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會員“fkcu17681”收集的源于歷史故事的成語(共9篇),供大家參閱。

關于歷史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篇1
戰(zhàn)國時期,七雄紛爭,戰(zhàn)亂頻繁。孟子云游列國,推行仁政,最后被齊宣王拜為客卿。
有一回,齊宣王和孟子閑聊。
孟子問道:“大王您讓將士冒死攻打他國,難道打敗了別的國家,您才感到高興嗎?”
齊宣王回答說,他這樣做只是為了滿足自己最大的欲望。
孟子又追問什么才是齊宣王最大的欲望,是因為不夠吃,不夠穿,還是因為宮中的珍寶太差,音樂不動聽?齊宣王說都不是。
孟子說:“哦,那么我明白了。大王的最大欲望是征服天下,稱雄于諸侯??墒牵绻媚氵@種辦法去滿足你的欲望,就好像緣木求魚,爬到樹上去抓魚一樣肯定會徒勞無功的。”
齊宣王驚問道:“事情真有這么嚴重嗎?”
孟子說:“恐怕比這還要嚴重。爬到樹上去捉魚,頂多就是抓不到魚,還不至于有什么禍害。如果想用武力來滿足自己稱霸天下的欲望,不但達不到目的,反而還會招來禍患。”
說完,孟子又舉例說明弱國不能與強國為敵,小國不能與大國為敵,齊國不能與天下為敵的道理,要宣王實行仁政。宣王最終聽從了孟子的主張。
于是后人從孟子和齊宣王的故事中總結出了緣木求魚這個成語,它不僅警醒了宣王,而且成了后世千百年來大家常常引用的成語。就是到我們今天,也仍然有啟發(fā)而“喚醒”的意義。還是以進入市場經濟體制后讀書人是否“下海”的問題為例。所謂“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金錢卻是萬萬不能的。”
緣木求魚就是捉說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頭,不可能達到目的。
來自歷史典故的成語 篇2
【出處】(宋代)司馬光《資治通鑒》。
【釋義】甕:口小腹大的大壇子,一種陶制的盛器。請你進入甕中,用你的方法懲治你自己。比喻用某人整治別人的辦法來整治他自己。
【歷史典故】
武則天當政時期,采取了恐怖的高壓政策,獎勵告密之人,許多人因此而升官晉級。當時,出現了許多酷吏,他們發(fā)明各種殘忍的刑具逼迫犯人招供,真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周興和來俊臣。
整日以折磨他人為樂的周興,怎么都沒有想到,有一天,他也成了別人告密的對象。武則天收到告發(fā)周興與人聯絡謀反的告密信后大怒,立刻下旨給來俊臣,要他負責審理周興的案件。
太監(jiān)送密旨的時候,周興正與來俊臣喝酒呢!他們倆一邊喝,一邊討論著用什么辦法使犯人招供。來俊臣看了太監(jiān)送來的密旨,隨便把它往桌上一丟,仍舊和周興繼續(xù)原來的話題。來俊臣說他自己寫了《告密羅織經》。周興笑笑說,那里面寫的刑罰都算不了什么,最近他又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可以逼出犯人的口供來。來俊臣問:“什么辦法?”
周興得意揚揚地說:“這個新辦法就是拿一個大甕,把它放在火上燒烤,誰不肯招供,就把他放在大甕里烤,不由他不招!”來俊臣聽了,連連叫好。他一面說,一面叫人去搬一只大甕和一盆炭火到大廳里來,把甕放在火盆上,盆里炭火熊熊。
來俊臣覺得到時候了,馬上變了臉,厲聲向周興宣讀武則天的密旨:“周興,你聽著,你如果不老實交代,那就只好請你進這個大甕了!”
周興頓時嚇得面無血色,魂飛天外,手里酒杯一下子便掉到了地上,連忙跪在地上,表示愿意招認。來俊臣定了他的死罪,上報給武則天。武則天覺得周興為她辦了不少事,便免了他的死罪,改判充軍,但他的仇家太多了,在流放的途中被人殺了。
【成長心語】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是為人處世的一種智慧。當你遇到一個蠻不講理的人時,對他講道理,無異于是對牛彈琴,最好的辦法便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一種看來似不君子的做法,解決面前的難題。這也是君子的一種治人之道。來俊臣知道以一種對付普通人的方法,是無法讓周興認罪的,所以,他用周興自己的辦法,來使之俯首認罪。來俊臣雖然算不上一個君子,但他的這一招“請君入甕”卻是絕妙之極?!罢埦氘Y”,其實與我們平常所講的“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是同樣的道理。雖然這些與我們講究寬宏大量的理念并不相符,但是為了保護更多的人,我們有些時候也需要做一個“惡的善良人”。
蘊含歷史故事的成語 篇3
戰(zhàn)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了。
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后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歷史故事有哪些成語 篇4
韓熙載是五代時期南唐著名的賢才,字叔言,文章書畫名震一時。因為明宗李嗣源殺害了他的父親,于是他決定離開中原,投靠江南的南唐政權。
韓熙載的好友李前去為他送行。臨行前,韓熙載告訴李:“江南的南唐如果重用我,讓我當宰相,那我一定能率軍北上,迅速收復中原。”
而李聽后則說:“我如果擔任中原國家的宰相,那我就能率軍輕而易舉、毫不費力地奪取南唐各國(就是探囊取物的意思)。”
韓熙載投奔南唐后不久,南唐就吞并了吳國。但是由于南唐皇帝昏庸,奸臣當道,韓熙載一直未能受到重用,也沒能當上宰相。
而他的好友李卻做了中原國家——后周的大將。他奉命征討南唐,屢建奇功,奪取了南唐的很多城池,受到后周朝廷的賞識。后來他雖然也沒能當上宰相實現自己的誓言,但他的境遇明顯要比韓熙載好得多。
出自歷史的成語故事 篇5
戰(zhàn)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足智多謀,英勇善戰(zhàn),立下顯赫的功勛。趙惠文王封趙奢為馬服君,官列上卿。趙奢原來是一個普通的收取田稅的官吏。他對趙王一片忠心,收稅時大公無私,一視同仁。
有一次,他到趙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趙勝家去收田稅,誰知道趙勝的管家蠻橫不講理,就是不肯繳納田稅。趙奢根據當時的法律,嚴肅地處理了這件事,殺了趙勝手下九個參與鬧事的人。趙勝知道后,大發(fā)脾氣,揚言要殺趙奢。趙奢知道趙勝要殺自己,不但沒有躲避,反而找到趙勝,對他說: 您是趙國王族的貴公子,卻放縱管家違反法律。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國家必然衰弱。國家一旦衰弱,其他國家就會來侵犯我們,甚至把我們滅掉。到那個時候,您還能保持現在這樣的富貴嗎?但是,您要是能夠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會以您為榜樣,天下就會穩(wěn)定,國家也就強盛起來了。您身為王族公子,怎么能不重視國家的法令呢?
趙勝聽了這一番話,知道趙奢是個有才干的人,于是就在趙惠文王面前建議提拔趙奢。趙惠文王聽從了趙勝的建議,任命趙奢為統管全國賦稅的官吏。從此,趙國的賦稅公平合理,百姓富足,國庫得到了充實。
后來,人們就用 奉公守法 這個成語,指某人嚴格地遵守國家的法律制度,做事非常規(guī)范。
含有歷史故事的成語 篇6
在一口廢井里,住著一只青蛙。一天,青蛙在井邊碰見一只從東海來的大鱉。
青蛙自豪地對海鱉夸口說:“你看,我住在這里多么愜意呀!我要高興,就在井邊跳躍游玩,累了就到井壁石洞里休息。有時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里,有時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散步。你看旁邊的那些小蟲、螃蟹和蝌蚪,它們誰能比得上我呢!我獨自占據這口廢井,多么自由自在!先生為什么不經常到井中觀賞游玩呢?”
海鱉聽了青蛙的一番高談闊論,就想進入井中看看??墒?,它的左腳還沒有完全伸進去,右腳就被井欄絆住了。
它只好后退幾步,把它看到的大海的情景告訴青蛙:“你見過大海嗎?海的廣大,豈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古時候,十年里就有九年鬧水災,海水并不因此增多;八年里就有七年鬧旱災,海水卻不因此而減少。
大海不受旱澇影響,住在廣闊無垠的大海里才是真正的快樂。
關于成語的故事 篇7
【南轅北轍】
從前有一個人,從魏國到楚國去。他帶上很多的盤纏,雇了上好的車,駕上駿馬,請了駕車技術精湛的車夫,就上路了。楚國在魏國的南面,可這個人不問青紅皂白讓駕車人趕著馬車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問他的車是要往哪兒去,他大聲回答說:“去楚國!”路人告訴他說:“到楚國去應往南方走,你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對。”那人滿不在乎地說:“沒關系,我的馬快著呢!”路人替他著急,拉住他的馬,阻止他說:“方向錯了,你的馬再快,也到不了楚國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說:“不打緊,我?guī)У穆焚M多著呢!”路人極力勸阻他說:“雖說你路費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個方向,你路費多也只能白花呀!”那個一心只想著要到楚國去的人有些不耐煩地說:“這有什么難的,我的車夫趕車的本領高著呢!”路人無奈,只好松開了拉住車把子的手,眼睜睜看著那個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個魏國人,不聽別人的指點勸告,仗著自己的馬快、錢多、車夫好等優(yōu)越條件,朝著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么,他條件越好,他就只會離要去的地方越遠,因為他的大方向錯了。
寓言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有故事的成語 篇8
西漢時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名叫劉安。繼承了父親的封位為淮南王。
淮南王劉安看了許多書,偏偏對道教的書籍入了迷。產生了煉丹成仙的念頭。然后他四處去尋訪有仙方神術的道人。
有一天,他聽說有位仙翁名叫八公,有煉制仙丹的秘方,但是從不傳給別人,然后就去尋找八公。沒想到八公四處云游,劉安吃盡苦頭也沒能找到八公。但是劉安仍然一心一意的尋訪,劉安的誠心感動了八公。一日,八公來到劉安家,把煉制仙丹的方法傳授給他,并告訴他,仙丹煉成,吃下后就可升天成仙了。
劉安每天都虔誠的靜心修煉,后來他真的煉出了仙丹。這時他覺得身體輕盈,飄飄欲仙。那些仙丹,晶瑩剔透。他知道升天成仙的時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禱告,然后把仙丹吃了下去劉安覺的身體輕飄飄的,低頭一看,原來自己早已站在云端了。
劉安成仙后,灑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雞和狗吃了,它們也都飄然升空,成了神仙。劉安在雞和狗簇擁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篇9
后起之秀
東晉時,王忱(chen)在少年時代就顯露出才氣,很受親友的 推祟。他的舅父范寧,是當時著名的經學家,對王忱也很器重,有著 名文士拜訪,他總讓王忱到場接待。 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張玄。舅舅要他 倆交談交談。張玄早就聽說王忱志趣不凡,很想與他談談。他年齡比 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給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著等候關于成語中的名人故事短篇關于成語中的名人故事短篇。不 料,王忱見張玄這等模樣,看不上眼.也默默坐著,一言不發(fā)。張玄見 他這樣,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對坐了一會,怏怏不樂地離去。 事后,范寧責備王忱說:“張玄是吳中的優(yōu)秀人才,你為什么不 好好與他談談?’’ 王忱傲慢地回答說:“他要是真心想和我來往,完全可以來找我 談談嘛?!?范寧聽了這話,倒反而稱贊起外甥來了:“你這樣風流俊逸,真 是后來的優(yōu)秀人才?!?” 玉忱笑著回答說:“沒有您這樣的舅舅,哪來我這樣的外甥?”
成語出處: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 范豫章謂王荊州,“卿風流逸望,真后來之秀?!?/p>
成語釋義:“秀”,優(yōu)秀的意思,表示后輩中的優(yōu)秀者。這則成語也稱 “后起之秀”。
源于歷史故事的成語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