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簧測力計》教學反思 篇1
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科學概念目標:
1.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
2.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受力大,伸長長”的特征制作的,彈簧的伸長特征與橡皮筋相似。
3.力的單位是牛頓。
科學探究目標:
1.認識彈簧測力計的基本結構。
2.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發(fā)展進一步研究力的.興趣。
2.樹立細致、有步驟的態(tài)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1.體會到不同測量工具可以解決不同的現(xiàn)實問題。
2.用彈簧測力計可以測量物體的重力。
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能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來測量力的大小。
反思:
本節(jié)課有兩個主要活動,第一是認識彈簧測力計。我采取的是把問題拋給學生,你知道用什么工具測量力的大小嗎?它會有哪幾個組成部分等問題,來引起孩子們的注意,接下來讓孩子們通過學習我事先剪輯好的,虛擬實驗教學里的視頻,學習后,讓孩子們來說說關于測量力的工具以及組成,力的單位等孩子們了解到的知識,幾個班級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效果還是比較好,孩子們都積極的分享自己的收獲。然后孩子們實際觀察彈簧測力計,通過觀察、認讀和實際感受來認識彈簧測力計的結構、計量單位、刻度標識及如何讀數(shù),孩子們基本已經(jīng)掌握如何使用彈簧測力計。
第二是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這個活動教師先引導學生親身感受不同力的大小,例如1牛,2牛,5牛的力的大小,要提醒孩子先估測、后測量實際的物體,測量的物體不能超過彈簧測力計的最大量程。同學們分組進行實驗測量,大部分小組操作正確,記錄及時,正確測量物體力的大小也是本課的重點內(nèi)容。不過在本環(huán)節(jié)有一個問題,有的小組測量的鋼筆基本上在0牛附近,有的小組劉就讀的0牛,我告訴他們,有的物體重力比較小,用我們這樣的彈簧測力計不能測量它的重力,需要一個更精密的測量儀器來測量,而不能直接記錄0牛,我們需要換一個適合的物體來測量。
《彈簧測力計》教學反思 篇2
學校課改處安排了高一各備課組準備一節(jié)課改展示課,很榮幸我能代表高一物理組來完成這節(jié)課改展示課,我這次講的是《彈力》,從開始準備這節(jié)課到正式講課,我大概用了一周的時間,這一周的時間里組里的所有老師都對我的課提出了很寶貴的意見。
在課前準備過程中,我反復閱讀體會本課的三維目標,努力圍繞三維目標來講好這一節(jié)課。
課上,我首先想到利用多媒體播放2008年奧運會上何雯娜蹦床的視頻,力圖從生活實踐引入,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從而達到效果,果然,學生覺得非常有趣,而且視頻非常精彩,使得學生注意力迅速轉到課堂上來,于是我從這一實際提問,學生們非常積極、踴躍,齊聲回答問題。這樣,我花很少時間就引入了課題。
課堂上,我注重發(fā)揮教師的指導作用,以學生為主體,盡可能地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與老師互動,在顯示微小形變實驗中,我讓同學們自己演示“激光”實驗,然后提問光點位置發(fā)生變化說明什么,走向課堂中央向同學們演示顯示微小形變的瓶子實驗,效果非常顯著。
在課堂教學中,我更多采取逐步提問法,并注意與學生的交流思想,如在顯示微小形變的實驗中,我設計的問題是:1、你們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2、這種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
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彈力的方向,在講述彈力的方向時,我先讓學生做幾道關于彈力方向的練習題,然后,讓幾個學生到講臺上解題,這樣,我能很好地針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情況做出正確的教學策略,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看法,然后針對學生各方面的看法,進行評講,使學生的印象變得非常深刻,掌握程度得到提高。
總結這一堂課,我深深地感到新課改不僅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改變了老師的教學方式,老師的角色已變成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而且要讓學生掌握運用知識的科學方法,不僅要注重科學知識的學習,而且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以及科學的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
《彈簧測力計》教學反思 篇3
周一,我上了一節(jié)小組的教研公開課,力、重力、彈力摩擦力綜合。這是一節(jié)習題評講課,對我來說這還是第一次上公開課。這節(jié)課有師傅張玉濱、劉旭升、崔曉麗、張海龍聽課評課。
在我準備這節(jié)課時,我就聽別人說習題課不好講,心里就有些沒底,不知所措。所以我就提前開始著手,大量聽老教師的習題課。當我聽到師傅張老師的一節(jié)習題課時給我很大的啟發(fā)。那就是利用歸納總結的方法——利用知識點來講習題。我反復琢磨這種方式很適用我這節(jié)習題課的口味。因為這次課的題量大,如果一個一個的講肯定是講不完的`。我于是就決定采取這種方式。同時還征求康主任和劉老師的意見,他們都說這種方式很好。
通過實際的操作,確實在講課的過程中節(jié)省了不少時間,同時每個知識點都能講到。并且還有大量的時間和學生互動,活躍了課堂氣氛。和以前相比學生的積極性大幅度的提高,課后同學們反映也很好。至少通過這節(jié)課也給學生一種學習方法——歸納法。通過重點講解某個習題而帶動類似的一串習題,即講了知識又給學生課后發(fā)揮的余地。再不是以前的胡子眉毛一把抓,沒有個重點,學生聽完總是是懂非懂,模模糊糊這一次確實能夠體現(xiàn)出和以往不一樣的效果。
講完評課的過程中各位老師也都肯定了這次公開課很成功,學生確實積極性高,個個都精神飽滿。但是我自己也感覺到有不少不足之處,比喻有些小的細節(jié)沒有講到,但是它對作題也很重要,板書也要進一步提高,語言還要進一步錘煉。但總體我認為達到了目的,但是我還要進一步向老教師學習、請教、多聽他們的課,多歸納、多總結。
《彈簧測力計》教學反思 篇4
本節(jié)課學生第一次接觸到力,對看似簡單的概念,一定讓學生理解到位多加以舉例訓練。
教學中我是從力的效果出發(fā)引出形變,從形變從而引出彈力,其中彈力是形變后產(chǎn)生,能恢復的是彈性形變,不能回復的是塑性,不管彈性形變和塑性都能產(chǎn)生彈力。彈力包括,推、拉、提、托。只要接觸并擠壓就會產(chǎn)生形變,產(chǎn)生形變后就能產(chǎn)生彈力。彈力的運用在生活有很多的實例,其中應用于生活的很多,比如彈簧,接著探究在一定的范圍里彈簧的伸長于和與受力之間成正比,并通過實驗正確認識要在一定的范圍里,最后運用這一知識學習和課后制作彈簧測力器,通過學生自學自己掌握測力器的量程,分度值,和使用方法,然后直接測量,在使用中找出問題加以改正,從而掌握正確的使用方法。
當然,這節(jié)課也存在著不足,由于本節(jié)課知識容量過大,所以在最后階段的胡克定律的.延伸中,學生的主動性沒有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因此我考慮在以后的教學中,對本節(jié)課知識容量作出相應的調(diào)整。
《彈簧測力計》教學反思 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摩擦力以及滑動摩擦、滾動摩擦現(xiàn)象。
2、知道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兩個因素。
3、知道在相同條件下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要小。
4、能舉例說出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生活實例了解摩擦現(xiàn)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養(yǎng)學生
的觀察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2、通過實驗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體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
收集和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的能力。
3、通過實驗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
的信息交流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能聯(lián)系實際探究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養(yǎng)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和原理的精神。
2、初步認識科學知識和技術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生活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
愿意服務社會的意識。
3、通過探究活動和小組合作培養(yǎng)學生
善于將自己的見解公開和與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設計理念】
對于摩擦現(xiàn)象學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根據(jù)這一認知實際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親身經(jīng)歷探究活動和過程,了解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實現(xiàn)學科核心向學生核心的轉移,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通過具體事例將知識應用于生活和生產(chǎn)實際,讓學生體會物理知識的應用價值,培養(yǎng)學生
熱愛科學的態(tài)度與價值觀,實現(xiàn)STS教育。
【教學準備】
摩擦力教學自制課件;彈簧測力計、木塊、鉤碼、毛巾、木板、砂紙、兒童自行車。
【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生活情境:請幾個同學到前面分別用纏了皮筋和沒纏皮筋的筷子夾彈子看誰夾的快。
問題情境:利用課件出示問題汽車關閉發(fā)動機后為什么還能前進?最后為什么又會停下來?(讓學生運用已有經(jīng)驗信息去分析問題,提出解釋。引出摩擦現(xiàn)象,激起研究摩擦力的興趣提出問題什么是摩擦力呢?)
二、摩擦力概念的理解
課件出示: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在發(fā)生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產(chǎn)生的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摩擦力。
組織學生討論下列問題理解摩擦力概念
1)產(chǎn)生摩擦力的條件是什么?
2)摩擦力產(chǎn)生在什么地方?
3)摩擦力向什么方向?
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
小組討論、全班討論后總結得出結論:(只有相互接觸且有相對運動時才會在接觸面上產(chǎn)生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的摩擦力,其作用總是阻礙相對運動的產(chǎn)生。)
三、摩擦力大小的探究
1)影響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猜想(通過課件和課本插圖以及游戲:讓一名同學分別拉一個坐在油布上,和坐在地毯上的同學比較拉力的大小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提出要探究的問題并在黑板上展示)
2)小組討論實驗方法(引導總結:控制變量法)設計方案和表格
猜想因素不變因素變化因素摩擦力實驗結論
壓力的大小
接觸面粗糙程度
運動速度
接觸面積的大小
3)實驗探究、搜集證據(jù)
首先師生共同討論后由教師演示壓力大小對摩擦的影響,由學生觀察實驗數(shù)據(jù)填入表格全班討論寫出結論,然后由不同學生小組(每組4人)在講臺上給全班同學演示其他因素對摩擦的影響(其中一人專門作講解,一人記錄)小
組討論后由一人將結論寫進黑板上的表格。
4)分析與論證交流、評估
組織全班同學對黑板上的實驗數(shù)據(jù)和結論進行交流、討論,得出結論。(對同學前面的猜想正確的用紅筆打√錯誤的打×以加深印象)
四、摩擦力的增大與減小
1)問題的提出:通過冬天在結冰的路面上行走人為什么容易摔倒?有什么辦法可以使人在冰面上行走而不摔跤?等問題和將粉筆橫放與豎放在斜在手中的物理課本上觀察現(xiàn)象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科學世界”。
2)自主學習、小組討論摩擦力的增大與減小方法。
3)全班總結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五、鞏固和提高
1)如下圖中汽車正在水平向右運動,當車上的箱子從車廂前部向中部滑動時箱子和地面(有或無)摩擦力,箱子和車廂(有或無)若有則摩擦力的方向向,這是因為。
2)在日常生產(chǎn)和生活中,下面那條措施是為了減小摩擦力( )
A、在機器的轉動部分加潤滑油
B、自行車緊急剎車時用力捏閘
C、汽車輪胎上有很多花紋
D、北方下雪時,常在道路上灑些灰渣
3)體操運動員在上單杠之前總要在手上涂些鎂粉,是為了摩擦,采用的方法是;而在杠上做回環(huán)動作時,握杠不能太緊,這是為了摩擦,采用的方法是。
4)師生共同研究自行車(教師把兒童自行車放在講桌上,讓學生觀察自行車構造,自主提問,解釋加深知識理解)
六、交流、評估與小結
小組討論交流本節(jié)課的收獲與感受。
1)摩擦力大小的決定因素與分類。
2)增大與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3)摩擦力的研究方法。
七、作業(yè)布置
1)工人在用油桶運油時總是將油桶放倒向前滾動這樣做有什么好處?
2)自行車氣不足的時候為什么騎起來費力?
3)寫一篇科學小作文:沒有摩擦的世界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在考慮到科學探究的難度和學生的實際基礎上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假設猜想、設計實驗師生共同探究。先由教師演示然后再由學生小組進行探究最后形成結論。然而通過教學過程發(fā)現(xiàn)學生的設計和操作能力已超出我的估計,只要引導得法,通過小組討論和合作完全能夠完成實驗和探究過程。在后來給其他班上課時我沒有再演示而讓學生小組完成全部探究過程竟然收到更佳效果,學生的學習和參與熱情更加高漲。這我又聯(lián)想到在前面一章的復習中我嘗試讓學生依據(jù)課本上的章節(jié)提示問題和黑板上的補充問題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合作學習,效果竟比通常由老師引導復習要好得多。由此我想在日常的教學中可能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的影響太多而不敢過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去探究,從而制約了學生的進步與創(chuàng)新。
《彈簧測力計》教學反思 篇6
本堂課經(jīng)過了我今天的琢磨和向其他老師請教學習。
我的設計思路是讓學生初步感受浮力,所以用了一個學生平時生活中不常見的水上滑行器作為引課的手段,激發(fā)學生興趣,奠定整堂課的基調(diào),然后介紹浮體,最后再詳細介紹浮力的存在與定義,在此設計了一個探究活動,探究浸沒在水中的物體有沒有受到浮力的作用,最后從浮力的三要素出發(fā)使學生認識浮力感受浮力。
整堂課下來,我有很多的心思和想法。
首先是關于水上滑行器的視頻出現(xiàn)的內(nèi)容與浮力有沒有關系?水上滑行器的前進其實不是依靠的是浮力而是依靠相互作用力。
這一點在課后評課的老師也提出來了。
其實我也發(fā)現(xiàn)了這個視頻在此的爭議,所以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在之后的圖片引出的時候強調(diào)了這個物體處于靜止的時候作為對這個爭議的補充。
但是其實作為一種引課的手段,我覺得我更應該考慮到所引用的內(nèi)容的正確性與科學性。
這也告訴我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更加地注意到問題的細節(jié)性和全面性,要求我有更好的素養(yǎng)和更強有力的知識體系。
還有在整堂課的學習中,應該把探究活動設置地更仔細,更詳盡,就像評課老師說的,我前面的時間花的太多,導致后面的探究活動不夠舒展,這也是我作為新教師存在的不足。
關于連接之間的連貫性還有對于一些語言的自然和流暢,我還是做得不夠自然和深刻。
有些話是為了講而講,這就是我存在的不足之處呀。
一些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灌輸不是靠老師一些機械性的語言,而是要靠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自然流露。
用自己的魅力去打動學生。
《彈簧測力計》教學反思 篇7
“力的分解”是整個高中物理力學的基礎之一,與“力的合成”內(nèi)容相輔相承,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利用平行四邊形進行力的分解,也是對今后對矢量分析的基礎。
一、課堂設計思路
本次課堂設計,我的思路源于“新課改”的教育思想,將“情景設置”引入教學中,輔以多媒體現(xiàn)代教育手段,增強師生間的課堂互動,讓學生融入一個“情,景,理”的思考與鉆研的過程,將以往的學生適應課堂的模式轉化為課堂適應學生的模式,以期達到學而有趣,知識固化的目的。
二、課堂進行過程
在上課之初,我先設置一個通俗易見的實驗,即如圖(1)所示,這個實驗學生也可以自己試著做,而且實驗效果明顯,即讓學生自己分析出:重物的重力效果有兩個作用效果:一是使繩子對手指有拉的作用效果;二是使輕桿對手掌掌心有壓的作用效果。在這個探索的情景里,學生有了知識的準備以及興趣的激發(fā),給整節(jié)課的學習氛圍奠定了良好的基調(diào)。
然后我們回顧了力的合成的內(nèi)容,并再次強調(diào)了力的合成滿足平行四邊形法則,從而引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并利用多媒體動畫模擬和三維視頻模擬,以及師生的討論,總結出,在不設限制條件下,同一個力可以分解為無數(shù)對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之后,近一步重點分析力的分解只有惟一情況的.兩種情形,而后給出拓展思考,使學生在興趣盎然的學習情緒下區(qū)鉆研更深層次的物理規(guī)律。
而后,我給出了兩個鞏固練習,題目設計由分析物塊放在平面上受力及其力的按需分解,到分析物塊放在斜面上受力及其力的按需分解,兩個練習難度遞次增大且有著嚴格的邏輯性和統(tǒng)一性,典型具有代表性,在講解練習的時候,充分發(fā)揮師生間互動,鼓勵并抽取學生上臺與教師共同解題,在知識上始終強調(diào)“按需分解”以及“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邊形法則”兩個原則,并解釋“力的分解最終目的是力的合成”,讓學生及時將新學知識在應用中固化。
最后,對課堂進行小結。
三,課堂實施效果
本堂課完整的完成了教學任務。整堂課志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促使其在興趣驅使下對物理規(guī)律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并掌握新學知識。本堂課的實施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學生由情景實驗入手,表現(xiàn)了極大的學習興趣,給整堂課奠定了良好的氛圍基調(diào)。
在課上,黑板的板書輔以適當?shù)亩嗝襟w動畫模擬和三維視頻模擬,表現(xiàn)了較高的教學效率,充分解放學生的形象思維,更快接受物理情景,從而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物理問題思考。
知識與鞏固練習均環(huán)環(huán)緊扣,難度遞增,有代表性,使整堂課雖氛圍輕松卻知識緊湊,符合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和理解掌握過程,體現(xiàn)了國家對于高中教育新課改的指導思想。
課堂上教師在授課方式上的激情投入和引導,也在一定程度感染了學生;師生間的互動,也使學生了有學習的“主人翁”精神,并從中提出了創(chuàng)新的思維,如學生羅樹菖在課上大膽的提出非常規(guī)的利用合力中點作并行四邊形的方法,可以說是本節(jié)課的亮點。
課后學生反映以及作業(yè)練習情況均表現(xiàn)出本堂課在知識的授予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學生大體上掌握了“力的分解”方法,并“按需分解”。
四,課堂教學反思
課后,幾天的觀察和反思,總結以下幾點尚需改進之處:
1、課堂引入應更簡潔,把時間盡量留給課堂教學重點,使課堂教學重點突出;
2、課堂上的知識點要及時小結,在課堂最后來一次總結,使課堂教學更富層次感,也能使知識能在學生心中逐步固化;
3、課堂上研究問題的提出要精練且有條理,不宜給出難度過大,覆蓋面過廣的問題,善于把大的問題分成幾個小的問題解決,否則學生易失去學習信心及興趣;
4、拓展思維點到為止;
a) 板書必須有條理,作圖必須認真嚴謹規(guī)范,且禁止在同一個圖上多次作圖。本次上課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我最大的疏忽的缺陷,鑒于此,今后應攜帶三角尺作圖;
b) 課堂教學要前后呼應,如總結的時候可以重新提一下課前的情景實驗;
c) 課堂教學要善于聯(lián)系舊知識,如本次課的授課時不應脫離受力分析和力的合成的內(nèi)容;
d) 鑒于學生基礎參差,課堂內(nèi)容的編排和難度的取舍要照顧大部分學生的接受能力,本次課堂內(nèi)容編排略為過大,鞏固聯(lián)系最后一題難度過高,基礎差或精力稍微不足的學生恐難跟上;
e) 物理是一門嚴謹?shù)膶W科,授課時須時時注意用詞的精辟性,言多必失,要給學生一個正確的表率。
《力的分解》的一點想法
“力的合成與分解”可以說是高中物理所遇到的第一個重點與難點,也是初中物理與高中物理的第一個臺階,其豐富的教學內(nèi)容正是高中階段培養(yǎng)學生良好習慣和發(fā)展物理能力的有效載體,尤其“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承接力的合成,又為數(shù)學向量的運算打下一定的基礎。所以平行四邊形定則依然是本節(jié)的重點。本人認為可從如下幾點對其教學功效進行挖掘。
1、生活中的物理現(xiàn)象在課堂上的再現(xiàn)。此部分的教學內(nèi)容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模式為:教師舉例,學生想象,教師點撥。本節(jié)課可以讓學生做一個小實驗:用拇指和中指頂住一端削尖的鉛筆,筆的中部吊一小重物。讓學生感知力的作用效果,據(jù)力的作用效果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的教學自然水到渠成。
2、滲透“等效替代”的思考方法。力的分解是當幾個力的作用效果與一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時,可以用幾個力來代替一個力的作用效果。這種等效替代的方法是研究物理問題的一種常用方法。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就能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思考方法。
3、加強作圖訓練,培養(yǎng)抽象思維能力。高中階段作圖法(或圖象法)是許多物理問題解決的手段之一,且要求很高。因此在力的分解的教學過程中,就必須加強作圖的訓練,在此處不但能在習題中找到許多作圖的素材,而且在新課的教學中也有許多相關的內(nèi)容。在作圖中涉及到平行四邊形、圓、 垂線 、 三角形等知識的綜合應用,老師有意識地指導學生,不但能訓練學生的作圖基本功,為今后的物理作圖打下基礎,而且能提高學生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數(shù)、物”知識的綜合應用中提高了抽象思維的能力。
4、精選習題,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應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中有許多習題往往涉及多種解法,通過訓練能有效地提高學生思維的廣度,此外不少習題還涉及較深的數(shù)學問題,特別是一些極值問題與三角函數(shù)和幾何知識都有密切的聯(lián)系,通過訓練能有較地提高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5、滲透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力的分解與合成互為逆運算(對立性),都遵循平行四邊形法則(統(tǒng)一性),利用這一規(guī)律向學生滲透矛盾對立統(tǒng)一的世界觀教育。
《彈簧測力計》教學反思 篇8
本節(jié)課是在實踐活動中實際測量相隔較遠的兩點間的距離。
尺是度量長度的工具。無論直尺還是卷尺都很難直接度量相隔較遠的兩點間的距離,一般把較遠的距離分成若干段,用尺量出各段的實際長度,相加得到兩地間的距離。為此,先要通過兩點測定一條直線,然后沿著這條直線測量長度。實踐活動《實際測量》著重引導學生測定這樣的.一條直線。教材呈現(xiàn)了三名學生在A、B兩點間測定直線的情境,兩名男孩各把一根標桿豎直插在A點和B點,一名女孩在A、B之間的C點和D點依次插標桿。只要四根豎直的標桿插的地點A、B、C、D在同一條直線上,那么A、B之間的距離就可以分成AC、CD、DB三段度量,戴帽的男孩正在觀察并指揮調(diào)整,利用四根標桿在A、B之間測定一條直線。教材引導學生看懂情境圖,體會圖中的三人分別在做什么,尤其是戴帽子的男孩是怎樣判斷四根標桿在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然后用這樣的方法在操場上開展類似的實踐活動。
這次實踐活動里還有步測和目測。步測要知道步長,步長一般不采用量一步有多長的方法獲得,而通過“路程÷步數(shù)=平均步長”算得。教材指導學生選一段距離走三次,通過填表計算平均步長,這一段距離不能過短,也不必過長,一般20米左右就可以了。由于步測是按平時走路的步子測量某些長度,所以要用自然均勻的步子在這段距離上走三次,以平均每次走的步數(shù)求得的平均步長比較接近常態(tài)。目測只能估計兩點間的距離,往往與實際距離有較大的誤差。教材只是介紹練習目測的方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嘗試著進行一些目測。
《彈簧測力計》教學反思 篇9
《滑動摩擦力》這節(jié)課安排為實驗探究?;瑒幽Σ亮εc生活聯(lián)系非常緊密,生活中到處都存在摩擦力,同學們對摩擦力已經(jīng)有了一些感性認識和,所以,根據(jù)教材安排,在介紹滑動摩擦力的概念后就直接進入實驗探究過程。通過實驗時的觀察和分析,得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并以日常生活中事例為基礎加以分析得出增大摩擦力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體現(xiàn)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課程理念。
通過對這堂課的教學反思,我感覺《滑動摩擦力》的實驗的可見度、實驗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不夠理想,實驗原理比較容易理解,但實驗的操作性難度比較大。
實驗原理:根據(jù)二力平衡知識,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著木塊勻速滑動時,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的大小就反映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實驗方法:控制變量法
實驗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很難做到:用手拉著彈簧測力計使木塊在水平面做勻速直線運動,而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木塊在做變速運動,這樣,拉力和滑動摩擦力不是平衡力。同學們通過觀察也發(fā)現(xiàn):實驗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的市數(shù)不穩(wěn)定,讀取數(shù)據(jù)不方便,同時,對實驗的準確性也產(chǎn)生了懷疑。
針對該實驗設計的不足,我經(jīng)過思考和實驗操作,個人認為進行以下改進實驗效果更理想。
將彈簧測力計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系在木塊上,在木塊的下面放置一塊長木板。
實驗過程中,拉動木塊下的長木板,使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發(fā)現(xiàn)相對運動,木板受拉力和滑動摩擦力作用,長木板的運動狀態(tài),并不能影響木塊所受滑動摩擦力大小,這樣,彈簧測力計的市數(shù)就穩(wěn)定了,讀取實驗數(shù)據(jù)也就方便了。
經(jīng)過對該實驗設計理論的改進,實驗效果比以前有了明顯的提到,實驗的可操作性也大大加強,由于木塊自身質量有限。引起壓力太小,致使滑動摩擦力太小,所以,實驗的可見度還是不很理想為了使實驗達到更加理想的效果,我采用彈性系數(shù)比較小彈簧測力計來完成本實驗。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和拓展,我感覺我原有的能力已不能完全滿足新課的要求,要時時充電,全面提升自己綜合能力,既要注重各種單項能力的訓練和提高,又要著重于整體的效應,使各種能力相互促進,只有這樣,教學過程才能煥發(fā)出應有的生命力。
《彈簧測力計》教學反思(匯總9篇)相關文章:
★ 《完全平方和差公式》教學反思6篇 完全平方公式課后反思 課后反思
★ 《找規(guī)律》的教學反思范文11篇(找規(guī)律第二課時教學反思)
★ 教學反思范文8篇
★ 小學語文有效教學反思6篇 小學語文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
★ 優(yōu)《搭石》教學反思12篇 搭石教學反思優(yōu)點與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