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平均速度的測量教案3篇(測量平均速度優(yōu)秀教案),以供借鑒。

平均速度的測量教案1
一、知識與技能
1.學會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確地測量時間、距離,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過程與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儀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體會設計實驗、實驗操作、記錄數(shù)據(jù)、分析實驗結果的總過程。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認真仔細的科學態(tài)度,正確、實事求是測量和記錄數(shù)據(jù)的良好作風。
2.逐步培養(yǎng)學生學會寫簡單的實驗報告。
教學重點:會用停表和刻度尺測量運動物體的平均速度。
教學難點:記時,繪制表格。
課前準備:秒表、小紅旗、口哨、長卷尺。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計時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賽時計時的情況。同學們,想知道一個物體的平均速度,我們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來幫助我們?
根據(jù)公式我們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體運動過程中走過的路程和所用的`時間。路程可以用尺子測量,時間可以用表來測量。今天我們就用表和尺子來親自動手測量平均速度。
二、新課學習
(一)鐘表
在物理實驗中,我們一般用停表、光電計時器來計時。機械停表可以讀到0.1s,而更高級的電子系統(tǒng)可以讀到0.001S了,甚至1.0×10-6S或更小。
觀察停表,各指針在轉動時,每個刻度代表多少分鐘?多少秒?設想一下,測量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需要測量哪些量?只要測量通過的路程和所用的時間,然后利用公式計算出即可
(二)分組實驗
本次實驗是學生在操場上以小組合作的行駛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之前需要老師給予學生足夠的指導,使學生了解實驗過程,明確實驗目的,正確操作儀器,注意實驗紀律,上好本節(jié)課。
1.明確實驗內(nèi)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責任。
2.嚴格按照教師安排的程序進行實驗。
3.實驗中要嚴肅認真,操作儀器要準確,記錄數(shù)據(jù)要講究實事求是。
4.要認真遵守實驗紀律,注意愛護儀器。
5.每組安排好先后順序,有條理地進行,避免掙搶.動手能力強、細心、態(tài)度積極的學生和愿意被動接受的學生互相組合成組,合理搭配。
實驗步驟:
1.分組:每組至少6人或根據(jù)實際人數(shù)調(diào)整,不少于6人。
2.測距離:指導學生量出30m的路程,每隔 10m做一記號,并站上一位記時員。
3.指導每組選出一名發(fā)令員,一名被測選手,一人負責記錄。
4.一人測量完畢,按順序輪換角色,被測同學也可競走或跑步。
5.指導學生設計數(shù)據(jù)表格,計算出平均速度。
6.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并實際測量騎自行車的平均速度,記錄相應數(shù)據(jù),老師進行指導。測量自行車的平均速度是距離可以遠一點,老師可以根據(jù)操場的大小或?qū)嶋H情況進行確定。
(三)小結
我們今天測量了人行走或跑步或者騎自行車的平均速度,主要是把路程和時間測量出來就可以了。如果我們要測量其他物體如火車、汽車……的平均速度,你會設計實驗方案嗎?其實是一樣的,只要能夠測量出路程和運動時間就可以利用公事了。
在實驗過程中,每個小組成員的合作與協(xié)調(diào)也是實驗成功的重要原因,只有好的實驗方案配合默契的協(xié)調(diào),客觀的記錄才能得到科學合理的實驗結果。
老師點評一些同學或小組的表現(xiàn),指出高效和低效的原因,養(yǎng)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平均速度的測量教案2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速度的概念。
2.理解平均速度是用來粗略描述做變速運動物體的運動情況的。
3.會運用 v=st總總計 算和測量物體的平均速度。
過程與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儀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體會設計實驗、實驗操作、記錄數(shù)據(jù)、分析實驗結果的全過程。
3.逐步培養(yǎng)學生學會寫簡單的實驗報告 。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養(yǎng)成物理知識與實際相聯(lián)系的意識和習慣,在實際物理情境中體會物理過程,學習物理知識。
2.通過實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認真仔細的科學態(tài)度和正確、實事求是記錄測量數(shù)據(jù)的嚴謹作 風。 重點:平均速度的計算。 難點:設計實驗測量物體的平均速度。 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如圖所示是童話中的烏龜和兔 子賽跑,說的是烏龜和兔子同時起跑,比賽誰跑得快。由于兔子的 驕傲,在比 賽進行中睡了一覺,烏龜終于搶先跑到了終點。
那么: 這段路程中誰的平均速度大?為什么?
自學互研 生成新知 知識板塊一 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 自主閱讀教材 P23 的內(nèi) 容,獨立思考并完成:
1.利用如圖所示中的器材測量小車沿斜面由頂端運動到底端的平均速度,一般需要測定它的路程和時間,然 后利用公式 v=st計算出小車的速度,這是一種 間接(選填“直接”或“間接”)的 測量方法。
2.請結合教材 P23 實驗內(nèi)容,完成下列問題:
(1)實驗原 理:v=st。
(2)實驗器材:停表、刻度尺、斜面、小車、金屬片。
(3)實驗裝置:如圖所示。
(4)實驗步驟參考教材 P23 的步驟。
(5)實驗注意事項:
①測量 小車通過的路程時,必須從開始計時的車頭量到計時結束的車頭;②必須在小車 下滑的同時開始計時。 (6)數(shù)據(jù)記錄: 路程 運動時間 平均速度 s1= s2= t1= t2= v1= v2= (7)評估:改變斜面的坡度,小車沿斜面由頂端運動到底端的平均速度是否發(fā)生變化?如何變化?
平均速度的測量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運動物體在某一段時間內(nèi)或某一段路程內(nèi)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學會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確地測量時間和距離。會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
過程與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儀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體會設計實驗、實驗操作、記錄數(shù)據(jù)、分析實驗結果的全過程。
3.逐步培養(yǎng)學生學會寫簡單的實驗報告。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養(yǎng)成物理知識與實際相聯(lián)系的意識和習慣,在實際物理情境中體會物理過程,學習物理知識。
2.通過實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認真仔細的科學態(tài)度和正確、實事求是記錄測量數(shù)據(jù)的嚴謹作風。
教學重難點
重點:平均速度的測量。
難點:平均速度的測量,停表的使用。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斜面、小車、刻度尺、停表、金屬片。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學校即將召開秋季運動會,初二(3)班的李老師和本班四位參加4×100 m接力賽跑的同學到運動場進行賽前訓練。練了一會兒,同學們開始討論:甲、乙兩同學都認為丁同學跑步途中的速度越來越慢;丁同學則認為甲、乙的觀察都不準確,他感覺自己跑步的速度是越來越快的。李老師看到同學們爭論起來,笑了笑說:“同學們,證明自己或別人的看法是否正確,需要收集有說服力的證據(jù)才行,大家想一想,怎樣才能證明丁同學跑步速度是越來越慢,還是越來越快的呢”?
如圖1,讓小車從斜面滾下,觀察小車的運動速度是否改變?怎樣測量小車的速度?
學生思考:只要測量出丁同學跑步的速度就容易判斷了。
結合具體例子提出物理問題,便于學生思考回答。
【新課】
讓學生閱讀課本中關于實驗的內(nèi)容,要求學生明確該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器材、各個器材的作用和用法。
交流總結:
實驗目的是練習用刻度尺和秒表測量變速運動物體的平均速度。
實驗依據(jù)的原理是v=,需要測量的是運動小車通過的路程和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
主要實驗器材:斜面、小車、刻度尺、停表、金屬片。
刻度尺的作用是測量小車通過的路程。使用刻度尺前要觀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線、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時要“放好”“讀對”“記全”。
停表的作用是測量小車運動的時間。使用停表前應觀察停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線。
使用停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動──啟動,長短指針開始轉動;第二次按動──暫停,長短指針暫時停止轉動;第三次按動──回零,長短指針迅速回到零點。
金屬片的作用:便于測量路程和時間。
平均速度的測量教案3篇(測量平均速度優(yōu)秀教案)相關文章:
★ 人教版初中語文孫權勸學教案優(yōu)秀范文3篇 孫權勸學 優(yōu)秀教案
★ 消防日主題班會教案內(nèi)容3篇(全國消防日主題班會教案)
★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誠實和信任比金錢更重要教案優(yōu)秀范文3篇(誠實和信任比金錢更重要課文)
★ 人教版初中語文詠雪教案優(yōu)秀范3篇(初中文言文詠雪教案)
★ 二年級上冊語文輔導教案3篇 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輔導教案人教版
★ 幼兒園大班體育《跨欄》教案模板3篇 體育活動跨欄教案大班
★ 教師節(jié)節(jié)日主題班會經(jīng)典教案3篇 大班教師節(jié)主題活動教案:老師的節(jié)日
★ 幼兒園節(jié)約糧食活動教案3篇 幼兒園節(jié)約糧食主題教育活動教案
相關熱詞搜索:平均速度的測量教案 平均速度 測量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