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6秀3篇 親愛的安德烈的讀后感,供大家參考。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6秀1
“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于喜歡,愛,不等于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關(guān)系,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
——題記
如今的世界中,多少人被金錢沖昏了頭,迷失了自己,將自己交付于貪婪。他們只有著極度虛浮的心,追求著物質(zhì),恐懼著百年之后的必然結(jié)果,卻從未想過,化成風沙,愛依舊可以存在,桃花依舊,西風依舊,流水依舊,而物質(zhì),卻不復(fù)存在。
只是,他倆,他和她,卻沉下心來,在孤燈下整理著自己的思緒,編織成文,再用筆,將自己心中的點點滴滴記敘下來,寄給對方。熟悉的字跡,熟悉的溫度,熟悉的措辭,飛過海峽兩岸,飛過萬水千山,終是抵達,也終是釀成了佳釀醇厚的味道,不烈,不沖,不橫,只有平淡,卻透出芬芳。琥珀色的文字,不經(jīng)意間,已然攜了時間的顏色,淡墨濃暈,鋪開在畫卷之上,兩代之間十幾年的代溝,一筆勾銷,只有心靈與心靈之間平等的對話。像是十幾年前親手埋下的時間膠囊,十幾年后又親手打開,泛黃的紙張,模糊的字跡,卻帶不走當年的心。
他是她當年埋下的時間膠囊,她是他未來的模子,一點一劃,刻下了他們之間相似的靈魂。
他們仿佛已經(jīng)習慣了,一個星期的某個時候,一定會坐下來,在不同的燈光下,用不同的信紙,書寫著相同的內(nèi)容——自己經(jīng)歷的事與感悟。寫好后,投進不同的郵筒,然后,心底留了一個日期,那是對方信件抵達的日期。
就算再如何忙碌,也始終會在心底留下一個小小的角落,塞下一個小小的日期。
他們稱之為約定。
他們是朋友,可以談?wù)撘磺械呐笥?。他們也是親人,身體中,流著一半相似的血液。
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我們稱之為——母子。
世界上最親密的兩種關(guān)系之一。
母親一生傳奇的色彩,絲毫沒有使她變得呆滯古板,反而使她更易接受新興事物——比如她混血的.兒子,他跳躍的思維和奇特的生活方式。因為首先,她是一個母親,其次,她才是一個社會教育家,思想家。
他們之間的家書,內(nèi)容并不是訓話。他們其實有很多可以聊的,天南地北,山高草盛,都是他們筆下的友人,他們交換著思想,交流著文化,用自己的所有,去換對方的所有。
他們的背后,是愛。母愛,子情,支撐著他們一路走過。
忽然憶起,書的名字很溫潤,不復(fù)母親從前的犀利與辛辣,叫做《親愛的安德烈》。
母與子,龍應(yīng)臺與安德烈。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6秀2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漂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龍應(yīng)臺
喜歡龍應(yīng)臺的文筆,在這個漫長的暑假,正好靜下來讀讀龍應(yīng)臺的著作,這本與《孩子你慢慢來》、《目送》合稱為“人生三書”的《親愛的安德烈》,看過之后我感觸良深。
這本書是龍應(yīng)臺與她的18歲兒子安德烈三年來互相通信的36封家書合編而成,他們年齡,文化有著很大差距,但他們都在做著努力,以了解對方的世界和心靈,就這樣,龍應(yīng)臺認識了人生中第一個18歲的人——安德烈,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書中母子通信涉及的內(nèi)容很廣:道德倫理、文化差異、普世價值、國際政治等,但是更令我感興趣的是東西方人不同的生活方式與孩子的自立能力。
文中的安德烈是自由的,他有他所向往的青春生活,他喜歡喝酒,喜歡與朋友開派對;愛好足球,足球是他的“第二職業(yè)”;熱愛旅行,滿世界游覽。對于我們來說,這是一個“不走正道”的孩子,但實際上他不僅愛玩,而且懂玩,他們能有比我們更多的時間思考問題,可以更多的時間去創(chuàng)造、去發(fā)現(xiàn)。當然,我們也并不是沒有思考的空間,我們依然有自己的空間來思考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但我想,多些這樣的時間,是否能讓思維更開闊呢?
東西方人的孩子自立能力則更不相同,安德烈曾對他的母親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而龍應(yīng)臺卻認為他依然是“小男孩安安。”事實上,安德烈已經(jīng)是18歲的成年人了,他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社會觀和價值觀,文采與“大文豪“母親可以一較高下,但反眼看看身邊的18的大哥哥,去大學報名還依然要靠父母辦這辦那。歸根究底,還是父母一直將子女當孩子看待,我想如果父母能將子女多放手,孩子便會更有主見,更有自立能力,這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其實不從其他角度,單單看這對母子這36封書信,便可看出一位母親對兒子的愛。30年的代溝和文化差異的不同,在我看來是十分難以交流的,但龍應(yīng)臺那份母愛,將遠在德國的兒子拉回自己身邊,她說:“三年的海上旗語,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滿懷,我還奢求什么呢?“不難看出,她對自己的兒子傾注了多少愛,而兒子的回報,一個擁抱足矣。
母親給予孩子關(guān)愛與呵護,兒子回報母親以熱情,他們都在試圖進入對方的世界,給對方以遙遠的慰藉,一次又一次的越洋對話,一封又一封的電子郵件,將母子的心連接起來。如何了解自己的母親或子女?如何消除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壑?如何用愛來向親人表達愛、獲得愛,這36封書信,會給你最美麗、最動人的答案。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6秀3
《傅雷家書》是父子書信集,而本書則是一本母子書信集,母親也是作家,是中國的母親和其德國的兒子教育理念碰撞錄。
母親是臺灣作家龍應(yīng)臺,兒子安德烈則是一個德國青年,母親帶著八分的認真與二分的知性懷疑,兒子存著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誠。我本是抱著不情愿去看這本書,當看到1/4時,忽然間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徹悟,書中對孩子與父母的描寫,那種無比新奇而又見解獨到的教育方式,讓我耳目一新。
書中的安德烈對生活充滿樂趣,幾乎天天聽歌、開派對、旅行等等這些我們中國孩子想也不敢想的生活方式。再來看看我們的一天,早晨早早起床、沒完沒了的課內(nèi)與課外作業(yè)等等。另一方面,小安每次遇到了挫折,媽媽來安慰他,成功時,親朋好友都為他送去衷心祝賀;但我們?nèi)〉贸晒s永遠是理所當然,甚至與家長的期望還相差許多,這就是東西方教育的差距。
這本書中隨處可見中西方文化的沖突。安德烈是土生土長的德國青年,除了出生在臺灣,其他方面已經(jīng)很難同中國扯上關(guān)系。在這樣一個德國青年的眼里,臺灣是這樣的:“我不關(guān)心臺灣的過去,不關(guān)心淡水河的魚蝦是如何滅絕的,不關(guān)心在一個不民主的地區(qū)人們?nèi)绾螢闋幦∶裰鞫?,我也不關(guān)心德國的未來將走向何方,我自己又將以什么為以后生活的憑依,我只關(guān)心自己每天是不是開心,是不是活得有想法有創(chuàng)意。”我想這樣的孩子如果活在中國,不用問一定會被父母一通斥責然后令其痛改前非。如果他是一個普通的孩子也就算了,但是這就是龍應(yīng)臺的兒子?臺北文化局局長、國際知名教授的兒子?我原以為龍應(yīng)臺會像平常家長那樣對待自己的孩子,但她卻說:“他是一個自由的人,是我生命中相遇的‘另一個人’,我無權(quán)強令他做什么,只能和他朋友似的交談?!边@種話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我們的父母的口中說出。我覺得安德烈對MM(媽媽)的語氣不像總統(tǒng)也像首相了,竟然這樣和自己的母親說話,而龍應(yīng)臺只是傾聽,只是思考,與自己的.孩子如朋友一般交流,他們這種火星撞地球的交流讓我再一次地感到震撼。
從書中,我看到了另一種教育方式,另一種教育理念。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同時也作為一個有同樣年齡兒子的母親,書中可借鑒之處太多了。我們對孩子的管教實在太多了,以我們所謂的經(jīng)驗為孩子制定了太多的條條框框,還美其名曰為了孩子好。我們的教育其實就是一條流水線,出來的是“一模一樣的產(chǎn)品”,而不是不拘一格的人才。孩子們的創(chuàng)意給我們教沒有了,許多的問題只有對和錯,是和不是這兩種答案。這本書,值得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去認真地讀,去認真地思考。它比《傅雷家書》還有更現(xiàn)實的教育意義。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6秀3篇 親愛的安德烈的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4篇(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800字作文)
★ 親愛的安德烈大學讀書筆記作文年3篇(《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的摘抄和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