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整理的《看不見的城市》讀后感3篇(看不見的城市節(jié)選),以供參閱。
《看不見的城市》讀后感1
這周閱讀了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的書《看不見的城市》,他的文字大多輕逸神秘,這本小說其實更像是長詩,傳達人生的哲理乃至宇宙的意義。
《看不見的城市》講的是一個發(fā)生在中國元代的`故事,中國皇帝忽必烈接見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然后馬可向皇帝匯報一生游歷的各個城市的奇談逸聞??柧S諾的文字高度抽象的描寫與輕盈的視覺意象,當你在讀的時候就會自由想象他筆下的城市是什么樣子,會有什么特別的故事等。有些文字像佛教的箴言,“她知道起航,卻不知道返航”。
有些文字如謎語般讓人沉醉其中并深思,“馬可在一座城市里,看見某人在廣場上所過的一生或一個瞬間,而這一生或一個瞬間,而這一生成一瞬或許就是他自己的;加入時間能停止在很久很久以前,現(xiàn)在的那個人可能就是他自己;假如他當年沒有在叉路口上取道相反的方向,在漫長的旅行過后,或許自己也會在廣場上取代那個人的位置?!?/p>
卡爾維諾積累寫作靈感與素材的方法也很值得學習,他是通過系列的方式進行寫作的:建立許多文件夾,里面放著他根據(jù)那些在他頭腦中縈繞的思緒而偶爾寫出來的紙頁,或者是他想要些的東西的簡單記錄。許多片斷他不知如何將它們歸類,于是他開始尋找新的定義。
而這些新的定義片斷,就是鑄造了這座《看不見的城市》。
《看不見的城市》讀后感2
帶著固有的思維去閱讀,稍微感覺有點可笑,機場、玻璃杯、世界地圖等等,貌似都不是在元代可以出現(xiàn)的事物啊。一開始就想錯了,我以為是歷史小說,而是卡爾維諾借著眾所周知的馬可波羅和忽必烈的對話表達些自己的觀點。
看完,自問一下,可能存在這些城市嗎?現(xiàn)在未聽聞,以前不知曉,未來不可知,秉承著不可知論,就相信著,存在這些城市,有光彩靚麗的太陽面,也有陰暗污濁的黑夜面,有些還不止兩面,宛如人類一般,對什么人說什么話,也不是只有那一副臉孔,如果僅僅的正直就足夠,要么善良已經(jīng)是天性,要么他活在故事里,被風遲早吹走的。即使過去的事,過去的路程也因為旅人的經(jīng)歷而不斷改變,因為旅人的過去也會隨著旅行的路徑而不斷改變。每抵達一個新的地方,總是會發(fā)現(xiàn)自己不知道的過去,原來滿意的自我也會因為自己的經(jīng)歷而發(fā)生些許變化,這變異的感覺潛伏在你現(xiàn)在走的、以后走的異地路程中。走一步,可能就失望或欣喜,都在于你自己,而不在于別人的眼光?,F(xiàn)在的每一步,在以后的`自己眼里什么樣子,也只能等將來回首往事的時候來下定論了。
聽故事的人只記得自己期待聽到的事,看故事的人也是?,F(xiàn)在的城市,是不是馬可波羅希冀那般,不曾知,但不是卡爾維諾想要的,這也確鑿了。決定故事,不是寫故事的筆,而是聽故事的人的心。在作者討厭的活著的地獄里,想入世或隱匿,都逃不過海潮翻滾下的漩渦,要么接受丑陋,要么看到天堂,讓它們慢慢生長起來。
《看不見的城市》讀后感3
剛看完了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終于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趣味。其實整本書我大一就看過,當時真的什么都沒有看懂,現(xiàn)在看來可能是沒有看前言的緣故。
前陣子恰好和大俠約了惘聞的音樂會,就突然想起了這本書,朦朧記得這是我曾經(jīng)看過所有書中最懵的一本,所以趁這個機會就買回來又看了一遍。
整本書就像作者說的,在書里人們找不到能認出的城市,他們僅僅是作為一種符號出現(xiàn),讓我們對某個城市或泛指意義上的城市進行反思。的確,甚至每個城市的名字都只是一個女人的名字,讀完后令我既熟悉又陌生。
可以簡單的把整本書當成游記看,短短的`一篇,想想作者描繪的城市是什么樣子,又或去者思考這些“符號”背后的意義,它們的“泛指”是什么,兩種讀法都趣味無窮。
有一個城市我印象深刻,講的是“我”經(jīng)常去的一個城市,“我”每次都去同一家旅店,同一個房間,看向窗外同一塊麥田。但是,年復一年,在文章的最后,“我”在屋中竟沒有了自己的容身之所。讀完后讓我想起了伊藤潤二的《無街的城市》,背后感到一陣寒氣。
現(xiàn)在,我終于可以慢慢讀懂這本書了。大一的我讀書求量,現(xiàn)在想想真的是大錯特錯,看懂并思考才是讀書最大的意義。
《看不見的城市》讀后感3篇(看不見的城市節(jié)選)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