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會員“glk3537”整理的狂人日記讀后感匯總9篇,以供借鑒。
狂人日記讀后感 篇1
我媽媽很喜歡魯迅先生寫的書,所以買了一些魯迅的書擺在書架上。
小時候我聽媽媽講魯迅先生的故事,但那時我對他并不感興趣?,F(xiàn)在我讀初中了,老師說我們應(yīng)該看一看魯迅先生的作品,于是有很多同學買來看。我很好奇,問了問看過這些書的同學,他們都說看不懂,很無聊。我心里覺得特別奇怪:這些書很難嗎?怎么會看不懂呢?
回家后,我翻開媽媽的書來看,剛開始看了幾頁覺得還可以,可是看久了就覺得沒意思。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我看了大半天也沒看懂,特別是《狂人日記》中的“吃人”,我都不知道“吃人”是怎么一 回 事。
吃晚飯的 時候,我問媽媽那是怎么一回事。媽媽一時也說不上來,后來她說《狂人日記》里說的“吃人”,是魯迅先生對當時他所處的封建社會種種不合理的制度、社會風俗的一種說法,但把這一切指出來的人卻被年作是瘋子。體現(xiàn)了魯迅先生不被世人所理解的痛苦。媽媽又說:你一下子看這個是看不懂的,我挑一 些比較易懂的你看,慢慢你就會欣賞魯迅的作品了。
狂人日記讀后感 篇2
狂人患有被害妄想癥,老覺得有人要害他。所以,他不論是看到趙貴翁和他的狗,還是路上閑逛的人,罵小孩的母親,或是自己的親大哥,給自己看病的大夫,還是街上在背后議論他的小孩,他都覺得對方一心想要吃掉自己。在他的眼里,周圍的人都是不正常的,而在他人的眼里,這個狂人才是不正常的,最后狂人被當做“瘋子”關(guān)起來了。他真的有病嗎,他真的瘋了嗎?
事實上故事是一個三十余年未回家的旅人回到家鄉(xiāng),卻發(fā)現(xiàn)村里的人都對他不懷好意,總是睜著一雙怪眼睛看他。他發(fā)現(xiàn)就連小孩都對他鐵青著臉,每個人都長著兩排白厲厲的牙齒,好像是吃人的工具。趙貴翁及他的狗、街上的孩童、狂人自己的兄長都以兇狠的目光看著狂人,狂人不知所謂何事。正是這種不知何事的恐懼才讓狂人一直擔驚受怕。他試圖找尋答案,文中說:“凡事須得研究,才會明白?!彼麑⒋蠹业难孕袇R集到一起,似乎找到了答案:他們要吃了他。而狂人找到了答案,在夢中還與一個人對峙:"吃人的事,對么?"他仍然笑著說,"不是荒年,怎么會吃人。"我立刻就曉得,他也是一伙,喜歡吃人的;便勇氣百倍,偏要問他。"對么?""這等事問他什么。你真會……說笑話。……今天天氣很好。"天氣是好,月色也很亮了??墒俏乙獑柲?,"對么?"他不以為然了。含含胡胡的答道,"不……""不對?他們何以吃?!""沒有的事……""沒有的事?狼子村現(xiàn)吃;還有書上都寫著,通紅斬新!"他便變了臉,鐵一般青。睜著眼說,"也許有的,這是從來如此……"
狂人日記讀后感 篇3
何為《狂人日記》?語頗錯雜無論次,又多荒唐之言。
曹雪芹曾云: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一個偶然的巧合,使我能將其聯(lián)系起來。一場悲劇性的故事,一個悲劇性的狂人。
初看《狂人日記》,千言萬語說不清我的想法,千絲萬縷理不真切。這就是那么一個狂人,一個所謂的精神病患者。
的確是荒唐,滿紙的荒唐言,極度懷疑他的病入膏肓。然而,細細的揣摩,從一個時代的旁觀者來看待他,卻是越看越明白,越來越驚怕。
那是一個愚昧麻木吃人的社會,國民的封建落后,殘酷的封建禮教制度充斥著那整個社會。麻木愚昧的國民,沒有人性可言,只有那所謂的規(guī)矩,按老祖宗的規(guī)矩一點一點的行動。
在這毫無自我想法意識的人群中,終有一個人清醒,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了。他的確是個瘋子,一個精神病患者,但卻因為這樣,他反而思考了,清醒了。他看到了封建社會的吃人本質(zhì),他看到了那一群麻木淡漠,封建禮教的幫兇,忠實的實行者和保持者,維持著規(guī)范著吃人社會的延續(xù)。
一個稍稍清醒的人,那個狂人,他希望別人都能清醒過來,打破那吃人的封建禮教制度。于是他想?yún)群?,叫喚于生人熟人間,希望他們能夠清醒過來。只可惜狂人的吶喊并沒有讓人清醒過來:交喊于人群之間,而他們的回應(yīng)便是“瘋子”。當狂人妄圖說服他的哥哥——絕對的封建主義衛(wèi)道士時,那便更是悲哀了。頑固的衛(wèi)道士,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去改變的。最終,連狂人的至親都認為他是瘋子。
狂人的悲劇性,就在于此。叫喊于熟人之間,而熟人無回應(yīng);自己不被自己的至親理解。然而又不僅僅在于此。
吃人的封建禮教仍在不停的延續(xù)著,小孩子雖然并不懂事,卻也在其父母的教導下,自發(fā)的遠離狂人,守衛(wèi)那些舊制度。這無疑又是一個巨大的悲哀。
最終,狂人不再“狂”,其病早愈,赴某地候補矣。一個原本已經(jīng)稍微有點清醒的狂人,在面對強勢的吃人禮教制度,他終于被同化了,成為了另一個封建禮教的衛(wèi)道士。這是最大最徹底的悲劇??!
所以我讀《狂人日記》,讀狂人的巨大悲哀,看日記,看狂人,“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我也只能大致理解一下這“其中味”——悲劇性的狂人??!
看似“滿紙”都是“荒唐言”,然而字字都是“辛酸淚”,“都云作者”是真“癡”,卻不知那“其中味”,我想代他說:救救孩子吧,那殘酷的封建制度不能再延續(xù)下去了。
狂人日記讀后感 篇4
魯迅的《狂人日記》從一個“狂人”的角度,以日記的形式寫出了吃人的封建制度。
文章中的“我”是一個瘋子,瞎想,亂想,將毫無關(guān)系的`事情聯(lián)系在一起,揭示了作者想表達的主旨——封建制度吃人。
“我”先將趙家的狗,趙貴翁及路人的眼光聯(lián)系在一起,后又想到其他人包括自己的大哥都吃人,就一針見血地揭開了“吃人”者的本質(zhì)——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貍的狡猾,可是最后萬般無奈下喊出了內(nèi)心的聲音——救救孩子。
雖然封建,吃人,但是“我”并不放棄,要挽救孩子,這正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經(jīng)??吹接腥艘蚰繕颂b遠,完成太困難而放棄,是啊,當自己身處低谷時,誰不曾想過“放棄”二字!可是我們必須戰(zhàn)勝自己,堅持下去,只有堅持,才有希望。魯迅先生自己就是這樣的人,他身患重病,卻依然堅持工作,為的就是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真正有所作為的人,一定是在逆境中戰(zhàn)勝自己的人。奧運冠軍鄧亞萍也很好為我們做出了詮釋,鄧亞萍在初入國家隊時,因為個子不高被人歧視,不得不忍受周圍拋來的不屑與嘲諷的眼光,可是她沒有放棄,憑著自己堅強的意志,在一片黑暗中找到了希望,刻苦訓練,終于登上奧運冠軍的領(lǐng)獎臺,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
合上書本,我仿佛和魯迅先生一起從一片黑暗中找到了希望,堅持就能勝利。
狂人日記讀后感 篇5
《狂人日記》是魯迅先生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后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本文描寫了一個患有迫害恐懼癥的狂人的心理獨白,他出生在一個十分保守封建的家庭。
狂人離家多年,他已多年沒有見到大哥了。他回到他的鎮(zhèn)上時,他發(fā)現(xiàn)村里的人。都用一種奇怪的眼神看著他,連趙家的狗也多看了他一眼。雖然這對我們來言沒什么大不了的,但對有迫害恐懼癥的狂人而言,那卻是一種無形的威脅?;氐郊液?,大哥發(fā)現(xiàn)他臉色蒼白,又不想吃飯,便叫了一位醫(yī)生給他看病,狂人認為他大哥找醫(yī)生來是為了檢查他的肉肥不肥,好不好吃。那醫(yī)生說了靜靜地養(yǎng)病就好了?!办o靜地養(yǎng)”這幾個字嚇到了狂人,他認為大哥是想把他養(yǎng)肥了后才吃。過一天的早晨,他把他大哥叫到院子里,質(zhì)問他有沒有吃人,大哥卻說易牙蒸了自己的兒子給桀吃,去年城里殺了犯人,還有一個生癆病的人,用饅頭蘸血舐——吃人不是件稀奇事??袢送蝗凰靼酌妹梦鍤q時的死,是因為被大哥吃了,才知道這里是一個吃人的地方。
這本書透徹的揭露了舊社會的黑暗,“吃人”表示了當時清政府的腐敗和墮落??催@本書時真令我毛骨悚然,尤其是當狂人意識到自己可能吃了自己的妹妹時。但這本書讓我知道在那個黑暗的社會,人吃人這個可怕的現(xiàn)像是真的存在的,在那個時代,人們竟會為了填飽肚子而殘害同伴,連自己的安全都保障不了!
最后一句“救救孩子”,或許不止是拯救孩子的肉體,而是孩子的心靈吧。讓他們擺脫這種可怕又黑暗的舊社會的封建迷信。魯迅先生的書真有深意。
狂人日記讀后感6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xiàn)代白話文小說,寫于1918年4月。該文首發(fā)于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
這本書中,有很多“吃人”。有很多人因為利益等,而把人“吃掉”。當然,還有另一種吃人:舊社會中,人們認為血饅頭吃了能治肺癆,于是,在處決犯人時,便有人想劊子手買人血饅頭治病。這種就是真正的吃人了。在這兩種吃人中,當然,第一種較多。
這本書雖是以一個患有迫害狂恐懼癥病人的視角寫的,卻清晰地體現(xiàn)出了舊社會的黑暗。就因為利益,讓一個活人像牲口一樣失去自己生的權(quán)利,活的余地。這讓我想起了《家》中的鳴鳳,她就是因為利益被迫變成了交易對象,此書中的鳴鳳就是被“吃掉”的。
回歸正題。書中的瘋子非常害怕被吃掉,所以,在他眼里每一個人都是青面獠牙的,在他所看到的書中,全部都是“吃人,吃人“。這個人還認為所有人都想要吃掉他,甚至認為他的哥哥也要把他吃掉。如此,我感覺他想的有些夸張,但不難體現(xiàn)出舊社會的黑暗,混亂,與人吃人的制度,弱肉強食的制度。這里的每一個人都帶著一副假面具,而那個瘋子所看到可能才是每一個人最真實的一面。
現(xiàn)在,人吃人的現(xiàn)象還是有一些的,希望,人吃人的狀況會永遠消失。
狂人日記讀后感 篇6
最近看完了魯迅先生所著的《狂人日記》,他的作品很耐人尋味,卻有些地方很難讀懂,原諒我30歲時才讀完它,當一個人成年后看它,才更能體會作品中的深邃。
因為一本書看的時間太久,往往還沒看到結(jié)尾,開頭都忘光了,這并不能代表什么,也許我的大腦就像一個過濾器,只有那些“雜質(zhì)”才能保存下來,其他的都是一概而過,無論它好它壞,只在當時。
讀一本書,我喜歡用鉛筆畫一些自認為漂亮或是有趣的句子,然后記錄下來,感受文字的奇妙,比如這本書中,也有些句子摘錄下來,留給我更多的思考。
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貍的狡猾,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有島武郎《與幼者》
這本書中劃線的句子并不多,但是讀過這一篇篇的短文后不難發(fā)現(xiàn),文章中多是帶有一些批判色彩,若讓學生們讀它,定會覺得無比枯燥,而且十分沉重,也許要經(jīng)歷一些事,沉淀一些人生閱歷,才會覺得還不錯吧。
狂人日記讀后感 篇7
都說魯迅的文字像一把手術(shù)刀,褪去人的皮肉,只留下血淋淋的真相。卻也像霹靂驚雷,將萎靡的思想劈的焦糊,直擊靈魂。我在讀完這些不加修飾的文字后,感到了蒼涼的味道。
作者塑造出狂人這一形象,借瘋子的口道出當時可悲的社會。瘋子原本就是孤獨的,他與大部分人不一樣,所以那些相同的大部分人就認為瘋子是不對的,是錯的。我認為狂人雖被定義成瘋子,可他確是那個時代少有的清醒人。他只是沒有邏輯思維,但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被時間證明了是正確的。他的家人一見他就關(guān)上房門唯恐避之不及;到被勸告的不能再吃人的人們惱羞成怒;最后狂人自己都是一個吃過人的人。至始至終,狂人都是孤獨而又無人理解的。何其悲哀。像一個被關(guān)在屋子里的人竭力的呼喊,可所有的聲音都被關(guān)得死死的,一絲都掙脫不出去。最終只能被沉重的房梁淹沒。
整篇文章向人們傳達的信息是當時封建社會的禍害。吃人的人打著仁義道德的旗號做著喪失良知與禽獸一般的事。作者舉了年代久遠的兩個例子來展示人性的真相,道德禮儀流毒之深??袢伺Φ膶ι磉叺娜藙窀?,但是沒有一個人聽進去。有些人不知道他們做的是錯的,有些人知道卻不以為然。覺得沒有必要在自己這一代改變,向自己的祖祖輩輩抗爭。他們都在吞噬著尚未涉世的孩子,腐蝕著有清晰思想的人們。雖然無知,卻依然是泯滅人性。即便如此狂人還是抱有無可奈何的心態(tài)。讓那個時代的人們不再吃人等于是讓他們忤逆自己的父母,挑戰(zhàn)傳統(tǒng)。他們愚昧,所以可憐。狂人的父親兄長也是吃人的一員,被自己的骨肉血親殘害是更令他無奈又憤慨的吧。
正如魯迅所寫的那樣,有人抗爭過,卻都被所謂正義的人們扣上瘋子的帽子,無家可歸無人可依,最終自己了結(jié)。連狂人自己都不免吃過他妹妹的肉,而當他了解這點的時候正是他“清醒”了的時候。這一代的人已經(jīng)被同化了,他相信未來是容不下吃人的人,唯一的希望只能寄托于孩子。卻已有孩子被他們父母深入骨髓的病態(tài)思想所影響,未來怎樣還猶未可知。結(jié)尾的那句“救救孩子”包含了魯迅對那個社會多少的憐憫,令人悲嘆!
狂人日記讀后感 篇8
《狂人日記》魯迅先生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短篇白話文日記體小說,同時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現(xiàn)代白話文小說。
首先來簡要介紹一下這篇小說吧:“我”一舊同學昆仲在生病時寫了日記,剛好我又回鄉(xiāng)探親,得到這一舊同學的日記,由此引出下文。昆仲因為在多年前踹了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于是被鄉(xiāng)里人視為異端,都覺得他是一個瘋狂的人,整天把他當成雞鴨一樣關(guān)在房間里,并且他懷疑他哥哥們密謀要殺他吃他肉。害怕的.昆仲去勸說他哥哥不要吃他,說在一群吃人的人中遲早也會互相吃盡,讓他不要吃人了。但是他哥哥讓他不要胡思亂想,安心養(yǎng)病,還請來了一個郎中為他看病,但是這個醫(yī)生他認為是劊手,和外面吃人的鄉(xiāng)是一伙的。在他的日記中他還懷疑自己死去的妹妹是被他哥哥煮了吃掉的,最后他也吃到了人肉,發(fā)出了“救救孩子”的吶喊。
本篇小說塑造了一個反封建戰(zhàn)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過狂人的敘述,揭露了中國社會幾千年的反映,實際上就是一部吃人的歷史:披著“仁義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禮教,其本質(zhì)就是吃人。同時,作者發(fā)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呼吁人民覺悟起來,推翻封建制度。本篇以鮮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強烈是藝術(shù)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屆引起了巨大反響,從而為整個中國的新文學運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他在藝術(shù)手法上放特色,在新文化運動中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實主義手法描繪狂人的多疑癥、妄想癥,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態(tài)特征,且象征手法寫了狂人一語雙關(guān)的表態(tài)。《狂人日記》使用現(xiàn)代文,語言雜亂而敏銳,既符合精神病人的特點,又道出了被壓迫者的心聲。
狂人日記讀后感 篇9
人實際上是一個敢于向傳統(tǒng)挑戰(zhàn)的已經(jīng)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一個敢于向現(xiàn)實的世俗社會挑戰(zhàn)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義者的象征形象。將狂人這個具有恐懼、多疑、知覺障礙和邏輯思維不健全等特征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描寫得栩栩如生,但作品的主旨卻并不是要表現(xiàn)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紀實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口來揭示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zhì)。狂人的形象具有“狂”與“不狂”的兩重性??袢说摹翱瘛保环矫嬖谟谒哂械木癫∪说奶卣?,一方面也在于他對傳統(tǒng)和世俗的反抗;而狂人的“不狂”,則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認識,說出了當時人們不敢說或根本還沒有想到的話。如同歷史上凡是反抗傳統(tǒng)、反抗社會現(xiàn)存秩序的人都無一例外地被視為“瘋子”一樣,狂人的思維和語言常常是離經(jīng)叛道的,但他的觀察和結(jié)論卻是豐富和深刻的。
作品雖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記,卻始終圍繞著中國幾千年歷史中不斷發(fā)生的吃人現(xiàn)象展開,其用意就是告訴大家,在寫滿“仁義道德”的歷史中,其實滿本都只寫著兩個字:“吃人”!這是魯迅對封建道德下的定義,也是他多年來思考的結(jié)果。作品通過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觀察了他身邊的人:“他們——也有給知縣打過枷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給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然而,他們不但沒有起來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著吃人??袢藶榇硕Щ?,作者為此而憤怒:“是歷來如此慣了,不以為非呢?還是喪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在狂人或作者看來,這些人如果不改,最后終會被吃掉的,而未來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些“或者還有”的“沒有吃過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發(fā)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
狂人日記讀后感匯總9篇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