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頤和園》教學反思10篇(頤和園 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
《頤和園》教學反思1
《頤和園》這篇課文,按照游覽的順序記敘,移步換景,寫得很有特色。課文先寫長廊的景色。作者先抓住“長”的特點從總體介紹,之后抓住每一間橫檻上五彩的畫的特點從資料介紹,最終抓住長廊兩旁風景宜人的特點介紹外部環(huán)境。之后寫的是萬壽山的景色。分別介紹了從腳向上,和從山上向下、向前、向東遠眺所看到的美麗的景觀。最終寫昆明湖的景色。主要介紹了十七孔橋。課文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最終寫頤和園處處有美景,看也看不完,開頭與結尾呼應,表達了作者贊美之情。教學后,有以下幾點感受:
1、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主張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在《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尊重學生,始終讓學生處于主體的.地位,教師則更多的成了引導者、組織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好伙伴,整個教學的過程,教師和學生始終是平等對話的過程。
2、創(chuàng)立了和諧的對話場境
教師主角的轉換,使我從課堂的“獨白者”變?yōu)閷W生學習活動的“對話者”,從傳遞知識的“權威者”變?yōu)閷W生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的“激活者”。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在教學《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充分利于我們學校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優(yōu)勢,在導入新課時,展現(xiàn)了學生在頤和園的照片,教學過程中,好幾次播放了頤和園的實景錄像,三番四次地把學生帶入“情境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資料的理解,激發(fā)了學生視美、愛美的情感,實現(xiàn)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欣賞,到達了和諧對話。
3、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方法
語文教學,引導學生理解一篇篇課文的資料固然重要,但其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即我們經(jīng)常所說的“授之以漁”。在進行這篇課文備課的時候,我預先有一個設想,教學時先扶著學生走一程,即由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長廊的長和美,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而在學習萬壽山這部分時,我再放一放手,讓學生分組進行協(xié)作學習。學生經(jīng)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這樣,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fā)揮,自由想象,多種不一樣觀點的碰撞與交流,培養(yǎng)了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最終在學習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橋時,讓學生自學,更充分地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又開始的扶著走,到之后的學生之間學著走,到最終的學生個體獨立走,充分體現(xiàn)了教學重在授人以漁,我覺得這是我們教師在教學時,所應當著重體現(xiàn)的。
4、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和表達本事
《頤和園》這篇課文是一篇游覽性的課文,不僅僅文章資料美,并且在寫法上也很有特點。教學之前,我就設想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充分記憶課文的資料,練習表達。于是,講課時,我根據(jù)本文的特點及學生喜歡旅游的特點,學習設計了讓學生當小導游這一情境??墒怯捎跁r間的原因,沒有使全部學生融入到導游這個主角中,沒有真正走到文本中去。
5、重視課文表現(xiàn)形式的教學
自實施新課程以來,很多教師重視了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的轉變,課堂花樣增多了,教學過程變得熱鬧了,可是一些成功的語文教學經(jīng)驗也被丟棄了。如,讀寫結合的經(jīng)驗。閱讀教學只重資料理解,忽視寫法指導的現(xiàn)象還較為嚴重。針對這種現(xiàn)象,在教學時,我確定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學習本課的寫作特點,學習它的寫法。如全文的先總述后分述最終總結的寫法,以及第二段抓住特點寫長廊的寫法。我此刻的體會是:如果能進行一次小練筆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寫游記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本事。但遺憾的是這次小練筆沒有時間進行。
《頤和園》教學反思2
《頤和園》是單元五的精讀課文,這個單元式圍繞“世界遺產(chǎn)”來寫的,作者按照游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匯、恰當?shù)谋扔?,再現(xiàn)了頤和園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秀麗景色,字里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yǎng)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额U和園》這篇課文不僅文字優(yōu)美,而且結構很清楚,作者的游覽順序顯而易見,所以我想通過讓學生發(fā)現(xiàn)這條游覽路線來掌握游記的寫作順序,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學生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我始終都以這個目標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學習文中寫作方法。
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設置了“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寫了哪幾處景點?”這一問題。讓生邊讀邊想,初步感知文的寫作順序。然后再引導學生細讀課文。為了引導學生習作,我設計了讓學生當小導游介紹頤和園,但是課堂效果并不好,原因是學生課前預習不夠,對課文內(nèi)容不是特別熟,準備得不夠充分,作為四年級的學生,臨時組織駕馭語言的能力不強,不過,學生的興趣倒是挺高的,其實以后大膽嘗試,不過要在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非常熟練的情況下,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頤和園》教學反思3
《頤和園》這篇課文,按照游覽的順序記敘,移步換景,寫得很有特色。課文先寫長廊的景色。作者先抓住“長”的特點從總體介紹,接著抓住每一間橫檻上五彩的畫的特點從內(nèi)容介紹,最后抓住長廊兩旁風景宜人的特點介紹外部環(huán)境。接著寫的是萬壽山的景色。分別介紹了從腳向上,和從山上向下、向前、向東遠眺所看到的美麗的景觀。最后寫昆明湖的景色。主要介紹了十七孔橋。課文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最后寫頤和園處處有美景,看也看不完,開頭與結尾呼應,表達了作者贊美之情。教學后,有以下幾點感受:
1、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主張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在《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尊重學生,始終讓學生處于主體的地位,教師則更多的成了引導者、組織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好伙伴,整個教學的過程,教師和學生始終是平等對話的過程。
2、創(chuàng)建了和諧的對話場境
教師角色的轉換,使我從課堂的“獨白者”變?yōu)閷W生學習活動的“對話者”,從傳遞知識的“權威者”變?yōu)閷W生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的“激活者”。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在教學《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充分利于我們學校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優(yōu)勢,在導入新課時,展現(xiàn)了學生在頤和園的照片,教學過程中,好幾次播放了頤和園的實景錄像,三番四次地把學生帶入“情境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激發(fā)了學生視美、愛美的情感,實現(xiàn)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欣賞,達到了和諧對話。
3、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方法
語文教學,引導學生理解一篇篇課文的內(nèi)容固然重要,但其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即我們經(jīng)常所說的“授之以漁”。在進行這篇課文備課的時候,我預先有一個設想,教學時先扶著學生走一程,即由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長廊的長和美,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而在學習萬壽山這部分時,我再放一放手,讓學生分組進行協(xié)作學習。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這樣,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fā)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培養(yǎng)了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最后在學習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橋時,讓學生自學,更充分地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又開始的扶著走,到后來的學生之間學著走,到最后的學生個體獨立走,充分體現(xiàn)了教學重在授人以漁,我覺得這是我們教師在教學時,所應該著重體現(xiàn)的。
4、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頤和園》這篇課文是一篇游覽性的課文,不僅文章內(nèi)容美,而且在寫法上也很有特點。教學之前,我就設想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充分記憶課文的內(nèi)容,練習表達。于是,講課時,我根據(jù)本文的特點及學生喜歡旅游的特點,學習設計了讓學生當小導游這一情境。但是由于時間的原因,沒有使全部學生融入到導游這個角色中,沒有真正走到文本中去。
5、重視課文表現(xiàn)形式的教學
自實施新課程以來,很多教師重視了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的轉變,課堂花樣增多了,教學過程變得熱鬧了,但是一些成功的語文教學經(jīng)驗也被丟棄了。如,讀寫結合的經(jīng)驗。閱讀教學只重內(nèi)容理解,忽視寫法指導的現(xiàn)象還較為嚴重。針對這種現(xiàn)象,在教學時,我確定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學習本課的寫作特點,學習它的寫法。如全文的先總述后分述最后總結的寫法,以及第二段抓住特點寫長廊的寫法。我現(xiàn)在的體會是:如果能進行一次小練筆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寫游記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但遺憾的是這次小練筆沒有時間進行。
《頤和園》教學反思4
一、媒體的運用。
課文是一篇游記,描寫的是皇家園林的美麗景色。鑒于學生在學習中對長廊以及石獅子了解的需求,找了一些圖片加以補充。這些圖片對于幫助學生了解了長廊,特別是長廊上的畫。通過圖片,給學生一個直觀的畫面,從而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另外,在讓學生做小導游介紹石獅子的時候,也安排了一組石獅子的圖片,這些形態(tài)各異的石獅子圖片讓學生在介紹的時候也有了比較直觀的印象,因此學生在介紹的`時候也比較具體。在這課文的教學中,媒體的運用對于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語言訓練點的落實。
在教學中,安排了幾個語言訓練點。一開始讓學生介紹一下自己去過的地方,并簡要地說說那兒景物的特點。以及在教學時一個貫穿整課學習的填空,使學生將文本的語言轉化成了自己的語言,從而也使文章的重難點得到了突破。在學習十七孔橋的時候,也安排了一個語言訓練點,讓學生做小導游介紹十七孔橋上千姿百態(tài)的石獅子,這既讓學生發(fā)揮了想象,也鍛煉了學生的說話。
三、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習十七孔橋的時候,讓學生做小導游介紹石獅子。這時,教師出示給學生的一段課外描寫石獅子的文章,如果出示的時候明確地告訴學生練習的要求,這對于學生在說話練習的時候會有根大的幫助。
2、教師如何在教學中把握好自己的地位。學生在說話練習時,作為教師要及時地對學生的話做出評價。特別是學生在介紹石獅子的時候,如果老師對于學生模仿課外一段話說的時候,教師加以點撥、鼓勵,這會激起更多學生說話欲望。
3、朗讀訓練。在對重點語句進行層遞式訓練的時候,要抓住句子的特點。特別是在教學“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清得像一塊碧玉。”時,為了讓學生感受昆明湖的靜,采取了幾種朗讀的形式,但在最后朗讀的時候,采用了齊讀的形式,破壞了昆明湖的寧靜。如果此時采用女生讀或指名讀,則會比較好。
《頤和園》教學反思5
頤和園是一座依山抱水、氣象萬千的皇家園林,是中國傳統(tǒng)造園藝術的典范。課文按旅游順序具體描寫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展示了我國園林藝術的輝煌成就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總—分—總的結構,以游覽的路線為線索,把各個景點的不同特點寫得具體生動,給人一種美的享受。這篇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湖光山色、亭臺樓閣、長廊石橋等景物,表達了作者對頤和園的贊美之情。課文移步換景,按照游覽的順序記敘。一寫長廊的景色。先抓住“長”的特點從總體介紹,接著抓住每一間的橫檻上五彩的畫的特點從內(nèi)容介紹,最后抓住長廊兩旁風景宜人的特點介紹外部環(huán)境。二寫萬壽山的景色,再寫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從山上向下、向前、向東遠眺所看到的美麗的景觀。三寫昆明湖的景色。分別介紹了長堤、湖心島、十七孔橋。課文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開頭呼應,表達了作者贊美之情。
二、反思:
1.通過多種形式的閱讀學習,擴展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在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有了更深的感悟后,指導學生美讀,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尊重學生的感悟及心理感受,使學生感受到了閱讀成功的樂趣。
2.我盡量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鼓勵學生背誦精美的課文片段,重視背誦、積累語言,但所給時間較少。
3.頤和園中到處都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其實,園中景物不只作者介紹的這幾處,還有許多,教師可作為對課文描寫的擴展延伸。讓學生極盡自己所能,有的.從網(wǎng)上查找有關頤和園中的其他景觀的資料,有的可以在網(wǎng)上下載了一些圖片,有的可以去圖書館閱讀。學生互相交流,對課內(nèi)知識進行補充,培養(yǎng)學生能力。
4.本設計運用了看、聽、讀、比較、說的方法。采用了聽錄音、看課件,看錄象,等教學手段與朗讀教學巧妙結合,融為一體,再現(xiàn)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把學生帶入了一幅山水畫卷的優(yōu)美情境之中。同時,還精心設計了比較訓練,指導劃重點詞句,引導背誦優(yōu)美的句子,不僅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而且鍛煉了學生的理解、閱讀、說話等多種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5.不足之處:
讀的還是少,只為了分析課文段落中長廊的美、長;站在萬壽山腳下看到了佛香閣、排云殿的壯觀和美;登上萬壽山頂看到昆明湖的靜、美;十七孔橋小獅子可愛和多。我只抓住了重點語句讀,忽視了段落間的讀,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對文本進行了重組,利用師生合作讀來再次進入文本,雖然做到了整體感知到局部重點朗讀再到師引讀再次整體讀,但總的來說還很不到位,離語文以讀為主,讀中感悟還有一段距離。今后逐步改正。課堂教學節(jié)奏較緩慢,在第四,五節(jié)中應先看錄象,再品讀課文,次序有些顛到,在讓學生想象獅子的不同形態(tài)時,可以再找一些獅子的圖形來補充,學生的思路還可以再拓展些。今后應在教學中逐步改進。
《頤和園》教學反思6
《頤和園》這篇課文作者按照游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匯、恰當?shù)谋扔?,再現(xiàn)了頤和園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秀麗景色,字里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yǎng)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教學中,我們圍繞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來展開討論。學生能夠抓住課文的2345段,從中提取描寫長廊、佛香閣、萬壽山、昆明湖、十七孔橋等美景的好詞句交流,朗讀,好幾個同學讀到“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痕跡?!边@一句,我根據(jù)課文中的泡泡問大家:“滑”字用的好在哪里?學生們在思考,課前學生只是根據(jù)老師設計的前置性作業(yè)去讀課文,認生字,圍繞一個主線問題,找相關的答案,沒有注意課文中的關鍵詞或者提示語(小泡泡)。有的學生說:因為昆明湖靜的像一面鏡子,所以,在作者看來,游船從湖面上是滑過,而不是“劃”過。這是范玉涵同學站起來,說:“我認為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這一句我認為是通過打比方的`方式來說明昆明湖的美,而“滑”字則是通過夸張的手法描寫昆明湖的靜。多么準確的描述,精煉!這個小姑娘平時總是默默地一言不發(fā),但是文章總是充滿詩情畫意,一發(fā)言就博得同學們熱烈掌聲。
我趕緊跟上一句:“幾乎不留一點痕跡”中的“幾乎”可以省略嗎?學生略一思考,就回答說不能省略,因為不可能不留一點痕跡。從而懂得作者的用詞準確了。
《頤和園》教學反思7
《頤和園》是一篇游記,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觀,課文不但文字優(yōu)美,而且條理清楚,首尾呼應,語言生動優(yōu)美,具體形象,處處洋溢著作者對頤和園的贊美之情。
本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頤和園的優(yōu)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我教學課文內(nèi)容時,通過讓學生讀書,找出自己喜歡的景點,具體描寫時又是抓住哪幾個小景點,寫出了它們的什么特點,用上了什么好詞好句,然后再讓學生感情朗讀,體會頤和園的美?!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薄耙湟晫W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睘榱送怀霰疚牡闹攸c,我采用多種形式指導朗讀,指名讀,比賽讀,范讀,評價讀,想象畫面讀等,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讀出欣賞、贊美、陶醉的情調(diào),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背誦下來。
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孩子們學習,也是我要達到的一個教學目標。本文條理清晰,結構嚴謹,課堂上我讓學生思考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游覽的,并畫出文中的語句,大部分學生能找到類似的語句,如:“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走完長廊,就來到了王壽山腳下”“登上王壽山”“從王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等,這樣的句子能夠讓我們很清楚的看到作者的游覽順序,也是非常典型的過渡句,課堂上我反復給學生強調(diào)過渡句的好處和重要性,絕大部分學生印象很深。因為語文教學應注重語言文字的訓練,學生的良好寫作能力的的培養(yǎng),并不是簡單地講幾節(jié)作文課就行了,更多的功夫應該花在平時。所以課下我們安排了課后的小練筆,“學習《頤和園》的寫法,記一次游覽活動?!焙芏鄬W生都用上了過渡句、總分總的結構,雖然有的語句不是太生動,但寫作條理很清楚,我認為這個教學目標完成得還算不錯。
《頤和園》教學反思8
《頤和園》是一篇游記,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湖光山色、亭臺樓閣、長廊石橋等景物,表達了作者對頤和園的贊美之情。課文不但文字優(yōu)美,而且條理清楚,特別是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孩子們學習,也是我要達到的一個教學目標。
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找出描寫學生喜歡的景點的句子讀一讀,說說從中體會到什么?孩子們按照讀、看、寫感受的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協(xié)作學習。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和寫作方法。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同時又利用課件等相關資料,增加視覺的感知和資料的補充,這樣學生對頤和園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認識,更利于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同時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yǎng)。
在學習時通過分小組自主、協(xié)作學習,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fā)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更充分地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在初步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又通過有感情地自讀課文,并自由讀自己認為課文中描寫頤和園的優(yōu)美詞句,來體會頤和園的美麗。 根據(jù)學生所說,我出示了描寫“長廊”的幾句話,讓學生說說這幾句話主要寫出了長廊的什么特點?讓學生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語來說,接著就反復朗讀,希望學生能記住這樣的描寫方法。在教授“萬壽山”、“昆明湖”時,也是讓學生品讀有關的語句,如: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游船、畫舫在湖面慢
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并開展合理的想象,進行了一定的說話訓練,如這么多的獅子會有哪些姿態(tài)呢?學生都能較為合理的展開想象。就這樣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愛美情趣。為課文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但是在課文的教學中也有很多不足和讓自己頭疼的地方,因為全文比較長,知識點比較多,想要面面俱到的都給孩子點到,結果都成了面面松。比如說文中的三大景點僅以長廊為例進行了細致全面的講解和剖析。讓學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長廊的特點,領悟到了長廊的美麗。但同時也忽略了萬壽山和昆明湖的教學,讓學生采用小組全員學習的方法,感覺學生有一些知識理解的不夠深刻,時間的匆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頤和園》教學反思9
《頤和園》是一篇游記,課文不但文字優(yōu)美,而且條理清楚,特別是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孩子們學習,也是我要達到的一個教學目標。
這篇課文的教學,先由我來講描寫長廊的那部分內(nèi)容,我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句子讀一讀,說說從中體會到什么?學生通過讀課文的第二小節(jié)都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并說出自己的感想,我便隨機讓他們歸納出特點來。在這一段的學習中,學生已經(jīng)學會了自己找句子,體會句子并概括出特點來。所以在接下來學生自主學習“佛香閣”“排云殿”“昆明湖”等內(nèi)容時,學生很快的找到了它們的特點,并能體會出句子的含義。
這篇課文還有一個教學目的就是要滲透作者的寫作方法,感到遺憾的是這個目標完成的不夠好。一個是因為時間的原因,主要還是我在寫作方法的引導上還不夠。我想學生并沒有真正的`懂得作者這樣寫的好處,作者寫每個景點的方法。這是我以后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過這節(jié)課使我懂得教學設計只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預設,在課堂教學中還有許多不可預料的情況,教師必須根據(jù)這些情況進行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這叫課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師不僅僅是將教學設計設計得很漂亮,他還會注意課堂教學的生成性效果。
《頤和園》教學反思10
今天我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了《頤和園》這 一課本來我想按部就班的依著教案依葫蘆畫瓢,趁著孩子們初讀課文的空當,我打開了投影,順手吧課文當中的圖片往上一放,就在這一放中,猶如一道火光劃過腦海:課文共有三幅圖,六個自然段。除去首尾呼應的總結性的兩個自然自然段,幾乎每個自然段對應一幅圖,我何不利用已有的圖畫讓孩子們找這些段落!
我出示了長廊的圖片:這幅畫是什么地方?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來了,讀的讀,劃的劃,小手也陸續(xù)的舉了起來。孩子們的回答讓我非常滿意,在我們快樂的交流中,一節(jié)課很快就結束了。看著孩子們輕松的.笑臉,我更加意識到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只有創(chuàng)設一種最佳的學習環(huán)境,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讓他們能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而多媒體它以全方位、整體化的方式把語文信息知識形象地呈現(xiàn)給學生,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隨著畫面的出現(xiàn),學生的興趣油然而生。
《頤和園》教學反思10篇(頤和園 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 六年級上冊語文少年閏土教學反思9篇 小學語文少年閏土教學反思
★ 《角平分線的性質(zhì)》教學反思5篇 角平分線課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