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收集的《茶館》暑假讀后感3篇 茶館讀后感作文,供大家品鑒。

《茶館》暑假讀后感1
茶館是以北京一座茶館為舞臺,事實上,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展開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以后、民國初年北洋軍閥混戰(zhàn)時期和國民政府在大陸的統(tǒng)治崩潰前夕三個不同時代的生活嘲和歷史動向。茶館是老舍秀的戲劇創(chuàng)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說,它是“中國戲劇空前的范例”。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每個不同的人物都代表了當時社會不同職業(yè)、階級的不同群體。看似多達幾十位的出場人物,卻無一顯得重復。王掌柜、常四爺、松二爺等等身世不同、個性顯著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就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深深刻在腦中。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柜,正如卷首老舍先生予其的定位一般:精明、有些私心而心眼不壞。通覽全文,在我眼中他作為一個掌柜,很圓滑又顯得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然而,在結局中他不忍看到茶館被高官與小人奪取,默默地在后院自殺。這一情節(jié),仿佛出乎了人們的意料,但仔細一想,又在情理之中,讓人心酸不已。這么一個走著中庸之道的掌柜,卻選擇以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老舍先生通過一個人物,以其行為與性格的強烈反差,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悲哀,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風氣的諷刺與不滿。
茶館里有些語言我特別喜歡。大傻楊的話是一個非常巧妙的開幕辦法。我從來沒聽過數來寶。我發(fā)覺了中國人跟美國人說話的法子很不一樣,差別相當大!中國人是比較含蓄;他們常用客氣話和婉轉的話,這是中文最難學的地方!在茶館看到了地道的中國人的說法,笑的是在第二幕,兩個拜把子兄弟想娶一個太太,但是不好意思告訴劉麻子他們的奇怪要求,他們當然不直說出來,反而他們說,“這兩個人穿一條褲子的交情……沒人笑話俺們的交情。”劉麻子同意,“沒人恥笑。”他們又說,“那你說這三個人的交情也沒人恥笑吧?”我也很喜歡劉麻子的反應?!捌匠6颊f這小兩口兒,小兩口兒,誰聽說過小三口兒的呢?”中文里真有微妙的意義!
在茶館里,我們處處可以看到老舍其作為一個語言大師的風范。茶館中,十幾個人物依次登臺,卻個個形象立體,性格鮮明,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寫作語言的性格化,時代化,應人切景;老舍以笑寫悲,寓莊于諧,以幽默風趣的語言辛辣地諷刺了那些于三個時代中光怪陸離的丑類;北京化的口語也是本劇一大特色,給穿梭于茶館中的人物注入生命。
茶館這三幕共占了五十年的時間,而老舍先生僅僅用一些個小人物怎么活著和怎么死的,來說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我想當你合上書本的一瞬,你會感覺到你和那些小人物一起度過了漫長艱辛的五十年。每個人物都扮演著自己的故事,同時又與各自所處時代密切關聯(lián)。揭示了社會一角,展覽了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生活。
《茶館》暑假讀后感2
老舍先生創(chuàng)作《茶館》時,是政治清明的好時候,他寫出了了如此有力度的作品,讀來令人回味。
《茶館》敘述了清朝末年,民國初年,以及抗戰(zhàn)結束的三個時期一家大茶館的變遷,以此來表現(xiàn)19世紀末以后半個世紀中國的歷史變遷。老舍除此之外還經歷了新中國這一時期,他的這部文學作品可以說是對時代的總結從他的這種宏大敘事中能感受到老舍先生的將自身生活經歷與所處的環(huán)境緊密聯(lián)合起來,用自己的理解與感悟詮釋這個年代的復雜悲涼,他的才思涌動,筆力雄厚可以被我們深深地所感知。
老舍先生對這篇文章的敘述動機,是來自于對建立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渴望,和對一個不公正社會的憎惡。劉麻子之死就是一個印證。劉麻子是一個壞人,他卻不是因為他做過的錯事而得到應有的懲罰,而是被人冤枉了,說他是逃兵,頂著這樣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罪名,讀到這兒,心里有種說不出的感覺,同情他嗎,他是壞人,不值得同情;不同情他嗎,可他確實是被冤枉的可憐人。僅這一幕就能讓我們知道軍閥一貫草菅人命的作風,即使是像劉麻子一樣的壞人,也應該有自己的生命權,他被冤死,只能說明軍閥更壞,這個社會充斥著巨大的不公。而龐太監(jiān)之死,則又是另外一種基調,充滿了悲涼哀憫的色調。曾經是大權在握的宮廷大太監(jiān),改了朝換了代,大權旁落,沒了勢力就面臨著被狠心的侄子們活活餓死的局面。他有權勢時,是做過些見不得人的事,卻被親近的人如此對待,可能在今天的我們心里感受并沒有那么強烈,但如果把他放在現(xiàn)在,想象一下,一位老人,他心力憔悴了一生,卻不能擁有活下去的權利,他是多么的可憐悲哀啊。在這個時代我們想著這是如何如何的絕情,但在當時,似乎并沒有什么,亂世之中,黑暗的社會里,好像只有麻木的人心。所以,這樣的社會里滿是不公正,亦滿是老舍先生對此深深地憎惡,他也渴望真正的現(xiàn)代新民族國家得以建立,從這人吃人的社會中逃離出來,把它擊碎,讓每個人真正得到幸福。
有人說,老舍這篇《茶館》的結構方法是新舊社會對比,這也是他的歷史觀。有人認為,這種新舊社會的對比是是舊時代的中國與新中國的社會對比,有人說,老舍這篇《茶館》的結構方法是新舊社會對比,這也是他的歷史觀。有人認為,這種新舊社會的對比是是舊時代的中國與新中國的社會對比,老舍寫這篇文章是主要是想讓年輕人珍惜新中國的來之不易。但我對這個說法卻不茍同。我認為這里的新與舊是民國于清朝為新,而于新中國為舊,是一種從不間斷的新舊社會的交替,沒有人說這是真正新社會的完整呈現(xiàn),沒有人說這是人民最滿意的時代,我們以后繼續(xù)發(fā)展繁榮的社會于那時的心中來說才是真正的新。再者,這種新舊之比是反向的,社會制度一幕比一幕進步發(fā)展,但民生狀況卻一幕比一幕沉淪。常四爺的一句“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深深地戳痛了無數為國奮斗抗爭在第一線的愛國人士,他們對新社會新國家的理想抱負,在一次次被打擊消滅,知道自己也絕望了,在他們心里,再“新”的社會也只是一個空架子,充斥的只是更多的虛幻與沉淪。不過也正是如此,才構成了這部劇如此的張力。
《茶館》這部劇早已超越了對新中國的歌頌,而是用人的生存際遇與命運沉浮去寫社會變革,歷史變遷。讀來總是令人深思,想著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
《茶館》暑假讀后感3
在暑假中,我找出了爸爸珍藏的書《茶館》。
《茶館》是老舍的著作,里面寫了一個掌柜和他的茶館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叫王利發(fā)的人,正因喪失了父親,因此他二十歲就當上了裕泰茶館的掌柜。在這個茶館,你沒事有事都能待很久。
但是,好景不長,大清的警察宋恩子吳祥子天天來搗亂,攪得生意一塌糊涂。好不容易等到了民國,宋恩子吳祥子的兒子居然也當上了警察……
裕泰茶館一天不如一天,杯具就天天發(fā)生:先是妻子被車撞了沒人管,又是傷兵天天來攪生意,最后竟然讓劉麻子給要走了。
最后的一天晚上,老掌柜叫來了朋友秦二爺、常四爺一齊說起了自己的遭遇,朋友走后,老掌柜將常四爺揀來的紙錢點燃了。一會兒,就火光沖天,老掌柜依然坐在哪兒,他想起了年輕的時候……
《茶館》這部小說看后總是叫人悲憤不已。為什么能夠讓小唐鐵嘴兒、小劉麻子、小宋恩子、小吳祥子這樣的家伙過得有滋有味,天天不愁吃不愁穿。而就不許像王掌柜、常四爺、秦二爺、松二爺這樣的大好人過上好日子?這種世道也太不公平了,但那時的人們又能說什么呢?
《茶館》暑假讀后感3篇 茶館讀后感作文相關文章:
★ 七年級《格列佛游記》讀后感_暑假《格列佛游記》讀書心得3篇 《格列佛游記》讀后感左右
★ 《細節(jié)決定成敗》暑假讀后感3篇(細節(jié)決定成敗讀后感)
★ 巧克力味的暑假中小學讀后感作文4篇 《巧克力味的暑假》讀后感
★ 暑假《伊索寓言》中小學生讀后感范文4篇(伊索寓言讀后感小學三四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