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整理的比一比教學反思12篇,歡迎參閱。
比一比教學反思1
《比一比》是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生活中的大數》中的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百以內數的大小比較以及萬以內的讀寫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反思本課教學,有以下幾個成功之處:
1、從舊知的基礎上引出新知。通過9○23 100○63 54○52的復習,再提問:你能說說百以內的數是怎樣比較大小的嗎?這樣很自然的過度到萬以數的大小比較。
2、在情境圖上也作了巧妙的處理,如:這臺飲水機的價錢是由1個千、1個百和8個十組成,從而讓學生猜出這臺飲水機的.價格。這樣的處理又一次復習了第四單元的生活中的大數。在學習主題圖部分,學生能從生活經驗中很快地說出1180大于990,我沒有主學生說出具體的比較方法,而是先進行一個小練,如2150○965 5000○68等,通過練習、觀察、比較,再學生總結,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掌握得比較深刻,數位多的那個數就大學生掌握得比較到位。
2、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獲得都是在教師的激勵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內化活動來實現的,而要完成真正意義上的內化,學生的學習過程,必須是主動獲取,主動發(fā)展的教學活動化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原有的知識基礎.讓他們借助舊知識和已掌握的方法進行遷移應用,主動獲取新知,自主發(fā)現、總結比較大小的方法。在游戲中讓學生深刻地體悟到“數的大小”與“數位”的關系,以及“高位”的決定性作用。學生在一次次輕松中感悟并總結出比較萬以內數大小的方法,真正體現“在玩中學,在樂中悟”。
3、通過出示四座名山的海拔高度,增強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并且通過比較四座大山的海拔高度進而鞏固了“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的學習要點。
4、通過有層次的練習,讓每個程度的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在最后的練習中,我設計了一道小窗后面躲著誰?526﹤52□ 1000﹥□99 40÷5﹥□﹢4在鞏固了生班的基礎上,能讓優(yōu)生有一個發(fā)展的空間。
當然,本節(jié)課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1、在教學過程中,當孩子的學習思路與教師原有的教學設計不符時,教師不應牽著孩子的鼻子走。而是應相信學生,理解學生。讓學生在比較中感悟,在辯論中形成表象。寫在備課上的教案是死的,只有在課堂上動態(tài)生成的教案才是活的。在我上"比一比"一課中有了更深的認識。
比一比教學反思2
一年級的孩子正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學習抽象的知識有一定的困難,教學時我先復習1—5各數,故意打亂數序,然后請學生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再讓學生將擺放凌亂的圓片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誰多誰少,再這個基礎上引導學生怎樣比較兩個抽象數的大小的方法。
猴子是孩子們喜歡的.動物,新課導入用小猴子吃桃子的童話故事與比多少的數學知識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在幫助猴子分桃子的過程中,掌握比較數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時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符號簡潔,明了的應用功能,用特定的符號來刻畫兩個量之間的大小關系是重要的教學方法之一。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生不但要學習運算符號“+”和“-”,還要學習關系符號“<”和“.>”以及“=”,如何讓剛進入校門的孩子掌握這三種符號的含義,并正確使用它們呢?這一節(jié)課內小朋友要認識三個符號朋友“<”?!?”和“=",還是有一定困難的,讓學生自己說它們的形狀是怎樣的,開口朝那邊?尖尖呢?,“>"開口朝左邊,“<"開口朝右邊,引導學生用形象易懂的語言記憶這三種符號,兩邊數字一樣大填“=”,左邊大,大于號,左邊小,小于號等。最后做一個小游戲,看誰舉牌子最快,我說符號名稱學生舉出相應符號的牌子,我說符號名稱,學生說符號開口方向,最后安排練習,以加深對符號的印象,能更牢固的掌握并運用關系符號比較兩個數的大小。
比一比教學反思3
一、圍繞題目,創(chuàng)設情境。
一開始我就出示了課文插圖,并對學生說今天我們來玩一個游戲,游戲的名字叫做比一比,在玩游戲之前,我們先去老師的好朋友小明家看看,邀請小明和我們一起做游戲好不好?接著讓學生觀察圖片說一說他們看到了什么。這樣既激發(fā)了他們的興趣,也揭示了這一課的主題。
二、識字是這一課的重點,所以在識字這一部分我采取了多種形式。
1、自主識字:讓學生生自己根據拼音讀一下,把自己不認識的的字找出來。
2、聯(lián)系舊知:將學習的漢字偏旁與學過的字相聯(lián)系,讓學生既能鞏固學過的生字又能提高對新字的接受力。
3、做游戲:在檢驗學生的識字情況時,我采取了摘星星的`游戲方式,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三、看圖讀詞語。
一年級的學生對圖片要比對文字敏感,所以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準備了很多圖片,讓他們在看圖的過程中學習新的字。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讓學生自由讀、分隊讀、齊讀、男女生讀,讓學生在讀中產生樂趣。
四、教寫生字。
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就是在黑板上用田字格教寫生字。知道學生正確的書寫。
以上是我本次公開課的教學過程,聽了各位老師的點評后,結合自己上課時的感受我總結了一下幾點學要改進的地方:
1、在引導看圖上要注意讓學生跟著老師的要求來,并讓學生用完整的句子說。
2、在識字教學上方法比較單一,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逐步教會學生用加一加、減一減等多種形式識記。
3、在教寫生字的過程中應注意形近字的比較與區(qū)分,注意字的結構與筆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帶領學生多寫幾遍,還要教會學生組詞。
比一比教學反思4
上課前,我在整理學習用品的時候,孩子們看到了我準備的測量工具,一陣陣激動,我想,這一定是他們期待的數學課。本節(jié)課一節(jié)實踐活動課,考慮到孩子年齡小,好動并且好奇心強,我由兩個比賽引入新課,讓孩子感受到,測量長度時,需要選擇不同的工具。接下來的測量活動我首先帶領孩子認識測量長度的幾種工具,比劃幾種長度標準;接著讓孩子小組活動進行測量(一拃、一庹、肩寬、身高、桌子的高、教室的長);最后利用身邊熟悉的“單位”表示未知物體的長和高,達到了學習目標。
在本節(jié)課,我發(fā)現了孩子的閃光點:在用自己選擇的標準表達動物身長和高時,馬上想要要用已知的長描述新事物的長,這真是學數學的好方法。但是也出現了小問題:首先,小組活動前,要求討論選擇測量工具,因為孩子沒有用過這些工具,對它們不熟悉,導致無法分辨到底該選擇哪種工具;其次,在測量桌子的高時,測量的結果很不符合邏輯,一組孩子不知道讀米尺哪邊的數據,導致測量桌子的高都是二十多厘米,也沒有意識到測量出了問題,充分說明,孩子對物體的長和高沒有直觀感知;最后,活動反饋時,孩子不知道怎么評價別組的.匯報,需要強加鍛煉,提高表達意識。
本節(jié)課結束,我深刻的感受到:孩子們真的喜歡動手,我們的教學是否應該再多一些實踐活動,多給孩子一些主動權,讓孩子們發(fā)自肺腑的去探索發(fā)現他們想尋找的。
比一比教學反思5
幼兒喜歡觀察,但沒有堅持性。因此,連續(xù)性觀察往往半途而廢,沒有結果。如何引導孩子們做連續(xù)性觀察并獲得成功呢?我想用和孩子們一起做觀察記錄的方法試一試,因為孩子們在和老師一起做事情的時候興趣是最高的。
我們在菜地種了些綠豆和黃豆,但還有剩余的種子,我想把綠豆黃豆做“比一比誰先發(fā)芽”的試驗。供小朋友觀察,同時比較種在土里綠豆黃豆長的快還是泡在水里的綠豆黃豆長得快。首先我把綠豆、黃豆分別泡在小盤子里的同時,我和孩子們一起設計了一張記錄表:用小綠點表示綠豆,用黃色的橢圓形表示黃豆,在綠豆和黃豆的下邊分別畫出一周五天的記錄空格立在自然角中。我鼓勵孩子們看看它們有沒有變化,怎樣變化,誰先發(fā)現它們的變化,誰就來做觀察記錄。
第一天一早,嘉儀來到幼兒園就直奔自然角,拉過泡豆豆的小盤子仔細地看起來。不一會兒,嘉儀興奮地告訴我:“老師,小豆豆變了!快看小綠豆的綠皮破了,上邊還有個小白點?!甭犓@么一說,我和其他小朋友趕緊圍過來仔細地觀察,還真的有三四個小綠豆破了皮兒,上邊的小白點是綠豆發(fā)的芽兒。但是我沒有直接告訴孩子,而想聽一聽他們的說法,了解一下他們有沒有關于種子發(fā)芽的經驗。這時,樂樂問:“那個小白點是什么呀,是小芽芽嗎?”明明說:“不像,媽媽買來的綠豆芽可比它長?!薄澳鞘鞘裁囱??”“我也不知道。哎,你看黃豆怎么起了好多皺紋呀,真難看?!薄笆撬莸陌?,像個老頭,嘻嘻……”孩子們捂著嘴笑了起來。為了鼓勵孩子們的發(fā)現,特別是第一位發(fā)現者——嘉儀,我讓他把小綠豆的變化畫在記錄表中,讓樂樂把蕓豆的變化也記錄在表中,用他們明白的符號做記錄,然后,請他們把自己的發(fā)現告訴大家。從此,每天都會有四五位小朋友熱心地關注著綠豆、黃豆的變化過程,爭著做記錄,結果原定五天的觀察記錄表格已遠遠不夠使用。于是,我們又增加了一張表格,讓更多的`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連續(xù)性觀察活動當中。
由此可以看出,要培養(yǎng)孩子某種興趣并能夠將這種興趣保持下去,老師的積極參與對孩子們來說是最佳的鼓勵方式;為孩子們提供更多的表現與展示的機會,是孩子們擁有成功感受、增強自信的最佳途徑;同時成功與自信又會促進孩子自主發(fā)展并保持對某一事物的興趣性,使之不斷探索再獲成功,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
比一比教學反思6
《比一比》是一篇有趣的韻文,雖然篇幅不長,但所含的知識點不少,為此,我安排一些教學情景,同時也得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圍繞題目,創(chuàng)設情境
在教學中我以激趣為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設主動學習的情境。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呈現了教學內容,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呈現形式,調動了學習積極性。這課課題為“比一比”,充分說明了這課教材的特點,提示了學法,要讓學生在比較中達到學習要求。我從課題入手,教師的語言以突出“比一比”為主,如:“比一比,看誰上課最認真,最積極”,“比一比,看誰將課文讀得又準又好”,“比一比,看哪一小組創(chuàng)編的兒歌最多”等,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在比較中學習。
二、識字單元的教學重點是識字,本課也不容忽視對生字的教學。于是我采取了多種形式的識字方法,使?jié)h字不再枯燥、生硬。
1、自主認字法:“加一加”、“換一換”。讓學生鞏固已學的字的同時,能較好地進行比較,來識記生字。如:“邊”字的教學。
2、圖字結合法。我通過圖片及課件的展示,讓學生了解字意,并與其字形相結合,化難為易,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識記生字。如:“堆”字的教學。
3、對比法。“一棵樹”的“棵”,學生早已熟悉,但“一顆棗”的“顆”是本課的生字,學生不僅比較陌生,更容易與“棵”混淆。所以,當時學生直接就說這是一棵樹的棵,我及時出示文字,讓學生進行比較。讓他們通過仔細的觀察和視覺的對比,來說說兩個字的不同之處。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有利于學生自主地“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的習慣和思考空間。
三、本課的另一重點是讓學生了解量詞“群、顆、堆”的意思,學會正確使用量詞,同時,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并結合生活事物,讓生理解量詞的適用范圍,正確地使用。如:教學“堆“時,明確告訴學生“堆”是適用于靜止的事物,它們雜亂地放置一起,就可以用上“堆”。同時讓生進行拓展,用“一堆—— ”來說話。不僅能理解和應用所學的量詞,更能發(fā)揮想象,發(fā)散思維。接著,我質疑學生“為什么不用一群杏子呢?用一堆呢?‘堆’和‘群’有什么不同?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對“堆”的用法的思考,還能復習上節(jié)課所學的“群”字的用法,通過兩者的比較,更好地進行運用。為了幫助學生區(qū)分兩者,我除了口頭的聯(lián)系外,還出示了文字填空題,讓生能很好地進行區(qū)分和運用的同時,加深理解。
四、俗話說“讀書萬遍,其義自見”。
在學習本文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分節(jié)讀、分組讀、齊讀、同桌讀、男女生讀、加動作讀、拍手讀等。多種形式地讀,讓學生在讀中悟、在讀中產生樂趣。特別是課文最后的打拍子背一背,在朗讀的基礎上,同桌一起打拍子,不僅押韻上口,更增加了學生學習的樂趣,使整個教學氛圍輕松而活躍。
五、在教學過程中,拓展訓練是不可缺少的。
要讓學生正確地使用量詞,僅僅學習“群、顆、堆”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我結合課后“我會說”進行量詞使用的說話訓練,
并通過事物進行拓展訓練,讓學生發(fā)揮他們的'想象、結合他們的生活、說一說更多是量詞。在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我還出示圖片,讓生仿照課文的樣子自編韻文,鼓勵學生在生活中使用量詞。
不足之處:
通過本課我發(fā)現有很多地方是要在今后應該注意和改進的,結合本課的實際情況,大致有以下幾點。
1、板書太多,不精,而且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好象一個字就只有那一方法記。反思后,我覺得要解決這個問題,根本在于教師自己心中到底是以學生為主體還是以自己的教案預設為主體,答案肯定是要以學生為主體,我想只要真正在課堂上做到了這一點,在講如何記字的時候問一句“還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可以記這個字?”是很自然的事了。
2、正是因為自己心中一直在記教案,因此也導致沒有注意聽學生的發(fā)言,缺少聽、缺少等待學生的習慣。也就是因為對學生缺少了聽和等待,導致評價不知從何說起。在課堂上,如果老師的評價語能達到既點評學生,又能啟發(fā)學生的話,那就最好了。那要想做到這兩點,首先就要仔細認真地聽,然后就是要靠在平時教學中一點一滴的積累了。自己在這方面一定要盡快錘煉。
3、我的語言和聲音對孩子沒有吸引力,原因就是說話不注意抑揚頓挫、高低起伏的變化。我想如果我的語言和聲音有了這些變化,再配上豐富的表情,該高興的時候就大聲、歡快地說,該神秘的時候又小聲、悄悄地講等等,相信孩子上課會比現在覺得有趣。
以上就是這堂課所教會我的東西。從這堂課中,經過老師們的點評,讓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學生涯中還要不斷學習的許許多多的知識中的一小部分。我一定盡力盡快改正,在改正和學習的同時,希望也能發(fā)現能多的問題,早點解決,從而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比一比教學反思7
這一節(jié)課主要內容是識字教學。這節(jié)課的要求是通過比較觀察事物的大小和多少,認識漢字,同時認識一些量詞。本節(jié)課我就把圖畫事物和漢字結合起來一起教。學生的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如何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呢?讓我感到很茫然了,怎樣才突破識字這個難關呢?我采取過多種教學辦法,現將過程小結一下:
一、情景教學。
首先我讓學生上課前把課文讀熟,讓學生大致了解內容,然后上課時給出情景圖,創(chuàng)設情境。
學生通過觀察一個籃球和一個乒乓球感知到它們比較大小,從而揭示課題?!侗纫槐取贰=又鍪驹鹤訄D,讓學生去觀察,引誘他們去說圖中大意。這種來源于生活經驗的情景既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興趣識記。
只有情境,還不夠的。那怎么辦呢?這時就要是實施第二個辦法。
讓學生自己去識記。用以前學過的識字方法:
1、拆字法。
2、結構記憶。
3、記部首。
4、記字形。
當學生說到“黃”字時,是最精彩的。有的說是上下結構;有的說是上、中、下結構,“共”字頭;還有的說它是由一共的共字,中間插了一個像“田”的字。這一活動的`設計,能引起學生說話,讓學生覺得自己聰明,能夠記住生字。不管誰說得對,我都加以肯定,表揚。這時候對6個生字都記得差不多了,學生的注意力開始渙散了,要怎么樣才能讓一年級學生的注意力保持長一些呢?面對識字量大的情況,不能采用疲勞戰(zhàn)術,采用靈活多樣的識記方法,激發(fā)孩子識字興趣,才是上策。在這里,我設計了2個游戲,第一游戲是找朋友:把生字拆開,然后把生字再組合成字。第2個游戲是摘蘋果:把貼有拼音的蘋果摘下來找到對應得生字。這兩個活動都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課堂氣氛一下子活過來了。這樣,我在教學,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就會很輕松。那么,識字就不會變成死記硬背,流于形式了。
三、認讀的形式要多種多樣。
那樣,學生才會有興趣去學,學習起來也不會感到很枯燥乏味。
認讀生字的教學確實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我在這節(jié)課的實踐探索中,認為認字的形式要多樣化,才能吸引學生的。
形式一:按生字出現的順序在屏幕上出示帶有要求認讀的字的詞語,標與不同的顏色。讓學生第一眼接觸的生字是與眾不同的,是特別的。以鮮艷的顏色刺激他們的大腦,讓他們知道這就要認讀的生字。
形式二:在學生初讀韻文候,再讓學生在書上畫出生字。其實學生找的過程,本身就是對生字的認識過程。
形式三:摘取帶有認讀生字的韻文原句,采取多種形式達到熟練朗讀,這就在閱讀的同時又進一步練讀了生字,而且又達到了熟讀韻文的目的。
形式四:采取多種方法記憶。個別讀,小組讀,開火車讀,游戲認讀,組詞等練讀形式以達到鞏固記憶的目的。
低年級學生的識字量較大,記憶持續(xù)的時間不長,過幾天就會忘記了。所以本人會多復習讓學生鞏固學過的生字。以上是我對這一節(jié)課的一點感想。
比一比教學反思8
我想對于自己來說,每上一堂課都應該是一次成長、學習和總結。今天上了《比一比》的第一課時,在聽了王老師及其他老師的點評后,結合自己上課的感覺、課后的反思,發(fā)現有很多地方是要在今后應該注意和改進的,結合本課的實際情況,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低年級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和寫字,因此一定要牢牢把握住教學的重點。而對于小朋友來說,識字相對來講又恰恰是比較枯燥的。因此一定要注意識字時的點、面結合,不能只單單針對幾個小朋友,而是要考慮到全部的學生是否都記的住。我想要做到這一點,一是要讓孩子養(yǎng)成聽的好習慣,二則是需要把口頭說的轉化為更直觀的形式,那就是板書出來。但板書又要注意,不能因為這個板書就限制了小朋友的思維,這,也就是我這堂課把握不當之處,板書太多,不精,而且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好象一個字就只有那一方法記。反思后,我覺得要解決這個問題,根本在于教師自己心中到底是以學生為主體還是以自己的教案預設為主體,答案肯定是要以學生為主體,我想只要真正在課堂上做到了這一點,在講如何記字的時候問一句“還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可以記這個字?”是很自然的事了。
二、正是因為自己心中一直在記教案,因此也導致沒有注意聽學生的發(fā)言,缺少聽、缺少等待學生的習慣。也就是因為對學生缺少了聽和等待,導致評價不知從何說起。在課堂上,如果老師的評價語能達到既點評學生,又能啟發(fā)學生的話,那就最好了。那要想做到這兩點,首先就要仔細認真地聽,然后就是要靠在平時教學中一點一滴的積累了。自己在這方面一定要盡快錘煉。
三、本課教學的第二個重點,就是要讀準并讀好詞語。第一個,讀準詞語,這應該是要讀準詞語的字音,并且要讀地連貫,可采用生讀生評的方式,覺得這樣做不會只關注了一個發(fā)言的小朋友,而讓更多的孩子在學習相同的知識的同時,也養(yǎng)成學會聽的好習慣。但在第二個讀好詞語、讀出詞語的情感時,自己的把握又不是很恰當了。我想這個應該是一個老師逐漸放手,然后小朋友逐漸自主學習的一個過程。最開始可以是由生體會到生表達,不準的話老師再示范,生再體會,再表達的.一個過程,然后漸漸地一環(huán)比一環(huán)少,到了后面老師就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想象著事物的樣子,帶著自己的情感讀好這些詞了。
四、課堂上對的時間把握還有待提高。從這堂課反映出來的問題就是把有寫東西化易為難地傳給了小朋友,這樣不僅影響了小朋友學習的積極性,還耽誤了不少時間。王老師說的對,教小朋友切忌化易為難,能做到轉難為易才是真本事!這句話我一定牢牢記??!
五、在這節(jié)課上還暴露出了兩個大問題。一,我的語言和聲音對孩子沒有吸引力,原因就是說話不注意抑揚頓挫、高低起伏的變化。我想如果我的語言和聲音有了這些變化,再配上豐富的表情,該高興的時候就大聲、歡快地說,該神秘的時候又小聲、悄悄地講等等,相信孩子上課會比現在覺得有趣。二,就是課堂上的組織教學。首先肯定是要注意平時常規(guī)的教育和培養(yǎng),但小朋友畢竟太小,所以上課的紀律肯定還需要課堂上的調控。在本節(jié)課我就一直反復用“我喜歡……”這樣的話來講,其實比這句話更好更管用的還很多很多,如最正面的就是表揚做的最好的小朋友,從而引導其他孩子向他學習等等。我想這一點還需要在以后的工作實踐中不斷學習和總結。
以上就是這堂課所教會我的東西。從這堂課中,經過老師們的點評,讓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學生涯中還要不斷學習的許許多多的知識中的一小部分。我一定盡力盡快改正,在改正和學習的同時,希望也能發(fā)現能多的問題,早點解決,從而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如有說的不對的地方,請王老師和其他老師幫我指出。再次感謝王老師和各位老師對我的指導!謝謝!
比一比教學反思9
比較是重要的思維活動,也是常用的學習方法。人們在認識某一事物或現象的時候,經常把這一事物或現象和其他事物或現象進行對照,尋找異同,從而認識事物或現象的特征,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本單元讓學生開展簡單的比較活動,經歷并體驗比較的過程,學習比較的方法,為以后的數學教學作思想方法上的準備。
教材把學生帶進熟悉的活動場景,里面有許多可以比較的內容,主要比較物體的長短(高矮)和輕重。
?。?突出比較的方法。
學生在幼兒期間的生活中,經常遇到比兩個物體的長短、輕重等實際問題。那時,他們只注意問題的結果,比較的過程往往是模糊的。本單元教學的比一比,突出比的過程,讓學生理解并學習比的方法。如,比兩根跳繩哪根長,要把這兩根繩拉直,一端對齊著平放。比兩個小朋友誰長得高,兩人要站在平地上,背靠著背。又如,比柿子和石榴哪個重,可以把它們分別放在支架的兩端,根據支架的傾斜情況作出判斷。教學時,要讓學生理解這些方法,并體會方法的合理性。在比兩根繩的長短時,可以先說說自己打算怎樣比,再看看教材圖中是怎樣比出哪根繩長的,還要想想在小朋友跳繩的時候能比出哪根長嗎;在比兩人身高的時候,要觀察研究圖中是怎樣比出哪個小朋友長得高的,體會都站在滑梯上不容易看出誰高。要看懂圖中是怎樣比出柿子和石榴哪個重的,思考如果沒有支架只憑觀察行嗎?想想做做第1題,要讓學生思考比兩枝、三枝鉛筆長短的方法,在操作中應用并內化比較方法。
?。?鼓勵學生尋找比的對象。
例題在比較跳繩的長短、小朋友的高矮、柿子和石榴的輕重之后,提出問題:你還能在圖中找一找、比一比嗎?鼓勵學生尋找對象進行比較。如:石榴樹和柿子樹的高矮,桌子和凳子的高矮,兩條石子路的長短兩根跳繩除了比長短,還能比輕重;兩個小朋友除了比高矮,也能比輕重。通過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多次經歷比的過程,應用比的方法,感受這些數學問題與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初步培養(yǎng)應用意識。
3.適當提升思維的要求。
想想做做里安排了一些略微變式或稍復雜的比較問題,既要應用例題里教學的方法,還要通過推理作出判斷。學生從中既能獲得更多的體驗,還能受到其他內容的教育。第2題左邊一題,僅看圖中兩人的腳和頭,身高似乎一樣。如果傷員也站在地面上,他一定比女孩高,這就是簡單的推理。另外,學生還能受到愛心教育。右邊一題,小熊比小鹿矮、比小兔高,小熊的'下面既不能畫?,也不能畫○。學生可以體會高與矮是相對的。第3題比路的遠近是比長短的變式,通過直路近、彎路遠,滲透兩點間的連線中線段最短的思想。第4題右邊一題中,支架平衡表示1個紅蘿卜和3根胡蘿卜同樣重,得出1個紅蘿卜比1根胡蘿卜重的結論,也進行了簡單的推理。應用數學知識和方法進行判斷與推理,是學生自己的思維活動,別人無法替代。教學時要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主動思考;組織交流,體會思考過程,幫助學生逐漸學會數學地思考問題。
4.選擇適宜學生的表達方式。
比較物體的長短、輕重,讓學生在方框里畫?或○,這是用符號表示比的結果。這種方式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實際,是對全體學生的基本要求。比較是在兩個或多個不同物體之間進行的,結論是相對的。如果在教學中適當出現一些比長比重這些完整的語言,有利于學生體會比較的思想,理解比的方法。不過,要在學生用符號表示結果后,教師有意識地用完整的語言表述,并且只要求學生聽懂。也允許部分有能力的學生這樣表達,而不作為對全體學生的基本要求。另外,甲比乙長還可以說成乙比甲短,這是一個現象的兩個方面。從前者能得出后者,又是一次推理。教學時適當進行這樣的思維活動是有好處的,也是學生能夠實現的。
比一比教學反思10
一、情境的成功運用。
課一開始,我以學生熟悉而又喜歡的拍球游戲引入,并在比賽中引出怎樣判斷那組獲勝這一問題,一起學生的思考。這一情境的創(chuàng)設為新課的教學做好了鋪墊,同時也為求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法)起到了遷移的作用。學習中學生注意力特別集中,興趣盎然,各自發(fā)表了自己的意見?然后進行全班交流:有的學生用最多個體進行比較,有的學生用最少個體進行比較,有的用總數進行比較,還有的用求平均數的方法進行比較。對前兩種比賽的方法分別用個人成績和幾個人的總成績進行勝負的比較。由于老師的同情失敗隊伍,加入第二次拍球比總數時失敗一方的.隊伍,造成輸贏之勢易也的爭論局面,引出求平均數的方法。在爭論中學生切實感受到用求平均數的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的合理性。我并沒有急著讓學生討論或者講解平均每人拍球個數的含義,而是讓學生用移一移,畫一畫的,或者用計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數。
二、概念的建構認知。
本課的大致知識能力層次如下:認識平均數的意義求平均數應用平均數。整節(jié)課由具體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體,多緯度構建主體化的平均數概念。并在講解方法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滲透:平均數處于一組數據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能反映整體水平,但不能代表每個個體的情況。這樣一來,學生對平均數這一概念的認識顯得更為深刻和全面。
三、數學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
在教學中,我還結合教材內容,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融進課堂,引導學生領悟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發(fā)掘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利用身邊有效的數學資源學習數學知識。在我所選取的四個練習,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所選的內容都與學生生活貼近的題材。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數學
比一比教學反思11
一年級的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是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識字教學就要按照這一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把識字和具體事物聯(lián)系起來,把識字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聯(lián)系起來。所以一開始我就出示課文插圖——農家小院,并對孩子們說:“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jié)。踏著秋的氣息,看著金黃的莊稼,聽著小鳥的鳴叫,聞著水果的芳香,我們走進農家小院,小朋友們,你們看到了什么?”根據孩子們的回答一一出示個別圖畫對應的名稱,然后請孩子們自己根據拼音讀正確每個詞的字音(自由讀),再指名請孩子讀詞語,檢查自學情況,并正音,強調了“黃,杏,蘋,紅”都是后鼻音,“棗”是平舌音,詞語“鴨子、杏子、桃子”讀輕聲,并交流了識字方法。
通過先自由讀韻文,明白一二兩句比的是大小,三四兩句比的是多少。整堂課我們都是在比一比的過程中認識了不同的量詞,如學習第一句,我先出示一頭黃牛和一只貓的圖畫,讓孩子們比一比,說出它們的大小,根據孩子們的回答出示課文第一句話“一個大,一個小,一頭黃牛,一只貓?!比缓笪矣忠龑Ш⒆觽儾粌H能從圖畫中看出它們的大小,你還從哪里看出了它們的大???孩子們馬上想到了從量詞“頭”和“只”上也能看出,因為“頭”是用在體型較大的動物上,而用“只”則表示個頭較小的動物。咱們馬上進行了拓展:一頭()、一只()。在學習第二句,同樣我也出示了一群鴨子和一只小鳥的圖畫請孩子們比一比說一說,孩子們馬上說“一群鴨子”,我連忙說:“是呀,許多鴨子在一起就可以說一群鴨子,想一想還可以說一群什么?”孩子們興致很高,說了一群蜜蜂,一群人,一群羊,一群大雁,一群豬……然后我們就進行了總結:一般來說,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動物就可以稱作“群”了,動物或人聚在一起,為了方便可以一群一群地數。在學習“一顆棗”時,我們也進行了拓展:一顆(),馬上有孩子說“一棵樹”,咱們就討論了“棵”和“顆”的區(qū)別,一般來說,凡是比較小的顆粒狀的東西,用量詞“顆”。在比較杏子和桃子多少的時候,出現了量詞“堆”,一堆杏子,我就引導孩子們:數杏子的時候用“堆”數,還有什么東西可以一堆一堆地數?孩子們積累的還不少:一堆木頭、一堆蘋果、一堆泥土、一堆樹葉、一堆花生……原來堆指數量多,緊緊的沒有規(guī)律地疊放在一起,如“一堆土”,順勢學習了生字“堆”,怪不得是提土旁呢!量詞“群”和“堆”我們也進行了比較區(qū)分,發(fā)現可不能互換,“群”一般指許多東西聚在一起,“堆”一般指許多東西疊放在一起。我們還用多種方法朗讀了韻文。語文要學以致用,咱們還進行了拓展,也用上比一比的方法,課件出示一群猴子,一只企鵝等圖片,讓小朋友根據提示來說一說,一邊(),一邊(),一(),一()。然后咱們又增加了難度,讓孩子們說說除了大小、多少,還可以比較什么?在這樣的比一比中既積累了語言,又運用了語言,也為模仿兒歌奠定了基礎。每次這樣的活動安排,都是希望這樣有目的、有層次的訓練體現了教材的開放性和彈性,可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激發(fā)創(chuàng)新潛能。
今天的寫字教學中,我也不忘讓學生比一比。如“小、少”,問孩子:“你發(fā)現了什么?”“小”比“少”多了一個鉤,“少”比“小”多了一個撇。在比一比中,學生了解了“小、少”的生字特點,更有利于生字字形的記憶。
比一比教學反思12
今天早上起床的時候,以為是個陰天,料想今天一天必定是天氣不好,沒想到,太陽眷顧了我們,一下子覺得,整個操場都充滿了生機。
早上第二節(jié)課,我上了《比一比》這一課,昨天在備課的時候,考慮到這樣幾個問題:其一,學生的朗讀會不會出現問題,讀的毫無生氣,拖拖沓沓的?其二,教案的生字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會不會令學生感到很難;其三,能不能少用課件,多用文本?由于擔心的問題比較多,所以上課之前心里還是沒底的。
上完《比一比》后,看來問題不是我所想象的那么嚴重,這兩節(jié)課下來,學生學的不錯,而且下課后還意猶味盡的討論誰大誰小,誰多誰少?第一個問題,學生的朗讀不會想象的那么差,現在我上課盡量讓學生手腳并用,學生能用動作表演來讀,本來學生是非常好動的',但是一加上動作,比如說:一堆杏子,學生就能用動作很好的表現出來,然后再加上語調,看來這個問題不難。第二個問題,其實有時忽略了學生的觀察力跟表現力,以為他們還是簡單的思維,可是現在的孩子思維真的太快了,有時連自己都跟不上,第三個問題,這個問題是我一直在深思的問題,孩子的文本問題一直都是很棘手的,很多孩子學不會看書,而單調的翻書看書,學生又注意力不集中,課件又是必不可少的,這節(jié)課還是沒協(xié)調好,看來還得多下功夫才行。
比一比教學反思12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