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整理的關于八年級數學教案5篇(八年級數學優(yōu)秀教案),歡迎參閱。

關于八年級數學教案1
一、教學目標
?。ㄒ唬?、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意義,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認識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的相互關系——互逆關系,并能運用這種關系尋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ǘ?、過程與方法:
(1)由學生自主探索解題途徑,在此過程中,通過觀察、類比等手段,尋求因式分解與因數分解之間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類比思想。
?。?)由整式乘法的逆運算過渡到因式分解,發(fā)展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通過對分解因式與整式的乘法的觀察與比較,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與綜合應用能力。
?。ㄈ⑶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初步感受對立統(tǒng)一的辨證觀點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因式分解的概念及提公因式法。
難點:正確找出多項式各項的公因式及分解因式與整式乘法的區(qū)別和聯系。
三、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活動1:復習引入
看誰算得快:用簡便方法計算:
?。?)7/9 ×13-7/9 ×6+7/9 ×2= ;
?。?)-2.67×132+25×2.67+7×2.67= ;
?。?)992–1= 。
設計意圖:
如果說學生對因式分解還相當陌生的話,相信學生對用簡便方法進行計算應該相當熟悉.引入這一步的目的旨在讓學生通過回顧用簡便方法計算——因數分解這一特殊算法,使學生通過類比很自然地過渡到正確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上,從而為因式分解的掌握掃清障礙,本環(huán)節(jié)設計的計算992–1的值是為了降低下一環(huán)節(jié)的難度,為下一環(huán)節(jié)的理解搭一個臺階.
注意事項:學生對于(1)(2)兩小題逆向利用乘法的分配律進行運算的方法是很熟悉,對于第(3)小題的逆向利用平方差公式的運算則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有必要引導學生復習七年級所學過的整式的乘法運算中的平方差公式,幫助他們順利地逆向運用平方差公式。
活動2:導入課題
P165的探究(略);
2. 看誰想得快:993–99能被哪些數整除?你是怎么得出來的?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把這個式子分解成幾個數的積的形式,繼續(xù)強化學生對因數分解的理解,為學生類比因式分解提供必要的精神準備。
活動3:探究新知
看誰算得準:
計算下列式子:
?。?)3x(x-1)= ;
?。?)(a+b+c)= ;
?。?)(+4)(-4)= ;
(4)(-3)2= ;
?。?)a(a+1)(a-1)= ;
根據上面的算式填空:
?。?)a+b+c= ;
(2)3x2-3x= ;
?。?)2-16= ;
?。?)a3-a= ;
?。?)2-6+9= 。
在第一組的整式乘法的計算上,學生通過對第一組式子的觀察得出第二組式子的結果,然后通過對這兩組式子的結果的比較,使學生對因式分解有一個初步的意識,由整式乘法的逆運算逐步過渡到因式分解,發(fā)展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活動4:歸納、得出新知
比較以下兩種運算的聯系與區(qū)別:
a(a+1)(a-1)= a3-a
a3-a= a(a+1)(a-1)
在第三環(huán)節(jié)的運算中還有其它類似的例子嗎?除此之外,你還能找到類似的例子嗎?
關于八年級數學教案2
一、學生起點分析
通過前一章《勾股定理》的學習,學生已經明白什么是勾股數,但也發(fā)現并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的邊長都是勾股數,甚至有些直角三角形的邊長連有理數都不是,例如:①腰長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底邊長不是有理數,②兩條直角邊分別為1,2的直角三角形的斜邊長不是有理數,這為引入“新數”奠定了必要性.
二、教學任務分析
《數不夠用了》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北師大版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第二章《實數》的第一節(jié). 本節(jié)內容安排了2個課時完成,第1課時讓學生感受無理數的存在,初步建立無理數的印象,結合勾股定理知識,會根據要求畫線段;第2課時借助計算器感受無理數是無限不循環(huán)小數,會判斷一個數是無理數.本課是第1課時,學生將在具體的實例中,通過操作、估算、分析等活動,感受無理數的客觀存在性和引入的必要性,并能判斷一個數是不是有理數.
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
?、偻ㄟ^拼圖活動,讓學生感受客觀世界中無理數的存在;
②能判斷三角形的某邊長是否為無理數;
?、蹖W生親自動手做拼圖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苣苷_地進行判斷某些數是否為有理數,加深對有理數和無理數的理解;
三、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jié)課設計了6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第一環(huán)節(jié):置疑;第二環(huán)節(jié):課題引入;第三環(huán)節(jié):獲取新知;第四環(huán)節(jié):應用與鞏固;第五環(huán)節(jié):課堂小結;第六環(huán)節(jié):作業(yè)布置.
第一環(huán)節(jié):質疑
內容:【想一想】
⑴一個整數的平方一定是整數嗎?
?、埔粋€分數的平方一定是分數嗎?
目的:作必要的知識回顧,為第二環(huán)節(jié)埋下伏筆,便于后續(xù)問題的說理.
效果:為后續(xù)環(huán)節(jié)的進行起了很好的鋪墊的作用
第二環(huán)節(jié):課題引入
內容:1.【算一算】
已知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長分別為1和2,算一算斜邊長 的平方 ,并提出問題: 是整數(或分數)嗎?
2.【剪剪拼拼】
把邊長為1的兩個小正方形通過剪、拼,設法拼成一個大正方形,你會嗎?
目的:選取客觀存在的“無理數“實例,讓學生深刻感受“數不夠用了”.
效果:巧設問題背景,順利引入本節(jié)課題.
第三環(huán)節(jié):獲取新知
內容:【議一議】→【釋一釋】→【憶一憶】→【找一找】
【議一議】: 已知 ,請問:① 可能是整數嗎?② 可能是分數嗎?
【釋一釋】:釋1.滿足 的 為什么不是整數?
釋2.滿足 的 為什么不是分數?
【憶一憶】:讓學生回顧“有理數”概念,既然 不是整數也不是分數,那么 一定不是有理數,這表明:有理數不夠用了,為“新數”(無理數)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找一找】:在下列正方形網格中,先找出長度為有理數的線段,再找出長度不是有理數的線段
目的:創(chuàng)設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讓學生充分感受“新數”(無理數)的存在,從而激發(fā)學習新知的興趣
效果:學生感受到無理數產生的過程,確定存在一種數與以往學過的數不同,產生了學習新數的必要性.
第四環(huán)節(jié):應用與鞏固
內容:【畫一畫1】→【畫一畫2】→【仿一仿】→【賽一賽】
【畫一畫1】:在右1的正方形網格中,畫出兩條線段:
1.長度是有理數的線段
2.長度不是有理數的線段
【畫一畫2】:在右2的正方形網格中畫出四個三角形 (右1)
2.三邊長都是有理數
2.只有兩邊長是有理數
3.只有一邊長是有理數
4.三邊長都不是有理數
【仿一仿】:例:在數軸上表示滿足 的
解: (右2)
仿:在數軸上表示滿足 的
【賽一賽】:右3是由五個單位正方形組成的紙片,請你把
它剪成三塊,然后拼成一個正方形,你會嗎?試試看! (右3)
目的:進一步感受“新數”的存在,而且能把“新數”表示在數軸上
效果:加深了對“新知”的理解,鞏固了本課所學知識.
第五環(huán)節(jié):課堂小結
內容:
1.通過本課學習,感受有理數又不夠用了, 請問你有什么收獲與體會?
2.客觀世界中,的確存在不是有理數的數,你能列舉幾個嗎?
3.除了本課所認識的非有理數的數以外,你還能找到嗎?
目的:引導學生自己小結本節(jié)課的知識要點及數學方法,使知識系統(tǒng)化.
效果:學生總結、相互補充,學會進行概括總結.
第六環(huán)節(jié):布置作業(yè)
習題2.1
六、教學設計反思
(一)生活是數學的源泉,興趣是學習的動力
大量事實都證明一點,與生活貼得越近的東西最容易引起學習者的濃厚興趣,才能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才可能是主動的.本節(jié)課中教師首先用拼圖游戲引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把課程內容通過學生的生活經驗呈現出來,然后進行大膽置疑,生活中的數并不都是有理數,那它們究竟是什么數呢?從而引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為獲取新知,創(chuàng)設了積極的氛圍.在教學中,不要盲目的搶時間,讓學生能夠充分的思考與操作.
?。ǘ┗橄鬄榫唧w
常言道:“數學是鍛煉思維的體操”,數學教師應通過一系列數學活動開啟學生的思維,因此對新數的學習不能僅僅停留于感性認識,還應要求學生充分理解,并能用恰當數學語言進行解釋.正是基于這個原因,在教學過程中,刻意安排了一些環(huán)節(jié),加深對新數的理解,充分感受新數的客觀存在,讓學生覺得新數并不抽象.
?。ㄈ娀R間聯系,注意糾錯
既然稱之為“新數”,那它當然不是有理數,亦即不是整數,也不是分數,所以“新數”不可以用分數來表示,這為進一步學習“新數”,即第二課時教學埋下了伏筆,在教學中,要著重強調這一點:“新數”不能表示成分數,為無理數的教學奠好基.
關于八年級數學教案3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掌握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1、2、3、4,并能與性質定理、定義綜合應用.
2.使學生理解判定定理與性質定理的區(qū)別與聯系.
3.會根據簡單的條件畫出平行四邊形,并說明畫圖的依據是哪幾個定理.
(二)能力訓練點
1.通過“探索式試明法”開拓學生思路,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
2.通過教學,使學生逐步學會分別從題設或結論出發(fā)尋求論證思路的分析方法,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一題多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美育滲透點
通過學習,體會幾何證明的方法美.
二、學法引導
構造逆命題,分析探索證明,啟發(fā)講解.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1、2、3的應用.
2.教學難點:綜合應用判定定理和性質定理.
3.疑點及解決辦法:在綜合應用判定定理及性質定理時,在什么條件下用判定定理,在什么條件下用性質定理
(強調在求證平行四邊形時用判定定理在已知平行四邊形時用性質定理).
關于八年級數學教案4
總課時:7課時 使用人:
備課時間:第八周 上課時間:第十周
第4課時:5、2平面直角坐標系(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在給定的直角坐標系下,會根據坐標描出點的位置;
2.通過找點、連線、觀察,確定圖形的大致形狀的問題,能進一步掌握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基本內容。
過程與方法
1.經歷畫坐標 系、描點、連線、看圖以及由點找坐標等過程,發(fā)展學生的數形結合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 交流能力;
2.通過由點確定坐標到根據坐標描點的轉化過程,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轉化意識。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發(fā)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豐富的情感、態(tài)度,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在已知的直角坐標系下找點、連線、觀察,確定圖形的大致形狀。
教學難點:在已知的直角坐標系下找點、連線、觀察,確定圖形的大致形狀。
教學過程
第一環(huán)節(jié) 感 受生活中的情境,導入新課(10分鐘,學生自己繪圖找點)
在上節(jié)課中我們學習了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定義,以及橫軸、縱軸、點 的坐標的定義,練習了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由點找坐標,還探討了橫坐標或縱坐標相同的點的連線與坐標軸的關系,坐標軸上點的坐標有什么特點。
練習:指出下列 各點以及所在象限或坐標軸:
A(-1,-2.5),B(3,-4),C( ,5),D(3,6),E (-2.3,0),F(0, ), G(0,0) (抽取學生作答)
由點找坐標是已知點在直角坐標 系中的位置,根據這點在方格紙上對應的x軸、y軸上的數字寫出它的坐標,反過來,已知坐標,讓 你在直角坐標系中找點,你能找到嗎?這就是本節(jié)課的內容。
第二環(huán)節(jié) 分類討論,探索新知.(15分鐘,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1.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方格紙,自己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然后按照我給出的坐標,在直角坐標系中描點,并依次用線段連接起來。
(-9,3),(-9,0),(-3,0),( -3,3)
( 學生操作完畢后)
2.(出示投影)還是在這個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描出下列各組內的點用線段依次連接起來。
(1)(-6,5),(-10,3),(-9,3),(-3,3),(-2,3),(-6,5);
(2)(3.5,9),(2,7),(3,7),(4,7) ,(5,7),(3.5,9);
(3)(3,7),(1,5),(2,5),(5,5),(6,5),(4,7);
(4)(2,5),( 0,3),(3,3),(3,0),(4,0),(4,3),(7,3),(5,5)。
觀察所得的圖形,你覺得它像什么?
分成4人小組,大家合作在剛才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標系中(選出小組中最好的)添畫。各人分工,每人畫一小題??茨膫€小組做得最快?
(出示學生的作品)畫出是 這樣的嗎?這幅圖畫很美,你們覺得它像什么?
這個圖形像一棟房子旁邊還有一棵大樹。
3.做一做
(出示投影)
在書上已建立的直角坐標系畫,要求每位同學獨立完成。
(學生描點、畫圖)
(拿出一位做對的學生的作品投影)
你們觀察所得的圖形和它是否一樣?若一樣,你能判斷出它像什么呢?
(像貓臉)
第三環(huán)節(jié) 學有所用.(10分鐘,先獨立完成,后小組討論)
(補充)1.在直角坐標系中描出下列各點,并將各組內的點用線段順次連接起來。
(1)(0,3),(-4,0),(0,-3),(4,0),(0,3);
(2)(0,0),(4,-3),(8,0),(4,3),(0,0);
(3)(2,0)
觀察所得的圖形,你覺得它像什么?(像移動的菱形)
2.在直角坐標系中,設法找到若干個點使得連接各點所得的封閉圖形是如下圖所示的十字。
先獨立完成,然后小組討論是否正確。
第四環(huán)節(jié) 感悟與收獲(5分鐘,學生總結,全班交流)
本節(jié)課在復習上節(jié)課的基礎上,通過找點、連 線、觀察,確定圖形的大致形狀,進一步掌握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基本內容。
在例題和練習中,我們畫出了不少美麗的圖形,自己設計一些圖形,并把圖形放在直角坐標系下,寫出點的坐標。
第五環(huán)節(jié) 布置作業(yè)
習題5、4
A組(優(yōu)等生)1、2、3
B組(中等生)1、2
C組(后三分之一生)1、2
關于八年級數學教案5
教學任務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探索并掌握梯形的有關概念和基本性質,探索、了解并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質.
數學思考
能夠運用梯形的有關概念和性質進行有關問題的論證和計算,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和計算能力.
解決問題
通過添加輔助線,把梯形的問題轉化成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問題,使學生體會圖形變換的方法和轉化的思想.
情感態(tài)度
在應用等腰梯形的性質的過程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重點
等腰梯形的性質及其應用.
難點
解決梯形問題的基本方法(將梯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及正確運用輔助線),及梯形有關知識的應用.
教學流程安排
活動流程圖
活動的內容和目的
活動1想一想
活動2說一說
活動3畫一畫
活動4做—做
活動5練一練
活動6理一理
觀察梯形圖片,引入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
了解梯形定義、各部分名稱及分類.
通過畫圖活動,初步發(fā)現梯形與三角形的轉化關系.
探究得到等腰梯形的性質.
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尋找解決梯形問題的方法.
通過整理回顧,鞏固知識、提高能力、滲透思想.
教學過程設計
問題與情景
師生行為
設計意圖
[活動1]
觀察下圖中,有你熟悉的圖形嗎?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演示圖片,學生欣賞.
結合圖片,教師引導學生注意這些圖片的共同特征:一組對邊平行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
由現實中實際問題入手,設置問題情境,引出本課主題.通過學生觀察圖片和歸納圖形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
[活動2]
梯形定義 一組對邊平行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
學生根據梯形概念畫出圖形,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類比梯形與平行四邊形的區(qū)別和聯系.
通過類比,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問題與情景
師生行為
設計意圖
一些基本概念
?。?)(如圖):底、腰、高.
?。?)等腰梯形:兩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直角梯形:有一個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學生在小學已經對梯形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因此教師讓學生自己介紹(1)中的基本概念,在聆聽學生發(fā)言后, 教師可以強調:①梯形與四邊形的關系;
②上、下底的概念是由底的長短來定義的,而并不是指位置來說的.
熟悉圖形,明確概念,為探究圖形性質做準備.
[活動3]
畫一畫
在下列所給圖中的每個三角形中畫一條線段,
(1)怎樣畫才能得到一個梯形?
?。?)在哪些三角形中,能夠得到一個等腰梯形?
在學生獨立探究的基礎上,學生分組交流.
教師參與小組活動,指導、傾聽學生交流.針對不同認識水平的學生,引導其正確作圖.
本次活動教師應重點關注:
(1)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能否發(fā)現梯形與三角形之間的聯系,他們之間的轉化方法.
?。?)學生能否將等腰三角形轉化為等腰梯形.
?。?)學生能否主動參與探究活動,在討論中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傾聽他人的意見,對不同的觀點進行質疑,從中獲益.
等腰梯形的性質與等腰三角形相仿,因此在活動3中設計了第(2)題,在推導等腰梯形性質或需要添加輔助線時,可以借助等腰三角形來研究.尤其是根據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可得到等腰梯形是軸對稱圖形這條性質,為活動4種開展探究奠定了基礎.
問題與情景
師生行為
設計意圖
[活動4]
做—做
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質(引入用軸對稱解決問題的思想).
在一張方格紙上作一個等腰梯形,連接兩條對角線.
(1)這個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嗎?對稱軸在哪里?你能發(fā)現哪些相等的線段和相等的角?學生畫圖并通過觀察猜想;
?。?)這個等腰梯形的兩條對角線的長度有什么關系?
學生按照實驗步驟,獨立完成畫圖過程,觀察圖形,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猜想、驗證、歸納結論.
針對不同認識水平的學生,教師指導學生活動.
師生共同歸納:
?、俚妊菪问禽S對稱圖形,上下底的中點連線是對稱軸.
②等腰梯形兩腰相等.
?、鄣妊菪瓮坏咨系膬蓚€角相等.
?、艿妊菪蔚膬蓷l對角線相等.
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證明等腰梯形的性質,尤其在證明“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兩個角相等”這條性質時,“平移腰”和“作高”這兩種常見的輔助線,在教學中頭一次出現,可以借此機會,給學生介紹這兩種輔助線的添加方法.
[活動5]
練—練
例1 (教材P118的例1)略.
例2 如圖,梯形ABCD中,AD∥BC,
∠B=70°,∠C=40°,AD=6cm,BC=15cm.
求CD的長.
師生共同分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例1是等腰梯形性質的直接運用,請學生分析、解答,教師聆聽,同時注意指導學生,在證明△EAD是等腰三角形時,要用到梯形的定義“上下底互相平行(AD∥BC)”這一點.
分析:設法把已知中所給的條件都移到一個三角形中,便可以解決問題.
其方法是:平移一腰,過點A作AE∥DC交BC于E,因此四邊形AECD是平行四邊形,由已知又可以得到△ABE是等腰三角形(EA=EB),因此CD=EA=EB=BC—EC=BC—AD=9cm.
解:(略)
通過題目的練習與講解應讓學生知道:解決梯形問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過添加適當的輔助線,把梯形問題轉化為已經熟悉的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問題來解決.在教學時應讓學生注意它們的作用,掌握這些輔助線的使用對于學好梯形內容很有幫助.
問題與情景
師生行為
設計意圖
例3已知:如圖,在梯形ABCD中,AD∥BC,∠D=90°,∠CAB=∠ABC,
BE⊥AC于E.
求證:BE=CD.
分析:要證BE=CD,需添加適當的輔助線,構造全等三角形,其方法是:平移一腰,過點D作DF∥AB交BC于F,因此四邊形ABFD是平行四邊形,則DF=AB,由已知可導出∠DFC=∠BAE,因此Rt△ABE≌Rt△FDC(AAS),故可得出BE=CD.
證明(略)
例2與例3這里給出的輔助線均是“平移一腰”,老師們在教學或練習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再引導、補充其他輔助線的添加方法,讓學生多了解、多見識.
[活動6]
1.小結
2.布置作業(yè)
?。?)已知等腰梯形的銳角等于60°它的兩底分別為15cm和49cm,求它的腰長和面積.
(2)已知:如圖,
梯形ABCD中,CD//AB,,.
求證:AD=AB—DC.
?。?)已知,如圖,
梯形ABCD中,AD∥BC,E是AB的中點,DE⊥CE,求證:AD+BC=DC.(延長DE交CB延長線于點F,由全等可得結論)
師生歸納總結:
解決梯形問題常用的方法:
(1)“平移腰”:把梯形分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圖1);
?。?)“作高”:使兩腰在兩個直角三角形中(圖2);
(3)“延腰”:構造具有公共角的兩個等腰三角形(圖3);
?。?)“平移對角線”:使兩條對角線在同一個三角形中(圖4);
(5)“等積變形”,連結梯形上底一端點和另一腰中點,并延長與下底延長線交于一點,構成三角形(圖5).
盡量多地讓學生參與發(fā)言是一個交流的過程.
梳理本節(jié)課應用過的輔助線添加方法,既可以鍛煉學生思維,又可以留給學生繼續(xù)探究的空間.
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完成課后作業(yè),便于發(fā)現問題,及時查漏補缺.
關于八年級數學教案5篇(八年級數學優(yōu)秀教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