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收集的寓言教學反思12篇(關于寓言的教學反思),歡迎參閱。

寓言教學反思1
一、教學設計
教學對象分析
大部分初一的學生對現(xiàn)代文的閱讀能力都停留在了解故事情節(jié)的感性認識層面,不懂得如何挖掘文章蘊含的深層主旨。因此,本課的學習,教師將著重訓練學生的賞析能力;提升學生的理性認識。此外,教師將根據(jù)初一學生活潑好動的生理特點,通過設計適合他們年齡的教學形式與教學環(huán)節(jié),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
教材分析
《白兔與月亮》是實驗教材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學生能比較容易地把握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但另一方面,《白兔與月亮》所蘊含的寓意較為難懂,學生很難做到一步到位,所以科學設計的重點應放在如何使學生最終能水到渠成地體會其寓意。同時,結合寓言這種體裁特點,深入挖掘其所蘊涵的哲理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寓言這種體裁的基本特點。
2.詞語積累。
3.把握全文大意,提煉中心思想。
能力目標:
1.口頭復述主要內(nèi)容,理清作者的寫作脈絡,提高閱讀分析的能力。
2.學會篩選關鍵詞語,初步感知精美的語言。
情感目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學會用平常心態(tài)對待生活中獲得的各種各樣的利益。
教學重點
1.把握全文的情節(jié)發(fā)展,抓住兩次轉折的關鍵。
2.把握得月前后白兔的心態(tài)變化。
3.引導學生結合個人的人生體驗,談談從這則寓言中所得到的對自己人生觀的一些感悟。
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通過學生進行課本劇的表演,創(chuàng)設情境;幫助學生盡快進入課文的學習。
2.延伸拓展法。聯(lián)類引申,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學有所用。
3.小組討論法。通過小組成員的相互啟發(fā),共同完成問題的探究。
二、教學反思
準確把握學生的興趣激活點
寓言主要是通過故事的形式講述一些哲理。雖然學生是第一次正式接觸這種體裁,但其實在小學階段他們已經(jīng)讀過許多寓言。因此在課文導入中,我就從學生接觸過的寓言開始引入,充分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自然轉入文體介紹。初一學生好動活潑,因此在文章整體感知的環(huán)節(jié)中,我設計了讓學生表演課本劇,雖然準備倉促,但他們的熱情被極大地調(diào)動,更重要的是深深地感染了作為觀眾的同學,在看完表演后,整個班學生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因此我認為,教師必須準確地把握并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點,才會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注重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的`挖掘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是依附于課文載體實現(xiàn)的。它的實現(xiàn)需要老師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通過學生自己去體驗、去領悟。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充分關注教學對象的情感體驗,并抓住了課文與學生的情感契合點。在學生學完了這篇寓言的寓意后,我設計了問題:你是否有過患得患失的現(xiàn)象?你今天學習了這篇寓言,你的人生觀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或變化?暢所欲言,有同學提到面對成績時應該有平和心態(tài),有同學開始正確認識與好朋友交往的問題,還有同學提到了獨生子女如何面對父母的愛等,這些問題正是青少年普遍遭遇著的煩惱,在這堂語文課中,這些頗有共鳴的困擾竟被意外地迎刃而解了,而且是學生自己感悟出來的。因此,我深深地體會到語文教改中提到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并不是停留在中心思想、主題的歸納上,而應面向生活,走進社會,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地展現(xiàn)自己的喜怒哀樂。
有效互動,積極評價,營造民主氛圍
在這堂課上,我與學生一直處于“對話”的狀態(tài),只有在師生的有效互動中,真正的民主課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圍中,學生才能無拘無束,暢所欲言。當學生思考“有無得失之患”這道題時,剛開始十分困難,我提出了變換角色的假設,如以“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進行啟發(fā);當學生聯(lián)系自身談得失之患時,我也說了同是獨生子女的自己的感受和故事,并積極啟發(fā)他們,最后還把自己找到的金玉良言送給學生,彼此共同領悟,共同進步!
我還十分注重傾聽,然后給予學生積極的反饋。如在品味詞句的環(huán)節(jié),有些同學在分析時暴露出對部分修辭手法還沒掌握,認為“有仿佛就是比喻”之類的情況,我即時給予糾正。每堂課的前五分鐘演講,我總是讓學生對演講者積極評價,幫助學生建立信心;在概括主要內(nèi)容時,前一個學生介紹羅嗦,但我更關注于她的優(yōu)點———用了很多課本中的詞語,并給予充分的肯定;回顧生字詞時,學生們完成得十分出色,我笑說:大家是否已經(jīng)知道我的正確答案了?怎么那么正確的!
當然,在某些題目的處理上,我認為還有欠完善的地方,值得推敲;在講課時,感情的投入與感染能力還有待加強,同時,在整個備課過程中,備課組成員的相互啟發(fā)使得這堂課更為完善生動。
我認為只要堅持“享受語文,感受生活”的教學觀念不動搖,終有一天,語文也會成為大多數(shù)學生都喜歡的科目。我將為此而繼續(xù)努力!
寓言教學反思2
《寓言兩則》教后小記
與凌云版主和三備的許多老師一同研備,對寓言的教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同突然產(chǎn)生了成都大學的陳大偉教授所說想上課的愿望,想嘗試一下自己的教學設計到底效果如何。自己最了解自己,也最了解我們的學生,到底會是怎樣一種情形呢?就在這樣的忐忑與期待中開始了我的寓言嘗試課。
要突破的難點:
因為第一課時只是側重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流利,基本了解兩則寓言的主要內(nèi)容,然后就是寫字,這樣,我的第二課時任務還是比較重的,既要精讀感悟,又要理解寓意,還要拓展延伸,對于一項比較慢節(jié)奏的我,是一個挑戰(zhàn)。要在40分鐘之內(nèi),盡可能地完成預定目標。
最大的收獲:
呵呵,這個大家可能意想不到,就是第一次獨立地按照自己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制作課件。因為我們學校的電腦老師是半路出家,又忙于教學,我們的教室也沒有多媒體,所以,這方面我們接觸的少,上公開課基本就是從網(wǎng)上下課件,然后改一改。為了提高課堂效率,必須做一些課件,這樣,就開始了基礎的嘗試。雖然只是一些文字處理,但是還是頗感驕傲的,從文章的呈現(xiàn),揭示的寓意,到來自寓言的成語的出示,補充閱讀,用起來比較得心應手,感覺美美的。
目標達成情況:
預設三個目標,教學重點及教學難點各一個。
目標:
1.關于寓意的理解,大部分學生都能夠領悟故事蘊含的寓言。2.了解了寓言的基本特點。3.能夠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點:結合生活實際領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腳踏實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雙方為了一點利益互不相讓,可能會導致兩敗俱傷的道理。
難點:能夠聯(lián)系生活實際舉出與兩則語言類似的事例。
應該說,三個目標完成的還不錯,對于教學難點的把握,感覺只有小部分學生能夠結合生活講一講,其中,有的孩子舉例說,小偷只顧著在人群中偷東西,卻沒有料到身后正有便衣警察等著他。受這個孩子的影響,又有一個男孩子說兩個小偷因為分贓問題展開爭論,正好被警察抓個正著。大家更多的是針對第二個故事舉的例子。之所以這樣,我想是由于我的原因。因為在學習完《鷸蚌相爭》之后,我給孩子出示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個成語,讓孩子總結了這個故事蘊含的道理,然后就接著出示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并用電子白板出示了這個故事,讓學生感悟只顧眼前利益,往往會讓他人得利,所以,學生舉的例子也是跟這個有關。但我提示生活中有沒有跟宋國的農(nóng)夫一樣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得更糟的例子時,孩子們都感到為難。于是,我給孩子舉了兩個例子,比如,急于完成作業(yè),書寫潦草,然后被撕掉重寫;炒菜時嫌火慢,把煤氣開得很大,結果把菜炒糊了。在我的提醒下,有的孩子舉了類似的例子,這讓我覺得學生的思維沒有打開。
我想,如果教學完第一個寓言之后就讓學生舉例,當時學生大腦正處于興奮狀態(tài),思維可能更開闊一些。在學生思維最活躍的時候,學習最投入的時候,聯(lián)系生活實際舉例效果可能更好些。
高潮部分:
1.在品讀《揠苗助長》表現(xiàn)農(nóng)夫急性子的語句時,學生感情把握非常充分,文章讀得非常有味道。語文課要有語文味,孩子能夠把句子讀得有感情,讀出語文味,這個過程,就是對語言文字的一種品味,消化,吸收,今天同學們表現(xiàn)非常好。
2.關于“一棵一棵”的爭論。這是我預先沒有想到的,當我問到為什么“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有的孩子說他有耐心,我就追問了一句:“同學們剛剛說他是急性子,這會兒他怎么又這么有耐心了?”有的孩子說,他既性急,又有耐心。(顯然沒有理解)有的孩子理解就特別好:“他想讓禾苗快點長高,所以一棵一棵往上拔,覺得雖然累,但也值得!”這樣一辯,孩子對農(nóng)夫急于求成的心理感受更深了。不過,覺得我少說了一句話,應該點一下,這里的耐心是反襯他的心急的。因為覺得學生有些糾纏不清,想急于往下進行,當時表述可能也不是十分清晰,估計有的學生還是會有些糊涂的,自己也犯了急于求成的錯誤。
3.關于寓意的揭示。雖然孩子們沒有總結的那么準確,但是意思完全表達出來了,比如:莊稼生長需要一定的時間,不能太心急;禾苗有它生長的方式,不能破壞它;提到了“欲速則不達”,“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等等。再如第二則寓言,我們談到了“退一步,海闊天空?!痹谶@樣的`交流碰撞中,寓意的揭示水到渠成,教師再用多媒體展示出來,學生理解了,記憶也更深刻了。
3.當出示《狐貍和葡萄》、《蒼蠅與蜜》兩則寓言,讓學生比較寓言的特點時,學生說出了三點:
1)寓言都包含一個深刻的道理;
2)寓言里的人和動物都有點笨(傻);
3)寓言的內(nèi)容都比較簡短。
對寓言的特點把握還是非常準確的。
遺憾:
1.沒講透的部分:
在學習完《鷸蚌相爭》之后,出示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讓孩子們分別說了一下螳螂、蟬、黃雀、吳國的眼前利益和身后禍患,但是卻忘記讓孩子比較一下,這兩個故事也是略有不同的,鷸蚌是為了眼前的利益各不相讓,讓他人得利;而螳螂、蟬、黃雀、吳王是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禍患,不存在不相讓的問題。如果教學時稍微點一點,學生對這兩則寓言理解更深刻一些,從孩子舉的事例看,側重于只顧眼前利益,而不是各自退讓一步。這是考慮不周的地方。
2.本來打算讓孩子講講自己知道的寓言故事,因為時間關系,沒有講,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刪掉,放到練習八的成語故事里一起講。
3.時間分配不太均勻,《揠苗助長》用時略多,《鷸蚌相爭》相對較弱。老毛病不能一下子改掉,已經(jīng)好了很多,如果一節(jié)課容量特別大的話,是要有所取舍的。
這兩則寓言上完了,但是對寓言的研究剛剛開始,這個嘗試也讓我明白了:教學一組文章時,一定要取其精華,棄其枝末,延伸有度。一堂好課不應該只是四十分鐘就結束,應該給孩子留下值得思考的問題,讓孩子繼續(xù)研究,學習,讓四十分鐘的學習無限延展。
寓言教學反思3
因為學生對寓言故事是比較感興趣的,所以在授課的時候我先讓他們先自己讀,然后同位互相講故事,盡量用自己的語言,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指名上臺講給全班學生聽,看誰是講故事大王,誰的'表達做流利,通過鼓勵性的語言,絕大多數(shù)學生對學習寓言故事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學生氛圍很好,今后要注意課堂上要少講深刻的道理,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寓言故事的寓意。
寓言教學反思4
《紀昌學射》這則寓言篇幅短小、內(nèi)容淺顯,但人物個性鮮明,給我們塑造了一個勤學苦練的紀昌。特別是文章中描寫紀昌練眼力的句子,描寫生動,突出表現(xiàn)了紀昌的品質。這部分內(nèi)容既是故事情節(jié)的重點,也是語言表達上的重點,應該說是人文精神與語言表達的`結合點。因此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引導孩子緊抓練眼力語句,在讀讀議議、品詞品句中感悟紀昌品質。
《扁鵲治病》這則寓言比較易懂,學生基本上能通過自讀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己閱讀文本去理解、體會。我以扁鵲四次給蔡桓公看病為主線,通過研讀蔡桓公的反應,來探究文本,讓學生有思考的余地,通過想象來豐富文本。我讓學生先找出描寫蔡桓公和扁鵲表情、神態(tài)、動作的詞句讀讀,然后讓他們通過這些描寫想象蔡桓公和扁鵲的心理活動,再把自己想到的補寫在書上。學生積極性很高,想象合理豐富。通過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加深對人物的理解,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又讓學生進入課文中去,在寫中體會到了人物的心理。使學生能更深入的體會扁鵲醫(yī)術的高明,醫(yī)德的崇高;體會蔡桓公固執(zhí)己見和不聽正確意見的性格,以達到明理。
寓言教學反思5
依照新課標要達到的三個維度目標,語文教學就是要扎實活潑有序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遷移能力,發(fā)揮學生的語感和思維,發(fā)展個性,健全人格。我在這堂課的學習中,重視體現(xiàn)學生的遷移能力的訓練。
?。?、首先開啟學生的思維,原來寓言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已經(jīng)接觸很多,消除認為寓言很高深的情緒,讓學生很想了解寓言和其寫法。
?。病Ⅻc擊學生的興奮點,通過改編寓言讓學生了解到原來寓言的'寫作其實很簡單,就是取決于作者想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依照寓意來布置寓言故事情節(jié)。學生個個躍躍欲試。
?。?、聯(lián)想與課外遷移,通過前幾步到了自編寓言時就水到渠成了讓學生主動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少數(shù)學生合作完成一篇),主動參與,挖掘學生的潛能,局部學生寫出了如《北風與太陽》、《狼與驢》等很有內(nèi)涵的寓言。
?。?、體現(xiàn)教學機智,學生在我安排自編寓言時,有局部學生提到也可以寫如黑板與粉筆的題目時,我就順水推舟加了除了我給的四個寓言題目之外可以自擬題目,學生的發(fā)明力與主人意識得到了充沛尊重,提高了他們寫作的積極性。
范例三《蚊子和獅子》教學的反思這節(jié)課給我們的啟示遠遠不止課前的預設和課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及其如何應對。而教者僅從這兩個方面去反思是不夠的,也許,對教者來說,最得意的莫過于由課前的預設走向動態(tài)生成,以及在動態(tài)生成中的“機智應對”,這是否是最得意之筆姑且不論,僅從課堂教學的有效來看,教師的教學言與行有沒有值得反思之處?哪些言行有效,哪些言行無效?這倒是直指有效課堂的重要因素。
寓言教學反思6
1、怎樣讓學生成為每節(jié)課的主角,我采用了各種方法實驗后,認為讓他們用自己的理解去詮釋課文中的含義課堂教學效果較好。
2、這一節(jié)語文課上,我我改變了以前老師在教學生學,盡量讓學生教老師學,過程中同學們的.互相質疑,在個別大膽的孩子的帶頭下,全班同學躍躍欲試。有些學生紛紛舉起手來,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興奮與快樂,嘴里不停地喊著“我、我……”,在確認了自己的答案與其他同學的答案一致時,他們的臉上都綻開了笑臉。讓我體驗到了他們的用心良苦,也讓我發(fā)現(xiàn)到了許多以前應該發(fā)現(xiàn)卻一直沒有發(fā)現(xiàn)的東西……
寓言教學反思7
因為本課內(nèi)容淺顯、易懂,所以我設計了讓學生試演課堂劇。這樣孩子們的興致一下就提起來了。讓學生自身讀書、考慮、,自己要扮演的那個人該怎樣說話,用什么樣的語氣比較好??朔死蠋熤v同學聽、老師歸納同學死記的弊端,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同學,體現(xiàn)了同學的主體地位,同學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他們帶著自身的經(jīng)驗、知識、考慮、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教學,當發(fā)現(xiàn)與文本的對話中、與同學的交流中有自身不能理解或者無法接受的看法時,便表達了出來,與同學老師交流。同學通過自學獲得了知識,學會了學習。從而,課堂教學便出現(xiàn)出豐富性、復雜性和多變性。比如,課文里的狼和小羊可以用一個人敘述一下就可以的`,天真富有想象力的孩子們硬是把他們演活了,既豐富了課堂,又增添了孩子們的興趣。還有孩子們惟妙惟肖的表演,在現(xiàn)了課文內(nèi)容,寓意自然就懂得了。
寓言教學反思8
我做了一些反思。其目的就在于總結經(jīng)驗,更好的為今后教學服務。
1,準確把握學生的興趣激活點
寓言主要是通過故事的形式講述一些哲理。雖然學生是第一次正式接觸這種體裁,但其實在小學階段他們已經(jīng)讀過許多寓言。因此在課文導入中,我就從學生接觸過的寓言開始引入,充分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自然轉入文體介紹。初一學生好動活潑,因此在文章整體感知的環(huán)節(jié)中,我設計了讓學生表演課本劇,雖然準備倉促,但他們的熱情被極大地調(diào)動,更重要的是深深地感染了作為觀眾的同學,在看完表演后,整個班學生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因此我認為,教師必須準確地把握并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點,才會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2,注重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的挖掘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是依附于課文載體實現(xiàn)的。它的實現(xiàn)需要老師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通過學生自己去體驗,去領悟。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充分關注教學對象的情感體驗,并抓住了課文與學生的情感契合點。在學生學完了這篇寓言的寓意后,我設計了問題:你是否有過患得患失的現(xiàn)象 你今天學習了這篇寓言, 你的人生觀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或變化 暢所欲言,有同學提到面對成績時應該有平和心態(tài),有同學開始正確認識與好朋友交往的問題,還有同學提到了獨生子女如何面對父母的愛等,這些問題正是青少年普遍遭遇著的煩惱,在這堂語文課中,這些頗有共鳴的困擾竟被意外地迎刃而解了,而且是學生自己感悟出來的.。因此,我深深地體會到語文教改中提到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并不是停留在中心思想,主題的歸納上,而應面向生活,走進社會,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地展現(xiàn)自己的喜怒哀樂。
3,有效互動,積極評價,營造民主氛圍
在這堂課上,我與學生一直處于"對話"的狀態(tài),只有在師生的有效互動中,真正的民主課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圍中,學生才能無拘無束,暢所欲言。當學生思考"有無得失之患"這道題時,剛開始十分困難,我提出了變換角色的假設 ,如以"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進行啟發(fā),當學生聯(lián)系自身談得失之患時, 我也說了同是獨生子女的自己的感受和故事,并積極啟發(fā)他們,最后還把自己找到的金玉良言送給學生,彼此共同領悟,共同進步!
我還十分注重傾聽,然后給予學生積極的反饋。如在品味詞句的環(huán)節(jié),有些同學在分析時暴露出對部分修辭手法還沒掌握,認為"有仿佛就是比喻"之類的情況, 我即時給予糾正。我還經(jīng)常利用上課前五分鐘課進行一次小小的演講,每一次我都讓讓學生對演講者做出積極評價,幫助學生建立信心。
當然,在某些題目的處理上,我認為還有欠完善的地方,值得推敲;在講課時,感情的投入與感染能力還有待加強,同時,在整個備課過程中,備課組成員的相互啟發(fā)使得這堂課更為完善生動。
當然,本學期我也是第一次進行初中語文教學,對于新課標和新教材我還有很多需要向前輩們學習的地方。但我認為,只要堅持"享受語文,感受生活"的教學觀念不動搖,終有一天,語文會成為大多數(shù)學生都喜歡的科目,我也將為此而繼續(xù)努力!
寓言教學反思9
《塞翁失馬》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30課《寓言四則》的最后一則,選自《淮南子》。
在教學時,以朗讀為主,在朗讀的基礎上加深學生對這則課文的'理解。
這則課文的內(nèi)容不是很晦澀,學生可以通過課本注釋,自行翻譯。只有一句 “此何遽不為福(禍)乎?”較難翻譯,教師可以通過解釋“何遽”,使學生能自行翻譯這句。
在翻譯課文的時候,學生可能會將“其父”翻譯錯,“其父”指的是“善術者”,而不是“善術者”的父親。
在講解這課時,我采取的是和學生合作一起翻譯課文,學生翻譯有困難時,先互相幫助嘗試著翻譯,出現(xiàn)問題時,教師糾正。可是,在最后一點翻譯時,還是陷入了教師為主這個泥潭,出現(xiàn)了失誤。在以后的教學中,還是應該注意這個問題。
寓言教學反思10
1.教學中要突出以讀代講的特點。文言文的教學和現(xiàn)代文一樣,仍然要堅持以讀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課本中提供了譯文,對照譯文學生學習起來并不困難。但是,文言文的讀法與現(xiàn)代文略有不同,如果讀句過程中停頓的地方有錯誤,就會給理解句子的意思帶來困難。因此,教學中我在讓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之前,首先帶領學生解決朗讀問題。
2.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學中我先讓學生結合譯文理解重點字的意思,再嘗試著理解句子的'意思,直到將整個故事連成一段通順的話。特別是在教學第二則寓言時,我基本上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的。
3.我認為教學寓言時,總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當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講出寓言故事的內(nèi)容,講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師會以為他們已經(jīng)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談感受時,卻常常說的那么牽強。這是因為他們不理解故事的寓意呢?還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經(jīng)歷太少呢?而難以恰當?shù)乇硎鱿鄬膶嵗?這需要教師們進一步思考。
寓言教學反思11
【教學設想】
這是兩篇寓言,寓言的篇幅往往比較短小,都是以假托的故事蘊涵深刻的道理。我們新教材上選的這兩篇古希臘寓言就很有代表性,體現(xiàn)了寓言的幾個特點:篇幅短小,寓意深刻,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物。這兩則一則是神(其實也是寫人),一則是動物(蚊子和獅子)。在教學過程中,我著重把重點放在第一則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上,并且通過改變故事情節(jié)來使學生們了解寓言的寫作是取決于作者想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即寓意。授之以法后讓學生自己學習第二則寓言并且自寫寓言。
【教學目標】
1、了解寓言的特點與《伊索寓言》。
2、分角色朗讀,通過學習故事情節(jié)了解兩則外國寓言并概括寓意。
3、學習改寫、編寫寓言,進一步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能力。
【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故事情節(jié)了解兩則外國寓言并概括寓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文學寶庫里,有一種詼諧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說說寓言的一般特點?能否舉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題目?(開啟學生的思維,原來寓言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已經(jīng)接觸很多,消除認為寓言很高深的情緒)
二、學生閱讀課文導言,了解寓言的概念與特點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特點,寓言都比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或其他事物。
三、學生閱讀課后注釋一了解《伊索寓言》的常識
古希臘的寓言故事集。
四、分角色朗讀,注意語氣與語調(diào)
一生扮赫耳墨斯,一生扮雕塑者,一生旁白。(揣摩人物心理)
師生同評表演的角色是否符合文中人物的語氣、神情。
赫耳墨斯 一笑 二想 三問(抓住笑字,赫耳墨斯形象浮現(xiàn)出來)
赫耳墨斯是個妄自尊大,沒有自知之明的'人。
五、概括寓言的寓意
這些情節(jié)生動刻畫出一個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訴人們要謙虛,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六、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改編篇
假如:
1、赫耳墨斯先問自己的雕塑的價格。
2、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來到一個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見宙斯的雕像,問道:“值多少錢?”雕像者說:“一個銀元?!焙斩褂中χ鴨柕溃骸昂绽牡裣裰刀嗌馘X?”雕像者說:“還要貴一點。”赫耳墨斯聽后,默不作聲,悄然離去。(改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結尾)
寓言改動之后寓意就有改變,寓言是通過對現(xiàn)實想象而來的它的寫作取決于作者想告訴我們的寓意。(師生共同總結)
七、學生自主閱讀《蚊子和獅子》
八、一生朗讀寓言《蚊子和獅子》
九、學生自主閱讀并概括寓意
蚊子的遭遇說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笑在最后的笑得最好;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多角度從蚊子的遭遇概括)
出示《蚊子和獅子》之改編篇:蚊子徑直朝獅子飛過去,趁獅子沒有準備,張嘴就咬,而且專咬獅子鼻子周圍沒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也沒抓到蚊子。蚊子戰(zhàn)勝了獅子,就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了。
通過與文中寓言相比較:去掉了蚊子向獅子宣戰(zhàn)和取勝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網(wǎng)上被蜘蛛吃掉這兩個情節(jié),那么原文中諷刺蚊子的驕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十、小結
寓言的特點,寓言是通過對現(xiàn)實想象而來的它的寫作取決于作者想告訴我們的寓意。
十一、作業(yè)
根據(jù)所給的題目自編寓言:
1、嘴和眼睛的對話;
2、樹和斧子;
3、筷子和勺子;
4、畫筆和顏料;
5、貓和老鼠。(注意情節(jié)是否合理、情節(jié)和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種生活道理。一個故事最后點明寓意。)
【課后反思】
按照新課標要達到的三個維度目標,語文教學就是要扎實活潑有序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遷移能力,發(fā)揮學生的語感和思維,發(fā)展個性,健全人格。我在這堂課的學習中,重視體現(xiàn)學生的遷移能力的訓練。
1、首先開啟學生的思維,原來寓言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已經(jīng)接觸很多,消除認為寓言很高深的情緒,讓學生很想了解寓言及其寫法。
2、點擊學生的興奮點,通過改編寓言讓學生了解到原來寓言的寫作其實很簡單,就是取決于作者想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按照寓意來安排寓言故事情節(jié)。學生個個躍躍欲試。
3、聯(lián)想與課外遷移,通過前幾步到了自編寓言時就水到渠成了讓學生主動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少數(shù)學生合作完成一篇),主動參與,挖掘學生的潛能,部分學生寫出了如《北風與太陽》、《狼與驢》等很有內(nèi)涵的寓言。
4、體現(xiàn)教學機智,學生在我布置自編寓言時,有部分學生提到也可以寫如黑板與粉筆的題目時,我就順水推舟加了除了我給的四個寓言題目之外可以自擬題目,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與主人意識得到了充分尊重,提高了他們寫作的積極性。
寓言教學反思12
反復思考《小毛蟲》一課的失敗原因,不得不再次反思。
為了追求所謂的深度,設計三個環(huán)節(jié)的初衷是:引導學生深入地思考。希望得到的結果是:讓學生能一點一點,更多的'了解課文內(nèi)容。希望形成認真思考的思維習慣——一篇文章,淺淺的讀,似乎都已經(jīng)掌握了,但深入下去,會發(fā)現(xiàn)有許多地方?jīng)]明白。
但是,我最大的失誤在于:沒有認識到學生的年齡特點。這只是一群二年級的小家伙,對他們來說,生字詞是重點;感情朗讀是重點;學習用書上的語言是重點;理解詞語意思,加以運用是重點。但我這節(jié)課,一個重點都沒有落實,不僅如此,我生生把課上成了分析課。我的孩子在這節(jié)課上,沒有積累到語言——因我沒有關注;沒有學到方法——因為我所訓練的點他們聽不懂;更沒有得到快樂——因為美美的文章讓我講的太沉重。
語文課要“得言,得意,得法,得趣”。多可惜,在這節(jié)課上,我的孩子們一樣沒得到,下不為例!
寓言教學反思12篇(關于寓言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 拼音教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篇(一年級語文上冊拼音教學教案)
★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10篇 圓明園的毀滅反思教學反思100字
★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3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改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