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古詩教學反思7篇(古詩教學反思簡短),以供借鑒。

古詩教學反思1
一般來說,古詩可分為兩部分──所見和所感。同學們在朗誦時看看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學生朗誦時出示課件)(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后兩句寫感受。)詩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廬山,可是詩人眼中的廬山卻有不同的樣子,這是為什么呢?對此詩人是怎樣解釋的?(只緣身在此山中)為什么處于山中就看不清廬山的全貌呢?
詩人蘇軾通過觀賞廬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了解一個事物就必須全面的進行觀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實,許多道理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學習中,希望同學們也做個有心人,從生活、學習中找道理,學道理。好嗎?
古詩教學反思2
美術(shù)作品里的敗筆會使作品黯然失色,課堂上語文老師繪畫的敗筆卻能使課堂變得更美。下面這節(jié)課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和孩子們共同學習杜甫的一首古詩《絕句》,才剛把詩句理解完,就有孩子提議:老師,這首詩那么優(yōu)美,讓咱們把它畫成一幅畫吧?說實在的,這個提議我在備課的過程中也設(shè)計了,本想在學生學完和背熟古詩后才進行的。但又一想,既然是孩子們提出的,我何不隨了他們的意呢?于是我便讓他們根據(jù)理解把這首詩“畫”出來,孩子們這回可興奮了,齊刷刷地拿出紙筆認真畫起來。五分鐘后,一幅幅美麗的山水畫就在他們手中誕生了。我一激動也拿起了粉筆,在黑板上畫了起來,不料畫到屋子的窗時,幾個孩子就忍不住在下面叫了起來:“老師,你畫錯了!”這回可輪到我納悶了,我結(jié)合詩句左看右看,就是沒有發(fā)現(xiàn)破綻,于是就問他們?yōu)槭裁凑f老師畫錯了呢?他們一個個爭先恐后地告訴我:“老師,你的窗畫錯位置了,那扇窗應(yīng)該畫在雪山的前面,不應(yīng)該畫在它的旁邊?!蔽疫€沒來得及問清原因?一位平時就很活躍的小男生索性走上講臺,拿起粉筆,在雪山前畫了一扇窗,接著便問我:“老師,書上的窗含西嶺千秋雪的‘含’應(yīng)該是把雪山裝在窗框里,您說對嗎?”我聽了,帶頭鼓起掌來,不為別的,就為學生們已經(jīng)自己解決了這節(jié)課的重點之一——體會“含”字的意境。更讓我興奮的是,接下來學習過程中,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就在詩畫濃濃的氛圍當中,我和孩子們順利完成了一次“詩畫之旅”。
這也讓我想起了一位教育家的話:興奮與激動能使學生不知不覺地對學習內(nèi)容表現(xiàn)出興趣,進而使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確如此,無意中窗戶“裝”錯了地方,使學生情不自禁地產(chǎn)生一種探究的心理,熱情高漲,興致盎然,思維火花在歡樂的氣氛中碰撞。文本與生活在這個時候得到了最佳的融合,感悟也如泉水般在學生心中噴涌而出。
感謝這筆敗筆,要不是它,學生最多也是在我的引導下去發(fā)現(xiàn)、去領(lǐng)悟“窗含西嶺千秋雪”中的“含”,因為我在預設(shè)的目標中有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但我知道肯定不會有今天課堂上這樣的效果,因為那樣的主動權(quán)在老師的手中。感謝這筆敗筆,使我看到了學生潛能的如雨后春筍、似火山噴發(fā)。以前總擔心離開了我的引導,學生無法理解文本,時刻都想著該如何牽著學生走,現(xiàn)在我覺得我最需要做的是如何在課堂上把握互動和交往的時機,喚起孩子們心中的求知欲。
古詩教學反思3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于古詩《靜夜詩》已很熟悉,有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jīng)能讀、能背了。但“古詩”這種語言材料是一種結(jié)晶體,蘊藏著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他們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連詩中的一些字還不認識,字音讀不準,字形不清楚,對于詩意及蘊含的道理還不明白。所以,在教學中我根據(jù)學生這方面的學情,結(jié)合低年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進一步提出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chǔ)上,讀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我并沒有直接按課文中的程序來上。我先設(shè)計一系列的話題,讓同學們先觀察圖中的月亮于平時我們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這大概是什么時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過中秋的?假如你一個人在他鄉(xiāng),看著那圓圓的月亮,你會想些什么呢?而同學們也暢所欲言的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感受,進入了我預先設(shè)計好的教學思路中來了。從而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詩〈靜夜詩〉,讓同學們在了解李白在做這首詩時的背景后能更好的理解這首古詩。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設(shè)計也充分迎合了二年級小朋友富于想象的這一心理特點。在引導學生想象的同時,開拓時的意境,再現(xiàn)詩人的感受。
我想,只有把孕伏于知識體系中的潛在的方法因素變?yōu)閷W生學習的直接對象,這樣才有可能啟迪和引導學生對知識創(chuàng)造過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內(nèi)容中的靜態(tài)知識轉(zhuǎn)變?yōu)閷W生思維活動中的動態(tài)作用對象,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充分調(diào)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古詩教學反思4
1、年級教研達成的共識:高段大容量的課堂課堂效果好,學生喜歡。
2、學生收集資料提煉信息是課堂效果好的一個前提保證,師生才有廣闊的對話空間,應(yīng)經(jīng)常訓練,并多采用這個方法。
3、一個精巧的教學設(shè)計課輕松突破課堂的教學重難點。
4、這堂課的不足之處:
古詩的朗讀指導顯得薄弱。
因為課堂容量大,教學環(huán)節(jié)緊湊,留給孩子思考、自由言論的時間稍顯倉促,對問題的思考老師引導得稍顯多了一點,教師還要放手,給學生自主、自由學習的空間多一點。
古詩的美感學習顯得弱了一些,這個可以用音樂、背景圖片、教師充滿美感的語言進行彌補。
古詩教學反思5
本課的三首古詩詞在內(nèi)容上是有聯(lián)系的,都是寫童年生活的。
在教學三首古詩詞時,我首先讓學生把每首詩詞讀正確、讀流利,從整體上對詩詞的內(nèi)容有大概的了解。
然后結(jié)合注釋,通過學生自學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每句詩詞的意思,進而理解整首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詞,背誦詩詞。
古詩教學反思6
古詩《春曉》是眾所熟識的名詩,在學習之前我就估計每個學生應(yīng)該差不多都會背,可是通過課堂上讓學生自讀自學后,檢查發(fā)現(xiàn)其實好多根本讀不準。但孩子畢竟是孩子,認為自己會背了就不用學了。真要叫他們理解詩意,跟著老師念一句理解一句,那也是不大可能的。怎么在這堂課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在課堂上的那一刻,我心里著急起來,我知道我不能像平時那樣上了。一堂課下來,倒也有了新的啟發(fā)。
一、交給學生識字的主動權(quán)
在學生自讀后,請他們說說:你想提醒大家讀好哪個字?學生對于充當“小老師”的角色一向很感興趣,各抒己見,如:“覺”讀撅嘴音,“處”是翹舌音,“聲”是后鼻音等等。我相機讓學生組詞,說說能用什么辦法很快記住這些難字。跟著我又問:哪個字告訴我們詩寫的是什么季節(jié)?哪個字告訴你不明白意思?“曉”是什么意思?“不覺曉”呢?學生不明白的詩句意思我讓他們用符號標出來,再次閱讀詩句,猜測詩意。
二、從表演啟發(fā)詩的大意
只有讓學生體會到詩的大意,才能接著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才不會在讀的時候毫無表情地念。因此當學生能讀出詩人所寫是春天這個季節(jié)的所受所見所想,我讓學生看著我,邊觀察邊跟著演一演,學生的興致高漲,(我以睡得不想醒來的表情為開頭,跟著表演了看到窗外地上的落花,知道下了一夜的春雨,配上白話的詩意解釋),通過這樣直觀的演和說,學生對詩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下來我就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再讀古詩,并激發(fā)他們自行創(chuàng)編動作加以表演讀,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剛才我還擔心他們讀不懂詩呢,而
現(xiàn)在卻能把詩讀得又有表情又有動作,聲情并茂。我相信他們對這首詩也有了深刻的認識和印象了。
感謝我的學生,讓我再一次看到了他們的活力和潛力,我知道課堂小主人們的主動權(quán)一旦充分給予,他們學習的興趣自然十分濃厚,我也相信對每一個課堂教學進行精心設(shè)計和新的嘗試,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古詩教學反思7
《英英學古詩》是典型的“文包詩”課文,課文寫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對話,對話中英英生動而自然地介紹了故事《靜夜思》的作者及詩句的意思。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要體會到〈靜夜思〉一詩中的思鄉(xiāng)之情,是有一定難度的, 在本案例中,我抓住了詩題中的三個字:靜、夜、思,通過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引導學生看圖,展開想象,引導學生走進“靜夜”的情境中,層層深入,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思詩人之思,品詩中之情,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突破了體味詩意的難點。我并沒有直接按課文的程序來上。我先設(shè)計了一系列話題,讓同學們先觀察圖中的月亮與我們平時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這大概是什么時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過中秋節(jié)的?假如你一個人在他鄉(xiāng),看著那圓圓的月亮,你會想些什么呢?而同學們也暢所欲言地說出了自己的感受,進入了我預先設(shè)計好的教學思路中來了。
于是,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詩《靜夜思》,讓同學們了解李白在作這首詩時的背景后能更好的理解這首古詩。同時也充分迎合了他們富于想象的這一心理特點。在引導想象的過程中,開拓詩的意境,再現(xiàn)詩人感受。
我想只有把孕伏于知識體系中的潛在的方法因素變?yōu)閷W生學習的直接對象,這樣才有可能啟迪和引導學生對知識創(chuàng)造過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內(nèi)容中的靜態(tài)知識轉(zhuǎn)變?yōu)閷W生思維活動中的動態(tài)作用對象,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充分調(diào)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古詩教學反思7篇(古詩教學反思簡短)相關(guān)文章:
★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2篇 古詩兩首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
★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2篇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優(yōu)點與不足
★ 四年級下冊古詩詞三首教學反思3篇 部編版四年級下冊古詩詞三首教學反思
★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2篇(古詩兩首教學反思優(yōu)點與不足)
★ 古詩兩首三年級下冊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2古詩兩首教學反思3篇(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古詩三首教學反思)
★ 三年級語文下冊《古詩兩首》教學反思2篇 古詩三首三年級下冊第二課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