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收集的草原教學反思6篇 《草原》教學反思簡短,供大家閱讀。

草原教學反思1
本次新上崗教師匯報課由我執(zhí)教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西北地區(qū)草原風情一課。在備課方面,我認真閱讀了教學參考書,仔細查看了該課的教學目標,針對教科書的教學內容,我制定了翔實有序的教學設計。
課前提問的內容是我國一共有多少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有多少個?并且讓學生列舉出他知道的5個少數民族的名稱。這道題我選擇的我們班級后三分之一的學生來回答的,不僅這道題是和我們學習的新課有關,能使學生用已有的舊知識對新知識形成遷移作用,而且關注后三分之一的學生也能提高他在同學們心目中的地位,讓他自己也知道自己并沒有受到歧視而遭到老師的放棄。課前提問的第二個題目是我國分為哪四大地理區(qū)域及其想對應的氣候類型是什么。這個題目為我們進一步掌握內蒙古自治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做了鋪墊??傮w上課前提問能夠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及時的查漏補缺。
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我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了視頻《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欣賞后讓學生對這一視頻所播出的畫面進行描述,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并且調節(jié)了課程氣氛,為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奠下了基調。由此導入第三課草原風情的學習,自然而然過度到內蒙古自治區(qū)是我國草原風情比較獨特的省級行政區(qū),緊接著分析內蒙古草原的位置、地形、氣候降水等特征,為下面學習自然環(huán)境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埋下了伏筆,可謂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銜接緊密。掌握了自然環(huán)境特征以后,分析草原牧民衣食住行文化習俗方面的特點與草原環(huán)境的關系是本課的重點。我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將全班的30人平均分成六組。充分利用導學案,交流課前準備的資料。這樣提高了同學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獲取信息的能力。然而我覺得最大的好處還在于能夠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展示了學生學習的能力,還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同學之間團結合作相互補充交流,教師總結評價,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獲取了知識,相信這種自己主動建構的知識一定會讓他們終身難忘的。探究之后整理出了自然環(huán)境對生產生活的決定性作用,并通過視頻《敕勒歌》的欣賞,感受到草原牧民在這種環(huán)境中的幸福生活。接下來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生活,草原的沙漠化成因及其對策是什么,如此開放性的試題既常見又結合了當前的熱點,發(fā)散了學生思維。在由此聯(lián)系到我們現(xiàn)實生活之中在創(chuàng)建省級文明衛(wèi)生城,你作為學生會怎么做,可以說是無形之中進行了德育教育。草原牧民的現(xiàn)代化生活方面我讓學生舉了伊利、蒙牛、鄂爾多斯羊毛衫的一些例子,使學生對畜牧業(yè)基地產品深加工的含義加深了理解。在新課小結之后我按照一定的坡度難度設計了相對應的習題,及時鞏固所學知識。并在最后還對學生的收獲進行了詢問。
不足之處:
教學設計在準備的時候雖然很充分,自己也查閱了很多了資料,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階段,有的預設是沒有想到的,所以在這種沒預設而生成的方面,我還是沒有足夠的教學機智去應對。在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時,雖然評價語言可能很具體,但是這樣也占用了一些時間,再加上學生課堂氣氛并沒有被我充分的調動,作為班主任這種活躍的課堂氛圍的養(yǎng)成應該在于平時,而不僅僅在于這次課的“匯報”,所以在這方面檢驗學生自學和合作能力的時候啟發(fā)學生占用了時間,造成了課堂鞏固的習題只能在下次課完成的局面,這可以說是最讓我無法釋懷的地方了。也許這不是最精彩的一課,但是我相信經過我的努力,在各位領導老師前輩同行的指導下,我一定能上出最精彩的一課。
草原教學反思2
《草原》這篇課文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教學的重點是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再現(xiàn)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yōu)美的語句、
在教學本課時,首先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理清作者的寫作順序,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文章按事情發(fā)展順序,描繪了: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主客聯(lián)歡圖,通過這些畫面,表現(xiàn)了草原的風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煉的詩句總結全文,感受蒙漢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
文章篇幅較長,課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民族之間的團結友好。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課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關景物的描寫則放在了第一課時中,這樣整節(jié)課學生學習、交流的時間較充裕,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文、
新課程標準提倡閱讀教學要加強朗讀、默讀的指導、所以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通過引導讓學生在“讀、思、議、想”的過程中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草原上空氣新鮮,天空明朗”,“綠得無邊無際”,“綠油油的草原上飄動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讀的過程中,采取了自由讀、小組讀、個人讀、品讀。
最后我又為學生范讀,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草原的美景、
在第二課時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交流討論),找風俗民情、理解了“騎馬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還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鄂溫克姑娘們戴著尖尖的帽子,大方又稍羞澀地給客人們唱民歌”、“小伙子表演套馬、摔跤”等都是草原人民招待尊貴客人的禮節(jié),也就知道了內蒙古人民對“我們”非常熱情,非常友好,為理解文章中心“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作了厚實的鋪墊。
草原教學反思3
一)優(yōu)點
本堂課的教學設計思路能打破常規(guī),從現(xiàn)象到原因層層探究,遵循學生(從形象到抽象、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認知特點,最后聯(lián)系現(xiàn)狀提出草原文化拯救,上升到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整堂課設計邏輯嚴密,層層深入水到渠成。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引導作用,師生互動較好。
(二)不足
1、教學活動設計缺乏創(chuàng)新,看視頻模擬旅游,小組合作探究討論,師生問答形式較傳統(tǒng)。
2、教學過程中,由于板書設計位置不準確導致與幻燈片的播放順序未匹配,使教學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瑕疵,如果幻燈片播放順序做成超鏈接就不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今后要注意。
3、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拯救草原文化這一活動,在操作過程中沒有落實到位,一方面固然有時間因素,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教師本身在設計時考慮欠周到。
?。?)如果草原環(huán)境進一步惡化,會對草原文化帶來什么影響?
?。?)為了保護草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草原文化,你有哪些建議?”兩個問題將第一個問題一筆帶過,重心放于第二問,其實關于第一問的探討更有利于學生對草原與草原文化之間的關系的理解。今后要深入思考,周全考慮。
草原教學反思4
1、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教學的重點是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再現(xiàn)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課文用優(yōu)美、清新的語言將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盡致。為了讓學生領會到這一點,在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時,我就設計了學生想像美景、品讀優(yōu)美句子、美圖配佳句、感受人情美、上網查資料了解草原等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直觀和想象后,對課文內容非常感興趣,課堂氣憤比較活躍。
2、讀懂課文,使學生從中受到偉大祖國地域遼闊,景色秀麗,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教育是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應在課文第二部分重點體現(xiàn)。主要通過學生自學,小組交流概括出主人熱情好客表現(xiàn)在:迎客、相見、款兒童詩童年仿寫待、話別幾個方面,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學重點。這一環(huán)節(jié)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在本節(jié)課教學中,這一點體現(xiàn)得不夠明顯。
主要問題:
1、學生放手不夠,有遷的跡象。
2、教學目標落實的不實。如;背誦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
3、第二部分處理的較倉促。
4、教師的點撥語,過渡語,總結語缺乏感染力。
5、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有待研究。
草原教學反思5
《錫林郭勒大草原》一課描寫了我國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的廣闊美麗和草原上歡騰的場面,表達了作者熱愛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學習這篇課文的主要目的是激發(fā)學生對我國草原的熱愛,同時體會課文從不同方面描寫草原特點的寫作方法,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展開合理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
通過聽王老師的課使我對課文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首先,草原的美麗不僅僅表現(xiàn)在它的廣闊,還體現(xiàn)在其自然景觀的無雕琢,藍天白云,大大小小清亮的湖水,湖水中閃爍的太陽的七彩光芒,綠色草原上盛開的各色野花,組成了一幅色彩艷麗的圖畫,作者在這部分的描寫中由遠及近,層層展示了草原的廣闊美麗。其次,草原上歡騰的場面是由動物無拘無束的活動,牧民們悠閑自在的生活狀態(tài)構成的。課文中描寫的動物從天上飛的到地上跑的,進行著各自的活動互不干擾,小牧民神氣活現(xiàn)的歌唱著自己美好的生活。草原從靜態(tài)的廣闊美麗到動態(tài)的歡騰,展現(xiàn)了生動的生活氣息。
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和整體把握使我站在了一個比較高的位置,在課堂教學中能做到心中有數,收放自如。在教學中,我按照王老師的思路,在我們班上了一節(jié)。 但是我又加入了更多的相關資料充實課文的內容,如:課題“錫林郭勒”的意思;內蒙古的地圖;草原上各種湖水、野花、動物活動的圖片等,我把這些資料制作成課件,在課上提供給學生,作為他們理解課文內容的依據,并在學習野草時復習學習過的古詩《草》,在體會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時介紹蒙古族的民情生活,這些資料的融入極大的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他們對草原、對牧民的生活有了更多感性的認識,由于有了這些資料的鋪墊,學生在編寫歌詞時變得輕松、自如,不覺得沒話可寫。
結尾和小牧民一起歌唱,在歌聲中結束教學,使學生覺得意猶未盡。
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充滿了新意,在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都有體現(xiàn),在本課的學習過程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有這樣幾個例子:在總結草原廣闊美麗時,畢云瀚說:草原是美麗的,有一碧千里的野草,有清亮的湖水,有各種各樣的野花,組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草原教學反思6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教學《草原》第一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自主研讀:草原的美,你是從哪些句子中體會到的?請大家默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想象草原的美景。別忘了在你感受很深的地方做上記號;接著讓學生交流說感悟;最后,讓學生美美地讀一讀:自由地、放聲地朗讀這一段,讀出自己對草原的感受。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一會兒讀給大家聽。我覺得通過“默讀”“邊讀邊想”,潛心會文,想象畫面,體會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學生走進文本,體會景色美;又通過學生“放聲朗讀”,讓學生自己體會、品味語言,讓學生經歷從語言到畫面再到語言的閱讀實踐過程,引導學生學會閱讀。
草原教學反思6篇 《草原》教學反思簡短相關文章:
★ 《草原就是我的家》優(yōu)秀教學反思范文3篇 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學反思