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整理的高一語文教案年新編案例推薦3篇 部編版高一語文教案設計,供大家賞析。

高一語文教案年新編案例推薦1
《寡人之于國也》
教學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
三、通過朗讀體會孟子長于雄辯的語言特色。
教學設想
一、層層分析,指導背誦。
二、以讀代講。
三、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學大師,我們經(jīng)?!翱酌稀辈⒎Q,初中時,我們學習過《〈孟子〉二章》?!兜玫蓝嘀У拦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都是勸說君王施仁政。我們今天學習的《寡人之于國也》也體現(xiàn)了孟子的這一主張,并且文中還闡述了他“仁政”的具體內(nèi)容。
[板書題目]
二、誦讀
1.教師范讀正音
王好(hào)戰(zhàn)棄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勝(shēng)食也數(shù)罟(cùgǔ)不入灣(wū)池
養(yǎng)生喪(sàng)死無憾雞豚(tún)狗彘(zhì)之畜(_ù)
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餓莩(piǎo)
2.學生齊讀(注意斷句,體會孟子的語言特色)。
3.學生分角色朗讀(請學生留意文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
三、分析
1.找出文章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全文結構自然呈現(xiàn)。
[投影]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每部分主要內(nèi)容(不要求精確,允許存在出人)。
說明:梁惠王自謂“盡心于國”問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與鄰國之君一樣,接著談自己的主張來回答梁惠王的疑問。
2.誦讀第一段
梁惠王說:“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绷夯萃跤X得自己對國家政務盡心盡力了。他具體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東兇亦然。
梁惠王施行這樣的政策,結果如何?
提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用一句話來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于國盡心,但民不加多”
[板書]
于國盡心結果
梁惠王移民,移粟民不加多
鄰國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孟子施仁政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指導朗讀:梁惠王覺得自己對國家已經(jīng)盡心盡力,所以“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讀時,重音應落在“盡心”二字上?!安爨弴倍洌熬漭p讀,后句重讀,有自詡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昂我?”盡心了,但民不加多。讀時應突出其困惑、不解。
請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請學生串講大意,教師訂正。
3.梁惠王拿自己于國與鄰國之政比較,孟子為什么不直接闡明意見,而用“請以戰(zhàn)喻”?
提示:孟子說“請以戰(zhàn)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戰(zhàn)”設喻,這樣便于啟發(fā)對方。
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兩國比較的問題,而比較了什么?
提示:棄甲兵走者,五十步與百步走。
說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睆亩恢挥X中否定了自己與鄰國的統(tǒng)治者有別。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為人們經(jīng)常使用的成語,含義是什么?
提示:比喻缺點或錯誤的性質(zhì)相同,只是情節(jié)輕或重的區(qū)別。
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與鄰國統(tǒng)治者治國不盡心實質(zhì)上沒什么區(qū)別,只是形式上或數(shù)量上不同而已,從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誦讀二、三、四段。
指導朗讀:面對梁惠王的提問,孟子其實已經(jīng)有了答案,但他隱而不說,先設喻。讀起來應從容不迫。“以戰(zhàn)喻”后可稍長停頓,“則如何”用征詢對方意見的口氣,輕讀。
請學生朗讀。
請學生串講大意,教師訂正。
四、提示應掌握常用文言實詞、虛詞
于焉耳矣兇無如加好請?zhí)钊还募冉右纷呋蛑睙o于
五、作業(yè)
1.背誦前兩部分。
2.理解常用實詞、虛詞。
高一語文教案年新編案例推薦2
《游褒禪山記》
【教學目的】
1、學習“蓋”“所以”“以”“觀”“名”“其”等文言常見詞語的用法。
2、體會文言斷句及句中停頓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點。
3、學習本文以記游寫感的寫法,體會作者在文中表現(xiàn)出的觀點。
【教學重點】
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作者的觀點。
【教學難點】
記游寫感的寫作方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方法】
文言教學三讀法(自讀──譯讀──導讀)。
【學法點撥】
整體感知、誦讀、點撥、自學、討論、批注等。
【教學準備】
1、自學。
2、勾畫《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簡介作家作品時代背景。
2、聽錄音,正音、明讀。
3、誦讀第一二自然段。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教師:本課是游記。游記這種體裁我們并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已經(jīng)學過。學生說出游記的篇目。(《醉翁亭記》《小石潭記》《登泰山記》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記》和《岳陽樓記》列入游記。)古代游記的寫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點,濃筆重彩,精描細繪,表現(xiàn)山水之美。請同學們注意本文與所學過的游記有什么不同?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號半山老人,世稱荊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宋仁宗時,他上萬言書,主張實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顧保守派的反對,積極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對,新法受阻。他具有樸素的唯物辨證思想,反對天命,提出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進步口號。他的詩詞文多揭露時弊,體現(xiàn)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與抱負。詩詞遒勁清新,風格高峻。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寫于34歲任舒州通判時。
三、點撥
本文學習步驟:
1、閱讀課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寫作線索。
3、逐段閱讀,弄清文中字句含義與用法。
4、了解本文寫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達的思想與感情。
6、背誦。
四、整體感知
1、聽錄音,正音:
廬冢 謬其傳 無物以相 深父 窈然 瑰麗
2、明讀:所謂華山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者。而我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3、理清課文結構思路:
⑴ 本名與別名的由來。
⑵ 記游洞經(jīng)過。
⑶ 抒發(fā)游洞的感慨(全文重點)。
⑷ 簡寫由仆碑而產(chǎn)生的感想。
⑸ 補記同游之人、記游時間。
五、分析解讀一、二段
1、補充注釋:
⑴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始:起初。舍:建房。
⑵ 而卒葬之 卒:死。
⑶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名:給命名。
⑷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陽: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
⑸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蓋:大概,可能。
⑹ 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窮:走到盡頭。
⑺ 不出,火且盡 且:將要。
⑻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加:更加。
⑼ 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⑽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 其:自己。極:盡。
2、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⑴ 舍:
A、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B、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C、便舍船,從口入
D、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E、退避三舍
⑵ 余: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C、游刃有余
D、其余,則熙熙而樂
⑶ 窮:
A、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B、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D、復前行,欲窮其林
⑷ 然: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C、奚以知其然也
D、吳廣以為然
3、下列句中哪些詞是詞類活用?請具體解釋之。
⑴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此
⑵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⑶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⑷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
⑸ 則其好游直不能窮也
⑹ 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⑺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⑻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⑼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能極夫游之樂也
4、朗讀課文,邊讀邊翻譯。
5、分析理解:
⑴ 褒禪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現(xiàn)在的華山。
⑵ 對花和華的辨析體現(xiàn)了王安石愛鉆字眼的習慣,他也因此而尚受時人譏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這個習慣的?
(討論)
⑶ 從文中所寫來看,作者為什么要進山洞?又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
⑷ 現(xiàn)在時興一種運動,叫做探險運動,你認為這種運動興起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
六、熟讀課文一二段,課后用通順的語言認真翻譯一遍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研讀三、四、五段。
2、小結本文。
3、練習。
教學步驟
一、復習背讀第一二段(或抽查詞語理解情況)
二、分析解讀三四五段
1、補充注釋:
⑴ 于是余有嘆焉 焉:語氣詞,不譯。
⑵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以:因為,由于。
⑶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夫:那。以:而,并且。
⑷ 其熟能譏之乎 其:豈,難道。
⑸ 何可勝道也哉 勝:完全。
2、下列詞語在句中應怎樣解釋?
⑴ 焉:
A、于是余有嘆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焉用彼相矣
D、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⑵ 其:
A、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B、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C、其熟能譏只乎
D、其真不知馬也
E、汝其勿悲
⑶ 觀:
A、古之人觀于天地、山川、草木
B、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
C、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D、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
⑷ 名:
A、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B、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C、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D、莫名其妙
E、不名一文
F、以奇乃華山之陽而名之也
3、指出下列句中詞類活用現(xiàn)象:
⑴ 往往有得
⑵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⑶ 險以遠,則至者少
⑷ 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⑸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⑹ 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4、比較下列劃線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⑴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⑵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⑶ 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⑷ 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⑸ 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
⑹ 于是余有嘆焉
⑺ 往往有得
⑻ 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
⑼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5、指出下列句中含有的文化常識:
⑴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⑵ 四人者:廬陵簫君圭君玉
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⑷ 《臨川先生文集》
⑸ 今之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6、分析后三段:
⑴ 王安石基于這次旅游產(chǎn)生了一點感想?請具體說明。
答:賞非常之觀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對于古書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⑵ 王安石分析要賞非常之觀必需哪些條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⑶ 學習了本文,你有了怎樣的體會?你將如何面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
(討論)
三、朗讀后三段,邊讀邊翻譯
四、小結本文
1、古人在游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請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話: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作者記游褒禪山不為記游,而為發(fā)表議論:無論治學處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撓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
2、因事見理,敘議結合。本文前兩段記游山,后兩段發(fā)議論,前面的記游處處與后面的體會有關,后面的議論又緊扣前面的游山經(jīng)歷。前后呼應,結構謹嚴,具體生動,淺顯易懂。
五、布置作業(yè):
1、課堂作業(yè):課后練習。
2、課后作業(yè):
⑴ 背誦全文。
⑵ 完成《高考神梯》。
高一語文教案年新編案例推薦3
《勸學》
﹝教學目標﹞
1.了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tài)度的論述。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教學重點﹞
了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tài)度的論述。
﹝教學難點﹞
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是否總有些困惑?有人說,我整天冥思苦想,埋頭看書,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說,我上課真的是認真聽講了,也覺得聽懂了,但是一做題就不會了;有人說,我認真努力地學習了,付出了,可考試總是成績平平。我們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臥薪嘗膽,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對現(xiàn)實中的自己又總是有些無奈。今天,讓我們走進荀子,走進他的《勸學》,希望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幫助我們走出困惑,給我們指明一條前行的路。
二、解題
勸,勸勉,鼓勵。學,學習。
三、分析課文
(一)分析第一段:
1.我們已經(jīng)粗略地翻譯完了這篇課文,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生答:學不可以已,學習是不能夠停止的。)
2.從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看,這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讓我們很容易想到古代的老學究,穿著灰色長袍,正襟危坐,拖著長腔,講著一堆枯燥、乏味、單調(diào)的大道理時的情形。這篇文章是這樣嗎?
(二)讓我們分析第二段(學生齊讀,老師糾正讀音)。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幾個比喻句?(學生回答:五個)請讀出并翻譯前兩個。(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卻比蓼藍的顏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結成的,卻比水溫度低得多)經(jīng)過提取的過程,靛青不再是蓼藍的顏色,經(jīng)過凝結的過程,冰的寒冷也不同于水,說明經(jīng)過某種人為或自然的變化過程,事物可以改變原有的性質(zhì)。第一句已發(fā)展成固定的成語。(學生回答: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里是說明事物可以有所提高。我們還記得孟子用了“五十步笑百步”這個比喻說明什么嗎?(答: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政”并無本質(zhì)區(qū)別。)那么就此看來,這兩個比喻是為了說明什么呢?(答:因為荀子提出的“性惡論”,說明人經(jīng)過一定的學習,本性就會發(fā)生變化,知識就會豐富,能力就會提高。)
2.那么通過學習改變了的本性是否又可以回復到過去的特性呢?作者又用了一個比喻回答了這個問題,那個比喻是什么?(答: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又槁暴,不復挺者,輮使為然也。并翻譯: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繩,如果給它加熱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合乎圓規(guī),即使又曬干了,也不會再挺直,這是因為人工使它彎曲成這樣。)已經(jīng)改變的本性,是很難恢復到原來的特性的,學習對于人的本性的改變有著決定的不可逆轉的作用。
3.略講: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說明學習可以改變?nèi)说谋拘裕怪蚝玫姆矫姘l(fā)展變化。同樣的道理推出:人只有經(jīng)過廣泛地學習才能增長知識,培養(yǎng)品德,鍛煉才干,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
4.請同學們概括本段所講的內(nèi)容。(答:學習的意義)學習可以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三)朗讀第三段。(老師正音)
1.第一句話的前半部分講到了思和學,強調(diào)的是什么?(答:學習。)后半部分,用了哪個比喻句?(答: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用這個比喻來說明學習的作用可以開闊人的視野。)
2.找出四組比喻句并翻譯: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登到高處招手,手臂并沒有加長,但人們在遠處也能看見)②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順著風呼喊,聲音并沒有加大,但聽的人會聽得清楚)③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使…..快;致,達到。借助車馬的人,不是腳走得快,卻能到達千里之外)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絕,橫渡。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卻能橫渡江河。)這些比喻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淺顯的,易懂的,好似信手拈來的,但它卻是作者細心安排的,是為了說明一定道理的。我們思考:“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種效果的獲得,是由于人的本身固有條件發(fā)生了變化嗎?(答:不是。)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才有這種效果呢?(答:是善于借助外物“登高,順風,假輿馬,假舟楫”的緣故,憑借外界條件,無論是自然條件還是人工條件,都能幫助我們彌補不足。)自然導出本段最后一句“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根據(jù)這個道理可以推出,君子的天賦本性跟其他人并沒有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為君子,是因為君子善于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罷了。
請一位同學概括本段的內(nèi)容:學習的作用是彌補不足。
(四)導入下一段:學習能夠改變、提高自己,能夠彌補不足,那我們應該怎樣學習呢?下面我們來學習第四段。大家齊讀第四段。并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個)。
1.先分析前四個比喻句。(學生: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由土到山,是一個由少到多的積累過程。)這是哲學上的一個量變過程,堆積成高山,那里的氣候條件就發(fā)生了變化,請大家用地理知識來解釋這一現(xiàn)象;(答:迎風坡降雨等),是哲學上講的質(zhì)變,是一個飛躍。(用同樣的方法分析“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相反“用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闭f明不積累就將一事無成。找一位同學概括這四句話所強調(diào)的內(nèi)容是什么。(生答:學習要善于積累。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說說積累的好處,學生說及:我們的讀書筆記,成語,名言警句等的積累是一種量變過程,伴著積累,伴著成長,氣質(zhì)就發(fā)生了變化,是質(zhì)變過程。)
2.要想做到長期積累,我們該如何做呢?讓我們分析下兩組比喻句。第一組比喻:騏驥與駑馬對比,說明客觀條件的優(yōu)劣不是成功的條件,只要堅持就能取得成功,(為了活躍氣氛,更易于理解,舉龜兔賽跑的故事。)第二組比喻:“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生舉鐵杵磨針的故事,滴水石穿的事實,說明做事要堅持不懈。)
3.做到堅持不懈還不夠,我們還必須做什么呢,請看最后一組比喻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學生譯出兩個定語后置的句子,說出“上”與“下”的用法以及實詞“強”的用法)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學生說出“寄托”的古今異義)通過蚓與蟹對比,說明學習要專心。
四、略析論證方法
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五、分析語言特色
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并不是開始我們所想象的老學究那枯燥、乏味的說教。
六、總結
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好文章,每個社會、每個時代都會賦予它新的內(nèi)涵,我們推想荀子寫此文的初衷,是針對自己提出的“性惡論”中的“惡”采取的一種措施,要加強后天的學習,來增強自身的修養(yǎng),去除惡的本性,改變自己不良的天性,成為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謙謙君子。今天我們學習這篇文章,應該超越古人,上升到我們這個時代的高度:我們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因為學習能開闊人的視野,學習能增長人的學識,學習能改善人的生活,學習能提高人的品位,學習能改變?nèi)说拿\。請學生舉例子(張海迪、海倫·凱勒……)
七、作業(yè)
1.寫一篇一二百字勸學文字。
2.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用多媒體)
高一語文教案年新編案例推薦3篇 部編版高一語文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 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課文教案年3篇 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二教案
★ 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牛郎織女》教案3篇(五年級上冊縮寫作文牛郎織女)
★ 滬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本公開課教案參考3篇(五年級下冊滬教版說課稿)
★ 人教版新課標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教案最新文案3篇(四年級上語文教案年級上語文教學設計)
★ 二年級語文人教版下冊教案參考樣本3篇(人教二年級下冊語文教案設計)
★ 滬教版高中一年級語文必修一教案優(yōu)質(zhì)設計3篇(滬教版高一語文課本)
★ 四年級語文上冊《蟋蟀的住宅》教案7篇 部編版四年級蟋蟀的住宅教案
★ 一年級蘇教版語文教案參考樣本3篇 蘇教版一年級語文上冊第一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