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区爱区精品无码_无码熟妇人妻AV_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最新_国产AV寂寞骚妇

蘇軾詞兩首教學設計3篇(高中蘇軾詞兩首教案)

時間:2022-10-10 10:55:52 教案

  下面是范文網小編收集的蘇軾詞兩首教學設計3篇(高中蘇軾詞兩首教案),以供借鑒。

蘇軾詞兩首教學設計3篇(高中蘇軾詞兩首教案)

蘇軾詞兩首教學設計1

  蘇軾詞兩首教學設計

  一、介紹背景

  湖北黃州是蘇軾的傷心地。蘇軾曾自題畫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實際上這三處都是他的人生低谷。其中經歷“烏臺詩案”后,被貶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閑職,不可隨便離境。因“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被懷疑逃跑,害的官府虛驚一場)烏臺即御史臺,因官署內遍植的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筑巢而得名。烏臺詩案是新舊黨爭的結果,也有小人扳倒名人的陰暗心理?!皠C然相對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蜇龍知”,蘇軾這首詩被何正臣、舒亶等人曲解附會,上綱上線,說成是咒皇帝死。據說蘇軾坐牢時遇黑衣人入牢即睡,天明即起,道賀說“大人且放寬心,異日必有喜事。”原來他是偵探,回去報告說“蘇軾心無愧事,鼾聲如雷”。

  蘇軾蒙冤得到了許多人的同情和援救。杭州百姓焚香祈禱,宰相、太后甚至王安石都為蘇軾說好話。黃州也是蘇軾的福地,著名的一詞二賦就產生在這里。厄運能擊垮人,也能催熟人,蘇軾通過痛苦而冷靜的思考,對人生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念奴嬌赤壁懷古

  一、“大江東去”三句

  1、內容:寫眼前長江和歷史人物

  2、手法:由實如虛,虛實結合(由眼前長江聯想到歷史長河,這就自然完成了由江到人的過渡,形象生動)

  3、結構:快速切入懷古,點出風流人物,為下文周瑜出場作鋪墊。

  二、“亂石穿空”三句

  寫景繪形(亂石、驚濤)繪聲(拍岸)繪色(雪)?!按睂懗隽藖y石尖而高聳的特點,化靜為動,使整個畫面充滿了動感。明寫赤壁江水雄渾壯美,暗寫赤壁之戰(zhàn)的驚心動魄,表達作者的豪邁向往之情。

  三、詠史懷古詩,不是簡單評述歷史,而是借史詠懷,借古諷今,借歷史的人和事抒發(fā)自家懷抱,或者命運相似,“同是天涯淪落人”,或者命運迥異。提到周瑜,分明是對比。周瑜指揮赤壁之戰(zhàn)時24歲,妻子是江東美女,外貌英俊,神采飛揚,作為東吳軍隊統(tǒng)帥,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曹操,穩(wěn)定危局,力挽狂瀾,一舉奠定三分局面。而蘇軾此時已經47歲,正躲過一場生死劫難,徘徊在仕途低谷。

“人生如夢”二句到底是消極還是積極?豪邁激情也好,失意惆悵也罷,都很正常,也都包含其中。

  定**

  此詞寫短暫的生活經歷(遇雨遂晴)包含了深刻的人生感悟。穿林打葉的是自然的風雨,也是政治風雨,吟嘯徐行是輕松自由的人生態(tài)度,遠離險惡的官場,自然一身輕松。竹杖芒鞋和蓑衣是平民打扮,也是自由人的身份。經過了沉重打擊,僅僅是“微冷”,斜陽暖意已相迎,說明厄運不會伴隨一生,這是辯證法?!耙矡o風雨也無晴”,更顯達觀和超脫,沒有永遠的風雨,也沒有永遠的晴空,風雨和晴空是一樣的,只要光風霽月,自會掃除仕途陰霾?!扒进B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既有天地間巨大的孤獨,也有人生里執(zhí)著的堅守。相比較而言,蘇軾通脫,柳宗元“軸”“擰”。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蘇軾詞兩首教學設計2

  必修4 第二單元備課人:李老師

  蘇軾詞兩首

【教學目標】 必修4 第二單元備課人:李老師

  一、知識教育目標 必修4 第二單元備課人:李老師

  1.繼續(xù)感受、品賞詞的意境、詞的情韻。2.了解不同時期詞作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藝術特點。

  2.從詞句入手,體會煉字煉句的妙處,進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德育滲透目標

  體會詞人豐富的思想感情和曠達豪放的意境,在詞的藝術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凈化自己的情懷,樹立愛國、報國的宏大志向。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藝術特點,從詞句入手,體會煉字煉句的妙處,進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課書的重點和難點。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藝術特點。

  2.從詞句入手,體會煉字煉句的妙處,進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詞到蘇軾,是一大轉變。他以灑脫曠達之氣入詞,詞體也由形式的解放進而為內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詞派,對南宋愛國詞人的影響尤其顯著,留下了更為豐富多彩的詞篇。

(板書課題)2.寫作背景

  蘇軾出獄后被派往黃州,名義上是團練副使,其實要受地方官員的監(jiān)督管制,形同囚犯。為了排遣內心郁悶,他在住地臨皋東面的山坡上蓋了房子,取名“雪堂”,自號東坡居士。每天早飯后他就到那里去讀書,跟朋友們談論,或瀏覽風景。有時也到稍遠的地方走走,到過赤鼻磯(當地人誤以此為“赤壁”)、岐亭等地。

  蘇軾游赤鼻磯,據前后《赤壁賦》所記,共有兩次,都在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這一年里。這首詞大概是這期間寫的。當時他已45歲,所以詞中有“早生華發(fā)”一語。必修4 第二單元備課人:李老師

  3.關于《念奴矯·赤壁懷古》

《念奴嬌》是一首懷古詞,主要是通過對古跡的描寫和對古人、古事的記敘,來抒發(fā)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首詞寫于神宗元豐五年(1082),作者在“烏臺詩案”之后被貶到黃州時期。黃州附近有個“赤鼻磯”,相傳即三國時周瑜大敗曹操的赤壁。作者在詞中寫的就是游覽這個“赤壁”的所見、所想,借詠史表達了詞人對古代英雄豪杰的緬懷和對功業(yè)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聯系到自己的現實處境,遂產生了年歲將老,壯志難酬的無限感慨。這首詞寫古跡、記古人、古事只是一種藝術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核心目的。

  作者早年頗有遠大的政治報負,但是在黨爭激烈的環(huán)境中屢遭貶斥。來黃州之前,因寫詩諷刺新法曾經下獄,險遭殺身之禍。但是他畢竟是個曠達的人,盡管政治上失意,卻從未對生活失去信心。這首詞就是他復雜心情的集中反映,詞中抒寫的是郁積在他心中的塊壘,然而格調是豪壯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題作品顯然不同。

  這首詞的豪壯情調首先表現在對赤壁景物的描寫上。一開篇就顯示了詞人的曠達視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边@不僅寫出了長江的非凡氣象,而且將自古以來和這里有關的許多英雄人物都概括進來了,表達了詞人對古代英雄的緬懷之情。于是詞人開始尋找英雄的足跡:“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敝芾墒窃~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但是這里并不展開寫,而是轉而勾畫古戰(zhàn)場的險要形勢:“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币痪洹敖饺绠?,一時多少豪杰”的慨嘆,將江山之勝和懷古之情融為一體。這樣的景物描寫,讀罷使人止不住內心情感的激蕩,頗有“天風海雨逼人”之感。

  詞中的豪壯情調還表現在對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詞的上片將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經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戰(zhàn)中的決定作用,到下片再著力寫周瑜的才干和功勛,英雄形象就格外鮮明了?!斑b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指揮赤壁之戰(zhàn)時正是青春年少、春風得意之時,“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赤壁之戰(zhàn)對于吳軍來說,是一場以弱抗強的戰(zhàn)爭,而作為吳軍統(tǒng)率的周瑜不僅沒有絲毫的畏怯,反而從容嫻雅,沉著應戰(zhàn),談笑間,巧用火攻燒掉了敵人的戰(zhàn)船。這種指揮若定的風度令詞人滿懷崇敬。

  江山依舊,人事全非,多情自擾,徒增白發(fā)。于是引發(fā)了“人生如夢”的感嘆,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種出世與人世的精神矛盾,而蘇軾是其中最達觀灑脫的一個。所以在他的詞中雖然也常有消極蒼涼的思緒;但是終究掩蓋不了其豪放曠達的精神。

  4.關于《定**》

《定**》也是蘇軾貶居黃州時期的作品,記敘的只是出游時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從中表述了作者灑脫、放達的人生態(tài)度,更寄寓了他對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擊的憤懣和故作曠達之情。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1.教師范背《念奴嬌赤壁懷古》。學生劃出節(jié)拍,按范背提示標出韻腳,然后誦讀。韻腳:物、壁、雪、杰、發(fā)、滅、發(fā)、月。2.思考、討論:談談詞人在赤壁所見所想。必修4 第二單元備課人:李老師

【明確】上片寫所見之景,為英雄人物出場鋪墊。起筆開闊,大江洶涌奔騰,使人想見錦繡山河中產生的千古風流人物?!肮蕢尽眱删潼c出赤壁所在,點出所想之人:周郎。“亂石”三句轉為描寫赤壁雄奇壯闊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亂地高插云宵,洶涌的駭浪猛烈地搏擊著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把讀者帶進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闊,精神為之振奮!“江山如畫”一句是在這雄偉畫卷中自然而然得出結論,“一時多少豪杰”又轉到寫人。下片將上片提及的周郎作了擴展。美景美女襯英雄,更見周瑜瀟灑英姿,“羽扇”三句寫周瑜戰(zhàn)場上的從容儒雅,詞人渴望自己能像公瑾一樣為自己的國家建功立業(yè),也表明他渴望萎靡難振的宋朝有如此英雄來扭轉乾坤?!岸嗲椤焙笏木?,是詞人由他人想及自己。人生幾何,何苦煩憂,還是放眼大江,舉酒賞月吧!一位曠達明理、善于自解自嘲的詞人形象躍然紙上。昂奮豪情與感慨超曠的思緒渾然為一。

  3.【提問】《念奴嬌》最突出的寫作特點是怎樣的?

【明確】以景襯人,以他人襯自己,是這首詞中的兩層襯托。詞的主旨也在襯托中得以強調。4.【提問】《念奴嬌》的上片說:“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為什么特別提出“人道是”三個字?

【明確】赤壁之戰(zhàn)的戰(zhàn)場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據考證,有人認為在現在湖北武昌的赤磯山,或湖北赤壁。而蘇軾寫這首詞時被貶黃州團練副使,他所游的地方在湖北黃岡的赤鼻磯。用“人道是”這三個字,表示作者對于黃州“赤鼻磯”就是三國周瑜破曹處的說法是有懷疑的,是說人們傳說是如此,而自己并不堅信。

  5.【提問】“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這幾句的主語是誰?

【明確】對這幾句的理解歷來眾說紛紜,有些人認為主語是周瑜,因為它是承接上文的,是詞人想像周瑜心戀故地,神游古戰(zhàn)場,與詞人相遇,笑話他功業(yè)未成而華發(fā)早生。大多數人認為主語是蘇軾。是蘇軾自己神游故國,自己笑自己自作多情,使得華發(fā)早生。細究詞意,我們還是認為第二種理解更為確切。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生展開討論。

  6.【提問】如何理解《定**》所抒發(fā)的感情?

【明確】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會慌張避雨,而詞人卻用平靜的口氣勸導道:“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在風雨中漫步徐行,吟詩長嘯,的確是一種不為環(huán)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手持竹杖,腳踏草鞋,遠比官服車騎來得輕捷、自在,已是“竹杖芒鞋”的裝束,誰還會害怕失去什么?“一蓑煙雨任平生”,此時在詞人眼中呈現的,已經不是自然界的這場短暫變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風雨。這一句,充滿藝術的張力,一下拓寬了全詞的境界。蘇軾一生坎坷,屢經政治風雨洗禮,但是這也磨練了他的頑強意志,面對風雨,不驚恐,不逃避,不哀傷,泰然處之,瀟灑從容,這才是蘇軾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輝。

  詞的下片寫雨過天晴后的心理感受。剛才還是風雨大作,轉瞬間,“山頭斜照卻相迎”,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變化,反復無常,如何面對這樣的現實呢?詞人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當他回首走過的風雨歷程時,竟達到了一種寵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曠達人生境界。

  7.【提問】對《定**》中“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兩句應如何理解? 必修4 第二單元備課人:李老師

【明確】這兩句是說,雖然遇到突如其來的風雨,而自己卻像平時披著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樣坦然,一樣毫無畏懼。在作者眼中,風雨交加也好,晴天麗日也好,都是沒有什么差別的。結合作者當時的政治處境來看,他顯然是用來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態(tài)度。

  總結、擴展

  句不離篇,并非一枝獨秀;篇不離句,篇因句而生輝。布置作業(yè)

  1.熟讀背誦兩首詞,進一步體味詞中意蘊。2.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三。附:板書設計 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 所見:大江淘浪風流人物 亂石驚濤多少豪杰

  所思:周郎(雄姿英發(fā))自己(早生華發(fā))

蘇軾詞兩首教學設計3

《蘇軾詞兩首》

  教學目標:

  1、了解蘇軾及蘇軾詞作的寫作背景,掌握蘇軾創(chuàng)作的有關知識。

  2、體味詞作中的“畫面美”,品味詞作豪邁、雄渾、壯闊的意境美。

  3、掌握豪放派和婉約派的不同藝術風格。

  4、學習蘇軾即使面對打擊、身臨困境,也能保持豁達、超然、灑脫、樂觀的人格魅力,培養(yǎng)學生他倆的人格和面對困難保持樂觀通達的精神狀態(tài)。

  教學重點:

  1、有感情的熟讀并背誦兩首詞。

  2、理解詞中體現出來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態(tài)度,感受蘇詞的豪放風格。教學難點:

  1、通過景物描寫與人物形象塑造來抒情表意的寫作方法。

  2、對詞作鑒賞能力的提高。教學設想:

  1、反復誦讀,整體感知詞作的思想情感,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韻律美。

  2、引導學生誦讀、討論、比較、合作交流探究。

  3、安排兩課時。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大家還記得《赤壁賦》中描寫曹操的句子嗎?我們一起來背誦:“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橫槊賦詩,因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寥寥數語,一位縱橫馳騁的政治家、詩人曹操的英雄便躍然紙上。我們驚嘆一代文豪蘇軾非凡的筆力和同樣不俗的氣概。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

  二、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他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嘉祐進士、神宗時曾任禮部員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對王安石新法,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等地,最后北還,病死常州,追謚文忠。蘇軾在政治上屬于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他在散文、詩歌、書畫方面均有成就。

  背景資料:北宋元豐五年(1082),作者在“烏臺詩案”之后,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黃州附近有個赤鼻磯,相傳為三國時期周瑜大敗曹操的赤壁。作者曾兩次到此游覽,寫下了兩篇游記和這首詞。其實,蘇軾所游的并非三國時期周瑜大破曹軍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魚東北的赤壁。作者只是觸景生情,采用當時的傳說,借寫古跡,記古人、古事,以古比今,言志抒情。

  三、誦讀賞析、探究

  1、放錄音。

  2、初讀“感基調,明詞意”——反復誦讀,理解詞意

  整體感知性誦讀提示:全詞給你的總體感受是什么?(即情感基調如何?)全詞該用高昂激起的語調來讀,還是用沉郁舒緩的語調來讀?上下闋有沒有區(qū)別?最后一句呢?

  指名學生朗讀,師生共同評價。學生自由誦讀,同時結合課文注釋理解詞作,然后概括詞的主要內容。

  明確:詞的上闋詠赤壁,以寫景為主,描寫了大江、故壘、亂石、驚濤等壯麗景色,引發(fā)對古代英雄人物的懷念;詞的下闋主要刻畫了周瑜年輕有為、氣宇不凡、從容瀟灑、指揮若定的英雄形象,并發(fā)出了“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慨嘆。

  3、再讀“品語言,入意境”

(1)詞的開篇“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奠定了全詞怎樣的感情基調?是怎樣引起下文的?應該以怎樣的語速、語氣、語調去讀?

  明確:①詞的開篇“大江東去”,即將一條浩浩蕩蕩、不舍晝夜、奔騰不息、向東疾逝的長江推到了我們面前,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們胸中的豪邁之情,奠定了全詞雄渾大氣、壯闊磅礴的感情基調。

②“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中“淘盡”一詞與“千古風流人物”搭配,飽含對時光易逝、歲月無情、人生短促而事業(yè)難成的喟嘆,于豪邁雄渾中又融入一絲“蒼涼悲嘆”;同時將下文“周瑜”的身份歸入“英雄之列”,自然而然引出對他的歌頌。

③“大江”二字應緩勢低起,“東去”重讀且拖長,“東”字音調漸揚至高,“去”字音調本為仄音,應慢慢轉入降調,似有極目遠眺、不舍逝去之戀;“浪淘盡”語速稍快,“盡”字重讀,似有無力挽狂瀾之勢,“千古風流人物”一句,“千古”“風流”二詞漸漸加重語氣,“風流”拖長,應充滿對英雄的歌頌、緬懷之情。

(2)“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一句屬于哪種表達方式?在全詞中起什么作用?應該怎么讀?

  明確:這一句屬于表達中的記敘,點出了作者懷古的內容,交代出詞人心中的英雄——周瑜,確定了本詞要塑造和歌頌的對象。這兩句中速、較為平直、客觀的敘述性語氣朗讀即可。

(3)“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中,哪些詞最具表現力?請你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說說作者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營造出怎樣的意境?對下文周瑜形象的刻畫有何作用?該如何朗讀?

  明確:①動詞“穿”“拍”“卷”與形容詞“亂”“驚”“千堆”等最具表現力。我們面前似乎出現了似千軍萬馬在奔騰、百萬雄師在咆哮的壯闊江面,聳入高空的懸崖峭壁擋住了長江的行程,一層又一層的滔天大浪被激起,它們氣勢磅礴地沖擊著兩岸的礁石,又被一層層地擊碎成千堆萬堆的雪沫,寒氣撲面而來,轟鳴聲震耳欲聾,大地瑟瑟顫抖??

②作者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雄奇險峻、驚心動魄的畫面,營造出雄渾壯闊的意境;而這恰恰就是英雄當年活動的典型環(huán)境,作者也是用這些夸張了的景物來渲染氣氛、襯托人物的英雄氣概。

③這三句動詞重讀,語速急促,充滿氣勢,語調慷慨激昂,很好地渲染出了那種雄渾、壯闊的意境。

(4)“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一句在全詞中起何作用?如何朗讀? 明確:①本句對景抒情,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敖饺绠嫛笔菍η懊嫠鶎懢拔锏目偫?,將這些具體景物收攏起來,成為一幅雄渾壯美的圖畫;“一時多少豪杰”啟下,由寫景轉為寫人,引出對周瑜的具體刻畫。

②本句緊承前句急促緊湊的語速之后,漸漸轉入舒緩,充滿豪邁之情。(5)小結上闋。

  3、三讀“展想象,塑形象”(1)“遙想”的內容有哪些? 明確:遙想一直到“灰飛煙滅”。

(2)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刻畫他心目中的英雄的? 明確:先從生活細節(jié)上烘托周瑜的年輕得意,以美人襯英雄,突出他年少風流、奮發(fā)有為。“雄姿英發(fā)”是刻畫周瑜形象的關鍵句,突出其英姿勃發(fā)的氣質;“羽扇綸巾”描繪他的服飾裝扮,現其儒雅嫻靜之風度;下闋“談笑間”寫其神態(tài),突出他大敵當前的胸有成竹、指揮若定、從容瀟灑;“檣櫓灰飛煙滅”與前面的“談笑間”又構成了時間短而戰(zhàn)績豐的鮮明對比,突出周瑜在赤壁之戰(zhàn)中的豐功偉績。

(3)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周瑜的形象及赤壁之占的場面,仔細體會作者為我們塑造的這位古代英雄形象。

  明確:請學生自由展開聯想和想象,描述“赤壁之戰(zhàn)”時周瑜的形象。若有讀過《三國演義》的同學更好,可結合小說與詞作以及自己的理解去描述。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以上諸方面進行充實,可適當地加入一些戰(zhàn)爭場面的描繪,力求生動、具體、形象地再現周瑜的英雄形象。

(4)“遙想公瑾當年,??灰飛煙滅”幾句該如何讀? 明確:“遙想”二字為領起詞,故應稍緩、延宕,有追憶之感;“公瑾當年”“小喬出嫁了”以比較平直、舒緩的敘述性語調語氣朗讀;“雄姿英發(fā)”語調上揚,重音在“雄”和“英”上,充滿仰慕歌頌之情;稍事停頓之后,“羽扇綸巾”漸入平直,到“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時,語調漸升,充滿豪情與歌頌。

  4、四讀“析主題,悟情感”(探究交流)

  對主題的理解以探究為主,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1)赤壁之戰(zhàn)中,有那么多的英雄,包括我們在《赤壁賦》中作者極力歌頌的“一世之雄”曹操,作者為什么只對周瑜鐘愛有加?這寄寓著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與最后幾句的感慨有何關系?

  明確:作者沒寫劉備,是因為劉備太嚴肅,年紀也不小了;沒有寫曹操是因為曹操在這次戰(zhàn)爭中最終以失敗告終;沒有寫諸葛亮是因為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無法望其項背,此外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劇性結局,既不符合前面雄壯的景物描寫特征,其傷感與悲涼也會超越后文的“一尊還酹江月”。作者通過周瑜這一形象,可以很自然地使讀者聯想到作者本人,壯志未酬、貶官黃州,兩鬢斑白、無所建樹,不免悲從中來,發(fā)出“人生如夢”的感慨。

(2)“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與《赤壁賦》中的哪些語句表達的情感有相似之處?聯系全詞內容及作者的生平,談談你對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你覺得作者此時悲觀消極嗎?

  明確:這兩句與《前赤壁賦》中的“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有,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子與子之所共適”所表達的感情有相似之處。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這是蘇軾對人生的無限感慨,有大徹大悟、超脫塵俗的味道。蘇軾在《前赤壁賦》里說:“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睆埲籼撛凇洞航ㄔ乱埂防镎f:“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币苍S蘇軾在想:人生真的猶如一場空夢,輝煌像周瑜那樣是一生,郁悶像我蘇軾一樣也是一生,在滾滾不息的長江面前,在圓缺循環(huán)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悶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東去,浪濤盡千古風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開,才能出得來,因此,蘇軾才會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這就是蘇軾的生存智慧,這就是蘇軾的達觀態(tài)度,這也就是蘇軾的詩意人生。

  在這種意義上,“人生如夢”不是一般虛無的消極,而是對時光疾逝、功業(yè)不成、“早生華發(fā)”的感喟,多少有些低沉,但與其說是消極,還不如理解為作者借“酹江月”尋找到了一處宣泄苦悶的出口。最后的這一舉動,傳達出的是一種與山河、明月、自然完全融合的達觀、超脫、豁然情懷。不能改變環(huán)境,那就改變心情,這難道算是消極嗎?這其實告訴我們一個樸實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當你遇到人生苦難時,抱怨無濟于事,傷感徒增煩惱,所以要學會自我解脫和心靈釋放,想想人生也就猶如一場夢,“古今將相今何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天大的困難放到短暫而寶貴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計較什么呢?這就是人生的豁達境界。蘇軾年輕時也是意氣風發(fā),拼搏進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烏臺詩案”讓他站到了死亡的邊沿線上,也許鬼神在向他敲門的時候,蘇軾才能真正的體會和領悟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如果說這就是“消極”,那么,我想說,人生需要這樣的消極,建立自己的彈性人生,或許正是一個人積極進取的另一種表現。

(3)最后幾句應該怎么讀?

  明確:語速放慢,語調稍低沉,充滿感慨、缺憾、喟嘆之情,但不可太過低沉悲傷。

  5、五讀“評詞作,知手法”

(1)教師提供以下詩論,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蘇軾“豪放”的詞風。①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

②蘇辛,詞中之狂。

③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也。④讀東坡、稼軒詞,須觀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風。(以上②③④則摘自王國維《人間詞話》)(2)《念奴嬌?赤壁懷古》是怎樣營造出這種豪放、壯闊的意境的?

  明確:先是描繪一幅雄偉奇峻的赤壁江山圖;接著塑造了英姿勃發(fā)、才華過人、建立了赫赫戰(zhàn)功的古代英雄周瑜的形象;最后直抒“人生如夢”的蒼涼慨嘆,以及“一尊還酹江月”的豪舉,融景物描寫、人物刻畫、情感抒發(fā)為一體,營造出一種壯闊、雄渾的和諧意境,不愧為“豪放派”的代表作。(放錄音,師生齊背全詞。)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這首詞,仔細品味詞作雄渾壯闊的意境。

  2、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想象,將詞作中描繪赤壁景物的句子擴寫成一篇寫景散文,或者將刻畫周瑜的句子擴寫成一篇寫人的記敘類短文。字數200以上。

  第二課時

  一、復習、交流、檢查

  1、檢查背誦《念奴嬌?赤壁懷古》。(指名背誦)

  2、交流“聯想與想象”短文。(自由交流)

  二、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與打擊,正是不幸的人生閱歷與體驗,成就了一代文豪蘇東坡。在出世入世之間,在“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筆,為我們書寫了不少勵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為我們跌入人生低谷、無路可走時的座右銘。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他被貶黃州時的另外一首詞《定**》。

  三、放錄音,交流初讀印象

  1、請翻譯前面的“小序”,了解這首詞的寫作緣由。

  2、請學生交流預習閱讀本詞的“初步感受”,或者提出疑問。

  四、自由朗讀詞作,并結合注釋了解詞意、內容 明確:詞的上闋寫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闋寫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五、鑒賞分析,探究交流

  1、作者寫小序的目的是什么?這個小序對我們解讀這首詞有什么作用?

  明確:從序言的最后一句的“故作此”可知,作者寫小序的目的是解釋為什么要寫這首詞?!吧澈乐杏鲇辍保嬖V我們這首詞是作者去沙湖看田歸途遇雨后所作。而作者去沙湖看田是因為想在沙湖終老。從他想在此買田終老的行為可以看出,現狀已經如此,洗冤復職不是自己想了、爭取了就能實現的,自己沒有辦法,也沒有能力再去改變這個現狀。在這種情況下,他不再怨天尤人、悲觀消沉,而是“既來之,則安之”,安家置業(yè),籌劃生活,這恰恰反映了他積極樂觀、曠達灑脫的一面。無論遇到怎樣的風雨,無論遭受怎樣的打擊,無論被貶到哪里,蘇軾都能隨遇而安,隨鄉(xiāng)入俗,落地生根。這樣的例子在蘇軾長期的貶謫生涯中出現過多次,如他被貶到更為偏遠的惠州時,在惠州居住了兩年又七個月。蘇軾在惠州時,鐘情惠州山水,游覽了諸多勝景,寫下很多詩文,贊嘆惠州山水之美,抒發(fā)憂國憂民的胸懷,同時也鞭笞了當權者。與惠州人交朋結友,上至地方官,下至文人百姓,甚至黃婆這樣的賣酒人家,都是他的朋友。東坡不僅與他們密切交往,而且還屢以詩文贊譽他們的友情。蘇軾更寫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的名句,表達了在此安居終老的愿望。

  那么,除此之外,小序還向我們傳達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明確:小序也告訴我們這是一首因途中遇雨這件小事引發(fā)出一些感慨而寫下的詞。“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是說雨來時,攜帶雨具的人先走了,而沒帶雨具的同行都很狼狽.只有“我”一點不覺慌亂,從容不迫,悠然自在。“故作此”是說作者因此寫下這首詞。從這些文字可以推斷,正文的內容寫的是作者在雨來時怎樣“獨不覺”和為什么能做到“獨不覺”的。就是說,正文是描寫自己在雨中怎樣從容不迫、悠然自在的。

  提問:那么我們就來看看,蘇軾在雨中是怎樣從容不迫、悠然自在的,他為什么能達到這種境界?先來看一下,蘇軾說自己“獨不覺”,那么雨來時,他的反應究竟是怎樣的? 明確:“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彼麆駝e人別去聽雨水穿林打葉的聲音,不妨吟詠長嘯,慢慢前行。

  提問:從這幾句,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怎樣的蘇軾? 明確:可以看到一個雅致瀟灑的蘇軾,他有一種骨子里流露出來的瀟灑。途中忽遇風雨,又沒帶雨具,一般的人在這樣的境遇下都會很狼狽,會慌慌張張地去尋找一個避雨場所。從小序“同行皆狼狽”看,事實也正是如此。但蘇軾卻一點不慌張,從容不迫,悠然如故。還勸同行之人“莫聽穿林打葉聲”,“穿林打葉聲”是指風雨穿過樹林打在葉子上發(fā)出的沙沙聲,一般來說,有風雨,自然會有“穿林打葉聲”,但蘇軾不這樣認為?!澳牎笔莿袢瞬灰ヂ牐彩歉嬲]自己別去聽。只要不聽則心不亂,心不亂則不狼狽,自可以“吟嘯且徐行”。它已不僅僅是一次風雨中的舉動,而是一種人生哲學的自然表現了。耳邊的各種嘈雜聲音,尤其是能使人狼狽不堪的風雨聲,最好“莫聽”,只要心靜,自有安寧天地。什么都聽,什么都擔心,一點風吹革動也亂心。雨點穿林打葉,發(fā)出聲響,本是客觀存在,但一說“莫聽”,就有外物不足縈懷之意。故只“莫聽”二字便見出性情,便見出處世哲學和人生態(tài)度。

  提問:那么,你們又是怎樣看待蘇軾在雨中“吟嘯且徐行”的? 明確:“吟嘯”是吟詩長嘯;“徐行”是慢慢地走。突如其來的雨非但沒有令蘇軾慌張狼狽,反而激起他吟詩高歌的雅興。從容不迫,悠然自在,在風雨中獨自漫步吟詩長嘯,這是多么地與眾不同,多么地瀟灑,多么地浪漫,我最喜歡這樣的蘇軾了。

  提問:風雨中蘇軾不僅從容不迫,還表現出無盡的浪漫和瀟灑。為什么蘇軾能達到這種境界? 明確:“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碧K軾說自己不怕,再大的風雨,都是拄著竹杖、穿著芒鞋、披著蓑衣走過來的,“任平生”三字更可以看出,蘇軾的一生都是這么過來的,早已飽經風雨。這里風雨既指自然界的風雨,也指生活中的風雨、政治上的風雨?!爸裾让⑿奔仁侵高@一次雨中的裝扮,也隱喻走過一生風風雨雨時艱苦的條件。尤其是“一蓑煙雨”中的蓑衣,不是寫跟前實景,作者當時根本沒披蓑衣。前面已經提到“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了,哪還有蓑衣可披?所以它只能喻指走過平生煙雨時的艱苦的條件。

  提問:若是指這次雨中的裝扮,可以看出蘇軾怎樣的性格?若是隱喻走過一生風雨時艱難的條件,可以看出蘇軾怎樣的人生經歷?就這樣走過自然界的風雨、生活中的風雨、政治上的風雨,又可以看出蘇軾怎樣的人生境界? 明確:可以看出他一貫喜好自然、無拘無束的性格。不喜歡穿官服、擺架子,喜歡簡單、閑適的生活。說明蘇軾在走過人生的風霜雨雪時,經歷過很多的磨難,沒有任何可以借助的外力,條件簡陋、處境艱難、生活困頓,都是憑借自己的單薄之力,依靠最簡陋的條件,拄竹杖、穿芒鞋、披蓑衣,堅強地走過來了。從中可以看出蘇軾意志堅強、能吃苦耐勞的一面。僅“竹杖芒鞋”“一蓑”便可“煙雨任平生”,走過自然界、生活中、政治上的風風雨雨。

  提問:可以看出蘇軾怎樣的人生境界? 明確:一種得道的境界:從容淡定,悠然寧靜。有一種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影響的平和。我覺得這一句含意豐富,思想深廣,只有反復咀嚼品味,才能解讀透徹,才能深刻理解蘇軾的思想感情。蘇軾一生遭遇坎坷,屢受打擊,長期被貶,在生活中和政治上經受的風雨太多了??嚯y的生活磨煉了他的意志,使他對各種各樣的打擊和挫折都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所以他不驚慌,不害怕,不退縮,從容不迫,泰然處之。這一句非常形象地描畫出了蘇軾的氣度、胸襟以及對人生的態(tài)度。體現了全詞的中心思想,是全詞的點睛之筆。

  下闋又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下闋寫了風雨過后作者的舉止、神態(tài)和心態(tài)。風雨停了,天氣出現了變化,開始還寒風襲人,但很快雨就停了,夕陽也露出臉來了。

  提問:作者是怎么感覺到寒風襲人的? 明確:從“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可以知道,春風吹醒了他的酒性,讓他覺得有點寒冷。由此可以看出蘇軾出行之前還喝了酒,是帶著醉意出行的。

  提問:出行是“竹杖芒鞋”,出行前還要喝酒,這“吹酒醒”的描寫對我們解讀蘇軾其人有無幫助? 明確:一方面可以看出蘇軾生活的隨意、閑適,即便要出行,也不忘喝點小酒,隨興而飲,盡興而醉,雖然被貶,仍有情趣。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蘇軾在被貶后處境艱難,心情苦悶,經常借酒澆愁。但不管怎么樣,這個細節(jié)都可以讓我們看到一個形象更加豐滿的作者。

  提問:剛才我們已經知道,那時候天氣出現了變化,雨住太陽出。那么,天氣變化后作者的舉止、神態(tài)和心態(tài)有沒有變化? 明確:神態(tài)依舊坦然自若,從容悠然。提問:但他有一個動作很有意思?!吧筋^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帯?,看到風停雨住,斜陽相照,他特地“回首”看了一下剛才下雨的地方。對這一“回首”,你是怎么理解的? 明確:這一“回首”意味深長。天氣的突然放晴,引起了作者“回首向來蕭瑟處”的興趣,看看原來下雨的地方,現在是否有了新的變化。其隱含之意是:風雨過后,雨洗刷過的地方,或許有了新的變化,但我還是我,雖然全身濕透,酒醒微冷,可從容依舊,瀟灑如故,再大的風雨也不能改變我。這是一個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回首的動作?!盎厥紫騺硎捝帯?,心下肯定是這樣想的:就你這點風雨,能把我怎么樣?我還好好的,你來得越突然、越猛烈,我越瀟灑、越快樂。一個“回首”,更凸現出蘇軾骨子里的瀟灑。如果聯系前一句“山頭斜照卻相迎”就更可以理解了。剛才作者還在風雨中行進,現在迎著他的卻是山頭的斜陽了。這一句極寫自然界天氣變化之快,但它又不僅僅指自然界的天氣,也指政治上的天氣、人生中的天氣。政治舞臺上的晴雨表同樣變化多端,政局就像自然界的天氣一樣,變幻莫測;人生也一樣,盈虧無律,起伏不定。但蘇軾已飽經風雨,備受磨礪,見怪不怪,再大的風雨也對他無可奈何了。所以他的“回首向來蕭瑟處”,既是回首剛才下雨的地方,也是回首人生,回首被貶的經歷,以一個勝利者的姿態(tài)告白:風雨奈我何!

  提問:從淋雨到天晴蘇軾的心態(tài)是否發(fā)生了變化? 明確:應該說沒有。從結尾句“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可知,他的心態(tài)一樣的坦然、平和,沒有多大的變化。

  提問:為什么這一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態(tài)沒有變化?對這句話你是怎么理解的? 明確:風雨襲來時不慌亂、不狼狽;雨過天晴,雖然以一種勝利者的姿態(tài)“回首向來蕭瑟處”,但也不欣欣然、不得意忘形,馬上便“歸去”,內心都一樣的平和、自然、寧靜。因為對蘇軾來說,“也無風雨也無晴”,無論什么天氣,晴天也好,雨天也罷,都是一樣的,都無所謂。表明了一種超然和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

  2、總結。

  全詞,作者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途中遇雨,借題發(fā)揮,表達了自己在種種打擊和挫折面前不慌亂、不退縮、不喪氣,坦然處之的曠達心境;展現了不因物喜、不以己悲,寵辱不驚的高超人生境界。這是一種人生哲學,對我們如何走過人生風雨,開創(chuàng)燦爛明天很有啟迪意義。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做《同步作業(yè)》鞏固

  附:板書設計

  上闋:(赤壁)

(懷古)

  所見:大江、故壘

  所想: 千古風流人物

  亂石、驚濤

  一時多少豪杰

  下闋:(懷古)

(傷今)

  所憶:(周郎)

  雄姿英發(fā)

  所慨:

  多情善感

  風流瀟灑

  早生華發(fā)

  才華橫溢

  人生如夢

  教學反思:

蘇軾詞兩首教學設計3篇(高中蘇軾詞兩首教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