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收集的資治通鑒的讀后感初中3篇(《資治通鑒》的讀后感50),供大家參閱。
資治通鑒的讀后感初中1
歷史虛無主義卻是絕對不可取的。要求史書所載百分之百真實可靠,本來就是不現(xiàn)實的要求。畢竟,史家們正努力地還歷史以本來面貌,雖然這是一個也許永遠無法達到的目標。但我相信,史家們所記載的內(nèi)容,還是有一定的現(xiàn)實依據(jù)的。周公恐懼流言后,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畢竟周公有過大權獨攬的經(jīng)歷,畢竟王莽有過禮賢下士的表現(xiàn),這是誰也抹煞不了的。至于如果當初他們真的身便死了,那不是還有蓋棺論定一說嗎?
以史為鑒并不因史書內(nèi)容有杜撰部分而失去意義——就連完全杜撰的小說尚且有不可估量的借鑒意義,何況史實遠遠多于杜撰的史書呢?
和其他所有史書一樣,《資治通鑒》也滲進了許多神話、傳說以及作者想當然地杜撰的內(nèi)容,但這并無損于它的偉大。讀到嚼碎張巡齒這一段時,沒必要深究他的牙齒究竟是怎么碎的,他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卻深深刻印在我們的腦海。讀到將士們箭盡糧絕,張巡把自己的小妾給將士們分食了的時候,于殘忍、冷酷、血腥的感覺之外,也無法不油然而生對張巡的無限敬意。這樣恨敵入骨、堅忍如狼的張巡,力盡被俘后如果不是大義凜然、慷慨就義,那才是真正不可想象的怪事!至于他的牙齒究竟是怎么碎的,恐怕不會有一絲一毫影響到他近乎神一樣不朽的光芒!
推而廣之,史書里其它不夠真實的細節(jié)描寫,并無損于史鑒的意義。史家們在力求真實的同時,難免會留下星星點點的瑕疵。但瑕不掩瑜,絕不可因史書的不完美,就滑向歷史虛無主義的深淵。
資治通鑒的讀后感初中2
讀《通鑒》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呢?
首先,對于從戰(zhàn)國到五代的漫長歷史而言,《通鑒》無疑提供了詳細的線索,對很多曾經(jīng)只有模糊印象的事情讀后都會有更深的感觸。而且,編年體史書能夠為讀者提供歷史的時代感和線索感,雖然不可能讀過一邊后就全部記住,但是,這種時代感可以讓你大致辨明事件的前因后果,先后次序和發(fā)展脈絡是對于某一具體時代進行研究的前提之一。此外,雖然因為司馬溫公編集魏晉之前部分的材料今日大抵得見故而非可用之一手史料,但對于隋唐以后歷史,《通鑒》有其獨到的史料價值,尤其對于各材料相互抵牾之處,《通鑒考異》臚列眾說并加以辨析,往往可觀。至于胡三省的注文,雖然名為音注,但是其價值并不在注音之上(畢竟注的字大多不是生僻字,而且與今天的普通話也有一點距離)而在對歷史名詞的解釋,尤其是職官制度和行政沿革方面。同時,胡三省讀《通鑒》極詳,雖無善本對校,但以理校之之處往往暗合。
其次,作為保存了大量材料的寶庫,它對于我們其他所讀后人論著加強理解是頗有裨益的。如去年寒假時讀漢紀一部分,對同時閱讀的《春秋與漢道》的認識就深化了許多。尤其民國時期學者多喜好大段引用材料,再讀之下就會有一定的親切感了。
同時,在道德教化的角度來說,司馬溫公用他的如椽史筆,將美與丑,善與惡,智慧與愚蠢,豁達與狹隘刻畫的淋漓盡致。這會督促每一個讀者進一步審視自己,擇善而從。
對于我自己來說,從寒冬到夏日再到寒冬,它伴隨了我?guī)缀跽麄€2018年,期間還曾帶著其中一本親赴山西夏縣的司馬溫公墓朝圣。雖然這本書里大部分故事的結局我都了如指掌,但是,讀到那一段段或慷慨激昂,或大義凜然,或冰冷無情,或鮮血淋漓的文字時,還是常常不由自主的廢卷長嘆?!睍矶嗲樗乒嗜?,晨昏憂樂每相親”,這本書給我?guī)砹颂嗟母形?,甚至已?jīng)深深融入了我的生活。在大學四年中,或許應該有這樣一件值得回憶的“奇跡”工程吧。
資治通鑒的讀后感初中3
終于有勇氣開始說說鬼谷子前輩。早先在看《資治通鑒》的時候,并不對蘇秦、張儀有太過深刻的印象,后來偶然間看了鬼谷子前輩的傳記,才得知原來前面兩位均是鬼谷子前輩的弟子,不止如此,就連孫臏和龐涓都是,這著實是一件很讓人敬佩的。
都說孔子桃李遍天下,可真正出名的又有多少,不可否認,孔子開創(chuàng)了私學新時代,可鬼谷子的四位徒弟卻縱橫天下,影響了天下格局,不得不說是一件相當了不起的事。
春秋之后,天下不僅沒有趨于統(tǒng)一,反而更加戰(zhàn)亂紛爭,七雄爭霸,不斷上演歷史舞臺,各諸侯國為了一己私利發(fā)動戰(zhàn)爭,導致天下生靈涂炭。于是鬼谷子派四大弟子下山,欲解救蒼生。使蘇秦倡導六國合縱以制暴秦,而張儀則破壞合縱大計,助秦一統(tǒng)天下。
回顧歷史,我并不覺得蘇秦不如張儀,相反,他胸懷天下,只是諸侯相安終歸只是一紙夢想,因為私欲乃人之所有。龐涓為了一己私利使計陷害孫臏,蓄意發(fā)動戰(zhàn)爭,他是一個合格的'軍事家,但不是一個好的軍事家,正如孫子兵法中所強調(diào),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乃大善。戰(zhàn)爭是一種手段,可防御,可固國,唯不以侵略為目的,所以龐涓最后結局很慘。而攪亂合縱計劃的張儀,是天生的謀略家,卻也不是一個好的謀略家。只因其一句話致使楚國大量百姓流離失所,家無可歸,實在是悲慘,所以張儀的最終結局也不大完善。
其實,我一直隱隱覺得蘇秦一定還是比較后悔當時激怒張儀奔赴秦國,可能他太過高估各諸侯的氣度,也有些小看張儀的謀略,不管怎樣,最終還是大秦一統(tǒng)天下,而最后暴秦也只歷經(jīng)二世而亡,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乃常理。
資治通鑒的讀后感初中3篇(《資治通鑒》的讀后感50)相關文章:
★ 初中《繁星春水》讀后感作文5篇 《繁星春水》的讀后感怎么寫?
★ 初中《西游記》讀后感作文以上3篇(西游記讀后感優(yōu)秀作文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