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教案集合9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jīng)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馬說教案9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馬說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一、 熟讀課文,理清思路。
二、 理解課文所蘊含的寓意。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好!很高興能與同學們共度一段愉快的學習之旅。雖然五寨到小河頭只有10多公里,但如果要騎馬來這兒,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咱們今天就來共同學習一篇關于“馬”的文章吧。請翻開課本《馬說》。(大屏幕顯示)
二、釋題及作者簡介
1.說,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跟現(xiàn)在的雜文相似。課題可簡單地理解為“說馬”。(大屏幕顯示)
2.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散文尤為著名,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29歲才初登仕途,但為官路上受挫頗多,懷才不遇的思想極為強烈。(大屏幕顯示)
三、研讀課文【原文】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zhǐ)辱于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于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古音為dàn,今音為shí)。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ㄟx自《昌黎先生集· 雜說》韓愈 唐)或(韓愈文選)
【譯文】
世間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jīng)常有,可是伯樂不經(jīng)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貴的馬,也只能在馬夫手里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槽櫪之間,不把它稱作千里馬。 日行千里的馬,有時一頓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jù))它能(日行)千里(的特點)來喂養(yǎng)(它),(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xiàn)不出來,想要跟普通馬一樣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夠日行千里呢?
驅使它,不能按照適當?shù)姆椒?,喂養(yǎng)它,又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馬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注釋】1 伯樂:孫陽。春秋時人,擅長相(xiàng)馬(現(xiàn)指能夠發(fā)現(xiàn)人才的人)。 2 祇辱于奴隸人之手:只是在馬夫的手中,不能展現(xiàn)才能。 辱:辱沒,受屈辱。 祇 :同“只”,只是。 3駢(pián)死于槽(cáo)櫪(lì)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間。駢,兩馬并駕,引申為一起。駢死:并列而死。 4 一食(shí):吃一頓。 5一石(dàn):重量單位,一百二十市斤為一石 。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稘h書·律歷志上》 6 食:同“飼”,喂養(yǎng)。 7 故:因此 8 故雖有名馬:即使 雖有千里之能:雖然 9 于:在。 10 奴隸人:古代也指仆役。這里指馬夫 11 槽櫪:喂牲口用的槽。 櫪:馬棚、馬廄 12 不以千里稱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馬著稱,即人們并不認識這是千里馬。 以:憑借 稱:著稱 13 馬之千里者:之,定語后置的標志。 14一食:吃一頓。食,吃。 15 或:有時,或許 16 能:可以 17 盡:全,這里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 18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 19 石(dàn),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 20 其:指千里馬,代詞。 21 是:這樣,指示代詞。 22 能:才能。 23 外見:表現(xiàn)在外面 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顯現(xiàn)。 24 且:猶,尚且。 25 欲:想要。 26 等:等同,一樣。 27 不可得:做不到。 28 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29 安:怎么,哪里,疑問代詞。 30 策之:鞭打馬。策:馬鞭子,引申為鞭打,這里指鞭策,駕馭。 31 之:代詞,指千里馬。 32 以其道: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的方法。(以:用) 33 道:正確的方法。 34 食之:食,通“飼”,喂。 35 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這里指喂飽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發(fā)揮出來。 36 材:通“ 才 ”,才能。 37 鳴:馬叫, 38 奴隸人之手:馬夫的手中,之:的. 39 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40 臨:面對 41 嗚呼:表示驚嘆,相當于“唉”。 42 其(1):難道,表反問語氣。 43 其(2):恐怕,表肯定語氣。 44 邪:通“ 耶 ”,表示疑問的語氣詞。 45 知:懂得。 46 美:才能,長處。
1、教師范讀(目的是讓學生感受語氣,初步感知大意。)
2、學生齊讀(目是讓學生熟悉文句,進一步感知大意。)
3、學生思讀,討論理解
?。?)教師引語及提問:同學們以同桌為小組,結合課文注釋讀課文理解文意,找出作者在文中提出觀點,看哪小組同學完成得又快又準確?(巡視備問)。(大屏幕顯示)
明確:作者在課文第一段首先提出論題: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接著提出自己觀點:因“伯樂不常有”,“雖有名馬”卻“不以千里稱也”是不可避免的。(即“千里馬”常被埋沒。)
?。?)教師引語及提問:同學們說說論題中“伯樂”與“千里馬”是什么關系?
明確:“伯樂”決定著“千里馬”的命運, “千里馬”依靠 “伯樂”生存。
?。?)教師引語及提問:明白了論題中兩者的關系,也找到了作者的觀點,同學們繼續(xù)以同桌為小組讀課文第二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樣論述自己的觀點的?
明確:作者舉例論述了“千里馬”被埋沒。作者認為,“千里馬”沒能表現(xiàn)出日行千里的才能,原因在于“食馬者”不知馬,因為他只用對待普通馬的方式喂養(yǎng)千里馬,千里馬因“食不飽,力不足”,才能才被埋沒。由此可知,“食馬者”平庸淺薄。流露出作者的譴責之意。
?。?)教師引語及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明白了“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食馬者”的無知?,F(xiàn)在,我們把第三段齊讀一遍,想一想,作者又作了怎樣的論述?
明確:作者在這一段還是繼續(xù)寫了“食馬者”不知馬的表現(xiàn),而且還刻畫了一個特寫鏡頭——“食馬者”“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更進一步地指出:“千里馬”被埋沒是由“食馬者”的不知馬造成的。在這個鏡頭中,我們可以看到,“食馬者”的不知馬簡直到了讓人難以接受的地步,他不只平庸淺薄,還狂妄無恥!作者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于是發(fā)出質問:“其真無馬邪?”同時還作了肯定的回答:“其真不知馬也?!北磉_了作者對“食馬者”“不知馬”的強烈憤慨。
(5)教師引語及提問:第二、三段都是論述“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由“食馬者”“不知馬”造成的,這些內容是否重復了?
明確:沒有。第二段是從千里馬的角度論述的,而第三段是從“食馬者”的角度論述的。
(6)教師引語及提問:誰能說說課文的思路是怎樣的?
明確:先提出觀點,“千里馬”?!安灰郧Ю锓Q也”,指出其命運的悲哀;接著從從千里馬的角度論述的“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由“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最后,又從“食馬者”的角度論述“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同時,斥責了食馬者的愚妄,并以“其真不知馬也”歸結全文主旨,表達了作者對“食馬者”“不知馬”的強烈憤慨。
4.學生齊讀
目的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綜合理解
討論理解下列問題:
1.課文通篇不離千里馬,是否只是就“馬”說“馬”?(大屏幕顯示)
明確:不是。文章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的現(xiàn)象,揭露了埋沒人才的社會現(xiàn)狀。
2.文中“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比喻什么樣的人?
明確:“伯樂”比喻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的賢士,“千里馬”比喻人才,“食馬者”比喻摧殘人才愚妄淺薄的統(tǒng)治者。
3.本文通過千里馬的遭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大屏幕顯示)
明確:本文通過千里馬的遭遇,闡述了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摧殘的原因,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強烈憤慨和懷才不遇的思想。
五、課堂總結
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今天的學習之旅只能到此為止了,請同學們利用課外時間把這篇課文背誦下來。在這即將分別的時刻,我祝愿大家,在未來的學習中收獲多多、快樂多多!
馬說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教學要求
1·把誦讀作為本課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鼓勵學生自讀,認真看注釋,弄清大意。
3·疏通文意只限于難詞難句,學生理解就行,不搞機械的串講。
教學重點
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教學難點
1·難句譯注
?、佟笆烙胁畼罚缓笥星Ю锺R?!?/p>
世:世上、世間。
然后,這以后。
世上有了伯樂,這以后(才)有千里馬。
?、凇笆邱R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這、這種。
也:語氣助詞,在這里表示語氣的舒緩停頓,可譯為"啊"。
雖:即使。
能:能力,本領。
才美:才能美質,指馬的能力和長處。
外見:表現(xiàn)在外面。
常馬:普通的馬。
安:怎么,哪里。
也:語氣助詞,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呢”。
這樣的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領,(卻)因為吃不飽,力氣就不充足,(因而)出眾的本領也就不能顯露出來。想要它和普通的馬一樣(跑)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馬說》的論點是怎樣的?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么?
分析:首句“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就是本文的論點。提出論點后即舉社會上“伯樂不常有”以致千里馬常遭埋沒的客觀現(xiàn)實,以證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接著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的無知,從反面論證了論點。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馬被埋沒的第二個原因——使用不當。從另一個側面論證了論點。
本文.寫作意圖并不在于論證論點,而是在論證過程中突出了“食馬者”的“不知馬”,作者的真意在于譴責“食馬者”的無知,對在位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表示了極大地憤慨。
課時安排
第1課時:通讀課文,理解課文大意,明確“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
第2、3課時:翻譯課文,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主題思想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介紹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南陽(現(xiàn)在河南南陽縣)人,唐代著名文學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韓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屬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稱昌黎韓愈,世稱韓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貶官降職,很受壓抑。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實踐也體現(xiàn)了這種精神。他是我國文學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中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韓愈本人遭遇也是這樣,因此他對埋沒人才不但不滿,而且加以揭露和抨擊。本文便是他這類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解題
《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本文是作者《雜說四首》中的第四首,“馬說”這個標題,是后來人加的?!罢f”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p>
四、簡介伯樂相馬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jù)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五、通讀課文
1·教師帶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難字的讀音。
2·學生讀課文,并且討論了解全文大意。
3·討論:
①文中千里馬指的是什么?明確:比喻人才。
?、诓畼分傅氖鞘裁?明確:比喻識人才的人。
③歸納:本文就是通過千里馬和伯樂,隱喻人才和識人才的人的。
六、學習課文
(一)學習課文第1段
1·朗讀課文第l段。
2·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相馬祗駢死槽櫪
3·教師補充講解詞義:
伯樂善于相馬的“相”字怎么解釋?
明確:察看,仔細地看。
“相馬”就是仔細審視、察驗馬的優(yōu)劣。
駢,并。駢死,并死,成雙成對地死、一個接著一個地死。
槽,是放飼料的食槽;櫪,是系馬、拴馬的馬棚、馬廄,這兩個字合起來可以不分開解釋,用槽櫪借指馬食宿的整個環(huán)境,即養(yǎng)馬的處所。
介詞“于”,都可作“在”字講。介詞“"以”,可以作“因為”講。
4·學生逐句讀、譯。
5·教師歸納講析
提問: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對馬的認識?
明確: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的馬來說,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群中識別出來,只有一般對待,發(fā)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里,識馬就成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頭就提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連詞“然后”,表示兩件事情的聯(lián)系,后事續(xù)前事而起,沒有前事就沒有后事。
世上先要有會相馬的伯樂,然后才能發(fā)現(xiàn)千里馬。第二句從反面承接上文,轉入論述。本來千里馬是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是經(jīng)常有的。表明千里馬多伯樂少。第三句的“奴隸人”并非奴隸,指地位低下不識好馬的養(yǎng)馬人。因為沒有人識得好馬,即使有了好馬,也只是交到他們手中一般地對待?!胺Q”,著名、著稱、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陳述語氣。全句說:因此即使有了好馬,也只能在無識的養(yǎng)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繼死在馬廄里,可見由于沒有伯樂,千里馬只落得個平庸地默默無聞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
齊讀第1段。
(二)學習課文第2段
1·朗讀第2段。
2·正音、析義(或辨形):
外見xin(同“現(xiàn)”。)
是,此,這。
且,副詞,猶尚且。
安,疑問副詞,怎么。
3·逐句讀、譯。
4·教師歸納、講析:
第一句:一天能跑千里的馬,一頓有時會吃光一石小米。是說才能、本領特殊,食量也特殊。由于沒有識馬的人,只由喂馬的將它一般地喂養(yǎng),便顯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領來?!岸弊质沁B詞,表示順接,聯(lián)系“不知”和“食(喂)”兩個動作。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也”字表陳述語氣,“是馬也”,“也”字表句中語氣的停頓。“且欲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應譯作:而且想要跟普通馬一樣尚且不可能達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提問:跟常馬一樣都達不到,豈不是千里馬不如常馬了嗎?
明確:通常數(shù)量的喂養(yǎng),常馬吃飽了而千里馬遠沒有吃飽;沒吃飽的當然比不上吃飽的,本領自然發(fā)揮不出來。這正是說明,于千里馬喂養(yǎng)不得法,便無法顯示它的本領。
第2段大意:無識馬者則干里馬無法日行千里。
5·齊讀第2段。
(三)學習課文第3段。
1·朗讀第3段。
2·學生讀、譯第3段。
3·歸納、講析:
提問:“策之”“食之”“鳴之”是什么句式?
明確:排比句式??偫ú蛔R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馬說教案 篇3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馬說》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文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于大約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作的。其時,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本文正是以良馬喻英雄,謂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樂,才可發(fā)揮才干,否則很可能遭埋沒,極寫知遇之難,寓意委曲深致,文氣矯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勢。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并對統(tǒng)治者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國古代文人用文字來書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
二、【教學設想】
通過本堂課的教學,讓學生由讀到悟,由悟到明,了解古代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從而珍惜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時光。在這堂課中,讓學生了解“說”這種古文體裁,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并通過合作探究,加深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認識、學習、運用“托物寓意”的表現(xiàn)手法。
三、【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理解《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學習托物寓意的寫法。
3、了解“說”的體裁特點。
四、【重難點】
重點:掌握文中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3、學習托物寓意的寫法。
難點:
1、領悟作者飽滿于字里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2、聯(lián)系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五、【教學方法】
1、誦讀法:在教學過程中穿插朗讀,以期能熟讀成誦。
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難點由學生討論,通過合作探究突破疑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六、【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對于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yǎng)語感,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走進韓愈的生活經(jīng)歷,理解有才之人懷才不遇的痛苦,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
七、【課前準備】
請學生課前預習課文,查找有關“馬”字的成語。
八、【教學過程】
?。ㄒ唬?/p>
請學生匯報查找到的有關“馬”字的成語。就其中的“伯樂相馬”給學 生講關于伯樂的故事,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意圖: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文理解營造一個情感氛圍。)
(二)了解體裁
師:請學生列舉和馬有關的成語(如:一馬當先、馬到成功、龍馬精神、塞翁失馬等等), 那么我們把能日行千里的馬稱為什么呢?(千里馬)聽說過伯樂
相馬的故事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位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譽文學家的散文作品《馬說》。有誰愿意為大家解釋這一課題呢?明確:“說”是古代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 “說”的語言通常簡潔明了,寓意深刻,說理透徹。通常采用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講究文采,跟現(xiàn)在的雜文大致相近。如《愛蓮說》、《捕蛇者說》、《師說》等。
?。ㄈ⒗首x課文,疏通文意
1、聽錄音跟讀,注意讀音、停頓。(意圖:通過多層次誦讀,師生共同研討部分句段的朗讀技巧。領悟作者飽滿于字里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2、自由朗讀,結合注釋,理清文意并完成下列練習。
?、?翻譯下列句子,并解釋加粗的詞。
?、?祗辱于奴隸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一食或盡粟一石。
?、?才美不外見。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區(qū)分下列虛詞的用法。
之: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隸之手
馬之千里者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馬也
3、老師指出文中要求掌握的特殊句式。
倒裝句:
?、?定語后置:馬之千里者。
分析:“千里”是中心詞“馬”的后置定語
?、?狀語后置: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分析:“于”相當于“在”,“于奴隸人之手”是介詞結構的后置。
4、請一個學生翻譯全文,其他學生補充。
5、用簡潔的語言歸納文章每段的內容。
6、全班齊讀,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意圖:本設計力求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體現(xiàn)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的理念。)
?。ㄋ模?、整體感悟
1、提出問題,學生搶答。(用原文回答)
?。ǘ嗝襟w顯示)
⑴ 文章開頭是如何闡述“千里馬”和“伯樂”的關系的?
?、?沒有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怎樣?
?、?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2、教師點評、歸納
3、提問:文中哪句話點明了中心?
(五)、 品味詩文,推究文理
1、分組討論,合作探究 (多媒體顯示)
⑴ “策之”、“食之”、“鳴之”是什么句式,三個“之”字的用法是否一樣?
⑵ 本文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⑶ 文中的“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有怎樣的寓意?
?、?作者借“千里馬”的遭遇,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ńY合本文的寫作背景進行分析)
2、點明“托物寓意”的寫法,引導學生將其運用到平時寫作中去。
3、全班齊讀課文,并背誦。
?。ㄒ鈭D:四、五兩個環(huán)節(jié)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學法,能使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課堂上來,成為課堂的主角)
?。?、延伸拓展
暢所欲言:
1、結合現(xiàn)實思考:你認為伯樂對千里馬起決定性作用么?
2、如果你是千里馬,你會怎么做?
馬說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一些生僻字詞的用法,能正確、靈活地加以運用。
2、了解“說”的相關知識。
3、通過一些字詞句的使用,體會這些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4、文章使用許多寫作手法來加強表達效果,掌握其精髓,正確、靈活地運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比較朗讀,體會這些內容如何表達、升華作者的思想。
2、教師設計問題,讓學生去從不同角度理解,體會作者愛才、惜才的深情。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使學生能恰當、客觀地認識社會現(xiàn)狀,激發(fā)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積極成為一名有用之才。
二、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
1、進一步理解“說”這種文學體裁的有關常識,在此基礎上加以記憶。
2、體會本文如何表達作者的情感,如何使感情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二)難點:
1、理解文中“托物寓意”的寫法。
2、理解人才的產(chǎn)生、成長不僅需要個人的努力,還需要社會有適合發(fā)展的氛圍。
三、教學準備
(一)教師準備
檢查學生可前預習所用的小黑板,主要是文中的重點實詞和虛詞。
(二)學生準備
1、嘗試有感情地朗讀這篇文章,標出重讀的字詞。
2、結合課文下面的注釋疏通文意。
3、查找了解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學習《馬說》,看到這個課題,你會想到什么?
學生可能會答:《愛蓮說》、《捕蛇者說》
2、請同學們回顧以往的知識談談你對課題的理解。
“說說千里馬 ”、“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寫法靈活,更現(xiàn)代的雜文大體相似。
3、簡介韓愈
韓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幼孤力學,二十歲中進士,二十九歲等仕途。任監(jiān)察御史時因關中旱荒,曾上疏請寬免徭賦,被貶為陽山(今廣東陽山)令。憲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時,又上表諫迎佛骨,幾乎處死,被貶潮州(今廣東潮陽)刺史。穆宗時召為國子祭酒,后轉為吏部侍郎,卒于官。謚號“文”唐世稱韓文公、韓吏部,也因其郡望為昌黎,稱韓昌黎。韓愈是唐代文學改革、“古文運動”的領袖,主張“文以載道”,反對浮華文風,被列為“唐宋八大家” 之首,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
(二)初讀課文,順暢朗讀。
1、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正音。
2、教師范讀課文。
3、請一組同學朗讀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注意字音、停頓、語氣。
(三)再讀課文,通曉其意。
1、和同桌再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2、出示小黑板,檢查文中的重點實、虛詞的掌握情況。
(1)、重點實詞
然后有千里馬:日行千里的馬,本文喻指人才。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辱沒
駢死于槽櫪之間:一同,喂牲口用的食器。
不以千里稱也:著稱
一食或盡粟一石:吃一頓
食之不能盡其才:食同飼,喂
才美不外見: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質;外見,表現(xiàn)在外面,見通“現(xiàn)”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等,等同,一樣;常,普通的。
策之不以其道:策之,用鞭子打;道,規(guī)律,方法。
執(zhí)策而臨之:馬鞭子
食之不能盡其材:盡,竭盡;“材”通“才”,才能。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鳴,鳴叫;通,通曉。
執(zhí)策而臨之:執(zhí),拿著;臨,面對。
其真不知馬也:知:識別。
(2)一字多義
能 雖有千里之能 名詞,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 副詞,能夠
食 食不飽,力不足 動詞,吃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飼”,喂養(yǎng)
策 策之不以其道 動詞,用鞭子打
執(zhí)策而臨之 名詞,馬鞭子
之 策之不以其道:代詞,指千里馬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詞,舒緩語氣,無實意
而 而伯樂不常有 可是、但是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卻、可是
執(zhí)策而臨之 連詞 表修飾關系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它,指千里馬
其真無馬邪 難道,表反問語氣
其真不知馬也 恐怕,表推測語氣
(3)通加字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祗通只,只能。
食之不能盡其才:食通飼,喂。
才美不外見: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表露。
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干,才能。
(4)古今異義字
一食或盡粟一石 古 有時 今 常作連詞,表選擇關系
執(zhí)策而臨之 古 馬鞭子 今 常指“政策、決策”
(四)三讀課文,把握精髓。
1、師范讀句子,讓學生比較差異,說說那種讀法好,并說明原因。
(1)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明確: 全文主旨,說明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決定性作用。
(2)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明確:這是作者對千里馬可悲遭遇的描繪,字里行間充滿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豈能千里也?
明確:作者用夸張的手法寫出千里馬的食量大大超過普通馬,可食馬者卻恰恰“不知”這一點,作者歷數(shù)這種“不知”所造成的惡果,再用“安求豈能千里也” 將對“食馬者”的無知的憤怒譴責的感情發(fā)展到高潮。
(4)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明確:飽含對愚蠢、荒唐的食馬者進行辛辣的嘲諷。
2、啟發(fā)學生在文中找出飽含作者情感的句子,并試著讀一讀。
3、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三)師生共同品味文中主旨
教師設疑,引導學生把握主旨。
(作者寫千里馬的遭遇想告訴我們什么?現(xiàn)實生活中有沒有什么人有著和千里馬一樣的遭遇)
作者將千里馬比作人才,將食馬者比作愚妄淺薄的統(tǒng)治者,將伯樂比作圣明的君主,揭示了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現(xiàn)象和根本原因,諷刺了封建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不重人才、摧殘埋沒的愚昧和昏庸,表達了作者痛感“伯樂不常有”和懷才不遇的強烈憤慨。
(四)課堂檢測
1、寫伯樂對千里馬起決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2、懷才不遇的人常慨嘆的兩句話是:千里馬常用,而伯樂不常有。
3、描寫千里馬終身遭遇的句子是 祗辱于奴隸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4、千里馬的才能被埋沒的表面原因: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5、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食馬者淺薄愚妄表現(xiàn)在: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盡其材。③鳴之而不能通其意。(作者認為對“千里馬”的摧殘、埋沒體現(xiàn)在哪三個方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7、對食馬者進行強烈諷刺的一句: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8、《馬說》的主旨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9、這篇文章采用 托物寓意 的寫法。伯樂比喻善于識別人才的統(tǒng)治者;千里馬比喻有才之士;食馬者比喻不識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淺薄愚妄的統(tǒng)治者。10、《馬說》一文的論點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11、、用“/”標出下列句子的誦讀節(jié)奏。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五)如何做一個人才?
作為學生成為“伯樂”的機會不多,但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千里馬”,在我們遇到伯樂之前,我們需要做些什么?設置此問題是為了拉近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為成為人才做準備:聰慧的頭腦,健康的身體,良好的品行,做一個有準備的人。
抓住機遇展現(xiàn)自己的才華,如果你的才華未被發(fā)現(xiàn),完全可以毛遂自薦。
馬說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正確理解文中重要詞句的意思。
2、了解“說”這種文體的特點,分辨其中的議論和記敘。
3、體會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可悲遭遇。
【教學建議】
1、教學指津:作為一篇文言文,教學時宜通過自主與交流相結合的方式疏通全文,落實重要詞句的意思,讓學生真正讀懂課文。作為一篇優(yōu)美的古代散文,本文運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借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和不幸處境,寄托了作者憤憤不平和窮愁潦倒之感,觀點鮮明,諷喻深刻。學習本文,重在引導學生理解寓意,發(fā)掘文章的現(xiàn)實意義;激發(fā)學生關注現(xiàn)實,增強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思維的深刻性。
2、問題導航:
?、?文中的“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有怎樣的寓意?
明確:“千里馬”寓人才,“伯樂”寓能發(fā)現(xiàn)賞識任用人才的人,“食馬者”寓愚妄淺薄的統(tǒng)治者。
?、?作者借“千里馬”的遭遇,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在封建社會,許多有識之士懷才不遇,屢遭貶斥。作者對在位者的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有強烈的憤慨與不滿,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來,所以,就托物寓意,借寫千里馬的不幸,來表現(xiàn)封建社會人才的遭遇。
⑶ 說說古今中外“千里馬”巧遇“伯樂”盡顯才能、成就作為的故事。
提示:可以收集資料,課件展示典型例子,如有些科學家、藝術家、體育明星等;還可以從學過的課文中、聽過的故事中收集素材,如諸葛亮、陳伊玲的故事。旨在進一步明確伯樂的重要。
?、?這是一篇“說”,讀完后你認為它屬于哪一種文體?
明確:議論文。
【資料鏈接】
1、背景資料:
?、?韓愈,字退之,河陽人,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和詩人。散文尤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祖籍河北昌黎,故世稱韓昌黎。著有《昌黎先生集》。其文論證嚴密,氣勢磅礴;其詩力求新奇,摒棄陳言。今存散文380余篇,詩400余首。
韓愈其人有杰出的才華,可他的政途卻多坎坷:貞元11~16年(公元795~公元800年)求仕,不得志,有“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感嘆;貞元19年(公元803年)上書,言京畿百姓窮困,請求緩征徭役、租稅,被貶為陽山令;元和14年(公元819年),韓愈上著名的《諫迎佛骨表》力諫,幾招殺身之禍,后經(jīng)友人鼎力營救,被貶為潮州刺史;卒于824年,57歲病逝。這篇《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 ~800)間。其時,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納。他在京城應試覓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無限怨郁,離開長安??部涝庥稣撬麑戇@篇《馬說》的思想基礎。
⑵ 古文中的“說”歸屬說理散文,是議論文之一體,有時稱雜說。接近今之雜文、札記、隨筆之類,或抒一時感觸,或述一得之見,或托物寓意、體物言志。
2、多元解讀:
?、?借寫千里馬的不幸遭遇,來反映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現(xiàn)象,揭露封建社會的腐朽和黑暗。
?、?曲陳心跡,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3、搜索百家:
《新唐書列傳》《師說》《晚春》
【拓展訓練】
一、積累應用
1、給加粗字注音:
駢( )死于槽( )櫪( )之間,不以千里稱( )也。
一食( )或盡粟( )一石( )。食( )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
2、本文作者是________代文學家______________。體裁是_________。
3、先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理解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4、結合語境,解釋加粗詞語。
?、?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⑵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6、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這是一篇議論性的文章,作者在文中呼吁人們要重視人才,人才也要敢于毛遂自薦。
B、凡屬千里馬,都不愿意淺薄地表現(xiàn)自己,因此人們也就很難認識到它們的才華。
C、有伯樂才有千里馬。然而世上是沒有真正能識馬的伯樂,因此千里馬被埋沒也就是無法避免的事情了。
D、“食馬者”的“不知馬”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后果,那就是人才被埋沒,被扼殺。
7、結合課文換位思考:假如你是“千里馬”,你怎樣避免“懷才不遇”的厄運?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此文被譽為《馬說》的姊妹篇),完成練習。
龍說(雜說一)
韓愈
龍噓氣成云,云固弗靈于龍也。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靈怪矣哉!云,龍之所能使為靈也;若龍之靈,則非云之所能使為靈也。然龍弗得云,無以神其靈矣!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歟?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也?!兑住吩唬骸霸茝凝?。”既曰:“龍,云從之矣。”
8、結合語境,解釋加粗詞語的意思。
云固弗靈于龍也 茫洋窮乎玄間
然龍弗得云 其所憑依
9、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云亦靈怪矣哉!
?、?若龍之靈,則非云之所能使為靈也。
10、本文與《馬說》為同期作品,以______喻圣君,以_________喻賢臣,闡明了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馬說教案 篇6
【教學思路】
1、知識教學點:
?、?掌握重點文言實詞虛詞。
?、?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2、能力訓練點:
?、?訓練學生的口譯能力。
?、?訓練學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3、美育滲透點:
討論對人才的看法,樹立價值觀觀念,爭做“千里馬”。
【教學輔助】
多媒體課件制作、增加教學的直觀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設想】
1、鏈接教學,決不滿足于某一課的內容,提倡大容量,以本課內容為核心,將課內、課外相結合,讓學生廣泛地閱讀??
2、初步的研究性教學,一課上完,不以解決了所有的問題為滿足,而是重新提給學生新的問題。一課上完是終點,同時也是中國,是某個問題研究的起步。
3、主張“情氣說”,作者寫時以情使氣,以氣結句,我們讀時反過來由句尋氣,由氣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介紹作者、文體。
1、以“伯樂相馬”的故事導入。
2、作者介紹。
3、文體介紹:“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看法,寫法靈活,奇巧而言辨,與現(xiàn)代雜文大體相似
二、正音
學生聽課文朗讀,給生字注音, 劃出通假字。
三、學生初讀課文,試領會課文內容
1、學生對照課文注釋小聲讀。
2、指名學生朗讀,要求讀得通順,語音正確,不讀破句。
3、針對學生朗讀情況,教師適當點撥。
4、學生齊讀。
四、疏通文意
1、學生自己按課下注釋嘗試翻譯。 ( 翻譯采用分組“開火車”的方式,比如第一組,一人翻譯一短句,負責第一段。二組,負責第二段。三組負責第三段 以達到比較大的活動面積 )
2、教師評價,再讀課文
五、再讀課文,推究文理
1、教師提出討論題,學生分組討論。
?、?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 之間的關系的?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⑵ 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如何?
──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馬因肚饑而無法發(fā)揮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與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⑸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文中的哪句話點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
2、學生交流討論結果,教師從旁指導。
3、在此基礎上,再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語氣、重音、停頓和速度得當。
⑴ 同桌間互相聽讀。
⑵ 指名學生朗讀。
?、?全班學生齊讀。
六、三讀課文,品味意境
1、簡介寫作背景,體會作者通過本文所表達的見解。
2、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無限痛惜;憤怒譴責;深刻嘲諷。
3、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tǒng)治者。
──伯樂比喻善于識別人才的統(tǒng)治者。
──千里馬比喻人才。
4、托物寓意”的寫法。
5、學生讀課文,要求讀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鏗鏘悅耳,抑揚頓挫,聲情并茂。
七、要求學生背誦全文
八、課堂練習及中考鏈接
九、課外閱讀
十、 遷移討論
以我們學過的文言文為依托,引經(jīng)據(jù)典,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地談一談“人才應該具有哪些的素質”
十一、布置作業(yè)
馬說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積累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的詞義;培養(yǎng)語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行文思路。
2、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可悲現(xiàn)實。
3、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及二者的關系,領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教學重、難點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實詞、虛詞的詞義;體會作者的感情2、掌握“說”的文體特點,學習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現(xiàn)手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1、請學生說說有關“馬”的成語。2、今天,我們學習《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系有進一步的認識?!恶R說》是通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議論文體?!罢f”是“談論”的意思。二、自主學習,預習成果展示1、聽課文錄音或老師范讀,指導朗讀劃分節(jié)奏。2、字詞學習:祗(zhī) 駢(pián)食(sì)3、作家作品:
關于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人,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自號昌黎先生,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時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三、初讀課文,補充理解詞語1、學生自學,劃出疑難點;2、全班交流:
?。?)、重點詞: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駢:并列,一同。 是:這。能:才能。 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且:尚且。 等:相等。安:怎么能 臨:面對。
?。?)、一詞多義:雖: A、故雖有名馬: 即使。 B、雖有千里之能:雖然。以: A、不以千里稱也: 用。 B、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食: A、食之不能盡其材: 通“飼”,喂。B、食不飽: 吃。 其: A、其真無馬邪: 難道。 B、其真不知馬也:指代他們。 C、食之不能盡其材:指代千里馬。策: A、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B、執(zhí)策而臨之: 馬鞭。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夠。 B、雖有千里之能: 才能。
?。?)、通假字:
(1)、食馬者不只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sì 同 飼 喂養(yǎng)
(2)、才美不外見 見 xiàn 同 現(xiàn) 表現(xiàn)出來
?。?)、其真無馬邪 邪 yé 同耶 表示疑問,嗎
3、翻譯課文,要做到字字落實,大聲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誦下來,并且領會文章的要旨。
四、探討質疑
1、千里馬指什么?伯樂又指什么?“千里馬”比喻人才。“伯樂”比喻能發(fā)現(xiàn)賞識任用人才的人。
?。?、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馬的,但有的千里馬能被發(fā)現(xiàn),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馬卻被埋沒、被摧殘,原因又是什么?前者因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后者因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p>
?。场⑽恼录耐辛俗髡咴鯓拥乃枷敫星??寄托了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和對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諷刺、控訴。
五、拓展探究
?。?、文章為何提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這一問題?如果沒有伯樂,即使有千里馬,也不可避免終身被埋沒、被摧殘的命運,其價值就無從體現(xiàn)。這樣闡述,突出了伯樂的重要性,即突出了發(fā)現(xiàn)人才、賞識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貫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其真不知馬也!”
?。?、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樂”的出現(xiàn),被人發(fā)掘了才真正成為人才,那么,我們當今社會又應該具有怎樣的人才觀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樣等待別人去發(fā)現(xiàn),抑或是怎樣呢?(學生自主發(fā)言,言之有理即可)
六、總結全文本文運用托物寓意的寫作手法,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人才的現(xiàn)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
七、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文;
2、完成課堂練習:
1)、選擇注音和解釋都有錯的一項是( )
A、一食或盡粟一石 (石:dàn 十斗為一石)
B、不以千里稱 (稱: chēn稱號)
C、祗辱于奴隸人之手(祗:zhǐ同“只”)
D、一食或盡粟一石 (或:huò,有時)
2)、解釋加點的詞。
①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等:
?、诓咧灰云涞?道: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3)、寫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①才美不外見:
?、谑绸R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食之不能盡其材
?、芷湔鏌o馬耶
4)、本文選自《 》,作者是 朝的 家和 家 (人名),字 。河南河陽(今孟縣)人,祖籍昌黎,世稱 他和 、 、 、 、
、 、 一起稱為“唐宋八大家”。
5)、“說”是一種文體,可以 也可以 但都是為了說明 。比如 、 等作品。
6)、選擇下列句子中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 )
A、①駢死于槽櫪之間(并列而死。) ②不以千里稱也(著稱。)
B、③一食或盡粟一石(吃一頓) ④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這)
C、⑤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并且) ⑥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道理)
D、⑦執(zhí)策而臨之(面對) ⑧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曉)
7)、對下列句子的意思,解釋不當?shù)囊痪涫?( )
A.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jù)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yǎng)它
B.才美不外見
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質不被外人看見
C.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D.食不飽,力不足
吃得不飽,力氣不充足
8)、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項。 ( )
A.祇辱于奴隸人之手 B.駢死于槽櫪之間
C.馬之千里者 D.雖有千里之能
9)、“以”字的意思和用法與“不以千里稱也”一句相同的一項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叢草為林
C、以至鳥獸木石 D、不以善小而不為
10)、 本文中有五個“也”字,請對其所表達的語氣分別作出解說。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⑤不以千里稱也
11)、“千里馬”是一種比喻,文中把“人才”比作“千里馬”。 讀完本文,再聯(lián)系社會實際思考:現(xiàn)在最需要什么樣的人才,真正人才的標準是什么?
《馬說》課堂練習答案:
1.B中④不以千里稱(稱: chēng 稱號)2.①等:等同,一樣② 道:方法③安:怎么 3. ①“見”通“現(xiàn)” 表現(xiàn),出現(xiàn)。②“食”通“飼” 喂養(yǎng)。 ③“材”通“才” 才能,才華。
?、堋靶啊蓖ā耙?嗎。4.《昌黎先生集》唐 文學家 哲學家 韓愈 退之 韓昌黎 柳宗元、王安石、蘇軾、蘇洵、蘇轍、曾鞏。5.記敘 議論 講明一個道理?!稅凵徴f》、《師說》6.C,⑤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尚且)。⑥策之不以其道(鞭打)(正確的方法)。7.B 8.C中的之是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其余都是“的”之意。9.A 10. ⒋①表示肯定語氣,肯定"食馬者"的無知;②表示句中停頓,提醒讀者注意"食馬者"的無知給千里馬帶來的嚴重危害;③表示反詰語氣,凝聚著作者憤慨之情;④表示感嘆語氣,其間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對"食馬者"的辛辣嘲諷;⑤表陳述語氣,但流露出無限痛惜之情。11.提示:德才兼?zhèn)涞娜恕?/p>
馬說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認識封建社會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
過程與方法:
指導朗讀,領會虛詞,品味情感,逐層分析語調變化,當堂成誦。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異義詞。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請學生匯報查找到的有關馬字的成語。就其中的“伯樂相馬”,給學生講關于伯樂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jù)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來學習《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系有進一步的認識。
解題
《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 “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教師帶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難字的讀音,并掌握重點實虛詞的含義。
1、通假字:
1)食:通“飼”,喂養(yǎng) 2)見:通“現(xiàn)”
3)材:通“才” 4)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2、古今異義:
故 雖 稱 等 安 策 道 通 臨 是 或
3、虛詞:而之其以也
而A 轉接可以譯為“卻,可是” B 順接可以不譯
之A 結構助詞“的”B代詞,代人或物 C無意義,句中停頓
D幫助構成倒裝,無意義
其 A 代詞,代人或物B代詞他的它的C指示代詞那種
D反問語氣詞難道 E推測語氣詞恐怕
以 A介詞因為 B介詞按照
也 A肯定語氣B反問語氣C推測語氣D句中停頓
4、實詞:
見教材及資料
5、學生生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意,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
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1、課文的中心與層次
中心:借古代伯樂和平里馬的故事,以喻封建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甚至摧殘、壓抑人才,也表現(xiàn)了作者的憤慨之情。
層次:
第一層(第1段)說明伯樂對手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第二層(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第3段)總結全文。表現(xiàn)作者對封建統(tǒng)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2、讀了這篇課文,你對千里馬的遭遇有何感想?請你談一談。
(學生可根據(jù)自己對課文意思的把握進行敘述)
3、你覺得作者是僅僅在替千里馬鳴不平嗎?“伯樂”和“馬”有沒有別的含義?它們各比喻什么?
(韓愈當然不是在僅替馬鳴不平,他寫這篇文章旨在抒發(fā)自己的感情,伯樂指能夠識別人才的人,結合作者的當時背景,指封建統(tǒng)治者,而且應該是指能夠識別賞用人才的所謂明君。)
3、“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句話寫出了一個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
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才很多,但是封建統(tǒng)治者卻很少有能夠真正賞識人才的明君,真正的人才不能做到人盡其才,很難發(fā)揮自己的才能,有才之人是壯志難酬。
4、找出文中描寫千里馬遭遇的語句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才,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懷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寫了些什么作品?
2.他們作品大多寫些什么內容?
3.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結果,寫成一篇小短文,下節(jié)課交流。
學生當堂熟讀成誦
布置作業(yè):
1、默寫課文,完成課后練習。
2、根據(jù)自己的了解及查閱資料,談談中國現(xiàn)在的用人制度。
附:板書設計
馬說
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
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常有,而伯樂有常有。
食之不能盡其材 表達:懷才不遇;
事例進行論證: 鳴之不能通其意 埋沒人才 控訴:埋沒人才
天下無馬 希望:重用人才
教后反思:對于文言文,仍然堅持朗讀與探究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使學生在掌握文言文基礎知識的同時,又能深刻理解作者賦予“伯樂”、“千里馬”的寓意。通過練習設計,激發(fā)學生對國家實現(xiàn)人才問題的思考。
馬說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學習托物言志的構思方法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知識
2.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教學難點
《馬說》的論點是怎樣的?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么?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1課時:通讀課文,翻譯課文,
第2、課時:理解課文大意,明確“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 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主題思想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是人才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時候,特別是古代封建社會,埋沒人材現(xiàn)象非常嚴重,很多人才常哀嘆懷才不遇、生不逢時。人材被埋沒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天我就來一起學習這篇《馬說》。相信同學們會從中會找到答案。
一、解題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這種文體寫法靈活自由??蓴⑹?,可描寫,可說明,也可議論,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二、介紹作者及背景
韓愈 (768~824)字退之,南陽 (現(xiàn)在河南南陽縣)人,唐代著名文學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韓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屬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稱昌黎韓愈,世稱韓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貶官降職,很受壓抑。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實踐也體現(xiàn)了這種精神。他是我國文學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中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韓愈本人遭遇也是這樣,因此他對埋沒人才不但不滿,而且加以揭露和抨擊。本文便是他這類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聽讀課文
(一).注意讀準字音
(二).注意劃分節(jié)奏
(三).注意語氣語調
四.學生朗讀,要求:
(一).讀準字音(先正音釋詞,再自由朗讀)
(二).讀懂句意(先逐節(jié)翻譯,再抽讀評議)
(三).讀出語氣(找出相關語句,學生齊讀)
1、千里馬的'命運(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痛惜之情
2、千里馬的遭遇(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憤慨詰問
3、食馬者的言行(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諷刺嘲笑
五.作業(yè)
(一).翻譯全文
(二).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及翻譯
二.合作討論:
(一).概括每節(jié)大意并思考:
(二).文章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三).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四). 文中千里馬指的是什么? 明確:比喻人才。
伯樂指的是什么? 明確:比喻識人才的人。
(五)..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什么 ?
(六).反映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抒發(fā)作者怎樣的思考感情?
三、鏈接拓展.
(一).如今,假如你是“千里馬”你打算怎樣施展你的“日行千里”才能呢?
(二).寫出幾個含有“馬”字的成語或諺語歇后語
(三)寫出幾句含有“馬”字的的詩句
四.教學小結
(一)歸納課文。
中心思想:本文圍繞著有馬還是沒有馬的問題反復論述,慨嘆世無伯樂致使千里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沒人才,并抒發(fā)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
(二)歸納寫作特點
本文以物作為比喻,通篇說馬,通篇喻人。托物言志,先從千里馬與伯樂的關系落筆,鮮明地提出了“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接著以名馬的不幸遭遇說明有千里馬沒有伯樂還是等于沒有千里馬。再以喂馬的不得法進一步論證了論點,沒有伯樂就沒有千里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馬者的表現(xiàn),歸結到實質是不識馬這個要害上來。不識馬才會妄說無馬,識馬就有馬。文章反復論述,層層深入,短小精悍,波瀾曲折,耐人尋味。
五.課外作業(yè)
思考和練習(見作業(yè)紙)
( 郭立桂)
初二年級作業(yè)紙
學科 語文 課題 《馬說》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一.給加列字注音
伯樂 2.辱 3.駢 4.櫪 5.一食 6.食馬者 7無馬邪
二.找出文中四個通假字解釋
1.___通____: 2.___通___: 3.___通___: 4.____通_____:
三.解釋下列加點的實詞
1.奴隸人 2.與常馬等 3駢死
4.槽櫪 5.一食或盡粟 6. 不以千里稱也
四.填空
1.《馬說》的作者是____,又稱_______,他是___代著名思想家及文學家,他與_______一起倡導古文運動。
2.文中表現(xiàn)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文中“伯樂”比喻________-,“千里馬”比喻_____________.“食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論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這句話朗讀停頓的劃分是準確的.
B.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這里反問句與推測語氣連用,既是作者的感慨,更是對統(tǒng)治者愚昧無知的無情嘲諷.
C.《馬說》中的“說”在這里表敘述,本文敘說了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
D.本文選自《昌黎先生文集》,作者韓愈,宋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
六.選擇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正確意思。
1.一食或盡粟一石 ( )
食之不能盡其材 ( )
A.吃的東西 B.同“飼”,喂 C.吃 D.供養(yǎng)
2.有千里之能 ( )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 )
A. 有能力做到,能夠 B.和睦 C.能力,才能 D.有能力的
3.策之不以其道 ( )
執(zhí)策而臨之 ( )
A.竹制的馬鞭子 B.策問 C.驅使,鞭策 D.計策,計謀
七. 辨析下列各句加點詞的意義。
不以千里稱也 ( )
策之不以其道 ( )
雖有千里之能 ( )
執(zhí)策而臨之 (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
3. 其真不知馬也 ( )
其真無馬邪 ( )
八.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文中畫線句的意思
1.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2.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九.問答:
1 本文“托物寓意”,借議論千里馬的被埋沒,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會怎樣的一種不合理現(xiàn)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這一說法,啟發(fā)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千里馬那樣的人才”?
假如你是“千里馬”你將怎樣展示“日行千里”的才能呢?
馬說教案集合9篇(馬說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相關熱詞搜索:三年級集合教案 師說教案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