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分享的《岳陽樓記》教案3篇(岳陽樓記教案優(yōu)秀教學設計),供大家閱讀。

《岳陽樓記》教案1
【導入新課】
復習第一堂課內容,找學生復述內容。
【新課探究】
一、整體感知、討論課文的結構
1、朗誦全文。
2、背誦前要理解文章層次結構,這樣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內容,快速背誦。下面請同學們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全文共6段,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和作記緣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寫岳陽樓周圍的景色,寫"遷客騷人"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 (全文的主體)
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2段):寫洞庭湖雄偉壯麗的的景色并提出"遷客騷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問題。
第二層(3~4段):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因景而異。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部分(5段):借對"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發(fā)作者的曠達胸襟和政治抱負。(這是全文的核心。)
第四部分(6段):點明作"記"的時間。
二、分析第一段。
1、先指定學生讀、講課文,結合進行正音、釋詞。
2、思考與討論
?。?)整體分析:首段從"慶歷四年"談起,點出人物:滕子京,交代地點:巴陵郡:述說遭遇:謫守,指的是滕被御史中丞王拱辰奏貶岳州之事。"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一句極贊滕子京的政績,這雖不免有過譽之詞,但據(jù)《巴陵縣志》記載,他著實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是個頗有點才干的官吏。然后在些基礎上重修岳陽樓。其樓裝飾一新,一定是彩壁輝煌,飛閣流丹,但作者并沒有詳細描述,只有一句"增其舊制"表明增設規(guī)模,增刻詩賦,是說明重修后其樓的騷趣雅致。從文章結構上看,也為下文"遷客騷人,多會于此"埋下伏筆,最后一句,"屬予作文以記之"點明寫作本文的緣由;密合題意,循題目的."記"字,交代作文的緣起,指的是滕子京繪一畫《洞庭晚秋圖》,派人帶信和圖去請范仲淹寫"記"的事。
(2)首句中"謫"字點明了滕子京當時的處境。滕被謫以后心清不好,準備修好岳陽樓后"憑欄不慟數(shù)場"。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開頭就點出這個"謫"字,這不是存心觸痛老朋友嗎?試聯(lián)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這樣寫是否別 有深意?
引導要點:從這個"謫"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說的"遷客騷人",作者一開頭就點明滕的處境,其實暗暗包含著對老朋友的勸勉:你雖然身處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遷客騷人那樣為個人的遭遇而悲嘆,應該像"古仁人"那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同時,作者自己在慶歷五年也遭貶謫,這樣寫也暗寓與老朋友同處逆境、自勉勉人之意。從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对狸枠怯洝匪詡髡b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記事寫景之作,而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遠的好文章。
?。?)提問:寫文章,往往以一兩個警句(關鍵性詞句)振起全篇,第1段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這背景是什么?說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在"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基礎上"重修岳陽樓",這說明滕子京在謫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條。由此可見作者欣賞他的闊大胸襟,與一般的"遷客"不同。
3、齊背第一段。
三、分析第二段。
1、先指定學生讀、講課文,結合進行正音、釋詞。
2、思考與討論
?。?)整體分析:
"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既是說明洞庭湖集岳州諸景之大成,又是說作者的筆墨是以它為主要描寫對象,這便行云流水般地過渡到洞庭壯景的描繪上。
先寫氣勢闊大。"銜遠山,吞長江",洞庭之于遠山是"銜",于長江是"吞",兩個動詞超神入化,賦予洞庭以宏闊的氣象。凝練形象的語言既交代湖與山、湖與江之間的關系,又描摹了洞庭巨嘴般的形象,將靜止的景物注進入生命,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
次寫水勢浩大。"浩浩湯湯"。重疊式的用語寫出煙波浩淼、浪濤洶涌的景象。爾后,把筆推開去,"橫無際涯",極目而不見邊際,盛夸范圍寥廓。
再寫景象變幻。"朝暉夕陰",晨昏不同,明暗相異,自有說不盡的萬千氣象,最后,以總體性的描述和概括性的評論總括一句:"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用"大觀"同"勝狀"呼應,文章肌理綿密。
作者拎起來后,再一筆宕開去:"前人之述備矣"說明這不是作者筆墨中心,最后又用"然則"一詞轉過來,直入本文主旨————隨物賦感,因景生情。
騷人——課本注解:詩人。戰(zhàn)國時屈原作《離騷》,因此后世也稱詩人為騷人。但在某種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兩者不能對換,如本文"遷客騷人"若換成"遷客詩人"就不恰當。因為《離騷》的作者屈原是一個遭到貶逐的詩人,所以"騷人"比"詩人"有時還多一層"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騷人"與"遷客"相配比較合適。
?。?)這一段寫"岳陽樓之大觀",雖然概括,卻寫得富于形象,氣魄宏大。仔細體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詞語取得這樣的效果的?
引導要點:作者善于選取形象化的詞語繪聲繪形。如:銜遠山——洞庭湖中有許多小山,用一"銜"字形象地寫出湖與山的關系。吞長江——長江流經洞庭湖,用一"吞"字,不僅形象地寫出湖與江的關系,而且"吞"字聲音寬舒洪亮,讀來有氣勢磅礴之感。"銜"、"吞"字連用,更使靜景富于動態(tài)和活力,浩浩湯湯——字音響亮,疊字又加強了氣勢,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繪聲、又繪形。氣象萬千——連用兩個數(shù)詞寫洞庭湖上景象變化之多之快,極有聲勢。此外如"橫無際涯"的"橫",與"廣"近義,但作者用"橫"而不用"廣",因"橫"字顯得境界開闊而有氣魄;"朝暉夕陰"的"暉"換成"晴"字,義通順,但作者用"暉"而不用"晴"字,因為"暉"字具體,容易使讀者聯(lián)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煉字的功力。
?。?)本節(jié)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應的關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把它們找出來說明它們的關系或作用。
引導要點:"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為下兩段分別寫洞庭湖上"霆雨罪罪"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線。"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既承接上文寫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兩段文字,其中"情""異",是關鍵詞,是全篇抒情、議論的基礎,行文前顧后盼,文理綿密。
?。?)提問:第2段寫洞庭湖的全景,用"銜遠山,吞長江",如果把"銜"改為"連",把"吞"改為"接"好不好?為什么?
討論并歸納:洞庭湖是無生命之物,同"銜""吞"則使人產生有生命之感,把"遠山""長江"跟洞庭湖的關系寫得活靈活現(xiàn),成了一幅氣勢磅礴的動人畫面。如果用"連""接"來替換,只是客觀地說明三者的相對位置,畫面是靜止的,效果沒有這樣好。
(5)提問:從岳陽樓上看到的雄偉景象有哪些?
討論并歸納:
?。?)氣勢非凡:"銜遠山,吞長江"。
?。?)寬闊無邊:"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湖光山色:"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提問:作者沒有停留在寫景上,而用"然則"從岳陽樓的地理形勢,轉入寫什么?
討論并歸納: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
3、齊背第二段。
四、總結
1—2節(jié)的內容及詞語。
《岳陽樓記》教案2
●復習目標:
1、 掌握本課重點詞語和句子的翻譯,教給同學復習方法。
2、 理清課文思路,理解課文內容。
3、 針對本文的寫景和中心進行遷移,強化內容理解,并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想能力。
● 復習重點:
1、掌握本課重點詞語和句子的翻譯,教給同學復習方法。
2、理清課文思路,理解課文內容。
● 復習難點:
1、 表述與遷移。
● 復習方法:
1、 練習法;2、分類整理法;3、提問法; 4、重點強化法等。
● 復習環(huán)節(jié):
字詞練習----句子復習----理解課文內容----遷移練習----課文理解練習
● 教學過程 :
一、齊背課文
二、字詞練習
1、做練習篇子; 2、訂正打分;
3、強調易錯的字詞; 4、總結歸類,教給學生復習方法。
三、翻譯句子
1、出示要翻譯的句子;
2、逐個進行翻譯;
3、這些句子的特點,教給學生抓重點句的能力。
四、理解課文內容
1、各段段意;
2、文章的'行文思路;
3、文章的中心。
五、內容遷移
1、景物的遷移;
2、中心的遷移。
六、段落閱讀
1、學生獨立思考
2、明確答案。
七、作業(yè) :1、把九個重點句子寫在作業(yè) 本上;
2、按照老師教給的復習字詞和句字的方法復習《出師表》。
八、教學反思:
《岳陽樓記》教案3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積累文言詞語;能疏通文意;培養(yǎng)學生自由有創(chuàng)意的朗讀、理解和鑒賞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結構和語言特點;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內容,鑒賞文章語言。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學習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人生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樹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樣崇高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擁有高尚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鼓勵學生個性化地解讀文章內容。
[教學重點]
美讀課文,理解文章主旨,品味文章語言;
[教學難點]
1、文章中記敘描寫和議論之間的關系
2、“微斯人,吾誰與歸?”這句話所透露出的情感。
[教學方法]
誦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學設想]
通過美讀課文激發(fā)學生朗讀美文的興趣,感受文章的韻律美,感知文章內容和作者的情感。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激勵個性化的閱讀。
[課前準備]
學生:熟讀課文,解決生字詞,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語和句子,收集作者資料。
老師:搜集相關資料,制作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唐代詩人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寫道:“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足以見出洞庭湖之壯觀浩大。而“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卻反映了詩人郁郁不得志、為一己之悲而焦灼苦悶的情緒。而同是寫洞庭湖,同處人生低谷,北宋范仲淹卻獨辟蹊徑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別樣的畫卷,抒發(fā)了不同于孟浩然的情感。相信這篇文章會讓你有新的收獲,也希望它能帶給你新的思考!
[說明]:以古典明曲《高山流水》為背景音樂,依次鏈接“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钡臐L動字幕。
(設計意圖:從舊知導入,和諧自然。從而創(chuàng)設氛圍引領學生思考文章內容和思想。)
二、檢查預習
1、檢查字詞:給加點字注音。
謫守()薄暮()淫雨()霏霏()
浩浩湯湯()憂讒畏譏()墻傾楫催()寵辱偕忘()
2、[作者追蹤]: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本文選自《范文正公集》。幼年喪父,生活貧困,卻能刻苦讀書,少有大志。
(學生答,教師補充,同時字幕顯示)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課前的朗讀預習掌握生字、搜集資料了解作者,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養(yǎng)成提前預習的好習慣)
三、背景鏈接
滕子京與范仲淹是同榜進士,兩人交誼甚厚。滕被貶岳州后,雖政績卓然,可是仍舊情緒低落。在岳陽樓落成后,滕子京寫信請范仲淹作記,并隨信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圖》,范仲淹據(jù)此寫下了這篇千古名文。當時范仲淹也正貶官在外。
(設計意圖:通過了解寫作背景,可以對作品有一個宏觀的把握,從而為學習本文奠定基礎)
四、美讀課文
1、教師范讀,學生注意傾聽語調語速和節(jié)奏。
2、學生自由朗讀,了解課文內容,盡情想像文章文字中所包含的畫面。注意根據(jù)文章感情的需要處理輕重緩急、抑揚頓挫。
(設計意圖:通過美讀課文既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技巧,感知文章韻律美、圖畫美、大氣美,又能激發(fā)學生誦讀古文的興趣,為學習本文重點知識作準備。)
五、疏通文意
1、小組合作探究課前準備過程中所標記的疑難詞語和句子。
2、展示自主合作學習的結果。
(1)解釋加點詞語。
百廢具興()連月不開()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
波瀾不驚()長煙一空()把酒臨風()吾誰與歸()
(2)翻譯下列句子。
A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通過展示學習結果,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意識。)
六、品味探究
1、瀏覽課文說說文章分幾部分,依據(jù)是什么?概括出課文各部分內容。
2、對自己喜歡的句段進行評析。師提示,常見的幾種評析角度:
(1)修辭生動形象
(2)詞語準確生動
(3)細節(jié)描寫生動
(4)描寫方法獨特
3、文中表達作者人生態(tài)度和追求的句子有那些,說出來并談談你的理解。
4、你怎樣理解“微斯人,吾誰與歸?”這句話所透露出的情感,根據(jù)你的理解讀一讀。(答案不求唯一,要有自己的見解、自己的讀法。)
(設計意圖:通過此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提取信息、梳理文章脈絡、品析語言的能力,鼓勵其進行個性化的閱讀)
七、升華提高
柳宗元被貶永州之后心情抑郁難平。假如時光可以倒流讓你回到唐朝成為他的好友,請你運用本文所學語句寫一段話對之進行勸慰,讓他撇棄個人得失,放眼天下蒼生,重新振作起來。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以致用的能力。)
八、課堂小結
1、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和感想?
2、教師結束語:先賢的腳步已遠去,但我相信先賢的靈魂之光還在!讓我們記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記住“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記住范仲淹!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通過結束語去感染學生,給學生留下關于本文的深刻印象。)
九、板書設計
岳陽樓記
范仲淹
一 敘事 緣由 作文記之
二 寫景 總寫 壯闊多變
遷客騷人
覽物而異
分寫 覽物而悲
覽物而喜
三 議論 胸襟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抱負 先憂后樂
(設計意圖:使文章結構、表達方式一目了然,古今對照,凸顯文章主旨。)
[教后反思]:
本文以其大氣的文風和高尚的境界多少年來備受各種版本語文教科書的青睞。也許,正因為它在教科書中歷經的時間太久,所以關于這篇文章的教法好像不知從哪一天起就被定格了。本教案在借鑒傳統(tǒng)教學優(yōu)點的同時力圖打破常規(guī)。注重對文本的深度解讀和個性解讀,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
一、基礎積累扎實:在教學中注重了基礎知識如注音、釋詞和句子翻譯。無論是課前預習還是當堂檢測都注意了這一點。文言文的學習必須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這是學習文言文的根本,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基石。文言文教學無論經歷怎樣的改革都不能忽視字詞教學。
二、思維訓練求深:本設計在注重學生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的同時,又注重提高學生的理解和鑒賞能力。
在教學流程六[品味探究]第2題“對自己喜歡的句段進行評析”,這是一道鑒賞題。初中生應該具備初步的語言評析能力,即運用一定的評析方法對句段進行賞析。在這里,我注重了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提示學生幾種主要的評析角度。
[品味探究]第3題“文中表達作者人生態(tài)度和追求的句子有那些,說出來并談談你的理解”。這道題首先必須交給學生:能表達作者人生態(tài)度和追求的句子一般在文章開頭或結尾,常用議論或抒情的表達方式。同時,還得提醒學生注意共性化閱讀的問題。
學法指導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非常必要。它會給學生語文學習以方向,讓他們有“法”可依。語感對于學好語文固然重要,語言技巧和方法對于語文能力的提高同樣不可忽視。
三、解讀張揚個性:在關注共性化閱讀的同時,注意尊重和鼓勵學生個性化的閱讀體驗。在[品味探究]第4題“你怎樣理解‘微斯人,吾誰與歸?’這句話所透露出的情感,根據(jù)你的理解讀一讀”。
如果學生答:作者為自己能夠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操而感到自豪,所以要讀得豪邁。我們應予以肯定。
如果學生答:作者以此語勉勵自己。自勉的同時,勉人。委婉表達了作者對好友滕子京的勸勉之意,希望滕子京能夠走出個人狹境,放眼四海,大濟蒼生。所以應讀得語重心長。我們應予以贊揚。
如果學生答:作者為世間多眼界狹隘、自私自利之人而感到憤慨,感慨世間知己甚少,所以應讀得蒼涼悲慨。我們更應尊重和鼓勵。這一點對于學生日后學習語文,提高語文素養(yǎng)乃至進行個性化的文學創(chuàng)作都非常重要。
四、朗讀講究美感:古人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更何況美讀呢,教師的美讀無形中會感染學生,調動氣氛。而學生自己的美讀更能激發(fā)他們對作品的熱愛,對語文的熱愛。語文課堂中書聲朗朗應是語文教學的本色。
五、流程追求方法:無論簡單還是復雜的問題,必須經過獨立思考和解決的過程。唯有此,學生才能真正做到動腦動口動心,才知道哪是自己會的,哪是自己不會的。唯有此,才能不斷強化他們“我”的概念。
對于那些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根據(jù)新課程的理念,把它們交給小組,集大家智慧合作解決。讓他們在合作中彼此學習,培養(yǎng)其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合作意識。
六、情感熏陶自然:我在教學設計中非常重視對學生情感的熏陶,注重對其人生態(tài)度、人生價值的正確引導。而這一切必須自然不做作,教育無痕,方顯作用。在結束語中自然而有激情的提出希望——“讓我們記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記住‘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記住范仲淹!”。學生內心的情感自然就會被調動起來。我們關注語文學科工具性的同時也在關注其人文性。而要在授課過程中彰顯語文人文性就必須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刻意為之。
在教學流程的每一步,都給出了設計意圖。我希望這是一篇可操作性比較強的教學設計,也是一篇能體現(xiàn)語文本色教學的設計。希望熱愛語文教學研究的同仁多批評斧正。
《岳陽樓記》教案3篇(岳陽樓記教案優(yōu)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 《岳陽樓記》讀書心得領悟與感想3篇(讀《岳陽樓記》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