引導學生思考2個問題。
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賽車比起一般的家用汽車質量上有什么不一樣?這一設計是為什么?同學間分組討論、各小組派代表回答問題。通過這個問題,學生容易聯(lián)想到質量越小,運動狀態(tài)越容易改變,所以加速度和物體質量、合外力有關。 【新課過程】
牛頓第二定律:
1、內容:物體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公式:F=ma?
設問:力的國際單位是什么?它是如何規(guī)定的呢?構建物理模型,提出關注的細節(jié)。
講解:K是比例常數(shù),那k應該是多少呢?
教師總結:力是使物體產(chǎn)生加速度的原因,力的國際單位是1N=1kg、m/s2。學生分組討論分析。
學生自己總結后作答,不完整的地方由其他同學補充。通過上節(jié)探究的a與F、m關系,運用實驗數(shù)據(jù)總結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尊重物理事實的精神
3、對該定律的特性進行說明,這樣學生對牛頓第二定律才會有進一步認識。
六大特性:
①因果性(力是產(chǎn)生加速度的原因),= 2 GB3
?、谑噶啃裕╝、F都是矢量,a的方向由F決定,力的分解和合成遵循平行四邊形法則),= 3 GB3
?、鬯矔r性(合外力消失,即a消失),= 4 GB3
?、芟鄬π裕ㄅnD第二定律只適用于慣性系),= 5 GB3
?、莳毩⑿裕ㄎ矬w的各個力都能產(chǎn)生獨立的,= 6 GB3
?、尥恍裕╝與F與同一物體某一狀態(tài)相對立)。提問:牛頓第二定律有哪些特性?
在相對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基礎上,對表達式F=ma的六大性質結合形象例子進行探討。
根據(jù)學生的提出的相關特性的疑問舉例說明。學生討論,嘗試并且回答老師提出的特性。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提出相關特性的疑問。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特性進行探究,能夠加深學生對牛頓第二定律本質上的理解,使前面所學知識連貫起來,這對牛頓定律的解題或是實際運用過程中有很大的幫助。
4、做題需要方法,按照一般的做題思路,授予學生解題步驟。
?、俅_定研究對象;
②對研究對象進行正確的受力分析或是運動情況進行分析;
?、鄹鶕?jù)公式并結合題給條件(注意發(fā)現(xiàn)挖掘隱含條件)解出所求的物理量。
例題:一個物體,質量是2 kg,受到互成120°角的兩個力F1和F2的作用。這兩個力的大小都是10N,這兩個力產(chǎn)生的加速度是多大?
課堂訓練P104習題1、2、3老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得出解題步驟,并做適當?shù)难a充說明。
《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2
【教材分析】
本章教科書將牛頓第二定律的探究實驗和公式表達式分成兩節(jié)內容,目的在于加強實驗探究和突出牛頓第二定律在力學中的重要地位。牛頓第二定律的首要價值應該是確立了力與運動之間的直接關系,即因果關系。如知道了物體的受力情況,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及其變化就完全確定了。這應該是人類在認識自然過程中取得的重要思想成就。
本節(jié)內容首先在上節(jié)課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分析說明,提出了牛頓第二定律的具體內容表述,得出牛頓第二定律的數(shù)學表達式。從SHAPE MERGEFORMAT到SHAPE MERGEFORMAT,到F=kma,再到最后得出F=ma,其中蘊含有豐富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性目標。因此,更要注重對學生思想觀念和心理的影響,即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學在認識自然上的本質性、深刻性、有效性。教科書突出了力的單位1N的物理意義,它是為后面學習單位制的內容準備的。引導學生進行必要的討論。本節(jié)最后通過兩個例題介紹牛頓第二定律應用的基本思路,它們也是學習、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基本組成部分。
【學情分析】
在學習這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力、質量、加速度、慣性等概念;知道質量是慣性的量度、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會分析物體的受力。已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學生對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學生學習積極主動,對學習物理有較濃厚興趣;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樂于探究自然界的奧秘;敢于堅持正確觀點,勇于修正錯誤;喜歡和同齡人一起學習,有將自己的見解與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文字內容和數(shù)學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義和相互關系。
3、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牛頓”是怎樣定義的。
4、會用牛頓第二定律的公式進行有關的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1、以實驗為基礎,歸納得到物體的加速度跟它的質量及所受外力的關系,進而總結出牛頓第二定律。
2、認識由實驗歸納總結物理規(guī)律是物理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實驗探究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新精神。
2、滲透物理學研究方法的教育,體驗物理方法的魅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探究加速度和力、質量間的關系的過程并總結牛頓第二定律。
2、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
教學難點:
1、牛頓第二定律的意義。
2、理解k=1時,F(xiàn)=ma。
【教學方法】
1、啟發(fā)引導、實驗探究、合作交流。
2、通過實例的分析、強化訓練,使學生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意義。
【教學用具】
牛頓第二定律演示器、小車(兩個)、鉤碼(50g若干)、細線若干、三角板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內容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同學們上節(jié)課在實驗室做了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的實驗,同學們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了嗎?有沒有得出什么結論?下面先請同學們在黑板上畫出a—F和EMBED Equation、DSMT4圖象。
教師同時用牛頓第二定律演示器演示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
實驗結論:加速度與力成正比、與質量成反比
新課教學
新課教學
一、牛頓第二定律
通過對同學們上節(jié)課實驗結論的分析總結,同學們能不能簡單的概括一下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
那我們都學習過,加速度是矢量,那么在牛頓第二定律里加速度方向如何?
那么我們完整的牛頓第二定律定義:
物體的加速度大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牛頓第二定律可以用比例式來表示
EMBED Equation、DSMT4
則
或者
上式是一條比例式,如果寫成等式又如何表達?
表達式:F=kma
式中K是比例系數(shù),F(xiàn)指的是物體所受的合力。
二、力的單位
同學們在初中已知道力的單位是牛頓,但同學們知道一牛頓的力有多大嗎?
由F=kma
當k=1時,F(xiàn)=ma
取m=1kg a=1m/s2
則:F=ma=1kg×1m/s2 =1kg·m/s2
kg·m/s2就是力的單位。我們規(guī)定1kg·m/s2為一個單位的力,為了紀念牛頓,我們就把一個單位力的稱為1牛頓,所以1N=1kg·m/s2,意思就是一牛頓的力相當于把質量為1kg的物體產(chǎn)生1 m/s2的加速度所需的力。
所以當m,a取國際單位時,K=1,牛頓第二定律就表述為:F=ma
定義: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質量成反比。
加速度方向與物體所受作用力方向相同。
因為在這三個因素中,質量是標量,力和加速度是矢量
同學起來回答:
F=kma
《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課標分析:能用牛頓第二定律分析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
教材地位:《向心力》一節(jié)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必修2第六章曲線運動的重點、難點,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它既是本章知識的一個拐點,又是本章內容拓展的重要基礎;通過學習,既能使學生從對圓周運動的表面認識上升到理論分析,又能讓學生從生活中的圓周運動分析提高到對天體運動及帶電粒子在電磁場中的運動的分析及推演。同時,《向心力》一節(jié)能夠充分體現(xiàn)力和運動的在物理學中的重要性,是運動與力關系學習的好素材。
二、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理解了質量、力與加速度的關系,了解了描述圓周運動的各個物理量及其關系,認識了勻速圓周運動指向圓心的向心加速度,并且學生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同學之間相互協(xié)作、相互討論、相互交流及最后的成果展示的學習過程,具備了處理問題的一般思路方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向心力概念,知道向心力是根據(jù)力的效果命名的一種力。
2.知道向心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并能用來進行簡單的情景計算。
3.知道在變速圓周運動中,合外力的法向分力提供了向心力,切向分力用于加速。
4.知道一般曲線運動的處理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向心力概念的探究體驗,讓學生理解其概念的內涵。并熟悉處理問題的一般方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在驗證向心力表達式的.過程中,體會物理實驗在處理問題中的作用。
3.經(jīng)歷從勻速圓周運動到變速圓周運動再到一般曲線運動的研究過程,讓學生領會解決問題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方法。并學會用力和運動的觀點來分析、解決問題。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經(jīng)歷從自己提出問題到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及思維能力。
2.經(jīng)歷從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過程,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實例、實驗緊密聯(lián)系生活,拉近科學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感到科學就在身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公式及勻速圓周運動中供求關系,并能用來進行簡單的判斷計算。會分析向心力的來源
2.教學難點
理解向心力是一個效果力,會分析向心力的來源,理解勻速圓周運動中供求關系
五、教學過程(略)
六、課后作業(yè)
必做:課本P22頁問題與練習:1、2、3、5題。
選做:課本P22頁問題與練習:4題。
《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4
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下面我分部分內容來講述我的設計思路。
首先是分析教材、分析學生。
本節(jié)課是在學習了直線運動、力學和牛頓定律之后編排的,是對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際應用,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也是高考的核心內容。本節(jié)內容主要是運用牛頓第二定律解決生活、生產(chǎn)中兩類動力學問題,旨在幫助學生建立和理解以加速度為中心的力與運動關系的知識體系,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寬力學的解題范圍。但高一的學生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他們往往存在重結論、輕過程,習慣于套公式得結果。加上剛學完牛頓第二定律,對受力分析還不是很熟悉,我們只能逐步展開、加深,逐漸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解題習慣。
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特征,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幫助學生建立并理解正確的力與運動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利用牛頓運動定律分析解決力學問題的能力;訓練學生解題規(guī)范、畫出正確的受力分析圖和運動情景圖的能力;通過本節(jié)課,使80%的學生能基本解決中等難度的`力與運動的題目。
作好受力分析圖,弄清物體的運動情景,掌握應用牛頓第二定律解題的基本方法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內容。
根據(jù)此特點,我采用了師生討論,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教學模式。
通過以上分析,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程序:
牛頓第二定律揭示了力與運動的關系,通過復習提問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和公式引入新課,然后通過三個案例分析來突破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接著是通過練習鞏固加深,提升能力。最后小結布置作業(yè)。
下面一起來看看我是怎么突破重難點的。
寶來汽車是大家熟悉的,首先以它作為背景,設計了兩個例題。提出我的問題:例1、例2分別已知什么?求什么?目的讓學生自己歸納應用牛頓第二定律解決的兩種類型的動力學問題。
接下來是案例分析二,也就是例1,這是已知受力情況求運動情況的類型題。為了解決這類型的題目,我設計了以下問題:
1、研究對象?
2、受力分析圖。做好受力分析圖之后再然學生畫出運動情景圖。
3、力與運動聯(lián)系的橋梁?
4、選用哪些公式求加速度呢?
5、如何求剎車距離?每提出一個問題,都讓學生討論得出答案。通過逐步深入的問題,讓學生體會運用牛頓第二定律解決問題的方法,強調受力分析和弄清運動情景的重要性。
等學生完成得差不多了,再展示解題過程。
下面是對例1的拓展。
1、如果考慮反應時間,怎樣求剎車和停車距離;
2、在限速的公路上如何判斷是否違章?問題:判斷的依據(jù)是什么?通過拓展,讓學生建立前后知識的聯(lián)系。
案例分析三,這是已知運動情況求受力情況的類型。有了例1作為基礎,我設計了更深層次的問題。
1、與例1比較,有哪些相同的步驟?
2、研究對象的運動包含幾個過程?分別做什么運動?畫出受力分析圖、運動情景圖。求牽引力F,實際上求哪個物理量?如何求?求解的方法跟例1一樣嗎?解決了這些問題之后再讓學生完成解題過程,然后是展示解題過程,讓學生對照自己的解答分析出現(xiàn)的錯誤。
這是中等難度題。通過與例1的解題思路進行比較,使學生更快地掌握解題方法。問題層層深入又容易達到,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增強解題信心。讓學生分析自己的典型錯誤,提醒自己今后解題要注意的地方。
解完兩種類型題目之后,再提出這樣的問題:
1、你認為解決這兩類問題的突破口是什么?
2、求加速度有幾種途徑?
3、歸納這兩類問題的解題步驟。
我設計這些問題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歸納方法,從實踐上升為理論的過程。
接下來是通過練習鞏固,提升能力。這個題與例2的情景一樣,只是把平面問題改為斜面問題,目的在于學以致用、暴露典型錯誤。
這個題我只作以下點撥。
等學生做得差不多之后,展示學生答案,指出典型錯誤,使題目加深印象。并強調物體在斜面上受力分析時,要用正交分解法。
這是課堂小結。
通過三個例題的分析、討論,80%的學生能基本解決中等難度的力與運動的題目。
最后說一下我的板書:如課件所示!
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反思:
優(yōu)點:
?。?)本節(jié)課始終以“寶來”汽車的運動作為背景,主題明確。
?。?)以學生活動為主,層層深入的設問符合學生的思維過程,讓學生感受每一步的成功,而不是看到題目望而生畏,更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 本節(jié)課實際上可以認為是習題課,選好題目是本節(jié)課的關鍵。
缺點:由于一節(jié)課時間較緊,學生活動的時間受一定限制。小部分基礎較弱學生可能還沒跟上。另外拓展不能太多,否則完成不了教學任務。
這是我這節(jié)課的設計,謝謝大家的指導!謝謝!
《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5
一、教學目標
1、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文字內容和數(shù)學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義及相互關系
3、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牛頓“是怎樣定義的。
二、教學重點
1、知道決定物體加速度的因素、
2、加速度與力和質量的關系的探究過程
三、教學難點
1、理解牛頓第二定律各個物理量的意義和聯(lián)系
2、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
四、教學方法
在探究過程中,滲透科學研究方法如:控制變量法、實驗歸納法、圖象法等
五、教學過程
1、知識回顧
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即產(chǎn)生加速度。
問學生:加速度的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呢?
學生回答:力還有物體質量
思考:力是促使物體運動狀態(tài)改變的原因,力似乎“促使”加速度的產(chǎn)生。質量是物體慣性的量度,而慣性是保持物體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性質,所以質量似乎是阻礙“加速度”的產(chǎn)生。
猜想:加速度可能與力、質量有關系。
結合實際:
小汽車:質量小,慣性小,啟動時運動狀態(tài)相對容易改變。
火車:質量大,慣性大,動力大,啟動時運動狀態(tài)相對難改變。
2、回憶課本所研究的內容
?。?)、質量m一定,加速度a和力F的.關系。
處理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當m一定時,a和F成正比,
即:a F
SHAPE MERGEFORMAT
?。?)、力F一定時,加速度a和質量m的關系
SHAPE MERGEFORMAT
得出結論:當力F一定,加速度a和質量m成反比,即:a 。
3、引出牛頓第二定律
通過大量實驗和觀察到的事實都能得出同樣的結論,由此可以得出一般性的規(guī)律: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它所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這就是牛頓第二定律。
《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6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通過前面幾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學習過了牛頓運動定律 ,本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怎樣掌握運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動力學問題方法。牛頓第二定律揭示了運動和力的內在聯(lián)系。因此,應用牛頓第二定律即可解答一些力學問題。 我們通過以下例題來體會應用牛頓第二定律解題的思路、方法和步驟。
二、教學過程設計
(一)知識要點回顧與梳理
3.運用牛頓第二定律對超重和失重現(xiàn)象中的物體進行分析
超重狀態(tài):
F-mg=ma , F=mg+ma , F>mg
失重狀態(tài):
mg- F =ma , F=mg-ma , F 可見,在超重和失重現(xiàn)象中,物體實際重力并沒有發(fā)生改變。改變的是外界對物 體的壓力(或拉力),即物體的“視重”發(fā)生變化。 即視重<實重──物體處于失重狀態(tài) ; 視重>實重──物體處于超重狀態(tài) (二)知識要點針對性訓練題 ?。ㄈ㈩愋屠}解題思路探究 ?。ㄋ模?、類型題解題方法總結 (五)、類型例題變式訓練 (六)、課堂小結與作業(yè)布置 1、超重與失重狀態(tài)的分析小結 在平衡狀態(tài)時,物體對水平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繩的拉力)大小等于物體的重力. 當物體的加速度豎直向上時,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大于物體的重力,由F-mg=ma得F=m(g+a)>mg,這種現(xiàn)象叫做超重現(xiàn)象; 當物體的加速度豎直向下時,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小于物體的重力,mg-F=ma得F=m(g-a) 特別是當物體豎直向下的加速度為g時,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變?yōu)榱?,這種狀態(tài)叫完全失重狀態(tài). 2、動力學的兩類基本問題 1)、已知物體的受力情況求物體運動中的某一物理量:應先對物體受力分析,然后找出物體所受到的合外力,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求加速度a,再根據(jù)運動學公式求運動中的.某一物理量. 2)、已知物體的運動情況求物體所受到的某一個力:應先根據(jù)運動學公式求得加速度a,再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求物體所受到的合外力,從而就可以求出某一分力. 綜上所述,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先根據(jù)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求加速度a,然后再去求所要求的物理量,加速度象紐帶一樣將運動學與動力學連為一體. 3、作業(yè)布置 : <<創(chuàng)新設計>>資料練習作業(yè)手冊第295頁.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牛頓運動定律是力學知識的核心內容.將牛頓運動定律與運動學知識結合可推導動量定理、動能定理、動量守恒定律和機械能守恒定律;將牛頓運動定律與萬有引力結合,可研究天體運動規(guī)律;此外,牛頓運動定律在電磁學、熱學中也有廣泛的應用。因此,牛頓運動定律實際上幾乎貫穿了經(jīng)典物理學的全部內容。在歷年的高考中,單純考查牛頓運動定律的題目并不多見,主要是牛頓第二、第三定律與其他知識的綜合應用,因此牛頓運動定律并不是作為一個單獨的知識點,而是作為一個知識基礎體現(xiàn)在歷年的高考試題中。牛頓運動定律的綜合應用問題是經(jīng)典物理學的核心內容,是高考的重點和難點,本部分內容的考題突出了與實際物理情景的結合,出題形式多以大型計算題的形式出現(xiàn),從近幾年的高考形式上來看,20xx年上海物理卷第22題、海南卷第15題、江蘇卷第13題、安徽卷第22題、山東卷第24題、08年上海單科卷第21題、海南卷第15題,07年海南卷第16題均以計算題的形式出現(xiàn)。 總之,牛頓運動定律是力學乃至整個物理學的基本規(guī)律,是動力學的基礎;本節(jié)復習課是力的知識,運動學知識和牛頓運動定律分析解決動力學問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為學生學好整個物理學奠定基礎。 以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按照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程標準,提出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已知受力情況求解運動情況的解題 方法,進一步學習對物體進行正確的受力分析,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總結歸納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例題變式學生探究,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和合作學習的能力,通過例題示范讓學生學會畫受力分析圖和過程示意圖,培養(yǎng)學生分析物理情景構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問題探究培養(yǎng)學生主動自主學習,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養(yǎng)成積極思維,解題規(guī)范的良好習慣;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蘊含著物理知識,從生活走向物理,再從物理走向社會,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3、 重、難點 ?。?)本節(jié)為復習課,重點內容是選好例題,講清已知受力情況求運動情況的方法。 (2)應用牛頓運動定律解題重要的是分析過程,建立情景,抓住運動情況,受力情況和初始條件,依據(jù)定律列方程求解,但學生往往存在重結論,輕過程,習慣了套公式得結果所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解題習慣,建立掌握方法是難點。 二、學情分析 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需要來處理教材,讓課堂圍繞學生轉此前學生已有力的初步知識,運動學規(guī)律,簡單的受力分析,矢量運算法則,牛頓第二定律,本節(jié)將這些知識綜合應用解決,已知受力情況求解運動情況問題,培養(yǎng)學生科學分析方法和良好思維的能力。 學生在涉及到不在一條直線上的多個力的合成可能是本節(jié)學習的關鍵,應加以突破。當物體經(jīng)歷一個較復雜的物理過程,建立物理情景構建物理模型,解決問題的思路是學生學習的`障礙。 三、教法分析 本節(jié)將采用實例分析法、歸納法和講練結合法,通過例題變式總結受力分析的方法,讓學生能夠正確快速的對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通過例題變式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維品質,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通過例題歸納解決已知受力情況求運動情況的解題程序,讓學生逐步習慣于時間題 先作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弄清問題的物理情景后再動筆,并養(yǎng)成畫情景圖的良好習慣。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xiàn)“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本節(jié)采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學法指導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xiàn)代教育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調動課堂氣氛,贊賞學生提高各種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中能感受如何發(fā)現(xiàn)問題,并更多地體會成功的喜悅。鼓勵學生動手畫物體受力示意圖,運動情景示意圖,構建物理模型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目的。 五、教學程序 一、教材分析 1、內容與地位 本節(jié)課是高中新課程實驗教材《物理》(共同必修一)第四章第3節(jié)的內容,牛頓第二定律是動力學的核心規(guī)律,是學習其他動力學規(guī)律的基礎,是本章的重點內容。本節(jié)通過實驗定量分析,得出牛頓第二定律。教材中使用了三個變量,通過控制變量法,來研究物理規(guī)律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在電容、電阻等內容都會用到此法。本節(jié)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也是整個力學部分的核心內容,乃至整個高中物理的重點。根據(jù)以上分析,我們知道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不全是為了讓學生知道實驗結論及定律的內容和意義,重點在于要讓學生知道結論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結論時用了什么樣的科學方法和手段;在實驗過程中如何控制實驗條件和物理變量,如何用數(shù)學公式表達物理規(guī)律。讓學生沿著科學家發(fā)現(xiàn)物理定律的歷史足跡體會科學家的思維方法。 2、教學目標 根據(jù)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滲透新課程的教學理念,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按課程標準,以促進全體學生發(fā)展為目的。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向培養(yǎng)學生,擬定三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根據(jù)實驗結果,推出三者間關系, (2)理解并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及數(shù)學表達式, (3)力的單的定義 ?。?)理解在多個力作用下牛頓第二定律表達式, ?。?)初步掌握運用牛頓第二定律求解問題方法及步驟。 (6)使學生學會并掌握運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多個物理量間關系。 過程與方法: 以實驗為基礎,通過觀察、測量、歸納得到物體的加速度跟它的質量及所受外力的關系,進而總結出牛頓第二定律。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在實驗和觀察中能培養(yǎng)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通過課堂的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增強師生感情,增強班級凝聚力,使學生對物理學科更加熱愛。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學習本課不僅是讓讓學生正確理解牛頓第二定律,更重視如何通過實驗控制變量,根據(jù)實驗條件啟發(fā)學生思考,把牛頓第二定律的得出,探索事物的`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作為教學目的之一。這正是重視素質教育的體現(xiàn)。因此我把本課的重點難點做如下安排: 引導學生探究加速度與力和質量的關系的過程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重點,通過實驗數(shù)據(jù)畫出圖像,根據(jù)圖像導出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式是本節(jié)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1、學情分析 學生已定性知道力是物體運動狀態(tài)改變原因,但對力與加速度的定量關系無任何認知鋪墊,很難認識到初中及高中前面所學的物體處于平衡狀態(tài)實為牛頓第二定律的特殊情況,所以在講課時要注意這一點。 2、學習方法 本節(jié)課可以給學生提供以下4種機會: ?。?)提供觀察、思考的機會:用親切的語言鼓勵學生觀察并用學生自己的語言進行歸納。 ?。?)提供操作、嘗試、合作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操作實驗,發(fā)現(xiàn)問題,記錄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 ?。?)提供表達、交流的機會:鼓勵學生敢想敢說,設置難關"逼迫"學生要想要說。 ?。?)提供成功的機會:贊賞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中能感受如何發(fā)現(xiàn)問題,并更多地體驗成功的樂趣。 三、教學方法 1、實驗引導探索式:物理考試大綱明確要求學生的五種能力:即理解、推理、綜合分析能力、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及實踐能力。而本節(jié)正好是培養(yǎng)這些能力的好教材,故采用實驗引導探索式,在實驗中,教師在關鍵步驟上作出恰當?shù)囊龑В?)得出在m一定時,a與F成正比,F(xiàn)一定時,a與m成反比,進而引導學生得出牛頓第二定律,然后推廣應用到多個力作用下a、F、m三者的關系和物體處于平衡狀態(tài)的情況。 2、講練結合式:在討論應用牛頓第二定律求解問題應注意的幾個問題時,讓學生分析問題,教師注意隨時發(fā)現(xiàn)學生中出現(xiàn)的問題,或有意給出錯誤答案,及時組織學生分析產(chǎn)生錯誤的原因,注意將學生的主體性與教師的主導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及時強化有關知識,提高掌握知識的準確性。 四、教學程序設計 合理安排教學程序,則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一環(huán)。以求達到事半功倍之效,使學生學有所獲,我根據(jù)本課教材的特點以及我班學生的實際水平,將本課劃分成四大部分: ?。ㄒ唬土暅蕚?、引入新知 ?。?)回顧上節(jié)內容,上節(jié)定性得到a既與F有關,也與m有關。進而提出三者間到底有什么定量關系?引導學生大膽猜測,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與學習興趣。 ?。?)介紹研究三個變量問題的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 (3)研究方案:利用實驗。(本處用計算機模擬實驗來得到有關數(shù)據(jù),并得出結論。后演示實驗體會并引申)(二)積極主動,探究新知 1、 m一定時,a與F的關系。 ?。?)、實驗裝置:交代清楚實驗裝置,研究對象及外力的施加。 ?。?)、如何保持質量一定:利用兩個質量相同的小車來做實驗。 ?。?)、如何測定加速度?根據(jù)初速為0的物體運動規(guī)律,在t相同的情況下,a∝s,通過測s來達到測a的要求。 模擬實驗一:小車質量均為0.1kg,小車1受0.1N的拉力,小車2受0.2N的拉力,同時開始運動,觀察任一段時間內的兩小球的位移關系,并根據(jù)實驗得出結論:a∝F.(學生自主探究) 2、 F一定時,a與m的關系。 模擬實驗二:兩小車均受0.1N的拉力,小車1質量為0.1kg,小車2質量為0.2kg,同時開始運動,觀察任一段時間內的兩小球的位移關系,并根據(jù)實驗得出結論:a∝1/m.(學生自主探究) 3、 牛頓第二定律 綜合上述兩個實驗結果,得出a、F、m三者間的關系,進而介紹牛頓第二定律。 ?。?)、內容: A、 文字表述: B、 數(shù)學公式 C、 力的單位N的定義 (2)、理解: A、 矢量性 B、 瞬時性 ?。ㄈ┚C合練習,鞏固新知 進行綜合練習的目的是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從不同角度來強化知識。最后的練習激發(fā)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將課堂教學推向高潮。 應用 A、 多個力作用下的牛頓第二定律 B、 平衡狀態(tài)是牛頓第二定律的特殊情況 演示實驗引申:實驗中的誤差 (四)精練小結、布置作業(yè): 板書、時間安排 板書,是文章結構的簡縮。通過板書,能使學生直觀地抓住線索,理清思路,體會中心,知道選材。因此,我的板書力求體現(xiàn)這些,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板書設計如下: 1、 研究方案:利用實驗。 2、 m一定時,a與F的關系。 a∝F. 3、 F一定時,a與m的關系。 a∝1/m. 4、 牛頓第二定律 ?。?)、內容: A、 文字表述: B、 數(shù)學公式: a∝F/m. F=ma C、 力的單位N的定義:1N=1kg.m/s2 ?。?)、理解:矢量性 瞬時性 (3)、應用:多個力作用下的牛頓第二定律 平衡狀態(tài)是牛頓第二定律的特殊情況 5、 作業(yè) 五、對本節(jié)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效果、多媒體課件使用效果等的預評估。 說課比競比不上公開課,在實際上課效果不能體現(xiàn)的情況下,說課者對說課內容應該有一個預評估,并將此作為說課的一項內容。 在本節(jié)課的設計過程中本人嘗試建立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打破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以講授灌輸為主線的教學套路,構建以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創(chuàng)新為主線的教學模式--姑且叫它"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就是在課堂教學中,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改變教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的"灌輸式教學",灌輸式教學往往是教師提出問題,教師給出結果,是教師在代替學生建立知識體系,而不是學生自己建立知識體系。這樣培養(yǎng)的學生欠缺發(fā)現(xiàn)新問題、運用新方法,提出新見解的能力,更缺乏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學生自主學習教學"和"灌輸式教學"截然不同,它要求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引導學生利用多媒體課件、實驗等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主動搜集、分析有關信息和資料,主動建構良好的認識結構。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學會自主學習,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并且本人能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突破重點和難點,從而很好的實現(xiàn)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動量概念表示牛頓第二定律”,下面我對這節(jié)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明,具體內容如: 一、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是普通高中物理(人教版)選修3-5第一章第6節(jié)的內容,它是在學習過動量守恒定律之后,為進一步深入的探究動量和牛頓第二定律的關系而編寫的。它側重于力在時間上的積累,為解決力學問題開辟了新的途徑,并且本節(jié)內容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chǎn)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學習這部分內容有著廣泛的現(xiàn)實意義。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倌軓呐nD運動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推導出動量定理的表達式; ?、诶斫鈩恿慷ɡ淼拇_切含義,知道動量定理可以使用于變力; ?、蹠脛恿慷ɡ斫忉層嘘P現(xiàn)象,并能掌握一維情況下的計算。 2、過程與方法 ?、偻ㄟ^對動量定理的探究過程,是學生認識物理模型工具在物理學中的應用; ?、谕ㄟ^一維形式動量定理的定量討論,增強學生應用數(shù)學方法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運用所學的知識推導新的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探索新知識的。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動量定理的確切含義和表達式 難點:會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物理現(xiàn)象 四、說方法 教法:本節(jié)課我采用演示實驗,分小組討論,進行推理驗證并輔以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等多種形式的綜合啟發(fā)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與自主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學法:對學生而言,重要的是學會學習,掌握獲取知識的過程與方法。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動起來。從而是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五、教學程序 通過以上分析,教學中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yǎng)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ㄒ唬┮胄抡n 小實驗引入新課: 演示實驗1:雞蛋落地 讓雞蛋落入墊有海綿桶中(海綿不讓學生知道),讓學生推測雞蛋的“命運”,最后展示結果。 演示實驗2:緩沖裝置的模擬 用細線懸和橡皮筋分別掛一個重物,把重物拿到一定高度,釋放后重物下落,結果細線斷而橡皮筋沒斷。 【讓學生在驚嘆中開始新課內容】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這樣的事例:跳遠時要跳在沙坑里;跳高時在下落處要放海綿墊子;從高處往下跳,落地后雙腿往往要彎曲,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什么呢?而在某些情況下,我們又不希望這樣,比如用鐵錘釘釘子。這些現(xiàn)象中的原因是什么呢?通過我們今天的學習來探究其中的奧秘。 ?。ǘ┻M行新課 1.用動量概念表示牛頓第二定律 首先利用多媒體展示出問題 v′ v F 假設一個物體在恒定的合外力作用下,做勻變速直線運動,在t時刻初速度為v,在t′時刻的末速度為v′, 試推導合外力的表達式。 讓學生:用牛頓第二定律F=ma以及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公式自己推導。(同時找一名學生演板) (教師巡回指導,及時點撥、提示) 推導過程:合力F=ma 由于 , 所以, 結論:上式表示,物體所受合外力等于物體動量的變化率。這就是牛頓第二定律的另一種表達式。 2.動量定理 教師:將上面的式子進行變形可寫成 讓學生分組討論該式的物理意義,并進行總結:表達式左邊是物體從t時刻到t′時刻動量的變化量,右邊是物體所受合外力與這段時間的乘積。說明物體動量的變化量,不僅與力的大小和方向有關,還與時間的長短有關。 這個量反映了力對時間的積累效應。就此引出沖量的定義。 物理學中把力F與作用時間的乘積,稱為力的'沖量,記為I,即 ,單位: “牛頓秒”。 這樣公式將 可寫成 該公式表明:物體動量的變化量等于物體所受合外力的沖量,這個結論叫做動量定理。 這樣就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動量定理。 討論:如果物體所受的力不是恒力,對動量定理的表達式應該怎樣理解呢?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理解動量定理的過程性。 讓學生討論總結:盡管動量定理是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的有關公式在恒定合外力的情況下推導出來的。可以證明:動量定理不但適用于恒力,也適用于隨時間變化的變力。對于變力情況,動量定理中的F應理解為變力在作用時間內的平均值。并舉例分析:鐵錘釘釘子,球拍擊乒乓球等 利用動量定理不僅可以解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問題,還可以解決曲線運動中的有關問題,將較難計算的問題轉化為較易計算的問題。 3.動量定理的方向性,根據(jù)實例和課堂練習研究動量的方向性,總結動量定理的公式是矢量式,運用時注意正方向的選取,并提醒學生中學階段我們僅研究一維情況。 4.應用舉例 再次展示演示實驗課件,讓學生討論并應用動量定理來解釋有關問題。 (三)課堂小結及作業(yè)布置 六、板書版畫設計 教學中將整塊黑板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主板書寫概念、規(guī)律、圖、以及公式的推倒過程等。一部分為副板書,用來畫草圖,解答例題等。同時用彩色粉筆顯示重點內容。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9篇(牛頓第二定律說課教案)相關文章:《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7
《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8
《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