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音樂教學反思 篇1
《畫家和牧童》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唐代一個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中出現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批評的事。課文以生動的敘述深深地吸引學生去朗讀、去品味,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畫家的虛心好學和牧童實事求是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的優(yōu)秀品質。
本課故事反映了學生們自己的心理情境,學生會有身臨其境的感受。通過本文的教學,我感悟出在向學生們傳授謀種理念時,首先應盡量去貼近學生們的思想,用他們的思維方式重新認識理念的本質,再用學生們容易接受的話語講述給他們聽,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據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我在教學《畫家和牧童》時,綜合運用以讀代講的教學方式,以老師講評和學生互評的評價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能更好的體會大畫家戴嵩在畫畫時的認真態(tài)度和向小牧童求教的虛心精神以及小牧童的勇敢。
《牧童》音樂教學反思 篇2
這是一首斯洛伐克的兒童歌曲,這首歌曲主要描寫了一位兒童放牧的情景,歌曲旋律活潑優(yōu)美,在節(jié)奏方面有一個特點是“切分節(jié)奏”。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切分節(jié)奏”,我組織學生進行節(jié)奏游戲練習。但練習完以后,在學生唱歌曲的旋律時,事與愿違,學生還是掌握不好。像一二句的第一小節(jié)沒有切分音,第二小節(jié)是切分音,學生要么一二小節(jié)都唱成有切分音,要么都唱成沒有切分音,與原歌曲的旋律大相徑庭。學生學的很困難。但是在整句合起來的時候還是錯了。這是二聲部的歌曲,教師用書上是兩個課時完成的內容,而我卻壓縮在一節(jié)課中完成,同學們學得有些吃力。
課后,有的學生甚至跟我說:“老師,這首歌好聽是好聽,但是很難學?!卑Γ≡趺礃硬拍茏寣W生學會呢?于是我靜靜地思考,后來在上其他班這首歌時,我先讓學生靜靜地聽唱兩三遍,然后再彈琴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旋律。當學生聽琴聲第二遍的時候,我驚喜地發(fā)現,居然有學生跟著旋律輕聲地唱了出來,當我再彈第三遍的時候,大部分學生都能伴隨著琴聲唱出來。那個老是掌握不好的切分節(jié)奏居然不攻自破。這時候學生在學習歌曲時也充滿欣喜的表情。在反復的欣賞過程中,讓學生能更好地感受音樂、表現音樂,產生對音樂的興趣。我想,這就是音樂欣賞的魅力吧!
《牧童》音樂教學反思 篇3
《牧童短笛》是一首非常著名的鋼琴曲。它短小精致、形象鮮明、風格清新、富有田園風味。全曲共分三個樂段。第樂段描繪了美麗的田園景色,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第二樂段以歡快的節(jié)奏、快遞的速度和跳躍的伴奏,在情緒上與第一段形成鮮明的對比,具有民間舞蹈風格的五聲調式特點。歌曲《牧童之歌》,是根據《牧童短笛》的主旋律改編而成。
這堂課的內容對剛踏上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利用多媒體在樂曲的背景、加花、練習中,以顏色、形態(tài)、進場次序的變化來引一導學生的學習注意力。結合教學內容我創(chuàng)設了:聽、看、比、論、感等多種學習形式,以增強本課的學習效果。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覺得給學生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讓他們在實際的感受中體驗新知識、接受新知識、運用新知識,課堂的教學效果就會比較好。
《牧童》音樂教學反思 篇4
崔巒老師說過:“我們要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教語文,輕輕松松教語文?!睂τ谶@三個“教語文”,我常常謹記于心,并努力嘗試著將語文課堂還給“語文”。在教學《畫家與牧童》這一課時,我也力求讓課堂更有語文味。
一、突出低年級識字重點
識字教學是一、二年級教學的重點。根據二年級學生識字特點我設計了幾個識字環(huán)節(jié):說難讀的字、讀帶拼音的字、讀去拼音的詞。讀的方式力求多樣,有自由練習讀,有全班齊讀,有開小火車讀。期間從重點字音、字義、字形進行有選擇、有針對性地指導。如“價錢”讀輕聲,“蠅”讀好后鼻音,“慚”讀好平舌音;對于“拱手”這個比較生僻的詞,通過做動作,孩子們很容易就理解了詞義。
二、模仿、想象說話,發(fā)展語言
低年級的孩子模仿能力尤其強,針對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我以教材為例子,引導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比如:在學習了句子“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焙螅易寣W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用“一……就……”練習說話。通過說話訓練,學生學會了運用語言。再如,當學生讀到圍觀的人紛紛夸贊戴嵩的句子時,我順勢引導學生:假如你是圍觀的人,你會怎樣夸贊戴嵩的畫呢?“畫得太好了,畫得太好了,真是栩栩如生!”“畫得太像了,畫得太像了,真是活靈活現!”……學生通過對文中語言的學習,模仿說句子,既鍛煉了說話能力有積累了好詞好句,也發(fā)展了語言。
三、多讀感悟,積累語言
語文教學,“讀”占鰲頭。因此,在教學中,我非常重視學生讀的訓練。每讀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學生通過讀、思、悟等幾個環(huán)節(jié),將文章讀通、讀懂。最終使學生的言語得到豐富,能力得到發(fā)展。例如,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重點句的品讀,感受戴嵩畫技的高超。在讀中理解“濃墨涂抹、輕筆細描”等詞語的意思,知道“夸贊、稱贊、贊揚”表示的意思相同,是近義詞。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學習中積累了語言。
通過這堂語文課,發(fā)現自己還有許多不足之處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加強。如在指導學生讀悟圍觀的人“紛紛夸贊”這一環(huán)節(jié)時,為了將學生帶入的情境,扮演角色體驗朗讀是其一手段,但我也只是蜻蜓點水,抓得不夠實,致使學生的情感熏陶沒有預想的效果。還有對教學中的突發(fā)事件的機智處理和低年級課堂氣氛的把控等,我想在今后的教學實踐活動我將吸取經驗,對教材加強研究,做到切實為學生的發(fā)展服務。
《牧童》音樂教學反思 篇5
教學內容:
學唱歌曲《牧童》
教學目標:
1、通過小組學習和教師指導學習等方式,正確掌握歌曲的旋律、節(jié)奏,培養(yǎng)學生演唱二聲部合唱的能力。
2、感受切分節(jié)奏,并在教師的指導下,把這種節(jié)奏所表達的快樂情緒用歌聲表達出來。
3、通過學唱歌曲,感受體驗并用自己自然真摯地歌聲表現歌曲活潑的情緒。
教學重點:感受體驗歌曲活潑的情緒。
教學難點:訓練學生二聲部的演唱能力。
教具準備:圖片(牧童、羊、白云、鮮花、綠草……)、音響資料、鋼琴、歌譜。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學生聽音樂做自己喜歡的動作進教室,音樂采用《請來看看我們美麗的村莊》。
2、師:今天老師帶大家到一個美麗的地方去玩一玩,豎起你的小耳朵、閉上你的眼睛,仔細的聽聽、想想,我們要去的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
音樂起(背景音樂采用歌曲旋律)
配樂旁白(藍藍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白云下面一片綠油油的青草地,遠處,一個手提著羊鞭、身背著小笛的小孩兒,趕著小黃牛和一群雪白可愛的小羊兒走了過來,小羊兒們看到了清澈的水,高興地在草地上打起了滾兒,津津有味地喝了起來,小孩兒也高興的取出小笛吹起來,聽,悠揚的.笛聲傳來了……)
3、學生回答
師:“我們去的地方是一個什么樣兒的地方?你仿佛看見了什么?”
生:我們仿佛來到了大草原,看到許多牛羊……
4、請學生貼出畫面
(1)師:那讓我們把這美麗的地方貼畫出來吧。
?。?)學生選擇背景畫到黑板進行貼畫。
?。?)點題:師:“猜猜看,牛羊是誰趕來的?牧童是什么意思?”
(4)生:“牛羊是牧童趕來的?!薄澳镣褪欠拍恋膬和薄?/p>
?。?)貼出牧童出示課題
二、學唱歌曲
?。ㄒ唬┱莆展?jié)奏
1、師:“看到這么美麗的畫面,老師不禁想起了一首歌,你聽……”
2、聽錄音范唱。(出示歌譜)
3、師:“歌曲的演唱情緒是什么樣的?”
4、生:“非常高興、熱烈歡快……”
5、師:“歌曲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
6、生:“二聲部合唱”。
7、學生慢速按節(jié)奏讀第一段節(jié)奏。
8、出示切分節(jié)奏xxx
9、師:“切分節(jié)奏在歌曲的什么地方出現了?共出現了幾次?”(讓學生指出切分節(jié)奏在歌曲中的運用)
10、學生小組討論。
11、師:“說說切分節(jié)奏為歌曲增添了哪些音樂色彩?”
12、生:“切分節(jié)奏的運用使得音樂顯得活潑、跳躍。”
13、師:“讓我們帶著這種活潑、歡快的情緒來朗讀歌詞好嗎?”
14、生:“好!”
15、隨音樂伴奏按節(jié)奏讀歌詞。(用快樂的情緒讀歌詞)
16、師:“下面我們來進行一個小比賽,分三組,每組一段,按節(jié)奏讀歌詞,比一比哪組節(jié)奏準確并能表達出活潑歡快的情緒?!?/p>
17、小組比賽(老師進行評價)
?。ǘ┮暢V
1、出示高聲部旋律。
2、師:“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歌譜學習。比一比,看一看哪組學的最認真,速度最快!”
3、小組進行學習,老師巡視指導。
4、師:“老師要檢驗一下,看看大家學得怎樣,在教師鋼琴伴奏下,演唱歌曲高聲部旋律?!?/p>
5、學生采用拍手的形式,讓學生充分感受切分節(jié)奏,體會樂曲快樂的情緒。
6、學唱二聲部旋律
?。?)再聽歌曲(完整播放歌曲)
(2)師:“你覺得這次播放的旋律和我們剛才演唱的旋律有什么不同?哪一句有和聲?”學生回答,并指出歌曲有和聲處。
?。?)教師出示二聲部旋律。
?。?)分小組學唱第二、三句旋律。
?。?)師:“哪組試試演唱其中的一句?”(教師鋼琴指導音準)
?。?)小組進行演唱。
?。?)師:“我們來一個旋律接龍好嗎?老師演唱第一句,其它三句每組一句怎么樣?”
?。?)生:“太棒了!”
?。?)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0)兩個聲部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a、老師演唱高聲部,學生演唱低聲部。
b、學生分兩組進行合唱。
?。?1)師:“看樣同學們都迫不及待地想唱詞了,下面我們就試著把歌詞填進去演唱好嗎?”
?。?2)生:“好!”
?。?3)分兩聲部進行填詞演唱。
三、知識擴展:
1、師:“你們知道歌曲《牧童》是哪個地區(qū)的歌曲嗎?”
2、生:“是蒙古族的”、“是外國的”……。
3、教師介紹:《牧童》是斯洛伐克民歌,斯洛伐克是一個可愛的國家,擁有肥沃的平原和連綿的高山峻嶺,牧童們在自己的家鄉(xiāng)自由地放聲歌唱。
4、國旗
5、首都:布拉迪斯發(fā)。人口:539萬。面積:萬平方公里。
6、風景欣賞:
四、小結:
課下尋找斯洛伐克的相關材料。
五、隨《牧童》歡快旋律出教室。
教學反思:
收集整理資料,在音樂活動中積極感受,積極參與。
《牧童》音樂教學反思 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小組學習和教師指導學習等方式,正確掌握歌曲的旋律、節(jié)奏,培養(yǎng)學生演唱二聲部合唱的能力。
2、感受切分節(jié)奏,并在教師的指導下,把這種節(jié)奏所表達的快樂情緒用歌聲表達出來。
3、通過學唱歌曲,感受體驗并用自己自然真摯地歌聲表現歌曲活潑的情緒。
教學重點:
感受體驗歌曲活潑的情緒。
教學難點:
訓練學生二聲部的演唱能力。
教具準備:
圖片(牧童、小羊、白云、鮮花、綠草……)、音響資料、鋼琴、歌譜。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學生聽音樂做自己喜歡的動作進教室,音樂采用《請來看看我們美麗的村莊》。
2、師:今天老師帶大家到一個美麗的地方去玩一玩,豎起你的小耳朵、閉上你的眼睛,仔細的聽聽、想想,我們要去的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
音樂起(背景音樂采用歌曲旋律)
配樂旁白(藍藍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白云下面一片綠油油的青草地,遠處,一個手提著羊鞭、身背著小笛的小孩兒,趕著小黃牛和一群雪白可愛的小羊兒走了過來,小羊兒們看到了清澈的水,高興地在草地上打起了滾兒,津津有味地喝了起來,小孩兒也高興的取出小笛吹起來,聽,悠揚的笛聲傳來了……)
3、學生回答
師:“我們去的地方是一個什么樣兒的地方?你仿佛看見了什么?”
生:我們仿佛來到了大草原,看到許多牛羊……
4、請學生貼出畫面
?、艓煟耗亲屛覀儼堰@美麗的`地方貼畫出來吧。
?、茖W生選擇背景畫到黑板進行貼畫。
?、屈c題:師:“猜猜看,牛羊是誰趕來的?牧童是什么意思?”
?、壬骸芭Q蚴悄镣s來的?!薄澳镣褪欠拍恋膬和薄?/p>
?、少N出牧童、出示課題
二、寓教于樂
?。ㄒ唬?、掌握節(jié)奏
1、師:“看到這么美麗的畫面,老師不禁想起了一首歌,你聽……”
2、聽錄音范唱。(出示歌譜)
3、師:“歌曲的演唱情緒是什么樣的?”
4、生:“非常高興、熱烈歡快……”
5、師:“歌曲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
6、生:“二聲部合唱”。
7、學生慢速按節(jié)奏讀第一段節(jié)奏。
8、出示切分節(jié)奏XXX
9、師:“切分節(jié)奏在歌曲的什么地方出現了?共出現了幾次?”(讓學生指出切分節(jié)奏在歌曲中的運用)
10、學生小組討論。
11、師:“說說切分節(jié)奏為歌曲增添了哪些音樂色彩?”
12、生:“切分節(jié)奏的運用使得音樂顯得活潑、跳躍。”
13、師:“讓我們帶著這種活潑、歡快的情緒來朗讀歌詞好嗎?”
14、生:“好!”
15、隨音樂伴奏按節(jié)奏讀歌詞。(用快樂的情緒讀歌詞)
16、師:“下面我們來進行一個小比賽,分三組,每組一段,按節(jié)奏讀歌詞,比一比哪組節(jié)奏準確并能表達出活潑歡快的情緒?!?/p>
17、小組比賽(老師進行評價)
?。ǘ⒁暢V
1、出示高聲部旋律。
2、師:“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歌譜學習。比一比,看一看哪組學的最認真,速度最快!”
3、小組進行學習,老師巡視指導。
4、師:“老師要檢驗一下,看看大家學得怎樣,在教師鋼琴伴奏下,演唱歌曲高聲部旋律。”
5、學生采用拍手的形式,讓學生充分感受切分節(jié)奏,體會樂曲快樂的情緒。
6、學唱二聲部旋律
?、旁俾牳枨ㄍ暾シ鸥枨?/p>
⑵師:“你覺得這次播放的旋律和我們剛才演唱的旋律有什么不同?哪一句有和聲?”學生回答,并指出歌曲有和聲處。
?、墙處煶鍪径暡啃伞?/p>
?、确中〗M學唱第二、三句旋律。
?、蓭煟骸澳慕M試試演唱其中的一句?”(教師鋼琴指導音準)
?、市〗M進行演唱。
?、藥煟骸拔覀儊硪粋€旋律接龍好嗎?老師演唱第一句,其它三句每組一句怎么樣?”
?、躺骸疤袅?!”
教學反思:
牧童》是人民音樂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音樂實驗教材第二冊第二單元“放牧”中的一個內容。本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感受牧童的生活,使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麗,從而熱愛生活。
本首歌曲,在教師充滿幸福感的教學氛圍的熏染下,使學生們很快就掌握了。雖然他們是一群一年級的小學生,對歌曲意境的體會和情感的抒發(fā)卻很到位,使我不得不喜歡這些可愛的孩子。尤其在探究打擊樂器“三角鐵”如何能敲擊出長音和短音的過程中,更是充分體現了他們的聰明才智,每個同學都積極地參與到探究的學習氣氛里,踴躍的嘗試不同的敲擊方法,課堂場面異?;鸨?、熱烈,幾近失控。不過,幸好有老師課前準備的小粘貼作為獎勵使這節(jié)課圓滿地完成了。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把這種“熱烈”進行到底,讓他們真正的成為
音樂課堂上的小主人,成為一個個快樂的小天使。
《牧童》音樂教學反思 篇7
《牧童之歌》是一首歡快活潑的新疆民歌,它生動逼真地表現了牧童放牧時的喜悅之情并刻畫出天真可愛的人物形象。首先,我選用了一段《新疆好》的音樂加上描繪新疆美景的圖片,讓學生在欣賞過程中感受新疆的音樂和風土人情,然后引出這堂課所學的歌曲《牧童之歌》,在學歌過程中,我盡量讓學生自主通過以往課堂訓練所積累的對音符音高的感受來清唱唱歌譜歌詞,找出兩者中的難點,比如說歌曲中的附點節(jié)奏等,再通過鋼琴、范唱進行點撥,讓他們自己發(fā)現難點、解決難點,不斷提高音樂修養(yǎng),最終能夠掌握直接試唱歌譜歌詞,自學歌曲的能力。
在會唱歌、唱準歌的基礎上,為了豐富歌曲的演唱,我又向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就是自己創(chuàng)編二聲部,啟發(fā)他們用平行三度的創(chuàng)編手法,這個方法比較簡單易唱,也是我所教的班級最常用的手法,說到合唱,特別是用三年級的學生在短暫的半節(jié)課時間里將二聲部清晰的呈現出來,難度很大,所以我首先讓他們練習聽雙聲部旋律,只有建立在正確地聽辨出琴聲里高低聲部基礎上,才能有可能唱準不同的聲部,大家都知道,以班級成員為主的合唱隊肯定沒有精挑細選后組建的合唱隊好,因為班級學生歌唱水平參差不齊,其中不乏很多五音不全的人,那些所謂的五音不全的人其實并不是唱不準歌曲,而是因為聽力有缺陷,他們聽不出音高,就像啞巴為什么不會說話,只會發(fā)出怪異的叫喊聲,因為大部分的啞巴聽不到聲音,所以他沒法模仿別人的語言。
所以我覺得要想唱好合唱,必須讓學生建立正確的聽覺,等他們聽辨出高低聲部了,再通過各聲部的強化演練,讓他們對各自的聲部形成記憶,這樣才能有效唱出高低聲部。在演練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同學為了不受其它聲部的干擾就會刻意地堵上耳朵用喊叫的方式將自己的聲音唱得大大的,這時候就要引導學生在聽著對方的聲部的同時來唱自己的聲部,體會聲部間的和諧,學會怎樣用最合適的音色和音量配合其它聲部,更好地來展現合唱藝術。以上就是我就本節(jié)課上合唱教學的一些理解,肯定還有很多不足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牧童》音樂教學反思 篇8
這是一首斯洛伐克的兒童歌曲,這首歌曲主要描寫了一位兒童放牧的情景,歌曲旋律活潑優(yōu)美,在節(jié)奏方面有一個特點是“切分節(jié)奏”。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切分節(jié)奏”,我組織學生進行節(jié)奏游戲練習。但練習完以后,在學生唱歌曲的旋律時,事與愿違,學生還是掌握不好。像一二句的第一小節(jié)沒有切分音,第二小節(jié)是切分音,學生要么一二小節(jié)都唱成有切分音,要么都唱成沒有切分音,與原歌曲的旋律大相徑庭。學生學的很困難。但是在整句合起來的時候還是錯了。這是二聲部的歌曲,教師用書上是兩個課時完成的內容,而我卻壓縮在一節(jié)課中完成,同學們學得有些吃力。
課后,有的學生甚至跟我說:“老師,這首歌好聽是好聽,但是很難學?!卑?!怎么樣才能讓學生學會呢?于是我靜靜地思考,后來在上其他班這首歌時,我先讓學生靜靜地聽唱兩三遍,然后再彈琴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旋律。當學生聽琴聲第二遍的時候,我驚喜地發(fā)現,居然有學生跟著旋律輕聲地唱了出來,當我再彈第三遍的時候,大部分學生都能伴隨著琴聲唱出來。那個老是掌握不好的切分節(jié)奏居然不攻自破。這時候學生在學習歌曲時也充滿欣喜的表情。在反復的欣賞過程中,讓學生能更好地感受音樂、表現音樂,產生對音樂的興趣。我想,這就是音樂欣賞的魅力吧!
《牧童》音樂教學反思 篇9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執(zhí)教的《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第五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詩,《牧童》教學反思。整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兒童晚歸休憩圖:草場、月夜、笛聲、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寧靜。全詩意境優(yōu)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的表現了牧童悠閑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本詩通俗易懂,但五年級的教學內容放到四年級來上,還是有一定的難度。而且,這節(jié)課的既定課型是古詩文的拓展課。所以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詞,理解“弄、鋪、臥”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2.想象詩詞描寫的畫面,感受童年生活的樂趣,并在說的基礎上改寫成短文。3.結合學過的古詩內容,回顧引導,豐富學生的積累。教學重點:理解詩詞意思,感知詩詞畫面,練習感情朗讀。教學難點:體會詩詞中童年生活的快樂,積累詩句。
課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悠揚的笛子獨奏《小放牛》,讓學生欣賞。課堂伊始,我以復習學過的古詩引入課文的學習,老師和學生一起讀讀自己喜歡的古詩,讓學生進入詩的意境,感受詩的韻味,激發(fā)他們學習古詩的興趣。
在教學中,我緊緊圍繞學習古詩的一般過程:解詩題,知作者,抓字眼,明詩意,多誦讀,悟詩情,教學反思《《牧童》教學反思》。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學生興致勃勃地朗讀古詩。初讀字正腔圓,再讀抑揚頓挫直至品讀詩中畫面。用不同形式的讀,調動學生學習古詩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讀出層次,讀出詩韻,讀出詩情。在熟讀古詩的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品詞析句,抓住重點字詞,品味到了古詩所傳達的意境。我抓住一個“鋪”字,引導學生感受原野的碧綠、茂盛。有一個學生感受到草原的平坦,可以說是超出我預期的課堂生成的意外之喜;聚焦一個“弄”字,聯系詩文,感受牧童弄笛的輕松、自在;學生在品味這些關鍵詞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意趣,用心靈捕捉了詩的意象和境界,慢慢地將古詩讀得豐厚了。品味數詞“六七里”“三四聲”,感受原野的遼闊和笛聲的悠長的同時,我抓住古詩中常見的虛指,引導回顧學過的相關詩句,加深學生對古詩的鞏固。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還通過對字詞的品析,自然無痕地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而通過聲情并茂地朗讀,又促進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深入理解。
第三四句詩意思比較淺顯,加上配有課文插圖,學生感悟畫面不是難點。抓住蓑衣,引導學生再次回顧學過的和所以相關的詩句。同時,我還悉心整理了兩句意思相對淺顯的、和蓑衣相關的詩句,拓展學生對詩句積累。緊扣“臥”字,故意用“睡”來代替“臥”字,讓學生感受“臥”的傳神,想象牧童為什么不脫蓑衣就“臥”?這樣,牧童悠然自得、自由隨意的形象就躍然紙上了。
通過抓住重點字詞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處,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進行扎扎實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妙,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
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在對詩意有所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感悟和課文的插圖,想象詩中呈現的情景,體會詩中描述的孩子們童年生活的有趣。如“不脫蓑衣臥月明”引導學生想象:是累了,想躺下來好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歡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賞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兒,牧童心里會想些什么?學生通過想象,體會孩子們童年生活的有趣,并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tài)的一種向往。
最后,再次引入一首同名古詩,唐朝詩人劉架的牧童,通過反復誦讀,學生能夠初步了解詩文意思,感知兒童調皮、可愛的形象。今天所學的詩文中塑造的兒童生活相得益彰,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牧童生活的樂趣。
課后,我還設計了一個小練筆,把《牧童》改寫成一篇優(yōu)美的短文,讓學生做到讀寫結合,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
教學過后,我仔細反思了整個的教學過程,教學中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充分地信任學生,學生也會充分地信任自己,從而產生課堂教學的朵朵美麗的火花,但是反思之余也發(fā)現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應該隨機進行引導,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
《牧童》音樂教學反思匯總9篇相關文章:
★ 初中音樂教學工作總結與反思范文3篇(初中音樂課教學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