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下面是會員“shaqueshizhao”分享的少年維特之煩惱讀后感,以供借鑒。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歌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可以視為他人生早期的寫照。書中融入了許多歌德真實的生活經(jīng)歷。23歲時,他曾鐘情于一位名叫綠蒂的女性,但她已為人妻。歌德因此陷入絕望,痛苦不堪,常常涌現(xiàn)自殺的念頭。在這段時期,他的一位朋友耶魯撒冷因愛上同事的妻子而選擇自殺,這個消息深深震撼了歌德。他將自己對綠蒂的愛與耶魯撒冷的悲劇結(jié)合起來,構(gòu)建了整個小說的框架。歌德在短短四周內(nèi)便完成了這部作品。1774年,該小說一經(jīng)發(fā)表,便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整個歐洲掀起了維特的熱潮,歌德的作品揭開了那個時代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秘密。
我們不難想象維特的形象:他身著青衣,黃褲,清秀且纖瘦,敏感而多情。他保留了童真的特質(zhì),其心靈如同清澈的泉水,面對世界。他珍視自然與真誠的情感,認為“心靈重于一切”,對理性的阿爾伯特頗有微詞。維特對綠蒂的鐘情與深情厚誼,正是因為她天真無邪,保持著少女那種可愛的自然本性。綠蒂在維特心中象征著自然和美,他對她的愛簡直達到了“忘我”的境地。
至于綠蒂,她不僅是維特的愛人,更是他理想的化身與美的象征。當維特的理想在現(xiàn)實中無法依靠時,綠蒂成為了他心靈的依戀與避風港。盡管他對她的愛熱烈而忘我,卻偏離了愛的真實意義,這種非理性、病態(tài)的愛最終只能導致自身或他人的毀滅。與其說他愛的是綠蒂,不如說他渴望通過征服對方來證明自我存在的價值。正因如此,維特在理性與情感的沖突中產(chǎn)生了復(fù)雜而深沉的痛苦。他在現(xiàn)實與對綠蒂的愛之間徘徊,但最終未能獲得愛情,讓他更加瘋狂。最后,失去綠蒂的痛苦使維特的人生希望、青春的激情、生活的勇氣全都崩潰,最終以極端方式——自殺,來表達他對現(xiàn)實的反抗。席勒深刻地指出了維特的悲?。骸澳硞€角色以強烈的情感擁抱理想,逃避現(xiàn)實,追求非現(xiàn)實的無限;他不斷在外部尋找自己內(nèi)心被摧毀的東西,認為自己的夢想才是真正的現(xiàn)實,而自己的經(jīng)歷則是永恒的束縛;他將自己的存在視為束縛,渴望粉碎它以深入絕對的現(xiàn)實。”
在作家的筆下,愛情是偉大的,主人公為之生,為之死;但愛情同時也顯得渺小,僅是個性解放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工具。小說中主人公那綿延不絕的情感、激烈的內(nèi)心沖突,以及在獲得與失去之間的痛苦體驗,只有在他無法得到心上人時才顯得格外慘烈而迷人。所謂轟轟烈烈的愛情以及滿含淚水的心路,其實是濃厚的青春情感與深沉的少年悲傷相互交織的結(jié)果。青春本就注定充滿不安與躁動,太多熱血渴望發(fā)泄,為理想獻身可以毫不猶豫。
在《少年維特之煩惱》中,主人公的自我意識極為強烈。青春與美是他所渴望的事物。他為自由而生、為自由而死,寧愿放棄一切也不愿妥協(xié)自己的理想與追求。但這種價值目標又如何實現(xiàn)呢?顯然不可能通過改造社會的實踐,主人公并沒有這樣的思想覺悟,他們在命運面前不過是微不足道而安靜的棋子。也因此,他們只能選擇愛情,愿意至死不渝,或許這能抒發(fā)內(nèi)心的苦悶?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不僅是他們個人的悲劇,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劇。
少年維特之煩惱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課外書讀后感5篇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讀后感500字
★ 《成長的煩惱》讀后感12篇 成長的煩惱讀后感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