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道德經(jīng)》賞析3篇,供大家賞析。

《道德經(jīng)》賞析1
前幾天,陜北書法家崔殿龍先生,送我一幅行草書作,內(nèi)容是陶淵明的《飲酒》一詩,我沒事時就反復(fù)玩味咀嚼。
他的書作,讓我聯(lián)想到了老子的《道德經(jīng)》。于是,我的思維在《道德經(jīng)》和他的書作中穿梭。
《道德經(jīng)》中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边€說:“三十輻,共一轂,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dāng)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dāng)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皶铱偸巧朴谠凇笨瞻住暗取睙o“中,蘊含一種”有“,以”無“來表現(xiàn)自己的審美情趣、主觀意念和個性情感。比如崔殿龍的這幅書作,”結(jié)“字留白于上,而這上疏下密有沉穩(wěn)感;”飛“字留白于下,而這上密下疏有飄逸感;”“相”字留白于右,“此”字留白于左,這左密右疏或左疏右密有輕靈感;“佳”字留白于中,這中疏外密有平靜感;“無”字留白于外(左右),這外疏內(nèi)密有精神感,這正是書法家結(jié)字的藝術(shù)趣味。倘若整幅作品能凸顯某種疏密,就會形成主題性審美情趣。
《道德經(jīng)》中還說:“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碧諟Y明的這首《飲酒》詩,意境寧靜淡泊,作者為了從書法的角度來表現(xiàn)這一點,也以行與行之間的大空白來凸顯,在這“無形”中讓我們感悟到了陶淵明的心靈世界,聯(lián)想到陶淵明的生活之象,揣摩到陶淵明的詩歌情趣,真可謂“大象無形”。這實在是體現(xiàn)了老子” 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
臺灣作家林清玄有一首禪詩——審美三重境界:白鷺立雪,愚者看鷺,聰者賞雪,智者見白。
在書法作品中,那文字就是“鷺”,那空白就是“雪”,普通人只看到了“鷺”,有一定書法修養(yǎng)的看到了“鷺”與“雪”的聯(lián)系,當(dāng)書法造詣達到一定的程度,就能看到“雪”這無中蘊含的有,看到這看似蒼白的無中蘊含的多姿多彩,看到這似乎冷冰冰的無中蘊含的人間性情。從創(chuàng)作來看也是這樣,創(chuàng)作只注意到文字是一個低層次,倘若注意到文字與空白的聯(lián)系,就進入到中層次,進一步想到了以空白來傳情達意就是高層次了。
從我和崔殿龍先生的交往中,我深深感到他對書法中的對立因素,有深刻的把握?!兜赖陆?jīng)》中說:“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八麆?chuàng)作中,用筆結(jié)字,確實也是將欲收,必先放;將欲弱,必先強;以此跌宕起伏,形成變化與節(jié)奏。對立的因素,總是有依存、促成、凸顯和呼應(yīng)等價值?!兜赖陆?jīng)》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斑€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氨热?,作者為了突出”遠“字的自由、悠遠的形式意味,前面的”心“字緊收,并取橫勢,因此當(dāng)”遠“字取縱勢,中宮緊結(jié)上下疏放,自有一種遼闊、逍遙和寧靜感,拓展了詩詞的意境。
老子還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這里可以體味到書法對立因素的兩種現(xiàn)象,一是對立因素的表里共存現(xiàn)象,一是對立因素的互相制約現(xiàn)象。以崔殿龍先生的這幅作品來說,有好些橫筆以曲之柔,來表現(xiàn)直之剛,筋骨就寓于柔曲之中,所謂大剛?cè)羧?。他的這幅作品,整體來看,布白疏朗平靜,但過疏也易有松散感,因此落款處小而字密,有以密勝疏的意味。有人以為這落款局促茂密是敗筆,誰知卻又妙用。記得網(wǎng)絡(luò)上啟功的一則小故事:有一次,啟功先生為別人題字后,照例是落款、用章,不料鈐印后大家發(fā)現(xiàn)印章用顛倒了,旁觀者自然一個個感到很是惋惜,但也不便請先生重寫一幅,只好自言自語到:“沒關(guān)系,沒關(guān)系?!毕壬鷧s笑而不答,又拈起筆在鈐印旁補上一行小字:“小印顛倒,蓋表對主人傾倒之意也?!贝蠹乙豢?,凝重的臉色又都洋溢出笑容。
你看別人以為是失誤處,造詣高深的書法家往往有深意。
大家都應(yīng)該熟知這句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边@里“一”是混沌的太極,是宇宙間最基本的規(guī)則,也就是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和聯(lián)系的,你從太極圖也可以看到這種寓意;“二“是兩儀的陰陽,“三”是天地人。書法的一切對立因素不過就是陰陽,而一般人并不注意這“三”。這“三”天地人,從書法的'角度來看,“人”是說個性,“地”是說社會性,“天”是說自然性。一件優(yōu)秀的書法作品,一定是具有個性的,比如楷書四大家顏歐柳趙,正是各具藝術(shù)特色,才能高聳于書壇;同時也一定是具有社會性的,因此只有書法家自己以為美的書法作品,不能被社會所感受到,那么自然不具有社會美和社會價值;而這種美能具有“道法自然”的層次,則具有藝術(shù)的永恒性。朱熹說:“道是統(tǒng)名,理是細目?!薄暗烙?xùn)路,大概說人所共由之路。理各有條理界瓣。”還說“理是有條瓣逐一路子。以各有條,謂之理;人所共由,謂之道?!边@自然不同于老子所說的“道”:”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而且“道”在陰陽之上的,因此以《道德經(jīng)》來看,我總感到老子所說的“無”是道,“一、二”是理,“三”是情,我們的書法應(yīng)當(dāng)合道、合理也合情。老子的“道”,正有萬事萬物的必經(jīng)之路的意思;而“德”,左邊的“彳”是“行”的省略,是一個象形的十字路口,右邊是眉目與心,表明在十字路口認真觀察,仔細琢磨,選好道路而前行。因此順從著“道”,按照“道”來去做,就是“德”,人生是這樣,藝術(shù)也是這樣。
難怪老子一再說: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閉無關(guān)楗而不可開,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這些都和“無”相關(guān),都是談“道”,也許宇宙的本質(zhì)就是“無”。書法中,不用萬物的形象卻可以表現(xiàn)萬物的形象,不以人的言行舉止、音容笑貌卻可以展現(xiàn)人的思想性情,不正是對“無”的藝術(shù)理解嗎?書法不就是一些抽象的線條嗎?卻表現(xiàn)了形象的人、社會與人。這是一種含蓄的“無”,這是一種半藏半露的“無”。崔殿龍先生的這幅書法作品,那些線條入筆質(zhì)樸,行筆質(zhì)樸,收筆也質(zhì)樸,就讓我們聯(lián)想到了那遠離燈紅酒綠喧鬧繁華的生活環(huán)境:“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也讓我們聯(lián)想到了他熱愛自然、淡泊名利的心境。這雖說“視而不見”,卻可思而得之;這“無為之益”,應(yīng)當(dāng)以藝術(shù)的眼光來“以觀其妙”。
老子還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道”以自然為法度,那么這些自然的法度,又怎樣的影響書法呢?比如,自然的對稱現(xiàn)象——書法中直行軸的對稱,給人以平靜感;比如草原深綠淺綠變化不大的節(jié)奏感——書法中墨色的鄰近節(jié)奏,給人的平和感;比如自然萬物的多姿多彩而又和諧統(tǒng)一——書法中筆畫的多變而又是和諧的抽象的線條語言。這些崔殿龍先生從書法的主題性情趣出發(fā),一一做到了。
我的這些想法是否正確呢?邊觀賞,邊思索,到這兒我真該謝謝崔殿龍先生了。
《道德經(jīng)》賞析2
【道德經(jīng)第三十五章原文】
執(zhí)大象①,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②。樂與餌③,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④。
【道德經(jīng)第三十五章譯文】
誰掌握了那偉大的“道”,普天下的人們便都來向他投靠,向往、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于是大家就和平而安泰、寧靜。音樂和美好的食物,使過路的人都為之停步,用言語來表述大道,是平淡而無味兒的,看它,看也看不見,聽它,聽也聽不見,而它的作用,卻是無窮無盡的,無限制的。
【道德經(jīng)第三十五章注釋】
1、大象:大道之象。
2、安平太:安,乃,則,于是。太,同“泰”,平和、安寧的意思。
3、樂與餌:音樂和美食。
4、既:盡的意思。
【道德經(jīng)第三十五章引語】
這一章,述說了“道”的作用和影響,但本章和上一章,都不完全是前面各章論“道”的重復(fù),而是隱寓著言外之意?!暗馈钡淖饔煤陀绊懖豢傻凸溃梢允固煜碌娜藗兌枷蛩犊慷幌喾梁?,過上和平安寧的生活。因而可以這樣說,本章實為“道”的頌歌。在《道德經(jīng)》中,“道”已經(jīng)被多次論及,但從來沒有重復(fù),而是層層深入、逐漸展開,使人切實感受“道”的偉大力量。
【道德經(jīng)第三十五章評析】
“樂與餌”指流行的仁義禮法之治,“過客”指一般的執(zhí)政者,但還不是指最高統(tǒng)治者。老子在本章里警誡那些執(zhí)政的`官員們不要沉湎于聲色美食之中,應(yīng)該歸附于自然質(zhì)樸的大道,才能保持社會的安定與發(fā)展。統(tǒng)治集團縱情聲色,不理政事,這是在春秋末年帶有普遍性的現(xiàn)象。
諸侯國之間的戰(zhàn)爭,使人民群眾遭受嚴重的痛苦。而在日常生活中,統(tǒng)治者荒于朝政,根本不關(guān)心人民群眾的死活。老子對于當(dāng)時這種狀況極為清楚,他這章里所說的話,表明他為老百姓的安危生存而憂慮的歷史責(zé)任感。
《道德經(jīng)》賞析3
1、玄之又玄
【解釋】:形容非常奧妙,不易理解。
【出自】: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p>
2、有無相生
【解釋】:有和無是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的。也指矛盾雙方的對立與轉(zhuǎn)化,陰陽相生的關(guān)系。
【出自】:第二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p>
3、功成不居
【解釋】: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于自己。
【出自】:第二章:“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p>
4、和光同塵
【解釋】: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
【出自】:第四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p>
5、天地不仁
【解釋】:天地?zé)o私,在天地看來,萬物都是一樣的,沒什么區(qū)別。
【出自】: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p>
6、天長地久
【解釋】:形容時間悠久。也形容永遠不變(多指愛情)。
【出自】: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p>
7、上善若水
【解釋】: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出自】: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p>
8、金玉滿堂
【解釋】:形容財富極多,也形容學(xué)識豐富。
【出自】:第九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p>
9、功成身退
【解釋】: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隱退,不再做官或復(fù)出。
【出自】: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p>
10、目迷五色
【解釋】:形容顏色既多又雜,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綜復(fù)雜,不易分辨清楚。
【出自】: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p>
11、寵辱若驚
【解釋】:形容人非常計較得失,以小失大,患得患失,無論受到寵愛或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
【出自】:第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p>
12、視而不見
【解釋】:指不注意,不重視,睜著眼卻沒看見。
【出自】:第十四章:“視而不見,名曰夷。”
13、聽而不聞
【解釋】:聽到了就像沒聽到一樣。形容漠不關(guān)心,不在意。
【出自】:第十四章:“聽之不聞,名曰希?!?/p>
14、渙然冰釋
【解釋】:象冰遇熱消融一般。形容疑慮、誤會、隔閡等完全消除。
【出自】:第十五章:“渙兮若冰之將釋?!?/p>
15、虛懷若谷
【解釋】:意指胸懷像山谷那樣深而且寬廣,形容十分謙虛。
【出自】: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p>
16、絕圣棄智
【解釋】:指把頭腦中的權(quán)威概念消滅掉,讓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觀點,拋棄自作聰明自以為正確的主觀性見解。
【出自】:第十九章:“絕圣棄智,民利百倍?!?/p>
17、少私寡欲
【解釋】:減少私欲之意。
【出自】:第十九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18、相差無幾
【解釋】:指二者距離不遠,或差別不大。
【出自】:第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
19、如登春臺
【解釋】:春臺:美好的旅游、觀光的地方,比喻極好的生活環(huán)境。好象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里。
【出自】:第二十章:“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p>
20、飄風(fēng)驟雨
【解釋】:指來勢急遽而猛烈的風(fēng)雨。
【出自】:第二十三章:“故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p>
21、余食贅行
【解釋】:余食,即剩飯;贅,即多余;行,古多作形解。比喻遭人討厭的東西。
【出自】:第二十四章:“其在道也,曰余食贅形?!?/p>
22、天大地大
【解釋】:形容極大。
【出自】: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p>
23、道法自然
【解釋】:指大道以其自身為原則,自由不受約束。
【出自】: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p>
24、知白守黑
【解釋】:意思是對是非黑白,雖然明白,還當(dāng)保持暗昧,如無所見。
【出自】: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25、去甚去泰
【解釋】:指做事不能太過分。
【出自】: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26、天道好還
【解釋】:天道:天理;好:常常會;還:回報別人。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惡終有報應(yīng)。
【出自】: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p>
27、佳兵不祥
【解釋】:意為好用兵是不吉利的,即好戰(zhàn)非祥事。
【出自】: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28、知止不殆
【解釋】:指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
【出自】:第三十二章:“知止可以不殆。”
29、自知之明
【解釋】:指了解自己的情況,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與短處。
【出自】: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p>
30、淡而無味
【解釋】:泛指菜肴清淡無味。亦形容說話、寫文章內(nèi)容平淡,無趣味。
【出自】:第三十五章:“淡乎其無味?!?/p>
31、將奪固與
【解釋】:固,同“姑”。要想得到,必先給予。
【出自】:第三十六章:“將欲奪之,必固予之。”
32、無中生有
【解釋】:指本來沒有卻硬說有。現(xiàn)形容憑空捏造。
【出自】: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33、若存若亡
【解釋】:有時記在心里,有時則忘記掉。用以形容若有若無,難以捉摸。
【出自】: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p>
34、大器晚成
【解釋】: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
【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p>
35、大音希聲
【解釋】:指最大最美的聲音乃無聲之音。
【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36、知足不辱
【解釋】:懂得滿足才不會受到屈辱。
【出自】: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37、大巧若拙
【解釋】:指真正靈巧的人看起來很簡單。
【出自】: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p>
38、知足常樂
【解釋】:自知滿足則心??鞓?/p>
【出自】: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9、出生入死
【解釋】:原意是從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著生命危險。
【出自】: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p>
40、禍福相依
【解釋】:是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jié)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jié)果。
【出自】: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p>
41、根深蒂固
【解釋】: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動搖。
【出自】:第五十九章:“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p>
42、以德報怨
【解釋】:指用道德公正的眼光看待與別人的仇恨。
【出自】: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p>
43、輕諾寡信
【解釋】:輕易答應(yīng)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出自】:第六十三章:“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p>
4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解釋】:謂走一千里路,也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事情是從頭做起,逐步進行的。
【出自】: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5、慎終如始
【解釋】:謹慎收尾,如同開始時一樣。指始終要謹慎從事。
【出自】:第六十四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p>
46、儉故能廣
【解釋】:指平素儉省,所以能夠富裕。又解為行事簡單方可廣博,儉,同“簡”。
【出自】: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儉故能廣?!?/p>
47、寸進尺退
【解釋】: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償失。
【出自】:第六十九章:“不敢進寸而退尺?!?/p>
48、被褐懷玉
【解釋】:身穿粗布衣服而懷抱美玉。比喻雖是貧寒出身,但有真才實學(xué)。
【出自】: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
49、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
【解釋】:比喻作惡的人終究逃脫不了天法的懲處。
【出自】:第七十三章:“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50、小國寡民
【解釋】:國家小,人民少。
【出自】: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p>
51、雞犬相聞
【解釋】:雞鳴狗吠的聲音都能聽到,指人煙稠密。
【出自】:第八十章:“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p>
52、老死不相往來
【解釋】:指彼此不聯(lián)系,不交流情況。
【出自】:第八十章:“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p>
《道德經(jīng)》賞析3篇相關(guān)文章:
★ 水龍吟,水龍吟潘牥,水龍吟的意思,水龍吟賞析 -詩詞大全8篇
★ 南柯子/南歌子,南柯子/南歌子趙崇嶓,南柯子/南歌子的意思,南柯子/南歌子賞析 -詩詞大全6篇
★ 泝小江飯舟中,泝小江飯舟中陸游,泝小江飯舟中的意思,泝小江飯舟中賞析 -詩詞大全6篇
★ 寄四侄旊二首,寄四侄旊二首王安石,寄四侄旊二首的意思,寄四侄旊二首賞析 -詩詞大全7篇
★ 詠墻北梔子詩,詠墻北梔子詩謝朓,詠墻北梔子詩的意思,詠墻北梔子詩賞析 -詩詞大全6篇
★ 社團會員外文電影賞析活動策劃書3篇 電影欣賞社團活動設(shè)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