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整理的八年級上冊地理期末教學反思3篇 初中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供大家參閱。
八年級上冊地理期末教學反思1
地理事物的共性和個性,從而了解個體和整體的地理特征。
一、如英國和日本對比:
類別相似處不同點英國日本位置中緯度島國亞歐大陸西側,大西洋中亞歐大陸東側,太平洋中地形山地面積大,海岸線曲折地殼穩(wěn)定地殼不穩(wěn)定,多火山、地震氣候深受海洋影響,氣候溫暖濕潤溫帶海洋性氣候,冬季溫和,夏季涼爽,降水季節(jié)分配均勻海洋性季風氣候,夏季涼爽多雨,冬季溫和少雨資源資源貧乏需要進口煤、鐵、石油較豐富森林、硫磺、水力等較豐富農業(yè)地少農業(yè)以畜牧業(yè)為主,農業(yè)現代化側重于機械化和生物技術農業(yè)以種植業(yè)為主,農業(yè)現代化側重于生物技術和水利化。經濟工業(yè)化水平高,工業(yè)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原料和市場依賴國外;都臨近漁場,漁業(yè)發(fā)達,海運發(fā)達資本主義發(fā)展最早的國家。煤炭、鋼鐵、紡織、機械、造船、石油工業(yè)發(fā)達。傳統(tǒng)工業(yè)煉鐵以煤鐵復合體型為主,現向蘇格蘭發(fā)展,農業(yè)不占重要地位,糧食需進口資本主義發(fā)展較快的國家。機械、鋼鐵、造船、汽車、電子等工業(yè)發(fā)達。臨海型布局,現向國土南北兩端發(fā)展。農業(yè)占一定地位,稻米自給有余
又如把我國北方、南方、西北地區(qū)、青藏高原等并列起來,進行位置、自然條件、人口、主要農作物、耕作制度、經濟發(fā)展等方面情況的逐項比較,既反映各地的地區(qū)差異,更突出了各自的特殊性,使人一目了然。又如:我國工業(yè)基地的對比:京津唐基地:位置:北京、天津、唐山地區(qū);發(fā)展條件:豐富的煤、鐵等資源;便利的交通;面臨的問題:環(huán)境污染嚴重;工業(yè)中心:沈陽、大連、鞍山;工業(yè)部門:煤炭、鋼鐵、造船、化工;特點:我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yè)基地。遼中南基地:位置:遼寧中部、南部地區(qū);發(fā)展條件:豐富的煤、鐵、石油、棉、海鹽等;有統(tǒng)一的電網;便利的鐵路、公路、近海運輸;_山西能源基地;有石油管道連接華北、東北地區(qū);面臨的問題:城市人口過密、可用淡水嚴重不足;工業(yè)中心:北京、天津、唐山;工業(yè)部門:鋼鐵、化工、機械、紡織、食品、采煤、冶金、陶瓷;特點:我國著名的重工業(yè)基地等。
二、綜合法
綜合法是一種對比要素較多、綜合復雜的.比較方法。它要求把不同區(qū)域的地理要素,全面進行比較,以比較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認識各個區(qū)域整體的地理環(huán)境特征。如在中國地理中,秦嶺——淮河一線是一條很重要的綜合地理界線,可以把此線以南、以北的地理環(huán)境進行綜合比較:秦嶺一淮河以南地貌以盆地、丘陵為主,一月最冷月均溫大于00C,大于等于100C積溫45000C以上,溫度帶是亞熱帶,干濕地區(qū)為濕潤地區(qū),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植被以常綠闊葉林為主,耕地類型以水地為主等;而秦嶺一淮河以北地貌以平原、高原為主,一月最冷月均溫小于00C,大于等于100C積溫45000C以下,溫度帶是暖溫帶,干濕地區(qū)為半濕潤地區(qū),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植被以落葉闊葉林為主,耕地類型以旱田為主等。通過這種方法對比,不僅獲得了完整的、系統(tǒng)的地理知識,而且能融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于一體,達到理解性鞏固。
三、環(huán)繞某一專題進行比較
八年級上冊地理期末教學反思2
整堂回顧就是給一節(jié)課打一個基本分,產生一個總體認識,是滿意、基本滿意還是不滿意。比如:在講“印度”一節(jié)時,我根據地形區(qū)把學生分為三個小組:北部山地組、中部平原組、南部高原組,每組同學根據課本中的文字和地圖分析各區(qū)內的自然環(huán)境,在了解了自然環(huán)境之后,分析本區(qū)的經濟狀況。通過小組討論,達到學習本節(jié)知識的目的。課后我進行了很好的小結,我認為通過這樣的小組討論學習,既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又能使學生學會學習地理的方法和與人合作的能力。通過這樣的回顧小結,為下節(jié)課調整教學提供了一些參考。其次,課后小結有助于我們總結課堂教學中的“得”與“失”。
所謂“得”,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學效果較好,自我感覺較滿意的環(huán)節(jié)和片段?!暗谩庇械姆从吃诮處煙崆楦撸柧毦?、得法之處;有的反映在學生學習主動性強,思維活躍之處;有的反映在師生雙邊活動到位之處……,課后就該細細體味: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效果?運用了哪些教學手段?是怎樣找到突破口的?采用何種方法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等。比如:在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氣候”時,我采取了分組在圖上做圖上旅行的方法,效果非常好。
我是這樣做的:在班級中提出倡議:讓我們現在一起去旅行吧!把班級中的學生分成兩組,從赤道出發(fā),沿東經15度經線分別向南北兩個方向去旅行,沿途你需要的日用品將會有哪些調整?你認為這與當地的氣候有什么關系?沿途你看到了那些植物和動物?然后提出要求:
1、南邊三行從赤道向南走,北邊三行從赤道向北走,六人為一個小組進行討論;
2、看課本第74—75頁相關地圖、景觀圖片和文字;
3、討論過后,由一名同學代表小組發(fā)言。
經過激烈的討論、發(fā)言后,同學們發(fā)現向南走和向北走所經過的氣候類型一樣,從而可以總結出本區(qū)的氣候類型分布特點是:以赤道為軸對稱分布。但是在經過熱帶草原時,所看到的景觀南北差異很大,通過分析,同學們明白了熱帶草原的氣候特征,從而也加深了學生對南北半球季節(jié)相反的認識。通過這樣的在圖上旅游的方式激發(fā)學生興趣,并以此為突破口,我想為學生主體作用的體現和發(fā)揮提供空間。通過設計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使學生通過查詢、搜集、讀圖分析,自己得出結論,從而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使學生學會學習地理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與人合作的能力。
課堂教學中的“失”是指授課不得法或語言點撥欠妥,影響學生的接受,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之處。為此,課后就應該抓住它大做文章,探究出最佳的教學方法,轉“敗”為“勝”,為今后再講此課時打下良好的`基礎?!笆А痹谀睦?是錯誤地估計了學生的實際水平?是教學設計不切實?還是對教材鉆研不透,無法滿足學生的質疑?出現這類情況,也不必懊喪,應細細研究“癥結”形成的原因,然后設計改進意見,及時找出彌補的方法:或降低要求,或分步解決難點。比如在講“經緯網”一節(jié)時,在工作之初的幾年中,教學就有些不得法之處。只是按課本上的順序把應該掌握的知識點告訴了學生,沒有注意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同時也高估了學生,認為我講一遍,他們就能明白,結果到考試時全傻眼了。把這些教訓及產生的原因和今后的預防措施記下來及時自省、吸取教訓,就能吃一塹、長一智,變教訓為經驗。從而變本節(jié)課的“失”為下節(jié)課的“得”。將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點點滴滴感受都記錄下來,日積月累,就會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不斷提高教學成績。
第三:課后小結為以后的教案修改提供了依據。
教師講課往往是以教材為依據,但有些教材也存在著某些不成熟或有缺陷的東西,這樣在不適應教學需要的情況下,老師可通過小結的方式,在實踐中不斷用心探索,根據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去應用教材,并把實際教學效果寫入課后教學小結里,這樣更有利于教學工作。課后及時小結,目的是為了提高授課藝術和課堂教學質量。這就要求在分析、總結每堂課的基礎上及時修正教案,使教案精益求精,更加符合教材和學生接受知識的實際,以便在今后的教學中揚長補短。
第四,課后小結為我們寫論文提供素材。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的提高是無止境的,它有賴于不斷的總結、積累與創(chuàng)新。自我總結成功之處與發(fā)現存在問題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學習、提高的過程。特別是對成功的教學進行小結,有助于教師摸索教學規(guī)律,總結先進的教改經驗。
總而言之,課后小結是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加以總結,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這是十分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從“教書匠”變成“教育家”。
八年級上冊地理期末教學反思3
地理課上我們經常說要熱愛祖國,報效祖國,學生聽了味同嚼蠟,入耳不入心。但如果每次換個角度:今天說我國有遼闊的沃土,富饒的物產,有巍峨的群山,廣茂的森林,有澎湃的江河,豐富的寶藏,這怎不叫人自豪呢?下次說我國經濟建設成績斐然,東北昔日的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東南昔日的小漁村變成了一座座現代化的新城,昔日荒涼貧窮的大西北如今有了肥沃的綠洲,昔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大西南有了一條條便利的交通線,這怎不叫人自信呢?再下次說,我國是個人口大國,因此由資源種類、總量大國變成了人均資源小國,由經濟大國變成了人均占有量小國,這怎不令人擔憂呢?通過新鮮變化的語言,刺激學生的聽覺器官,從而達到教學的最終目的。事實上,效果確實比重復單調的語言來的快,來的好。這是對教師在語言上提出的要求,當然在教學方法上更要注意求新求變,以適應學生的要求。尤其是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的才能能夠充分地展示出來,展露他們的'個性和風采。比如我在講臺灣的有關知識時,讓學生圍繞祖國統(tǒng)一問題展開討論,首先向學生簡單介紹臺灣的自然條件和經濟概況,臺灣是我國的寶島,自然資源和物產豐富,是有名的“森林島”“旅游島”,經濟發(fā)達,是亞洲四小龍之一,逐步引導,啟發(fā)學生,聯系政治,歷史課上所學的知識,近期聽到的報刊、新聞報道,進行思考。臺灣的問題是歷史遺留問題,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從而讓學生聯系實際,展開討論:
1.臺灣對祖國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2.應不應該回到祖國
3.從自身談想法。通過討論讓他們油然而生愛國情感,比枯燥的說教更容易讓學生接受。
另一方面,大部分地理教師可能教學任務都比較重,承擔了學校的整個年級的地理教學。在教學中就可能考慮不到不同年齡段學生的智力和心理發(fā)展水平,一個模式走到底。我在教學中就犯過此種錯誤。由于長期處在畢業(yè)年級,對畢業(yè)年級的學生的智力發(fā)展水平和心理特點摸得透,拿得穩(wěn)。在低年級教學時就忽略了學生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特征,在講解具體的章節(jié)時,采用的教學方法大多不變,使得相同的教學內容,在不同的年級講,教學效果大大不一樣。例如:講解區(qū)域地理時,我在畢業(yè)年級用了對比的方法,基本上用了一節(jié)課的時間,速度是挺快的,但學生的接受也是可以的。轉到二年級時,我依然采用的是同一種教學模式,結果和我想像的差了一大截。不僅教學任務沒有完成,而且學生反映速度過快。就是因為畢業(yè)年級的學生現在基本上思維已經逐步擺脫了直觀形象和直觀途徑的限制。但相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還主要處在感性認識階段,他們接受新事物,新知識的能力要欠缺,因此,一定要看準教育對象,作恰當合理的
八年級上冊地理期末教學反思3篇 初中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 《生物進化的原因》教學反思4篇 第三節(jié)生物進化的原因教學反思
★ 簡便計算的教學反思范文6篇(四年級下冊簡便計算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