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分享的說課稿3篇 短文說課稿,以供借鑒。

說課稿1
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我今天要上的課是《我是什么》?!段沂鞘裁础愤@是篇知識性的課文,它的特點很顯明,采用擬人的寫法、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介紹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環(huán)以及和人類生活的關系。我根據新課標理念和課文的特點,對課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教學設計:
一、讓學生直接和文本對話。主要指的就是讓學生認真讀書,通過反復讀書,從課文的語言深入到內容。第一次讓學生認真讀書,要求讀正確、流利;第二次讀書讓學生說說它是什么,這時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是比較膚淺的直覺印象,然后再獨立思考你是從什么地方看出它是水?這樣學生必須抓住詞句去深入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有語氣的朗讀,最后還有反顧全文的讀。在反復朗讀中,逐步提高要求,學生由讀正確、讀流利再到有語氣、有感情。隨著對課文語言理解的提升,對文章的文字理解也逐步深入。我還根據需要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如:齊讀、個人讀、指名讀、分男女讀、師生一起讀、范讀等等,保持學生對朗讀的興趣。另外課后練習也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套教材課后練習突出了S版教材的特色,設計了學習伙伴。我注意到了這點,并加以充分利用。比如讓學生回答“水還有什么用處?”的時候,先看看學習伙伴是怎么說的,然后讓學生讀一讀,把學生思路打開,再讓學生自己說。
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定教。我根據本文的特點設計了以自主、合作探究為線索貫穿全過程的教學。導入時以簡單趣味的談話“猜猜我是什么?”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對本課的學習愿望,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就調動起來了。當學生說是水的時候,我又進一步提出你是從哪看出來的,這樣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探究,老師也參與其中,平等交流,平等對話,一起朗讀,起到了組織者、指導者的作用。
三、重視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精彩的詞句。我們都知道豐富學生的語言、體會漢語的語言美,是我們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我特意抓住一些精彩的詞句,比如說“打”、“落”、“飄”三個動詞,先是讓學生做游戲,然后用動作自己來體會,并且經過結合生活經驗來理解。再如對文中幾個擬人句的理解,我用課件、朗讀、聯(lián)系生活等方式讓學生去理解。
四、針對二年級兒童的特色,恰當的使用直觀形象的手段,保持學生的興趣理解語言。如:大海的錄像,使學生看了以后,就像親眼看到了海浪怎樣洶涌澎湃,聽到了海浪相撞擊和撞擊巖石時發(fā)出的聲響,從而領會了在海洋里跳舞和唱歌這個擬人句;又如把水變成汽,升上天空變成云這個變化做成了示意圖的課件,讓學生觀察到這個變化過程;再如:板書最后也體現出了,并用語言總結水在自然界的自然循環(huán),讓學生能夠一目了然。
以上幾點,是我對本堂課的一些教學設計,還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教學內容】《手拉手》這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六課時內容,這一課呈現了兩個小朋友為希望小學的同學提供幫助的生活情境,使學生體會小數計算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體驗到學有價值的數學的態(tài)度觀,同時也讓學生受到一定的愛心教育和環(huán)保教育。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能根據“手拉手”中的有關信息提出數學問題,體會小數計算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方法與過程:1.通過合作、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體會整數的運算定律在小數的運算中仍然適用,并能運用這些運算定律使計算簡便。
2.使學生能利用學過的小數乘法和小數加減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結合教材提供的素材,對學生進行愛心教育和環(huán)保教育。
【教學重點】掌握小數乘法和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靈活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
【教學難點】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以及乘法分配律在小數混合運算中的遷移應用。
【教學關鍵】在比較歸納中發(fā)現規(guī)律,利用規(guī)律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課件
二、設計理念。
根據本課實際,我的設計理念是這樣的:
1.將數學與現實生活相聯(lián)系,讓學生提高應用數學的能力。
這節(jié)課中,我從生活問題入手,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fā),將教學課堂延伸到課外,學習現實的有意義的內容。以學生的問題為教師教學的切入點,使生活與數學聯(lián)系更密切。這一做法打破了舊教材中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嚴重脫離的教學模式,從而使學生的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應用數學的能力。
2.將類比、遷移思想滲透其中,在兩個比較中總結歸納。
本節(jié)課的小數乘法和加減混合運算、簡便計算是整數乘法和加減混合運算、簡便運算的延伸,所以學習過程中,我注意比較討論、遷移學習,引導學生進行了兩次比較,第一次引導學生將整數和小數混合運算進行比較,歸納得出小數混合運算順序與整數的相同;第二次引導學生比較12.8×3+7.2×3和(12.8+7.2)×3兩個算式,歸納得出整數的運算定律在小數運算中也適用。通過這兩次比較,使學生在類比、遷移中適時延伸知識的應用,達到本節(jié)課的技能目標,突出本節(jié)課的重點,突破難點。
3.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
知識形成的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只是引導學生去學習、探究的引路人。因而本節(jié)課中,我特別注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習題板塊,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幫助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等形式,體驗數學規(guī)律的探索和發(fā)現過程。使學生主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yǎng)自主探究的能力,激發(fā)數學學習的興趣。
4.使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技能同時,滲透愛心教育和環(huán)保教育。
教學活動的開展,首先是建立在教育的基礎上,離開良好的思想行為教育,那么更多的技能培養(yǎng)都將毫無價值。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只是為了掌握技能,他們還將從中學習如何去做人!因而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我適時對學生進行了愛心教育和環(huán)保教育的滲透,促使他們綜合素質的提高。
三、說教法。
根據本節(jié)課的內容,我在本節(jié)課中主要運用了以下教法:
1.情境創(chuàng)設法。
這節(jié)課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把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緊密聯(lián)系,從而體會小數計算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比較、遷移、歸納法。
課堂中,我引導學生將整數混合運算、簡算與小數的進行比較,通過觀察比較、遷移類推,使學生順理成章的歸納得出小數混合運算順序與整數的相同、整數的運算定律在小數中也適用。
3.練習鞏固、拓展延伸法。
數學的教學,精講多練是根本。因而我在新課學習后,精心設計了一部分練習題,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所學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既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讓這節(jié)課的學習活動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延伸。
四、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遵循這一主旨,我在本節(jié)課中,著重以下學法的指導:
1.敢于質疑法。
新課程倡導學生在學習中敢于提出問題,敢于質疑。所以,在出示生活情境后,我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敢于質疑的學習態(tài)度。
2.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法。
學習中注重學生個性的培養(yǎng),我想在數學學習中最重要的是怎么去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有自己獨特的思路,他們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和解法。在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在合作交流學習中才有想法可說。因而課上我留給他們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空間,使他們在獨立思考與解決中得到逐步鍛煉和成長!
3.合作、交流、探究法
有了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作為前提,合作、交流、與探究在學習中更必不可少。這其中不僅培養(yǎng)的是一種合作意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合作、交流與探討中可以了解別人的思考方式、體驗多方位思考的學習觀。這節(jié)課中,我適時引導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討論、體驗探究、比較歸納,使學生發(fā)現其中的規(guī)律,利用規(guī)律解決問題。
五、說教學程序。
課標指出教學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將數學活動置身于實施的生活背景中,為他們提供實現的機會。根據這一理念,我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設置了五個大環(huán)節(jié):
一、 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
1.課件出示三幅圖片,讓學生感知貧困山區(qū)的學生學習條件的惡劣,從而向學生發(fā)起手拉手愛心捐贈的號召,滲透愛心教育。隨機板書課題:手拉手。
2.根據圖片的感知,課件接著出示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思考。
三、嘗試解決,交流總結。
1.學生根據課件出示的問題情境,獨立思考后嘗試計算解答。
2.指名說說自己的解答方法,教師板書列舉。
3.引導學生觀察小結小數混合運算順序與整數的相同。
4.教師出示12.8×3+7.2×3=(12.8+7.2)×3
5.引導學生觀察,總結歸納整數的運算定律在小數運算中也適用。
四、應用新知,學以致用。
1.課件出示脫式計算。
2.學生獨立完成后師生交流并指導糾正。
五、拓展延伸,升華教育。
課件出示拓展延伸問題:
?。?)學生分小組合作計算。
?。?)組間交流計算結果及從這道題中受到什么教育。
?。?)師生交流計算結果。
?。?)指名說說從中得到什么教育?(滲透環(huán)保教育)
【布置作業(yè)】
【板書設計】
手 拉 手
方法一:(學生口述解答過程)方法二:(學生口述解答過程)
方法三:(學生口述解答過程)
小結一:小數混合運算順序與整數的相同。
12.8×3+7.2×3=(12.8+7.2)×3
小結二:整數的運算定律在小數運算中也適用。
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按勞分配為主體 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是《經濟與生活》模塊第七課的第二框,它與第四課的第二框—---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所有制制度)前后呼應,均是本教材中的重點內容。本框分為兩目具體介紹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個人消費品的分配制度。其中第一目“按勞分配為主體”是本框的重點,著重從“含義”、“客觀必然性”和“意義”三個角度系統(tǒng)講述“按勞分配”這一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第二目“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是本框的難點所在,主要介紹“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與“按各種生產要素分配”這兩種非按勞分配的具體形式。整個內容富有邏輯性,屬教材經典部分之一。
但是,新課標下的教材內容與傳統(tǒng)教材相比較,已作了重大調整,最明顯的是:
?、艍嚎s了教材篇幅,把以往的兩課時內容壓縮為一課時完成。且許多知識點只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這就客觀地就增大了學生探究學習的難度;
?、票M管教材圖文并茂,表面看起來更加通俗易懂,便于消化,但由于教材對一些難點知識點的回避,從而無形地加大了老師的講授內容和授課難度。
二.說學生:
步入高中學段的新生,絕大部分為15歲的孩子。由于他們的世界觀還未真正形成,分析認識社會現象的視角與能力還十分缺乏,加之他們對思想政治課的興趣還不夠濃厚、學習方法還很不到位。特別是本級新生,由于大量擴招,學生整體素質不高、參差不齊。長期以來,有不少學生早已經形成了懶、緩、散的不良習性。課堂積極性不高,懶得動腦、動手,許多學生對于課堂探究性活動不屑一顧,總是喜好老師機械地灌輸。學生主體地位難以彰顯,課堂氣氛難以有效調動,與新課標的要求已經拉開了很大一段距離。
三.說教法:
在仔細研究教材內容的基礎上,依據學生實際和新課標要求,自己對本節(jié)課的教法作了明確的定位。即:不完全放開手腳,把課堂交給學生,但又要體現新課標理念。因而,課堂教學應以教師講授難點和師生合作探究為主線,力求與新課標接軌,實現課堂有效教學。
關于“按勞分配的含義”,盡管是教學重點之一,但較為通俗。因此可采用老師引導、學生探究的師生互動方式,把概念肢解開來,讓學生抓住核心詞語,感悟所講的角度,真正實現課內消化基本概念。
關于“按勞分配的客觀必然性”,因其是教學難點之一,理論性較強,相關的知識點較多。必須以教師的精講為主,把理性化的抽象理論具體化、形象化、通俗化,從而降低知識難度,使學生消化吸收。
“實行按勞分配的意義”是教材中最簡捷明快、最為通俗易懂的部分,可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學完成。
“為什么還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是對第一目所有知識的整合與提升,難度較大。可采用分組探究的方式,讓每一位學生都有一次動腦、動口的機會來闡釋自己的觀點。經過探究討論使組內成員達成共識、形成統(tǒng)一結論,并委托一名中心發(fā)言人代表組員參與全班探究。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師生互動的方式,有效組織答案要點。
關于“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是教材的另一難點,課改后的新教材只僅僅提到它的意義,肯定生產要素應該參與收益分配。但在各級別的實際考核中會經常涉及到。因此,教師應依據教材內容,盡可能的搜集生活中的鮮活事例,通過教師講授、師生合作探究、講練結合的方式具體分析不同生產要素在不同經濟活動中所參與的不同收益分配。最后還應歸納升華出有效區(qū)分收益分配中不同生產要素時所把持的重要依據和標準,從而使難點真正有所突破。
說課稿3篇 短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 六年級數學分數應用題說課稿2篇 小學數學六年級分數應用題教案
★ 實用的二年級語文說課稿范文7篇 小學二年級語文說課稿萬能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